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运用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农村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个人的兴致和情趣,主要表现为个人对某一事物强烈的关注和喜好[1]。学生一旦对学习一项新的知识或技能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重新认识地理的一个过程,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和习惯,且能有效促进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本文运用问卷、实地观察、走访、谈话等方式,对商丘市民权县野岗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八年级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7份,有效问卷172份。并对2016年在河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的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试图从不同层面对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行深入探究。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的因素

1.农村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就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对来自全省十八个县市105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仅占12.38%,仅有30名教师毕业于地理专业,由此可看出农村地理教师专业技能偏低;此外,40岁以上的地理教师占55%,30岁以下的地理教师仅占19%,可见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如图1)。调查中还发现,初中地理学科作为副科,有的学校重视不够,安排临退休的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大部分学校缺乏具有系统地理教育基础知识及相应地理从教经验的教师从事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工作。总的来说,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地理教师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较弱,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难度较大,农村地理教学现状堪忧。

2.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学校等教育机构担负着教授初中生地理知识的重要职责。通过对野岗乡第一初级中学的调查、走访,发现学校对地理教学投入较低,地理教具较少,日常教学工具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和补充。由于必备教具的缺少,地理教师无法进行形象的教学,学生只能对地理事物进行想象。这样的地理课必然索然无味,学生难免对地理课产生厌倦心理,更谈不上对地理学习有兴趣。

3.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缺乏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在地理学习兴趣养成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3]。由于中招考试中地理不作为考查科目,并且地理知识难度较其它学科大,农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很大误区(如表1)。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 “副科”上,这一心态导致学生在地理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学生甚至在地理课上学习其它“主科”。如此一来,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培养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1.加强对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投入

农村教学存在诸多局限性,尤其是地理教学。由于社会、学校乃至学生自身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地理学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成为难题。加大对农村地理教育的投入需要从教师结构和硬件设施来入手。

(1)改善农村地理教师结构。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地理课成功的重要保障。为农村引进地理专业人才,可激发现有地理教师工作及科研热情,也是提高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

(2)完善教W硬件设施。成功的地理教学需要大量辅助设备的支持,如地球的运动、地质地貌的特点、洋流的分布及运动等的讲解,如果只靠教师口述及学生凭空想象很难达到应有效果。只有直观教学才能满足学生需要,让其领略地理奥秘,激发其对地理知识的渴望。

2.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1)完善农村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农村绝大部分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知识结构有待改善。虽然大部分都执教多年,但其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开发能力较差。着力使农村地理教师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地理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地理学习平台。

(2)促进农村地理教师转变课堂模式。走访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地理课堂依然是较为老套的教学模式。很多地理教师忽视了课堂主体――学生的地位。教师应提高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地位,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3)提高农村地理教师计算机水平。近年来“互联网+”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农村地理教师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地理课堂中难以推广。在信息时代下,地理教师应紧抓时代主题,并让现代科技合理运用到地理课堂中,给学生呈现乐于接受的课堂组织形式。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让地理课堂“动”起来,大力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欢乐课堂”,让学生真正达到“学而不倦”的状态。

3.提升农村初中生主体地位

调查发现,由于农村落后的地理教学现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课堂仅是教师的课堂,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提升,大力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根据某一地理话题,小组之间举行一场有趣的辩论赛;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等。

对于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相结合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大力提升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初中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农村中学日常地理教学要努力创新、积极探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完善其知识结构。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纲要[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 教育研究,2014(03):96-105.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应试教育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德育与智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分数、轻能力”仍是我国教育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学生自杀事件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在中学中进行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课程标准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国外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国在中小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将历史事实与道德规范相印证,日本在公民课和安全课中把法制意识和互助精神相融合,同时融入大量的儒家思想,俄罗斯在数学教学的任务任务之一是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说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是必要的、可行的。综合大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有创造力。

2、人格完整,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具有接纳自我的良好心态和意识。

3、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交流,善于结友,乐于助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勇于承担责任。

6、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感和道德观。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课程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即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地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阶段,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地理学科的知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丰富性,可以充分利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交流、发言、完成学习任务中不会感觉到有负担,培育学生活跃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习“后进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也可通过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板书的颜色和节奏来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会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带来的后果,实现心理的自由和开放。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身边活生生的案例与内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有选择性的放弃没有必要深入的地理知识点,精讲细讲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学习才生兴趣与激情,体会成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中探讨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频发和臭氧空洞等气象灾害,学生在经过本课的学习后了解到这些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长期使用,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怠倦,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尤其是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可在教学中多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实验活动环节,使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等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感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程中的不同角色对同一地理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地理事物、过程和结果。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素养,学识出众、品德高尚,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这样有助于发挥地理教师的心理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创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情、共鸣、共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消除教学中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减少和缓解学生的过度紧张、焦虑和烦恼,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素质教育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3篇

1培养学生提高初中阶段地理识图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自然地理的开端就是对地球进行学习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认识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对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掌握到地球中自然系统的运作模式,学习到地理环境诸多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变化规律等。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来说,地理图册是重要的使用工具。地图承担着记录地理信息以及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功能,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掌握与使用。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内容才能明白地理学习中为什么要进行地图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对于识图能力的重视,进一步保证地图知识的学习与更好的应用。要达成自己对于地理识图能力的提升学生要紧跟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在日常学习中学习并善于运用地理识图技能,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地图三要素开始深入了解地理识图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地理识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例如,通过识图能力的提升学会自己看地图,可以进行方向辨别、认识地形地貌、估算距离、识别风向、读懂导航软件等,在日常出行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历年来各地区地理科目的中考试题考察以及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点的呈现形式都会配有图标,地理科目呈现出来的图像数量巨大,而且地理科目图标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地理科目试题中通过结合图像对学生进行读图、图像分析的能力考察,例如,学生从题目中给到的图片中获得并提取相关重点信息,结合文字材料给出的信息进行试题的解答,这就充分表现出识图能力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培养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巩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地理符号知识以及地理图像资料的了解与掌握后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这对于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开发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促进学生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初中阶段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中会根据学科知识以及地图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这种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地理学科中通过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生动具体,促进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认知能力的提升,易于学生在自身头脑建立相关的自然地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掌握程度更深,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储备量。

2初中地理学生识图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拦路虎”

2.1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主要以综合科目学习为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重点在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又是建立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之上,因此部分学生在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使相关知识学习的困难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之前也尚未对地理知识有过正式的了解,面对学科数量的增多,新科目的出现,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无法适应新知识的呈现,从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导致地理学科识图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尚不健全,而地理学科的特点又是会大量涉及到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应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无法做到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因此,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影响。

2.2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对侧重点把握不到,只在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却忽略学生是否得到一定能力的发展,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学科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建立是提升学生学科学习综合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识图能力发展的忽略,导致学生地理学科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形成受到影响,使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阻碍,对学生地理学科整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不可忽视的阻力。

3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3.1立足教材,正确认识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地图识图等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也配备相关的地理图册作为教材的辅助,由此可见,初中地理的识图能力是被国家所重视的一个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地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也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进行的设计安排,地理图册以及地理教材中对于地理图标以及相应的图像资料均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识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培养正确的识图意识同样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识图能力是为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做基础,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识图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知识中涉及到的地形特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大洋大洲的分布,气候变化的分布以及进行相关空间位置的推算与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分析,使自身的地理学科分析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文学习中,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先是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温以及降水分布,进而借助气温与降水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分布,以及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第一章学到的地球相关知识,根据地理图标先是进行全球各大洲与大洋分布情况的了解,进而进行各种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对地球地理概况的了解猜测气候分布的特点以及成因,大胆猜测各种气候类型条件下,各地区会有怎样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环境都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行地理图册的观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产生成因。教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地图中的经纬度分布情况,以及各大洲的地势地形分布情况,来进行气候类型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气候形成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及各种特殊气候产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地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赤道最高,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递减。但是同一纬度内,海拔高的地方气温相对较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就相对来说高一些,这也就导致同一纬度内海拔高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而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分布在不同的纬度范围内。因此,学生对于地理图册中地理图像的海拔高度以及纬度的判断就要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3.2立足学生,加强识图能力的重视程度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被重视,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学生学会正确辨别图标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地理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以及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同样重要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同时还会学到许多重要的半岛、岛屿海湾以及海峡,在这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图表以及图像资料进行教学,采用将地球以平面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并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重点岛屿、海峡、海湾的标注比赛,学生通过对图像的了解以及位置的确定来进行对图像进行标注,选出标注的又快又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游戏的方式既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锻炼,又引起学生地理识图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其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地理图标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图标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得到一定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的学习中,为更好的巩固学生本册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每一章节讲解过程中均可采取多媒体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各个不同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地形的不同、地势的不同以及气候的不同等,通过直观展示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各地的差异。同样,在学期末进行课本复习的时候,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教师可以展示某地区图标,要学生进行知识抢答,首先进行位置判断,进而通过对其纬度以及海陆空间位置的判断来分析气候类型,这样既使学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进一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提升。

3.3立足方法,深化提升识图能力

通过教师一定的教学引导以及学生一定的知识掌握,学生对于地理识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后续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深化学生原有的地理识图能力,使学生识图能力达到更高标准。例如,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会学习到我国不同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各地区的知识讲解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相邻地区之间气候或地貌的异同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识图技巧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有扎实的识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识图方法。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两个位于美洲的国家“美国”和“巴西”,在进行这两个国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二者在地球的位置,让学生根据位置来分析二者在地理概况以及气候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美国位于北美洲,其地形主要是东山地中平原西高原,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它的主要气候类型,也有一部分地区位于寒带、亚寒带以及热带。而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结构是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二者同位于美洲大陆,但是所处半球不同,所处纬度高度也不相同,国家内的地貌也不尽相同,因此气候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况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到两个国家不同的地理概况,认识到不同的地图图标标识方式,能够使学生识图辨别能力的准确性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文素养;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7-01

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学地理课程是一门兼具文理特征、社会性、知识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涵着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人文素养、社会知识,所蕴含的各种资源、信息都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融合关系,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从宇宙星球、地球特点到世界地理、中国地形等方面的知识,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科学性、发展性,对教育培养全面型、综合型、实践型的现代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怎样将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与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生活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与自然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去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我国的传统观念来看,自古以来,人们就强调天地相通、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突出了人是大自然的主体和主载,突出了人与自然、与万物的和谐共处、一体发展,这种古老的传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经过长久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今天各级都高度重视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比方说,当前各级强调的资源节约集约开发、节能减排、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等等,都可以看出人对地理、对环境、对自然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的认识不断提升,和谐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充分体现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人文知识、人文情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看,渗透人文情感的地理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学会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把在地理课堂中学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生态知识、环境知识、人文知识全部串连起来,再与自己对生活、对实践的理解更好地结合起来,去探索研究人世万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会运用全面的眼光、辩证地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2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1 让学生全面认识地理。中学地理主要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介绍人类的生存发展与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科学性,也是一门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又涵盖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科学。特别是通过很长时间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地理学科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学生情感的交融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情感教育,能够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2.2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人格的主要途径,不论哪个学科,都应该包含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但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理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重点是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与大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3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3.1 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中学课程中,地理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的内容较多,研究的视野开阔,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创新的理念、灵活的方法研究地理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把课堂中的"教"、学生的"学"、课后的"做"三者融为一体,使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以外、书本以外,教师要布置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扩展延伸,比如可以引导 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世界和中国地理知识、研究中国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现状和发展史、广泛进行地理知识方面的阅读,把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有机融合、融会贯通,全面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素养。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94-02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得更加注重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遵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既完成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性目标,又要达到学生发展性目标形成的高度。过去的地理教学中,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讲课方法的研究,甚至无视课堂秩序与学生的听课状况,只要求学生能将考试重点内容记住就可以。长此以往,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错误的估计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认为其属于文科类的课程,死记硬背考试重点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忽略了对课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到头来学到的是毫无用处的"死知识",离开课堂以后并不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到头来还要留下一番"地理无用论"。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与和人文现象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的研究范围既包括人文地理也包括自然地理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地球等理念不断被人们提出,这些都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好地理学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起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以及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认为课堂所学内容自己都理解,到了做题的时候正确率却没有保证的原因。高中地理教师要做的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这一项任务,还要教给学生如何用地理学科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地理教师要做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从课堂之上有所收获,获得启迪,自发地改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与方法,重新审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重拾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本论文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与完善课堂设计两方面,就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环节展开论述。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环节是备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它包括了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理念有了新规定,要求:"培养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不单单注重对"知识与技能"还要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注意讲课方式以及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带着学到知识的满足感结束课程,才能算是成功的高中地理课堂。

首先,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出适合本班级的课堂教学目标,归根结底还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新课程改革是对现有教学体系的新发展与尝试,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对多年教学成果的反思与革新,对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念有许多值得教师学习并勇敢尝试的地方。因此,不管是思想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还是有多年执教经验的老教师,都应该学习地理新课程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仅在思想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听课感受,重新树立一套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先进教学理念,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每年都面对不同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陌生未知的,但作为老师特别是教龄比较老的教师来说,这些知识已经给很多届学生讲过,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甚至已经不需要看课本,这不免会使很多教师对地理课堂产生倦怠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直接把以前的教案找出来照搬硬套,不愿意认真对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状况各有不同,每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也会有所差异,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不认真制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是很不可取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调整自己的教学热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兴致高,才能感染到听课的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应对课堂,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社会在飞速发展,很多领域的知识也是与时俱进的,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每年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以适应地理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觉悟,才能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有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满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完善课堂设计策略

第6篇

摘要:据笔者的调查,在目前的地理教学和教研中,教师普遍忽视了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关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更缺少教学的基本策略。本文主要探讨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策略以及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 :地理学科 思想方法 教学

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学习的三大要素。要实现地理课易学易教,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就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

一、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

目前,地理教学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体性与系统论思想

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思想。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五大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聚落、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并与自然地理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位论思想?

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地理教材中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是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分析区位,具体分析时,应全面更要突出主导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地理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克服不利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即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3.地域空间性与尺度思想?

这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地理空间概念包括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地域性通过空间尺度的选择来体现,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地理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大小尺度间相互依存,深入了解地理现象要在大小尺度之间做相互转换。一般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即在大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整体性;在小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差异性。

4.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思想

这是研究和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决定了综合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具体思路与程序一般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评价。比较法常用的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5.地图法

这是学习和研究地理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地图是最直观的地理“书”,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地图法。

二、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策略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地理教学内容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深层知识即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再庞杂和零散,基本技能不再停留在浅层次水平。要注意,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基础知识的讲授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避免因单纯强调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而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

2.开展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有计划地进行一至两种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某一地理思想或方法为主题,选择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方法主题教学,一般适合复习课教学;二是以某章节、某单元、某模块知识的学习为主题,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一般适合新课教学。

3.借助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的意识

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解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地理思想方法意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练习题和问题指导学生练习。

三、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素养,进而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第7篇

其中,人地观念属于基本价值观,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属于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与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

地理课程的开发应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轴,围绕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选择课程内容。从地理学科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学生发展层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善用地方自然现象与自然环境,配合地方特色民俗等人文现象和人文环境,以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概念为主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

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地理必修3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背景下,运用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

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突出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及方法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首先,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域认知能力作为前提而展开,学生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区域基本知识;其次,教学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该区域的现象、原理加以分析、论证,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下是具体课例。

一、审视地理图片,突出区域认知素养

课程开始先以“法国政区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的经纬度位置”“马赛景观图”“薰衣草农田景观图”。再以“法国地形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普罗旺斯的罗讷河谷、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最后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特征。

这样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知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引出新课,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探究现象背后成因,引导学生提取原理

指导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完成如下问题:(1)简述阿尔卑斯山的成因。(2)简述罗讷河谷较附近地区地势低的原因。(3)分析普罗旺斯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通过设问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及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在高一已掌握的自然原理完成对普罗旺斯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通过(1)(2)的设问,提醒学生要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可以加深相关区域在学习者脑中的知识结构。

三、建立“常规+特殊”模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内容广阔,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又包括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学生面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就要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和预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而地理问题往往虽然符合宏观上的规律原理,但具体到实际区域,又具有区域的特殊性:如城市一般在平原选址,但赤道附近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这就要求我们先建立符合宏观规律原理的常规模型,同时针对不同特点的区域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特殊模型。

如本节课中,在学生描述了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后,笔者向学生展示普罗旺斯首府马赛的气温降水资料,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解释其主要成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之后再给出一段气候材料:“普罗旺斯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温和,每年日照达到300天以上。”进而提出问题:普罗旺斯地区为何全年光照时间长?

这里强调学生在掌握地中海气候成因这一常规模型后,还要结合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建立特殊模型:普罗旺斯西部有中央高原阻挡,冬季西风难以深入,水汽输送困难,降水较少。建立这样“常规+特殊”的模型,可以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四、设计观察活动,培养地理实践素养

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地理实践积极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学会用地理学科的视角、观念、方法,去观察、分析、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知识和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种植一盆薰衣草,并记录下薰衣草不同时期的需水量、适宜的气温、对光照的要求等。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并将其与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进行印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区域的自然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最后,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总结出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五、通过问题引领,习得人地观念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设问,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让学生学会以此去审视各项人类活动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如本节课在分析完自然条件后,给出材料:普罗旺斯薰衣草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截至2014年,薰衣草和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当地农业有着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等特点,生产资料上呈现土地集中制,农场规模大。但过去一段时间内,农民多采用传统工艺,产品单一,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利润逐年减少。近年来,学者发现一套“创意农业”开发模式(见下页图)。这是一种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在花期,进行景观打造,举办花节,同时生产薰衣草蜂蜜;薰衣草收获后,制成干花,用于生活用品的开发,或者进一步提炼成精油;最后依托品牌营销,发展产品深加工,打造高端品牌,如化妆品、保健品等。同时政府加大推广智能农业,完善各个景点的公交、民宿系统。很快,普罗旺斯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1)阐述普罗旺斯薰衣草农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2)概括普罗旺斯挽救薰衣草产业的措施。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最后,笔者给出“新疆伊犁准备开发3万多亩薰衣草打造国际旅游谷”的新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新疆伊犁打造国际旅游谷的行为是否正确”。正方:此种行为正确;反方:此种行为不正确。

以辩论赛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有利于学生自觉认识地理现象和判断社会问题,思考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六、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纲,突出过程性评价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