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的重要任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的重要任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的重要任务

第1篇

充分了解PBL教学的精髓在给学生介绍PBL教学概念之前,教师要对PBL教学有充分的理解。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6]。PBL教学将学习与具体的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的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题目的选定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选择的题目是“某某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鉴定”。但是对于药材的选定我们有几个原则:①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是中药化学课本中涉及的而常规实验课中没有接触过的化学成分类型,如:皂苷类成分、挥发油、香豆素类成分、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和双黄酮等;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涉及到常规实验课中没用过的方法的,如:水蒸气蒸馏,索氏提取、大孔树脂、离子交换树脂,聚酰胺柱色谱等;③药材有效成分种类相对较少,含量相对较高的。根据以上原则我们选取了柴胡、穿山龙、秦皮、八角茴香、苦参、银杏等作为实验药材,以此作为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引导讨论这一过程是学生根据选定的实验题目,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各种相关问题,课后再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查阅文献。刚接触到PBL教学时,学生会对这种方式有些陌生,对选定的题目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限于倾听了,一定的促进与暗示还是有必要的,教师在PBL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出来。因为在中药化学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专业课,我们可以从他们学过的其他专业课的角度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选定的药材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重复或交叉的情况,在讨论的最后,教师要将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确定最终的查阅方向。课后查阅文献查阅文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查阅实验药材各方各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该种药材有充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应该自主完成的内容,但是教师同样要针对选定的药材进行文献查找工作。

了解药材的性味归经,主要药理作用,主要化学成分及结构,提取分离方法等。教师只有充分查阅了相关文献才能将一种药材到目前为止大概的提取分离方法归纳于心,才能对同学查找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归纳,确定实验方案一组4个同学往往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几套实验方案,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查看每种方案的合理性,并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操作的难易程度对方案就行修改、合并,做同一种药材的两组同学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要不同,这样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两组同学才能互相学习,互通有无,达到实验收获最大化。确定完实验方案后,教师还要根据总的实验方案,划定每次实验的进度。因为本校中药化学实验PBL教学一共是四次课,一次课上讨论,三次实验操作,所以要把最终的实验方案合理地划分成三个部分,分三次完成。这样能确保学生合理规划时间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指导由于一个实验室有四个组,每组的实验方案不同,一个周又有多个班级的实验课。未免混淆,教师应当把每组同学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收集完全,并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排列好,打印装订,做到对每组同学的实验心中有数。在当次实验课之前,重新熟悉一下该次实验课的四种实验方案,以便掌握每组同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进度,并对每组同学的当次实验进行督促指导。虽然在常规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设计性实验涉及到一些常规实验没有的操作,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监督指导,协助同学按时完成实验,并确保学生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实验课后总结PBL教学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实验过后,双方都应该进行好好的总结。学生在实验课后,要交上完整的实验报告。而教师在进行完一次PBL教学后,应根据整个实验课的流畅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省,并制定出整改措施,确保下一次PBL教学能高效地完成。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中获得一些启示,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PBL教学的心得

学生的角度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首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进行文献查阅,使从来不进图书馆,不利用网络资源的学生主动利用书籍、数据库进行资料搜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方案的确定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每组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而整个实验从资料搜集、整理,到实验方案确定,再到实验的完成,使学生了解了中药化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培养了他们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为他们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教师的角度通过PBL教学,使教师对每个同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PBL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教师的充分指导对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早期PBL教学阶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就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指导教师必须查阅大量资料,修改设计方案,灵活运用多学科的内容,并要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1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也明确地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引导和发展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有关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来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进行合理地想象皇帝举行完大典以后的情景。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想出许多出乎意料的结局。这个问题引起全班轩然大波,个个争相发言,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在教学中,对个别学生的离奇想法,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不能用“胡说乱扯”为理由而抹杀。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真正体现,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倡学生大胆说话,放开学生的手脚,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中要提倡大胆、自由发言,鼓励学生敢于开拓创新,要做到宁鸿彬老师提出的“三、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1)不迷信古人,(2)不迷信名家,(3)不迷信老师;“三允许”:(1)允许说错做错,(2)允许改变观点,(3)允许保留意见;“三欢迎”:(1)欢迎质疑,(2)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3)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内向、拘束,从而大胆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陌上桑》一诗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他们要做到宁鸿彬老师的“三、三、三”原则,大胆发言,说错也没关系等等。当解释“来归相怨怒”一句时,我解释说:“耕田、锄地的人,因为看了罗敷,耽误了活儿,回来后互相埋怨”。这时一位学生当即提出:“老师,这句可以解释为‘耕田、锄地的人,因为看了罗敷,回家后嫌自己的妻子长得不好看’行吗?”这位学生的发言很有创造性,于是我高度表扬了他这种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并号召大家学习他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发言的精神。

三、正确对待学生出格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朱熹曾说:“学贵有疑”,“读书须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出格”问题,老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表扬他们的怀疑、创新精神。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当讲到愚公的人物形象:愚公不怕艰苦、持之以恒、愚公不愚时,一位学生立即站起来提出疑问:“我认为愚公就是愚,他为什么不把家搬到山外呢?人家智叟就是聪明,只凭傻干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皇帝不是精神病就是近视眼,为什么连自己身上没有穿衣服也看不清呢?真是不可思议”。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见解,并引导解释:这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这些创新性思维的闪现,有时连老师也意想不到。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对问题思维的内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正视学生的疑问,给予表扬鼓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启发学生自由地写作

第3篇

关键词:人性化服务理念 预防接种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1-01

我国实施扩大免疫疫苗品种的不断增加、接种剂次明显增多,预防接种门诊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容易出现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内在潜力,时刻为服务对象着想,时刻以儿童为中心。因此,我们针对儿童预防接种的特殊性,将人性化服务融入预防接种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服务载体有效提升

全面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实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的全面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的发生,方便接种情况的统计分析,并能通过短信提醒第一时间追访迟、漏种儿童。同时,考虑众多上班族家长可以利用周末休班时间带儿童前来接种疫苗,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周末放假有空,我们将预防接种门诊的作息时间调整为周一至周日每天接种及节假日照常接种,按需、按时段人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需求,有效缓解了预防接种候诊时间长和拥挤现象,同时增强了三岁、六岁儿童加强疫苗的接种率。

2 服务功能有效提升

预防接种门诊改建为数字化接种门诊后设立候诊、登记、接种及观察等四大功能区。在门诊设置了明显的标识和指示标志。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整个空间采用卡通动画布置,添置了足够数量的休息椅,接种门诊区域内全部采用塑胶地板,给儿童提供了更安全的接种环境。门诊启用叫号等待系统,保证了接种秩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宣传画以粉色、蓝色为主体颜色布置墙面布,配备了液晶电视,购置了动画碟片、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碟片,减少儿童接种及观察等待的烦闷感。同时,为了方便家长为其准备了冷热开水、纸杯、电话等以供使用。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预防接种环境,给接种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 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1)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度,大力开展“妈妈班”预防接种知识讲座,重点讲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禁忌症、接种后副反应的处置、一类苗二类苗的区别等疫苗相关知识。缓解了门诊接种日时因工作人员少、接种儿童多、时间限制等情况下工作人员无法全面详细解释的压力,也消除了家长的困惑和顾虑,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家长更积极主动地配合疫苗接种,有效提高了疫苗接种率。同时预防接种门诊开通咨询电话,积极、耐心地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针对接种后引起的各种副反应,对家长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对症处理,既有利于消除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误解,也有利于儿童早日康复。

(2)注意沟通技巧,针对不同对象做好个性化的护理 接种人员不仅要学会如何将信息清楚地传递给受种者及儿童监护人,使他乐于接受,更要善于改善受种者对各种信息的反馈,只有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增进情感。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措施,消除儿童接种时的紧张情绪。新生儿、婴儿期这个时期的小儿比较娇嫩,对外界刺激只能形成比较简单的反射,尚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亲情有极强的依赖性,指导家长用非语言方式如亲抱儿童、微笑或亲切称呼来营造亲情氛围,吸引其注意力,以减轻儿童的疼痛,便于注射操作;3―4个月以上的婴儿容易被周围的环境转移注意力,接种人员就采取微笑和温馨的话语去逗乐并转移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注射,减少哭闹。学龄前儿童情绪易受感染,谈一些愉快和新奇的话题,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分散注意力,接种人员通过对儿童善意的身体接触如抚摸小朋友的头,握小朋友的手,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促进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主动配合,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敏捷、熟练、轻巧地完成注射。

(3)注重自身管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反复学习规范化门诊的评估标准,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力争做到规范接种、安全接种。

第4篇

一、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在生物教学中,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教学很重要,因为许多名词、概念、原理及实验都必须用科学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的不正确,就会导致思维错误,进而造成科学性的失误。语言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辩证地讲解问题而不能绝对化。如“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等。在这里,“主要”二字至关重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反映了科学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联系,稍有疏忽丢掉了它,就使问题绝对化,使科学不那么真切了。

二、语言应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的语言魅力至关重要,通过一个人的谈话、讲演、文艺说唱,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的语言魅力和风趣性,风趣的语言、充满魅力的语言能深深吸引听者。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语言艺术。教师的授课语言如果生动有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达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朴实自然,科学性的前提是不能离开科学单纯去追求趣味性,用过分夸张和做作的语言,华而不实地去渲染,就违反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语言应具有直观性,力求形象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语言要赋予它一定的活力,形象逼真、有艺术感染力,这才能引人入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四、语言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讲课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语言,使语言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便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如面对农村的学生,就应多举农业生产上的例子,面对城市的学生就应多举工厂的例子;高年级应培养他们凭借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从宏观进入微观,从现象揭示实质,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则应从感性的具体的、宏观方面,从生命活动的现象进行讲授。

第5篇

关键词: 隐喻 文学解读 教学隐喻能力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广义地说,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涉及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诸如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等文章技法,诸如朦胧、象征等诗性表达风格,都可以归于隐喻的题下。在语文教育领域引入对隐喻的研究,并对隐喻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教育行为。

1.古今中外教育家对隐喻的认识浅析。

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说深得隐喻之道,把喻放在了非常显要的位置。《学记》中就多次提到喻:“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论语》、《孟子》、《墨子》中的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也往往是用隐喻的方式说出,使学生领悟更为深刻。在国外,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专著《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就激发对话而言,隐喻比逻辑更有效。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用塞利的话来说,是“扼杀”。我们当然需要创造性想象也需要逻辑性界定。我们既需要生产也需要结束。……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和发展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将这种相互作用引入课程构建之中。一个教师对隐喻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越高,就越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路,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世界中的新天地。当语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表达方式,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而把语文教育当作科学教育来操持时,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它的人文性。

2.语文教师要有对语文课程中隐喻资源的敏锐感和深度挖掘能力。

教师的隐喻能力源于世间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类比推论的思维。世界万物具有自然的辩证的关系,这是隐喻得以存在的理据。汉语作为象形文字,每一个字词的背后都隐含着深邃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充满了隐喻的文化。当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个文本时,由于教师的阅历更丰富,情感更成熟,思路更开阔,文化背景更深厚,语言功底更强,所以能看到文字之外更多内容。教师应该比学生理解得更敏锐、更深刻、更透彻。这是由教师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教师的隐喻能力所决定的。当学生的理解搁浅或拘于一隅时,教师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整篇文章或段落或句子或词语的隐喻含义,并加以点拨,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透过文字看到整个世界,这将是一个欣喜的发现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文字的魅力,也给了阅读者发现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有很深的隐喻内涵,阅读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篇章的文中意,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对文中的潜台词和文外意旨皆能识破、体味、领悟,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心得。

应具有孩童般的思维及其诗性精神。隐喻是儿童思维世界的主体,他们对于故事、童话、诗歌表现出特别的青睐,表达往往表现出浓烈的形象化与拟人化色彩。要保持这种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不要以为它们带来的只是不切实际的幼稚与浅陋。以往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科学真知的强大语境中,富有人文色彩的隐喻思维日渐式微,隐喻思维的悄然丢失往往成为个体成长的沉重代价。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隐喻内容。1.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系统基本上就是一套隐喻系统。教材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典型的阅读材料,具有挖掘不尽的内涵。教师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一个方面,便是对隐喻语言的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够读出文字背后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且不同的人能够体悟出不同的深度。而这恰恰是由文学文本的隐喻所造成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所决定的。比如诗歌、小说、各种作品中出现的典故等等,都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而要凭借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推断,挖掘出文章中更深层的内涵。2.中外思维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隐喻资源。陈光磊指出:“思维文化是由思维方式形成的文化”。思维文化表现在诸多方面,诸如时间、地点、度量衡、方位等。例如:“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英语则为“northeast,northwest,southeast,southwest”。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To The West Wind)中最后的流传千古的佳句“If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坚强的信念。但在汉文化中,“西风”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东风”则有着和雪莱诗中“西风”同样的含义。例如我们常有“东风报春”,“东风吹,战鼓擂”之说。只学习语言材料而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在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解读时这种对文化隐喻差异的把握尤为重要。3.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引起的隐喻差异。历史典故含义深,喻意广,每个历史典故都能反映出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背景、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差异。例如,见到Good Friday时不能望文生义,它指的是复活节的一个星期五,是耶稣受难的那一天。而亚当和夏娃也是在星期五被逐出伊甸园的。在欧洲死刑犯也是在星期五被处刑的,所以一谈到Good Friday时,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联想到有不祥的喻意在其中。4.教育的行为本身也可以描述为一种隐喻现象。根据施良方对教育的隐喻,这种教育对人的灵魂的唤醒功能而凭借暗示、启发诱导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是无处不在的。总之,隐喻理论的辐射力以及隐喻在语文课程的全面渗透的事实都要求教师有对语文课程中隐喻资源的敏锐感和深度挖掘能力。

3.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隐喻解释能力。

隐喻之所以成为隐喻,往往就是语言的表达所限。高明的隐喻,往往能引起创造者和阅读者之间无限的会意,却不能用语言说出。当我们翻开各种文本,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隐喻,这是因为隐喻能在心灵中建构起万物间微妙的联系。教师如何把自己理解的隐喻意义传达给学生呢?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思维的方式,创设情境,妙用迁移和推理、类比、联想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穿过隐喻的通道,豁然开朗。隐喻除了存在于语言之中,还存在于音乐、绘画、情景、手势、体态、神情等方面。所以会出现“当头棒喝,豁然开朗”,这其实就是“情景喻”。语文教师的授课语言的把握是关键,绝对不能像讲授科学知识一样,追求严密的逻辑性,步步推理来求证。因为隐喻的感悟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文化背景和类比材料,引导学生的类推和理解,点到为止。由于隐喻理解的不确定性,一旦用语言解说,便失去意义和美感。由于隐喻给出的只是一些关系,而并非是某些所指物,学生才能得以思入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而思入世界。对隐喻的解读是新意义的建构,这就确立了解读者的主体依存性和解读意义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对隐喻的解读存在着解读者自身对作品自由创造性解释的可能性。解读者自身因素不同对作品的解释就会不同。面对“诗经”时代的爱情吟唱,先秦诸子的世道人心,楚辞世界的巫风神话,魏晋士子的生命意识,盛唐之音的恢宏气度,宋元山水的有无之境,明清末世的世俗图景中种种隐喻叙述,解读者只有将自己的精神、情感、想象“映射”到作品中,对作品进行同化和顺化,并超越作品本身和解读者原有的内存图式,不断地生成新意义,才能真正读懂川端康成的悸动与忧伤,黑塞的素淡与质朴,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真实与纯粹,鲁迅的愤怒与悲凉,老舍的幽默与深刻,余秋雨的意蕴与沧桑。而语文教育若能高度关注解读的主体依存性和自由性,就能真正在语文教育中树立师生共同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创造一起融入于教学活动。在语文教育中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

例如解读童蔚的诗《触点》:“你的好奇心,是一道岩石的裂缝,秋分时我漫步到黄山,枫叶正向着岩石滴血。……”阅读这句诗,首先我们遇到的就是隐喻的问题。“好奇心”是诗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隐喻意象,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喻旨明确的比喻意象,“岩石”本来有一种历经沧海的坚硬,却又有了不经意的“裂缝”,两者融会到一起,“好奇心”的意象开始转义,一个如荒山般荒凉、如岩石般坚硬的而又像伤口一样张开的心灵的意象生成了;“黄山”作为一个实在的物象在诗人的世界里变成了“荒山”的意象,于是“荒凉”与“秋分”的丰收季节在“相互对照”中开始“相互说明”,一种灵魂的颜色,一种滴血的颜色,而“枫叶”以其多角的“心”的象征,在特定的时空里的流动中凝成了“滴血”这样一个动态的隐喻意象。尽管这句诗表面的语词意义是明确的,“心”、“岩石”、“黄山”、“枫叶”、“血”等事物和“裂缝”、“秋分”、“漫步”、“滴”等呈象都可以按语词的所指意义获得独立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经由隐喻的解读而进入其象征意象的内部,我们将因为无法按照逻辑的关系获得语词的意义,也就无法在诗句中看到诗人和我们自己的世界。

现代隐喻学研究已经超越传统的将隐喻研究局限于修辞学研究对象和词语层面,而成为众多学科(诸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心理分析、符号学、语言教学等)的研究对象,并呈现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元化态势。而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就是要充分继承这一智慧,使自己的话语具有隐喻的魅力。要养成隐喻性思维,会独辟蹊径的学习方法,能从隐喻语言的全新意义中,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当我们一旦提高了教学隐喻的能力,我门的语文教育就会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避免滑入机械化教育的怪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3.

第6篇

1 手术室无菌观念重要性

无菌是手术操作的第一要求,参加手术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手术室做好术前物品准备,术中配合和监督以及术后物品处理工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2]。手术室是无菌操作的场所,一切手术物品都要严格消毒灭菌,手术间认真准备清洁消毒,手术者的手认真刷洗,灭菌严格,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无菌处理和精心准备,同时认真检查病人备皮是否合格,否则一律退回,以降低手术感染率;手术当中无菌操作是否严格是手术成败的重要条件,手术室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无菌操作,不论是打手术包、使用无菌持物钳、输血、输液、器械传递还是夹取一件小物品,都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执行无菌操作是一个有关医德和人员素质问题。必须自觉遵守,物品污染后如不及时更换,将会造成手术感染、手术失败,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所以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一些特异性感染和传染病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乙肝等,更要认真细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全部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及时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医护密切配合,无菌操作相互监督,手术当中工作态度严格认真,护理人员熟悉手术步骤,物品准备齐全,配合积极主动,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手术感染机会,手术护士不仅自己严格无菌操作,还要监督手术医生及实习人员,手术间人数不能超标,参观手术不能离手术台太近,护士及时调节室温,及时为手术医生擦汗,防止汗液掉进手术野,对关节镜手术底层要铺一次性塑料单,保持手术台干燥,手套破裂要及时更换,对头发、鼻子外露、指甲长等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及时指出,立即整改。

2 加强医护人员道德修养

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待病人如亲人。手术病人进手术室时情绪低落,心理恐惧,这时手术室护士要热情接待,介绍手术情况解除恐惧心理,使病人欣然接受手术,解除病人疾患,这就是手术室护士职业道德的充分体现;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爱岗敬业。手术室的工作始终是严肃、认真、紧张,与病房工作不同,工作中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配合手术精力高度集中严格查对手术物品,认真记录,工作当中稍有疏忽,表情语言不当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室护士必须有任劳任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做好无菌监测,保证手术质量。护理每月对所有的无菌物品、手术间、消毒锅、使用中的消毒液、手术者的手都进行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工程师及时检查洁净部机组运转情况,保证其功能。对新进的一次性无菌物品,进行无菌培养,合格后方可使用。

3 加强护士责任感教育

手术室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无菌要求。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必须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护士长的职责在护理部主任和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室的行政,业务管理及思想工作。负责本室工作计划(含护理、教学、科研等)并组织实施。合理安排人员,进行科学分工。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对难度较大或新开展的手术和抢救工作,必要时亲自参加或指导操作。负责组织本室各级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根据专科业务、技术需要,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方式学习新业务知识、新技术操作和新仪器的使用等,并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考核。手术室主管护师职责是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发挥业务、教学、科研上的主导作用。负责督促、检查本室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把好手术、护理质量关。解决本室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参加研究和制订重大手术和新手术护理配合和操作规程。协助护士长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和研讨。拟定本室护师(士)在职业务培训计划,并编写教材和讲授有关的课程。负责进修人员的带教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并进行出科鉴定,组织小讲课。拟定本室护理科研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本室护师(士)开展科研工作,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护理论文和科研工作总结。监控护士职责是负责本室对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负责本科室消毒隔离工作。每月做1次空气、物表、无菌物品、医务人员手和使用中消毒剂的细菌培养。每2个月进行回次紫外线强度监测。对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并做好记录。协助和督促医师填报医院感染病例和送检标本。负责本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宣传。监测结果归档、备查。手术室卫生员的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下,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清扫地面及洗刷手术室,做好洗手用物的供应与料理以及手术后的清洁料理工作。负责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管理。负责标本的登记、送检,以及其它外勤工作。总之,手术室护士只有具备熟练的无菌操作技术,良好的护士素质和职业道德,顽强的意志,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不断更新意识,紧密配合手术,才能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病人生命,使病人早日康复,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米索前列醇;早期妊娠; 药物剂量;疗效观察

【中国分类号】 R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55-01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临床资料证实,联合应用米非司酮与前例腺素药物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终止早孕方法[1]

我院2005年 5月至2007年 9月试用米索前列醇不同剂量终止小于 49天妊娠者100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1000例健康均良好,无心、肝、肾或出血性疾病的自愿药物流产者,年龄 18 - 40岁,闭经49天以内,经妇科检查、尿 HCG阳性及 B超检查确定为宫内正常妊娠,近期无药物治疗史,无使用前例腺素药物禁忌症,服药前查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白带常规均属正常[2]。计生组与对照组分布情况见表 1 - 3。

表 1 计生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布情况

表 2 计生组与对照组孕次分布情况

1 . 2 给药方法:计生组:第1天米非司酮150mg,晨起6:00空腹顿服,服药后2小时进食,第2天不再服药,第3天晨8:00空腹到院,口服米索前例醇素 600ug。对照组:第 1天 米非司酮150mg,晨起6:00空腹顿服,服药后2小时进食,第 2天不再服药,第 3天晨8:00空腹到院,口服米索前例醇素 800ug。两组患者服药后留院观察,并记录阴道流血、腹痛、 胚囊排出情况、体温、脉搏、血压变化、以及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不良反应情况。

1 . 3 疗效判断标准::完全流产:用药后8小时内胚囊完整排出,阴道出血不超过月经量,不需手术清宫。不全流产:用药后未见明显胚囊排出、 出血过多需清宫。失败:用药后有腹痛及阴道流血,但胚囊未排出者,出血不超过月经量。

2 结果

表 3 计生组与对照组排胎时间情况

表 4 计生组与对照组排胎情况

2 . 2 两者的流产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均无显著性,经卡方检验 P > 0 . 05。

3 讨 论

药物终止妊娠是近年来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甾体抗早孕药有孕酮拮抗剂和 3P -羟甾脱氢酶抑制剂[3]。米非司酮是一种类固醇抗孕激素制剂,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作用。米索前列醇具有子宫兴奋和宫颈软化作用[4]。米非司酮使孕酮对子宫内膜的支持停止而发生子宫出血及胎盘功能崩溃,合并使用米索前例醇可增加子宫肌层的收缩力,两者协同作用还可软化扩张宫颈,使得妊娠产物的排出。

本研究用相同剂量米非司酮配合不同剂量的米索前例醇,结果完全流产率为 85.2%、 不完全流产率0、失败率为 10.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无明细差异性,说明两药的联合应用不论米索前列醇剂量的大小,与米非司酮配伍,对于闭经小于49天者具有较好的抗早孕作用,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说明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例醇终止早期妊娠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优势。本研究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潮红、呕吐、腹泻等症,可能因药物引起未梢血管扩张所致此外,服米索前例醇后出现腹痛的原因可能与该药引起宫缩和胃肠动增加有关。目前药物流产最突出的问题是阴道流血,本研究配用中药制剂少腹逐瘀冲剂或五加生化胶囊,可促进流产后蜕膜组织的排出,缩短阴道出血时间,有利于改善药流的预后和减少流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乌毓明.米非司酮在生育调节研究中的进展 [ J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 1993, 12 (1) : 2 .

[2] 乐杰. 妇产科学 [M ]. 第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374 .

第8篇

1 什么是“细节处理”

细节是帮助我们表现人物性格的鲜明和独特性的有力手段,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是有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而要体现人物性格的鲜明性和独特性,就必须选取典型的细节,找到人物身上显眼的那一处,而显眼的地方往往就是人物的鲜明特征,也就是人物的标志。我们要进行“细节处理”,首先,就要发现细节,剧本提供对人物描写的细节往往是文学性的,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其次,我们要进行二度创作,根据剧本中所提供的展开对人物的想象,设法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服装道具、环境等来进行处理。比如这样一句话:“露丝凯里,十八岁的漂亮姑娘,匆匆上场,手里提着一个大盒子”,其中“匆匆”、“提着大盒子”都属于细节描写,根据这一描写,我会把它处理成一个女孩满脸微笑,看起来特别的高兴,手里抱着一个大盒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这就是细节处理。

2 如何发现细节

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细节组成的,我们要进行“细节处理”,首要的是发现细节,捕捉细节,那怎么样才能发现细节呢?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二是剧本或小说等文学作品或影视资料中。

(1)表演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素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但要经过我们的观察、思考和积累。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不同、性格不同,从而体现他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细节是组成它们的一个重要元素,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饰演的角色,在生活中寻找出一些类似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细微之处能体现这个角色,所以说,生活中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需要的就是那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在剧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影像资料中获取细节之处,在我们拿到剧本的时候,要仔细阅读,从而发现一些在人物性格、形象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同时,剧本又是演员二度创作的依据,所以有很多可以体现人物的多数在剧本中可以推敲出来,如剧本《主角登场》,讲述了安妮在故事开始时不断接到热情洋溢的情书和鲜花,俨然像一个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的恋人,而当男主人公哈罗德一上场,意外发生了,原来所有的情书都是安妮写的,没有人知道,而当这一切面临被拆穿时,安妮却告诉家人是哈罗德要解除婚约的,最好一切都结束了,她却又提起笔,伪造情书。而剧本中就有些细节可以体现安妮渴望爱情而不可得,只能自欺欺人。同时又带有精神分裂的一种形象,如当妹妹拿回寄来花时,“她的举止显得神经症,心情激动,却又抑制着”,当看花中的卡片时,“安妮带着淡淡的奇怪的笑容很快地念了一下卡片”,而当妹妹想要把卡片上的片段抄在本上时,安妮“仍然带着奇怪的微笑看着笔记本,”以及后来妹妹问她是否不久就会结婚时,安妮“带点做作的紧张”,而当哈罗德来时,“安妮一个人完全变了样,她丢掉浪漫的态度,她神经质地下决心,很快地把花摆好,外面有车轮的声音,她像是被一种感情控制着,与其说期待,倒不如说成是害怕。”文中多次提到“神经质”、“奇怪的笑容”以及“带点做作的紧张”这一类的细节,倘若是我们平时要见自己的心上人,又或是接到礼物,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自己的一些神情、表情,而不是像这样,所以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安妮的这种有点神经质的性格。

3 “细节处理”对于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如何发现细节,就要再谈谈“细节处理”了,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细节处理”在表达人物情感、内心世界、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节处理”可分为语言细节处理,形体动作细节处理、服装道具等细节处理。

(1)语言细节处理。人物声音的造型特征是人物语言的细节,声音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年龄、职业、性别、性格。在生活中往往孤僻的、内向的、痛苦的人都不会高声说话,音调也一般较低,属于“中音”区,而外向、快乐的人则相反,声音会比较高亢一些,而性情急躁的、刚强的人说话与性情温和、优柔寡断之人也大不相同。所以,声音的塑造是刻画人物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平时所说的“未见其人、先听其声”也是体现在声音方面,属于语言细节的处理。例如,话剧《主角登场》,在剧本中露丝看到姐姐收到的礼物,想要第一时间打开看,而看到礼物中的卡片又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写些什么,并且会把这些段落抄写下来,还会和好朋友分享,这些描写中,足以让人发现她的单纯、善良、天真烂漫,同时又像是一个纯纯的少女,向往着恋爱,每天都特别快乐,而她在家中最小,所以一定是受大家的宠爱,我把她的声音就处理成比较甜美、较细,放在了高音区,并且说话时总是带着疑问、兴奋的、透露出傻气的感觉,人物刚一上场拿着礼物,而此刻观众还未看到她,只听到一直叫着姐姐的名字,我们可以把这个声音处理成连叫三遍,由远到近的、音量高的、叫喊式的,而观众听到后也会对这个人物有大概的理解与判断。这就是利用语言的细节处理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可体现人物心理的变化、性格及人物关系。

(2)形体动作的细节处理。行动是表演艺术的基础,行动又包括心理行动和舞台行动,而心理行动可以由外部形体动作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外化人物内心,在我们塑造人物过程中,任何形体的动作若表达的不真实、不准确,就会让人觉得不像是这个人物,也觉得不舒服。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所创造的人物进行推敲、琢磨,看看这个人是怎样行动的,怎么穿衣、怎么拿东西、怎么走路,或者有没有什么习惯性的动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人物的内心,内心情感丰富了,外部表现出来也会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