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述思想政治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学科借鉴
马克思说:“我们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完善,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对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场合的特点,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能够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使理论的表述具有审美性、感染力、独创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真正实现上述的艺术效果,我们就应该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修辞学中的修辞格以及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传播学是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就是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众多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两级中的一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有时受众也将直接参与到传播活动过程中。关于受众,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求论、社会参与论五种。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这种观点认为:传播者在进行传播前应该考虑受众个体的性格、爱好、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满足需求论,也叫“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能动的媒介使用者,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公民及其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倾向等因素,以保证传播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来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犹如传播活动的两级,好比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不无裨益。
2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迄今不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关于语用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②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境,简而言之,就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二是“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费斯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这个术语规定了以下范畴: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的事物,非语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语行为的效果。语境的功能体现在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的功能也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从说话人角度看,语境的作用表现为: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境的功能包括确定指称对象,消除歧义,充实语义。③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如何使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充分考虑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不同语境形式,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和表达内容,尽可能使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交流中的歧义、充实语言表达的语义。
3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西方对修辞学的研究路径不同,特点各异。在西方,由于古希腊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为各种形式的演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民聚会、礼仪场合以及法庭辩论等,都需要进行口头陈述和争辩,言辞应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事物的成败。④因此,人们开始了对话语论辩术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对修辞学有系统性研究的当数亚里士多德,其专著《修辞学》和《诗学》都是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对后来修辞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辞格,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手法”,是语言重要的表现手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都以辞格的研究为终级情怀。自古以来,学者们对辞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通俗来讲,辞格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现代汉语中已被人们认知并定义的修辞方法共有63大类,78小类,我们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语、排比、对偶、顶真、拈连、双关、移觉、通感等等。辞格是使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使语言表达通顺、准确,而且要使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强烈、爱憎分明、内容深刻、富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⑤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修辞方法。好的修辞手法将赋予语言信息和美感双重价值;好的修辞手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跨过逻辑的局限,让思维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辞手法可以突破旧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组合形式。学习并掌握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并将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这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新颖、灵活、富有个性,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会调动起受众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学是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播音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有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和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被某一学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广播电视播音中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甚至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富有节奏,声情并茂;体姿相助,通俗易懂的问题。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是播音创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创作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声语言是由发声和表达两大要素构成。发声要素包括: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都与气息关系密切。用胸腹联合呼吸的气息方式,给说话者较稳健的语言状态提供保障,避免发生情感激昂时“读破音”的现象。有利于丰富情感表达时的不同需要,同时对说话者的嗓音起到保护的作用。口腔既是有声语言的构字器官,又是语言用声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状态,可以为说话发音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吐字归音,关系到字音的清晰、响亮、完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风格。平时有些人“口齿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现象,都是因为吐字归音存在问题。有声语言的表达要素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外部技巧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生动具体,情感丰富语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动态美感。内部技巧有:情景再现、内在语及对象感。情境再现,是创作主体的二度创作过程,能够激发表达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调动表达者的丰富情感,是对内容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的表情、眼神、体态、服饰等副语言,也都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副语言”或“无声语言”,在传播学中也被称作“非语言符号”。它是指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笑貌、颜色、气味以及其他所有传播符号的总称。副语言大多是以其辅助、伴随功能与有声语言表达一起来传递信息的,对有声语言表达具有补充、强调、调节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亲切感,用紧锁的眉头表示愤怒,用大幅度的手势表达诙谐幽默等。副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的效果。运用好副语言,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够起到强化、丰富、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运用得不好,则会弱化或干扰信息的传递。
借鉴受众理论、语境理论、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语境和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掌握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技巧,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作者:徐丽颖 单位: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注释
①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⑤曹艳伟.政治语篇中的辞格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灌输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宣传活动,是教育者有规律地传播相应的政治观点、思想理念等,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灌输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二者相铺相成才能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变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灌输理论,甩掉传统灌输观点。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灌输客体,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创新提高灌输方法,。
1.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
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及自主意识、选择意识、批判思维的发展,都对灌输接受的选择性增强,对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理论“灌输”的着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上,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客观、辩证、科学的解释,指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提高他们的认识分析水平,真正做到灌输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高理论灌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坚持灌输内容的实效性
从实践来看,灌输不仅是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传承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渠道。有人说,灌输只对知识水平低的人适用,大学生是不需要灌输的,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自学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具备公民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灌输和自我教育的联系和区别。自我教育和灌输是相容的,其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灌输最终要通过自我教育来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以灌输为条件,否则,自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况且,灌输具有系统性、正面性和目的性,能克服自我教育中难以避免的随意性、零碎性,为受教育者克服理解和认识上的障碍提供了帮助。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对象的自学,而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就无异于否定教育的必要性。
3.坚持灌输方法的多样性
实施灌输也就必须坚持启发式教育,决不能采取强制硬灌的做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了。自主性也加大了,要使灌输起作用。灌输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做到“两课”灌输与其他课程灌输、第一课堂灌输与第二课堂灌输、他人灌输与自我灌输、普遍灌输和个别灌输、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等有机统一。扩大灌输的覆盖面;要重视从显性灌输向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转变,大力提倡环境灌输、形象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实践灌输、网络媒体灌输等。将灌输融入管理之,融入文体活动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融入网络媒体之中,融入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之中。
4.坚持灌输客体的主体能动性
在灌输过程中,教师作为灌输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诱导性,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学生虽然作为灌输的客体,并不是一味地居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自主选择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比以往的青年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崇尚自我实现,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强调自我主判断,以“本真”的方式去思维、去说话、去行为,而不人云亦云,他们也会以其能动的反作用对灌输者产生影响,有时还会把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在主动开展的学习、研讨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灌输。因此,在灌输过程中,强调
灌输客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灌输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灌输客体能动的实践过程中,外在灌输才能成为对灌输客体有价值的活动。反之,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只能复制教育者事先编排好的程序,那么,学生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思想处于消极封闭状态,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灌输过程中,必须改变灌输理念,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坐标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把大学生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坚持灌输内容的正反相结合
要注重灌输内容正与反的关系。当前全球化的浪潮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已使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惘与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正面说教就是显得苍白无力了。在灌输教育中,适(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度安排一些“反面”材料是有益的。例如,除了灌输理论,还可介绍一些其它意识形态的理论,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优劣,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但却属正常的道路,不能一味回避我国社会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困难。让大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基础下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体验。这样的灌输,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才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现代化、市场化的新境遇,我们要在整体性视野下深入思考灌输内容的科学性,灌输渠道的有效性,灌输情境的和谐性,克服眼前短期的实践功利性。要有效地发挥灌输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以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在内容、方法、对象、等方面创新和发展的灌输理论,赋予的灌输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史文光.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灌输[j].理论研究,2001(增刊).
[2]陈选华.对灌输教育的新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0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2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得到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并彰显出其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外的思想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当代大学生受到网络思潮的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说教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得到教育。因而,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汲取知识,接受教育,反思提升,成为当下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艺术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运用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知识,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拓展视野、丰富学识、接触社会、增长才能的活动。现如今,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是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一种方式。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的相互协调发展。艺术实践作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方面,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使学生将个人的艺术感悟融于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中,能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一步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另一方面,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最终促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二、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当前,学校围绕舞蹈、音乐、体育、摄影、绘画、书法、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月、艺术社团、文艺会演,举办各种艺术讲座、专场音乐会及各类大学生艺术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艺术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
艺术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通过声乐舞蹈等,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这种思维、四肢、眼及多方面感官的同时并用可以促进身体和思维在潜意识层面的进一步融合,提高对更加美好事物的向往,向往一种有助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方式,换而言之就是提升自身的理想信念。正如马克思、等历史伟人往往有着高于常人的艺术鉴赏力。这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所阐释的道理,高雅的艺术实践(生理实践)能潜移默化地改造出高尚的理想信念(心理活动),最后对社会做出积极有效的事(社会效应),而又彼此影响着。
(二)艺术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质的养成,往往是从“教化”走向“内省”,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同时需要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每一次具体的情感运动中,其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在不断的美育熏陶中,学生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及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与社会中形形的人直接打交道,体会不同人对艺术的感受。大学生在这个过程所感受到的除了自身的付出外,更多的是掌声、笑容、他人对于自己的赞许和对艺术的欣赏,这种积极的反馈信息也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艺术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接触自我概念,对自己的存在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以及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艺术实践作为较高形式的实践活动,需要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不断思索才能不断娴熟和取得成果。这个过程能培养大学生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加深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使一个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有希望的人、能成功的人,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需要他、肯定他,那么他就会为改变现实和实现理想自我而更加努力。
(四)艺术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寻求职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对比,在校艺术类大学生和非艺术类大学生不难发现,艺术类学生从小在外学艺,对于专业社会实践比较积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仅锻炼了独立自主能力,心态好,而且学生个体进行的专业社会实践更符合本人专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核心就业力的提升。因为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的艺术实践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利方式。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艺术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阵地。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看到,大学艺术实践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艺术教育并非专长性的技能性教化,而应作为一种普及性的,以培养人文素质、审美能力为要义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大学生艺术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增加艺术实践课程设置,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校的公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课程都有专任教师担任,而艺术实践课目前基本上都还是空白,既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大纲,更没有专任老师负责,活动常常按照社团组织开展,由团委学工部门指导学生参与。这就导致很多老师都不是专业的艺术专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无法深入地指导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参与,没有获得提升和帮助。因此,应将艺术实践作为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艺术专业老师参与进来,组织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艺术鉴赏和自身的体验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艺术实践的功能。
(二)打造精品化艺术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加
从枯燥的高中生涯步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每个学生都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达到放松心情,拓宽知识面的目的。然而现阶段高校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虽然看似种类繁多,但是大多表现在唱歌跳舞等缺乏人文内涵的活动,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少,而且很多活动针对性不强,使艺术特长不明显的大学生反而形成了自卑的心理,羞于表达自己。因此,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至关重要。高校开展学生艺术实践只有以育人为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争先创优的精神,达到寓教于乐,才能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三)结合艺术类和非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展艺术实践教育
“重艺轻文”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典型特点,由于艺术生性格比较张扬,而且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公共课普遍不感兴趣,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容易导致个人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和人文素质欠缺。专业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术教育,失去了美育的功能, 未能起到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然而非艺术专业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长期“重智育,轻德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多在大学才得以锻炼提升,因此艺术实践需要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分类进行指导,增强艺术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高校可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服务,将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堂放到所在地省市区文化教育部门组织的文艺展演和文体活动中,放到民间艺术展览的观摩中,增强活动的公益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此外,还可以加强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的联系交流,定期邀请专业队伍,组织师生观看高水平的演出,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循序渐进,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沈宝莲.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5,17(6):34-35.
[2] 段伟伟.论大学生艺术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4):93-96.
[3] 叶 刚,蔡景彬.试述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成功(教育版),2010(6):18-19.
[4] 王玉华.简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作用[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102-104.
[5] 夏兰.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83-8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论;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6
一、矛盾论简述
矛盾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它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从矛盾论的内容上说,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矛盾论从宇宙观的层面深入辨析了发展观的思想,指出了静止、片面和孤立地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应该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矛盾的产生进行分析。
其次,矛盾论对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普遍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切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是存在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指任务事物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运动。特殊性主要是指矛盾虽然普遍存在,但是又表征出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个性和共性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可以区别对待,它们之间也可以有机统一。
再次,矛盾存在主次之分,即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出现,是矛盾本身具有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由于矛盾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平衡的特性,因此直接导致矛盾的演化出现倾斜,最终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最后,矛盾存在统一性和斗争性,即所有矛盾之间既能够形成统一。但彼此之间又存在对立,即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以及有条件性的。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表现为相互排斥,即绝对的对立。
二、矛盾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辨析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出现普遍性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没有太大差别,能够保持高度协同;但是,在广泛的普遍性中,却存在很多特殊性。如相对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社会地位较低、学生整体水平不高等都是其表现出的特殊性,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结合矛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认识,然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分清主次,紧扣思想政治教育重点
根据矛盾论的相关论述,矛盾是存在主次之分的,应该先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再消除次要矛盾。基于这一思想,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明确教育工作的主次,有序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其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对立,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顺的一个关键原因。基于矛盾论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应该在高职院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起来,使两者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能够在同一基础上展开两个方面的教育工作。具体说来,高职院校在制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时,应当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分析,切实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形式上形成对接,即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专业教育,如此才能在高职院校中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及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点工作,运用矛盾论的相关思想,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化调整。因此,需要对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普遍性、特殊性进行剖析,分清主次,紧扣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如此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统一体
一、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李合亮在《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一文中运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理论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语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组成新的词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着力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②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为实现社会的有序管理服务,又要注重高职生的人的本性及其实现途径,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所谓职业生涯内涵,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进入学校教育。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 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③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提出后,各国及各地区,如印度、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都先后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大陆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逐步引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了简述,但能把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紧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更加得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都是在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高职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多个层次去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就业市场化的环境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二)教育内容的融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本着眼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突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及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生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任务和作用。
(三)教育方法的互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都突出人性化教育,二者的共同特征都有具有实践性。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教育、自我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在二者的教育中都得到充分体现,都是为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服务,共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使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人生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现阶段,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影响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法宝;解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并不因此就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更不能潜意识的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西方的东西,而不敢放开引用。辨证唯物论从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但也不夸大其作用。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学科虽然各有其位,其功能不同,但都不是孤立的,内容交叉呈现,可以通融互补,相互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载体上,应与时俱进。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应在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起重要作用。
(二) 二者结合尚缺乏有效的切入点。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需要规范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其它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心马列主义被边缘化。而职业生涯教育也在强调课程的属性及其功能的特点。
认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一般都有意识的避开这一“高压线”,尽可能回避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教学计划,还师资队伍建设,或教学研究都是单独运作,各不相联。这不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的理论说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理论支撑,造成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高院校生涯教育建设相对滞后。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国仍处于始创过程。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各高职院校虽然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成立有“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就业指导中心”并非专业管理机构,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只有少数是取得国家认定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承担,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能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也存在较大困难,对高职生在就业上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地分析就更少了。因此,教育内容较泛,主要是:一是培训高职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指导填写求职表格,制作求职材料,策划求职技巧,掌握与雇主面谈的艺术及服饰的准备,寻找有发展机会的就业职位。二是对高职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目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毕业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从课程建设及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重外在“包装”工作,轻内在素质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构建、实施保障等方面尚存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应同步开展。高职生的第一课就是“新入学教育”。目的是稳定学生心态,使之树立专业思想。然而,现实中,高职生由于入学前不了解专业的内涵,选错专业或“扎堆”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更换专业较难,因而痛苦、无奈、厌学、消极、甚至退学的也不乏其人。理论研究表明,职业取向决定专业取向,专业发展成就事业发展。高职生的职业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于解决的。结合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远大理想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正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在入学第一天起,就应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职业理想和思想感情与3年学习生活同步。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高职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毕业时才不会出现就业恐慌。另外,高职院校应允许部分学生调换专业,这样有利于减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学校本身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实施这项改革的关键是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早在1999年在实行学生转专业制度的改革,使数千名学生在学习期间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④。进入21世纪后,不少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改革,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融为一体。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学科。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最终要依靠相关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匮乏,素质不高,制约着职业生涯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落到实处,需要加强职业生涯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这些教师具有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使他们既掌握职业生涯教育知识,又了解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及就业政策,成为既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能胜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足额配备专任职业指导老师,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地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教育课应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课程,顺应了高职生的意愿,强化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教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管理机构,大多依附在公共教研室和学工部门之间;课程建设落后,有的只作选修课开设;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 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要改进这些状况,需要本标兼治,注重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是确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的归属。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体系、性质、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管理等现状,把职业生涯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列为高职生的必修课,协助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着重加强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的规范性;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使教育环节的开展既能立足于社会职业发展实际和就业政策实际,又能适合高职生鲜活的个体需要,以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为主要任务。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加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将更加突出理论课的实践性和务实性,更加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和进一步向着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发展。
注释:
① 百度百科.思想政治教育[eb/ol]. baike.baidu.com/view/8959.htm
②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4
③百度百科.职业生涯教育[eb/ol].baike.baidu.com/view/1253940.htm
④崔新军.转系将成为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的“切口” [eb/ol]•xjtunews.xjtu.edu.cn/jydt/2003-04/1049126400d861.shtml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特点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19-02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校园文化的建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是政治观念、政治心理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受。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社会观念,使大学生能顺利形成民主型的政治观念,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政教应对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应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及时改进,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构建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发挥政教的实效性。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2.1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思想自由、竞争激烈,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通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的态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对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和分辨,不盲目从众、没有个人崇拜的政治心态,独立思考的意识较强,能够理智分析重大的政治时事、政治理论等。
2.2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向功利化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中的趋利性的影响,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新型思想观念、对物质的追求倾向实用性或者个人喜好,功利价值取向相当严重。
2.3 大学生欠缺政治兴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使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摇摆不定,政治理想不够坚定,甚至导致了公众信任危机这一类负面情绪的形成。
3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规划
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通常只是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对校园文化进行补充,这些活动规模和范围都相对较小,无法扩宽学生的受益面,无法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且大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不重视自身的特点,通常忽视学校的历史渊源,不注重学校的发展趋势,使校园文化建设含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无法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
3.2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
大部分学校在创办校园文化活动时,活动性质偏向娱乐性,基本上没有科技性、学术性之类的社团,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科技含量过低,脱离了教学内容,无法将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深化,思想性、弘扬主旋律等类型活动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
3.3 缺乏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时间不长,从“文化热”时期开始提出至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理念,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不能深入地提炼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没有建立完整的校园文化体制机制。
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下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4.1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搞好校园建设规划
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逻辑认知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一致回答标准答案,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教师长期忽视“非理性类”的教育,比如意志、情感等,使学生对外界的表现越来越漠然。除了精神层面,应做好物质上的校园建设规划,建设富有内涵的特色建筑物,让文化与建筑互相融合,把文化深入到园林绿化中,使校园文化随处可见,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浓厚。学校可在校园内增加休闲场所、娱乐场所、运动场所等设施,让大学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 在非正式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非正式课程,通常也被成为隐性课程,相对于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隐性课程主要有学术讲座、班级活动、宿舍生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几大类型,这些课程重实践、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对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评价是效果较好。大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够接受这些活动中的内容,可在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中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教师对建设宿舍文化的指导、师生交流等时,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近几年各大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却忽视非正式课程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导致非正式课程活动在举办过程中破绽百出,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育效果较差,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行有负面影响。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教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对教师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财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激励自己,推动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与发展。学校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1 创造良好的校风
学校的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做好学校的校风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点,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时,可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无益的部分,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可根据大学生喜闻乐道的特点,以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适当宣传社会倡导的道德行为或者价值观念,在活跃的氛围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4.3.2 推动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的发展是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展现。学术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层面,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与他人产生互动、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行为规范等行为;二是精神层面,是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掌握好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认知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等等。大学的学术文化,包括了学生的学术新思想的产生和学生积累的学术知识。学校进行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尊重学术、学术成果的信念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工作。
4.3.3 搞好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知识的渴望较强烈的特性,是网络的流行和发展得到的契机。网络的信息容量较大,信息内容较复杂,有些信息的内容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相违背,容易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造成不利的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为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向向虚拟化发展,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排斥身边的人的行为,使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情感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建设网络文化,利用网络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论坛文化、博客文化、微博文化等,阻断传播错误言论的途径的源头,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4 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制度
以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常是通过自身的素质和学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但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经济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已经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达到教育目标,学校应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制度,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宣传,让大学生认同学校的历史文化,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可根据学校的特点,为学校设立校训、选取校歌、设计校徽等,完善的文化制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
4.5 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目前,廉政教育不仅针对公职人员,大学生也成为其教育对象,廉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反腐倡廉是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政治理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十分必要。学校可采取廉政文化活动、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实行廉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外,为了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考核制度。在建立大学生考核制度时,应注意考核制度和考核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使考核制度能够发挥其监督与管理的作用,首先应对学生会、团委等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可建立民主健全的团委成员选拔机制,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制度进行完善,实行资助政策,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
4.6 宿舍文化建设应加强
大部分学校实施学分制,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倾向自由化和个性化,学生越来越缺乏班级和专业等概念,且学校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只对宿舍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使大部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小团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小团体范围内互相影响,形成了小团体间的学习风气和生活习惯,整个班集体被分为了十几个小团体,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团结,因此,辅导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5 结语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扩展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让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当中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孟丽,朱保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青春岁月,2011(24):164.
[2] 王慧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7-119.
[3] 沈文婷.校园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思考[J].华章,2012(21):98-99.
【关键字】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 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发展过程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学习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互联网网络以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获取信息的快捷性等特点,正在并将持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价值观、行为等方面,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互联网消极的因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发展,在高校中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高校学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科技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状况
1、缺乏有效的监督高校校园网络体系
网络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同时我们也要针对其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因素给予备案,想好对策,以防突况的出现,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高校的网络管理者要熟练的运用网络控制技术,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遇到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关闭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要利用有效的网络控制技术进行监管。在情况出现后,要及时的取用有效的手段控制情况,把损失减低到最低,最后我们要形成一个备案作为以后工作的参考。
2、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些高校网络载体只被用作形象工程看待,没有体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另外就是有些高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落后的思想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我们教育前进的方向。在信息时代中,我们要多接触新鲜实务,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好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的特性。
3、缺乏相关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对于高校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教学方式,目前高校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思政部教师。而熟悉信息传播的网络技术人员却不善于是想政治教育。导致很难整合这两部分人,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滞后。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没有及时更新
随着高校不断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不断出现相关的教育新方法和新道路,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做到对个体的关心和引导;第二,缺乏很好地开展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第三,不能有效的对沉迷网络和网络诈骗等进行监管。第四,没有系统性的网络教育计划经验作为参考。第五,依靠网络程度过高,在系统崩溃出现的情况,正常的教育进度会受到影响。
5、网络软硬件设备条件不足
学校要建立一个学习的平台,这个需要涉及到平台的构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程的设计等。然后是日常的运营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目前普遍的高校都没有设置这样的岗位。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学习,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的要求高,所以学校要配备足够的计算机,设立独立的计算机教学室提供学习。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相关对策
1、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督
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责任制度,使网络管理者具有责任和义务,网络管理者要从信息源头上做好防范预防工作,通过软件监控、屏蔽、过滤不良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再次,政府要制定健全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使网络信息服务有了法律保障。
2、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认识
以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范围,首先高校要充分注重结合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落实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目标,组建一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小组,全方面严抓严管,形成强大的教育系统。同时加大人员、资金、技术的投入比重,为建设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提供技物质上和经济上的保障。
3、积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力度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促进融合了现代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因此,必须将重点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上,使高校思想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有了人才保证。组建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又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的复合型教育队伍,队伍中以分工合作、职责明确、优势互补为原则,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
4、更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必须有效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强度,坚持教育资源显隐相结合,努力建设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新颖、有效的、适应现代大学生信息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尊重以为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不但要建立形象生动的网页网站,而且要充实大量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学习资源;同时要大力建设在线学习、网络源共享、在线交流平台,积极宣传教育主旋律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作用,正确辨析网络舆论,有力批判错误的思想观点。
5、积极申请国家教育财政和技术支持
针对新型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师资、技术人员还是硬件条件都需要高校重新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作为支持。在充分考量之后,凡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的项目。高校应主动、积极向国家申请财政或者是技术层次上的支持,以便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除了向国家申请支持之外,高校应挥发其自身优势,积极呼吁社会人士和历届的校友对学校的网络教育建设给予意见和物资上的支持。
四、结题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展的一种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本来就有的虚拟性,不能取代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同时,不能削弱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二者相互补充,形成共识,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学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51~5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国家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