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模式新生代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学习型 创新 创新带动创业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01-03
大学生创业失败往往是因为产品或服务缺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核心竞争力导致的,这对高校创业教育敲响了警钟,只有建立起“创新带动创业”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有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五种,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社会活动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教育者为出发点,创新创业课程、活动、实训平台建设等方式为重点的讨论上;本文则转换思路,以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为出发点,以高校在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培养机制,凸显创新与创业的衔接为重点来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一 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建立
1.创新的主体是学生
在社会创新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其他政策资源只能在个别领域集中力量做重点突破,并不能保证全社会创新能力及成果的百花齐放,因为社会真正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在保护知识产权、凸显创新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才会竞相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设计,继而整个社会才会逐渐塑造起创新精神并迸发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如果学校能组建起学生学习型创新的团队,给予相应的激励保障培养机制,学生就会为了有更好的个人发展,而越来越重视创新,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从而走上创新继而创业的人生道路。
2.学习型创新团队的自组织特性与条件
孤立的创新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跨领域性、长期性等特点要求创新更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因此,建立学生创新团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好的学生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活”的组织,是一个在与外界做物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自身能不断适应、进化、成长的组织。在实践中发现,学习型创新团队具备自组织理论所强调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干三个特性与存在随机涨落这一条件,完全可以用自组织理论来指导构建学习型的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创新团队的开放性表现在团队与外在环境之间有物质、资金、信息等的交换,其中物质输入包括创新团队开展工作需要电子计算机、仪器设备与工具、网络环境、活动场地等,物质输出是指创新团队最终成果一部分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如电子产品等;资金输入是指创新团队开展活动需要资金投入,不管是校内创新立项还是参加校外科技竞赛,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输出是指创新成果有可能成为市场项目,带来资金收益,如技术成果被购买或是创新团队凭借创新取得市场收益等。信息和知识的输入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对自组织系统演化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和知识输入后,经过学生创新团队学习、模仿、积累、创新、扩散等过程,从而输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
学生创新团队的远离平衡态表现在团队内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匀和多样化特点,每个团队占有资源的多少、团队内部发展情况等方面都是非平衡的。这种非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年级、专业的差异化,二是创新团队占有资源以及内部团队成员分工上的差异化。这些差异存在创新团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可能。
学生创新团队的非线性相干主要是指创新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在项目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创造的深度合作以及交流与共享,这种叠加式的复杂作用称之为“化学变化”,经过创新团队的运作表现出“1+1>2”的效果。
“随机涨落”是自组织学习团队的外在条件,自组织理论指出,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随机涨落则有可能被放大为巨涨落,从而破坏原来的结构,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学生创新团队在高校是新事物,本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学校的教育理念变动、课程建设改革、主管创新创业的人更,甚至政府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调整,对学生创新团队而言,都是“随机涨落”,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团队的生存。
3.在使用自组织理论指导组建学习型创新团队中,需把握四个关键点
第一,要保证物质、资金、信息的输入与创新团队的表现之间存在正反馈。物质、资金、信息的输入对创新团队是外部的刺激,高校应按照创新团队的表现,对这种外部刺激做出调整,创新团队表现好,投入增加,表现不好,投入减少,从而对创新团队进行引导。
第二,在差异化的创新团队内部重视“大因子”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在团队里因为年级、所学课程、参加活动等因素天然成为大因子,系统的有序就是由差异化筛选出大因子,自大到小自发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大因子既是众多创新团队中的核心团队,又是单个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它们是火车头,起榜样和带头作用,因此组建创新团队时应侧重培养大因子,从而形成创新团队内部“师傅带徒弟”的自我滚动发展模式。
第三,以团队项目为主,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如果创新团队以个人项目为主,自己学自己的,就不会产生非线性相干,团队发展很难出现质的飞跃,因此必须以团队项目为主,把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编到一个团队中,做到有分工、有协作,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使团队内部学习出现叠加式反馈,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第四,影响创新团队的随机事件很多,有内部的,如人际关系紧张;有外部的,如主管人动,这种随机涨落的出现是无法控制的,但高校应注意随机涨落的性质,特别是应注意负面的随机涨落,要适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及时解决,防止对创新团队的干扰。
二 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培养机制
组建起若干个学习型创新团队之后,高校应通过外部物质、资金、信息知识的输入以及活动平台建设,来推动创新团队的发展,让创新团队产生内部化学反应,在创业目的下自行寻找创新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培养机制可以由两个阶段组成:
1.以创新为主体的阶段(第一阶段)
第一,输入信息。一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吸引学生加入创新团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依靠一时的激情,而且通过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使之成为内在的稳定精神动力。
二是创新思维方法。鉴于学生常年的应试教育妨碍了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输入创新思维方法作为知识,教学生如何解放思想,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是课程基础知识项目。从事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主要以理论为主,应用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提供课程基础知识的应用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使学生打牢专业基础,从而为创新做好准备。
四是创新方向引导。在创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创新方向进行引导。例如,学生确定要开办手机软件设计方面的软件公司,学校就需要在研发哪种类型的手机软件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学生的创新方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输入方式可以以课程、日常思想引导以及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介绍当今时代创新创业的背景、意义、思维方式转变等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创业激情;日常管理包括校内创新创业中心的装修布置要创造创新创业氛围,突出创新创业价值观建设;开展创新思维大赛、专业创新方向讲座等活动,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方式。
第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如果说输入信息是通过外部刺激使学生创新团队产生创新想法的话,那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就是“助产士”,拉动学生团队把想法变成创新成果。
一是科技竞赛。各种校外科技竞赛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校可由专人负责学生科技竞赛方面的组织、审核等工作,在创新团队中建立竞争氛围,只有有创新成果并胜出者才能代表学校,由学校提供参赛费用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学校也可以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对获奖团队进行物质奖励。
二是校内创新实践立项。高校可每年举办校内学生创新实践立项或让学生团队参与教师课题,给定研发时间,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金条件,对于完成的创新项目,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以此拉动创新团队努力研发。
三是市场项目。高校可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的需要转化为校内学生创新团队的项目,企业提供奖金报酬,这样的市场项目对学生团队创新的开花结果也有很大帮助。
2.以创业为主体的阶段(第二阶段)
第一,输入内容。一是创业经营理论。学生对创新成果有信息,有创业的强烈愿望,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对其开展创业经营理论的输入,通过“课堂+实训”的方式,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营销理论、市场调研等知识,夯实商业经营基础。
二是思想及心理辅导。当学生开始在校内注册公司开始运营时,会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提升创业团队的情商。
三是市场信息。学校帮助学生收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
输入方式。可以以课程、个别跟踪辅导、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如开设《创业实务》等课程,介绍创业相关的经营、注册等内容;开展个别跟踪辅导,解决思路及心理问题;对合适项目扶持其创业实训,在实训中提供市场信息及开展业务交流活动。
第二,创业活动平台建设。创业活动平台的目的是降低学生创业成本与风险,提供运营环境。其包括:一是校内创业中心。对于合适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开放校园市场,提供专门的办公室、办公设备及网络环境,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尝试。
二是政府合作机制。学校与政府建立起合作机制,校内运作良好的创业项目,通过该机制,在学生毕业后,从校内创业创业中心顺利地过渡到政府创业中心,转化为社会实体并得到政府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
三是企业合作机制。学校应挑选实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风险投资、行业顾问方面能给学生团队提供资金及行业信息的企业。
三 学校配套机制建设
基于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创新带动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营离不开高校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配套机制主要由师资、课程体系、活动平台和保障体系四部分组成。
1.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真正了解创新创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经验的教师,这也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建设具有较高创新创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应通过不断优化培养、引进、使用已等环节,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自主创业成功者和专家学者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部,来完善补和充师资队伍的建设。
2.课程体系建设
在信息和知识输入方面,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课程数量少、课程间关联度低等问题,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建设好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标准、大纲、教材、考核方法等。此外,学校还要积极组织编写有学校特色、质量高、与时俱进的教材与辅导用书,满足教学需要。
3.活动平台建设
校内创新创业中心和校企、校政合作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平台。校内的创新创业中心应由专人负责,配备思想教育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广泛开展科技竞赛、创业沙龙、讲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使创业者获得政府、企业的诸多培训、投融资服务、财税、行业信息了解、项目孵化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4.政策与资金保障体系
学校应积极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完善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学分;完善校内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励规范创新创业行为。同时,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及职称评级方面的优先考量;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对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项目进行资助,对校外科技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奖励;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2]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96~100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 16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4.15亿。这个预测并非没有事实根据,在分析了数字技术将呈现从商业逻辑、组织形态、劳动能力及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就业人群、就业领域、就业方式的影响之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数字经济下的就业与人才研究报告上篇《迈向2035:4 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及下篇《迈向2035:攻克数字经济下的人才战》。报告认为:数字经济下,中国企业将面临在资深高阶人才任用上的“三重难关” 和新生代人才任用上的“四力挑战”,并建议在高阶人才管理上,需首先专注人才本身诉求,其次扶植其支撑系统。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需要触动D赋能 D授权D连接四步走,塑造人才自驱动D自成长D自实现 D自聚合的自循环。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表示:“数字经济下,数字技术深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同时,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数字原住民’们还拥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 在上述趋势下,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施加了“新增、强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响:
就业人群上,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成为重要的就业壁垒。另一方面,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就业领域上,数字化基础服务,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大量产生;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新领域就业。另一方面,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也将被技术低成本取代。就业方式上,产生平台型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而“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他们的新就业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传统组织+雇员关系构成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激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经预测,到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将保持并存发展、融合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生态转变
从新零售、泛娱乐、新金融、新制造四大就业场景的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下,就业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就业人群变革亦会对企业人才管理产生影响:首先,劳动力市场高素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诸多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其次,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争夺战,尤其凸显了对高阶、稀缺的数字化人才、跨界人才的旺盛需求。第三,90后、95后新生代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就业文化亦对传统人才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因此,不少企业都面临资深高阶人才任用的“三重难关”:生存之难――如何确保高阶人才在组织内快速立足、发挥业务价值;融入之难――如何为之营造组织归属感,使其顺畅融入;以及发展之难――如何配置认可与发展手段,持续激发创业激情。
BCG认为,企业在资深高阶人才管理上,需要围绕他们最关切、且对其在组织内贡献价值最关键的方面,并将之视为组织长期性、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工程。
第一层次:赋予高阶人才“权”与“势”。
首先,组织需要为高阶人才配置权力资源,包括影响力的来源和自由施展的空间,使人才及团队在遵循整体业务方向和管理原则的情况下,拥有适于发展的“亚生态”。其次,为之配置发展资源,精准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他们逐步释放更全面、深入的影响力,并拥有与个人期望匹配的成长空间。
第二层次:围绕团队、组织、家人,强化高阶人才的支撑系统。
首先,为高阶人才匹配志同道合的团队。其次,为之搭建与传统人才合作与理解的组织平台,如通过提升传统人才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为新旧人才建立共同的工作场景等。第三,为高阶人才最亲密的家人、朋友等后援群体提供细致的关怀体验。
“四力”挑战
而对新生代人才,不少企业都面临“四力”挑战:动力――如何打造新生代承担职责和自我拉伸的动力;能力――如何快速建立具备专业精进和领导潜质的后备军团;权力――如何平衡业务风险与赋予新生代挑鹦缘闹叭ǎ灰约岸力――如何强化新生代对组织和团队的承诺。 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传统的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需要革新,企业应当以员工为中心,塑造新生代人才的管理自循环:
第一,在组织的触动下,人才趋于自驱动。相比被动管理和严密控制,新世代人才更需要自我激发,然而,在真正的触动之前,企业首先需要深入地洞悉员工个性化、而非人云亦云的诉求,例如:他们为什么而工作、他们的个人目标是什么、当达成目标后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回报、哪些领域又是他们兴趣的禁地等。在洞悉和认同他们个性化的诉求,企业可以设计机制调动其探索未知、承担职责,例如要求人才自主设定工作方向、组织提供360度的日常性反馈。
第二,在组织的赋能下,人才趋于自成长。自成长意味着组织把握赋能的大方向,提供工具、资源、指导和强化机制,而个人将是成长的过程掌控者,成长成果的最终拥有者和价值兑现者,例如组织搭建培养技能的长期性平台、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 而在赋能的过程中,除了组织及个人,一线领导者和HR的责任也异常重大:需要掌握及时反馈的艺术,不断强化人才能力发展的正确轨迹,并且关注嵌入日常工作中的近身辅导――这需要领导者有专业扎实、令人信服的技能功底、领导魅力,以及娴熟的辅导技巧。在机制层面,则应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通过以上两方面,固化赋能成果。
第三,在组织的授权下,人才趋于自实现。在此过程中,组织需要厘清任务、职责的轻重缓急,并尽最大可能在可控的边界之内授权,例如首先将低风险和非紧要任务委派以试炼年轻人、表彰上一级领导的授权行为。
第四,在组织的连接下,人才趋于自聚合。连接是数字时代的显著属性,同样也需要作用于数字时代下个人、团队与组织的互动关系中,例如筛选与组织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人才以形成共聚、建立群组织和“圈子”。迈向2035的数字经济:迎接4亿就业的未来,攻克人才战。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行业内最具颠覆性的事情应该是从2013年4月开始崛起的微商,一冒出来就做了100个亿,那时我们可能都觉得,自己做了十几年,销售额跟他们一比完全不值得一提。在互联网时代,信也好,不信也好,微商都有人在做。现在确实有很多从。。后到70后的消费者在互联网、移动端消费。
而作为新晋消费主流的90后、85后,特质也不再是非大牌和国际品牌不买、非贵的不买了,这些新生代很现实、很果敢、很率真,他们认为这个东西好、适合自己就会买,他们不管你是谁。想迎合这些消费群体的话,首先品质是第一位,接着是时尚性和时尚度,然后是购物的环境和购物的体验,如果这些做好了,相信85后、90后还是愿意到实体店消费。
我觉得这几年,化妆品行业有资本的介入,在推动上会特册陕。另外,这几年也是行业重点洗牌的几年,让我们感觉有危机感,如果把握不住这个脉搏,可能会瞬间被颠覆掉。以前,也许店铺五六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现在完全不行,资本的注入、玩跨界、玩混搭,各种颠覆来得太快,有些事物刚刚听到,可能别人已经做得很好了。
比如,无论是化妆品还是跟日化有关的其他行业,好多都在跨界,很多的商品也在跨界。化妆品店在销售和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系列快时尚的东西,这些东西引进来以后,实现跨界和混搭,才能迎合新生代的消费群体。
这是一本空前绝后的创业圣经。在亚马逊上架一周内销量便超过2万册。
在作者看来,成功的创业者善于摈弃大公司应用的传统产品管理和开发流程,善于结合敏捷工程和客户开发,以不断迭代的方式建立、测试和寻找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变。
成功的创业者充分意识到,他们的企业“愿景”只是一系列未经测试的假设条件,需要通过“客户验证”来说明其可行性。为此,他们坚持不懈地测试自己的观点,不惜长年累月地调整方向以保存现金,避免在客户不喜欢的产品和特性上浪费时间。
顾名思义,《创业者手册》是一本指导你逐步实现初创企业运营的全面、详细的手册。它能帮助企业创始人熟悉客户开发流程,让他们走出办公室接触真实的客户,最终开发出客户乐于购买的产品。
此书的两个作者都堪称创业狂人。史蒂夫·布兰克1987年进入硅谷创业,曾创建过8家企业,其中两家虽遭遇滑铁卢式的惨败,但有一家大获全胜,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史蒂夫·布兰克在从事创业实务的同时,也努力研究初创企业的构建方式及创业学的教授方式,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校讲授创业学。
他还开建了一个专谈创业的博客,受到世界各地创业者的欢迎。2011年,史蒂夫·布兰克开发了精益商业模式这一实践课程,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用来培养其遴选出的学生和科学精英。
另一名作者鲍勃·多夫在22岁时就成功创建了一家企业,而后还接连创建了6家企业,也分别汲取成败经验和教训,便开始从事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可以说,仅从作者背景来看,这本书就汇集了创业家、创业学学者、初创企业投资家等多方面视角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创业者手册:教你如何构建伟大的企业》有别于市面上常见的创业教育、创业管理图书,不是一本让创业者花半天时间就能摸索到成功法则的秘笈,如其作者而言,更像是一本汽车维修手册。史蒂夫·布兰克和鲍勃·多夫希望读到此书的创业者,能把书放在案头,在创业过程中“如影相随”,真正发挥手册的作用。
全书开篇即指出,创业难、初创企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无论是创业者自己,还是通常的创业管理读本,都将成功大企业及其成功模型、商业模式作为目标,也就是说,把初创企业当成了大企业的雏形。但事实上,初创企业本质上只是一个寻找可升级、可重复和可盈利商业模式的临时组织,复制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模式,执行所谓的严格的产品管理和导入方式,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创业者手册:教你如何构建伟大的企业》一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
大多数初创企业都缺乏测试商业模式假设(包括市场、客户、渠道、定价)以及将假设转变为事实的系统化流程,不少创业者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意识。《创业者手册:教你如何构建伟大的企业》一书给出的系统化建议是,初创企业需要积极且审慎的开展客户开发流程,包括调查阶段的两项步骤“客户探索”、“客户验证”,以及执行阶段的两项步骤“客户生成”和“企业建设”。
名人点评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商业模式新生代》合著者
为了避免你的企业在婴儿期就突然死亡,为了增加你的企业成功的机会,请务必阅读此书并付诸实践。
帕特里克·弗拉斯科威茨
《客户开发创业者手册》合著者
这是一本在创业领域不可多得、具有全新经验的创意文本。
巴巴克·尼韦
Venture Hacks网站创始人兼主编
史蒂夫·布兰克用客户开发方法拯救了产品开发方法。
金柏莉·威弗琳
作家、创业家
Web2.0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眼下又在经历一个5到6年为周期的创新爆发时刻,产业的风起云涌让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公司再次兴奋。又一批公司成为硅谷新星,Foursquare、Quora、Flipboard、Tumblr、Instagram、Whatsapp等被认为会成为下一个Google、Facebook或Twitter。
在中国,每个模式都有复制者来下注赌自己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且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能赢回大把筹码的仅为少数人。首先,这些初创公司在美国亦未能自证商业模式的完整,原创者就将面临较大的死亡率;其次,即使一些模式在美国能够取得成功,未能复制的模仿者,以及完全复制但未能解决中美商业环境差异者,也都将面临极大挑战。
如果给这一波热潮泛起寻找原因,它实际上顺应了两个大趋势:互联网的社交化和移动化。
这两个趋势在中国都有众多创业者及风险投资公司投身其中。很多人充满着乐观情绪,Facebook和Twitter等尚未上市估值却一路走高,新生代的Foursquare、Quora和Tumblr、Square等也屡屡传出获得大额融资的消息。这也刺激着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更快速地复制美国模式。仅有一个拷贝计划就能融到一笔钱的时代又回来了。
从较大的时间尺度看,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代到2010年,是物理世界互联网化阶段;从2011年到未来一段时间,是互联网物理化阶段,尤其在最初十年里,是人们尝试建立并适应“三维”的互联网世界,并可能以在虚拟世界中积累的体验、经验和知识,反过来影响整个物理世界的技术与应用创新。
物理世界互联网化是一个小鱼吃大鱼的过程,经历了从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PC-手机/平板的演变,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把物理世界中的文档、数据、业务流程和人等对象,进行抽象化、计算机化、虚拟化和互联化,基本是以“机器模式“进行二维的输入输出与交互。
互联网物理化的技术前提,是近年来逐渐成熟并正在普及的传感器、更小也更低功耗的计算与存储、自然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神经网络、IPv6、三维图形学、三维显示、新材料等技术。这个阶段是希望在互联网上创建一个更逼真的世界,并以”自然模式“进行三维的输入输出和交互,这个新世界的“物体”与“规律”会更加频繁与深刻地影响物理世界。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互联网、智能家电等。
维度二:重构经济生产要素
互联网物理化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或许体现在对日常经济生活的影响上,因为上述技术正带来产品、生产方式、市场及商业模式、资源配置和组织层面的一系列创新。尤其体现在,企业如果采用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按需生产与设计、快速迭代、减少流通环节、组织扁平化的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最近产业谈到的“互联网思维”概念,可以看做是互联网物理化影响民生的通俗版;”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则是互联网物理化影响经济的产经版,即互联网世界的规则,正在从线上波及到线下,冲击和改变着媒体、零售、物流、交通、金融、教育、制造等传统行业的多个环节,并将延展到几乎所有行业。
对中国经济来说,互联网物理化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其一,新入口更多。以前,入口是操作系统、浏览器和关系型即时通信,现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汽车、搜索框、超级应用、地点/位置,移动支付等都成为入口;
其二,是规模效应。快速迭代和按需生产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大的样本库。在小型区域市场,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其三,商业模式领先。很多人知道,微信的体验和用户黏度大大超过WhatsApp;淘宝、京东、当当在零售和快速送达方面的体验,超过亚马逊和eBay;嘀嘀和快的打车省钱的体验超过Uber;相比余额宝、人人贷、91金融超市的火爆,Paypal、Leading Club和Kabbage的类似产品则在北美远没有如此高的用户关注度。
在基础技术上,中国和美国相比整体还有差距,但这种敢冒风险、渴望创新的商业文化,会影响整整一代企业家,并辐射到更多的个人。中国是最大的制造国,互联网将会对产业升级为“中国智造”产生深远影响。
维度三: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互联网物理化,将如何改变人,尤其是青年的行为模式?从诸多90后青年调研报告中或许可以看到端倪:在他们眼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本就与互联网世界密不可分。他们还拥有比前人更多的自由时间与可支配资金。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会期待实现更真实的三维互联网世界,这将改变新生代人群的行为模式。
数字世界的三维化和自然人机交互,是新时代的关键点。以Kinect为代表的新一代体感控制器与深度摄像头、三维激光扫描器的出现,让人们能以一种易用、直接、低成本的方式,从现实世界中抽取物体的三维信息,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做进一步地修改、调整。
云计算提供了近于无限的计算,存储,网络和数据资源, 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机器不仅可以模仿人类的沟通模式,而且可以学习人类的思维方式做出更个性化、更智能的预测和决定。机器在可见的未来将会和人类一样聪明。
【关键词】保险 互联网保险 创新商业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作为普惠保险的新兴业态,从传统保险公司的电商化,到借助第三方平台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再到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正在掀起新的行业浪潮。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高达2234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2015年的9.2%,增速十分迅猛。?q?因此,为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防范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互联网保险应注重产品创新、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以及注重创新商业模式。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人身险累计保费1465.60亿元,同比增长3.15倍;互联网财产险累计保费收入768.36亿元,同比增长51.94%。截止到2016年3月底,互联网保险服务的用户超过了3.3亿,互联网保民人数已是股民人数的三倍,互联网保险促进了保险的普及。在互联网保民中,80后人群占47%、90后人群占33%,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力,新生代积极参与互联网保险,是互联网保险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r?
三、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保险产品不多
互联网保险销售仍以传统保险产品为主,创新的保险产品仍然不多。[1]-[2]同时,互联网保险销售仍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直接影响保险从业人员能否深度发掘消费者所面临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而影响从传统推销保险到精准识别客户到服务客户。
(二)线上线下结合较弱
目前,互联网保险仅限于简单的保险品种,例如退货运费保险、航班延误险等。多数复杂的长期产品例如人寿保险、护理保险等还需销售人员推销、讲解和说明,金额较大、原因复杂的理赔案还需现场查勘定损。因此,互联网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服务。而国内保险行业产品、组织架构都围绕渠道而建立,导致传统的保险公司很难从组织架构层面真正做好互联网保险。
(三)大数据分析较滞后
“大数据”是互联网经济或“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3]但从“渠道观”来看,仅将互联网保险看作业务渠道;从“流程观”来看,仍停留在技术和成本范畴来理解互联网保险;从“定价观”来看,仍未深入分析标的物风险,实现精准定价。这样仅仅局限在保险的框架中,并没有打造“保险+数据”共享生态圈。同时,保险行业也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
(四)创新商业模式缺乏
目前保险业主要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销售渠道,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改变保险业的运作模式,从而改变整个行业所遵从的价值体系;[4]保险参与者没有实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互动的保险活动;各家保险公司没有深挖互联网碎片化和场景化的优势,通过经营化、服务化、客户化来进行互联网+保险的融合。
四、互联网保险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策略
(一)创新互联网保险产品
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更多产品创新,开发嵌入互联网保险技术产品,如UBI汽车保险、移动健康管理保险产品等;采用场景化、碎片化、细分策略、服务整合的技术路径,实现互联网保险产品轻内核、强渗透、快响应、广传播的特点。因此,做“人人能看懂”的标准化产品,做“玩着买保险”的互动产品,做“与服务一起销售”的服务保险。
(二)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互联网保险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以寿险为核心,整合保险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以增值服务,附加服务和大服务赢得客户,让传统服务与互联网创新互为补充,线上服务及时便捷,线下服务真实周到,实现成本低,效率高,途径广,内容多,体验好的转变。同时,有助于改善保险服务品质,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三)加强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可发现不同群体的保险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并进行精准推销、精准定价。同时,建立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契合行业互联网化发展需要,而且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如:平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和措施,能解决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化和安全问题;可以推动保险监管信息化的水平提升,有助于快速精准地识别互联网保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防止风险的大量集聚和跨界蔓延。
(四)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
一是实现“传统渠道+互联网”模式,将互联网保险与门店、坐席、人、业务员等传统的渠道进行结合;二是实现一站式客户体验的平台运营模式,如中国人寿搭建了类淘宝官网平台,成员单位均可在平台上进行销售和综合经营服务;三是采用互助保险组织,通过互联网快速汇集客户需求,实现风险共担;四是选择“互联网+”自身营销特点,将非核心业务外部化,实现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并向医疗、健康、养老、投资等延伸。
注释
?q?2016蚂蚁金服研究报告。
?r?互联网保险发展要注重创新商业模式.魏迎宁.中国保险报.2016。
参考文献
[1]王燕,杨晓明,徐兴泰.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
[2]陈碧豪,赵志明,付泽华.互联网保险产品营销模式及创新探析[J].商.2014.
[3]曹云波,姜家祥.大数据时代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机遇与挑战[J].财会月刊.2015.
那么,商业模式到底怎样理解更全面?商业模式分成哪些类别和要素呢?这篇文章,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的一些概念做一下更简单易懂的解读。商业模式的定义
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来做下整理,分析出一个更全面且更容易理解的解释。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新时代》
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商业模式就是你如何赚钱,其核心就是三个问题:你卖什么?怎么收费?怎么卖?--《创业36条军规》
一句话,商业模式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在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商业价值。--《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从上面的摘选可以看到,人们定义商业模式时,基本上会从两个层面来讨论:公司层面和产品层面。本文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对商业模式进行解读。
从公司层面解读商业模式
从公司层面,商业模式包含了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商业模式新生代》中将公司的商业模式总结为了9个版块,每个版块都代表公司运营中的核心事务。在这里将其简化,可以理解为四个核心要素:
产品:公司能提供哪些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资源:公司所拥有的有竞争力的资源有哪些,比如技术资源、合作资源、政府资源、内容资源、业务资源。
客户:公司面向的目标客户群体,建设了怎样的销售渠道体系,客户关系怎样。
钱:公司的成本结构、收入来源、资本增值等跟钱有关的事务。
由于不同公司所拥有的各要素的资源和能力不同,所以才出现了各公司多样化的商业模式。那么,公司层面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这四个要素进行归类,比如资源驱动、客户驱动、产品驱动的商业模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客户驱动的商业模式:一些公司没有核心产品、核心技术,要么提供一些没有技术门槛的产品和服务,要么其它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司更依赖于建设有力的营销体系维持客户关系构建商业模式。比如常见的提供网站建设的公司。比如一些提供项目外包开发、设计服务的软件、设计公司。还有一些专门为客户提供广告推广、运营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大多以接客户项目单生存。
资源驱动的商业模式:一些公司占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资源优势研发产品、提供服务、甚至获得项目订单,以资源为基础构建商业模式。一些有特定资质(牌照)的企业拥有业务资源优势,比如电信运营商、出租车公司。一些基于高校的企业拥有技术资源,比如科大讯飞、清华紫光。一些有行业积累的企业拥有内容资源。一些有政府关系或大企业关系的公司能够承接到大型项目。一些有业界口碑的企业(或高管)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资源。
产品驱动的商业模式:一些公司以研发解决行业(企业)、用户问题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为核心目标,利用产品的低成本可复制性构建商业模式。产品主要分为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两类。实体产品主要是需要生产制造的产品,比如玩具、书籍、消费品等。虚拟产品主要是以人的体力和智力转换成的产品和功能,比如电子游戏、培训课程、手机话费等。另外还有平台类的产品,用于整合多方用户需求为多方带来价值,比如百货商店、电影院、淘宝、滴滴出行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通过不同商业要素驱动构建的商业模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是资源驱动、客户驱动还是产品驱动,其它的商业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钱”这个核心要素。一个成熟的企业必须要考虑成本、收入、增长等跟钱有关的问题。
从产品层面解读商业模式
从产品层面讨论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公司是以产品驱动的公司,其产品是自己研发并做为公司核心业务。由于目前实体产品业务也在逐步互联网化,而互联网产品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论来支撑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逻辑。所以这里主要讨论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一个产品的商业模式可以拆分成用户价值、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比如,我们在讨论搜房网这个产品,会说它是一个“房产交易资讯类平台”。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房产交易资讯”--用户价值、“平台”--运营方式,而盈利模式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广告”、“基于流量的交易分成”等模式。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这三个基本要素:
用户价值
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产品,满足了用户怎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哪些价值。对于用户价值的分析,首先要分析用户场景确定目标用户群体,然后分析用户需求找到痛点并分析需求的质量,然后设计产品的核心功能如何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要跟其它满足需求的产品(方案)相比较,建立竞争优势。
一个优秀的产品在用户价值方面应该满足三个条件:抓住用户的痛点、用户需求质量高(广泛、高频、刚需)、与其它产品(方案)相比更有竞争力。
拿滴滴最早推出的打车功能来举例。分析用户打车的场景:最早打车要么在路口拦车、要么打出租车公司电话叫车,这个场景带来的问题有:
不知道附近有没有车,不确定等待的时间。(或者附近恰好有车,前一个路口转走了的杯具)
高峰时间很难打到车。
多个人在同一地点打车时,有人不遵守秩序抢车。
拦了车之后,很有可能是黑车,跟乘客讨价还价。
招手拦车效率低,很有可能出租车看不到而错过机会。
分析以上五个问题,不难发现,前两个问题是用户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打车这个用户场景的核心痛点。
接下来,分析这个需求的质量:
打车难的问题不是个例,是很普遍发生的现象--需求范围广。
很多人每天都要打车,甚至一天打多次车--需求频度高。
不打车的话就要挤公交、挤地铁,对于经济条件可以的用户来说是最好的代步选择--刚需。
所以,打车这个场景是一个广泛、高频、刚需的需求场景,需求质量高。
然后我们看看产品功能的设计是否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用户打开APP后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出租车,距离多远一目了然。
高峰时间可以提高价格叫车,以金钱换等待的时间。
以在线抢单的形式,出租车与乘客建立一对一的契约,解决了不遵守秩序抢车的问题。
出租车的信息在APP中都有认证和备案,排除了黑车的可能。
下单后出租车司机会主动电话联络乘客,确定位置,不会出现错过的问题。
最后,分析一下滴滴打车产品的竞争力,相比传统的招手拦车、电话预约的方式,利用手机APP打车更加便捷、效率更高,解决了很多传统打车时遇到的麻烦,竞争力更强。
盈利模式
关于产品的盈利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除了直接用于买卖的商品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的花样,直接的、间接的、不可告人的... ...。为了能够更方便理解,在这里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其分成“免费”、“付费”两种。
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是互联网产品最常见的盈利模式。需求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是产品的“盈利模式”,不是“营销手段”(不是免费送个小礼品什么的、或者免费做个小项目拉住客户下个项目再赚回来什么的)。免费模式可以细分为:免费+广告的盈利模式、免费+流量的导流模式、免费+增值功能(服务)的盈利模式。
免费+广告:这是互联网最早的一种盈利模式,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功能网站大多都利用这种盈利模式。无论是融入到产品中的闪屏广告页、还是损害体验的突兀的广告位,还有搜索推广、软文推广等,都是广告的一种呈现方式。
免费+流量:基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很多软件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付费模式转移到流量模式。流量模式的变现途径有很多,为其它产品转移用户,为服务提供商导流意向客户信息,为其它产品获取曝光,为线下服务提供商引流订单。
举几个例子:
滴滴出行的“发现”功能里,是在向各合作产品提供的服务导流。
装修管家的“申请免费报价”功能,目的是为了采集意向用户的信息,之后传递给合适的装修服务商。
驾考宝典的“百宝箱”功能里面,放置了很多与驾考功能没有任何关系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基于其APP的高流量进行导流。
免费+增值功能:免费增值功能的利用方式也比较丰富。比如AppStore中:
提供免费的Lite版和付费购买的Pro版。
直接使用会员年费(或一次性VIP会员费)获得增值功能。
让用户直接购买一些增值功能(或服务)。
以虚拟货币的形式让用户购买增值功能。
游戏也会采用免费+付费道具的方式盈利。
付费模式:
付费模式主要为销售实体或虚拟的“商品”。以电商模式和App Store为代表的虚拟商城两种模式。用户付费购买的都是有价值的商品:实体商品、APP、书籍、音乐、游戏等虚拟内容。
运营方式
在确定了“产品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和“如何通过产品盈利”两个要素后,策划运营方式实际上就是解决“通过怎样的方式能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和“通过什么方式能让用户使用付费功能”这两个问题。根据产品的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公司制定的运营方式也是不同的。
基于用户:
互联网产品最核心的资源就是用户,服务好用户是第一要务。用户运营的核心指标是用户量和用户的活跃度。所以产品运营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并留住他们”和“如果让现有用户更频繁的去使用”这两个问题上。
基于内容:
对于以内容为主的资讯类产品、阅读播放类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内容的质量,不仅要把握好优质内容的来源,有时还要自己生产内容。内容运营的工作主要是内容的生产、整理、分发。一些其它品类的互联网产品,有时也会利用内容运营增加用户粘性,提升推广效果。
基于数据:
很多互联网产品对于数据分析非常重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用户的使用习惯、反馈产品的功能设计优劣,分析出用户使用的频度和粘性。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指导产品的下一步功能研发目标,营销活动的侧重点,甚至调整产品的方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