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第1篇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服务为核心,以爱肉敬业、诚实宁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蔽社会为主要内容.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蚤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职业道抽行为习借。本文从课堂教学、社会职业实践体脸、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时接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

2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3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深人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4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人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人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第2篇

阐述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分析高职学生实践创新的现状,从转变理念、加强实践、参与竞赛、承担课题等方面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15

1 实践创新能力概述

1.1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个体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能力。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大学生创新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要以知识为基础,结合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和新方法。

1.3 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定的执行力,因此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2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的现状分析

2.1 缺乏实践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习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再加上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制约,对实践活动不太积极,学校安排的实训、实习活动也多被动应付。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实训条件差,一方面却不愿主动实践,更缺乏创新意识。

2.2 缺乏实践创新兴趣

现在不少高职学生主要兴趣在手机和网络,终日游走在虚拟世界里,对专业学习热情逐渐淡化,再加上要应付职业资格、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实践创新活动普遍缺乏兴趣。

2.3 缺乏实践创新毅力

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物流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面比较广,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积累,高职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容易虎头蛇尾,甚至中途放弃。

2.4 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实践创新能力重要性,然而由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局限,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比较稚嫩,需要引导、锻炼和培养。

尽管如此,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是有潜能可挖的,只要转变观念,采取合理的方式和得当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可以被激发的。如果不实施实践创新教育,则高职学生的创新潜能很有可能消失殆尽。

3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理念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在教学活动中双方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感悟和行动。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执教理念,要变“教”为“导”,即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型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引导型转变。通过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尤其是实践创新的能力,它是学生未来就业、工作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高职学生要主动接受创新理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另外,学校各级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要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3.2 加强实践

物流管理是系统性、流程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只有广泛实践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校内实训。充分利用物流实训中心的软硬件设备,以项目化教学推动“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熟悉物流设备,了解作业流程和岗位职责,为企业实习打下实践基础。

(2)引厂进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引进了“顺丰速运”,将企业经营活动和学生的专业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速运和快递的经营模式、流程与方法,在领略企业经营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3)经营性实践。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开办了的实习超市,从项目筹备、人员招聘、商品采购、店面布局到营销策划、商品配送、财务管理等完全由学生打理,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物流专业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亲力亲为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经营活动中常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

(4)校外实习。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有两次校外实习机会,第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岗位认知与体验”实习在苏宁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通过售后服务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抗压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和培养。第二次为期半个月的专业实习在苏宁配送中心,学生操作各种专业设备和信息系统,不仅将书本知识变成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也得到提升。

(5)毕业实习。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到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学生带着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题目有目的地实习,会主动分析、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很有益处。

(6)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或论文,学生需要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同时要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还要有创新的发现、思考和措施。因此,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撰写,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发现能力。

3.3 参与竞赛

(1)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笔者两次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大赛分物流方案设计和物流方案实施两部分,不仅要考察队员的个人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更要考验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通过训练和比赛,选手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应变处置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校内的培训与选拔,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创新创效创业竞赛。“挑战杯――彩虹人生”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旨在搭建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效、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发现、培育和选拔创新创业人才。学院广泛发动,以赛促学。笔者根据自己在“苏宁配送中心”的实习体会,申报了“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作品,作品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专业老师和企业专家,对流程优化的思路、数据、方案反复论证,一些创新设计得到了企业的肯定。

(3)学院创业大赛。我院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举办了全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笔者以“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项目组队参与学院创业大赛,从市场调研、数据采集到投资收益分析和风险防控,整个团队各司其职,集思广益。策划书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答辩环节展示了团队的风采,整过比赛过程又是一次对参赛队员实践创新能力的历练和提升。

3.4 承担课题

(1)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创新能力的平台,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2)大学生专利发明。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笔者主持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物流辅装置研发”,本项目是基于学生在物流设备操作实训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为了提高设备操作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高效性,项目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对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及货车车厢等设备进行改良,设计和开发出一些辅装置。笔者已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专利发明锻炼了学生发现能力、想象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国家竞争还是企业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竞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建设、企业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政、企、行、校”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傅伟.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2).

[3]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就业指导 求职技巧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适龄入学生源的逐年减少,独立学院要想生存,必须要让社会和家长认可它的办学水平,而体现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影响独立学院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多数独立学院的共识和重要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是使毕业生能顺利的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大舞台。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其中以下问题颇为常见:

1.要靠自己找工作

笔者在担任大四辅导员期间,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想法,“要靠自己找工作,不靠家人安排!”独立学院的收费较普通大学高,入校的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都还不错,家里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条件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但有些毕业生往往很抵触,认为靠家长就不是靠自己找到的工作。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学校召开大型招聘会、学院组织的对口专业招聘会以及老师的推荐等诸多方式并不抵触,为什么偏偏对自己最亲近的家人“见外”呢?所以,要引导毕业生摆脱这种想法,在求职的过程中,争取身边一切资源,不论是来自学校、家庭或朋友所提供或创造的条件,都要充分利用,只为一个目的――顺利就业。

2.下一份工作会更好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成功应聘某个企业的岗位之后,看着别的同学还在各个招聘会奔走,总是觉得也许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单位,于是按耐不住再次投身于各大招聘会和面试现场,选择职业慎重是必须的,但如果要是因为犹豫和徘徊而错过了就业的机会,那就得不偿失了。笔者所带的一批学生中,有几个毕业生被当地一家企业录用,但他们却一再的犹豫和选择,最终企业选择了与他们解约,而解约后的两年,那家企业就已经顺利的上市,企业的前景和发展规模远远超过了那几个毕业生后来就职的单位。

3.工作要与专业对口

在大学阶段,通过四年的学习和成长,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主要是锻炼了迅速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就是为今后步入社会所做的各方面准备。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还相对较浅,大部分企业单位在招收应届毕业生后,都会进行再一次的岗前培训和学习。而实际上毕业生真正就业的时候能专业对口的概率也是相当低的(排除个别特殊专业)。笔者的一个学生,在一家非本专业的小企业实习期间,给企业的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实习结束后该企业希望他可以留下来,担任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而这个毕业生却因为所学专业是电气类而放弃,直到参加工作后才渐渐发现,相对于专业对口的行业,自己更倾向于之前的行政管理。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局限于本专业,只要有能力,尽量接触多些工作机会,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以上问题只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一部分,在帮助毕业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好必要的求职技巧也非常关键。

求职是一门技巧,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或几次见面后让用人单位选择录用你而不是别人呢?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多一些的求职技巧和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经历一下几个主要阶段:

(1)制作简历阶段

很多毕业生在准备简历的时候比较盲目,殊不知一份好的简历会给用人单位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这对顺利应聘成功非常重要,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我建议,简历要分为两种,第一种、简短精悍型,这种简历要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简明扼要的描述清楚,只用一两张纸的版面,让用人单位能一目了然的掌握你的信息。此类简历主要用于各大招聘会以及招聘网站的海投,属于广撒网类型。第二种、重点突出型,相对于第一种简历,这种简历要在描述清楚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加入你所司的信息,如这家公司的宗旨是什么?它的企业文化是什么?都要有所针对的体现在你的简历中,这要求毕业生要提前了解该企业的行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企业自身的一些重要信息,同时也能体现出你对这次应聘的重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上自荐信等内容。此类简历主要用于毕业生已经明确了的就业目标企业,属于特殊照顾类型。

(2)应聘阶段

有了精心准备的简历,剩下的就是应聘了,这里说的不是具体该如何应聘工作,只是将应聘中应该注意的几点加以说明,首先,在重点突出型的简历投放后,一定要有“跟进”,所谓“跟进”就是要对用人单位表达你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如在投简历后,通过电话咨询企业是否收到你的简历,以及表达你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并表示你希望得到应聘结果的意愿。当然,跟进的目的不仅仅是以上所述,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的过程表达你的态度以及沟通能力,更进一步说给用人单位的HR留下一点点好印象,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印象,当你和另一个求职者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时候,胜利的天枰会倾向你这一边。其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掌握各类招聘会的信息,与舍友和同学共享资源,因为在就业这个竞技场上,你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同学,而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毕业生,所以,团结身边的同学,一起努力寻找资源,才可以在就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切记在应聘时分辨企业的实际状况,小心被骗。

(3)面试阶段

经过前期的努力,顺利拿到一些企业面试的通知应该不成问题,而面试在求职的过程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面试的基本礼仪。其次、要注意面试的语言。再次、要注意面试的肢体语言。然后、要注意回答问题的技巧。最后、要注意不要紧张。

(4)实习阶段

实习是就业前的一次实战演习,首先,通过实习可以了解自己将要加入的行业;其次,通过实习可以为自己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过渡做准备;再次,通过实习可以再一次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而实习的单位又很适合自己,那就可以顺利的从实习过渡到正式就业。

(5)就业

通过以上所有的准备,最终走上就业岗位后,还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自己的位置,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学习,不怕吃苦,尽快从一个职场新人转变为成熟的职场精英。

参考文献:

[1]陈明明、韩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感悟【J】魅力中国-2011年21期

第4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由院系分党委直接指导,院系分团委积极组织,教育学部组成了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为主的大学生参与团队,形成了“从实践中来感悟精神,到实践中去提升素质”的实践目标,并探索出了“实践与党建相结合,实践与德育相结合,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效果显著。

一、实践与党建相结合的模式:引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先锋模范意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党员发挥作用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引领工作,力图引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学生的旗帜,以提升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育学部在社会实践中重点突出学生党员的德育教育、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部分党委的指导下,硕士党支部分别深入多个社区开展了为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献爱心和帮扶学习、走进临终关怀医院、帮助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等志愿服务活动;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参与了“人人参与,节水北京”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访老教授,知学科发展”、为灾区爱心捐助以及社区党支部共建活动。大一本科生党支部被推选为学校的标兵党支部,代表学校荣获了北京市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二等奖,此荣誉是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佳认可。分党委每年都大力支持大学生党员寒假返乡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仅2012年就组织了25个研究生项目与19个本科生项目。项目经过立项、开题、中审和答辩等环节,完成效果良好。在众多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党员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实践与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创立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社会实践中重视感恩教育,加强志愿服务

感恩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投身实践、真情奉献、服务社会。本着传递教育感恩理念、实践奉献精神的目的和宗旨,北师大教育学部在2011年5月组织学生创立了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力求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学生切实参与到感恩奉献的具体行动中来,汇聚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积蓄力量。作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精心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平台,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同时又针对需要帮助的中小学和孩子开展志愿支教服务和筹集物资、善款等活动。通过这个感恩、实践和奉献的平台,向全社会传达教育人“心系教育,兼济天下”的理想夙愿。短短一年的时光,“四叶草”在师大师生们的关心与呵护下茁壮成长,先后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关爱生命,幸福续航”“助力明天,共爱一家”“志愿行动,心系教育”和“捐赠图书,传递知识”等五大项目;先后募集善款53 790.09元,共资助76人,资助总额达32 860.19元,共支持1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四叶草“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活动,支教队员们与64名优秀寒门学子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开展志愿者交流、爱心募捐、校园宣传等活动。

三、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式: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彰显教育的魅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大学生社团是各种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社团多是以大学生兴趣以及所学专业为特色而组建的,如教育学社、木铎手语社、野社等。教育学部分团委整体统筹各个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木铎手语社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野社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彰显各个社团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内涵;同时,给予充足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深入扎根基层,到实践中去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各个班集体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到校内外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社长期组织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为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木铎手语社走进特殊学校帮扶残障儿童,义务向社会教授手语;野社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民工孩子开办幼儿园,多次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四、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传递教育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将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前磨炼自己的重要平台,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机会。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给学生社会实践配备充足的师资和经费。2010年派出6支队伍近百名学生,分别赴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六省市,初步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2011年将特色模式进行了完善,最终组建16支队伍,共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实践征程,实践地点跨越了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3个省16个市;2012年总结出“调研—实践—结对子—研究”这一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终有14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支教以及宣传采访等形式进行,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宣讲、环保节能宣传、访谈先进党员、探寻新农村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项目内涵丰富,紧跟社会热点,发挥专业优势,传递教育理念。在教育学部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部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五、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实践水平缺失。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共建,为学生开拓更加多样的实践机会。在过去一学期中,教育学部在北京全宁科技有限公司、学而思集团、清华同方、红缨教育集团、中投发展公司、众享乐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普尔摩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与学校后勤党委共建,输送学生干部到后勤的餐饮、宿管、物业等中心担任助理;在石景山教委建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的研究生到教委上岗挂职锻炼,到中小学担任校长助理。在共建的过程中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技能,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意志品质等,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学部就业率已达100%,较2009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第5篇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创新;项目教学

近年来,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普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投入,在实习环境、设备升级及内涵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做出了贡献。但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各实习项目以离散形式存在,缺乏有机联系,对学生进行工程系统观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实习内容的比例仍然偏低;创新训练覆盖面小,缺乏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与实践“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工程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

工程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以一种或几种核心专业技术加上相关配套的专业技术所重构的集成性知识体系,是创造一个新的实体[1],创造性是工程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工程创新具有复杂、综合、交叉的特征,这决定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的工程教育必然具有复合性。所谓复合,其知识形态是学科综合与交叉,其实践形态是工程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与跨越[2]。工程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技术背景,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整合运用的创新性工程人才。

1.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工程训练课程资源

学科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很强的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合作企业联系紧密,这都是可以转化为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新增长点的潜在资源。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全校本科生提供工程创新实践训练的公共服务单位,开放合作度大,相对于只关注本专业学生培养的学科来说,具有实施多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工程训练中心与学科专业二者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存在着实现彼此融合发展的“双驱”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工程训练教学目前所存在的种种弊病,从表面上看是源于课程发展资源匮乏,而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工程训练本身的学科背景单一、师资力量整体较弱所导致。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主动与各学科专业合作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这不仅在现实层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是突破当前工程训练发展瓶颈的关键。

2.建立“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作室”制度

“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作室”制度,即在工程训练中心开设“工作室”,面向优势学科专业、以大学生团队项目形式进驻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学生团队项目有明确的要求:项目成员应是来源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指导教师也应具有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团队应对项目的背景、目标(阶段及最终)、进程安排、保障条件和人员分工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说明;项目的来源可以多元,包括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高层次科技竞赛、企业的技术难题等。通过制度设计,将工程训练中心与学科专业间“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固化下来,为开展高层次的工程创新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

二、践行“大工程观”,改革工程训练基础实习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时任MIT工学院院长的Joel Moses提出了大工程观(Engineering with a big E),其核心实际上是“工程系统学”,这个系统既是工程技术本身所形成的系统,又是工程与其相关的非技术因素所形成的系统[3]。这要求我们不但要从整体关联的角度来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也要把非技术因素作为工程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来加以统筹考虑,如此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工程问题。

工程训练基础实习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工艺实习”与“电子工艺实习”两部分内容,是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工程训练的最基本且覆盖面最广泛的载体。但长期以来,工程训练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技能型”与“学科型”创新模式主导的时代,迫切需要建立与“设计驱动型”创新模式协同的新范式[4];需要在继续增强学生现代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系统集成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二者并重。

1.现代制造企业角色体验教学

从“金工实习”的历史看,过去的实习工厂具备当时的企业生产体验环境。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现代制造企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条件依旧落后,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信息化是现代制造企业的显著特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方法。工程训练中心以PLM为核心,搭建现代制造企业仿真实践环境,让学生担任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设计师、物料管理员、采购员、市场策划、外形设计和成本核算等不同岗位的角色,使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掌握先进的设计、制造、管理理念与技术。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全球先进制造企业的岗位适应性,而且具备引领企业未来创新发展的潜质。

2.强化“工业设计”训练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的综合研究报告《走向创造》提出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向未来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重点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工程院校要以“强化战略思维以及提升创造力与设计能力”为核心,要特别关注对工业设计训练的建设力度,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以设计为核心”的工程训练。

工业设计就是要做到“真”(以科学为基础)、“善”(以人文为内涵)、“美”(以艺术为形式),并达到这三者和谐统一的“新”[5]。实习教学内容增设工业设计的项目实践,传达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理念,强化学生对工程创新思维与方法的掌握,同时得到“工程美”的熏陶。通过介绍产品的开发设计程序、现代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并以典型产品的设计过程为例,引导学生建构“以人为本、创新和谐”的价值观。工业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创意是创新的重要“源思维”。介绍主流的创意思维方法,将学生引入创新的大门,指导学生亲手完成创意小制作,使其体验“创意”过程及实现的。

3.“工程文化”育人

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人们大多是从技术的角度或设计实践环节来进行,而深层次的改革应该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工程训练本质上是工程文化教育。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危机面前,工程文化对工程师的工程“创造”行为的约束与导向作用日渐凸显。面向未来,工程训练要把大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摆到更突出的位置,保障工程创造走向“绿色”与“和谐”。

工程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工程训练教学应科学设置工程文化内容。“工程技术演进史”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进程中感悟技术进步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工程师能力标准”让学生放眼全球,了解国际工程师认证,把握能力发展方向,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工程观与工程创新教育”让学生把握未来工程创新发展趋势,加强工程的哲学思考;“设计改变生活,创意引领未来”让学生了解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充分挖掘人类心理和价值观中的“隐性”需求、形成文化知识,并主动融入产品功能设计中,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施多元工程创新项目教学

当前发达国家许多知名高校为了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项目教学,有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本科实践导向项目,有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本科生研究导向项目,有为学生提供综合的、跨学科知识背景的联合课程项目,有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实验研究小组项目等。事实证明,项目教学是世界公认的、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1.构建多元工程创新项目教学体系

工程创新项目教学是以“工程创新实践”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大工程观”下现代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工程创新项目教学体系包含创新训练项目、创新竞赛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和企业实战项目等实践教学活动,从多个角度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1)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遵循“兴趣导向、自主实施”的原则,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研究条件准备、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该类项目主要依托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开展。

(2)创新竞赛项目。该项目具有挑战性、竞争性、合作性的特征。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协作完成创新构思、方案遴选、装配调试、现场竞赛、专利申报等过程。该类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高层次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

(3)创新实验项目。主要指那些产生显著变化的新成果的实验,如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新工艺的创造和使用、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产品新功能的开发以及复杂产品或项目的集成等。该类项目主要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的科研前沿(预研)课题,如“小型数控油泥机的设计与制造”、“全地形多足机器人设计研究”等。

(4)企业实战项目。追求工程创新项目教学的真实莫过于走向“企业”。该类项目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可以让学生“真刀真枪”的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接受创新训练。

2.提供完备的项目教学保障服务

工程创新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工程训练中心在项目来源、经费支持、技术指导、加工制作、研究场地和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予以全力保障。

所有项目均采用“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作室”机制,工程训练中心负责日常的项目管理,提供制作服务和部分的经费支持,中心教师与来自学科专业的教师共同负责项目的指导。工程训练中心根据整体项目进展情况予以统筹协调教师资源,实现跨学科项目的联合指导与技术难题的合作攻关。为了实施好企业实战项目教学,工程训练中心积极联合知名企业,在校内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室,形成“孵化基地”;组成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邀请企业工程师进驻中心参与联合研究、指导,共同面向企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立“接受企业向大学生研究课题”机制,扩大合作企业的行业领域与范围,主动寻找企业实战项目,定期面向学生。

改革工程训练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2009年获批的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为牵引,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工作。中心深刻理解“大工程观”对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实施资源拓展战略破解发展瓶颈问题,通过多学科专业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多元合作途径提升工程训练实践平台能力。目前,常驻的“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作室”有29个,涉及13个学科专业,已完成各类项目191个。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4项等。2012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 谢笑珍. “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2] 李正,林凤. 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19-25.

[3] 李培根. 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

[4] 王翠霞,叶伟巍,范晓清. 创新模式演进与工程教育范式优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35-40.

第6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创业模式;校企合作;开放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72-02

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是就业形势严峻的被动选择,而是切实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还因此承担了一些社会就业问题,但最为重要的是它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必然战略,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关乎着一个国家可持续的发展与国家持久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及其创业的理念必须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模式而深入地研究与推广。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教育及创业理念培养的意义

(一)创新教育及创业理念对每一个体是必要的

组织的创造性源于每个个体的创造性的潜质。不是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要创业,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创业,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理念、创业的意识、素质、抗挫折的能力以及适度的冒险意识与承受风险的压力是必要的,对于一个民族的创新、个体的创新乃至个人富有生机活力而幸福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富有创意的想象,无论是盖茨还是乔布斯不只是技术的创新,而且是以核心技术与创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其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带动管理与营销方面的创新都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二)创新教育及创业理念的培养是国家创新的逻辑起点

组织内个体的创造性潜质的显性化有赖于领导、组织管理者培育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与氛围,当代的创业还是始于教育启迪与理念的实践。而经管类教育是为培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管理与领导素质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为创新型国家应该和能够做出的贡献与责任。我们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我们更需要管理的创新。创新与创业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创新是一种难得的理念,创业是创新理念的行动化,创新创业首先是需要教育的启蒙与激发,这种教育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描绘出改革的思路和路线图,在课堂上,局限于书本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变得必然和有意义。对经管类专业学生传统的教学与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建立新型的教育培养体系,改变经管类专业学生眼高手低的窘境,因为管理创新会带动包括技术的创新,形成整体组织的创新,从而激发部分学生创业的激情,这种创业的激情需要有效地释放,也就是寻找到合适的创业模式。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及创业理念的培养方式

(一)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培训、励志培训。国际学院在哈尔滨市创建的实习基地包括江海证券有限公司、黑龙江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等11家,其中江海证券的实习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2010年毕业并留在江海证券的学生代金玉,刚参加工作就取得突出的业绩,得到破格的提拔。她在学校期间就有营销的经历,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在江海证券有了理论的提升与实践的机会。人力资源部门像对待新员工培训一样对学生,系统地制订培训计划与开展励志教育,然后由正式员工带学生到银行开发新客户。集中一周的时间,像正式员工上班一样,从早例会到晚例会全程参与,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包括责任感强化。全体实习学生与带队教师都觉得实习非常成功,用一句话总结原因就是:“责任胜于能力”。这不是学生课堂上所能得到的。

(二)吸引校外优秀人力资源建立企业导师制

无论是企业家或杰出的校友都对学校的教育感兴趣,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成长阅历及打拼中所体会到、感悟到的与学生分享。我们就要搭建一个平台,使之与学生结对,5-8人一个研究团队,由社会的企业导师指导,围绕营销的所有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究,并注重平时的网络沟通。

1.建设“开放式课堂”教学。现在,一些课堂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全部的模式,这是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形成的固有模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在远离社会、缺少职业教育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社会的主流意识就是“当官”,虽然有时不会直接说出来,但这是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就会极其欠缺,所以大学课堂教学及教育实践中必须补上这一课。我们要把社会与运营实践的专家请进来,以亲身的案例来教育指导学生;同时,要把学生领出去,与社会、与丰富的商业与社会运行机制和机构结合起来。课堂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注重教师建立双师型的知识结构,教师首先要富于创新,有创业经历效果就更好。

2.充分发挥学长的近距离示范与启迪作用。经典的创业人物如马云、李彦宏、柳传志、牛跟生等,他们的事迹诚然鼓舞人心,更有说服力,他们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励志人物,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似乎离他们比较远,都是些传奇的故事。2013年6月,毕业仅两年的学生,从大连回母校来看望老师,他们在大连创办培训学校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们在读时,都有做家教的经历,毕业两年,参加了两次全国的研究生考试,他们本身的数学与英语都是高分,在复习考研期间,他们就到培训学校任职,一名学生还在新东方工作。家长渴望孩子成绩提高而不惜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社会现实,让他们看到了培训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学生与家长对他们喜欢更激励了他们自己办学的理想,于是选地址、租房子、宣传、招生等诸多事宜就开始进行了,其中的艰辛与当下的发展与可观的收入,也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地前行,现在逐渐在培育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当他们走进我的课堂,面对学弟、学妹们,他们有很多话要讲、可讲,听者与说者都意犹未尽,因为他们距离更近,因此效果更好。

三、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与思考

走上社会的创业实践或在营利性组织中的发展,是源于学生在校时有过经营的实践。在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1年毕业的几个校友的聚会时,我们发现当年利用课外时间卖电影票(学生租片、租黑龙江省军区俱乐部放映适合学生的一些经典大片)的人,20年后都走上了证券、金融与期货方面的高层管理者与领导的岗位,这与他们当年倒卖电影票这一“有价证券”有关;而在读期间,早早起来在宿舍门口卖馅饼的学生都搞起了实体经济,自己创业居多,这又与馅饼这一“实物”产品有关,是有过经营的相似经历促使了他们在这一领域走得越来越远。

(一)创业模式属于平民式的创业策略

大学生求学的过程,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支出,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相对较好的工作,或者能考公务员,或者是事业编都成为家长的首选。而在中国,孩子就业上家长起到的作用更大,找“固定工作”的概念深入人心,因而再让家长出资支持学生创业的可能性极小,对于某些富二代的子承父业事件,不在我们的研究之列。所以在学校的小小的经营经历就可能说服父母及亲友,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这一点在我们国家很重要,否则寸步难行。

基于上面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一定是投入小、风险小的“平民”项目,对预期结果的判断会是比较确定的,而不是大手笔的投资,那是不现实的。如送餐业、培训业、快递业、彩票站、品牌、连锁加盟、网店与实体店的结合,有了这样的经营过程后,便以较低的起点稳步开始走上经营发展之路,这为未来大的发展积累实践、胆识与阅历、市场人脉等内外积极的因素。

(二)基于创新创业实践机会的思考

1.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实习方案。借鉴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经验,对学院专业实习方案进行微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实习培训计划,在这方面,学院实习基地江海证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他们年轻、富有创造力,能承担可预见的适度风险,在充满变化的证券业从业经历的积累使得他们成了我们创业创新教育最好的帮手。多年的实习实训,让我们借助于企业的外部力量,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经营实践能力。

2.与企业专业人员协同制定可行创业模式的实践

方案。我们利用每年暑期大三学生在哈尔滨为期两周的专业实习,与江海证券的卓越经理们探讨,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上的创意启迪与实践上的培训。以专家访谈与小组研讨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进行充分的论证,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创业实践。每年的新生入学,新生报到的沿途及宿舍门口附近都是经营学生宿舍用品的“老生”,他们批发一些如床垫子、暖水瓶、脸盆、牙膏、牙刷、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卖给新生,经营效果不错。在校园成立“双休日家政服务中心”、网络营销的创业实践,使学生在资金投入极小、风险小的项目下进入创业的门槛,经受这样的锻炼,这一点很重要,让小组成员体会同样的创业感觉与积累经验,为学生走上富有创造的人生打下基础。

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但比例在增加,尤其是工作一段时间才做出创业的选择,这更是稳妥的。但是在学生高校就读期间实践性的教学、创新理念与创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是必要的,会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的发展夯实基础。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其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脱离经营与管理的实践或模拟实践是无法实现的,单纯的课堂与书本教育,将会使他们越来越远离创业的激情与能力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还有荆亚男,张俭锋,王文超,陈超奇)

参考文献:

[1]张永智,刘幼昕,骆东奇.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2]李敏娜.基于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教育研究,2103,(8).

收稿日期:2013-07-14

第7篇

1、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对创业知识的需求是最大的。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合法开业的知识、营销知识、资金及财务知识、服务行业知识、经济法常识、劳动用工及社会保障知识、公共及社交礼仪基本知识等。这些知识对非创业者也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适用于全员教育。

2、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学生创业需要做的心理准备包括:热情和激情、资源和优势、能力和储备、政策和选择、毅力与吃苦、成功与快乐等方面。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创业中的各种压力和问题。

3、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创业素质提高了,就能有动力雪好专业技能,为创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二、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根据对学生、企业、知名专家进行座谈、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畜牧兽医系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合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对学生创业并成功创业的指导帮扶。

1、深入第一课堂。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根据农业类专业特点,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创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基础》。上课过程中,更注重组织学生的团队协作活动,通过创业模拟活动,让学生对创业的整体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通过课堂实验教学,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第一课堂,让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走好创业第一步。

2、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大学二、三年级,为有创业目标的学生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根据专业特色,我校畜牧兽医系成立了养猪、养禽创业社团,畜禽生产营销创业社团,宠物养护创业社团等专业创业社团。社团邀请专业老师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并邀请创业校友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专家开办"创业讲堂",从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拓展。带领社团成员到校实践基地进行长期有效的创业实践,如:进入校内小梅山猪养殖场,既学习小梅山猪养殖技术,还学习畜禽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技能。依托校内创业园门店,给学生创业演练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创业、感悟创业、实践创业,为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为毕业后的创业计划和实施,都有实质性作用。创业社团成员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目标明确的学习和锻炼,结合在校期间创业知识的学习,有效的将实际工作与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既增强了专业技能,又有了实际工作经验,能够不断完善今后的创业目标的计划和实施,越来越有可实现性,实现有效创业,成功创业。

三、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效果

第8篇

目前实习单位: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实习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十号国际(在建项目)

岗位:施工员、资料员

月薪:5000

实习情况:一切顺利

收获、感悟:

实习,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是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时间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卡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时间。而且中国的紧急飞速发展,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是,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号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好药不断充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半年的工作过程是我受益很大。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最主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事。

第一要真诚:你可以伪装自己的面孔,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记得第一天来这里时,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老板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要去感谢什么等等。踏进大门后,之间几个陌生的人用莫名而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微笑和他们打招呼,尴尬的局面理科得到了缓解,大家都很友善的微笑欢迎我的到来。从那天戚,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好。

第二是激情与耐心: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法。

第三是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在实习旗舰,我会主动的协同同事工作,主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会几级的寻找合适的时间跟他们交流。谈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通过这些我就同事们走的很近,在实习中,他们会教我怎么做事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使我觉得花的了很多收获而且和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第四是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在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么做人,移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学学搞笑,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个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得去面对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只是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是的就能完成一线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是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佛人的事实。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四年大学念完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了。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多接触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收获是丰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