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河流环境综合治理;环境影响;生态建设
如今河流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一些沿河而生的城市发展区域,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尤其是在国家倡导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和河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系,是如今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1]。
1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 河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河流的推动,通常情况下城市都是沿着河流进行分布。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依靠河流居住可以便于人们获取河流水源;二是河流可以为人们提供水上运输的航线,从而方便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在我国的城市分布中,许多城市都依河而建,尤其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也是我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与此相反的一些水系不发达的西北内流河流域,相对来讲其城市分布较为稀少,并且该区域的经济与沿河的城市对比一般比较落后[2]。
1.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对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近些年来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然而,由于一些工厂将废水排放到河流当中,从而污染了河流的水源,不仅不利于人们饮用水,还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由此可见,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对河流周围环境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对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积极治理河流环境有助于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该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3]。
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优势
2.1 国内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们在进行河流环境治理工程之前,对整个河流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可以预防或者减轻因河流治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措施,对于确立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河流体系较为发达的地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影响评价对该区域之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居民的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给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例如,河流的水源枯竭、周围土地的荒漠化现象。因此加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不仅能改善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还能提升河流的防洪能力以及改善沿岸的河流景观,进而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将清水、白云、蓝天再还给人类[4]。
现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当下环境的改善和网络技术的推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需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正好符合当下城市的发展战略,并且还能对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进行综合的评估、分析,减少河流治理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从而将环境的污染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进而既能优化河流的环境治理,还能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3 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措施
3.1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
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对改造区域的植被、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好有坏,并且不同的治理因素对于整个环境的改善作用也会千差万别,所以对于河流的治理工程方案应该事前做好具体的分析、调查,并且合理地布置其施工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损害。
3.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进行评价,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一个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数据分析表,在后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其具体的图表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因此,环境的调查区域相对而言比较广泛,包括周围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植被生长情况[5]。
3.3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影响环境因子的识别
环境因子的识别是指对已确定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这包括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地区的自然分布状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立。在此基础之上,对河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评价河流环境治理工程施工中可能对哪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环境因子产生影响,然后根据其影响因子,研究其具体的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河流治理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还能对周围的河流污染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周围河流交通运输行业的正常发展。
3.4 以信息化推动行政机关财务管理规范化
在河流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影响评价除了对现有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外,还需要对潜在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预测,找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因素的大小进行识别、评估、判断和决策。这样做是为了保障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任何的破坏,将其对周围一些生物物种和人们活动的影响减到最低,从而保证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周围的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也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6]。
4 结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河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河流是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影响资源,无论对城市的建设还是城市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河流的污染现象却日益加重。究其原因是人类的工业化发展使得一些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排放到河流中,致使河流的水质出现污染现象,因此要想改善河流目前的污染问题,就需要对河流进行治理以及河流周围环境的改善。但是还应该在河流的治理中进行环境影响的具体评价,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减少河流治理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并且尽可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段昱君,张新禧.新城区河流景观改造――安徽省界首市界洪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J].中华民居,2010,(11):246.
[2]林鲁生.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探索与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8):112-114.
[3]陈莉.论西北地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工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6):6-9,16.
[4]朱向宏.河流治理的生态环境技术架构[J].中国水利,2011,(22):20-21,26.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的要求和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区域特色,不同的环境区域面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不同现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手段。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缺乏比较充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也在不断摸索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正在进行,这对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将自身工作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与提炼,现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网络布局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网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而且还要兼顾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来建设合适的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建设网络。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有着相应的原则,首先就是要确保自然水系与行政区划是相统一的;其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兼顾微观监测与宏观监测相结合;再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注重整体与特殊性相结合;最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避免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我国很多省市都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中秉持了这些原则和理念,根据省市之间的区域性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进步。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2.1、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整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成效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全面客观认识水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以便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采取适合的措施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宏观区域水土流失的阶段性变化,根据对区域水土流失的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进而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下一个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制定下一步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时候要注意监测工作的全面系统性,不能只是将监测工作停留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完成状况上,也不能只是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数据复核,而是要将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预防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相关内部矛盾问题,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2.2、客观处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划分,也关系到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同的省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监测工作管理内容,有些省份会规定一般省级的监测公告要在5年更新一次,这一个周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要展示出该省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例如某个省份展示的监测数据就可以显示出这个省份的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其减少幅度大体上是南部大于北部,而国家和省份水土保持的资金重点反而不在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较高的地方,这就使得水土保持的效果很难实现。很多省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水热条件比较好、植被恢复比较快,这些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影像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不同的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该省区域应该间隔多少时间对数据进行采集,进行系统监测、评价并公告值得认真考虑。如果间隔的时间太短,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监测投入的问题,以至于治理的效果不太明显;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会影响到监测工作的意义。因此,不同的省份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监测时间的间隔问题,根据省份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来决定适当的间隔时间,尽量确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2.3、正确处理监测数据
利用遥感手段可以监测到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和程度等数据,但是如果要分析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效益等数据,就需要采用一定的观测或调查来取得。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点源数据得出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是在一些省级行政区域公布的水土保持公告中没有体现出点源数据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的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关系和在公告中所占的比例,尽量将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利用体系,而且也可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着重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燕莉.水土保持监测档案管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2012(7)
1洋垃圾的危害
洋垃圾是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固体、液体、化工、电子废弃物的总称,受到利益的驱使,洋垃圾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局部区域甚至形成了洋垃圾村、洋垃圾镇,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从总的方向上看,洋垃圾以走私形式进入国境,由于没有规范的检验检疫程序和处理过程,洋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特别是洋垃圾中气体、生化、重金属等危害会长期、稳定、连续产生,不仅危害了洋垃圾产业链条中相关人群的健康,还造成了大范围区域土壤、水源、环境和生态的污染。
2进口洋垃圾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困难
2.1科学发展理念普及不足。进口洋垃圾治理存在认知和理念上的问题,公众和社会对进口洋垃圾治理不理解,这导致进口洋垃圾形成一个稳定而高效的产业链条,其中涉及地方政府、部分群众、部分企业的利益和价值,导致进口洋垃圾治理工作不能有效而全面落实。2.2法制化进程滞后。进口洋垃圾治理没有法律体系和法制机制作为基础,不能有效调节进口洋垃圾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纠纷和现实冲突,不能规范进口洋垃圾治理活动,不能体现进口洋垃圾治理的法制化刚性,最终形成进口洋垃圾治理工作功能和价值上的弱化。2.3公众参与度不高。进口洋垃圾治理既是一项政府职能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工程,当前进口洋垃圾治理工作不能取得治理区域内公众的认可、参与,也就形成了进口洋垃圾治理范围、力度上的问题,造成群众对进口洋垃圾治理82工作的不理解,甚至在局部形成了公众与进口洋垃圾治理工作的对立关系。
3加强进口洋垃圾治理,推进经济转型中国际贸易的方法和措施
3.1建立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的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理念的落后和价值观的滞后不但影响着进口洋垃圾治理的进程、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会在国际贸易与经济转型的宏观层面上形成负面制约和阻碍作用,解决进口洋垃圾治理的困难,实现国际贸易升级换代、实现经济高效率转型,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具体的工作中。要让“洋垃圾产业链条”中的群众一方面看到洋垃圾的危害,认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冲突、困境和难题,另一方面,要树立“洋垃圾产业链条”中群众的绿色发展观念,看到河流、土地、环境、生态严重污染带来的长远危害和发展制约,通过短期性和长远性价值的对比,局部和整体的对照,将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融入社会和公众的意识和共识中,形成对国际贸易更为准确的认知,认清经济转型中各种问题的本质。以进口洋垃圾治理为基础建立的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有效推进国际贸易升级,使民众和社会理解和认识到国际贸易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进口洋垃圾治理为前提建立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有效推进经济的跨越式转型,在公众和政府的层面产生深远的效果,这样才能在有效斩断“洋垃圾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对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等重要任务的支持和加速功能。3.2加速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的法制化进程。无论是进口洋垃圾治理,还是国际贸易或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建设都需要法制化作为约束、引导和规范,应以进口洋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实现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设。应以进口洋垃圾治理的实际为前提,完善国际贸易和经济建设的相关法律体系,解决与进口洋垃圾治理、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中法律体系滞后、相互矛盾、彼此制约的部分和内容,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可执行性,废除与进口洋垃圾治理、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相违背的内容和条款,确保立法、执法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合理性。确立进口洋垃圾治理、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的执法主体,明确进口洋垃圾治理、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的权利范围和制约机制,实现法制层面对相关工作的全面约束、调整和控制功能,打造支持、保障进口洋垃圾治理、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的法制化平台。3.3完善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的司法机制。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法律体系处于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特别在国际贸易的保障功能上和经济转型的导向作用上还存在较大的空间与可能。在进口洋垃圾治理过程中要将国家经济形式和结构创新,国际贸易升级和换代看作更高的目标,依靠进口洋垃圾治理的法制化进程,实现对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的司法机制的不断完善。首先,要以进口洋垃圾治理为基础健全国际贸易和环境公益的司法制度体系,以诉讼、调节、判决等司法实现实现对进口洋垃圾治理的有效监督,建立起国际新贸易、经济加速转型的司法制度基础,在确保进口洋垃圾治理法律责任有效落实的前提下,提升进口洋垃圾治理的司法刚性,同时为支持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提供法制化基础。要以进口洋垃圾治理的涉外特定和经济特点为基础,通过司法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实现对进口洋垃圾治理、国际贸易、经济转型等一系列目标和任务的覆盖,更多地扩大社会主义法制的功能性,提升市场经济法制化的有效性,缓解市场经济建设中司法实践不足和国际贸易与经济转型中司法资源不足的实际困难,做到对市场经济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有效支持。3.4促进公众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转型。治理洋垃圾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公众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治理力度,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法律打击的有效性,这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和体系的基础,也是提高国际贸易水平,加速市场经济创新的强有力保障。因此,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以进口洋垃圾治理为突破口,梳理进口洋垃圾治理和经济转型、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落实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加速国际贸易的变革。要发挥媒体、公众和社会的参与热情,通过多渠道监督和广泛参与确保进口洋垃圾治理过程、数据、行为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打造国际贸易新的支撑平台。
4结语
我们要重新认知洋垃圾的危害,加速经济转型,提升国际贸易水平,全面理解进口洋垃圾治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推进进口洋垃圾治理的法制化进程,使公众更为全面地参与进口洋垃圾治理、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升级的过程,真正实现进口洋垃圾治理、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升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学安.将“洋垃圾”拒之门外[J].防灾博览,2010,(06):95-96.
[2]陈宗明.解开“洋垃圾”入国门之谜[J].探索与争鸣,1997,(02):135-136.
[3]冯骋.我国“洋垃圾”污染问题剖析及防治对策初探[J].法制博览,2015,(11):51-52.
在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排名制实行以来,。。乡在第三周、第四周连续两周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排名中位列最后,给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拖了全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后腿,为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就我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不力向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及各位领导郑重而深刻地检查检讨,并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向各位领导、区级相关部门、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真诚道歉。
根据区城管委、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暗访检查组的意见,我乡排名最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区域环境卫生保洁力度不够、。。。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整治不彻底、整治工作力量不足以及对于暗访组意见办理不及时不彻底。对于上述意见,我乡予以充分地尊重并高度地重视,已召开了两次乡政府专题会议予以了分析、查找、检讨,整改措施已在具体落实当中。
连续两周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排名最后这一考核结果和事实,深深地刺痛了。。乡人民政府全体成员的神经,深刻地撼动了。。乡人民政府班子成员的思想灵魂,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识到我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目前的水平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很不相称适应,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治理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存在这些差距和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认识还不到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项系统工程,应当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研究、安排、落实此项工作。我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尽管建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先后召开了两次乡村(社区)组三级干部大会(含企事业单位代表)进行宣传动员部署,建立了乡领导、部门联村联企包组包片的工作制度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考核管理办法,组建了乡内暗访工作组并开通了举报电话。但上述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坚持、不坚决的问题,一时热一时冷,导致全乡各区域环境治理的工作水平及效果不平衡,尤其是被暗访出的问题全部集中在。。。区域,说明我乡工作在治理重点、难点上还缺乏完善有力的举措,整治工作缺乏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安排。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河道工程;实践
对于施工人员以及河道管理人员而言,在河道工程当中进行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无论是河道规划、施工,还是流域治污、治水,均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河道工程管理质量的优劣对流域的民生事业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河道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当中施行规范化管理是目前河道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河道工程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工农业生产的必备资源,良好的水文环境对塑造城市形象、增强流域地区的风景魅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已超过农村,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交通运输枢纽城市,由于距离河道较近,这些城市通常都位于江河湖畔地势较低的位置,多数由河堤进行防护,在近年来洪涝和风暴潮灾害频发的威胁下,大部分城市河道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河道的管理工作,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对河道工程的管理仍不尽人意,很多河道工程的环境面貌仍然较差,离青山绿水的河道管理标准还差很大一段距离,因此,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2、河道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河道工程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被忽视,导致很多河道工程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再加上受恶劣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河道工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现象,处于一种病态模式;②人为破坏严重。例如流域的周边居民无视法律,破坏河堤植被,或在河堤挖土,导致河道工程堤防标准逐渐降低,险段、险工以及河道工程周边的违章建筑和涉河违法事件频发;③缺乏健全的保养机制。由于常年得不到有效为维护,导致河道两岸的流域环境逐渐恶化,垃圾充斥河道缓水区,对河道承载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流域的土地被用来进行地产开发,占用了河道湿地、草甸,导致土地贫瘠花和河道沙化的速度加快,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3、在河道工程管理中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践
3.1重视河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河道工程管理部门要将河道工程规范化管理逐步纳入到江河治理的总体规划当中,建立近期、中期、长期的河道规范化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河道水文环境,逐步提高河道工程的水质安全质量、水环境功能,促进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河道防洪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河堤是最基本的防洪工程,也是河道防洪工程的主要部分,对堤防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做到主抓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堤防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重要性,对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好防洪标准。以城市河道防洪工程标准为例,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对实际发生的历史洪水进行调查实测,以所得数据作为河道工程防洪标准;二是以最大潮位(洪水)作为河道工程防洪标准,需要进行重点防护的城市可采用该标准;三是以洪水出现的频率和重现期表示河道工程的防洪标准,具体可通过对洪水的敏感性和风险进行数据模型分析,从而得出不同量级的洪水出现的频率,从而对河道工程的防洪处理起到预警作用。
3.3河道整治工程规范化管理
河道工程的规范化整治需从河道清淤、扩宽、改建、裁弯取直、拆除障碍、清除垃圾和违章建筑等措施做起,通过对河道行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增大河道行洪能力。针对危机堤防工程安全的河段,应采取守护措施,保证河道河势稳定和堤防质量安全;针对严重淤塞、卡口阻水的河段,应重点进行扩卡、清淤工程,并结合流域环境建设的需求,将河道两岸的绿化施工与扩卡、清淤工程同步进行,并按施工的规范要求进行管理,避免因多段施工导致河道工程整治难度增加,河道工程管理人员需加强对河道规划治理方面的调研,保障泄洪、纳潮畅通。在对河道工程进行整治时,需重视河滩的治理和开发,要求河滩可满足河口排涝、泄洪、输沙的要求,对河滩进行开发时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利于河流整治为原则,维持河道工程的稳定。以某市运河工程的整治为例,按照主抓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该运河工程共计需完成下游河段约13km的规范化整治,在河道管理部门和施工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右岸修筑12.8km的堤顶泥结碎石防汛道路,并修复了将近1300m2的堤防排水设施,对两岸堤防的堤坡、河滩、内外堤肩、戗堤区进行了整修,并在河道两岸重新设置了禁行杆、标志牌、界桩,对堤坡进行平整后种植了护堤林木,实现了河道堤防工程的绿化目标。
3.4河道水质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河道水质监控体系,加强河道供水管理,治理水质污染,不断提升水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强河道水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例如对河道人工湿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沟槽地面或人工水池布置防渗漏的隔水层,并填入植物根茎或适量土壤,再种植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在污水与植物的生物膜接触后,在植物自身的吸附作用下,可对污水进行初步净化,这种利用自然界自洁能力的河道水质治理方式具有投资小、施工简捷、社会效益高的优势,汛期可削弱洪峰,枯水期可涵养水源,返渗河流,可称得上是一举两得的管理模式。结束语综上,在河道工程的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河道工程的管理需求进行操作,首先需建立河道工程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地位,并加强对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质治理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提升河道工程的社会效益,促进河道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滑伟,滑端科.河道工程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治淮,2015,(3):33-34.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政策
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
今天召开的依法治理办公室主任会议,听取了大家对于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的工作想法,从会上的讨论来看,各地都做了很好的汇报,有的还积极建言献策,说明大家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对这项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相信这将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开端。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法治创建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法治创建年”活动是厅党委今年着力部署的三个重要载体之一,是大幅提升区域法治创建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服务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法治吉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法制宣传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实践当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普法和依法治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即能不能从更高层面推进依法治理的问题。普法工作的生命力在哪里?社会的认同感在哪里?如果只是就普法抓普法,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理,那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突破性进展,就不能迈上新台阶。“法治创建年”活动立足于多年普法的坚实基础,从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经济法治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多方面提升法治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生动有效的实践形式,是普法的延伸和深化,必将开拓普法工作整体升位的新境界。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为指导,扎实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开创我省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
(二)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内在地包含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等各个领域的依法治理活动。区域法治创建活动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区域内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依法治国从治国理念和价值追求向实践操作层面的推进。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模范法治乡(镇)”,“先进法治县(市、区)”、“法治城市”,加强行业依法治理,就是推动法治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不断完善和深化,实现各个区域、各个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不断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推进,放到我省“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大目标中去开拓,积极促进法治吉林建设。
(三)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在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推进依法治理的工作思路,依法治省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的肯定。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推动了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等区域法治创建活动,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我们提出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开展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加大依法治省工作力度,把我省的区域法治创建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是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对我省经济影响日益显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普法依法治理必须做好服务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促进各级政府强化依法行政,把各类行政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减少工作矛盾和不必要的“磨擦”,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本身就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了法治元素,其中诸如包括部门依法办事、对财产权的保护等,使法治状况的“软实力”得到增强,就会极大改善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的创业环境;就会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确保各类企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确保股市房市投资避免受损、企业裁员、农民工返乡创业、劳资纠纷、医患纠纷、食品卫生安全等民生问题,能够在法治的框架下寻求解决的途径,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提供法律支持。
(五)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是确保“五五”普法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部署。今年是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第四年,明年就要总结验收了。可以说,“五五”普法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在这里,我向大家通报个消息,今年的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也充分肯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给这一轮五年普法一个合格的答卷,这是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应该用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把“法律六进”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厅党委提出“法治创建年”活动,其中就包含抓好“五五”普法后期工作重点,全面搞好《规划》实施的想法。前几天,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肖义舜在省依法治省办公室报送的信息上作出批示,要求将此情况在《普法通讯》和《法制日报》上刊发。现在全国都处在摸索阶段,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迎难而上,争取在“五五”普法总结时推出一个响当当的吉林经验。
去年以来,部里、省里多次对抓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全国普法办出台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5月20日,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组长李申学在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组织好、设计好、落实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聂文权在省十一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组织和开展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区域法治建设。”7月9日,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上,专门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出重要意见。去年,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吉林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指导标准》,今年1月20日印发了《吉林省“法治创建年”活动实施方案》。为推动“法治创建年”活动取得实效,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司法厅定于第二季度末,将提请省委、省政府召开吉林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应该说,从部里到省里、到厅里,对区域法治创建活动的部署可谓紧锣密鼓,严格要求。从各地情况来看,全省先后有敦化市、长春市朝阳区、延吉市等15个县(市、区)开展了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近日,一些市州正在加紧筹划开展“法治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有的地方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应当说,去年以来区域法治创建活动开局良好,产生了积极反响,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有的地区对创建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区域法治创建活动是“五五”普法后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有的办事机构总觉得职能弱,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带有畏难情绪,没有想事、干事、成事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劲头,缺乏大胆谋划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地方仅仅在形式上启动了“法治创建年”活动,只是提了几个口号,没有认真研究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创建方式、主要措施,甚至没有认真阅读有关文件,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至于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深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对创建年活动的组织领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日程,切实组织好、实施好,力求抓出实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
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内涵丰富,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要全面把握“法治创建年”活动的目标任务。“法治创建年”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创建年活动,形成以依法治村为基础、以依法治乡(镇)为支撑、以依法治县(市、区)为龙头的“三级联治”格局,并在条件成熟的市州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努力把我省建设成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省份。主要工作任务有四项:一是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二是大力开展“模范法治乡(镇)”创建活动;三是积极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四是全面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其中,搞好乡村法治是区域法治创建的基础,乡镇法治建设是区域法治创建的有力支撑,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区域法治创建的重点,行业依法治理是建设法治吉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方面纵横交错,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涵盖了区域法治创建的方方面面,必须层层安排部署,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均衡发展,形成“联创”格局。要以“法治创建年”活动为统领,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作用,促进和深化“法律六进”工作,抓好流动人口和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治庄稼院”和编写金融法律知识手册等工作,努力开创“五五”普法工作新局面。
(二)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法治创建年”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实践证明,凡是区域法治创建开展得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法治创建活动就不可能得到推进。在法治创建年活动中,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一定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保证法治创建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相配合、相适应,争取党委政府的关注和认可。各地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努力赢得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与此同时,要把创建活动搞好,我们不仅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作出开展区域法治创建活动的决定、决议和规划,召开启动大会,还要积极争取将创建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将创建活动变成硬指标和硬任务,保证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协调、相促进。为此,各级办事机构要抓住机遇,加强沟通协调,将区域法治创建活动摆上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争取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得到倾斜和帮助,确保创建活动的有效运转。
(三)要突出抓好“法治创建年”活动的着力点。“法治创建年”活动是涵盖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和法治监督等诸多环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有所侧重,扎实推进。各地要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争选取一、两个重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求有所突破,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成就。比如,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要结合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积极为发展粮食产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我省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供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积极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特别是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服务。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积极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提供致富信息和法律服务,扶持他们重新创业兴家。在开展“模范法治乡(镇)”创建活动方面,要围绕农村基本经营、土地管理、金融、户籍、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就业、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创新,积极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建议,为其依法行政和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依法管理和服务基层工作的能力,积极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机构等经济组织提供政策服务和法律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方面,要重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法治型、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围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重加强经济法治建设,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落实,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促进招商引资和鼓励全民创业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在开展行业依法治理方面,要建立和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还可以抓好专项治理整顿,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行业进行重点监管。总之,要结合实际,在每一项任务中抓出亮点,抓出成效。
(四)要进一步强化督促考评工作。加强考评,既是规范创建活动的有力保证,又是抓落实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要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考评监督机制,抓紧制定规范性和操作性强、重点突出的考核细则,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把法治创建成果作为考核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要认真组织检查考核,并适时表彰奖励,提高创建活动效果。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已研究制定了《吉林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考核评估细则》,这个细则是和创建活动指导标准相配套的,将每一项创建任务的核心目标和要求作为考核重点,推动创建活动取得实质进展。底,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司法厅将协调省依法治省工作成员单位,对各地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于在法治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适时予以表彰。
三、加强办事机构建设,把“法治创建年”活动落到实处
面对“法治创建年”繁重艰巨的工作任务,只有把加强办事机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的职能作用,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区域法治创建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没有可供遵循的成功套路和固定模式,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去指导实践。办事机构的同志们要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努力出主意、想招法。大家既要认真学习上级机关下发的领导讲话及各种文件,明确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明确工作的努力方向,还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专家学者的言论及兄弟省市的做法。比如12月2日,全国普法办、司法部在昆明市举办了一个“法治城市·制度创新”论坛,会议交流了制度创新的经验,探讨了建设法治城市的路径,为法治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会议的有关讲话、发言虽然没有以文件下发,但在中国普法网上都有登载,同志们可以查阅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能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协调运作,形成合力。“法治创建年”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功能作用,才能抓出成效。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作用,使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在创建活动中的职责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强化资源整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各级办事机构要认真负责地制定工作规划和活动方案,科学安排部署,加强督促检查,保障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各部门、各行业要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因地制宜,抓好实施,防止形式主义,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开展“法治创建年”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过程中,要大力宣传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培养树立典型,及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带动创建活动全面推开。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在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之后,由于水土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国家开始对水土流失问题高度重视。为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要顾及环保因素,要对荒地绿化、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抓好落实,对存在于处理水土流失问题中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目前,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即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涉及技术开发问题,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水土保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策略问题
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其需要治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分析水资源利用问题,以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但受到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国内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缺陷,如存在着治理标准低,治理规模上不连片集中等问题。如:在8°以上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后,梯田埂不能够采用有效的植物护埂,一遇暴雨,大水串垄毁埂,工程遭破坏,经济受损失。部分地区尽管采取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但对于其它方面的策略缺乏相应的组合运用,导致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实施后成效不大。管理策略不完善,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种植生产。
(二)资金不足
水土流失的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特别是采购基础设施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投资多数依赖于国家投资、当地群众投劳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限制了收益金额。因投入有限,故未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力度、增强水保技术含量。
依旧存在破坏的情况 在环境的管理方面政府虽然对相应措施进行了采用,但是在水土资源中仍旧有损坏情况存在,特别是管理水土资源方面方法不对,导致其资源浪费量太大。当前,尽管执行了法律法规,比如《森林法》以及《水保法》等,这些对利用水土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对其进行管理时仍有大量问题发生,具体表现于:乱砍滥伐、在已经退耕地上进行耕种以及陡坡开荒此种现象常有发生;关键区域的绿化地带如铁路、公路、城建、矿山等都存在着人为破坏,对某些地区仍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我国政府已经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到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给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极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治理江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生态环境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一)积极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来积极实施水土保持的具体实践工作。为了防止其他因素对水土治理工作产生的副作用,就需要政府部门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积极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先后召开座谈会70多次,电视新闻报道300多条,出动宣传车500辆次,板报1050块,咨询台1200处,悬挂横幅条幅670条,散发宣传单50万份,标语2600份,参加宣传人数达3000多人,直接接受宣传人数达50万人左右。此外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9周年之际,组织开展了全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全区13个地(州、市)、7个厅直单位的20支代表队参加了竞赛活动。
(二)强化制度,确保落实
在加大《水土保持法》宣传力度,提高水保法律观念和水保生态环境意识的基础上,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全面贯彻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突出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以《水保方案》的监督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部门协作,互通情况,发挥与道路、交通、水电、矿产等部门的作用,确保《水保方案》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遏止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进一步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政府依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完善生态建设的投资金额进行适量的加大,帮助了改革发展区域经济的设施。比如,在项目施工时,为了给生态建设计划的开展做准备,增大了养护水土资源的措施。对来源的资金结构进行改变,以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体经济以及国家财政,然而,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是社会公益事业,因而,不单要把农民进行投资的内在潜力给挖出来,从而让他们变成积极投资的主要部分,而且要改变依赖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与集体经济的单一局面,对农村投资主体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为保障能有大量的资金,应当对多样的筹资模式进行发展,积极地对外资及城市资金开始引进,发展股份制度,将更多的投资渠道开辟出来,将农民资金中多余的部分变成农村投资的资本,加快形成新的全民投资局面。
开拓良性循环的道路 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总是会解决旧问题,却有新问题不断的出现,这种现象是极其不健康的,所以,在治理模式上,要借鉴成功的经验,用治理来促进开发,用开发推动治理的循环下,让群众在希望中自觉的维护水土,防止流失,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这种积极心态所带来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建立多元化的水土保持机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对水土保持的管理制度,加快治理和开发的步伐,就要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机制,包括渠道的更新,租赁或者承包形式的多样化,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广泛的参与方式,使更多的环保志愿者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不断的拓展出新的道路。
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署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结语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治理水土流失时,既要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还必须将可持续利用资源作为目标,来将水土流失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积极采取全面的管理策略,进行综合的治理,从而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先. 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现[J]. 珠江水运,2013,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