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地理学科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引言
政治、历史、地理传统地被认为是文科学科,文科学科一直被强调需要用心去记忆,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味灌输“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造成许多同学反映文科也不是那么好学。那么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呢?为了有效提高广大同学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应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呢?
二、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被划入文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地理的学习一般被归类在理科学部。由此可见,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科思维,而且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理科思维,甚至在高阶段的学习中,理科思维显得更为重要。据笔者观察,现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老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课程设置偏重于语、数、外等学科,像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程被压缩。如何在仅有的、短暂的时间内,将高考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对广大高中地理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任课老师抓住一切时间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实际掌握多少、吸收多少,能否有效应对考题的变化等等。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缺乏灵活应对考试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
2.过分强调背诵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同于生物、化学、物理,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与同为文科门类的政治、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大不一样。地理学科与数学有紧密的关系,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背诵记忆相关地理概念和名词等,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推导。
3.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教学手段随之丰富起来。在地理学科教学的课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老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缺乏兴趣,更进一步地讲,这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很不利的。
三、解决措施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方法,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掌握科学的方法,当然会事半功倍。那么针对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难题,有哪些方法呢?
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按照教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还应该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时事与地理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搜寻资料并进行分析。
2.老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地理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对祖国山川、五湖四海、四季交替以及昼夜变迁都能够有很好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很重要的。那么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学科带来的欢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学习地理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俗语有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能够加快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有一些方法。地理学科同其他文科学科一样,也需要记忆,但是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忆,这样才能记得牢、记得久。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应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其中。
4.提纲挈领,融会贯通。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经过将书先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首先要明白地理学科大概总体涉及那几大板块,同时要分清轻重和难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合理分配时间,最后应该对所学的所有内容融会贯通,学会跨章节解决考试或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先让自己对所有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进行有效整合和吸收,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门学科。
如同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没有捷径可走一样,地理学科也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学习、领悟、理解,若能够在上述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那么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陈德贵.用科学的方法学地理[J].中学政史地.2007年3期.
[2]王连贵.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与学习[J].成功(教育).2010年5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程;教学活动;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3-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集合到了一起,具有双重性质。在地理学习中,除了灵活有趣的地理现象,枯燥难懂的人文知识也包含其中,这使得初中地理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始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得到简化,教学重点难点得到突出,课程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得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必须针对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微课程的相关概念
微课程是基于现代教学技术,针对课程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设计视频,在视频中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通常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程的教学意义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得以实现的。因此,微课程的质量与教学设计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采用微课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以教师为主体的视频文件和学生。在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以下设计特点予以足够重视:首先,必须对课程主体予以尊重,以初中地理“地形的学习”一课的学习为例,课程对五大地形的透彻讲解与演示提出了要求,并且必须建立在以五大地形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际案例解说;其次,微课程的时间限制也必须予以尊重,地理微课程的时长最低为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一期间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注意力的集中十分关键;再次,微课程的完整性也必须予以重视,在结构上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环节有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及学生合作探究等。
二、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课程的意义
1. 微课程对传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
在传统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的立体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抽象问题,不利于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活动的链接。以传统教材编排为例,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分别在两个模块中,微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这两个模块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经典实例的运用,使新的知识得以引入其中,加强了知识内容之间的链接。在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学活动趋于科学化与全面化。
2. 微课程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有着推动作用
微课程模式相对精简,面对不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知识点。并且在远程学习、校园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以地球公转引发的作用的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足,那么在课下就可以对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如此就可以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得以掌握。这对于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 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在教学表达形式上必然也存在差异。在对微课程视频的观看与设计中,地理教师能够对自身教学活动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并且在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形式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初中地理教学模板,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运用
1. 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中,地形地势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应做好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模块化的设计,使学生分析基础地形地势图形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基于地形地势,对气候条件以及人口居住等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以初中地理微课程为例,视频对相关地势引发的不同降雨情况进行了展示,学生在传统课文配合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夯实了各个模块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有利于他们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
2.突破地理重点与难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微课程能够利用三维立体图形,将地球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微课程模式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够深入学习,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会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由于时间短、内容精简、突出教学重点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我的认识,以期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协作,努力夯实初中基础
在完全中学,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像有的学校,初高中地理教师彼此熟悉,有时还互相兼课,只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观念,自己不轻视初中地理教学,尽量把初中的地理课上足、上实、上活,就能取得成效。正如网上不少人讨论的,初中地理应重视地理兴趣的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只硬塞给学生地理知识,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应当顺应新形势,让其主动学习,顺利开展“衔接教育”。运用小组学习、主动学习、开办讲座等形式,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对纯初中学校,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改变现有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还给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高中阶段要积极应对,做好高中阶段的补救措施
1.备学生――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基础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时期是在学生进入高一年级阶段。高中开学伊始,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他们在初中的地理学习情况、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学习的习惯等作出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名称、特征和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气候的基本知识,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备课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就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3.备教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学习生活化,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 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2)培养学生读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 平时多看地图, “ 图不离手、人在图在”(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只要胸有成“图”,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3)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地质构造、水文特征、自然资源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特征与生态问题等人文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兴趣;措施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是现行高中必修课程之一,而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是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为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递地理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教师也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一、高中地理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动机弱,轻视地理学科
学生进入高中以前,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地理。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地理是作为“副科”出现的。初中地理主要是识记性的,学生只需要在考前花时间背书就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初中,忽视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较弱。
2.“畏难”情绪在作怪
学生进入高中地理的学习,首先接触的是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尤其是《地球的运动》一节。学生在学习必修一前两节过程中还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自主学习,第三节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通过课堂讲解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只知道就可以。不理解规律,不会运用,相应的题目不会做,在听课和做题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认为地理难学,对应了心理学上的“畏难”情绪。
3.学习主动意识不强,“没时间”学地理
目前高考仍然实行文理分科,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告诉笔者自己要学理科,所以不学地理。这样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活跃,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课下作业不按时完成。同时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学业任务重,一些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听地理课,课下辅导即使有问题也很少主动学习,问及原因,学生的回答是没时间。
4.不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很多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地图,在做题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地图,学生也懒得动手去查阅,认为这很费事,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就靠“蒙”,这是中学生惰性的表现,我们讲到“秦岭-淮河”一线,学生能把地理意义说出来,但是让学生画出这个分界线却被难住了。
二、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乐学”地理
新课程主张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时间自主查阅资料,分小组合作学习。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课时,我把学生分为两个参赛队,课下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学生整堂课的兴趣都很高,生怕漏过一个知识点,最后得分高的队获胜。这样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益处。
2.因材施教
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也不同,有些学生数理化很好,可就是对地理不“开窍”,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他们学习上的优势,首先教给学生地理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的能力,再适当进行梯度训练,学生的成绩会慢慢提高。而对于一些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仍然感觉吃力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的“灵性”,主要是掌握一些学习技巧。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性格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高中生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格因素在地理学习中的影响也很大,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地理学习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高一的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同时学生又刚进入高中,学校与教师应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抗挫意志,掌握抗挫的良好方法。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浅析了一些表现明显的问题,要改变中学生学习地理中的心理问题还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案教学 应用
开展学案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学案教学模式,适应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其对探索学习问题的主动性。
一、学案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一)学案模式的概念
学案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把学案作为载体,学生根据学案的设计在教师的相应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堂前教师的引导学习,以及课堂中教师进行较深层次的解析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一方面重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结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案模式的特点
1.学案模式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学案模式就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了解,但是可以把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分给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这个过程帮助每个学生都克服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知识的盲点,有利于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2.学案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知识的挖掘①。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遇到的问题需要查阅资料,充分的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挖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学案模式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新课改要求发展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学案模式的出现,适应了这样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重视应用性教学。学案模式主要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主导,将要教学的内容包含在不同的问题中,同时,注重案例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措施
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往往存在学生理解能力不够,教师教学质量低的问题。高中地理的教学,已经摆脱了原来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开始更加注重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以及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案模式在高中课堂的应用也是必要的,教师在课后设计好,下节课要讲的知识点,让学生在上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对自己的不懂的问题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在上课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学习。
(一)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学案
学案教学模式中的学案和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学案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学案重在制定一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而学案教学的学案设计是要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交流和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案的设计要注意遵循一些原则,比如自主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动机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指导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学案的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便于学生能够实现充分的自学;动机性原则,是指学案的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性原则,是指教师的学案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水平,问题的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性原则,要求学案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
(二)充实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导学相结合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教学问题,是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将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去预习和相应的学习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教材内容,对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带着问题去具体的教学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案例去教学,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当堂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高中地理的学案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详细介绍了学案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特点,同时,对学案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做了一定的论述,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注释】
① 赵新新. “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地理;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98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传统教学仍然普遍存在于中学地理课堂中。教师本着兢兢业业的精神为了孩子们成绩的提高而不懈地努力工作着,却忽略了学生主导地位的发挥。“讲授式”与“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学生思维常常处于一种被束缚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新突破突破。一切都在变化,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和实施使得高考命题方式和要求都在变化。传统教学方式甚至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应试”强项,不一定适应目前的考试要求,也不能适应新一代学生的要求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好多崭新的学习方式走进了课堂。“合作学习”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已被愈来愈多的一线教师尝试运用,高效学习的课堂课程设置完全响应新教学理念,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问、思考、质疑、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学生有效学习效果时间增多,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体验到了对知识的渴求,探索的精神,合作意识和成就感等等。但也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或者未被推广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推广和提升它的有效性。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分析
“小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方面优势突出,是提升高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理想途径。更符合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有利于丰富和充实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 “合作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能力提高。合作活动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碰撞灵感火花,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愉悦、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合作学习”方式使教师教育观念完全得到了更新,教师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要求地理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倡导学生探究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新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师生观,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了学生学习上的反馈信息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本身的教进行调节,或对学生的学进行引导,进而保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处于轻松愉悦,高度积极状态,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3. “合作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要求。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及时进行调控。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4. “合作学习”方式实现了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虽然能吸收了大部分知识,但是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设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考误入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中学地理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策略
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那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让“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课堂上生根发芽。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和我校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与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 精选问题,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备好“问题”。提出能够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激发、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的“好问题”。要明确课堂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围绕什么问题的讨论区完成它。所以,挖掘出既能够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第一任务。教师在任务设置时应注意几点:(1)要有自学提纲,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2)要从简单而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3)要准备好必需的地图及多媒体素材。(4)准备难易适度,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题,以便于讨论后及时测试。(5)要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
2. 指导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导学问题,指导学生按照“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点评成果――教师归纳――学习检测”几个环节进行。
(1)自主学习,独立探求问题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8页)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过程,是学生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为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客观评价自己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材目的明确,他们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
(2)划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科学编排小组,给予学生均等的成功机会。学习小组的组建是顺利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分组方法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3人至5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①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利于组内学习交流。②要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利于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发言。③宜把平时关系好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他们更乐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④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
3. 小组发言,点评讨论成果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如表现自我的需要、学习成果被尊重的需要、体验成功的需要等等。所以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时,笔者总是耐心倾听,积极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评点优劣;学习成果适合课堂交流的,就规定每个小组都要推荐一名同学参加课堂交流。交流成果获得课堂肯定。所以,在小组交流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往往成为课堂的主流和亮点,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教学要求。
(4)教师、查漏补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取的认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联系图加以贮存,使之系统化。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5)组织检测、自我评价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同时在测评时,要注意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创新素质 培养方法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育出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那么我们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应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何谈创新呢?我们应转变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初中生已经习惯老师代劳一切,尤其是对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总怕出错,不肯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或者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发言,然后举双手赞成。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其实在地理教学中有些题目有不同的答案,例如:读漫画“水患感思”后回答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解决漫画中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植树造林,有的说制止乱砍滥伐……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只要有道理,我都给予及时肯定,而不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时间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发散思维已或多或少地渗入了创造性的内容,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
2.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例如:在学习《西亚和北非的居民和经济》时,我提问:本区的石油资源对当地经济、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想的想,议的议。有的说石油可致富;有的说不仅要大量出口石油,而且要用出口石油赚来的钱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有的说对石油进行深加工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使本区可持续发展;有的说用石油换淡水;有的大胆假设用石油提取淡水和其他副产品……学生各自在寻求他们需求的知识。
当然,教师应具有创造性地驾驭教材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对于那些平时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观点。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努力培养他们的积极思维与善于思维的创造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地理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真正的训练内容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仍“雾里看花”;临考前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选择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及新颖的时代性信息作为兴趣的切入点。如学习《世界人种》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主席在书房会见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主席,一句话不说,主席见了问:“你为什么盯着我?”戴勒说:“你有一副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学生马上联想到世界人种,并了解了一些人种的基本特点。在讲《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时,我融入流行元素,具体内容如下:
师:当前网络上流行Flash《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我们来做接龙游戏。“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
生1:云南人说他地势高,(人就笑了);
生2:人说他沙漠多,(新疆人就笑了);
生3:吉林人说他能吃辣,(四川人就笑了);
新颖独特的导入将当前最为流行的元素――网络、Flash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充满智慧,风趣幽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和两袖清风。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多了投影机、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山珍海味是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电脑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元素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整个地理教材的总的主线。传统地理教材是要素和部门罗列式的,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忽略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这种“八股”式地理教学很难发展学生智力。新教材都注意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自然地理的学习同时渗透着人文地理的内容,突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着重说明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和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按“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三个视角展开教学,尤其适合区域地理内容。以“日本”为例,日本多火山地震使得房屋建筑特别注重防震设计,多山的地形又造成农业利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克服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岛国、多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海运和加工出口型贸易。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地理教材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尤其国土整治、区域发展等内容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组织编排,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区域发展的措施。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适合诸如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首先让学生了解资源的特征和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资源利用的现状;然后对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滥采滥用矿产资源等不良行为进行批判,认识其危害性;最后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途径。
三、以空间延展为主线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1]针对面状地理事物(地形区、行政区、气候区、工农业区等)描述轮廓特征、分布范围及区域差异;针对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划界线、海岸线等)确定走向和分布特征;针对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描述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以空间延展为教学主线可以纬度为参照、以经度为参照、以空间方位为参照、以相对位置为参照、以垂直方向为参照、以人为划定界限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并展开学习[2]。例如,“五带划分”按面状事物由低纬到高纬的纬度顺序教学;“黄河治理”可按线状事物——河流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空间方位顺序教学;“中国城市”可按点状事物——人口数量过千万、过百万……的顺序教学。
四、以时间发展为主线
任何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这就要求在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域差异性,同时又要研究地理事物在纵向发展上的时间承接性,按时间序列来认识地理事物,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过去——现在——将来”。例如,人类对宇宙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从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到人类进入太空进行宇宙空间探索的过程。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方式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及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世界工业发展进程和布局类型的变化过程,人口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等都以时间发展为教学主线。
五、以国情国策为主线
国情知识是地理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国情,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基本国策是指国家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策略,是全国人民工作和行为的准则,如我国人口政策,改革开放政策,保护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的政策等,国情国策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联。
以国情国策为教学主线,可按“知国情——懂国策——见行动”的步骤进行。尤其中国地理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国情国策教育的因素,如“中国的人口”,教材前三个框题是我国人口国情——数量世界第一、增长速度快、分布疏密不均;最后一个框题是我国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然后介绍具体行动措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六、以思维逻辑为主线
又称“6W”主线(Who-Where-When-What-Why-How),Who(谁),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样),Why(为什么),How(怎么做),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在质疑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了深刻理解。
学习区域地理时常用此法,谁——地理对象,在哪里——地理位置,什么时候——发生时间,什么样——区域特征,为什么——地理成因,怎么做——区域发展措施。
七、以活动操作为主线
俗话说,要知梨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动手做,才能品尝知识的味道。动手实践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有很多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活动案例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等。
活动操作主线按照“准备——指导——制作——评价”思路展开教学。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课前师生准备好制作用品,课上教师提出制作要求与方法,然后学生分组制作,最后展示作品,相互评价总结制作经验。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掌握了经纬线的分布规律和地球仪的构造。
八、以生活情境为主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生活情境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是以旅游情境作为主线开展学习。如巴西之旅,以游览国吃、喝、玩、乐的娱乐活动作为主线,喝——咖啡、橙汁;吃国宴——烤牛肉;玩——游山玩水,动植物王国;乐——足球、桑巴舞;然后以旅游活动进入新课学习。
九、以学习方法为主线
1.综合分析的主线
地理学综合性原理指出:在一个区域中当地理环境的主导要素一定时,其他诸要素与之相适应,因而只要抓住主导要素的特征,综合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能窥其一而知其全貌。如“干旱的西北地区”主导因素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区域特征是干旱,其他因素如植被、河流等都打上了干旱的烙印。
2.比较的主线
将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及特征整理比较,理解区域差异及规律。如“南北两极地区”,突出了不同区域之间对比方法的应用;“经线与纬线”就长度、度数、指示方向等对比学习。
3.读图用图的主线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会判读地图、运用地图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技能。如“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以怎样阅读气候资料统计图贯穿整个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读图归纳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