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教学实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音乐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
目前不少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缺乏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从对音乐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只听过或者根本没听过教师专业化,但是真正理解它的意义的教师却凤毛麟角,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拿奖,带学生出去比赛,给学校拿了荣誉,别人就说你专业”。当笔者问到新课改的问题时,大多数教师表示并不了解,他们只上好他们的课,认为"新课改是上面的事情,跟我们教师没什么多大关系。“怎样出成绩就怎样上”。这样的情况明显表现出对教师专业化的意识是很淡薄的。
(二)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掌握不够
由于笔者所在农村地区小学音乐教师有不少是兼职教师,他们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对课堂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的驾驭是还可以的,但在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却略显不足,大多数教师都表示只掌握唱歌技能,对于音乐其他专业技能,例如演奏、创作等能力的掌握却很少。
(三)音乐教师缺乏专业合作意识
笔者通过调走访发现,笔者所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只有少数教师偶尔听其他教师的课,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讨论更是缺乏团队精神,相互之间连起码的交流都没有。大多数教师认为音乐课不是重要的课程,没必要认真对待。笔者了解到教师之间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首先是上级未能建立良好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听课与评课等制度,导致教师们没有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其次是一些学校由于是不懂音乐的老师兼职音乐课,彼此之间根本没有内容可以拿出来讨论。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观念转变,提高对音乐教师的管理
音乐新课标中强调了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想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情况,首先需要市各级部门的领导要更新音乐教育思想观念,把农村音乐教育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的音乐学科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学科,它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增加个人修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发展,这些优势并不是其他学科都能给予的。因此,笔者认为本地区农村教育部门领导应以素质教育为己任,解放思想,努力地创造条件,使本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跟上时代的脚。
2、设立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考核方式
(二)改善工作环境,激发音乐教师工作热情
1、建立独立的音乐教室
学生们都渴望有一个优越舒心的环境,他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更希望音乐教室和他们听到的音乐一样美。建立一个有助于他们成长的独立的音乐空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音乐中遨游与成长。这个空间并不用那么华丽,那么奢侈,只要在教师黑板上贴上关于音乐的名言,在墙壁上贴上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又或是贴上一些乐器图片,在后墙课布置一些学校文艺活动的照片,这样简单的设计便能将孩子们的音乐热情激发,也能使教师们上课的欲望。
2、配备基本的音乐器材与资料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这个途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音乐器材与资料。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来看,是要求每个学校至少配备一台电子琴,一台收录机,一套教学挂图和一个音乐教学用品柜。由于本地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因此不用配备钢琴类昂贵的音乐器材,但应努力配备较为便宜、简便的音乐器材,例如:较为便宜的电子琴、口琴、竖笛、三角铁等。资料方面应配备完整的教学参考书和其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资料,有了这些器材与资料,不但为学生增添了兴趣,也激发了教师们上课的热情,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注重教师培训,提升音乐教师自身水平
1、提升音乐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
对于本地区农村小学的大多数兼职音乐教师来说,唱歌是用的最多的教学手段,大多数的农村音乐教师掌握的只有歌唱能力,对其他能力却掌握的相对较少。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可首先选择教授其简单的器乐演奏技能、基本的创作技能等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训。
2、提升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音乐教育科研能力应作为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方法之一。通过科研,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拓自己的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树立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并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把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应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升建立“校本培训”模式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并不高,经济负担较重,再加上兼职教师过多,笼统地组织培训很难找到针对性。校本培训它能有效的克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实际、适用、经济且有效的培训形式。校本培训的出发点是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场所是学校,主体是学校教师,目标是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要。这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是非常可行的。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农村音乐教育也一定会逐渐得到改善。笔者认为只要带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朝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前进,相信农村音乐教育必将会迎来光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卿蕾,关于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4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育实习;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16-02
地方高校音乐院系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的使命。尽管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将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模式缺乏创新、实习时间较短等,导致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因而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探索适合高校音乐教育毕业生教育实习的新路径,培养和提高未来音乐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师这一角色,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做好准备。
一、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师范与教学技能,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也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教师这一职业与行业的现状,充分认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以及所应承担的光荣任务等,让学生为未来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做好思想准备和能力准备。
(二)当前音乐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高校比较注重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钢琴、声乐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教材教法等课程课时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不进行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等,导致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教学工作。
音乐教育的实习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一是实习时间不够充足,大多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是6-8周,致使学生在刚刚了解教师这一岗位、还没有完全适应和熟悉时,实习就结束了;二是教育实习过程内容单一,往往都是按传统的唱歌课或欣赏课进行流水式教学,其它方面的实习内容几乎不涉及;三是教育实习过程没有按要求严格实施,个别学生只是找实习单位打分、签字盖章,没有真正进行教育实习,出现形式主义;四是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严格,指导教师的评定比较随意,导致实习生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教育实习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教育实习新路径的研究
新形势下,传统的音乐实习方式与过程已完全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地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应当具有更强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教育实习新路径,才能让地方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增加教育实习时间。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集中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8周。若除去开始1-2周的见习和最后一周的实结,真正的实习时间只有4-6周左右。况且目前大多中小学音乐课每个班一周也就一节或两节课,所以学生真正实习的时间并不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弱。反观美、英、德等国家,他们的教育实习时间至少是我们的两倍以上,可见其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程度。因此,建议学生实习时间增加到12-14周。通过足够的实习时间,才能让学生充分适应教师的角色,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技巧,掌握教学方法,最后总结出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师范化。
(二)教育实习过程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实习过程一般是先见习听课,再实习上课并兼班主任工作。其实应当将更多的实践活动纳入实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担当教师这一角色。例如,可以在每周组织实习生开展公开课活动,然后让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和指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实习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得到更好锻炼;也可以组织实习生进行试讲比赛或说课比赛,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实习生组织主题班会活动,以才艺展示、辩论比赛、学习讨论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从而逐渐树立自信。
总之,要在实习期这较短的时间里发挥实习生的最大潜力,创新教育实习的过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实习生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得到迅速提高。
(三)教育实习分段进行。随着重视实践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已经延长了实习时间。如此,可以改变原有的一次性集中实习,将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学的每个学期分段进行,可先在大二、大三的每学期安排2-3次习、实习,先观摩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然后学习写教案备课,跟着音乐教师做些简单的工作,最后可以试着讲课;然后在大四阶段安排6-8周集中实习,有了之前的见习、实习基础,这个阶段的实习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后,就知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怎样发挥。通过这样的分段实习,能让学生更充分、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让教育实习充分发挥作用。
(四)教育实习评价。由于诸多原因,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实习评价往往太随意而流于形式,几乎没有进行实际教学考察与考核,所以评定出的教育实习成绩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教学水平与师范能力。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来进行实习评价,详细呈现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程度等。甚至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由政府出面,建立、健全实习制度,如法国的“实习评审委员会”、美国成立“专业发展学校”等,与高校和实习学校共同组成实习指导委员会来指导和管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既可督促学生认真实习、提高素质,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三、结语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乡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对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也起到一定影响。而教育实习是高校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针对当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实习新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只有通过强化音乐教育实习、切实执行音乐教育实习的多路径,才能更好地解决学校与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敦沂.教育实习指导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关键词:语文素养 参与式学习 教学模式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1、概念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该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同样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由此看来,养成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艰巨使命和终极目的。那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又如何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本文就此问题对参与式学习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展示在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及经验总结。
“参与式学习”是目前在国际大形势驱动下中国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在大学课堂,中学课堂,小学课堂,还是成人培训中都极其广泛地被宣扬推广并实践应用。这个名词在中国闪亮登场的时间虽然在21世纪以后,但这种学习形式其实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出现,并一直被后人所传承运用。
在参与式学习中,老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和见证人,每个学习者和文本、同伴之间进行对话,进而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创造自己,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成就,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和情感水平,塑造完美和谐的个性,使自己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积累,掌握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下面笔者将以一节参与式学习的阅读课教学实录,来展示参与式学习是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的。
2、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具有思维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理解意境和诗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有亲人和家的幸福,培养学生爱亲人、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诗歌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能力,初步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想: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和依托,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通过教师地引导调动与学生地自主参与、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3、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骄阳似火的夏季走进中学以后,童年便唱着她亲切动人的歌谣渐行渐远(第一单元学习主题为“童年梦痕”);当凉爽的秋天姗姗而来的时候,我们已是一个对初中生活不再感到恐惧与迷惑的中学生,今天我们将驾着诗歌的小船驶向语文学习的海洋。在学习之前,老师送给大家一段优美动人的音乐,先请大家欣赏一下。(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听了这段音乐,同学们觉得这支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听得时候你有何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能有这样的心境?
生:(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人,穷困的人等)
师:对!真聪明!一语中的。说到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人,老师想到了文天祥啊,马致远啊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远离家乡的游子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很短但非常著名的小诗《天净沙·秋思》。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致远,谁知道他的一些情况?
生: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另一生: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师:真不错。了解的这么详细!刚刚提到了这首诗的体裁,下面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曲”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吗?
生: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又出现了-----这就是曲。
另一生补充: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2 渐入佳境,体现重点,突破难点
3.2.1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又有专家说,读书是跨越时空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就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家当时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心理,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走进诗歌,走近马致远,体会那颗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感受那份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情。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带,体会并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同学们就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体验一下吧!可以小声自我陶醉地读,也可放声诵读,可两人一起读,也可小组读。(学生以各种自选形式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字数不等的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请再试一试。(学生再读)
师:谁给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生:积极展示。几个同学读完后,大家评比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并说说好在哪里。
师: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背下来?
生:比赛背诵,评比谁背的又快又准又好。
3.2.2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意境就是诗歌通过一些景或物描绘表现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提问: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人?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干枯的藤条,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静静矗立的小桥,默默的流水,人家,苍凉的古道,强劲的秋风,瘦弱的老马。太阳西下时无家可归的游子。
师: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遍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以“通过读……我仿佛看到了……”为句子的开头,说说诗句投射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师:同学们描绘的大多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画面?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
师: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来衬托情,把情融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就和谐的统一于这首仅28字的小令中,充分地,巧妙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现在再请大家带着对诗人感情的理解齐声诵读一遍诗歌,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更深刻地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我们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凄美。
3.2.3 创造性阅读
师: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再听听朗读,你还能够想象和联想到什么?闭眼听录音朗读,思考。
师: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请同学们以4或6人为一组,各选一位执笔者,一位中心发言人,选取想到的一个问题,讨论研究,写出结果。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你自己,创造你自己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都是最优秀的人,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师:(提示)先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组的问题及理解,师生共同评议。
3.2.4 课有所得,总结提升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了形象的画面,体会了诗歌中的形象,感受了诗歌的意境;还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在秋日的思乡之情,更深地进入它的艺术境界。在这节课上,我们的文学素养,语文知识,情感体悟等等都有了很大地提升。由这一课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入手,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3.2.5 牛刀小试,学以致用: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说说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到的描写春风的诗句。
3.3 教学反思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老师通过精心设置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情和思维,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体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多方面有所得,营造了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愿意说,有内容说,说得有价值,取得了良好地教学效果,这正是参与式语文课堂的独特效果与惊人魅力。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因此,坚定不移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毋庸置疑地任务,是21世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我们高举新课标的旗帜,正确积极地运用参与式教学,努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
在情境活动中,走近生活
片段一
1 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音乐声中,学生走进教室,教师领着大家随音乐拍手做动作或轻声和唱。
教师:歌曲邀请我们到什么地方做客?
学生: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教师:从歌声中,你听到了一个怎样的海南?
(学生交流歌词内容)
教师: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位于祖国的最南面。岛上气候温湿、四季常青,有雄伟的五指山、秀丽的万泉河,它还是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
教师:(出示图片)看看他们手中的乐器都是用什么制作的?
学生:竹子。
2 教师:竹子是倍受黎族人青睐的一种植物。他们不仅用它来造房、制作劳动工具和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把它制成了能演奏美妙乐音的各种乐器和表演道具。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竹制品和竹制乐器?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3 听赏黎族竹制乐器演奏片段。
本环节冒晓燕老师抓住学生喜欢旅游的心理来激趣,通过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引出“海南黎族”,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乐器和观看歌舞表演去感受黎族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了解黎族的民俗风情、艺术文化。再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竹子在生活中的作用”“竹子在音乐中的作用”创设一个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
片段二
教师:瞧,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对,是一双最普通的竹筷,它同样可以变成一种好听的打击乐器。咱们试着用它表演表演。(教师敲两下)声音还挺脆!你们也试一试。
教师:现在让我们配上音乐来敲一敲。注意动作要与音乐的节拍吻合。
(学生随《跳柴歌》的音乐敲击)
教师:有没有发现配上音乐敲,效果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声音整齐、统一。
教师: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试一试,像我这样跟着音乐敲一敲。
(教师示范开、合,并带着学生在地板上跟《跳柴歌》的音乐做开、合的练习。)
教师:这一次效果又如何?
学生:有舞蹈的美感。
教师:让我们一起把欢快的节奏敲起来。(放音乐《跳柴歌》,指导学生用竹筷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学中,冒晓燕老师深入挖掘了教材的趣味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再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有意让学生比较无音乐伴奏和有音乐伴奏效果的不同,既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在活动中的作用,又让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不仅为学唱歌曲、学跳竹舞打下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在演唱活动中,感受生活
片段三
教师:刚才我们为之伴奏的这段音乐是一首黎族民歌《跳柴歌》。结合歌词我们听一听歌中唱了些什么?
(播放歌曲《跳柴歌》)
教师: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五指山、万泉河、美丽的三月,人民正栽歌载舞欢度节日……
教师:海南岛生活着黎、苗、回等多个民族,黎族是最早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民族。黎家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每年的三月三是黎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当这个时候,各村寨的黎族同胞都会聚集在旷野上载歌载舞、吟歌对唱,举行一些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民风活动。让我们一起采领略黎族别样的艺术风情。(播放有关图片,背景音乐为歌曲《跳柴歌》)
复听歌曲,体会黎族同胞快乐的心情。(再次听赏歌曲)
听赏――比较――自主演唱歌曲――分句跟唱――纠毒}一完整演唱。
教师:唱得真好,你们想不想做一回海南人,用海南方言来唱一唱?
(课件出示海南方言,教师演唱。学生读一读,跟琴唱一唱。)
教师:我觉得仅仅用歌声还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边唱边借用自己的身体或者筷子为歌曲伴奏。
(学生做声势动作或选择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本环节,冒晓燕老师从黎家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到文化艺术、音乐、歌舞,每一处的设计均渗透着独特的民族风情。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被黎族独特的船型屋、色彩斑斓的黎锦所吸引,更被黎族奇特的民间乐器、别样的民族歌舞所震憾。在此情此境中学唱歌曲、尝试用海南方言演唱歌曲、用动作表现歌曲等等,都让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文化感受。
在舞蹈活动中,呈现生活
片段四
教师:这首歌的歌名是《跳柴歌》,你知道这里的“柴”是指什么吗?
教师:在黎族人民的眼中,竹可以当柴,跳柴就是跳竹竿。“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黎族姑娘和小伙子的竹竿舞表演。(播放黎族竹竿舞)
教师:这个舞蹈中竹竿又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舞蹈道具。
教师:有没有仔细观察他们是如何敲打竹
竿的?一起来试一试!(练习开合的动作)
教师:老师这儿有几根跳绳,让我们用它来模仿竹子,谁来试一试?(邀请两个同学。要求动作要整齐,跳绳贴紧地面。)
教师:让我们加上音乐,和音乐一起来打竹竿。注意听好音乐,跟着音乐的节拍做。(放音乐,和音乐一起练习开合或用筷子模仿练习。)
教师:跳竹竿必须体现出跳,先看老师是怎样跳的。(教师示范跳竹竿)
教师:谁想来试一试?(再邀请1―2名同学试跳。)
教师:你跳得很成功,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
(学生介绍经验)
(如果被夹了脚则让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被夹到脚,谁有好的办法帮他解决?)
教师:接下来我想多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学生练习跳柴舞,教师相机指导。整个跳的过程中循环播放《跳柴歌》。)
教师:要想在开开合合的竹竿中自由地穿梭,看来还得花一番工夫。下课后我们继续练习,好吗?
比较诗学在中国的阐发研究初论陈俊琴
短信文学的特性刍议李磊,李燕
通过情感与意象鉴赏诗歌邢志岩
动画中的技术与创意之争——对中国水墨动画的探析常亚恒
少数民族题材的素描表现段会玲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钟利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孙薇
论情感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雷艳霞
《猫》教学设计伊林
《乡愁》教学实录梁影
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常安
《西北音乐风情》教学设计——感受"西北风"金燕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案例王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罗元庆
Linux系统设备驱动设计与实现王玉,崔升广,邓万鹏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王辉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中的思考和误区王银玲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喻文婷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黄丽红,王世良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讨张辉
安全控制理论在矿山机电管理中的应用何远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细节孟杰
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思考,宿茹
务彭公路珍珠大桥负角度竖转施工监控胡海洋
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素养的培养吴枢宇
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王梅
初中思品课体验式教学初探王维生
浅析思想解放和法学研究曹建波
《祝福》栩栩如生的语言描写杨宇
《祝福》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房淑梅
《祝福》典型鲜明的环境描写陈淑娟
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方法焦红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曹岚
客观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海娟
怎样接待顾客才能成功刘淑迎
职业教育素质本位论白继红,郭邦军
校园内电子商务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杨刚
关于略渎课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王玉绢
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生作文修改之我见尹小林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方法探讨李梅
让绘画艺术点亮语文课堂冯春梅
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索能力培养的探索梁俊奇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提高数学心算能力沈延琦
对提高数学中下生学习效果的反思胡凯辉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法钟前宾
浅谈语文课的生活教学李玉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李双勇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霍春秋HtTp://
浅谈如何促进高一化学教学杜玉
文科知识在物理中的作用杨赛
"经"义流变张凤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刘玉书
舞蹈与儿童智能姜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隋敏雳
浅谈一汽大众轿车空调系统制冷不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梁群莲
汽车跑偏故障分析与排除梁群莲
"项目研究教学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应用张君健
中学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学的实施郑守印
浅谈中学生与父母如何沟通冷春菊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王世兰
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张英锋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浅谈廖丽勤
基于聚类—判别分析模型的大学生诚信评价刘芳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刘娅,冯冬梅
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姜琳琳
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初探李睦军
让留守学生不再"留守"雷行道
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与展望阎静辉
浅谈简笔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袁平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黄静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江红霞
对初三物理总复习的思考周光平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马国恩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朱贞平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孙景斌
浅谈党支部发展党员正规化及对策刘宇轩
辅导员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张艳
浅议如何解决政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秦晋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刘伟强
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张云
浅析倒装句在新课标中的用法龚俊玲
英语"四位一体"中考复习教学法的原则与实施策略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宋扬
大学英语学习中源于母语的负迁移的发音问题李晓明
也谈英语语句重音金小英
谈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顾晓龙
如何上好饭店英语课杨淑秀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合作学习袁秀培
浅谈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问卷调查与思考付玉萍
笔者以一节五年级音乐综合课《彩云追月》的教学实录为例,进行分析,谈一谈平时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课堂,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
一、感受音乐引发遐想
片段一导入课题――《彩云追月》。
1.听音乐,展开想象,思考问题。教师:伴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来到浩瀚的夜空。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夜空中的哪些美景?
2.完整欣赏乐曲并揭示课题。教师:浩瀚的夜空中,云儿追着月亮,还有无数的星星在它们身边闪烁,多么有趣而又动人的画面呀!作曲家任光就是被这迷人的夜景所打动,创作了一首主题鲜明的乐曲――《彩云追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flash画面,感受其旋律的美。
目标评析:感受能力。
[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想象性。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重在引领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悠扬舒展的乐曲旋律,从而唤起他们对浩瀚夜空的无限遐想,激发他们欣赏乐曲的兴趣,学会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心中的音乐画面和音乐感受。教师无需过多的语言,只需引导学生安静聆听,跟随音乐旋律的起伏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深情流露,为进一步深入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二、视听结合鉴赏体验
片段二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1.初听乐曲,学生回答问题:这首乐曲采用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简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和其中一些主要的乐器,边讲解边配合演奏音效加以对比。
3.介绍我国民族乐器悠久的历史,并示范演奏古筝曲《彩云追月》。
4.邀请学生上台演奏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为学生提供现场体验的机会。
5.复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品味合奏带来的丰富听觉感受。
6.讲解乐曲的情绪、速度,介绍作曲家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的西洋“探戈”舞曲节奏型。
7.学生用碰铃敲击“探戈”舞曲节奏为乐曲伴奏,体会旋律的悠扬舒展,感受诗画般的意境。
目标评析:鉴赏能力。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聆听乐曲、介绍我国民族乐器历史、古筝等现场演奏、讲解乐器特点及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等多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帮助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合奏这种音乐表现形式,熟悉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帮助学生体会旋律的悠扬舒展和中西合璧的音乐风格,感受乐曲营造出的诗画般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真情演示灵动展现
片段三教唱歌曲――《彩云追月》。
1.随音乐朗诵歌词,感受歌词的美。
2.初听歌曲,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浓浓思念之情。
3.轻声哼唱歌词。
4.讲解难点。(1)认识切分音和切分音节奏(“探戈”舞曲节奏)。(2)介绍波音和倚音:装饰音的运用,不仅使曲调更为委婉细腻,而且还赋予旋律独特的风格。
5.教师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6.情感引导,自主回答:歌曲表达了对台湾亲人的思念和盼望早日团聚的迫切心情,应该用真挚的感情、柔和、连贯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前半部分述说了对亲人的思念,力度可以稍微弱一些,后半部分盼望亲人早日团聚,力度可以稍微强些,演唱时还可随着旋律的起伏作强弱变化。
7.声情并茂演唱《彩云追月》,拍手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目标评析:表现能力。
[教师从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彩云追月》自然过渡到歌曲《彩云追月》的教唱环节,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乐曲的旋律美后,又带领学生感受歌曲的歌词美。通过对比演唱发现,加上这两种装饰音,不仅可以使曲调更加委婉细腻,而且使旋律风格更为独特。]
四、感受意境创造升华
片段四拓展――欣赏舞蹈《彩云追月》,并创编动作。
1.学生观赏舞蹈《彩云追月》视频,感受舞蹈所表现的意境美。
2.舞蹈创编。学生分小组进行舞蹈创编,用优美的舞姿来表现歌曲优美、委婉的音乐风格。结束语――歌曲内涵升华。教师:山水隔不断的是骨肉亲情。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两岸一定会实现统一,台湾人民也一定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目标评析:创造能力。
[打击乐器伴奏、创编舞蹈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助于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多种音乐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总体目标评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现代教育媒体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资源,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它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资源,选用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通过现代教学设备进行直观展示,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营造情境,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感受,缩短学生由阅读到理解的路径。而多媒体课件以画面、声音呈现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
他们在文本阅读与动画欣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而减少学习难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一步:我们随着动画短片来到野外,和小露珠一起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对话,太阳公公染红了天空,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机勃勃,最后小露珠渐渐地向空中飘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小露珠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第二步:局部分别展示课文关键情节插图,以放大幻灯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复述情节时加入了自己的感观,既用了课文中的词语,又加入自我感知的内容,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插图,创设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其效果比较理想,但受学校多媒体教室的限制,要想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一难题,我充分利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书上的精美插图以影印的方式进行简单加工,并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以大体字影印突出出来,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话文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通过图片进行导入新课,把课文的小幅插图进行放大,在关键处进行标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感性认识获得表象,再由表象进行思维。这样,以图片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看图时不知不觉、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发挥VCD、磁带等载体作用,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现代教学媒体中,录音磁带、CD、VCD、CD-ROM等以它们便携、轻便、价钱低廉等优势应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教学的载体辅助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实录进行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材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时,我选择了两段与课文类似的影像VCD,一段为今人合家团聚度春节,另一段为苏轼形单影孤独自饮酒度中秋。皓月当空、举国团圆,而苏轼却与弟弟远隔千里,月亮西沉,一时悲欢离合之感涌上苏轼心头,真令人感慨万千呀!此情此景,学生也不禁动容起来,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教学,学生感触就显得特别深。接下去,在配乐朗读环节,学生仿佛也如同苏轼一般触景生情,读得如泣如诉,许多同学还联想到父母打工在外,自己与他们远隔一方,如此动情,让人感动。
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爱美、求美是少年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现代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现代教学中去,使孩子们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比如在《繁星》这一活动中,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孩子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孩子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孩子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散文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再适时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小学语文新教材内容比较深、比较广泛,难度也就越大。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通过借助录音、录像,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去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摘 要]教学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吉林、王崧舟两位特级教师的情境创设艺术对语文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共同点: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情境,将直观的教学手段与教师的语言描述结合,同时设计“情境链”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关键词]情境创设 特级教师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22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教师也尝试运用情境教学。那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以特级教师李吉林、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为例,探讨名师语文课创设有效情境的艺术。
一、课例中情境的运用
笔者研读了李吉林、王崧舟老师的《荷花》教学课例,厘清他们所运用的情境,逐一分析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情境运用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手段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列表如下(看一页):
从表1看出,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荷花》时,先后创设了四个情境:情境一,初读阶段,呈现荷花图,以画面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直观地感受荷花之美,缩短儿童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激起儿童阅读文本的兴趣;情境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再次呈现荷花图,以画面情境引发儿童想象,让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情境三,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范读,将学生带入第四自然段的情境之中;情境四,通过音乐、画面、语言描述的综合运用,进一步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荷花之美。李老师就这样通过一系列情境链的运用,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和感受文本的过程中,展开思维,进行想象,运用语言。
从表2看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先后创设了三个情境:情境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直观感知荷花,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口头描述“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表达和阅读课文的兴趣;情境二,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凭借情境促进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有感而发”的表达训练奠定基础;情境三,结课环节,播放视频,教师深情诵读诗歌,强化学生对荷花的理解和感受,使语文教学余音缭绕、韵味无穷。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艺术
李吉林、王崧舟老师在《荷花》课例中都成功地运用情境展开教学,他们创设有效情境的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创设情境,使不同阶段的情境发挥各自的功能
两位名师的课例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情境,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生成教学内容服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情境所发挥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儿童阅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初读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与抽象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此时,适宜的情境就是中介与桥梁,能缩短儿童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两位名师课例中的“情境一”。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在精读阶段,情境引领儿童渐入阅读佳境,顺利进入文本情境、作者的胸中之“境”,如李吉林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二”“情境三”和“情境四”,王崧舟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凭借情境观察、想象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也水到渠成,如李吉林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三”和“情境四”,王崧舟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二”。
(二)将直观手段与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吉林老师采用图画、音乐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王崧舟老师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李吉林老师在每一个情境中都善于将直观手段与教师的语言描述相结合,以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王崧舟老师也运用范读、语言描述来配合多媒体的使用。可见,设计多媒体课件,离不开图画、音乐等基本手段的运用;直观手段的运用,离不开教师的范读以及语言描述。
(三)设计“情境链”,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两个课例所呈现的情境都体现了设计的整体性、连续性。李吉林老师的课例四次创设情境:“情境一”意在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边去观察与思考,发展其内部语言;一幅挂图加上简简单单的两三句引导语便是“情境二”,学生带着想象,愉快地阅读第一自然段;“情境三”“情境四”的创设,学生在想象中观察情境,运用语言描述画面,加深阅读体验。这样从以美激趣到自主读文、发现荷花美、表达个性化的感受,“情境链”推动着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经历了连续性的语言实践过程。王崧舟老师的课例三次创设情境:“情境一”让学生在美中亲近文本;“情境二”在美中升华感悟,角色转换,写话交流;“情境三”在美中体验升华。“情境链”使整堂课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投入感受性阅读活动,美不胜收。
笔者认为,审视自身的专业基础,结合所任教班级的学情,研习并借鉴名师成功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有助于我们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情境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51.
[2]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EB / OL].http://blog.163.com / weimingyang06@126 / blog / static / 1261182002010298
127333 / .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