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重要培养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相对稳定的最必要及最关键的共同素养,其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等一系列的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情感体验、倡导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目标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参为根据确定教学内容,而且机械地重复教材和教参,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历史资料过于枯燥乏味和有限,不能够使学生对鲜活的历史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传授知识
很多历史教师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导向作用下,只是关注如何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将应试性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比较重视,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或升学成绩。而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了灌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学生存储历史知识的过程。由于教师没有对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也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
3.过于狭小的历史教育开展空间
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历史教育在课堂之外还具有观看历史博物馆、制作历史板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报告会等一系列其他的教育组织形式,利用上述课外历史教育形式也能够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具有非常严重的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历史,导致历史教育具有非常狭小的课外开展空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
4.家庭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历史教育能够很好地补充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由家长带着学生游览各种历史文化古迹、观看各种历史影视作品,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向学生讲述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等。但是在杭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低的文化程度,也不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很难使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丰富的历史情感、完备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最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其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充分的认识,要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从而将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准确把握好。同时,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以了解的情况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教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秦汉大一统事实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而是要将其设定为:通过对秦朝和西汉疆域图的运用将两个朝代疆域的四至明确下来;在对秦始皇为巩固国家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开疆拓土等重要史实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的指向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检测性和操作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利用一系列的分析、理解、归纳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其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在针对《第二次与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自从1851年运动爆发以来,其很快就进入到了全胜时期,然而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导致的命运被改变,并且使很快地走向灭亡,究竟这个事件是哪个事件呢?学生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始纷纷翻书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并且在查阅之后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发展,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对合作探究进行倡导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利用分工、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活动实现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等进行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首先让学生以教师确定的活动主题为根据进行分组,并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由各个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对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处理;各小组在组内针对整理之后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研究报告撰写出来;通过举办交流会的方式使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解答,然后对研究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除了可以对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施情感体验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要使其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充分地体验习得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史实可能会非常枯燥,无法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沛的情感这种富有魅力的讲述法对枯燥的历史史实进行讲述,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广大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渗透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融合渗透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指出了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教学过程要求时刻观察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充足的情感体验。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特征与历史课程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的融合与渗透,不仅是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1.初中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
1.1明确情感目标中的认知目标内容
从现代初中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历史知识点中均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比如,唐代宗善于纳谏,充分体现出了有错即改、追求真理的理智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蕴含着浓烈的审美感等。所以,教育者在制定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内容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社会性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可分成诸多细目,对所有章节与历史知识点予以认真分析研究,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全面挖掘出来,从而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
1.2明确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
情感内化目标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心理等级而排列的一个连续体。开展情感教学,能够清楚的获悉学生掌握与应用某一历史知识点的程度,准确评估情感内化目标的层次水平。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利用描述爱国人士的素材,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去刺激每位学生,然后再要求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让学生在了解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与思想的同时加强内心体验,从而全面掌握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正确价值观,最后产生浓烈的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
2.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融合与渗透
2.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者应按照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创设学生能够接受且符合史实的良好情景,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思维,对史实充满联想,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不再因为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再如,通过开展话剧小品等活动让学生表演历史教材中的片段,走进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激发,而且对于课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可通过实地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程度。
2.2教育者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育者应培养学生形成潜能发展观;教育者应清楚的知道潜能是学生持续发展与获得成功的前提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内容的学习能够将自身潜能全面开发与利用。
2.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历史课时较少,教育者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的交流、构建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具备高尚的情操,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中,彼此互动,认真听取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性情得到陶冶。通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使教育者教授的内容在师生共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使物化的知识瞬间变成内心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与素养。
2.4善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是所有学科教学中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手段,对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者就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具体应做到: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观察学生情感交流过程中的措辞,不仅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在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教育者要掌握好语速、措辞等细节部分,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转型期,对外界一切事物都非常的敏感,因此,教育者教学中要防止因语言应用不合理而伤害到学生,只有科学合理的语言才能感染每位学生,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教育者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学效率不言而喻。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教育者在进行历史学科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学模式的科学处理,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科学掌握历史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要求教育者树立新的教育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学语言应精确、生动,及时了解并实现学生内心需求;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良好沟通、互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掌握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守凤.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0年03期.
[2]刘玉强.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N].学知报,2010年.
[3]孙继东.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育观察,2010(6).
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不仅指人的文化水平还包括教师对相关文化的研究能力。历史学科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历史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所以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就应该首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再次是具有思考历史的思维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人格的初中历史教师,本身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更应懂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有所研究;在政治思想上,要了解世界的形势,把握各种政策及其走向,能以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来解释和分析现代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想自己的历史课堂有实效性,自己应该多储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课堂,才能使历史教学得到升华。一位具有优秀人格的历史教师,他的知识水平是深厚的。底蕴深厚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着理想和抱负。有追求的历史教师展现出来的人格和形象往往都是完整的。精神焕发的历史教师,他的精力是充沛的,他的性格是坚毅的。遇到困难,他能够乐观向上;生活中处处给人以正能量。在这样的历史教师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形成坚强的意志,因而更加善于思考,勤教师学苦练。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历史教师的良好史德
历史教师要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为人正直、公正的教师。无论是谁都知道,过去的就是过去的,都已成为历史,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有人想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说有人发挥想象力,虚构人物情节,那这绝对不是历史,这是文学。历史是就是历史,不是任何人想象的,也不允许想象。我们都承认,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学界的传统。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求实的态度搜集史料,以公允的态度解释和运用史料,这样才无愧是一名真正的历史教师。历史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且其可塑性强,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史德,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评价历史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能捏造历史,随心所欲地想当然,更不能用虚假的“事实”给学生讲解。另一方面,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在真实地讲述历史的同时,自己对历史的感情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教师的情绪,他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流露。教师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教师的博大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有责任心。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跟大家团结协作。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历史学科也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用自己远大的眼光和博大情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自己博大情怀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爱心和责任心才有人格魅力,教师是这样,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愿意与学生经常沟通,更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以心交心。初中生不是大人,更需要朋友,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这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体现。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一个博大情怀的历史教师,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把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无形融入课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能量,它会使整个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小而言之,提高了教学效果;大而言之,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历史教师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
故事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故事讲解,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可以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被众多教师普遍采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故事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使历史教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其实,历史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通过过去的事实去获得基本的历史信息,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规律。鉴于此,下面主要探析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一、历史故事的选材原则
1.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去衡量学生,历史故事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喜乐习惯,便于他们理解与感悟的故事,内容的生动有趣包含故事内容积极乐观,或者故事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主题之上还要达到层次清晰、表意明了的程度,如果没有好的主题,便会造成听者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次第展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让听者听而不乱,学而有味。
3.紧绕大纲,情境教学
老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最好要紧扣上面的重点与难点,把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历史故事时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1.合理地处理和构建历史故事情节
一个历史故事能否吸引学生,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这一点在形象思维占主的初中生身上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授历史故事时,开头一定要有吸引力,引起学生注意;具体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不能太空洞,且在讲解时逐层铺开,注意节奏,详略得当;故事结尾要有呼应,或者留下悬念,或者释疑解惑、画龙点睛。要实现上述要求,就要求老师对历史故事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在兼顾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处理。
2.选择好合适的讲授时机
一堂课由多个环节构成,有多个子任务要完成,老师必须把握好时机,才能收到好效果,千万不要将历史故事片面地理解为提神的工具。一般来说,我们建议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故事,化解难点和重点;在一堂课即将结尾时,讲授一个历史故事,既可以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
3.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
讲授历史故事时,语言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该历史故事在学生中的反应,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要提升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教学效果,必须提升历史教师本人的语文表达技巧。首先,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熟悉和了解任教的历史学科内容,才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其次,老师在讲故事时,语言表达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无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本就短小精悍的故事讲授清楚;第三,语言要生动直观,富于情感。老师在讲故事时,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图景,同时,对历史故事中的事实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通过明确的语气讲解出来,以引导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搜集故事、讲故事和故事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交流,分享资源和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将不同见解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例如我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百家争鸣时,就让学生扮演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阐述各自流派的观点和主张,让学生在对流派核心思想的阐述中,把这些在知识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化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开展故事化教学是明智之举,更是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有力探索,这一切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科学地选取和处理特定的历史故事,并运用熟练的技巧,穿插于整个历史堂课的各个环节,灵活地借助历史故事,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原则
1.遵循历史性原则
教师要用历史的态度、历史的眼光看历史。尊重历史,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允许创新,允许突破,但就是不能恶搞历史,保持对历史严谨而尊重的态度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原则,也是历史探究活动课必然原则。
2.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特点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目标就是以活动课的形式,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接受历史。作为课堂组成部分的探究活动,也是历史学习的关键所在,能够全面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思路
1.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组织的实践探究课通常都是为了课堂服务的,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全面实现学生的发展,对课程的组织起推动运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真实性,并且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对知识点形成理解。例如笔者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学派的创始人,扮演诸侯王,然后各家分别向诸侯王建言,说自己的学说适合统治,让“诸侯王”进行自主的选择,并给出选择的理由。学生们因此自主熟悉了所学内容,并且进行激烈的讨论,一节课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更能够印象深刻,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2.利用实践课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许多班级都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历史探究课程。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教师会选择一节课组织实践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实践课的内容就会丰富一些,如组织历史辩论赛或者历史话剧表演等,并且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准备。例如,笔者曾组织了学生分小组演示文成公主入藏的内容,并且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自主的选择。专门的实践探究课,教师要将实践探究置于主导地位,课程的展开都要围绕实践探究。在整个课程的组织中,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按照一般活动的标准进行组织。在课堂中组织实践探究活动,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符合课堂主题,适合学生使用的探究活动主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到时间与可操作性。在时间上,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而定。在操作中,要选择一些简单的、易于实现的、能严格地控制、收放有度的教学内容。通过选用有效的实践课教学内容,可以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并且在生动的演出和激烈的辩论中思考相应的历史故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习兴趣来说,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提升历史探究n程的关联性
实际上,历史探究课内容也可以是前后联动的。教师鼓励学生到所在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在参观之后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偶尔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电影、视频资料以及自主的设计等展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在讲解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展现宋代街道的一脚,分别在宋代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当学生都就位之后,再让学生反思有哪些是确实存在的,而有哪些是不存在的,完成宋朝版的“大家来找茬”。实践探究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切实展示出来,进行思考与学习。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组织设计环节也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其中,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规划,真正做到探究。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历史、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历史事件有鲜活的感悟。教师在组织历史探究学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学科特色、学生特色、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学氛围 求知欲 兴趣 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必须改进,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五、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七年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重点;意义;确定随着新课改的的推进,多种教学模式的不断应用,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这些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至关重要。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教学重点方面谈一谈。
1历史教学重点
1.1历史教学重点: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这样历史教学重点是指在历史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是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拿一节课来说,因每一节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重点。那这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知识、技能。
1.2历史教学重点的形成: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是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1.3重点的分类及地位: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点和课时重点。下面谈谈全书重点、章节重点和课时重点。
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整个初中历史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全书重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和历史素养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和关键作用,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后继学习的基础性和育人性。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全书重点层次最高,它主导着整个历史教学;
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次之,它只主导本章节与单元教学,课时重点中的暂时重点是最低层次的重点。
由此可知,不同层次的重点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与特性。全书重点和章节重点在本书、全章节或单元的学习中始终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并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它贯穿于全书或该章节或单元教学的始终,具有赤血的稳定性。而课时重点中的暂时重点则具有暂时性,它的地位和作用只限于该课本。
2抓住历史教学重点的意义
历史教学重点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对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要求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即重点在教学中应具有突出的地位。教学设计时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练习题的设计都应围绕重点进行。例如,对重点内容练习的设计,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数量的、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要有单项练习还要有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对重点内容的巩固、理解、掌握和运用。
3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这好像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课程标准上只是列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科书上也是将这些要点按顺序编排和叙述,都没有明确说明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应该是重点,那些应该是非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表现。
历史教学重点是由其在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育人系统决定,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它是历史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历史重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确定重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
、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和产生的伪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地结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把握重点。所以,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出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等特点,加上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广,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初中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研究学生,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结合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提出问题,问题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三、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学生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理解就会迅速,记忆就会牢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情感引导,要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无压力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图片、图表、教学电视和幻灯等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步入大课堂,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学生参加并考察古遗址、文物或古代名人故居等。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历史知识的表象储存,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疑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这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把握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激发历史思维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森林到亚洲草原,为适应草原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原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六、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