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

第1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风险识别 法律防范

一、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一词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开始盛行的。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和企业。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包物流,传统的外包物流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则根据合约条款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的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据此,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合约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合约来管理提供的所有物流服务及其过程。由于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方之间的关系是由合约的方式确定的,第三方物流也常被称为合约物流(或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简而言之,第三方物流是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高级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分析

1.物流合约风险

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对违约方而言,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也是一种风险。由于物流系统通过多项功能共同来完成,经历许多环节,参与物流的当事人也很多,这样,在货物供需双方之间从事物流服务的经营者间有着复杂的合约关系。在所有物流参与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风险分配关系。这些关系可分为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和物流服务商与信息系统服务商之间的关系。

(1)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

(2)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

(3)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同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

2.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三、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

由于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企业通过一定的合约关系组成,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可以借鉴企业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问卷法

第三方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大,处理的对象多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客户范围广泛,既可能有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也有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此外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甚至为顾客提供门到门的配送服务。其功能既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又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这些都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中风险的广泛存在,甚至还可能错综复杂,可是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第三万物流的

所有风险。这时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3.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

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这种流程图对识别与分析经营活动的瓶颈特别有用。如在瓶颈处发生损失,将会中止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运用流程图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的风险损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劳力、财力与物力等资源的输入,经过转换,产生了满意的物流服务,在此过程中对投入资源进行增值。

4.保险识别与分析法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风险管理研究学派就是从保险业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保险业的关系是同源同流。保险识别与分析法是借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协会等的专业人员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参考的方法。根据风险识别人员以及风险识别工具的不同,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又分为保险调查法和保单对照法。

保险调查法使用的风险分析调查表,常由保险公司、风险及保险管理学会等设计,交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填写;而报单对照法是将保险公司出售的保险单所载明的风险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而成的问卷式表格,用以调查风险的方法。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实际上是借助了企业外部力量,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职业分析家的意见与服务。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第三方物流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第三方物流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的法律防范

加强立法,建立我国的物流法体系。尽快出台物流业法。目前,国内没有一个配套的物流法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更谈不上统一,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也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所以加快我国的物流立法是十分必要的。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的原则和基础上为减少物流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合同风险的控制。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特别是市场调研和法律论证,保证项目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是可行的、有保证的。与客户签订明确的、有利的合同,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款尽量对物流公司有利。通过签订合同,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 建议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 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3) 对于诈骗风险, 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 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另外, 建议工商部门统一整治运输市场, 严格审查各物流托运公司的正规性; 建议公安部门能够建立公开的车辆信息平台, 将货车的驾照、车籍等信息公开, 以便物流公司能全面、真实地查证并获取车辆的档案信息, 以此规范运输市场, 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嘉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参考文献:

[1] Chuanxu Wang, Amelia C. Regan. Risk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ugust 2002.

[2] Roshan Gaonkar, N. Viswanadham.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Management of Risk in Supply Chain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2004.

[3]刘艳铭.货运险“代查勘、赔”的法律风险[J].保险研究,2005,6:25-28.

[4]陈勇军.国有物流企业如何应以物流市场国际化竞争[J].物流时代,2004,18:65-67.

Flows in the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the third party the risk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Li Ka

(Henan fine peaceful law office attorney)

第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风险类别 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流程

一、施工企业的生产特征

因为建筑产品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注定了施工生产时必须是流动的,在同一工种的工人施工时,要在同一建筑体上进行相同的流动施工;另外工人在施工时还要在不同的单位之间进行操作技术相同的施工作业 ,企业的施工队伍则在多处工地、多处地区承包工程,进行区域性流动施工。

施工生产的投资额非常之高,例如:建筑物体积过于庞大、工期较长、并且当年的施工项目不能在当年完成交工;再加之生产周期长,施工作业还要求有一定的保养期,如若不然,会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

一般建筑产品体积庞大,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在施工生产时极易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且高空作业、地下作业及水下作业相对多些,因此非常受制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对企业施工时的安全有不利的因素,对机械设备也有极大影响。

施工生产任务获得的独特性。施工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性企业,必须先获得订单、得到工程预付款,才能组织施工。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完全遵守“以销定产”的原则。

施工生产经营的特征决定了施工企业要面对诸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风险,因此对施工生产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至关重要。

二、施工企业风险类别及应对措施

(一)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风险

(1)业主方风险。工程的成立取决于投资者,投资者便是业主,是施工单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工程的实施是否顺进行,效益是否能得到满足,业主都起着决定性影响。如业主是否在工程中随意使用权利,随意拖欠款项;亦或者干扰正常的施工程序,对于干预后的损失不予以补偿;甚至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导致施工单位的收入在经济上出现恶性循环。

(2)项目风险。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价格竞争是最大因素。现在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有的施工单位在投标中,为了中标,不做前期工程预算,对投资、工程规模、施工技术等一概置之不顾,无论资质是否符合,资金是否到位就到处投标,四面出击。不再科学的分析利润、成本,预测报价。

(3)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及设备市场统称为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价格风险就体现在这些市场的价格变化上,如果价格上涨,就会影响到工程总价,尤其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更是影响巨大。因此,价格上涨对施工项目最后的盈亏具有决定性作用。

2、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管理层任用的风险。管理层通常指的是项目经理,受委托于企业法人代表。基本全权负责工程施工项目,因此,一名项目经理的任用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的安全、施工质量、工作效率及各项材料、人工等成本。如果项目经理缺乏管理能力缺乏创新能力,无疑风险将是致命性的。

(2)施工项目中存在的管理风险。通常工程都是通过总包来完成,工程本身一般都是大规模、大面积、技术方面高难度,在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所造成的风险案例也不少见。如果想控制住此类风险,就要在施工管理中实现风险转移。

(3)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施工安全无疑是每个施工单位最为重视的问题,也是各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质量决定安全成分,一个施工单位最怕的就是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因为它不仅仅是给企业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更是给伤者及伤者家庭带来巨大不幸。因此,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是当前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

3、财务中的风险

(1)成本风险。施工企业的风险中成本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的组成有多个部分,其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项目作业过程中,成本的整体控制,是否能够按照原成本预算实施与控制,对施工项目中工程所需的实体材料、人工、操作设备等施工现场的直接费用是否可以采取不同情况加以控制;对项目部间接费的核算和控制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对费用开支定制计划,预算开支,且对每一项目费用详询核定指标。

(2)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运作的关键。工程款、保证金及各种垫资是否能及时回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供大于求,法制与信用体系也相对不完善,致使企业巨额应收款无法及时回收。控制资金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

(二)施工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的风险类别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总结如下(如表1所示):

[ 施工企业风险类别及相应应对措施总结 以上风险只是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冰山一角,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决定了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中将会遭遇诸多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它们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工程产品产生影响程度是有很大不同的。通过不同的措施具体实施,将风险范围最小化,风险系数最低化,风险目标要了然于胸,加强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障施工生产的正常运作。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一)风险识别

对存在于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风险根源或不确定性因素按其产生的背景、表现特点和预期后果进行定义和识别,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识别技术和工具进行科学的分类,列出风险因素一览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选择、确认,把重要的风险筛选出来,列出正式风险清单。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之后,就应对所列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结合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风险的特征,运用概率技术、非概率技术、设定基准技术等分析方法,

风险因素有多大的风险需要进行数据化的定量分析,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需要提前预算,及风险概率大小对施工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都要进行估算,这样,方可从中找出风险在项目工程中存在的关键,并做好风险评估相应的报告,为重点处理这些风险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可保障工程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三)风险响应

对分析出来的风险就应该有响应,即确定针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后,对已识别的风险运用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及其组合技术,制定合理、恰当、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便施工企业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工程施工生产中一项重要工作。监控风险就是监视工程产品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展和施工环境的变化,通过检查工程进展的效果与计划的差异来改善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施工企业的生产特征,详细梳理了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简要论述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限于篇幅,本文对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未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对未来风险研究者进行风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对企业风险分析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框架。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卜永军主编.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一本通[M].地震出版社. 2007.

[3]刘晓红,徐玖平. 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5]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薛东林律师文集 2012

[6]郭要强;赵永辉.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控制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25

[7]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对策,西门吹雪 网络

第3篇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3、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

[3]严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第4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20-02

引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也日益规范和健全。煤炭行业作为支持我国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然而,煤炭行业特殊的生产作业过程决定了其安全隐患较多,存在较大的财产与人员损失风险,不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内部控制的完善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作为一种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自我约束与调节的内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构成了企业的管理基础,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和满足有关监管条件的必要制度保证。然而,目前来看,煤炭行业内部控制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细致剖析了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相应举措,以期为同行业在执行内部控制有关制度时提供有益参考。

一、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煤炭行业内部控制建设在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内部控制具体运行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控意识较为薄弱、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机制体系建设不力等,使得煤炭行业的内控水平无法满足这个高风险行业的实际内控需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企业人员内控意识薄弱

煤炭企业人员尚未形成清晰系统的内部控制概念,其内控意识较为薄弱,直接导致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也缺乏全局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内控制度形式上的建设,将制定一些内控有关手册、文件或规章等同于内控制度的建设,且其所制定的内控制度缺少可操作性与实际指导意义,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有的企业完善内控规章完全是为了应付有关上级的检查,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内控执行情况鲜有人关注,最终使得煤炭行业内部控制无法切实发挥监督与管理作用。

(二)人员综合素养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包含高层、中层及基层员工在内所有人员的综合素养。考虑到煤炭企业的主要作业与生产过程是由一线矿工完成的,故一线员工的综合能力及作业水平就构成了煤炭企业内控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然而,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中矿工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他们意识不到内控执行的严肃性,即使部分人员有此意识但囿于专业能力与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按照各有关规定执行内控制度,最终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无法切实发挥风险控制作用。

(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相对缺乏,人员风险控制意识不强

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将煤炭行业置身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化大环境下,其面临的风险种类也日益繁多。按不同分类层面可有煤炭企业因自身原因形成的风险和企业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企业运营与日常操作层面的风险和企业战略层面的风险。具体来说,企业面临着资产流失风险、产业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财务风险、煤炭资源持续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然而,部分煤炭企业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观念的不利影响,其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在做出经营决策及战略规划时也很少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全面风险控制。

(四)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存在诸多阻碍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呈现多元化与集团化发展趋势,管理幅度不断加大,内部层级逐步增多,这就使得内部信息沟通与传递难度日益加剧,加上煤炭行业管理水平不高,信息系统的建设滞后于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如多数煤炭企业尚未建立起内部统一信息实时共享平台,使得有用信息无法及时在各分支机构及内部各层级间得到共享与集成,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但使得有关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及时获悉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信息,从而不利于其进行有关经营决策和相应管理活动,而且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舞弊与人员犯错的可能,最终使得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五)企业内部监督检查职能弱化

目前来看,虽然多数煤炭企业都设置了相应的内部监督检查部门,并给该部门配置了相应管理职能,但是,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监查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弱化,使得监查部门的工作流于形式,其在企业的地位也不高,工作受到诸多限制,无法得到其他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与支持,而且监查部门有针对性的建议也很少得到管理层的采纳,不利于企业从根本上排查及预防安全隐患。

二、完善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有关对策

(一)改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企业内控环境建设是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首要前提和必要保证。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构建完善的内控环境:一是在企业范围内大力推行安全生产文化。煤炭企业应全面树立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预防为主全面预防”的安全文化,在这种安全文化下工作的员工普遍具有系统化安全理念及心态,这种心态能较好地增强企业员工在作业与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使其对风险触发因子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跟踪,全力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二是从人员准入、培训及考评等方面大力提升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矿工的综合素养与作业水平。考虑到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应按照工作人员的分类设置相应的进入标准,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及再教育,向其灌输安全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持续提升其自觉性与工作积极性。三是提升安全生产技术。煤炭企业应当持续提升其软件技术,增强企业安全防控能力,同时,创造良好的煤矿安全生产硬件设施条件,完善企业应急救援及安全预警系统,全面考虑投入的长期效益。

(二)科学开展企业内控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工作

鉴于煤炭企业所涉及的中间层级较多,从中间层上下功夫加强风险分析、识别及应对有助于管理层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找出阻碍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即识别风险。可运用流程图分析法、风险清单法等风险识别方法,对煤炭企业作业与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重要节点进行全过程分析,充分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依据相应风险评价标准来评定风险等级,即分析风险。通常可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对煤炭企业而言,定性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及严重性两个维度是较为实用和常用的,而后形成风险分析矩阵,评定风险等级为进一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奠定基础。三是依据风险重要性及特征以确定风险处理的最佳途径。可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度,综合运用风险降低、风险回避、风险承担及风险分散四种策略,将企业的风险有效控制在容忍范围内。

(三)规范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

煤炭企业须建立健全系列内控规章制度以规范化指导和约束企业人员尤其是一线矿工的作业与生产管理内控活动。具体如下:第一,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对人员的生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约束。煤炭企业应结合生产流程和关键风险控制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程序及规范,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照执行,防止人员活动偏离其工作职能。第二,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与再教育制度,形成对风险的零容忍。培训后再上岗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企业员工加强培训与再教育,并将培训结果反馈至有关管理层,使其能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下一步内控演练活动。第三,建立健全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至各有关部门及个人。煤炭企业可逐步完善其安全检查拉网制、安全生产联责制等制度,将生产责任分阶段分步骤地落实至各责任主体,并配备有关责任人,形成明晰的责任追溯体制;第四,定期对内控实施主体进行绩效考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评体系,依据考评结果对有关人员适当地进行奖惩,切实保障内控活动执行的严肃性。

(四)建立健全高效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管理跨度大和层级过多的问题制约了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借由完善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实时跟踪问效,及时对有关风险及内控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二是建立健全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沟通与传递机制,如建立不附任何责任的内控风险报告制度,使内控有关风险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开办传递信息的专门网站、公告栏、广播等,缩短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与时间,让员工切实参与到内控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鼓励员工对内控活动的执行进行自我评价。

(五)全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煤炭企业有着生产流程的特殊性,应特别注意安全性内部控制活动监督检查工作的落实,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运用有效内控措施遏止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企业应将内控监督检查活动落实至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员工是否持证上岗、作业流程是否按规程进行等。此外,内控监督检查的责任要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及员工,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领导要起先锋带头作用,从基层开始监查,尤其要发挥一线矿工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切实发挥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美环.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煤炭,2012,(5):66-67.

第5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风险源辨识风险控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henyang subway line one youth avenue station civil engineering risk source recognition, risk evaluation and related technical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imed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project.

Key words: the subway engineering risk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颁布实施,都要求施工建筑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严格遵照实施。同时实践也证明,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组织的生产行为,提高组织的守法意识,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险源的识别与评价是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步骤,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龙头,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能否有效建立体系的关键,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我集团公司负责施工的是第十一合同段青年大街车站,工程位于沈阳市沈河区。青年大街站为一、二号线的换乘车站,位于十一纬路、大西路与青年大街交叉路口,一号线车站沿十一纬路、大西路呈东西向布置,二号线车站沿青年大街站南北向布置。一、二线车站的主体结构包括四个出入口、四个风道(风井)、四个换乘通道、七个疏散通道以及车站内部结构等附属结构。

图2.1.2 工程平面图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拟建场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地形变化平缓,地面标高介于43.70~45.68m之间,最大地面高差1.98m。地貌类型为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范围内的地层结构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浑河新扇冲洪积层。

场区内存在一层地下水,赋存于圆砾、砾砂等强透水层中,属第四系孔隙潜水。局部地段存在由地下管道、工业及生活用水入渗形成的上层滞水。场区内第四系含水层分布连续稳定,由东向西随着含水层厚度逐渐增加,富水性也逐渐增大。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在4.60~5.70m,相当于绝对标高38.02~38.98m。地下水常年水位变幅约2m。

场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3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3.1 风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是初始状态评审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作为体系的要素,又是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企业风险源辨识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影响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索,只有识别和评价出了不可容许的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防范并控制,从而减少以致杜绝事故的发生。可以说: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根基,做好了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功了一半。

风险源辨识的重要性表现在:

1、计划性、针对性地为控制风险提供基础;

2、通过对风险源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可以预防事故发生;

3、是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输入和持续改进的动力;

4、可以促进组织建立和改善企业安全文化。

3.2 风险源辨识的步骤及方法

3.2.1 风险源辨识的步骤可分为以下几步:

1、划分作业活动;

2、风险源辨识;

3、风险评价;

4、判断风险是否容许;

5、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3.2.2风险源辨识方法有:

1、基本分析法

2、工作安全分析(JSA)

3、安全检查表(SCL)

4、预先风险分析(PHA)

5、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3.3风险评价

3.3.1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的全过程。风险评价的任务是评价识别出的危害的风险程度,确定不可容许的风险,并给出优先顺序的排列。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

定性评价:根据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方面的状况 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有:

1、风险矩阵;

2、作业条件风险度评价(LEC法);

3、作业条件风险度评价(MES法);

4、关注度及危害程度综合法。

半定量评价:用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或间接反映物质和系统危险性指数、人员素质指标等方面。

定量评价:用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来评价。用概率值或其他数值来表示风险的可能性。具体方法有:

1、事故树分析法(ETA)

2、故障树分析法(FTA)

3.3.2本工程风险评价采用方法

本工程中采用关注度及危害程度综合法对沿线的风险源进行了辨识,具体为:首先根据既有风险源的重要性、可能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来确定风险源的关注程度、然后分析在采取不同的工法及保护措施后,风险依旧可能存在的概率及造成严重后果程度来评定的风险级别。

表3.3.2.1关注程度划分表

按照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对工程可能增加的困难程度、人员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小,对工期的影响程度,风险源分组如下:

表3.3.2.2风险源风险等划分标准

3.4 本工程实际辨识情况

通过现场仔细调查,经过多轮排查、分析,并由专家会最终确定,本工程风险源如下:

表3.4 本工程风险源

险控制措施

4.1 抢险组织及部署

4.1.1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为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危险点一旦出现险情,能够做到及时、迅速、有效抢险,将险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须成立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主要包括领导小组和抢险队。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项目部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和工区主要领导组成,应按照对外联络、报警/维护现场秩序/组织抢救/制定处理方案/协助调查事故原因及善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分工,并要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4.1.2 培训及应急演练

培训对象:项目部及工区应急救援小组所有成员。

培训内容:应急预案处理程序及现场处理措施,窒息、物体打击及触电急救知识。

应急演练:在正常施工状态下,由作业面领工员报告模拟事件信号,启动处理程序,验证各类物资、工具、人员到位情况,是否能够满足处理要求。

4.1.3 人员、抢险物资储备及保障

4.1.3.1 人员储备

成理应急救援抢险队,队长由项目部生产副经理担任,副队长由工区主任担任,队员由安保部人员及工区和作业队精干施工人员组成,总人数不少于30人。

4.1.3.2 安全事故扑救物资储备

表4.1.3.2 安全事故扑救物资储备表

4.1.3.3 应急救援器材及设备储备

表4.1.3.3 应急救援器材及设备储备表

4.2 预防保护措施

4.2.1 地面建筑物

1、加强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按照浅埋暗挖法的“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执行;严格盾构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质量的控制,及时有效的回填盾尾空隙,避免地层损失和冒浆。

2、严格盾构操作控制。调整并保持好盾构姿态、控制并管理好出碴量、合理选择土仓压力参数、减小超挖量,以减小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位移变形、土体扰动及地层损失。

3、提前做好设备检修、应急预案等施工准备,按照“安全、连续、快速”的原则进行施工组织。

4、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和环境监控观察。提前在桥墩、楼房和地面布设沉降、倾斜监测点,在施工影响期间对其实施监测,施工期间派专人对环境进行监控与观察,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二次补充注浆和地表注浆控制地层损失。

5、加强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开挖隧道后检查围岩固结厚度,如达不到要求,及时调整配合比与注浆压力,改善注浆工艺,指导后续施工。

6、在建筑物一侧适当增加锁脚锚杆的长度,并在两榀格栅之间增加一根锚杆。

7、及时封闭掌子面。开挖完成后及时喷射素混凝土封闭掌子面,遇到自稳性较差的地层要增加铺设钢筋网,然后再喷射混凝土,防止掌子面土体变形。

8、加强该段初衬的刚度。视监控量测情况,必要时密排钢格栅通过。

9、及时施做初支背后及二衬背后回填注浆。

10、在建筑物靠近隧道一侧进行地面注浆加固地层。

4.2.2地铁构筑物

1、在到达此地质段之前,对盾构机易出现故障的部件进行检修,防止在通过时由于盾构机故障而停止掘进,以保证快速、连续、顺利通过上部建/构筑物。

2、优化掘进施工参数。根据试掘进段施工取得的参数,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掘进参数,合理选择土仓压力,加强出碴量控制,在施工中通过加入适量的泡沫剂和泥浆来控制地铁水进入土仓,防止出现较大的隆起或沉降。

3、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选择胶凝时间较短的浆液进行同步注浆,以保证管片的尽早稳定,并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必须合理进行注浆压力与注浆量控制,避免回填不足和冒浆等异常现象。

4、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和环境监控观察。提前在地铁结构布设沉降,在轨道上布设倾斜监测点,在盾构施工影响期间对其实施监测,施工期间派专人对环境进行监控与观察,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二次补充注浆控制地层损失。

5、在既有线轨道上安设电子水平尺,对既有线轨道实施适时在线监控,掌握既有轨道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既有线安全。

6、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选择胶凝时间较短的浆液进行同步注浆,以保证管片的尽早稳定,并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必须合理进行注浆压力与注浆量控制,避免回填不足和冒浆等异常现象。

7、加强施工管理与控制,防止地面土仓压力过大引起地表的过大隆起。

8、严格盾构操作控制。调整并保持好盾构姿态、控制并管理好出碴量、合理选择泥水压力参数、减小超挖量,以减小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位移变形、土体扰动及地层损失

9、增加管片监控频率,及时分析管片沉降变化规律,做好二次补压浆工作。

4.2.3地铁管线

1、加强结构的超前支护,严格控制设计施作超前小导管,并根据不同的地层进行注浆。

2、加强结构的初期支护。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减少地表下沉。

3、严格控制同层、上下层开挖部分的断面间距。

4、在开挖过程中坚持超前探测,密切关注前方地质,一旦发现渗水立即封闭掌子面,并采取引水、加密小导管、加密格栅间距等措施。

5、施工结构二衬时,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段、分块拆除临时支护,以减少拆除临时支护所引起的地表下沉。

6、在对局部建筑物采取保护的措施时,一并考虑对周边地铁管线的保护措施。

7、加强监测:严格检测暗挖隧道顶部沉降量以避免管线发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其使用,严格执行三级报警制度。

4.3 应急预案

4.3.1 地面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应急预案

1、事故上报程序

图4.3.1地铁构筑物安全事故应急流程图

2、应急措施

⑴当建筑物出现异常或建筑物沉降过大时,立即上报监理及业主代表,同时通知建筑物产权部门,如果情况严重时,实行警戒、疏散人员,进行交通导流同时组织专业队伍迅速进行抢修;

⑵项目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义务救助队队员进行救助,并组织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救治受伤人员。

⑶对建筑物及时架设支撑或采取地面隔离桩进行防护。

⑷探测建筑物基础形式,在基础加3m长Φ32注浆小导管,水平间距0.5m,压注水泥水玻璃浆液加固建筑物;

⑸对建筑物及周边影响区域进行连续监测,随时掌握地层及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对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护或加固措施。

⑹挂网喷射C20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并对隧道结构架设水平及竖向工字钢支撑;

4.3.2地铁管线应急预案

1、可能存在的风险

⑴当管线出现异常渗水,风险等级AA;

⑵当管线渗漏较大,风险等级AAA。

2、应急措施

⑴当管线出现异常渗漏水时立即上报监理及业主代表,同时通知管线产权部门。

⑵挂网喷射C20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并对隧道结构架设水平及竖向工字钢支撑。

⑶对渗水处采用细铁丝网包裹并浇筑C30早强混凝土。

⑷探测雨污水管基础形式,在管线基础加3m长Φ32注浆小导管,水平间距0.5m,压注水泥水玻璃浆液。

⑸当雨污水管渗漏较大时,在管线上源引流,现场做好围堰,接管引流渗水,实行警戒、疏散人员,进行交通导流同时通知管线产权单位组织专业队伍迅速进行抢修。

⑹项目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义务救助队队员进行救助,并组织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救治受伤人员。

5、结束语

风险源辨识和控制是一项系统工作,从现场调查开始、到摸底排查、风险评价定级各步工作都必须结合以下几个因素:建构筑物及埋地管线的现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所采用的工法以及为保护建构筑物所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抛开任何因素来分析风险都是孤立的,不科学的。

通过对风险源的辨识与分析,能够对全线风险有个全面的认识,明确工程各阶段的关注焦点,集人力、技术、设备、物资的优势,在全面预防的同时进行重点预防。同时通过编制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培训教育和演练,使全体参建人员熟知各自的角色、各自的职责,熟知预防措施,熟练掌握抢险预案,力保风险源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生意外,能够迅速、及时、圆满地得以解决,确保工程顺利建成。

参考文献:

第6篇

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石油资源,在海洋油气的开发中,海洋管道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海上油气田的安全。腐蚀失效是海洋管道最主要的失效形式之一,因此,分析管道腐蚀风险,建立合理的海洋管道防腐系统以保证管道的正常工作对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规范法和故障树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对腐蚀失效后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海洋管道;故障树;数据库;规范法;腐蚀

中图分类号:F470.2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和意义

海洋管道在设计的使用期限内,由于受其设计、制造工艺、施工和服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损伤和损坏。在管道运行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潜在危险,就可能导致管道失效,引起油气泄漏,甚至发生管道事故。多项统计结果表明,腐蚀造成海洋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研究海洋管道的腐蚀风险意义重大,也是未来中国石油进军海上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运用故障树法,应用故障树的好处在于用此方法对海洋管道腐蚀评估既可以定量分析又可以定性分析。故障树的定量分析,是在已知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条件下,定量地计算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定性分析是根据结果推算出发生事故的原因,然后在把故障树转化成成功树。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了数学概率论的知识,对管道的腐蚀风险评估简单实用,得出的结论也简洁明了。

2、故障树简介

故障树分析法简称(FTA-Fault Tree Analysis),是一种图形演绎法。它以系统事故为故障树的顶事件,用规定的逻辑符号自上而下分析导致顶部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因素直至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基本事件为止。

由于该方法具有简明、灵活、直观等优点,已被应用到管道的可靠性分析中来。用该方法对油气管道进行危害识别,能够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初始因素,通过对各因素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发现和查明系统内各种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为事故原因的分析和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1 故障树分析标准符号

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图形演绎法,因此需要用到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专门符号、时间符号以及基本术语。一般采用布尔代数符号表示逻辑门的类型。

下面介绍一下有关的符号和术语。

顶事件:通常为系统最不希望出现的事故(如破裂和穿孔),位于故障树的顶端,可形象理解为“树根”。

中间事件:又称故障事件,它位于顶事件和底事件之间,并紧跟一个逻辑门,可形象理解为“树枝”。

底事件:位于树的底部,可以形象理解为“树叶”。

故障树分析图中的标准符号详见表2.1。

表2.1故障树分析标准符号

2.2 海洋管道故障树的建立

根据故障树顶端事件的概念,即系统最不愿出现的灾害性事故,可选择“管道泄露”为海洋管道故障树的顶端事件。顶端事件是故障树分析的起点和主体。确定顶端事件应针对分析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的危险(事故状态),按照一种事故编制一个树的原则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此原则,以“管道泄露”作为顶端事件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引起管道泄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管道破裂和穿孔。这两个原因中任何一个出现均会导致管线失效。然后再以这两个原因为次顶事件,采用类似方法继续深入分析,直到找到代表各种故障事件的基本事件为止。本文主要以我国渤海的油气管道为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图2.1为渤海油气管线的故障树示意图,表2.2为该故障树对应的基本事件列表,该故障树共考虑74个基本事件。

表2.2渤海海洋管道故障树基本事件表

图2-1渤海海洋管道的故障树

图2-1渤海海洋管道的故障树(续)

2.3海洋管道故障树定性分析

2.3.1 基本认识

编制故障树的根本目的是找出造成管道失效的一切潜在因素和管道失效过程,以便分析找出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提高计算管道失效概率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编制故障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1) 从故障树结构上看,从顶端事件向下有许多层次,层次距离顶端事件越近,则在那一层上的事件只要一发生,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其危险性越大;而距离顶端事件越远的层次,其危险性相对较小。

(2) 由于“与门”下面所连接的事件必须同时发生才能有输出,因此能起到控制的作用。而“或门”下面所连接的任何事件只要一发生,都能有输出,因此,“或门”只是一个通道,下面所连接的事件只要一个发生,上一层的事件就会发生,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危险性大。事故树中“或门”越多,危险性就越大。

(3) 从故障树的结构还可以看出,中间事件虽然距顶端事件近,但其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因素,而是受到若干原因事件的影响,所以要控制和防止顶端事件的发生,应从基本事件着手采取措施。

(4) 顶端事件以“或门”和几个中间事件相连时,任何一个中间事件发生,顶端事迹都会发生,因此要特别注意频率高的中间事件。

外腐蚀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水腐蚀、土壤腐蚀、生物腐蚀、阴极保护设备故障、管材防腐性能低和外部水泥防护层和绝缘防腐层的破损等。内腐蚀主要由管道传送物质中的酸性介质引起。这些酸性介质主要是CO2和H2S溶于水产生。

下面我们用专家评分法来解决有关腐蚀失效的概率,这个方法是有六名经验的专家一起得出的结论,经过分析得出的腐蚀的失效概率如下表2.4。

表2.4不同风险源引起的失效概率

通过表2.4可知,在所有的导致失效的风险源中,腐蚀是最主要的风险源,占到了50.8%。在腐蚀中内腐蚀又是主要的腐蚀失效形势,占到了腐蚀失效的87.7%,外腐蚀只占到了腐蚀失效的12.3%。使用专家评分法简单明了,得出的结论也很清晰。

3、海洋管道的腐蚀失效概率的数据库分析

3.1 英国PARLOC数据库的数据来源

英国PARLOC数据库汇编了来自英国海外运营商协会(UKOOA),石油学会(IP)与英国卫生和安全行政部(HSE)的关于北海海洋管道泄露的数据,并取代了过去老的版本,与2001年出版了新的版本。该数据库包含了两个数据库:管道数据库和事件数据库[13]。

所谓事件数据库,就是由被报告的或已记录的,某一区域内所有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管道事件信息的总和。

英国PARLOC 2001中包含的管道相关事件如图3-1所示。

图3-1英国PARLOC事件数据库构成

3.2 基于英国北海PARLOC数据库的渤海海洋管道腐蚀事件数据库

在统计管道运行阶段的事故中,70件是由于管道腐蚀失效造成的。这些管道事故发生在管道的不同分段区间,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3.1和表3.2

表3.1 渤海钢质管道运行期间的腐蚀事故统计结果

表3.2 渤海钢质管道和柔性管道运行期间的事故因素统计结果

表3.1和表3.2中管道的分段区域定义(见图3-2)如下。

立管区:管道自平台上的第一个阀门(或智能猪载入口)开始,到管道接触海底部分为止。

安全区:平台500米范围内海洋管道部分。

中段:平台500米以外部分。

上岸区:海岸部分。

陆上部分:截止于管道上岸部分的第一个阀门。

图3-2 管道分段示意图

图3-3 渤海海底刚性管道的主要失效原因

图3-4渤海海底刚性管道失效管段区间

图3-5渤海钢制海管不同区段各原因造成的管段失效百分比

图3-6渤海柔性海管不同区段各原因造成的管段失效百分比

下面以渤南的BZ29-4WHPA到BZ28-2S BOP这根管道为例进行计算,这根管道的基本参数见表3.6。

表3.6 BZ29-4WHPA到BZ28-2S BOP管道基本参数

由于此根管道的的作业区在渤南,起点是29-4WHPA,终点是28-2S BOP,这是一根完整的从平台井口出发到达防喷阀门的海洋管道,所以其可以按照图3.2进行分区处理。具体分区如下:

立管区:管道自平台上的第一个阀门(或智能猪载入口)开始,到管道接触海底部分为止。

安全区:平台500米范围内海洋管道部分。

中段:平台500米以外部分,大概有1000米左右。

上岸区:海岸部分;陆上部分:截止于管道上岸部分的第一个阀门。

根据表3.7可知,管道的腐蚀主要发生在立管区、上岸区、管道中段,其中管道中段发生腐蚀事故最多,下面以管道中段的腐蚀为例说明数据库法腐蚀失效概率计算过程:

表3.7我国渤海油田钢质管道和柔性管道运行期间的事故因素统计结果

首先,查表3.7得到钢制立管发生腐蚀立管的事件数为6,占总立管事件数13的46.15%。接着再查表3.3可知10-16寸钢制立管因腐蚀而造成泄露概率的“最佳值”为2.1310-3那么直径为10-16寸的钢制立管因“腐蚀立管”而导致泄露的概率的最佳值为46.15%2.1310-3=9.8310-4,同理就可以得出其它的管段区因腐蚀而导致的管道泄露概率。详细情况见表3.8。

表3.8 BZ29-4WHPA到BZ28-2S BOP管子各区段的腐蚀失效概率

3.4 根据渤海管道的检测报告简单说明管道腐蚀防护的现有缺陷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天津分公司对渤海海洋管道的检测报告可知,发生过的最严重的腐蚀来自管道中段,这段管段的详细见图3-7。

图3-7 Z29-4WHPA到BZ28-2S BOP管道中段检测图

根据检测报告可知这根管道的腐蚀速率计算得:

照这个腐蚀速度下去这根管道会在后发生腐蚀穿孔,所以急需采取措施进行腐蚀防护。

对于单层保温管来说可以采用以下防腐措施:内管采用0.4毫米FBE防腐涂层,外管采用12毫米HDPE保护层,保温层密度最低为80kg/m3,并采用铝合金阳极进行复合阴极保护。阳极间距约204米。在采取防腐措施后,最好开始的时候每隔一个月对此根管道进行一次检测,以此来确定防腐措施是否有效,在检测2~3次后,如果确定此种防腐方法有效可以根据预估的腐蚀速率,适当的调整检测间隔时间。根据预估腐蚀速率计算可得此管道的穿孔时间:

所以,为了确保此管道的安全,最好每隔1年检测一次。当检测到的腐蚀程度达到难以承受的范围内时,及时更换新管道,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4、海洋管道腐蚀失效概率的规范法计算

4.1 根据API 570[19]测定腐蚀风险规定检验要求

API 5701规范主要针对级别比较高的管道,对于一些埋在地下的管道也就是管道表面没外露的检测不可用的。对于海洋管道来说并没有单独适用的规范。

API 5701规范规定了海洋管道检测时在管壁之间允许的最大检测间隔时间,在检测中管道的壁厚已经被确定,即壁厚已知。对内部检查通常是用超声系统(主要是测厚度)或管道涡流系统,也就是智能检查。

API 570 1规范中规定了在计划以内的检测中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这个规定是以“半衰期”这个概念为前提。管道的压力计算如下,在下一个计划检测时间内,计算时假设金属的损失是腐蚀速率的两倍,计算公式如下

(4-1)

注: 下一步计划检验时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单位:)

管道最大的允许压力(单位:)

纵向焊接效率

管壁检测厚度(单位:mm)

腐蚀效率(单位:mm/yr)

检测间隔时间(单位:yr)

管道外径(单位:mm)

根据公式(4-1)计算BZ29-4WHPA到BZ28-2S BOP这根管道的,计算结果如下:

对比管道的原始压力和计算时最大的允许压力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 ,下一次检查时间可以应用

如果n, 在检测时间间隔内,必须使管道的工作压力降到一个新的最大工作压力。

4.2 极限失效概率()

也为CO2的腐蚀失效模型提供了指导,均匀的腐蚀导致了全管的破裂(即管道完全失效),然而对局部发生的腐蚀就会在管壁上形成一些坑,使50%管子的直径小于5mm,50%的管子的直径在5mm到25mm之间。

定义了一个重要的失效概率或者说是,计算公式如下:

(4-5)

注: 在特定的可接受的风险内最大的失效概率

在资产范围内最大可接受的风险

失效结果

因此,如果计算结果中说明风险是能接受的,反之如果计算结果中则说明风险结果不能接受。

也为一系列可能的失效结果提供了指导和解释,这些都是上部的生产管线和设施为基础,包括从20米~50米在到大于200米的部分,如下表1所示:

表1.正常生产和失效概率()之间的关系

按照上准则诉适用于200米以内的一系列组件,失效率是的组成部分腐蚀失效每年至少发生一次,然而对于失效率是的组成部分腐蚀失效就可能超过10年发生一次。

当和已知时可以根据(方程4-5)描述的方法确定,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在一个详细的评估中和有时候是不可用的,在这些情况下,管道可接受的风险和失效概率是不能直接使用的,一种替代估计的方法对于求解是很必要的(按照表一,直接求解管线失效概率,的规范并不适用)。

这种代替的方法在求解时管道尺寸和设计寿命被认为是已知的,选为1并且是由一些管道的单独部分和设计寿命算出的,这种方法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管道被认为是由一系列不同长度的管线组成,对于大多数的腐蚀机制而言,每个管道发生腐蚀是独立的,并且每个管道发生腐蚀的部分和其他管道发生腐蚀的部分是相似的。使用这种方法估算的公式如下(在公式4-6中除以2说明有效的风险减半):

(4-6)

根据上述描述在计算BZ29-4WHPA到BZ28-2S BOP这根管道的腐蚀极限失效概率时根据公式4-6计算既可以了,带入数据得:

通过计算可知这个腐蚀失效概率为0.0016%,在之间,是比较适中的,这种方法计算简单,理解起来也很直观。

用故障树法计算腐蚀失效的概率时,最大的失效概率是1.2810-3,最小的腐蚀失效概率是2.9810-4,平均基本在之间。这说明两种方法计算的腐蚀失效概率基本一致。通过计算说明这根管道的腐蚀失效风险还是比较低的,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5、腐蚀风险评估的后果分析

5.1 腐蚀风险评估的后果分析

一份完整的海洋管道的腐蚀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如下:

按照此流程进行,并且用两种方法对腐蚀失效概率进行了计算,在本章中主要讨论的是腐蚀失效后果的计算。

根据专家评分法可知,在管道失效发生后主要引起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是经济损失,另一种是对环境]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在结果分析中可知专家认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比经济损失更重要,而对环境和对社会的影响基本是等同的,而在经济损失中,通常是由操作或者流程不对引起的。

结论

本文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海洋管道的工作环境恶劣,通过海洋管道失效故障树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失效原因为第三方破坏、腐蚀和材料缺陷。其中腐蚀是最主要的风险源。

(2)基于DNV和API推荐的规范法在计算腐蚀的失效概率时简单易行,但不一定符合我国海洋管道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腐蚀风险评估的时候最好多种方法联合对照,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3)故障树和规范法计算得出腐蚀失效的概率的概率在之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根据检测报告可知腐蚀最严重的管道腐蚀深度已到到8.636mm,腐蚀相当严重,建议使用以下防腐措施:内管采用0.4毫米FBE防腐涂层,外管采用12毫米HDPE保护层,保温层密度最低为80kg/m3,并采用铝合金阳极进行复合阴极保护。阳极间距约204米。根据计算结果此管道在腐蚀速率稳定的假设下最佳检测间隔时间为1年。

参考文献

[1] 孟宪林.石油化工行业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8.

[2] 罗桦槟,张世英.海洋平台定量风险评估[J].管理工程学报,1999,13(1):56-60.

[3] 秦炳军.海洋工程风险评估的现状和发展[J].海洋工程,1998,16(1):14-22.

[4] 潘家华.油气管道的风险分析(待续)[J].油气储运,1995,14(3):11-15.

[5] 潘家华.油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续一)[J].油气储运,1995,14(4):1-7.

[6] 潘家华.油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续完)[J].油气储运,1995,14(5):3-10.

[7] 赵章林.油气管道系统安全风险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0.

第7篇

(一)课题背景

消费信贷是为满足消费者消费的一种融资性活动。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且在发达国家己是相当成熟的一个行业,是联系生产制造业、商品零售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桥梁。我国的消费信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被提了出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我国消费信贷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消费信贷作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产物,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将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而言,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消费则处于主要位置,虽然消费没有前两者变化活跃,但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惯性最大,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如果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会出现拉动滞后、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投资拉动必须和启动消费相结合。从经济规律看,最终消费的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实证研究表明:信用消费占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0%,可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而信用消费对最终消费的又有着巨大的扩张作用。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不到贷款总量的1%,大大低于国外商业银行20%至30%的普遍水平,可见发展潜力巨大。

(二)研究意义

消费信贷的发生、发展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界面临着来自银行内部“存贷差”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支持发展以住房、汽车工业为龙头的全国经济需求,更要迎接WTO带来的金融服务开放化的空前机遇和金融服务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服务的利润价值,发展作为商业银行盈利最高的业务之一的消费信贷,是金融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消费信贷作为一个新的金融领域,它的发展也将带动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资产资信评估业等在内的相关金融产业的深化发展,为整个金融业开辟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消费信贷势在必行,控制风险则是重中之重。消费信贷风险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很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在发达国家,风险问题始终贯穿其中,消费信贷也仍然是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自发性大于自觉性,理论研究非常有限。

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务都还在探索之中,这些是我们的劣势,同时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作为后来者,我们不必重复国外多年的探索过程,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经验,避免走他们的弯路,降低我国消费信贷探索过程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又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我国消费信贷的市场特点,结合实际,设计和建立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及高效运作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研究个人信贷消费风险及对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美国学者费雪[1]在其《利息论》中首次分析了消费者对于目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时间偏好,并对消费者将全部财富在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分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2010年的希斯勒弗和2010年2月的加斯特[2]分别对费雪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在拓展后的理论中,假定耐用消费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与租借这些消费品相比,购买这些消费品能够使消费者在使用期内节约一定的时间和租金。在消费者目前和将来的消费偏好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耐用消费品。而当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时,消费者就会利用消费信贷来满足购买欲望。消费者在选择一种跨期的消费最佳模式时产生了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3]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两种消费函数理论将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它们认为,消费者根据他们一生中预期的收入水平和积累的财富来安排一生的消费支出,一般来说,消费者更愿意在一生中保持比较平稳的消费水平。如果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期比较高,消费支出也会比较高。如果他们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能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他们就会借助消费信贷来维持一个稳定的消费水平;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他们也会转而使用消费信贷,来保证正常的消费水平不会因为收入的暂时下降而降低。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消费水平而解决暂时性的资金缺乏。

在凯恩斯[4]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开始注意给消费者贷款,消费者也逐渐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

2.国内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陆一晴[5]在《我国券商经纪人核心竞争力分析》中认为:任何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归根结底是以该资产所投资的项目或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为基础,如果未来收入可以加以分析估算并有保障,那么即使是进行长期性放款,只要通过分期还款的形式,就可以保持该资产的赢利性、流动性与安全性;反之,如果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哪怕是短期贷款,也有发生坏帐,到期本息不能收回的风险。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发放商业贷款以及投资有价证券作为二级储备金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障的项目和个人借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如项目贷款、设备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预期收入理论丰富了信贷管理理论,推动了信贷业务多样化的发展,它提供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尺度,通过未来收入的判别来进行风险信贷管理。

针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信用风险计量与经济资本展开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葛正良(2011)[6]对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陶砾,杨晚光[7] (2011)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个人消费信贷信用评级的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的发展道路。扬中军(2011) [8]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从评级标准、评级方法等基础环节入手,将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评级作为信贷管理控制的导向系统加以创新和设计,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武剑(2011)[9]认为个人消费信贷从包括风险内控机制、风险转化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监管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等几方面内容,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快建立我国的信贷防范机制。高伶(2011)[10]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客户的违约风险的控制,并借鉴国外银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本文评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笔者发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个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很丰硕了,但是个人消费信贷的研究文献还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个人信贷消费风险的防范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为切入点,全面系统的研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防范,以期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防范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主要内容

制约消费信贷市场扩展的核心问题是风险,对消费信贷风险问题要做出深入的研究,围绕风险产生的根源来提出解决风险问题的对策,使风险降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促进消费信贷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本文从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内涵分析开始,以风险的形成、化解与管理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消费信贷风险的特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分析了我国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2.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国内银行业相对落后的现实,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断发展的现状下,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适应当前对于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现存的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

(2)历史的考察与经验的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中通过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历史的考察和状态的描述,重点在于归纳和总结消费信贷发展历程中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希望从中寻找某些带有结论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一)消费信贷风险的界定

从风险的一般含义推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在开设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银行本息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和幅度。消费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除来自借款人和银行外,消费信贷一旦发放,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经济政策改变等风险因素的作用。企图消灭风险,是不现实的,必须积极地认识风险、处理风险。同时由于消费信贷风险是风险因素变量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和幅度。因此,风险既包含对银行不利的一面,也包含着有利的一面、换句话说,有些风险大的消费信贷资产。其最终实际收益可能要比风险小的消费信贷资产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风险高收益,故有收益与风险相当之说。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中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较晚,从1999年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此后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也逐渐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各金融机构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医疗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占绝大部分。

为推动个人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正在加快制定落实相关的政策方针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2010年10月12日,为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再登新台阶,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隔不久的2010年2月12日,在综合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保护个人贷款权利的同时,进一步防范个人贷款的风险。然而,对比国外的发展状况,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协力合作。

1.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重点一直放在吸收存款、对公贷款、汇款业务上,消费信贷业务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08年国家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出台了多个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才开始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哦啊,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到现在己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我国产业得到不断改革升级。2001年我国的GDP为84402.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796元,到2010年我国的GDP上升到30067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2698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216267.7亿元、15902元,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1元,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比2001年增加10355.7元。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刺激了他们对消费品及借贷的需求,使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贷款余额不断增加,消费信贷资产在贷款总资产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到2010年末,全国商业银行消费性贷款余额达到55333.65亿元,比2001 年末增加了54877.65亿元,是2001年贷款余额的121倍。消费性贷款在银行各项贷款总额的占比也从2001年0.5%上升到2010年13.8%.

2.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不仅在规模上发展很快,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1)总体快速增长,但银行间发展不平衡。我国银行业中,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规模占绝对优势,四大银行以网点优势、存款规模,占据着消费信贷市场份额的3/5以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占比较小。近年,除四大银行外的其他股份制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开拓,贷款份额正逐步提高。

(2)各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资产规模在本行信贷总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小。以工商银行为例,2007年个人贷款在信贷总资产占比为15.9%,2010年该占比上升到21.1%,占比虽有所上升,但在信贷总资产规模中占比仍较小。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

1.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薄弱。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个人信贷方面经验,同一个借款资料人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客户经理通常只通过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原始信用资料对借款人资质进行判断、决策,而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必要的了解。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个人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手工办理,加上从事个人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认真审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补救,致使个人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2.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研究团队。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缺乏专业化的研究,银行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的分析除了进行简单的个人资产五级分类外,很少有定期不良监测报告。缺乏在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上对个人资产业务的专业化研究团队的设置,还不能对以下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专业分析与研究:如各类消费贷款所涉及的产业、行业风险的发展趋势;消费贷款结构的现状与演变;客户违约率和不良率在不同个人信贷产品之间的分布规律;客户消费者行为等。论文格式同时,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资产业务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库,包括各种个人信贷产品的规模,比重结构,总客户数分布、违约客户数分布、不良资产数额分布等,使得相关风险研究变得更为艰难。

3.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对个人财务收支状况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无法对借款人的信誉、品德、工作、收入、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控。而目前我国个人的社会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大量可以开放的数据由于没有统一的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而被封锁在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除了工商部门的部分数据明确对外开放以外(如上红盾网查询企业信息),大部分的数据都不对外开放,这极大地阻碍了对借款人资信情况的征询和调查,使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等重要资信信息的了解只能落到一张收入证明之上。由于无法实现多角度和动态的收集个人资料,银行很可能通过所掌握的片面资料对借款人资质做出错误判断。

(二)由消费者方面因素导致的原因

消费者原因是导致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导致了银行的任何设计上的缺陷都有可能被利用,从而产生消费信贷难以回收的风险。总的来说消费者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

1.消费信贷本身蕴涵的风险

消费信贷在银行贷款业务中有“金融零售业务”的特点,借款对象是众多的消费者个人,信贷户数多、额度小、个人生化因素复杂,手续繁琐,居住分散费用高等。由于贷款户数多而散,银行难以集中精力对每个借款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及贷后跟踪检查,加之消费贷款期限长、金额小,不确定因素增多,无疑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贷款风险。

2.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

由于消费信贷的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消费者财产的安全性、收入的可靠性、职业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变化、未被预期到的开支、乃至意外事件等,在贷款期内均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其中任何一个甚至几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可见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消费者的偿还能力波动到不足以偿付应偿付贷款额时,损失就会转嫁给贷款人,由贷款人吸收风险:反之,当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始终超过应偿付额时,对于贷款人是安全的。因此正确分析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和采取措施弥补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足,是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有关涉及个人信用的交易行为中,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借款人拥有私人信息而处于优势地位,贷款人拥有不完全的私人信息处于劣势地位。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使个人信用在数量及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借款人对自己的风险类型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贷款人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况且即使风险偏好型的借款人也会极力伪装成是合乎借款条件的借款人,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贷款人往往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质量、风险类型和资金偿还概率做出可靠的判断。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约束与制度约束,作为信息优势方的借款人,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即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已的条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扭曲的、虚假的信息,或者不履约借款合同中的规定,而是见机行事,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力图获得超额利润或不能获得超额利润时逃废银行债务,从而造成个人信用风险。被借款人为了获得每个借款人的真实信用信息以及监督贷款的合理使用去向,势必要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过大,即搜集信息投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被借款人则无利可图。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使得被借款人很难按照贷款定价的一般方法,对不同风险的借款人进行差别定价,而只能规定一个相同的利率水平,为了弥补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以及因违约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贷款人总是规定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试图通过提高利率增加收益。假设银行将利率提高至一定程度后,由于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的利率一般比低风险的借款人高,当有很多风险偏好的借款人愿意接受高利率的借款时,资信较好的、风险较小、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就会放弃借款而退出市场,因为过高的利率可能使安全的贷款项目变得无利可图,这时可供银行选择的借款人大多是风险偏好型的,这种风险类型的借款人意味着较高的违约概率,过高的违约概率最终增加了银行的边际风险,导致贷款顶期收益的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效应。当风险偏好的借款人借到高利率贷款时,由于必须追求更高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有积极性倾向于改变投资项目的本来性质,使项目风险加大,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效应。

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高对借款者的利率可能会逆向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其主要原因是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道德风险效应将激励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而偿还的可能性较小;逆向选择效应会导致借款者的逆向选择行为,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两种效应的结果是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的平均风险上升,且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收益。

3.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有偿付能力的情况下是否存在风险还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目前在我国的消费信贷活动中,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就很大,其中最典型的有两种:

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之前,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偿还能力,以取得更多的消费信贷,这实际上是把大量的风险转嫁给了贷款人;理性的贷款人预期到借款人虚报有关偿付能力的信息,会通过提高利率,以降低自己的贷款损失;结果是偿付能力较高的借款人退出消费信贷,剩下坚持要求取得贷款的人恰恰是那些偿付可能性较低的申请者;这将导致银行预期借款人平均偿付能力下降,会进一步缩减信贷规模,提高贷款利率水平,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如此循环最终是质量低的借款者将质量高的借款者排挤出消费信贷市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现象。

消费者在取得消费信贷之后,有可能隐瞒或转移自己的财产,造成自己偿还能力低下的假象,抵赖债务,这称之为道德风险。该类风险在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中表现最为突出。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违约率也高到了银行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如何解决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借款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消费信贷风险控制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社会环境方面

1.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

我国已有的担保法规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现实中有些消费信贷品种,贷款担保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银行助学信贷,银行要求贷款人提供有效的、足额的担保:但最需要贷款的往往正是贫困学生,要他们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或质押物做担保,几乎是不可能的,找一个合适的担保人也很难,所以往往是银行的钱难进学生的口袋:再次,由于房地产二级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抵押的住房产权变现能力较差,不能为贷款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此外,还有中介机构方面的问题。信用消费中介机构的障碍,主要是信用消费中介机构不健全,个人信用评估困难,限制了个人信用消费的范围扩大;我国的担保机构尚处于刚刚发展过程中,贷款担保公司较少。还没有专门的消费信用担保公司:政府对消费信贷的参与度也不足,而在消费信贷成熟的美国,住宅按揭担保机构,由其担保借款人违约风险。

2.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保险制度滞后

国外为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使银行和消费者双方利益都能获得安全保障,将个人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发放个人信用贷款时,强制要求客户购买保险。法国早在70年代末就将寿险产品与银行业务组合起来运行,意大利、西班牙采用团体保险模式对住房贷款进行保障,美国在汽车贷款中,对购车者有一条严格的要求,就是借款人必须拥有足够的人身保险、驾驶责任保险和对新购买汽车的汽车保险。国外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保险的做法,对许多中低收入的居民家庭运用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使银行、贷款个人、保险公司三者皆受益,有效地避免贷款风险。显然,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目前与消费信贷直接相关的险种仅有对所购商品投保的财产险,对于由于借款人的原因出现的不能按期还款,并没有相应的险种加以保障,使得银行面临因意外事故而导致借款人偿还能力下降而无法得到清偿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一)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

1.完善银行内部的个人信用评价与管理系统

既然个人信用需要一个规范、标准的评价来衡量其优劣,那么就要建立一个个人信用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个人信用评价的基础。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消费、投资和经营制度,即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使个人不仅单纯根据劳动报酬所得进行支付,也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

个人信用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人信用形式、个人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个人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个人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个人信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它是个人信用制度普遍完善的产物。个人信用制度的普遍完善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是个人收入和资产的公开化,每个居民都在银行开立实名制的个人基本账户,个人的收支都在这个基本账户上得到反映。这种资产公开化使居民的任何个人收入都置于银行的监控之下,个人的财产资信状况如何,通过银行检索可以一目了然。第二是社会居民普遍信任感的建立和信用维护机制的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金融机构等硬件力一面的安排,还要有社会居民之间普遍信任感的建立及信用维护制度等软件方面的完善。每个居民的信用程度,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应有一个检索机制,很快可以查出。当某位居民出现信用污点时,不仅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会对其做出反映,而且在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也会有负面评价,就像对司机驾驶执照的罚分制度。这种负面评价对其择业、入学、求职、提薪、升迁及使用信用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这种信用维护机制会使人像爱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珍惜自己的信用,因为信用就意味着则富,社会居民普遍信任感和信用维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个人信用普遍完善的保障。

在信用交易中,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信用风险就会发生。为了规避信用风险,任何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稳定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生存与发展。

2.建立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

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即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标准化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是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核心环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征信数据库的硬件设施。一个典型完备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必须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这是建立征信数据库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高级的计算机资料中心,它山大型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磁带取读码机、大型机房、大量应用软件;完善的电力控制机组,以保证不间断充足的电力供应:必要的系统工程人员,进行系统管理工作,以确保系统与网络的正常工作。

(2)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原则。从调查项目看,可分为一般项目与特定项目,调查的重点从涉及消费者个人的品行(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担保(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诸方面考察,即所谓的5C项目调查。个人信用调查主要考察消费者个人信用偿还意愿与偿还能力。

(3)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报告应具有标准化的版式,包括:消费者识别号码、当事人的姓名、住址、当事人信用历史、社会安全号码。报告版本应基本符合国际标准版式设计,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设计上应具有中国特色。此外,为保证信用报告的公正性与维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应允许消费者进行申诉,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应有一定的作业流程。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

在国外对个人信用的评估以6C理论比较出名。所谓6C,是指Character,Capacity,,Capital,,Collateral,Conditions,Common Sense,即借款人的道德、能力、资产状况、抵押,借款人情况和直观判断。

道德品质主要是对借款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考察,这里主要是看借款人是否有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另一方而,道德品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商务或职业中的操行,他对待责任、义务的态度,是否尊重他人的权利。在个人信用中,道德品最能反映一个人对于债务的偿还意愿。因此,大量的过去信用行为的记录结果能够大体上作为个人信用评估的依据。

能力,在个人信用评估中包括两方而的含义。一是指借款人的收入及工作情况,因为适当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是其保证持续偿还债务的一个客观基础:第二是指借款人的支出及其他债务状况。我们知道,即使借款人的收入稳定,如果他的各种开销很大,或同时还有其他债务,当这些占去所有的收入时,他的持续还款就不会得到保证。因此,考察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要从收、支两个方而考虑。

资产状况,就是借款人的财力,主要取决于借款人已有的资产水平。通常我们会认为考察借款人的资产状况,要求他出具房产证,行驶证就可以了。其实,房产、车辆都属于有形资产,我们忽略了资产不仅包括这些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这里的无形资产主要指借款人获得的某种技能或知识,其实正是这种无形资产决定了Capacity中的收入和工作,所以无形资产的考察也是不容忽视的。资产状况在个人信用中的作用可以用借款人失业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在贷款偿还期间借款人遭遇失业,则借款人可以利用已有的积蓄(有形资产)来继续履行还款约定,同时可以依靠自己的特殊技能或学识尽快获得另一份工作(无形资产)。抵押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保障,如果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约定,债权人则可以拥有抵押物的所有权。这种抵押既包括了已有物品的抵押,也包括按揭。抵押对于评估借款人的作用很容易理解,例如,借款人可以用自己的车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借款人小能按照约定还款,则车就归银行所有,作为借款人的还款。但是在抵押中,银行需要知道抵押物,就是此车是否真实的属于借款人所有,且此车是否已作为抵押物申请了其他贷款。因此,虽然抵押可以有效的保障债权人的资金安全,不过,这是在抵押物经过审核无误的情况下才可以的。

借款人情况,是指借款人对于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经济事态对借款人偿还能力及偿还意愿的影响。如果是建筑工人借款,就需要了解其在冬天的收入情况及来源,如果借款人将因失业带来的收入减少归咎于社会的原因,则其很有可能在失业期间小愿归还借款。高龄、技能过时、缺乏系统教育及其他条件都会对借款人是否能够维持收入产生影响。

(三)建立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的担保,应既符合降低风险的要求,又要手续简便,方便借款人。我国要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在规定金额以上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消费信贷的安全。我国要建立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的担保保证制度设想三个层次:

1.个人提供担保;这种担保形式是借鉴香港按揭贷款的经验,开展以借款人所购消费品为抵押的按揭贷款。按揭贷款主要有以下优点:

第一,安全性好;第二,手续简便。由于消费品是以市场价格购买的,因此无须再进行评估,只须按照要求办理保险、登记手续。这种手续的简化,是按揭贷款的重要优势所在。第三,成本较低。银行可以与开发商签定合作协议,形成较稳定的协作关系,依照固定模式批量处理按揭贷款,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银行与不同保证人打交道的重复成本。

2.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合作性质的担保机构;

3.由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或参股,建立担保基金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担保基金公司,专门为消费信贷、尤其是期限较长的消费信贷提供担保,以解决担保不到位的问题。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担保机构对于分散风险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以较低的收费对为配合会福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消费信贷业务进行担保或保险,以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目前在上海等地已成立住房担保公司,在完善住房贷款担保制度方面,商行提出由开发商和银行共同担保。消费信贷担保保证制度的建立必将减少商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风险,提高其发放消费贷款的积极性。

(四)加快个人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建设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信贷顺利健康发展的保证,它通过对参与消费信贷各方的行为明确的约束,使银行更放心的进行消费信贷活动,也使消费者的权益有所保障,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消费信贷活动中。所以我国要加快消费信贷的立法,为消费信贷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消费信贷立法一方面应尽快制定个人消费信贷基本法,从总体入手,制定《消费信贷法》,对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等做出规定,对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总体设计,以此规范各行为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消费地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总体规划。中央银行应制定消费信贷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国统一的消费信贷政策,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和各项配套措施,提高消费信贷规章制度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担保法以及相关消费贷款法规,增加针对消费信贷以及担保的规定,从而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制度和形式,尽快制定和健全与信用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如《消费信贷法》、《住宅抵押贷款法》,还有个人信用制度、担保和保险制度、个人信用破产制度等,使消费信贷有法可依,有序运作。并且针对具体的消费信贷品种制定贷款准则,如《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等,逐步构建完整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此外,作为我国消费信贷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还应该注意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律中个人信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