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债券的投资方法

债券的投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债券的投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债券的投资方法

第1篇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资金运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第二阶段从1987-1995年,为无序投资阶段,由于经济增长过热,同时又无法可循,导致盲目投资,房地产、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10月,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简称《保险法》,下同)、《保险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保险法律法规,但由于限制过紧,加之1996年5月1日以来的7次利率调整,使保险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尤其使寿险业的利差损进一步扩大,因而,政府曾多次调整保险投资方式,1998年先后允许同业拆借、购买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但仍解决利率下调对保险公司带来的压力,尤其难于解决寿险公司日益扩大的利差损。基于此,1999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保险基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是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监管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保险业的重要步骤。

    我国目前面临着加入WTO,这要求我国保险业参照国际准则;同时,已进入21世纪,由于各国的金融改革,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也给我国保险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这也迫使我国的保险监管应与国际大趋势相接轨。本文拟在比较海外保险投资监管法律规定之特点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若干拙见。

    一、海外保险投资监管法律规定的一般特点

    纵观海外许多国家或地区保险法及细则对保险投资的规定,尽管早期工业国或后起工业国和地区的投资方式及演进的阶段不同,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带有共性的特点值得我们思索:

    首先是确认和保证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的多元性。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的法律规定中,均规定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这些方式具体包括: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英国则通过司法实务确认保险投资方式的多元性。由于投资方式多样且较灵活,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投资方式,将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从而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并进一步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次是保险投资比例的限定性。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在注重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规定了投资比例。如美国纽约州、日本、德国、我国台湾等均有这方面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涉及了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方式所占总投资的比例,而且规定了某一投资方式投资与有关每一筹资主体的比例,这样,前者有效控制了有关投资方式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后者有效控制了有关筹资主体带来的投资风险,从而为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投资比例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阶段而调整。如日本,在保险投资方式比例方面:存款从1947年的1/3,调整为1956年的35%,1969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拆借贷款从1947年1/20降为1956年的5%、1958年的29%,1969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地方债券,从1947年的20%至1969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公司债券,从1947年的2/3,1987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股票则自1947年至1998年始终规定为30%;不动产则自1947年至1998年始终规定为20%.

第2篇

股市债市起起落落,个人投资者多数都在追涨杀跌,结果自然难以取得合理的回报。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这句话用在基金投资中也非常合适。知己,知彼,然后基金投资就有可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知己”就是要先弄清楚自己家庭的财务状况,对未来家庭收入有合理的预期,并能够据此提出恰当的财务目标。

第一步,分析家庭财务状况。理财以家庭为单位,首先,个人的年龄、是否已婚、有没有孩子、需要赡养几位老人等是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然后,盘算一下是否已经买了房,是否计划买车,还要还多少贷款,是否有足够的保险。具有了这些生活必需的财产后,您可以考虑做一些投资,在权益类资产(如股票型基金)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如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中做合理的配置。

第二步,对家庭未来收入有合理的预期。每个人都有梦想,或是自己创业或是做个小白领。每个职业的风险也是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稳定程度也各不相同。投资者要先考虑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前景,未来有多大的可能会失业,综合考虑收入发展趋势再决定投资的额度。

最后,确定恰当的财务目标。在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的问题之后,根据年龄和家庭情况确定相应的财务目标。一般来说,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中产阶级家庭,可以适当增强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的比重,比如股票型基金占的比例高一些;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家庭则应当“稳”字当先,尽可能多配置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

“知彼”就是清晰准确地了解不同基金类型基金的风险水平,并用科学的投资方法对不同类型做出相应的配置。基金根据投资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型基金属于权益类资产,风险水平相对最高,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相对稳定。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税收筹划 投资

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未来预期收益,而将货币资金、实物、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 会再生产的过程。企业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提升企业的资产阶值,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的多少,与投资报酬率有关。税收作为一个成本是影响投资报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通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从而影响投资决策。从税收对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的影响来看,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从降低资产使用成本入手,促进企业利润水平的良性增长,提升企业可用的现金流量。只要企业投额度边际收入大于投资成本,企业将继续投资,直到两者相等为止,这时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此,一项好的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合理地利用税收激励措施。

一、企业投资的分类

企业投资的范围很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投资在再生产中的作用,投资可以分为初创投资和后续投资。初创投资是指企业设立阶段的投资;后续投资是为巩固和发展企业再生产所进行的各种投资。按投资的方式划分,企业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类。一般来说,直接投资包括设立投资(设立法人企业或非法人企业)、后续投资(维持性生产投资、扩张性生产投资)、购并投资(联营投资、兼并其他企业、收购其他企业)。间接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信托等其他间接投资。企业作出设立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对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等问题,结合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最后做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常见的组织形式选择既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选择,也有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

二、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根据投资货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投资方式不同,涉及的税收因素、享受的实际税收待遇也不同。一般而言,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如设备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而不应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这是因为:首先,设备投资其折旧费可以作为税前扣除项目,减小所得税税基;无形资产摊销费也可以作为管理费用税前扣除,减小所得税税基。其次,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由于计价方法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将随之不同。在对外投资中,通过选择评估方法,高估资产价值,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资本,还可以通过多列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减小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但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货币性资产投资。这是因为选择非货币性资对外投资,要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1、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该项交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非货币性政策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如果发生资产转让所得,且数额较大,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分摊到各个年度的应税所得额中,

2、增值税。如果企业以存货等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根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行为,须缴纳增值税。

3、营业税。如果企业以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人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缴纳营业税。如果企业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人股,与投资方同承担风险,而是收取固定利润的:一种情况是以不动产、 土地使用权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属于将场地、房屋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应按项目缴纳营业税;另一种情况是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投资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缴纳营业税。

投资企业应综合考虑投资双方的税收负担情况,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即使是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投资方式的选择,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

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营管理。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土地或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得收益的投资。与直接投资相比,间接投资的投资者除股票投资,一般只享有定期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而无权干预被投资对象对这部分投资的具体运用及其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投资的资本运用比较灵活,可以随时变现,可以减少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承担的投资损失的风险。除此之外,二者还存在实质性的区别:直接投资是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合一,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统一运动,一般是生产企业,会形成实物资产;而间接投资是资金所有者与资金使用者的分离,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分离运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及其经营没有直接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其目的只是取得资本收益或保值。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纳税筹划;财务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的投资地点,也能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有很大的纳税筹划空间。(3)从投资方式来看,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等。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权衡。直接投资涉及的税收问题更多,需面临各种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4)从投资伙伴上来看,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利润除征企业所得税外,投资者分配的股息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不交纳企业所得税,只交所分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外资企业中的紧密合作型企业,享受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松散合作型企业,则部分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公司所属的分公司,因其不是独立的法人,虽部分的承担纳税义务,但不能享受地区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子公司不仅可独立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而且可以享受注册地区的税收优惠。[3](P205)

由于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谨慎选择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已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是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政策所允许的收入确认原则、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程序、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规定进行的内部核算活动。通过有效的纳税筹划,使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达到最佳值,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是,企业财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故在选择财务政策上要有前瞻性。

1、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主要是通过对取得收入的方式、时间、计算方法的选择、控制,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具体表现在销售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企业销售货物有多种结算方式,不同的结算方式其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不同。现行税法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货款或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以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结算;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的当天结算;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以货物发出的当天结算;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结算;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以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结算。这样,通过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合理归属所得年度,从而达到减税或延缓纳税的目的。[4](P132)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企业营业成本就不同,从而影响应税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不同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何种方法为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销货成本提高,从而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增加税后利润;在物价持续下降时,应选择先进先出法来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价值较低,销货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达到“节税”目的;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宜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可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变动造成企业各期应税所得上下波动而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

3、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可使得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较多,使得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延缓纳税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4、成本列支、费用分摊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对费用列支,纳税筹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费用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费用摊销时的确认,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二是按其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加以确认;三是按一定的方法计算摊销额予以确认。企业在计算成本时可以选择与已有利的方法。同时已发生的费用应及时核销入账。如已发生的坏账、呆账应及时列入费用,存货的盘亏及毁损应及时查明原因,属于正常损耗部分及时列入费用。对于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应采用预提方法计入费用,适当缩短以后年度需分摊列支的费用、损失的摊销期。例如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等的摊销应选择最短年限,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如业务宣传费业务、业务招待费等,应准确掌握其允许列支的限额,争取在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

5、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纳税筹划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提取的减值准备有八项,不得刻意多计提或计提不足。对于那些由于经营情况变化如原材料上涨、投资的股票债券升值、子公司业绩提升等原因引起相应准备的冲回,仍将按有关会计准则处理,并将冲回的准备计入当年的利润。但目前税法对各项准备允许扣除的数额并无具体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及时地、灵活地计提各项准备从而增加计税时的可扣除金额。[5](P138)

纳税筹划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但由于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受到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企业的财务、供应和销售、企业管理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企业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同时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致力建立一种协调融洽、诚信互动的税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纳税筹划风险,节约税费支出,达到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王全福,宋惠玲.邯郸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2-45.

[2]于反.中小企业如何合理节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1.1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变动调整作为外部因素对投资风险的影响举足轻重。2012年以来,为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资金购买力的下降,它会使资本成本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会增加预期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在投资分析时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在对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其营业收入、付现成本等一般是根据不变购买力水平估测出来的实际值,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额是一个已固定的名义值。在通货膨胀较为明显的时期,应将营业收入、付现成本等实际值按通货膨胀率换算成名义值,引起不少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加剧投资风险。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不会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其变化的规律不能完全掌握。政策导向的改变有时利于企业的发展,有时则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迫使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重新思考与确定,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

1.2有价证券投资风险的影响

随着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开展,对外投资的地位愈加重要。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作为企业对外投资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都会在不同层面上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比如,购买债券的过程中,企业要测算债券的资本成本,并将其与投资报酬率相比较,分析某种债券或债券组合是否有投资的必要。由于债券资本成本受经济环境、利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若是企业资金不足,经济环境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都会加剧债券投资风险。另外,笔者认为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股市的热情高涨,股票投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企业购买股票,被投资方没有必须偿还股本的义务,股息红利的支付也是非固定的,所以股票的投资风险较高。在所有有价证券的投资中,股票的资本成本最高,发行费用高,因此企业作为投资者必须要求较高的报酬率作为回报,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股票价格背离其真正价值的现象明显,投资者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很容易对市面发行的股票失去信心,造成投资取得的回报减少,而且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上市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无法立即满足企业对投资收益的紧迫需求,又会产生投资风险。以上两种有价证券投资方式是企业最常用,也是最易产生投资风险的方式,企业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利率的波动情况合理分析每种投资方式的利弊,做出正确选择。

1.3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相互作用的影响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对固定的债务资本的利用,债务资本成本通常是较为稳定的。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随着息税前利润的下降,税后利润的跌幅会越加猛烈,从而形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多数企业或投资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只要开展经营活动,就会有固定成本的存在,进而会产生经营杠杆。企业有时会因想要扩大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而追求过高的经营杠杆利益,却往往遭受杠杆风险的打击。造成经营杠杆风险的因素很多,例如广告费用、管理费用的不确定性,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折旧费用过高等,尤其是在销售收入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投资决策中对选择权进行更改,进行改变选择权、延期选择权或是放弃选择权的分析判断。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水平和投资方案,最终导致经营风险的产生。由此可见,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大小是影响企业综合风险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财务杠杆与高经营杠杆的配置是不可取的,它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剧烈影响,导致企业风险增大。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基本保持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如果企业在一个阶段内遇到良好的投资项目或是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就会产生较高的经营杠杆,为避免总风险的膨胀,企业应当减少举债数额转用发行普通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进而降低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近期内计划较少的扩大投资,经营杠杆较低,就可以适当扩大负债规模,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调增财务杠杆。

1.4管理不善,决策失误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与决策影响投资风险。决策者的判断难免存在失误,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期限的选择。企业投资过多,造成投资费用上升,资源浪费;投资过少,达不到维持和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甚至有可能造成资金滞留的状况。此外,经营管理不佳,对投资活动没有预见性,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都是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2投资预测方法的改进

企业在正式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测工作,在分析过现有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能力的条件下,以该行业资本营运能力的平均水平作为参照标准,决定企业的投资额及投资规模。常用的投资额的预测方法主要有逐项测算法、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和装置能力指数法。逐项测算法最为简单,即对构成投资额各项基本内容逐一测算,然后进行汇总的一种预测方法,但这种方法有时易忽略不可预见性费用的存在。不可预见性费用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的变动,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经营决策的变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测算难度较高,企业一般按其他支出总和的一定比例估算不可预见性费用,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差异较大。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是将同类项目的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和拟投资项目的生产能力相结合的一种预测方法,但它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物价变动随时影响投资额的高低;其次,作为对比的同类项目的资料不能完全直接获得,有时会与拟投资项目间存在较大误差。装置能力指数法是根据有关项目的装置能力和装置能力指数来进行投资预测的方法,也是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中较为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获利能力指数法应对以前年度的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合理估计出预期拟投资项目能否实现利润或是利润能够增长几成,确保投资预测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获利能力指数法也很好地克服了装置能力指数根据经验取得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在一个阶段内盈利能力的强弱,而盈利能力又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获利能力指数法更加符合投资管理乃至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应成为企业在进行投资预测时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不论企业选用何种方法开展投资预测工作,其目的都是及时高效地估计出预测年度的初始投资额,这也是企业投资活动的起点。企业做好投资预测工作,确定初始投资额,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安排对内、对外投资,为日后选择投资项目,确定最佳投资组合奠定基础,避免盲目投资,防范风险。

3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正确识别投资风险,建立风险保障制度

投资风险复杂多变,需要投资管理者具备正确识别风险的眼光与能力,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识别。常见的识别方法有:①报表分析法。报表分析法是指通过企业的报表材料,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表上反映出来的数据来分析识别风险。会计报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将会计信息以量化简明的形式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通过对报表中一系列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等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投资风险的具体因素,再加以防范与控制。另外,只有在被分析企业的净资产保值或是增值的前提下,企业才可对其或其所涉及的项目进行投资,否则企业应寻求其他更好的投资项目。②环境分析法。主要是指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如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投资的法律环境、物价变动指数等进行分析,识别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究竟会给企业投资带来怎样的风险。③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调查了解,进行关于投资风险的判断。同时,企业管理者应从思想意识层面上重视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防机制,进行合理防范。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险损失基金,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依法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风险损失的补偿,增强资金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3.2合理选择投资方式,确定最佳投资组合

企业可选择的投资方式有很多种,如何合理选择投资方式与投资项目,确定最佳投资组合是防范投资风险的关键所在。首先,应注意优选顺序。企业投资主要分为对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的有价证券投资。在投资前,应结合自身当期发展状况,权衡二者利弊,在风险适度的情况下,判定是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还是二者兼选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其次,无论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其所包含的投资项目应尽可能多样化。利用投资的分散组合原理,依照自身的投资偏好,通过对所投资行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使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选择良好的投资项目是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决策中,一方面要选择创意新颖、前瞻性强的项目作为备选,选取一个较为合理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这个指标可以是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按照这一标准对各个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选取收益较高的几个项目进行组合。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税负与折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影响。税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会使投资项目的营业收入减少,而折旧能够起到一定的抵税作用。因此,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合理选择折旧方法,使其在税负的抵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投资项目的净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在投资项目的实施与监控过程中,要注重后续分析,把实际的现金流量与收益和预期的现金流量与收益相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到从事中控制投资风险。

3.3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企业无论是通过确定最佳投资组合,还是通过建立风险保障制度等手段防范投资风险,归根结底都是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企业应通过调整投资规模,确定最佳投资组合等方式来减少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使企业综合风险保持稳定的水平。另外,财务与经营两大杠杆的焦点都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化。息税前利润下降,财务与经营风险增加,进而加剧综合风险。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相对稳定的或是逐步提升的息税前利润,充分有效地利用两大杠杆,获得更多的杠杆利益,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风险。同时,随着技术的日益革新,企业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开发出多种适销对路的产品,力求销售方式多样化,服务项目多样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积极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降低综合风险。

4结论

第6篇

一、 研究的过程

笔者于2011年11月9日开设了县级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股票、债券和保险》。听课教师采用诊断性评价,经过头脑风暴,认为以下主要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争鸣1】三维目标设置问题

笔者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购买股票、债券和保险的回报与风险,了解利息、股息的产生。(2)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各种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3)运用:能够根据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安排一项综合投资计划。

过程与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能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通过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认清不同投资行为的利弊,概括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积极参加各种投资活动,不仅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要从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听课教师认为,这一教学目标存在“有点空”和“有点散”等问题。(1)有点空。过程与方法中的“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等目标显得太大、太空,这样的目标不可能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实现。(2)有点散。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应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

【争鸣2】学习目标呈现问题

笔者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学习目标(对教学目标所作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处理):

知识要求 (1)知道股票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股票投资的收入及风险;(3)知道债券的含义、种类和特点;(4)知道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5)了解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能力要求 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学会选择正确的投资理财方式。

情感要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对此,听课教师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课堂上没有必要呈现学习目标,因为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即使看也不会有很深的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课堂上呈现学习目标是有必然的,可以起到目标导学的作用。

【争鸣3】教法学法有效性问题

本节课运用了问题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法。例如,在“股票和债券对比”以及“对储蓄、股票、债券和保险四种投资的比较”中运用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没有投入,浮在表面,甚至有好大一部分学生根本没在讨论;课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学生不喜欢小组合作讨论,认为讨论效率不高。

【争鸣4】问题情境创设和运用问题

本堂课利用华夏银行周K线图、华夏银行主要股东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实施公告(摘要)等情境,设计了四个问题:(1)什么是股票?(2)购买了华夏银行股票后,你享有哪些权利?(3)假如购买了华夏银行股票后,能否要求退股?(4)购买了华夏银行股票后,你有哪些收益?听课教师认为这样的情境可有可无,情境在这里起到的最大作用无非就是引出相关知识,认为笔者没有对情境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

【争鸣5】教学环节的优化问题

在本堂课的引入环节,笔者采用了“你喜欢钱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投资理财的选择: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的方法。听课教师建议,在引入时可让学生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的“道”畅所欲言。后来,笔者在平行班的教学中发现,这样引入更能抓住学生的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研究的收获

(一) 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指导着中学政治课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只有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而能力的培养也是与知识的学习、训练连结在一起的。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能力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在实际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三种倾向:一是片面追求课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求稳、求实,过分注重“双基”的落实,而忽视其他两个目标;三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之程序化、机械化——先“传道、授业”,然后“合作、讨论”,最后在一片叫好声中“温故、知新”。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科学设置,又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目标陈述的“行为化”,即要关注行为的主体、使用的行为动词、形成行为的条件及该行为的表现程度。经过听课教师的诊断和自己的反思,笔者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整合为: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股票、债券和保险的回报与风险。(2)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各种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3)运用:能够根据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安排一项综合投资计划。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积极参加各种投资活动,不仅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要从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二) 有效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

经过平行班的比对实验,笔者发现有目标比没有目标效果要好。采用目标导学是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关键问题是怎样有效呈现学习目标?一方面要让学生乐意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得有收获。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以下做法比较有效:课前利用“导学案”告知学习目标—课堂上引入新课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目标—课堂小结后再次呈现学习目标进行比对。

(三)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事半功倍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内容。各种教法和学法各有优势,一堂课可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笔者对问卷调查显示的“学生普遍不喜欢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必要讨论的地方让学生讨论。有些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笔者却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讨论,浪费了时间。(2)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笔者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就近组成4人小组,这样造成有的小组全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小组全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起不到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3)小组角色分工太固定。有的小组组长、代言人、记录员等总是固定的一个人,使其他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

笔者以为,要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2)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小组成员要视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人,不多于5人;要注意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合理搭配。(3)小组角色应不断变化。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且使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 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破解学习的枯燥

学习情境在新知识的获得上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经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二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连接。因此创设高效的情境很重要,教师应对情境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应用,不能让情境仅仅起到过渡作用。笔者在其他平行班的教学中,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设计了新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个投资人,你有现金30万,你会怎样投资?为什么?”这样,由一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串联起四种投资方式,效果非常好。笔者以为,在开发和应用情境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实际能力、思维特点、认知水平,为学生预留参与的空间,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情境材料的观察者、思考者、分析者以及参与者。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再好的情境材料也会失去其应有的教学价值。(2)以教材为依托创设情境。情境要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设外,还必须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相联,即要以教学内容为创设的依据,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必要的导向作用。(3)以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的问题情境才是科学的、有意义的情境。只有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可以用在解决自己平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上,明白学习不再只是为了成绩或者是为了满足老师、家长的要求,才有可能使他们从根本意义上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4)以能力为导向创设情境。教学情境的多元预设,并不意味着搜集海量的情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往往把公开课变成了“材料展示课”,使学生和听众目不睱接。因此,我们应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整合材料,创设合理的情境,达到一材多用、一材多问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税收筹划;节税

税收筹划是国外税务业和税务咨询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税收筹划在我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由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促使企业不断寻找降低成本、费用的方法和途径。税收支出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通过税收筹划,在国家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不失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人认为,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只要税收筹划得当,用足用好国家各种税收政策,是可以合理合法地节税,从中得益的。

一、税收筹划的涵义和特点

税收筹划(taxplanning),是指纳税人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即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精心安排和筹划,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条款,从而获得最大节税利益的一种理财行为。它是企业独立自利的体现,也是企业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税收筹划具有以下特点:

1)合法性。企业税收筹划本质是一种法律行为,由税收政策指导筹划活动。即税收筹划是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以税法为依据,深刻理解税法精神,在有多种应税方案可供选择时,做出承担税负最低、合理又合法的抉择,是有别于避税、偷税、骗税、逃税的行为。

2)超前性。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相对于企业纳税行为而言,具有超前的特点。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的发生具有滞后性。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确立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如果经济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款已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纳税,再进行税收筹划已失去现实意义。

3)目的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取得节税利益。企业的节税利益可从两方面获取:一是选择低税负或总体收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二是滞延纳税时间。但税收筹划不能为节税而节税,必须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保持一致,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服务。

4)择优性。择优性是税收筹划特有的一个特点。企业在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中面临几种方案时,税收筹划就是在两种或更多的方案中,选择税务最轻或最佳的一种方案,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的。对纳税方案的择优标准不是税负的最小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5)普遍性。从世界各国的税收体制看,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意图,总要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对纳税人施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和规范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普遍存在的。

6)时效性。国家税收政策是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随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注重税收政策的时效性。

二、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一)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税收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

一般来讲,企业进行外部资金筹措有发行股票和债券两种形式,从不同角度看,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就企业税收筹划来讲,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较发行债券方案要多纳所得税。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既能实现资金的筹措又可达到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

(二)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形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

例如,从投资方式来看,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权衡。直接投资涉及的税收问题更多,需面临各种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当企业选择直接投资时,还要在货币资金和非货币资金等投资方式上进行比较。企业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被投资企业可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如被评估资产合理增值,投资方应确认非货币资产转让所得,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如转让所得数额较大,纳税确有困难,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在五年内分期摊入各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被投资方则可多列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减少当期应税利润。如评估资产减值,则投资方可确认为非货币资产转让损失,减少应税所得额。

(三)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政策是指依照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程序、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规定进行企业内部核算活动。通过有效的税收筹划,使成本、费用和利润达到最佳值,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应当注意到,企业财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故在选择财务政策上要有前瞻性。

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税收筹划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企业营业成本就不同,从而影响应税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不同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何种方法为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销货成本提高,从而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增加税后利润;在物价持续下降时,应选择先进先出法来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价值较低,销货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达到“节税”目的;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宜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可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变动造成企业各期应税所得上下波动而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

2.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税收筹划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可使得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较多,使得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延缓纳税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3.费用列支的选择与税收筹划

对费用列支,税收筹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通常做法是:

1)已发生费用及时核销入帐,如已发生的坏帐、存货盘亏及毁损的合理部分都应及早列作费用。

2)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采用预提方式及时入帐,如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赠等应准确掌握允许列支的限额,将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

3)尽可能地缩短成本费用的摊销期,以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达到节税目的。

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1)税收筹划必须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筹划必须以依法纳税为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所设计的经济活动、纳税方案为税务主管部门所认可,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并承担法律责任,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2)税收筹划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合法节税、增收,使整体收益最大化,因此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如果税收筹划所产生的收益不能大于税收筹划成本,税收筹划就没有必要进行了。

3)税收筹划应从总体上系统地进行考虑。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取得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不能仅把目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应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去选择有助于企业发展、能增加企业整体利益的方案,甚至有时还得为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让路。

4)税收筹划应注意风险的防范。税收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在错综复杂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环境中,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风险,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税收筹划收益与税制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债务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纳税人应考虑其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的可能变动趋势等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要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保证能够真正取得财务利益。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税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纳税人税收筹划意识会更加强烈,我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税收筹划来当家理财以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税收筹划在我国必将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摘要:资金时间价值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在投资决策中,是否考虑时间价值,是企业投资决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一个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甚至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运。很多企业在理财上由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甚至破产的结果。本文主要阐述了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进行投资决策的问题。

关键词 :资金时间价值;产生原因;具体应用

一、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是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资金增值,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每完成一次循环,就会带来一次的增值,周转的次数越多,实现的增值额越大。

(二)资金类型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

按照资金收付方式不同,资金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次性收付款项和年金。一次性收付款项指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一次性支付(或收取),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相应地一次性收取(或支付)的款项。一次性收付款项的特点是资金的收入或付出都是一次性发生的。年金指一定时期内每次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年金的特点是资金的收入或付出不是一次性发生的,而是分次等额发生,而且每次发生的间隔期都是相等的。按照每次收付款发生的具体时点不同,又可以把年金分为普通年金、即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

无论是一次性收付款项还是年金,均会涉及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按照计息方式不同,资金时间价值有两种计算方法:单利计息方法和复利计息方法。单利计息方式下,每期都按初始本金计算利息,当期利息即使不取出也不计入下期的计息基础,每期的计息基础不变。复利计息方式下,每期都按上期期末的本利和作为当期的计息基础,即通常说的“利滚利”,不仅要对初始本金计息还要对上期已经产生的利息再计息,每期的计息基础都在变化。一般情况下,资金时间价值采用复利计息方法计算,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

资金时间价值是在资金周转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止的资金是不会产生增值的。其产生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阐述的“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换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工人除了创造了补偿其劳动消耗所必需的价值之外,还创造出了新的价值,正是因为这部分价值的产生,使得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大于最初投入的价值,这部分增加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实质上不是由“时间”创造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就不会有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通常以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来确定。在不同时点上,单位资金的价值不相等,不同时点的资金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

三、资金时间价值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一)资金时间价值在项目投资中的应用

项目投资是对特定项目进行的投资,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在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投资决策方法通常有两类,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由于非贴现法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是相同的,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不符合金融原理,其决策结果不一定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计算期内每年的净现金流量按折现率计算现值,把不同时点上的资金折算到同一时点上进行比较,能真实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收益的不同作用。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以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为主。

贴现法一般包括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三种方法。净现值法是根据净现值(净现值= 未来报酬总现值- 投资总额的现值)的正、负来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净现值为负,方案不可行,净现值越大越好。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未来报酬总现值与投资总额的现值相除后得到的比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获利指数大于1,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越大越好。内含报酬率是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将内含报酬率与预期收益率进行比较,如果内含报酬率大于预期收益率,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表明企业未来收益越大,对企业越有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采用上述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假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有A,B,C 三个投资方案可供选择,三个方案的投入与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

1.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决策方法

静态回收期法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它在决策中起辅助作用。根据表1 的数据可计算得出A、B、C,三个方案的静态回收期分别为:

PPA=1+(50000-28000)/32000=1.69(年)

PPB=20000/9000=2.22(年)

PPC=2+(50000-18000-18000)/18000=2.78(年)

方案A的回收期最短,应选择A方案。

2.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

(1)采用净现值法:

NPVA=28000(P/F,10%,1)+32000(P/F,10%,2)

-50000=50246.8-50000=246.8(元)

NPVB=9000(P/A,10%,3)-20000=2382.1(元)

NPVC=18000(P/A,10%,3)-50000=44764.2-50000=-5235.8(元)

B 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B 方案。

(2)采用获利指数法:

PIA=50246.8/ 50000=1.005

PIB =22382.1/20000=1.119

PIc =44764.2/50000=0.895

B 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B 方案。

3.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设IRR 为内含报酬率,计算过程如下:

A 方案:-50000+28000(P/F,IRR,1)+32000(P/F,IRR,2)=0

通过插值法求出A方案内部收益率为:IRRA=11.86%>10%,方案可行。

B 方案:-20000+9000(P/A, IRR, 3) = 0通过插值法求出B 方案内部收益率为:IRRB=16.77%>10%,方案可行。

C 方案:-50000+18000(P/A,IRR,3)=0通过插值法求出C 方案内部收益率为:IRRC=3.94%<10% 方案不可行。

B方案的内部收益率最大,应选B 方案。

上述4 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选A 方案, 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则选B 方案,那么A、B 两个方案,哪个决策结果更准确呢?

通常回收期法计算简单,容易理解,能直观反映原始投资的返本期限,但是,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这不符合财务管理原理的。其次,没有考虑回收期满后继续发生的现金流量,而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再次,如果以回收期作判别标准,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所以,投资回收期法不能正确反映投资方式不同对项目的影响。

当互斥项目投资额不同时,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净现值是绝对数,代表投资的效益,而获利指数是相对数,代表投资的效率,当互斥项目投资额不同时,投资收益的绝对数与相对数之间会产生差异。因为获利指数只反映投资回收的程度,不反映投资回收的多少,当两者产生差异时,应以净现值为准。

当互斥项目初始投资不一致、现金流入的时间不一致时,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比较法的决策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净现值法假定中期产生的现金流量重新投资,会产生相当于资本成本的利润率,而内含报酬率法假定中期产生的现金流量重新投资,会产生相当于内部报酬率的利润率。事实证明,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而按照内含报酬率法却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尤其是当方案的期望未来现金流量中有一些为正、另外一些为负,并且正负号变化次数超过两次时,会出现多重报酬率的问题。此时,内含报酬率决策规则完全失去了作用。

荆新、王华成(2006)指出,在无资本限量的情况下,利用净现值法在所有的投资评价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这三种贴现评价方法中,净现值法是最好的评价方法。上述例子中,按照净现值法,我们应选择B方案。

(二)资金时间价值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企业是否进行证券投资主要取决于投资以后获得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和证券购买价格之间的对比,要想计算未来收益的现值,必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未来收益的现值大于现在的购买价格,则此项投资是可行的,否则,则是不可行的。下面通过一个债券投资的例子来说明资金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案例:A 公司准备购买债券作为投资,K 为6%,现有在三家公司同时发行5 年期债券,面值均为1000 元,其中,甲:票面利率8%,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发行价格为1041 元;乙:票面利率8%,单利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发行价格为1050 元;丙:票面利率0,到期按面值还本,发行价格为750 元。要求:通过计算甲、乙、丙三家公司债券的价值,决策投资哪种债券?

本文下面分别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

1.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从目前三个企业发行债券的价格来看丙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750 元,甲为1041 元,乙为1050 元)最低,应该选择丙公司债券进行投资。

2.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则需要计算三种债券未来债券收益的现值,计算过程如下;

(1)甲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

P=1000*8%(P/A,6%,5)+1000(P/F,6%,5)=1084.29(元)>1041(元)

(2)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

P=1000(1+8%*5)(P/F,6%,5)=1046.22(元)<1050(元)

(3)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

P=1000(P/F,6%,5)=747.3(元)<750(元)

通过计算分析,可以看出甲方案未来收益的现值为1084.29 大于甲公司债券目前的发行价格1041 元,投资甲公司债券是可行的,而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为1046.22 元小于它目前的发行价格1050 元,同样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为747.3 元小于它目前的发行价格750元,也就是说若投资乙、丙公司的债券,它们未来的收益抵偿不了目前投资的支出,所以是不可行的,因此应该选择甲方案。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资金时间价值在项目投资、在证券投资二个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出资金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不同时点上的收益和支出折现到同一个时点上得出的结论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企业少一些风险,多一些收益。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 .

[2]任葆同.着力提高货币的时间价值[M].武汉市: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