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古代重点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重点文学常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古代重点文学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古代重点文学常识

第1篇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王春凤.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古代散文选文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第2篇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的情况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在文言文知识水平掌握上偏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相关知识难理解,内容晦涩,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缺乏趣味,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当然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语文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第二,文言文基础知识较差。基础差是造成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知识缺乏且不牢固,很多文言文内容难以理解,学习吃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实际学习情况不佳。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选择死记硬背,在方法上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文言文翻译上十分依赖工具书,不利于自身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文言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文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性,更在于文言文中富含的智慧和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对于高中生而言,加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将文言文学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字词多义,不好掌握;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没有激情,听到文言文就犯困;有的学生觉得背诵文言文太过枯燥。据相关调查显示,4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这么高的比例不得不值得我们关注。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在诵读中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掌握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言文,提高语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平时文言文诵读中,可不断尝试去翻译比较浅易的文章,提升翻译能力,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星期读几篇文言文,长期坚持,让阅读达到一定量,在不断诵读中亲近文言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诵读可运用的形式很多,但在诵读时需把握句读,理解其意,并学会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而非死记硬背。以理解其意为基础进行反复诵读,通过实际感官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刻入脑海,理解其意旨和内容,不断转换为自己的知识。(二)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想要提高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必须大量积累实词、虚词,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记忆和探索理解,不断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前,需落实字词,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进行口头翻译;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对比自己理解与老师讲解中的不同地方,有疑惑需提出来并进行探讨交流,运用语法和语境对文言文进行情景推测,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后,需独自进行书面翻译,并让老师检查,从而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做书面的分类整理,做到长期坚持。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繁琐,但对于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十分有效。(三)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掌握许多基础知识,并对这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系统化,脑海中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才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文言断句、古代文化知识等专题归类,并通过不断的理解和练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于重点词类和典型的句式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其中规律,把握学习重点。整体来讲,文言文的学习知识点多且琐碎,容易遗忘。因此,需要对学过的知识做归纳总结,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归类和积累越丰富,分析、阅读能力也就越强,课内、课外加强阅读的积累,定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不仅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四)在思考中学习文言文。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背诵,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进行批注,做好读书笔记。无论是精辟的论述还是厚重的情感,能触发我们思索和感悟的词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标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文言文的学习,在疑惑中寻求答案,在寻求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掌握,学会从思考中去学习文言文,这也是融会贯通的重要学习方式。

作者:周禹彤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高伟.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

[2]杨志刚.高中文言文有效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9

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一、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优势

1.合作学习是以课前分好的异质小组为主体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最为有效,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学习成绩、语言能力、性别、学习风格、人格类型等。四人一组为最适宜,它可以灵活地变成两两讨论,再互相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最大范围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也有足够的力量和创新思维来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是同伴间“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只有当小组整体和组中成员都取得成功时,组员个体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这是构成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小组成员既要承担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彼此之间又要互助合作,协同努力,在共同的听、说、读、写等活动中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以小组总体语文成绩(而非个体)作为评价和奖惩的依据。于是,学生成员间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组内成员之间加强了互助和合作,组与组之间也增强了交流互动,团体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各尽所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而获得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主要采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如下。

1、建立学习小组,达到预期目标

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小组的划分直接决定合作的成效。所以,尽量避免学生随意的编组,最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然后搭配成组。但是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小组成员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构建宽松环境,师生平等交流

要打破原有的“满堂灌教学”,就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始终是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共同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走下讲台,学生只有在打破师生明显界线的情况下,才能和教师倾心交谈,增强小组合作的信心。这样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讨论,才能真正创设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

3、通过实践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很多语文知识并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就能理解并记住的,这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才能获得的,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形式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4、分享知识成果,建构知识体系

让合作小组一起把了解到的常识、识记的重点词语、摘录的精读精彩段等及时进行总结,由于合作学习,很快就能完成。这既是一种能力,归纳整理,查漏补缺,又是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再给予点拨,使之完美。这样,语文课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积累和丰富,合作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5、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提供成功机会均等的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强调其过程利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同样,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也要以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正确的评价是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兴趣和促进合作实践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评价时应当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分数的等级、优劣都是次要的,个体借助合作得到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教学;说文解字;技巧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每个必修版块都设置了一个文言文单元,可见文言文教学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优良文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碰到了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易感知,容易遗忘

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久远,再加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缺乏必要的古汉语基础的情况下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不易感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应用实践的机会,容易遗忘,学习成效不大。

2.形式单一,强制记忆

虽然学生的古汉语基础较薄弱,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繁重、时间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细致地为学生逐一介绍文言知识,只能按照串讲的形式讲解文言文,这就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再加上很多文言文名篇都要求学生背诵,教师只能让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的学生强制记忆,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排斥心理有增无减。

3.只重识记,忽视应用

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只注重文言字词的梳理与识记,却忽略了文言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方面的应用价值,没有引导学生从文言文教材的学习中寻找写作资源、借鉴写作技巧,所以造成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懂活学巧用的问题。

二、对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确实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但不能变成孤立无依的字词梳理、支离破碎的字词训练,只有对症下药、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眼整体,提纲挈领

(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在讲解文言文教材之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及主旨。如在讲《兰亭集序》时,应先介绍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严酷、权利斗争复杂尖锐等社会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文人“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生存状态,才能理解作者“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死观的积极意义。

(2)加强诵读,感知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感知和领悟课文的过程,所以文言文教学很有必要加强诵读教学。当然诵读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读,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可先让学生听朗读带泛读,听朗读带前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句读和情感,然后再组织朗诵比赛,看谁能读准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气势,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

(3)丰富形式,创意再现。在讲解《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课前创作的课本剧。这样既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表现;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说文解字,重点击破

在学习文言文时,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是重中之重,但是逐字讲解既耗费时间,也不能让学生明了重点,可谓劳心劳力又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应抓住重点字词,各个击破。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呢?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他们一些活学活用的方法。这里笔者举两个方法为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生在遇到一些陌生却又关系整句话的意思的重要实词时可根据这个字的形旁推断其含义。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夜缒而出,见秦伯”一句中“缒”的含义理解起来有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举学生学过的如“自缢于庭树”“同舍生皆被绮绣”等引导学生归纳形旁“纟”的字多与“绳索、丝织品”有关,让学生结合语境,推断出“缒”的意思应该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2)联想迁移法。在文言文学习中,可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学会迁移知识,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一句时,很多学生不明白“垣墙”一词的含义,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氓》中的“乘彼垣”一句,结合语境,推断出“垣墙”的含义应是“砌上围墙”。在学习《琵琶行》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一句时,可根据成语“信口开河”“信口雌黄”等推断出“信”的含义是“随意、随便”。

3.弄清技巧,活学巧用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编排的文言文大多是名篇,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方面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所以教师除了讲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弄清写作技巧,从中借鉴学习。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让学生感受文中情节的“三起三落”,引导学生了解一波三折法在制造文章波澜、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方面的独特作用,然后让学生练笔,读写结合。在学习《劝学》时,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论证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最后阐明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写法;同时还可让学生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并且可与练习、写作相配合,让学生活学巧用,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巧妙融合。

综上所述,文言文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活学巧用,也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启发点拨,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笔者也将继续努力,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使之更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1]安传芳.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王娜.有滋有味学文言――文言文趣味教学小议[J].学周刊,2011(10).

第6篇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

一、沉重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三传统复习模式往往是大量的试题训练,反观复习效果,其实不佳。究其原因:

1.注重考点复习而轻视回归教材

进入高三,不少语文教师一味埋头于考点复习之中,置教材文本而不顾。殊不知高中语文教材,不论是必修文本,还是选修文本,它们都承载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科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全国新课标卷,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求。高三一轮语文复习应两手抓,既抓考点复习,又抓教材复习。研读考纲,把握考试的内容与结构,回归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四基”。

2.注重教师讲析而轻视学生主体活动

高三语文课堂,学生依然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纵观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师仍津津乐道于讲析,甚至一讲到底,全然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记得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说过:“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已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应该构建共生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互生”的学习体验活动中认知、发现、感悟,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3.注重语言运用与阅读训练而轻视作文的有序训练

全国语文新课标卷命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而表达能力的考查占71分(分别为第16、17、18题)。语文重基础,提高靠作文。因此,一轮复习中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作文的复习与训练尤为重要。作文的复习不可随意打乱仗,应合理安排,有序进行。一轮复习与训练的重点可设置审题与立意、文体与结构、语言出采与素材积累,最好每周安排一节作文课。设计好作文复习与训练的作文学案,结合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型加以导练,用高考考场满分卷加以示例,让学生有具体真切感受。学生有借鉴,有模仿,有启迪,使学生树立“作文不可怕、作文我能行”的信心。

4.注重考题训练而轻视对考题的研究

高三一轮复习中,不少教师往往不加选择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而试题的陈旧、重复,甚至与高考考题相差甚远,他们视而不见,不“运用脑髓,自已来拿”,让学生“囫囵吞枣”,其结果,复习效果与考试成绩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有责任、有经验的高明教师,进入高三复习时,他们往往对当年高考各套语文试题(2016年共八套,全国卷三套,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五套)详加研究,寻找高考命题的特点、趋势,剖析高考考题考查的内容、能力及题型特点,让自已的引导与复习能真正“瞄准高考”。

高三语文教师,进入复习阶段,应该加强对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如高考常考点“成语使用”,2016年全国卷(I)命题题型略有变化(变式),变为多则成语分组考查,增加了难度。再如常考考点“语言连贯”:就单选题而言,全国新课标卷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衔接式排序题”(2015年以前),难度教大,一种是“语句复位题”(2015年),难度降低;就填空题而言,全国新课标卷主要题型是补写语句,补写三句话,每句12至15字不等,连续五年考耍几乎是一道必考的“大餐”。教师多研究高考真题,复习时成竹在胸,学生的训练就不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精选准练,复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复习策略

进入高三复习备考,切不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更不可一味依赖单一的“复习资料”,思想懒惰僵化。高三复习备考应该是动态的、立体的,因时而变,因事而化,要不断创新复习方法。

1.制定详实计划

进入高三复习备考,可谓千头万绪,似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那么多的语文知识,那多的考点要求,加上十几本高中教材,如何展开复习呢?这时一定要忙而不乱,繁而有序,制定好合理详实的复习计划。

首先是教材复习计划。教材文本如何复习,复习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采用何种复习方法,如何落实好教材的能力要求和语文素养要求等等,缜密思考,统筹落实。

其次是《考纲》的考点复习计划。制定考点复习计划要特别关注哪些是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的重点考点,哪些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计划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考点、高频考点,切不可平均用力。

其三是学生自习复习计划。不少高三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缺乏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学生的自习,特别是早自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我复习有序进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好早自习复习计划,正告学生:或教材复习,或语文知识复习,或考点知识复习,或朗读、背诵文段。学生每天有具体任务,又有章可循,日积月累,自我复习定会收到效果。

总之,复习计划不可单一,要全面,要有层次、阶段性,做到合理、科学、有效。

2.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语文知识按考纲要求,大致可概括为语音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词句及语段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古代诗歌知识系统、文言文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和写作知识系统等。因此在语文第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系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复习的知识点与所属的知识系统横向联系,再将语文的各个大系统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如此纵横交错,不断积累完善,便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能力,学生答题便能更好地寻找解题的依据。

3.注重利用教材

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是本末例置。2016年全国新课标颁布的《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必修课程中语文1至5五个模块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因此,教材既是教学之本,也是复习之据,教材复习的重点应该是词语知识及积累,相关语文常识与文体知识,文言文与古代诗歌,规定背诵的段落、篇章,以及优秀篇章的结构思路、表现手法等。此外,也可将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如庄子、陶渊明、苏轼、桑地亚哥等中外的人物都能让我们产生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充实作文的内容,又可增加作文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4.突出能力培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特别注重突出能力立意,强化语文素养的考查。高考命题给我们启示是:紧靠一味大量的试题训练是不行的,语文教学也应“不忘初心”,必须回归多读、多写的正途,必须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当作核心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比如论述类文章阅读,学生往往不易把握。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读:第一步,全神贯注,快速阅读,第二步细读勾划,划出关键(划观点句、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重要概念词、时间词,限制词、指代词等),第三步,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学生阅读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提逐渐提升,也为学生答题提供了寻找解题的依据。

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首先要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然后在信息区间分层探寻勾取,运用同类合并、异类并列的方法进行归纳。信息筛选与整合,这是高考必考的能力要求。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古诗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作文审题立意与快速构思的能力。

5.重视学生积累

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积累尤为重要,有了平时的“厚积”,才有高考的“薄发”。

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成语。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以组考查成语,扩大了考查的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成语语料。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外搜集成语,分类整理,积累成册,并能有意识地在作文中运用,增加作文语言的文采和意蕴。

指导学生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文言句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让学生分类整理。

指导学生积累古代诗歌知识。古代诗歌知识包括诗歌文体、题材特点、风格流派、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让学生分类整理。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处理教材 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0-01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所谓选修,“选”而后修,那么如何处理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真正体现选修课的选择性。

一、内容的选择

选修之“选”还有一层意思,重要内容着重处理,次要内容淡化处理,同时调整次序,优化教学构成。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多个部分构成,应该可以自由选择上哪一块内容。“赏析指导”精读,以获取知识和方法;“赏析示例”精品深味,获取经验;“自主赏析”略读,自主实践。同时,可以将“自主赏析”的几首诗并在一起品读,甚至可以跟“推荐作品”合起来对比品读。赏析内容应根据学情来选择。

有些教师担心:舍弃教材某些内容,考试考到了怎么办?这还是在用旧观念和旧眼光来处理新教材。选修课本本来就是供选择使用的,取舍是必然的。选修教材那么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如果高考考选修课本里的作品或理论知识,那岂不是有失公平吗,所以高考是不会考课本内容的,当然相关方面的能力可能考察到,选修内容应该是必修内容的某方面内容的拓展与强化。

要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选修课的每次研习最好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中要确立重点、对象、方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因此,要善于发现,并围绕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自学与引导。字面好理解,无须细说,但是深层的东西仍有必要提示:其一,自学与引导两种教学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两种理念,即学生主体论和教师主体论。通常二者难能兼顾,在实践中肯定要偏于一端。根据新课程的学生主体论理论,应该侧重自学。其二,自学与引导的平衡点很难把握。但即使这样,还是要重视自学,教必修课需要自学,教选修课更需要自学,没有自学的选修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多种选修课本都是着眼于学生自学而编制的,试图建立一套选修助学(非助教)系统,老师没有多少讲授的空间。例如《语言文字应用》是一本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材,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这门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以及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运用的一些基本要领,没有一处学生看不懂、读不通,如果老师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反倒败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调学生自学,老师在课堂根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自学顺畅的时候不讲授,只是到了关键处点拨一两下;作某些方法策略的引导;提供某些必要的助读材料;把握课堂上或缓或急、或行或止的教学节奏;调动自学的热情,创造活跃的或沉静的自学氛围。

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李杜诗风之比,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引导发现”,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

三、教材解读行为的选择

多元与限制。多元,即多元解读教材,包括论题和论题切入点多元化,答案或结论多元化,以及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多元化等;限制,即限制性解读教材,包括挖掘并尊重文本的客观意义,探讨并尊重作者写作的原意,以及不违背公理、常识等。两种解读行为具有对称性或对立性,既对立又统一于同一解读行为中。在它们背后还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即创造性思维和规范性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多元解读才成为可能,并显出多姿多彩;有了规范性思维,限制性解读也就得以实现,并显出稳重、规范,所持之论为大家所接受。可见两种解读行为相辅相成,都是老师们处理选修教材所必需的。

有必要更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在能量,强调多元解读教材。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多元解读日益为有识之士所呼吁、所实行。我们多年前就倡导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到现在使用选修教材更应尝试多元解读。高考已经启动了多元阅读。2008年的高考试题始创多元解读,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就是提倡多元阅读。当然了多元解读要辅之以限制性解读。

防止孤立片面,力求全面公正。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知识与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