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神疾病如何预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常见精神疾病特别是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老年抑郁、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智能减退等,此外患者还会有幻觉、多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老年痴呆如何预防
老年痴呆症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所以越早预防效果越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1.多活动,多用脑对预防老年痴呆很有裨益。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人在年轻时学的知识越多,越喜欢思考问题,那么在他老了之后,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越低。
2.老年人还要保持与外界的接触和一定的社交能力,重视心理健康,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家人朋友聊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老年人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滋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因素,积极治疗,控制血糖,降低血压、血脂,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关键作用。
老年痴呆的治疗和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一般并没有生病的自觉,作为家属应多加观察,及时带老人前往医院就诊,可以选择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精神科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问诊。如果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医疗条件较好的老年护理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对于老年痴呆症仍没有根治的药物,应遵照医嘱,以促智药物为基础,精神药物为辅助进行治疗。
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保持患者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如家具、生活用品等恒定不变,必须改变时要采取缓慢渐进的方式;
【关键词】 精神病;攻击行为;防卫;护理对策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产生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和财产损失。对于攻击行为,不仅要全面考虑其所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所以,如何预防和尽可能避免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是精神科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
1 生物学因素
张少平(1999年)[1]对31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被害妄想和命令性幻听为首要危险因素。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妄想,一是关系妄想,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以及邻居无意的关门声或咳嗽等都是针对自己,二是被害妄想,即认为同事、邻居、家人甚至国家机关、单位等联合一起迫害自己。患者常沉浸其中,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走投无路,于是反戈一击,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对象。
躁狂症患者易激惹,稍有挫折,极易发生攻击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及冲动性人格障碍者也易发生攻击行为。病前性格内向、沉默、暴躁、孤僻者,病后有明显的感知觉和思维障碍者,也极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
文献指出[2],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与额叶功能有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额叶功能损害可加重其攻击行为或冲动行为。国内张巍(1999)报道[3],攻击行为与T3、T4升高呈明显相关。因此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精神病学基础。
2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丧失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被家庭抛弃,人际关系逐渐恶化,加之强行住院等因素,使患者住院后产生戒备心理,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而常常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便成为其攻击的首要对象。
3 环境因素
有学者调查了环境因素对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作用后认识到,暴力攻击行为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现象,当时的住院环境、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均对患者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乏独处,闲散无事可导致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在饭厅的主要原因是拥挤、排队、争食造成摩擦和攻击。医护人员劝说服药时易遭到患者的攻击。
4 其他因素
攻击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疾病状态的表现。因此,接触患者机会越多越容易受到患者的攻击,医护人员则首当其冲,另外青年护士相对缺乏经验,更易受到攻击。
5 对策
5.1 善于观察 患者的妄想通常是逐渐形成的,可有目的的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妄想内容。但是当患者不愿吐露时,不要坚持询问,可通过倾听患者的自言自语收集信息。对患者非言语流露的信息也要注意,如患者侧耳倾听时,往往说明他有幻听;当他双目圆睁,表情愤怒,呼吸急促,来回走动时,表明患者此刻情绪激动,可能有幻听支配下的意外事件发生。抑郁症患者情绪突然好转,或症状已改善的患者情绪突然低沉,往往提示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加强服药的管理,防止患者假服药。
5.2 尊重与理解 与患者交往时,要尊重理解患者,言语态度要真挚和蔼,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患者。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掌握每个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及爱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当要求无理或难以满足时,则要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避免哄骗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不要对患者流露出恐惧或厌恶表情,以防激惹患者。对有幻觉妄想的患者不要与之争论,或企图说服他们,这样做不但毫无结果,甚至会被牵入其妄想中。在日常管理中,不能过于迁就,处处服从,以免造成患者恃病无恐,为所欲为。
5.3 自我保护 与有妄想的患者接触时,不要随便碰触患者身体,以免被误认为是有意挑衅。对有关系妄想的患者,不要在他面前与他人低声耳语,以免引起其猜疑。与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单独接触时,应站在他的侧面。对声称实施暴力者,一定要冷静,先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设法求援。对新入院比较兴奋、冲动、吵闹的患者或对已经实施暴力行为的患者,可实行保护性约束,并给予临时治疗,并作好其他患者安抚工作。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对不安心住院或病史中有出走行为的患者应多加留意,以防乘机出逃。对病情相对稳定,住院时间较长而又不能出院者,医护人员应定期与之交流,做好思想工作。
6 结论
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常受其精神症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减弱或缺失,又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等,因此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又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更加严格地制定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判定与处理标准。因此,我们只有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发生或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信“防患者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 张少平.31列精神病患者行为分析及随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23(5):297
【关键词】家庭干预;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社会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为:以一定文化和价值体系为背景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感知体验,这种感知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物的影响。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们的躯体健康、心理状态、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所处环境特征的相关性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综合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预后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改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医护人员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功能极为重要。本研究对80例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有明显下降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性家庭教育和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明显下降≥3个月,出院时精神症状基本缓解,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1.2 方法 对患者和家属均以电话预约,邀其到门诊或病房复诊,由原主治医生和负责护士执行药物的调配和心理疏导。
1.2.1 系统家庭干预的方法 集体式家庭教育:将患者分为2批,每批40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和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集体授课。每2个月1次,每次4 h,共6次。教育内容:①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重点强调精神分裂症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②家庭环境对精神疾病康复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着重强调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③邀请康复效果较好患者的家属进行言传身教,鼓励患者家属进行自身家庭尝试,以调动其治疗和合作的积极性;④如何预防复发。家庭干预:由掌握患者家庭情况的护理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每月1次进行家庭随访指导。发放院外治疗手册,检查服药及治疗情况,协助解决治疗过程中问题,并采用口头讲解形式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指出不足,激励进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并针对性地向其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传授维持治疗中应注意问题,比如强调家庭生活事件对患者预后的重要意义等,对患者予以尊重、关心、理解和鼓励,多方面体贴与温情,督促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防止孤僻、懒散,以延缓社会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1.2.2 评价方法 ①干预前由主治医师采用BPRS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3]对患者精神病现状及社会功能残疾程度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和家属填写生活质量量表(QOL)[3];②干预及随访1年后,由随访者进行第2次BPRS、SDSS、QOL调查;③评定1年内患者复发率,以连续1个月精神症状明显加重,BPRS评分的第4、7、11、12和15项中任何1项超过3分或BPRS总分>36分作为复发恶化的界定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QOL评分比较 家庭干预后,生活质量除精神信仰和环境领域因子外,其他各因子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2.2 干预前后BPRS、SD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BPRS总分32.12±1.40,干预后为26.14±1.00;SDSS总分干预前8.12±1.60,干预后6.02±1.20,干预后均有显著下降(P
2.3 患者复发率 80例中,仅7例复发再住院,其余均未复发或恶化。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精神分裂症(CSZ)患者的康复,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和精神科临床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对这些CSZ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研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发达地区的快速增多而渐呈增多趋势。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主要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社区康复等方面[1],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近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它的预后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做好其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就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只能接受短时期的住院治疗,如何提高患者院外治疗效果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2]。有研究认为,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难以应付患者重返家庭后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障碍[3],对患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系统家庭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干预前后QOL评分除环境领域及精神信仰领域等主观因素外,差异具有显著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患者的情绪得以稳定,从而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减轻精神疾病残留症状、预防疾病复发起到关键性作用。而生活质量提高,又可促使患者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和功能性恢复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减轻社会功能的残疾程度,对今后的逐渐康复增添信心和希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hepherd G,MuijenM,Dean R,et al.Residential care in hospital and in the community-quality of care and quality of life.Br J Psychiatry,1996,168 (3) : 448.
【摘要】 目的 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将11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58名,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未实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陪护家属在患者入院3d内和陪护1mo末分别进行评定,并随访1a。 结果 研究组健康教育1mo末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亲属;健康教育
Effect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accompanying dependants of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accompanying dependants of schizophrenics in hospital. Methods 116 accompanying dependants of schizophrenic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study group were conducted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ll subjects were tested with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in first 3 day and after 1 mon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followedup for a year. Results The mean scores of both SDS and SA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words】 Schizophrenia;dependant; health education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明显影响其家属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患者的康复。加强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我们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3月在我院住院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16名患者的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住院陪护满1mo;(2)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严重躯体疾病者。将入组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58名。研究组男39名,女19名;年龄21~58a,平均39.48±10.21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名,中专15名,高中18名,初中及以下17名;与患者关系:父母26名,配偶28名,子女4名。对照组男37名,女21名;年龄20~59a,平均41.03±10.54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名,中专15名,高中15名,初中及以下19名;与患者关系:父母23名,配偶22名,子女13名。两组上述因子经t检验和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研究组:给予健康教育,由精神科医师每周≥2次讲授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预后及如何预防复发等相关知识,将相关资料汇编成小册子增阅陪护家属,并随时回答亲属的提问等。对照组不进行健康教育。
1.2.2 评定工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陪护家属在患者入院3d内和陪护满1mo末分别进行评定。测试前由研究者讲解统一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评定。对文化程度低者,由医师用中性语气诸条讲解,再由其独立作出评定。对每位患者出院后1、3、6mo及1a采用电话、书信或来院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对复发住院者则详细询问其复发的原因。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陪护亲属SDS、S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略)
注:χ2/t检验,组内比较*P
表1显示,两组健康教育前SDS、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健康教育后SDS、S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
2.2 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5.38±15.21d,对照组为68.58±16.21d。经t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2.29,P
2.3 出院时疗效判定 研究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30例,有效8例,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2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60,P>0.05)。
2.4 出院1a后随访 研究组完成1a随访者53例,其中定期检查、坚持服药者46例,未坚持服药或间断服药7例;对照组完成54例,其中定期检查、坚持服药者36例,未坚持服药者18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05,P
2.5 发生医患纠纷比较 研究组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3例,对医护质量质疑者3例;对照组发生争执9例,质疑6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71,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亲属及周围社会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对其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文献认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问题较突出,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1,2]。本研究显示,住院精神分裂症陪护家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抑郁情绪。其可能原因是家属缺乏有关精神病常识,当某一家庭成员患病后,使他们在经济、精力上蒙受损失,增加家庭的负担。而负担的存在,扰乱了原有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承担了更多的义务与责任,使他们的社会活动受到限制,产生不良心理感受[3]。而这些不良心理反映的存在,增添了他们对患者的批评、怨恨、误解和他们的无助感,加之缺乏有关精神病学常识,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后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对其实施有关精神分裂症常识的健康教育,既可明显改善亲属的心理状况,又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等,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包锡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情绪障碍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71
[2] 王刚平,颉瑞,王华永.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精神杂志,2003,16(1):34
[3] Lelf J.Berkovoitz R,Sharit N,et al.A strial of family V:a relatives for schiiophrenia[J].Br J Psychiuty,1989,154:153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家庭心理干预;康复
Effects of Early Fami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 i c Patients. Wang Jing, Jia Jinding. Henan Zhumadian Mental Hospital, Zhu madian 4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family psychologic al intervention on th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Methods 108 first-episode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of Zhumadian Mental Hospital, who were given early fami 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visited for two years, were evaluated with BPR S and SDSS. Results The scores of BPRS and SDSS of the study gr 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Early family psy chological intervention; Healing
精神分裂症家属由于缺少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难以为病人的康复提供良好的生 活环境,并且家属本人也常有心理健康的损害[1-3]。因此,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 量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及照顾能力。本文对接受家庭心理干预的108例首发 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2年的随访研究,旨在改善病人的康复环境,提高患者自身心理素质 和服药依从性,促进康复,改善社会功能。从中探求家庭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康 复中的作用,为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首发住院的108例精神分裂 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3)[4]精神分裂 症的诊断标准;②病情处于缓解或基本缓解,无自杀、冲动及攻击行为,BPRS量表评分总分 少于或等于36分;③年龄≤40岁,病期≤3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出院后至少有1个监护 人和患者一起生活。对入组病人按家属是否同意接受家庭心理干预按随机方式分为两组,经 2年随访中途脱落9例,共计99例。研究组48例,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24.4±6.4岁; 病期6.5±5.6个月;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例,高中及中专24例,初中15例;夫妻同住的33例 ,与父母同住的未婚者13例,离婚者12例。对照组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23.8± 7.2岁;病期6.8±5.4个月;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例,高中及中专26例,初中15例;夫妻同 住的34例,与父母同住的未婚者15例,离婚者3例。以上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1.2 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 [5]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 S)[6]于研究前、1年后和2年后进行BPRS和SDSS量表评定,对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及病残率进行比 较。评定由统一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参评者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0.92。 治愈标准为BPRS总分≤25分,自知力因子分≤2分。复发标准为症状缓解6个月以上,BPRS中 第10,11,12,15及17项之一≥3分,BRS总分≥36分。使用SDSS在研究前及研究结束1年后对患 者进行社会功能评定,SDSS总分≥2分认为有社会功能缺陷,视为病残。凡病人家属拒绝配 合,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及治疗过程中死亡均作为脱落病例对待。两组患者均接受利醅酮治 疗,两组治疗最高剂量、持续使用时间及维持日剂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0.05)。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焦虑、失眠等副反应时可分别用安坦、安定等进 行处理。
1.3 家庭心理干预 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具体步骤如 下:①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讲解精神病的基本概念,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常见症状表现和发展 过程,启发患者对自身精神症状的认识以及如何预防复发,讲解药物治疗情况及其副反应的 识别处理,强调精神分裂症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2次/周,30min/次; ②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的知识及应对措施,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沟 通交谈的技巧,纠正患者因疾病导致的不良行为,调整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授 课1次/周,1h/次;③在上述基础上,组织家庭联谊会,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每两个月1次,1.5h /次。同时随时接受患者和家属的咨询以及对他们的危机干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7.0版的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t检验和卡 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BPRS总分和自知力因子分比较 入组前两组BPRS总分和自知力因子分比较差异均 无显著性(P均>0.10);1年后和2年后研究组BPRS总分和自知力因子 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性(P均<0.01),见表1。
2.2 M-SDS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入组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人M-SDSS量表评分无明显差 异(P>0.05)。此后两次评定中,对照组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 2。
2.3 随访情况比较 研究结束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病残率无显著差异,见表3。
3 讨 论
有关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情的影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张氏[7]的研究结 果为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组病人的复发率为13.5%,而对照组为26.9%,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年 间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人复发率范围分别为5.89%~9.80%和11.33%~15.20%,明显低于国 内同类研究。 这可能与本研究为首发病例、研究方法不同有关。另外,马振武[8]的研究结果为1 年后随防时 研究组原有社会功能缺陷者的社会功能也有显著提高,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和 病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此报道基本一致。在量表的评定中,不论是BPRS还 是M-SDSS量表评分均表明研究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经过一年的家庭心理干预,病 人的精神症状较对照组明显缓解,社会功能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对 病人和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使他们获得了有关的精神病知识,改善了对疾病和/或病人的态 度,从而为病人创造了良好的康复环境所致。
4 结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影响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中,既有躯体的生物学因素 ,又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家庭心理干预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主 要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心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治 愈率,降低复发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其家庭环境,更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提高其生活能力。因此,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是社区精神 卫生防治的工作重点。
5 参考文献
[1]Gibbons JS, Hom SH, Powell JM, et al.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the ir families. A survey in a psychiatric service based in a DEG unit. British Jour nal of Psychiatry, 1984,144:70-77
[2]宋立升,王善澄,周天驻,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上海精神医学,1991, 新(4):216-218
[3]Oldridge ML, Huhes IC.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families with amember suffering from schizophrenia. An investigation into long-standing proble ms. British J ournal of Psychiatry, 1992,161:249-251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1995:57-60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3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3-166
[7]Wei Xing, Phillips MP, Xiong Hu, et al. Family-Based Intervention fo r Schizophre nic Patients in China.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 try, 1994,165:239-247
在我国,肺结核的确诊率正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肺结核的治疗效果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患者不规范服药可导致治疗失败、结核复发、病情加重及耐药性结核杆菌的扩散等严重后果[1]。因此使用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120名肺结核患者。所有入选者均排除重大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观察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60例,男性4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3±9.8)岁;观察组60例,男性4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1±10.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临床比较意义。
1.2肺结核临床诊断标准[2]:①痰结核菌检查阳性;②痰结核菌阴性,胸部X线检查有典型的活动性结核病变;③肺部病变标本、病理学诊断为结核病变;④疑似患有肺结核患者经X线检查后,可排除其他肺部病变者;⑤临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胸腔积液,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者。凡符合上述五项中一项者即可诊断为肺结核。
1.3方法
1.3.1 对照组 服用常规肺结核药物并实行常规科室护理。对本组所有患者按慢性疾病进行护理,随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药物副作用,告知肺结核相关饮食和服药的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包括肺结核知识的普及、建立抗结核药物服用后的监测系统并及时回访记录、改善的医患合作关系等。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肺结核患者不依从服药的原因及两组护理方式干预前后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变化。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a=0.05)。
2 结果
2.1肺结核患者不依从性服药的原因调查(n=50例)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肺结核患者之所以不愿依从医师医嘱服药,主要原因是担心肺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和害怕服用药物之后没有临床效果。
2.2 两种护理方式干预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比较(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方式实施后,相比对照组单纯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大幅度提高(P
【关键词】 产后 抑郁症 防治
孩子一天一天在母亲子宫内长大,母亲的身体负担也愈来愈重,准妈妈往往在惊喜的同时,心理负担也会逐渐增加:分娩到底痛不痛?剖腹产好不好?孩子有没有缺陷?……这些心理负担,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造成心理障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孕产妇在孕产期生理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孕产妇体内的雌激素变化很大,而雌激素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雌激素低时,人的情绪就容易波动、不安、低落。分娩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产妇很容易产生抑郁性的心理表现。她们常为一点小事不称心而感到委屈、甚至伤心、落泪,严重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者自杀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产后抑郁症。
1 临床分类及表现
产后心理障碍临床分为产后沮丧和产后抑郁两种类型。
1.1 产后沮丧为短暂的抑郁,发病率50%~70%,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低落、感觉孤独、不愿与外界接触、焦虑、易忘、失眠、对新生儿漠不关心等;产后抑郁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国外报道发病率高达30%[1],国内报道为15%~30%[2],比产后沮丧持续时间长,一般发生在产后2周,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退缩行为:自语、存在片断的关系妄想、自罪、白责、担心自己及婴儿受到伤害,重者可有伤害自我或婴儿的伤害性行为。
1.2好发因素
(1)<20 岁。(2)未婚。(3)不熟知医学知识。(4)来自有多个兄弟姊妹的家庭。(5)儿童或少年期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6)儿童期很少受到父母支持与关爱。(7)成年期很少得到父母支持。(8)与丈夫或男友的关系差。(9)在住房或收入方面有经济困难。(10)对受教育的程度不满。(11)过去或现在有情感问题。(12)自信心不足。(13)有抑郁症病史,或家族史。(14)有妊娠合并症。
2 病史
应注意病人的年龄、孕、产次,分娩史、有无经前期紧张症,产后抑郁症史,家族史,孕产期合并症或并发症,孕产期情绪紧张等影响正常精神状态的因素以及本次是否是首次发病、发病时间等病史。再次妊娠复发产后抑郁风险很高(20%~50%)[3],非妊娠期有抑郁史的患者发生产后抑郁的危险是20%~30%,因此在询问产前病史时询问心理疾病史是很重要的。
3 诊断
产后抑郁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学会(1994)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制定了产后抑郁的诊断标准:[4]
(一)在产后两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包括1、2两条。
(1)情绪抑郁;(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4)失眠或睡眠过度;(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6)疲劳或乏力;(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9)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二)在产后4周内发病。
4 治疗
4.1心理治疗 解除产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善于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有不良个性特征的产妇,给予相应心理指导,采取个性化护理,对产妇增加“心理上的营养”,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
对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供更多帮助,使其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生活难题,树立信心,从而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4.2药物治疗 应用抗抑郁症药,主要选择5-羟色胺在吸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如帕罗西汀、氟西汀、阿米替林等,这类药不进入乳汁中,可用于产后抑郁症。
5 预防
5.1加强围生期保健 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检查,督促孕产妇定期自觉进行健康检查,并广泛宣传围生期保健知识,让孕产妇及时了解有关人身、分娩及育儿知识,正确对待孕期、分娩前后出现的不适,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孕产期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心境平和有积极意义。 转贴于
对产妇的丈夫和家属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使他们对产后心理障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产妇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为产妇创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对降低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5.2改善医护人员的专业态度
产妇的部分应激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语言和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多从产妇的角度理解其心理及行为,多提供帮助,增加产妇的安全感,使其具有良好的身心状态。
5.3设立新颖的分娩环境
可灵活性改善待产室、产房、休养室的环境,建立类似家庭环境的待产及分娩单位,改变传统的“一色自”为温暖、柔和、使人心情愉快的色彩,这样对消除产妇紧张、恐惧的心理会起积极作用。
5.4密切观察,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重症患者请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联合治疗。
6 建议
(1)两性培养“平等”、“中性”的特质,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其差异性。重建两性平权的社会价值观。
(2)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包括与丈夫、家人或其它成员等),多一点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3)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故整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须调整自己,共同经历角色转换。
(4)女性要在认知上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做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体认自己的价值,并肯定其角色重要性。
(5)可利用社区安排各种家庭主妇活动,彼此交换生活经验,免得整日在家忙孩子家务而落入情绪低潮中。
(6)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促进体内制造安多芬素(endorphine),预防忧郁的发生,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7)一旦遇到挫折,不妨请可以信赖的亲人好友充当“垃圾筒”,适时发泄吐吐苦水,勿积存心中。
(8)当压力过大时,不妨找专家谈谈问题所在,或参加支持性团体,寻求压力缓解之道,让每一个压力成为你成长的助力。
总之,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医生和围生期妇女自身的共同努力,让围生期妇女能保持一个平和愉快的心态,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从而为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铺上一块坚实的基石。
参 考 文 献
[1]乐杰,谢幸,丰有吉.产褥期抑郁症.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张少觐.产后抑郁症如何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方法:将95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采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定表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通过护理干预后,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信仰功能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乳腺癌;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均呈上升趋势,每年以0.2%~8.0%的幅度增长,发病日趋年轻化[1]。患者深受来自疾病或治疗所引起的多症状的困扰,并且使其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明显下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应用哪些有效的干预措施才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护理工作者探索。本研究通过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一20010年3月选择95例住院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5岁,平均(44.58±982)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乳腺癌、已进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②年龄≥18岁,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知晓诊断;③体力状况评分(KPS)≥60分;④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将95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肿瘤临床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心理护理: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当患者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常常感到害怕、失落、自卑,甚至厌恶自己,情绪波动非常大;患者最担心还有术后转移或复发,患者大多具有恐惧心理,害怕死亡。在治疗期间,由于症状加重或病情恶化,或治疗效果不佳,或误听其他人的传言,使患者思想负担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疾病产生悲观心理。很难配合医生和护士开展工作。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沟通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护士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针对这些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暗示治疗,首先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乐观地面对疾病,面对生活[2]。我们耐心细致的进行心理疏导,讲明癌症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术后一般不会转移或复发,远期存活率可高达数十年。解释术后形体的改变待病情稳定后可通过整形、佩戴仪乳等来弥补。术后还要防止病人角色强化,这对其康复不利。帮助其尽早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锻炼,并教会锻炼的方法,使患侧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到健侧水平,增加自信心。
1.2.2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来宣传和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比如通过多媒体、小册子、宣传资料等形式或电话方式、不定期的患者座谈,让他们交流抗癌心得,病友的支持是通过一个平等的个体给予的帮助支持和鼓励[3],让这些成功者谈经验,从而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适期。提供热线咨询及定期回访等使患者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利用沟通技巧,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1.2.3 加强社会支持:患者的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陪护者和社会支持者,在一定程度上家属的情绪左右着患者的心情,家属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和照顾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甚至超过精神的力量。护理人员通过向家属进行乳腺癌方面的知识讲座,让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和营养搭配,理解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给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鼓励患者多与家属和亲人交流或与患者交流,增强相互理解。同时还要做好单位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关心也是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这样患者能更好地接受治疗,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3 观察指标:采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定表进行评价。从四个方面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描述:躯体、心理、社会、信仰因子项,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每个项目的原始分均经过0~100分的转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1。观察组通过护理干预后,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信仰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n) 身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信仰功能
对照组 48 82.9±24.6 79.2±21.8 62.5±18.6 67.5±21.2
试验组 47 72.4±17.3* 68.8±22.4* 53.4±16.3* 59.4±19.6*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恶性消耗性疾病,对于人体生命威胁极大,患者一旦患病,往往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对于治疗缺乏信心;是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征,切除后导致患者在性认同感、身体形象感下降,这些压力源使患者发生心理应激;严重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相关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其生活质量密切相关[4]。心理活动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5]。因此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先改善其心理状态。从本次研究来分析,试验组通过护理干预后,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信仰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本研究中,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除了鼓励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及放松训练外。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健康宣教,给患者讲解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应对技巧,讲解放疗和化疗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方法,帮助患者顺利地完成放疗和化疗。此外.护理人员通过介绍成功的病例、电话咨询、患者座谈会交流抗癌心得等,使患者了解更多的乳腺癌知识,有助于患者克服自卑感和人际交流中的各种障碍,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本研究还针对患者担心自我形象紊乱、担心与丈夫的关系、担心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干预,通过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其生活质量。结果提示,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可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她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方志沂,邱晓光.乳腺癌的分布规律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02,5(6):429-431
[2] 高秀兰,程洋,余风枝.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341-3342
[3] Dennis CL.Peer support within a health care context:a concept analysis [J]. Int J Nurs Stud,2003,40(7):321-332
[4] 张静.乳腺癌患者连续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05,22(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