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预测分析;决策;中小学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0-0078-03

当前,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进,学生管理各业务系统数据日益增多、复杂,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总量持续膨胀。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形成大数据,大数据在学生管理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及问题。

我国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中小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量成倍增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与管理复杂度日益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部署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了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系统已基本涵盖中小学学生管理业务,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这些信息化应用系统以校务核心管理业务为主,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应用、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科研管理系统应用、后勤管理信息应用等。

相比过去,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大量教务数据和学生信息数据。但随着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化仍存在发展瓶颈,主要有几方面表现和原因。

1. 缺乏大数据管理理念

大数据概念还很新,很多中小学学生管理部门尚未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理念是以事务为中心,以各项事务或活动为主线展开,有大量繁杂琐碎的事务,但数据利用率较低,工作效率低下。学生管理大多围绕学校管理工作的需求出发,重管理,轻服务,较少从学生角度来考虑问题,忽视学生这一管理主体的作用,尚未形成大数据管理理念。

2. 信息传递渠道不够通畅,数据质量堪忧

中小学大数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开发或购买了面向特定领域,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业务管理系统,但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数据交换通用性较差,难以实现现有系统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数据利用率较低。[1]数据管理较为混乱,各个部门之间有各自不同数据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制度。对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处理尚处在初级阶段,积累和收集的数据度低下是主要原因。[2]这导致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数据质量较差,存在数据不一致、异构、缺失、重复等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大量信息孤岛。

3. 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大数据素养缺乏

目前,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缺乏大数据思维,通常重视大数据技术而非大数据本身。由于数据存储和挖掘量的日益增长,大大超过了传统数据的技术要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的数据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小学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内容及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施乐公司(Xerox)的计算机科学家马克・韦泽(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理论。即通过在日常环境中广泛部署微小的计算设备,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获取并处理信息,计算将最终和环境融为一体,是人类第三波计算浪潮。[3]在普适计算的时代,所有的机械或电子设备都会留下数据痕迹,这些痕迹通过互联网形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研究机构 Gartner 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4]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将它称为是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5]

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除了具有更大的容量外,还具有速度快、结构丰富、蕴含丰富价值的特点,需要根据伴随式的实时数据及时提出分析,找出有用信息。[6]在国外,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管理早有先例。2012年4月10日,美国联邦教育部技术办公室《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改进教与学:问题简介》,如美国学校能够以85%的精确度去预测学生的升学率,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辍学风险比较大的学生身上等。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数据积累的增多,可以做的分析和对比也越来越多。中小学学生管理面临着信息量越来越大,精细化处理要求越来越高的困境,所以改革传统学生管理手段,运用大数据优化中小学学生管理势在必行。

1.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政策支持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反应学校面貌,为校园内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供面向不同受众的服务。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规定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2. 大数据转变中小学学生管理思维方式

已故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提出的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将大数据科研从第三范式(计算科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种科研范式,使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从过去寻找因果关系中解脱,转而关注事务的相关关系。大数据作为中小学学生管理的手段,将极大提升中小学学生管理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学生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手段,促进中小学学生管理科学化、高效化。

3. 大数据有助于实现中小学管理精细化

在如今的中小学学生管理中,我们需要分析海量数据,甚至有时候需处理某个特殊现象的所有数据。大数据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能够透过大数据微观、全面、动态、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有助于转变中小学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化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变革多层管理体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4. 大数据促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掌握全部学生的信息,避免了过去部分样本数据的片面性。运用大数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学生产生的伴随式数据,实时观测分析学生的有价值信息。大数据还可以实现受教育者、教育者的双向沟通,体现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受教育者通过大数据收集信息,管理自身考试成绩、阅读习惯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方便受教育者进行量化自我。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路径

1. 顶层设计建立大数据管理机制

一方面,中小学学生管理部门必须有一定的数据意识,建立大数据生态环境、数据收集和应用机制,提升服务信息化。 另一方面,亟待建立大数据使用制度。首先是大数据存储制度:准备数据采集统一模板;其次,建立大数据使用许可制度:对大数据进行分级管理,规定级别;最后,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大数据的部门,进行日常数据维护、共享,协调口径,大数据报告,提高中小学各管理部门数据使用率,消除数据鸿沟。

2. 建立大数据数字管理,精准管理

建立大数据数字管理量化学生的行为,例如,建立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大数据库,中小学借助大数据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全部受教育者从入学前报名、入学、在校表现等学校各个部门都产生了许多数据,这些数据繁杂量大,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从传统数据挖掘中解脱出来,“提纯”出有用的信息,还可以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数据共享能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精准的数据查询、统计和展示服务,帮助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统计了解学生的出勤、成绩情况。数据共享能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精准的数据查询、统计和展示服务。

3. 运用大数据预测分析,提高决策科学化

美国教育部早在1968年成立了全美教育数据统计中心,并在2002年通过了《教育科学改革法》,明确数据在教育决策中的决定性地位:所有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由实证数据进行支持。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最著名的大规模分析项目就是“预测分析报告框架”(Predictive Analytics Reporting Framework, PAR),这是由西部洲际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管,教育界公立、私立、传统和革新等16个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收集超过1,700,000个学生数据,从而了解学生流失以及学生发展的缺失。[7]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临界值,提示预警数据学生信息,及时发现异常,防止事件恶化。提高决策科学性,避免经验主义决策,促进中小学学生管理现代化。中小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做出大量决策,这些决策往往存在很多改善空间,中小学内部管理组织中因为数据鸿沟等问题有着大量重复、低效行为,在人力资源、时间成本上造成巨大浪费。预测分析使得人们在做决策时越来越依据客观大数据统计、分析,而不是人的主观“判断”。

4. 通过大数据实现中小学个性化学习、管理

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可以利用大数据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数据,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多方面信息,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监控搜索词,掌握教育对象思想舆论的变化。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指导,定位困难学生人群,对有学习危机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使得中小学学生管理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并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跟踪研究,开展个性化教育管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按照年龄编成的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却越来越无法满足教育个体日益活跃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大数据可以追踪对比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数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及特长选择不同课程;根据个体学习生活习惯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度身定制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围绕不同的个体学习方式塑造个性化学习方法,合成不同主题需求的中小学学生管理数据模块,让孩子有效地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越来越聚焦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方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局限与建议

大数据给中小学学生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要以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大数据。大数据是对分散信息的二次挖掘,对大量信息进行提纯,找出有关联的有用信息,常常涉及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更好地使用大数据,亟需大数据使用规则、管理规范等。优化中小学学生管理,应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使用规章制度。

中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帮助教师、受教育者树立学习新技术和运用大数据的信心,作为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大数据媒介素养,还需要转变传统中小学学生管理思维,运用大数据优化中小学学生管理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先晓兵,陈凤,王继元,王加年.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6-10.

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23):27-29.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Big data[EB/OL].http: ///it-glossary/big-data.

于永昌,刘宇,王冠乔.大数据时代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2篇

关键词:军校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近年来,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虽然已逐步开展,但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训练形式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团体心理活动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 1] ,因此对军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训练是军事训练所需。团体心理训练是在吸取团体动力、需要层次等心理学原理精髓的基础上,将具有同质性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通过开展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团体活动[ 2] ,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了解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

有效的心理健康团体训练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已有研究调查表明,18%的大学生经常选择消极方式来宣泄心理压力,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 4] 。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本研究以前任研究为基础,探索如何引导军校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建构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首先在军校校园里张贴心理健康团体训练活动海报,招募队员,根据问卷调查和面谈,挑选出自愿参加的20名军校大学生。男生16名,女生4名,年龄在20~22岁之间。工作、学习能力正常水平。

(2)团体训练活动目标:①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和成功具有的重要影响,了解心理健康的类别,学会体察自己的心理健康;②掌握拥有快乐心情的心理学方法;③学会恰当发泄愤怒的心理方法;④掌握快乐心理管理技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团体活动方法 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共计5次。活动地点在大学多功能厅,宽敞明亮,有沙发软座,茶几,多媒体设备。

(4)评估工具: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有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共有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和其他共10个因子,信效度可靠[ 5] 。②团体活动效果评定量表。量表有1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符合,3代表不符合,4代表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5)团体活动方案(见表1)。

注:**p

二、结果

(1)总分的前后测差异。根据总分评定公式,减分率=[ (前测总分-后测总分)/前测总分]×100%。一般以为减分率不低于50%为显效,不低于25%为有效。20位团体成员中, 75%~50%区间的减分率占总人数的2/3,即显效人数超过半数以上;49%~25%区间的减分率占总人数的38.5%,即有效人数占1/3左右。

(2)因子前后测差异比较。因子前后测的差异比较见表2。在恐怖因子(t=3.29,P

(3)个别成员分数的报告。有3名成员的SCL-90总分在前测试比较高,达到阳性水平(>160分),分别是199分,184分,179分;后测的分数分别为104分,132分,124分。

(4)参与成员的问卷分析。86%的参与成员认为本期团体活动“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真诚、接纳、信任等快乐气氛,喜欢 团体中合作的团体建构风格,在团体中能够真切、专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期待以后有机会再参加类似的团体活动。

三、讨论

本次团体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

(1)大学生团体辅导活动需要明确辅导重点。目前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困扰现象比较严重,是多年来困扰军校教育管理的顽疾。由于笔者在本次团体活动之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和心理健康困扰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对其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次团体辅导有着明确的辅导重点,为一系列团体主题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大学生团体活动的时间需要适当安排。大学生团体活动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紧密。每周一次,既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巩固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本次团体活动,他们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技能,增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心理健康管理助人水平。

(3)大学生团体活动需要营造人性化的团体气氛。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热身活动的重要性。每期活动前通过热身活动来营造温馨、友好、接纳、真诚的团体氛围,使学生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引导技巧,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渴望。

(4)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不足之处。由于人数较多,有些学生在某些分享活动中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自我暴露程度较低。也有个别成员的深层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更深度的发现和维护。这也是今后组织团体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7―10

[ 2] 赵福才, 周君倩.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91―1392

[ 3] 张玉群,王晓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智力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21(6):926―927

[ 4] 司家栋,张付山.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题方案 [ 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12:115―132

[ 5] 汪向东,王希林,马 宏,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8

作者简介:刘邦春,博士,中国人民装备学院基础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平心理学与和平教育;

第3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56 ― 02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教育人才,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摆在我们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一、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应由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务处、人事处和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实施重点推进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学校要求各教学单位成立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小组,由院长(主任)任第一责任人。同时,学校要求各院级教学单位要配合学校总体安排搞好各单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做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学校领导要尽可能帮助中青年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和需求。一是着力解决中青年教师的住房难的问题。教工住房难是困扰青年教师一大问题。学校统一组织,与开发商协商,由教师自愿报名,进行团体购楼。学校也可考虑为教师提供公寓式住房,切实帮助青年教工解决住房难问题。二是着力解决中青年教师孩子入托难入托费用高的问题。如若在校内建设幼儿园,既方便了教职工接送孩子,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并能体现学校对青年教工的关爱关怀。三是着重帮助中青年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其他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规划

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一个详尽的培养培训规划,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针对各专业教师的共性特点和不同需求量身打造。

我校特别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状况,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文件制度,并对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做出明确规划。2001年,学校制定了《齐齐哈尔大学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实施意见》,要求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必须把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主要位置,要求向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基础课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对新任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培训工作要逐步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要对青年教师重点进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2005年,我校制定了《齐齐哈尔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青年教师从事助教工作的制度,对新上课教师教学工作要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考核,确保上课教师符合主讲教师的岗位资格。

三、发挥导师制作用,健全中青年教师传、帮、带机制

施行导师制是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2007年学校出版《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施行导师制的规定》,要求各教学单位针对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同,分别指派富有教学工作经验,教学效果好,富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树立良好的教书育人观念,并对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等教学全部环节和过程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主要发挥具有高职称和良好师德与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传、帮、带”的作用。传帮带的主要工作着重在教案的书写、备课过程、教学环节等方面体现出来。作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整个教案的书写过程加以指导,教案如何写,教学目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课后结语的书写,布置思考题等整个环节全程指导。导师结合所指导的青年教师个人实际和课程特点制定出指导计划。导师应在师德师风方面给青年教师做出表率,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耐心的指导,深入青年教师授课课堂听课3次以上,并进行课堂教学现场诊断与辅导。青年教师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向导师学习,学习导师的师德风范、敬业精神、教学艺术和工作经验,要求做到随班听课,了解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改状况,并认真作好每节课的听课笔记。青年教师要给导师做助教,助课一个轮次。每学期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导师应在教研室范围内对青年教师能否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做出结论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实践证明,老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的效果很明显,并对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导师制在实施一个阶段后要进行集中验收考核。组织专家听课;组织导师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组织中青年教师课堂知识比赛等。青年教师必须接受一轮次的导师指导,该过程将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履行的一个环节。

四、强化名师引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

所谓教学名师指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教学科研方面,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名师是一种品牌,更是一种效应和影响力,名师的出现必将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名师在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校通过省级、校级名师讲座,举行名师课堂观摩,名师吸收更多中青年教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改革研究,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把他们放在主要的岗位上进行锻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逐年提升。

优秀教学团队是指以优秀学者、知名教授为带头人,以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专业或课程(群)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老中青搭配组合,职称和学历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业务组合。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织,积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不仅通过与学者、教授共同完成教学科研项目,研讨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观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五、立足青年教师岗位能力培养,力争到达主讲教师岗位要求

根据2008年我校《齐齐哈尔大学关于青年教师岗位能力培养工作实施意见》要求,通过开展观摩教学,开展系列讲座,开展教学竞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培训,青年教师公开课等多种方式的培养,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了解主讲教师教学基本过程,掌握组织教学内容,适用和精讲教材以及驾驭和控制课堂的基本技能和教学艺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和基本功扎实,师德高尚,敬业爱岗,勇于创新,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

六、建设长效激励机制,引导中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所谓“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我们在中青年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物质精神鼓励,极大的调动了中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我校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学校于2010年9月启动《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提高青年学术骨干的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

为了促进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激发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校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由学校命名表彰,计入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工会组织的讲课比赛,极大地调动了中青年教师的讲课热情。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师已锻炼成长为教学科研一线的骨干力量,为我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奉献他们的青春和智慧。

〔参 考 文 献〕

〔1〕吕纪增,张予英.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03).

〔2〕朱立维.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08,(05).

〔3〕王怀顺.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4〕张再生,张春瀛.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5〕马晓波.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管理,2002,(03).

〔6〕张大良,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09).

〔7〕申亚楠,郭春明.浅议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使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02).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写作平台;写作教学;写作能力;学生互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8-0080-05

一 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写作是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的一种交际方式。写作能力的培养,涉及多种综合语言技能的运用。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可能促进学生听、说、读、译技能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也指出,“在交际过程中,英语口语重要,英语写作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使用场合更多……有条件的学校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开发和建设英语写作课程,提供英语写作训练”。

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阅读为主,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现在,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但是,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在语言技能学习中最费时,低效。面对这种两难选择,如何借助信息与教育技术,改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探索“……有理由成为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二 问题聚焦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表明,写作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写作教学中的作业批改、反馈过程费时费力。再加上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作课时有限,学生群体“量大面广”,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举步维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存着布置任务后,教师不能及时提供评分反馈。评改往往也只有简单的分数信息,缺少有效评语反馈(efficient feedback)。

为缓解这个矛盾,最近有些学校开始了网络写作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尝试一般都采用网上论坛或“博客”的形式。因此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1)论坛和“博客”的设计不是专门针对教学活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信息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方面,有先天不足。

(2)上述手段中的评议交互过程都是通过“跟帖”或者评论的形式完成的,而不是在原作文本内直接完成交流互动的,缺少靶向性的显示度。

(3)由于缺少针对性,一段时间后,在各种评价中很难快速锁定有效反馈信息。

(4)这种情况下的写作互评基本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反馈信息价值不高。对快速提高学习者写作能力而言,不能起到直接的教学意义。

国外研究表明,没有充分的“教师反馈”(faculty feedback)与“写作纠错”机制,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解决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必先解决作文评改的问题,才有可能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技能。

另一个方面,提供充分有效的写作反馈信息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对教师要求较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为此,重庆科技学院外语学院专门成立了写作教学实验团队,借助于数字化写作教学平台的支撑,开展了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海量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以镜像教学为手段,以三级互评为核心,以自动评语系统为辅助的写作教学实践,期望解决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教师如何通过“三级评议”模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学生如何通过“互评互议”活动,学会评议方法,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 教学实践指导原则

为解决英语作文评改的难题,我们在充分了解“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其他兄弟院校的使用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出四个方面的教学指导原则。在三个月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制定出了相应的教学规范,保障了为这些指导原则的落实。

1 以海量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点鲜明。首先,系统内置了五大类“经典资源”资源(课件、范文、作文、语法练习、语法测验),达25万字。其次,系统是开放式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构建区域化的教学资源。再次,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具有趣味化、原生态、自主化、自动化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以镜像教学为手段,构建学生对写作学习和评阅的基本认识

作为“经典资源”组成部分,系统包括了1-4级水平,18个体裁类别的范文习作,全部来自真实的学生群体,能够充分满足Krashen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要求。换言之,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语言水平,从海量优质资源中,通过关键词查询,随时调整有效信息输入值(efficient input)。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范文习作,全都经过教授的仔细批改和美国专家的审定。利用这些范文习作来进行“镜像学习”(mirror-imagelearning),既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又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如何对习作进行有效的评改,构建起对写作评阅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第一次课安排为导论课,在系统介绍课程的目的、计划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科学评阅的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会针对性地分析点评学生的互评互改。评阅能力加强了,写作才有可能提高,写出语言正确的好作文(error-free writing)。

第5篇

关键词:12分钟跑 运动起源 理论依据 大学生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3-01

一、理论依据

“12分钟跑”的理论根据是当人体运动时达到最大心输出量的运动强度时,锻炼效果最好,而且每次有氧运动中维持适宜心率时间应超过10分钟。12分钟跑控制了时间、距离和脉搏数。这样就科学地控制了运动强度、运动量,不会产生运动过量问题。其创始人美国运动医学专家肯尼斯・库珀博士认为,如果以脉搏数为指标,那么用接近极限运动时的脉搏次数(MHR)减去安静时脉搏数(RHR),然后乘以70%,再加上安静时的脉搏数,此时的运动量最适宜。

肯尼斯・库珀博士首先提出健身和训练的界线。关于跑步,他有一段名言:“长跑运动量与健身效果的正比关系在某一点终止,如果你一星期跑20英里(32公里)以上,那就是训练而不是健身了。”

二、国内外12分钟跑开展状况

“12分钟跑”自问世以来,很快被众多健身爱好者所接受,在12分钟跑问世后的几年间,全美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此后,12分钟跑很快风靡全球。库珀用计算机经过几万例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发现,对13岁到70岁的人,以跑12分钟为最适宜。“12分钟跑”是目前国内外提高心肺机能的最简单、实惠、有效的长距离慢跑,它通过一定时间的健身跑来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身体素质,目前一些名牌大学已经有所尝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12分钟跑能有效评价大学生的有氧工作能力,能较好地推测最大摄氧量,且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运动场上的实际操作。开展背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测试的1000米、800米其实对测试者的心肺功能要求很高,加之近些年全国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体质明显出现下降,学生心肺功能下降尤为显著;因此一些心肺功能不好者容易出现猝死现象。面临当前形势,东校区通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论证、实践,一年来“12分钟跑”运动开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体质现状: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逐年下滑严重;肺活量指标下降;BMI指数增高群体增大;引体向上指标下降;50米速度素质下降;弹跳力素质下降;虽然各高校采取了各种手段,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整体提高幅度不大。

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决定因素的有氧耐力素质没有明显提高。原因是当前大学生大多数身体素质基础差、运动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前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已认识到有氧耐力素质对学生达标率、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规定有氧耐力素质不达标,体质健康测试就不达标。普遍大学生对800米、1000米测试非常反感,更不用说积极锻炼了,再因为一些学校发生800米、1000米测试学生猝死现象,这一硬性规定立刻被叫停,大学生有氧耐力水平逐年走低,致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结果是:(1)取消单项达标硬性标准;(2)采取增加测试项目、调整测试项目得分标准、得分比例。可虽变换了各种花样,至今仍没能改变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第6篇

关键词: 纠正性反馈方式 元语言 重述 理解回应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互动(interaction)相应地成为国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于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的研究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对互动的研究开始转向重述(recasts)与反馈(feedback)(Braidi,2002),近年来,重述与反馈也成为国内课堂互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Long 在“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中对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意义协商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促进语言习得――给学习者提供否定反馈(negative feedback)。Long 认为“否定反馈就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学习者表明他们语言中存在的错误”。否定反馈发生的主要途径是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又被称为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有些学者称为更正性反馈。本文采用纠正性反馈方式这个术语。

重述作为隐性纠正性反馈方式的一种,是课堂中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反馈方式,但其效果也是最受争议的,元语言反馈方式作为显性纠正性反馈方式的一种,其有效性要强于重述式反馈方式,且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Ellis,Loewen& Erlam,2006)。目前,研究者就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师纠正性反馈方式提出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要注重隐性纠正性反馈方式的价值(Long,1996);一种认为隐性和显性纠正性反馈都要重视(Ellis,Bastrukmen& Loewen,2001)。

1.研究方法

1.1实验目的

实验考察在课堂环境中这两种纠正性反馈方式(重述和元语言式)哪种更有利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1.2实验被试

实验被试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B班(初级班)的学生20人,具有相同的汉语水平。他们的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口语表达中存在很多语音、语法及词汇错误。实验采用成对匹配的方式进行分组,该班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为重述组,一组为元语言组。教师上课时分别采用这两种不同的纠正性反馈方式对学生话语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均采用立即纠正的方法。

1.3实验设计

选取一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以分班考试作为前测。该班的授课内容包含根据给定话题,按照教师提示和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或讨论。对课堂进行观察,使用录像和录音的方式记录课堂中所有关注意义的纠正性反馈环节,同时记录与其相关的学生,并将所有的记录转写成“话轮(turn)形式”。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考试题目与授课内容一致,以考察这两种纠正性反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成绩由三个汉语母语者进行打分,最终成绩取平均分。

1.4 实验材料分析

1.4.1教师的纠正性反馈

课堂中,学生所有的偏误都得到了教师的纠正。我们采用了Lyster 和 Ranta (1997)的分析模式,同时根据该实验中课堂和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这是一个偏误处理的序列,一个偏误处理的序列主要包含三个教师和学生的话轮:学习者的偏误;教师的纠正性反馈;学习者的理解回应(对偏误的修正或有待修正。)

出于该实验的研究目的,对语音、语法、词汇偏误进行统一处理,不作细致分类。为了统计方便,我们将偏误出现的数量、教师纠正性反馈的数量、学生理解回应的数量按次数来算。

重述(Recasts)是指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语并将其中的偏误纠正过来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明确地指出学生的话语是错误的(Lyster&Ranta,1997)。

(1)S:别提(biè tí)。

T:“二声”怎么读?

S:别提(bié tí)。

1.4.2学习者的理解回应

学习者的理解回应指的是在教师对学生的偏误进行纠正,学生在正确理解了教师的纠正意图后所做出的即时反应,同时引起学生关注自己话语(utterance)中所出现的偏误现象(Lyster&Ranta,1997)。

理解回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修正,指学生的理解回应成功地修正了自己话轮中的偏误;第二类是有待修正,指学生的理解回应中仍然存在偏误,还需修正。

修正主要有四类形式:

重复(Repetition):学生将教师纠正过后的形式再次重复一遍,发生在教师使用重述这种纠正性反馈方式之后。

(2) S:坐火车还(hài)行。

T:坐火车还(hái)行。

S:坐火车还(hái)行。

扩展(incorporation):学生在重复教师对其纠正后的正确语言形式之后,紧接着又自行扩展其话语。

(3)S:所以听到他要去上海的消息(xiào shì)。

T:消息(xiāo xi)。

S:消息(xiāo xi),也觉得很突然。

自我修正(self-repair):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行改正偏误。

(4)S:今天天气好。

T:“好”前面还要有一个词语。

S:今天天气很好。

同伴修正(peer-repair)。

(5)S:我喜欢有孝心(yòu xiǎo xīn)。

T:小心?

SS:孝心。

T:哦,孝心(xiào xīn)!(板书“孝心”及拼音)

我喜欢有孝心的人。

S:(点头)

有待修正主要包含六种形式:

接受(acknowledgment)。

(6)S:她有脑子。

T:她是个很有脑子的人。

S:嗯(点头)。

同样的偏误(same error)。

(7)T:说一个可以去旅游的地方。

S:京都(dù)。

T:京都(dū)。

S:京都(dù)也是有名的地方之一。

不同的偏误(different error)。

2.数据分析

实验共记录八节课,收集到关于纠正性反馈的录像,共125分钟,课堂中关于纠正性反馈的互动话轮204个。其中出现偏误的话轮总数为115个、教师的纠正性反馈次数共100次,学习者理解回应的次数为96次,无理解回应的次数为4次。

图1 反馈、回应、修正的分布

首先,总体来看,教师对于绝大部分的偏误都进行了纠正并给予反馈,反馈率为86.96%,学生的理解回应率也高达96.00%,其中学习者修正率为88.00%,待修正率为8.00%,无回应率为4.00%,这说明学生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很好地解读了教师的纠正意图并予以反馈。

其次,从教师使用的两种纠正性反馈方式来看,共收集到教师纠正性反馈次数100次,其中重述式反馈方式使用居多,共65次,占纠正性反馈总次数的65.00%;元语言式反馈方式共35次,占纠正性反馈总次数的35.00%。

表1 教师反馈次数与学习者理解回应次数的比较

图2 纠正性反馈方式使用次数与学习者理解回应率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种纠正性反馈方式都得到了学习者较高的理解回应。教师在元语言式时全部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回应。但即使教师使用重述式的次数居多,单凭反馈类型的使用次数也不能断定学习者理解回应的多少,更不能简单推断出学习者习得程度的高低,这一结论从无回应率中也可以看出。从学习者修改率来看,教师使用元语言方式的修改率高于使用重述式,这从另一方面验证了使用次数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学生对于偏误的改正情况和习得情况。

第三,从测试成绩的对比来看,实验收集了该班16名学生前测和后测的考试成绩。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前测成绩中,元语言组学生成绩(M=76.500,SD=4.007)与重述组学生成绩(M=75.667,SD=2.251)没有显著差异,t(14)=0.463,p=0.650>0.05。这两组学生口语水平无显著差异。而后测成绩中,元语言组学生成绩(M=82.900,SD=4.483)与重述组学生成绩(M=78.167,SD=3.545)差异显著,t(14)=2.197,p=0.045

进一步分析这两种纠正性反馈方式是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产生影响。相关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元语言组前测成绩(M=76.500,SD=4.007)与后测成绩(M=82.900,SD=4.483)有显著差异,t(9)=-4.471,p=0.002

3.讨论

第一,这两种纠正性反馈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结果显示,两种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否是其他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学生的口误而引起的。如果是这样,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就会显著提高,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可能性,但这并不是前后测成绩造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因素。

第二,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数据显示,使用元语言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认为原因如下:首先,元语言式的理解回应率、修改率均大于重述式。这说明,学习者完全理解了教师的纠正意图,并全部予以回应。教师话语中隐含了学习者的错误但不直接改正,而是给以相关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自觉说出正确形式,所以学习者必须作出回应,他们对于自己改正的偏误在脑中进行过深层的认知加工,在下次使用时出现偏误的可能性会降低。

第三,学习者是否可以正确理解重述的否定功能。从学习者的理解回应率来看,大部分的重述纠偏学生都意识到并理解了教师的纠正意图而予以回应,即重述的大部分的否定功能学生都能正确理解。

但为什么学习者的修改率较低呢?我们推断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教师的重述式发生在交流之中,学生关注的是意义而非形式,所以学生并没有完全识解教师的纠正意图而直接予以忽略,误以为是教师在简单重复其话语而不予以回应,于是学习者不自觉地忽略了。其次,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识解了教师的纠正意图却没有时间进行修改。因为重述式具有短暂、隐性和目的不明确的特点,所以语言水平低的学生难以分辨目标语范例和负面反馈之间的区别,也很难意识到教师对的纠正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该课堂上的无理解回应情况都出现在重述组,并且重述组的待修改率要高于元语言组的待修改率。这是重述这种纠正性反馈方式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完全引起学习者对于偏误的理解注意并及时进行修改。

结语

此次课堂实验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实验所得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首先,在不妨碍意义交流的同时,教师应对课堂上学习者话语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尽可能多地进行纠正性反馈,关注意义要关注形式,初级水平留学生的话语偏误一旦“化石化”就很难再进行改正。其次,要多尝试使用元语言式,在纠正时让学生在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加深对正确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记忆。再次,教师在使用重述式纠偏时,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纠偏意图,自己的纠正性反馈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最后,教师应在了解不同的纠正性反馈方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根据不同纠正性反馈方式的优缺点针对性地运用,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Braidi,S..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native-speaker/nnative-speaker interactions. Language Learning,2002,52(1),1-42.

[2]Ellis,R.,Bastrukmen,H.,& Loewen,S..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2001,51:

281-318.

[3]Ellis,R.,Loewen,S.,& Erlam,R..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6,28,339-368.

[4]Long,M..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96.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生理学;学习兴趣;激发

中职卫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一个平台,其中对于学生生理学的教学极其重要。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学科。根据它的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它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通常所说的生理学主要是指人体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生理学。人类对于这门课程的实验水平包括器官系统水平,细胞组织水平和亚细胞及分子水平。[1]

由于这门学科的内容都较为枯燥和繁琐,它是通过研究分子、细胞等基础来探究生物生长规律,探究生命的神奇,所以有些太过抽象,只能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想象等等。这些原因使得中职卫校在生理学教学上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医学领域的发展。所以有关院校应该逐渐改革创新,改善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效率。

一、中职卫校生理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影响学习能力

由于中职卫校中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来到卫校读书的,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差距,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的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低级情绪,不愿意学习生理学。这就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进度,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医学方面的创新。

(二)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卫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授式教学,通过课本来给学生教知识,依旧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主体,不断将知识堆积和插入,讲课方式比较生硬,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繁琐难懂,这往往让学生对于生理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兴趣。所以有关老师应该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和方式。

(三)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机会

由于有些中职卫校的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生理学实验材料和工具等不能有效配合老师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所有学生不能一一对生理学实验进行仔细研究,无法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不能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活机体的生命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就是有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对生理学课程进行规划,没有有效结合实验和课本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利于课程学习。

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学习兴趣

(一)老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

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所以有关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生理学,给他们讲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理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比如为他们讲解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二)有效采用直观式教学法

由于生理学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有关老师应该有效采用直观式教学法,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来促进学生理解,比如下载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制作一些ppt,采用显示生活中的生物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生命规律。[2]老师也可以适当使用真正活体器官来给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直观地让学生学习生命规律,吸引他们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

有关学校应该逐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生理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生理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有关学校应该适当增加生理学教学经费,购买齐全生理学教学实验设备和材料,尽可能的让每个同学都能够亲自动手,去探究生命规律,通过实验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生命活力。

(四)有效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中职卫校老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追求改革创新,采用新课标要求教学方法来进行生理学教学。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应该注重个人素质提高,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保持与医学领域的联系,并且将先进知识传播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最终促进医学领域的发展。

三、小结

生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关中职卫校对于生理学的教学应该逐渐重视起来,适当增加生理学教学经费,购买实验设备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手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自身应该注重培养个人职业素养,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教给学生,采用直观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只有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医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就是病理生理学,尤其是在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科学研究领域,病理生理学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研究疾病发展规律与机制的科学。因而对于病理生理学研究性教学的探讨也就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方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98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12-02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桥梁的病理生理学科学,因其较强的理论性和较宽的知识面使得高职大专的学生们难以理解和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病理生理学的日常教学计划。传统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因而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迫在眉睫。

病理生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以及高职大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限制因素导致传承性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学生不仅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欠缺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近年来,高校普遍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和过程,以通过研究性教学的模式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诸多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团队协作能力,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出全能型人才。

1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临床实践。课程中实验环节很快带过,没有深入理解实验的本质和意义。当然,教学方式也存在着陈旧和落后等致命性问题。

1.1不重视病理生理学。目前,病理生理学还是一门相对而言较为年轻的学科,很多高职大专高校并没有为病理生理学设立专门的科研室,而有些高校中的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是由其他类似专业的老师担任,如病理学。因此,大专类高校对于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并没有充足的认知,进而严重阻碍了病理生理科学的发展。

1.2学生自身因素。近年来,高校普遍实施扩招计划,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录取分数线,进而降低生源的综合素质水平。这对于医学类高职大专学校的影响尤为明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辨析能力不足,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制约和影响。

1.3不合理的教学计划。众所周知,本科的医学类专业学制都是五年,而高职大专类专业却只有三年的教学实践,两年的时间使得高职大专不得不减少授课种类,同时也要压缩课程学时,这将导致课程安排的极度不合理。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不仅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影响,而且会使得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活动陷入一个无法突破的怪圈。

2研究型教学思路的探讨

2.1充分认识病理生理学,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

要充分认识到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充分理解隐藏在科学知识背后的生命活动机制和规律。同时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临床实践条件,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重新理解已学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人体代谢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治疗的理论基础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在医学专科教育中十分重要,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另外,教研室应当优化病理生理学的授课内容,兼顾基础理论和实验分析,增加较高含金量的课程的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将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实验结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灵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课堂的师生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以达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2.2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研究性教学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项目与专题报告的相互结合,逐步建立起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形成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和临床实验为辅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另外,高职大专等高校应当积极借鉴国内的优秀教材,并加强各种教材的配套使用,以优化教学内容,争取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3完善实践教学,增加学习兴趣。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将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进行融合,在科研项目中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课堂以外,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和设备条件,使得学生在业余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独立进行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切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调研、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

2.4全方位提高师资力量。教师团队在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学过程中指导人和引路人,教师团队应当积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培养自身的科研素养,同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及时负责地引导学生。

3结束语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使病理生理学的教与学突破传承式教学的障碍,同时引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姚小梅,李敏,刘欣等.建立与临床和实验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

[2]朱燕,周爱玲.病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实施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534-535

[3]申志华,黄培春.启发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