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的表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文化元素;立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辅以现代建筑流行元素永远都是一种主流。优雅的柱子,美丽典雅的浅浮雕,令人惊异的神话人物造型——这些动人心弦的建筑细部和装饰主题,构成尊重自然、追求本真的基本元素。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艺术规律,秩序均衡,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修,简化了线条,典雅得以保留,新的意识形态参合,是一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上的表现形式
1、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元素
立面是建筑的“皮”,是建筑情感的外在表现,犹如人脸的作用,随着内部结构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迁,立面将建筑的喜怒哀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立面具有精神方面的元素意义,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建筑的灵魂。更多的是立面所表达的是设计者或建造者的情感,或是时代风格的体现。风格派的立面,简洁现代的玻璃幕墙,木材石料所带来的原生态亲切感……丰富多彩的立面形式传达着于众不同的情感意义。“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构图中,无不渗透着一种人对自然的尊重,流淌着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融洽人文情愫,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的美好、大家庭的温馨。
2、绘画美与音乐美的传统文化元素
点、线、面、体的规律秩序变化构成立体的绘画美。圆、弧、曲、折线的规律变化富有舒缓、飘逸、生命律动的美感。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个性与风格、色彩与色调、造型上材质的素雅与绚丽秩序变化构成立面造型、建筑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尤其与其紧邻的建筑,例如:两栋建筑在体量和在高度上都相差较多,同时其设计手法是非常现代简洁的,而临近建筑遵循了其灰色调及横线条的基调,以玻璃为基底,镶嵌横线条、墙体的手法,给建筑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富于个性的现代感,与周边的现代建筑进行生动的对话。在主楼立面上灰、白色墙体、线条相间重复再现,有节奏地产生韵律,绵延且充满逻辑的连贯,在现代感极强的富于变化的立面上注入了一些经过提炼的古典风格的细部。遵循“基座”、“台阶”、“庄重”、“厚重”及传统建筑经典的三段式构图手法,但是将它们拆分、提炼、变异、重构的过程中再加入了新的建筑思想。我们看到并感觉到庄严、厚重的表情。建筑在宣扬个性的同时,还应该寻求理性平衡的表达,遵循着由内部空间到外部形象的秩序与逻辑性,与周边建筑找到了可以“对话”的途径和“合拍”的韵律,为自身找到了合适的形象位置。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建筑立面形态设计的一些应用
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国建筑,提升建筑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度,同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为例,它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东方之冠的设计理念,采用斗冠的形式作为建筑的主体,同时五十六根横梁上大下小的设计美观而有深意。象征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家的理念,设计上不仅有着现代化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同时在象征元素的选择上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达到了美的融合,是我国现代建筑中最完美和成功的作品之一。又如2008年奥运会“鸟巢”建筑立面的创意中,不难挖掘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元素——人与自然共筑“爱巢”的温馨情怀;圆、弧、曲、折线,富于变化的钢结构构图,给人以舒缓、飘逸之美感。这样的建筑立面构图让人既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惬意,又感受到古建筑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愉悦。
2、现代建筑立面色彩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伴随着每一座建筑的建成,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其体块造型,色彩的搭配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在选择建筑时越来越多的考虑的不仅仅是能够被满足的基本使用功能了,更多时候视觉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视觉文化元素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审美享受,从这里可以看到通过将中国传统的色彩元素合理的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带给人们的一定会是一场宏大的视觉享受。我国传统的色彩元素中,红色占有很大的分量,常被冠以中国红的殊荣。首先从观感上说,红色有着醒目的效果,其次在意义上,我国古代红色是喜庆、热闹、欢愉的象征更是一种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祝福色。
又如在参与某文体中心现代建筑立面设计时,建筑设计做到内外统一和谐,除了表现在设计造型上,还体现在色调上。建筑的色彩以素色为主,局部用鲜亮的颜色点缀,即大面积的建筑外立面以白色铝板,及玻璃幕墙为主,唯有综合馆外立面点缀有黄色花岗石及酒红色烤漆玻璃。在室内立面设计中,色彩的设计上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基本上以白色系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点缀相应的色彩,以烘托空间功能氛围。游泳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以白色系为主,显得格外清洁与安宁。游泳馆从北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曲线型的白色服务台,一端与墙壁相连,蜿蜒向游泳馆南端岛型空间延伸。形成一面完美的曲线墙壁,以半哑光白色弹性乳胶漆饰面,略显高雅,墙面上所有的门都以白色混水漆饰面,以确保墙面色彩效果的整体性。蜿蜒的室内实墙部分与靠幕墙一侧的橘红色铝格栅相互映衬,环绕健身区域,色调格外鲜明,烘托了健身区域的活力氛围;青少年馆的墙面,亦是选用大面积的白色弹性乳胶漆饰面,不同的是墙面上设计有倒角菱形的凹槽,内嵌黄色烤漆玻璃,一圈配以led灯带,点缀白墙,显得非常的活泼,动感。另外也特别用心设计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顶面造型,为了给青少年们塑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室内设计将浮云造型作为主要的造型元素,非常具有装饰意味。综合馆,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个具有热烈氛围的场馆,因为它担负着各种球类比赛,文娱演出以及大型会议的多种功能性,所以室内装修上也注重了这一特点,颜色上选用不同颜色的暖色木纹吸音板做成不规则形状装饰墙面,也混有白色红色灰色的装饰条;顶面选用深灰色穿孔铝板,在满足吸音的要求的同时也关注各种专业灯光的配合。地面选用暖色调运动专用实木地板,看台部分选用价格比较实惠的环氧化地坪,颜色为烟灰色,整个综合馆的色调是非常温馨的。
图1 文体中心游泳馆效果图
青少年馆主要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抓住青少年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向往自由的心理,设计上力求打造一个没有压力充满自由的空间,色彩上选用跳跃的黄色,点缀,以倒角菱形凹槽的形式潜在墙面以内,在灯光的映射下充满活力与韵律感,顶面用浮云的造型,我们将“白云搬回家”力求将浮云的舒展飘逸的样子呈现在建筑空间,让青少年的创想得以实现。
图2文体中心青少年馆效果图
结语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元美学元素的艺术,其艺术性由空间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当人们在接受空间的这种艺术情态时,总不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方能感受它,也就是说,空间的魅力,往往是通过空间引发出其他艺术,从而产生美感。设计过程中考虑空间整体性的协调与统一,从各个角度出发,感受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协调好细节与局部、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设计达到统一与和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传统美学的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经典精髓,使作品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同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柴瑞琳,李华磊.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汉字英雄》戳痛了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键盘时代提笔忘字,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新一轮反思由此生发;在官方,领导多次批示学习“汉字”节目的文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去年岁末下文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包括《汉字英雄》在内的文化节目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在行业内部,《汉字英雄》再次点燃了电视从业者对文化类节目的信心,“扎堆”不再是音乐、舞蹈等节目的“专利”。
作为电视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之一,河南卫视“名利双收”。在竞争激烈的2013年暑期,“后进”的河南卫视收获了骄人的收视率,《汉字英雄》多次进入同时段综艺节目前三。但在河南卫视副总监郭昕晖看来,收视只是阶段性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河南卫视坚定不移走‘文化卫视’路线始自《汉字英雄》,而且频道的品牌价值借此节目被大众认可。”
与传统的制播分离或者制播一体不同,《汉字英雄》的制作方出现了视频网站的名字。作为网络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之一,爱奇艺与河南电视台以“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同制作、共同营销、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方式开创了网动新格局。爱奇艺首席内容官、《汉字英雄》第一季总制片人、主持人马东表示:“《汉字英雄》的制作标准代表了目前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最高水平。”
郭昕晖则认为河南卫视与爱奇艺的“开放与合作”促就这档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基因,“之所以开创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其实与制作团队的‘杂交优势’有关系,大家的思路不一样,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汉字英雄》第一季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价值主张,采用马东独创的“汉字十三宫”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多轮淘汰,通过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节目环节选拔优秀选手。在节目中,马东担任主持人,于丹、张颐武、高晓松作为节目嘉宾(“汉字先生”),主持人和三位“汉字先生”亦师亦友,还能从选手中找到自己的“一字之师”,以类真人秀方式塑造的“字典姐”“猫女”“全能小辩手”等“汉字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在此之前,国内尚无人想到用演播室真人秀或类达人秀的方式呈现一档文化节目。《汉字英雄》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使长久以来高高在上的“文化”有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亲民化表达,就像某互联网媒体人士所说:“能够将汉字用来做一档综艺节目,这样的创意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2013年8月31日晚,随着“字典姐”陈怡羲的夺冠,《汉字英雄》第一季落幕。同名手机APP总下载量高达146.8万次,高分玩家直接参与决赛的环节设置,更成功开创多屏时代电视、网络、移动端全新联动模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油画
1 关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1.1 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界定
传统是一种世代相传并且相传已久的具有特点的东西,它并不意味着保守,一成不变,就像一棵大树不断地长出新的叶子,不断地抽枝发芽,新叶老枝交缠在一起,向上生长,不断发展,即使有些叶子凋零了,可重要的东西还在,这就是传统。中国的民族传统元素种类很多,有抽象的,例如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等;也有具体的实物,例如京剧脸谱、唐装、中国结、印章和陶瓷等等,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不仅仅是象征符号,更是蕴含了深远的民族文化精神。
在油画的创作中,根据画面需要将中国传统元素如羽扇、屏风、雕塑、写意花草或人物的柳眉杏眼融入其中,不但具有文化特殊性,还代表了地域特征性;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2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作为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古国,它早已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精神文明以及艺术模式,因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传统的审美情趣、文化观念和形式感官是不可分开讨论的。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产物,它以民族传统作为基础和根本,包含了人文历史和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之所以要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油画中是有原因的。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中一些反审美倾向的影响,中国油画经历了一些不太乐观的情况,一些中国画家面对着潜入艺术殿堂的丑假恶的东西迷失了自己,背离了自己的创作初衷,由于陷入审美的误区,其作品脱离了群众。其次,由于受到外来文化以及不良观念的冲击,我国经过长时间历史探索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衰减、消亡的危险。最后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不难发现,中国油画作品中无论其风格无论是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还是抽象主义,无论其风格变化多样,基本上都是对西方诸流派作品的模仿,独创少之又少,更谈不上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了。种种不良因素值得中国油画家们深思。
2 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油画中的体现
将传统民族元素融入油画无非是在领悟了传统艺术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后将中国所特有的对色彩、线条以及造型布局的经验加入到创作中。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有很多,书法、陶器、玉器、窗花等都列入其中,但怎样可以将这些元素自然的融入油画中,使作品具有中国意味,这是值得画家们思考的。
2.1 国内油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著名的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通过不断地探索,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方式来解析中国传统艺术,并以其为根本创造性的借用并改变了西方绘画的构图与审美观,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类型和精神面貌。林风眠先生以传统文化为艺术底蕴,并尝试性的将未来派的分离手法引入作品中,营造一种富有动态的艺术气息。值得一提的是林风眠先生在创作中仅仅是借鉴而非全盘照搬,在自身的艺术思辨中得到了升华,因而他的画作中具有强烈的东方意味,其对人物的解析以及结构的探索独树一帜。
受到先辈的影响,当代的许多油画家也开始探索着油画中传统民族元素的呈现。以周春芽为例,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是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表现主义融于一体,无论是具有情感的人物还是树木花草,在他的笔下无不呈现出轻松洒脱又引人回味的意境。这些均说明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在油画作品中的积极影响和难得的民族文化的延续性。
2.2 国外油画家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
只要是优秀的东西便会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承,这是亘古不变的定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凭借它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和应用。尤其是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中西方在创作手段和艺术灵感上互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虽然西方艺术尤其是在绘画领域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有一位典型的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画家,名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把东方的装饰风格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花瓶、屏风、雕塑等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的物品使古斯塔夫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同过借助流畅的笔触和华丽的色彩将这些东方元素融入创作之中。
3 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对画面意境的作用
意境在画面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一个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归根结底是以意境为灵魂,生活为基础的。意境是抽象的,它是绘画作品中描绘的客观图像与画家想表达的情感的统一,其具有虚实相伴、令人回味等特点,可以使观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换句话说,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感觉。意境在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意境的感染力对于画作而言至关重要。这不但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上,物象选择和色彩搭配也十分关键。中国油画最重要的特征是要体现出中国味,除了具有中人传统的审美还要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使得东方精神与油画材料得到极大的融合。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油画作品中,我们逐步意识到传统元素带给我们的感触和精神的洗礼。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渲染,最常见的手法是借景抒情。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加强对景物的描绘的同时,将画家的情感抒写进去,组合构成,情谊与景物融为一体,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厚的民族色彩,比如看到老树枯藤,艺术家在对其描绘时,将风景激发的忧伤寄于其中。
4 结语
油画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从最初的我们对西方作品的简单临摹发展到将中国的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油画创作,今天的中国油画一直在寻找着自身特色和地位。从许多的画作中我们会发现回归淳朴是当代艺术发展的特点,而一切传统民族艺术无不具有质朴的本性,因此一切传统的元素都是灵感的来源。在思想方面,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创作手法碰撞,其产生的绚丽火花在中国油画中迸发出来;在手法方面,油画创作中借鉴国画传统的大写意手法,展现出新的魅力。
我们的文化精神在油画中的体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而非生硬和矫揉造作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深远历史,中国的画作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画作中人境合一的境界都是画家所要遵循和领悟的中国美学原则。我们应该放眼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其不仅给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也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因此中国本土的油画家应该大力探索研究传统民族文化,将其融入作品中,展现出中国油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万露.油画中的中国传统元素[D].四川大学,2007.
[2] 邢树堂.中国传统文化造景元素在主题园区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传统文化;化学学科;情感目标
川师大教育评价学李松林教授提到了学科思想,以前没有太多的思考,现在有所悟,我想从这先说起。首先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学科思想的教学呢?学科的传统文化渗透了学科思想。把学科思想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之中,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产生学好化学这门功课的意识,有效地促进学习化学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习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此时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是每堂课的情感目标。如何来培养呢?从传统文化渗透的学科思想出发,例如通过对我国化学史发展的介绍,在商代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陶瓷,春秋战国时期就掌握了冶铁炼钢的技术,西汉时期就能进行湿法炼铜,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向学生讲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的发明就占了四分之三;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在世界前几位,甚至是第一位。
还有结合“纯碱”知识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对中国制碱事业的贡献;讲“蛋白质”时,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教材的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介绍了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在衣、食、住、行、工业、农业、生活和健康、环境和能源方面的重大贡献。这样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作用,并有了想学好这门学科的愿望,想为社会也作出贡献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初中化学实验中重要的情感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意识到科学、社会与技术的关系。
在今后具体的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应重视在实验中培养。例如,在做实验中会产生诸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许多有毒有害的气体和污染物。我们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减少和防止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另外,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药品的用量,从细节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还有,我们必须让化学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教材用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不仅反映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化学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也反映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的同时,却造成了水土污染;化石燃料的利用,造成酸雨、温室效应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化学带给人类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免遭破坏,形成“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以前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中考而教,似乎仅带着功利性,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因素。以前,一贯的理念就是认为化学属于理科,只包含了一些简单、枯燥的理论、原理,而忽略了化学史的介绍。每当遇到教材有相关的资料,仅让学生自己读读罢了,忽略了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和渗透的学科思想。让自己为教化学知识而教,让学生为学习化学知识而学习,为中考而学习。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深挖教材,适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培养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67-0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像是中国传统的剪纸、京剧、红灯笼等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它的内涵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是不会变的。
(二)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利用文字、图片等元素的编排来表现一定的思想的艺术设计,它的各个文字和图片传达出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组合也是为整个设计的中心思想服务。通过平面设计进行活动和产品的宣传推广。从平面设计的内涵来看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平面设计的概念是从美国传入的,发展到中国成了一项专门的学科,这足以看出当代中国对平面设计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一)平面设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平面设计中有着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体现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平面设计作为艺术的一种,他的设计灵感来自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又处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平面设计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就要接受生活的检验,这时传统文化的元素能够拉近和人们性灵的距离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平面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由于平面设计源于生活,它的设计思想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平面设计是为产品、活动的宣传进行的,那么在产品活动的宣传时必然会带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所以借助平面设计这一载体,传统文化也会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平面设计越来越受重视,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三、平面设计应用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图形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的元素中图形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具体到对传统文化图形的应用就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奥运火炬上的祥云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表达中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中国传统文化图案数不胜数,其中最具独特性的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有许多种类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依然使用的各种象形文字,中国文字音、形、意上都非常具有表现力。中国汉字最常用的“福”就有上百种写法,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汉字形象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不仅能让热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还增加设计的趣味,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色彩的应用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也是很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元素,而且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第一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应用也是很讲究的,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是奥运会主馆的主题色――中国红。在中国传统的概念里,红色是吉祥红火的代表。当然除了红色,其他的色彩应用的也十分的广泛,如素雅、洁净的白色,象征和平、希望的绿色,象征智慧、冷静的蓝色等等。不同的色彩表达的含义不同,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有不同的宣传效果。平面设计应该从传统色彩的应用中推陈出新,既能包含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又不落俗,而且紧跟时尚潮流,这样的设计更能深入人心宣传效果会更好。
(三)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整体布局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布局是非常的讲究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对称布局。这种对称的布局随处可见,如整个北京城的建筑,从那些街道地名可以明显的看出如:东单、西单,东直门、西直门,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故宫正好坐落在对称的中轴线上,这些安排设计都是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内涵的。现代的平面设计有打破这种对称布局的趋势但是整体上也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
四、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深重,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它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再加上现代时尚元素,使传统文化的元素表现的更到位,达到良好宣传效果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从十七世纪德国法学家普劳多夫初步确立文化的概念后,学者们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开了诸多争论,形成了许多流派。本世纪中叶,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为大家公认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1这样看来,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动,也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正如兰德曼所说:“尽管文化只是源于人类,而且为了保存文化的生命力,人作为承担者使用文化,并用文化来充实自己。但文化并非附属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事实上,文化可以与承担者分开,并可以由一个承担者向另一个承担者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与我们分离,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与我们分离一样。我们无法逃脱地站立在我们创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象我们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样。”『2个体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落入某种文化环境中了,这是他无从选择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动并参与文化的创造的。“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人与动物不同,“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3支配人的行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其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必须转化为知识、价值、意义才能内在地控制人的行为。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动对自己的影响也是如此。这样看来,文化一方面是正在进行、不可停顿的生存活动,另一方面是寓蕴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并规范、调节、控制、影响着这些生存活动的知识、价值、意义。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麽,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4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5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
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二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麽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著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6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作“时代化”的理解尽管简便,但却势必在两者之间设置一个僵硬的、各执一词的人为界限,由此导致一系列的混乱和产生很多问题。
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故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7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不破不立”,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消灭汉字”等等口号,中的诸多做法就是这样。这钟观点过分夸大了传统文化的力量,把传统文化看作文化的全部,把传统文化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必然要导致。而且,如果传统文化真的都是现代化的阻力,那就意味着过去与现在必然发生了绝对的质变,过去与现在毫无共同性。这在事实上存在吗?如果承认过去与现在还多少有一些共同性而坚持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阻力,那麽,就意味着古人、前人必然是无能,至少是不如现代人。我们能找到充分的事实依据来证明所有的古人、前人在方方面面都不如所有的现代人吗?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的观点,实际上是怯孺和懒惰的表现,是企图以此推卸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的想法和做法。而且,在现实中,颂扬和批判传统文化这两种情况往往同时存在。这说明,怎样在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划分责任与荣誉,这关系到历史、文化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其实,历史和传统文化既不承担责任,也不享有荣誉。承担责任或享有荣誉的,只能是各个时代的人。这两种表现都忽略了,文化既然就是人的生存活动和内蕴于其中的知识、价值、意义,那麽,它就只可能是由不同人的或同一个人的各个方面的生存活动关联起来的关系网络,也就不可能是实体。它是具体的、与时俱迁、因人而异的。文化就是这个关系网络的调控配置,其中的一切都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局势和参与其间的人的情况来确定。根本谈不上有所谓最好的文化,甚至也谈不上有不错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活动的形式和习惯”,不是实体,因此只能在现时刻的人们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找。这样,“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现代化”或“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障碍还是动力”等等这一类问题,就是大而无当的假问题、不科学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某一部分是否、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们特定方面的生存活动?我们怎样去超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局限性?
由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就导致人们往往企图寻找、确立一个唯一的标准以便把所涉及的东西确定地归类于传统文化或现代化中。例如,有人把、猿世凯的改革、同治中兴的一系列举措划归现代化,而另一部分人则坚决反对。有人认为,是现代化的行动,但另外的人则指出,前期思想中的、种族复仇主义的存在说明不能简单地把归入现代化。在这些争论背後,都是企图寻找一个唯一的判定标准以便把所涉及的东西确定地归类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中。其实,这样的标准,如果说存在的话,也不是唯一的。因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所指,不同的人因立场、审视方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界定。
这也意味著,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不能简单地作整体化的抽象讨论,如果这样,就在实质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都视为一个逻辑上周详严谨的、抽象的、统一的整体,从而认为,每个民族只有一个唯一的传统文化,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就是这个样子;现代化也只有一个唯一的模式,欧洲社会天然地具有实现现代化的潜力,现代化首先在欧洲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在各个方面都以欧洲社会为榜样来一番脱胎换骨的“革命”。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文化还原为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事实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作时代化的理解,就是假设“时代”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是绝对同一的统一体或前後完全一致的整体。这样的假设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文化的发展有不平衡性,这包括文化各个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发展的个体、群体、地域、民族、国家的不平衡性。这样,文化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性就不能被忽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在时代化的理解的观点同时还忽视了,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多姿多彩的,远远不是一个逻辑上统一的整体。文化既然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那就不可能是抽象的,而只能是具体的。现代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能是抽象的。既然是具体的,那麽,在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人所进行的不同的活动,其现代化就不会是只有一个模式,同样也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这样,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探讨就不能再用整体性的思维模式作泛泛而论,而要在不同的个人、群体所特有的不同的生存活动中进行具体的深入研究。
由此可见,企图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使之由障碍转化为动力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近代所谓的“整理国故”运动和新儒家的“创造性转换”所遭遇的尴尬和难堪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化、逻辑化、规律化,本质上都是把传统文化目的化、主观化。因为理性本身就是近代西方才产生的舶来品,并非西方以外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共有;逻辑虽然原则上说是多元的,但实际上现代人所用的都只是西方所继承下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而中国古代的逻辑则是辩证──墨辩逻辑。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其特殊性,要找出所有民族文化都共有的规律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研究一两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就能办得到的。这样所梳理和解释出来的东西,当然也只可能是为特定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存活动服务的一种意义罢了。但应该指出,如此固然可以发掘、拓展出一种新的意义的源泉,但往往更加可能遮蔽、损害了既往时代活跃的生命运动和富裕的精神生命。维特根斯坦後期主要攻击的对普遍性的渴望,应该不断地警惕。
上面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坚持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历时性的理解是错误的。在事实上,如果坚持用这样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就必然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若干侧面作了二元对峙的理解。这里只谈三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肯定与否定的绝对化。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但批判现代化的也不是没有。对传统文化作绝对肯定的,往往主张一切古已有之,只要中本西用、中体西用、夷为夏用即可。否定传统文化的,往往认为它是糟粕,主张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全盘西化。其实,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肯定或否定的理解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相依共存的。传统文化是人一生下来就不得不生存于其间并受其制约的东西,不论你肯定它而把它捧上天,你都无法从中得到什麽额外的收益;不论你否定它而把它贬低得一文不值,你也无法完全摆脱它,照样要受它的制约。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是进行现代化的逻辑前提或行动的必须的第一步。同样,对现代化作或不作肯定也都无关于它存在于人们当下的活动中这一事实。魏源说过:“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为学。”『8当然这不是说搞现代化可以不考虑传统文化,而是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要的不是通过肯定或否定而比较孰优孰劣,孰重要孰不重要或进行取舍,而是要在人们当下的活动中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探讨,就不是所谓整体性的泛泛而论,而是具体的、局部的、深入细致的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都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泛的。这样,传统文化是好还是不好,现代化是好还是不好,相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而言,就成为可笑的问题,而且,这也是无从回答的问题。就好比去问一个下棋高手:“请问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脱离了特定的棋局及对手的情况,任何再高明的棋师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再则,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既然都是人的生存活动的组成部分,那麽,也就不可能只取其一而舍其二,它们都是无从取舍的。
第二种表现是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这是前一种表现的转化形式,不必再作分析。
第三种表现是认为,传统文化是“源”,现代化是“流”,有了“流”就可以不必再去为“源”伤神费力。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态来看,这种“源”“流”观是不能成立的.
摘要
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後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本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二、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