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德育定位有偏差,内容空泛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及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即将德育教育定位于学习成绩。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一切是颇有偏差的,德育考试只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察,德育分数并不能代表该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学校经常将德育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过多,而且枯燥无味,实用性较低。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过于注重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关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另外,关于高中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并未结合当前高中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内容设置,忽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个人信念,导致中学生的价值观差异化较大,自我为中心意识过于强烈。
(二)德育方式单一,途径较少
学校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时,通常采用道德理论知识课堂授课的方式,并通过考试进行考核,容易导致学生的反叛与抵触心理,效果不佳。由于德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并不相同,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目的上。倘若单单使用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方式,不仅形式单一、枯燥,而且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德育模式陈旧,效用低
当前学校采用传统的理论课讲授模式作为德育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与实际相结合,只是单喊宣传口号而忽视实效性,加上学校与教师方面并未重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未能通过自身的操行规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善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四大对策
(一)调整德育定位与德育内容,注重条理性
当前对于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高中生,培养高中生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性。结合当前的时展特点与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条理性、层次性较为分明的德育内容。主要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丰富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层层递进,逐步加深高中生的道德素质理解与培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如何与人更好相处、交际,培养学生发展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文明学生,做到最基本的自律原则。
(二)改善德育方法与途径,注重多元化
道德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以往的德育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得德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
1.主题教育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以及其它主体活动教育方式,例如故事会大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宣传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多多体谅他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成为心胸宽广、善良有爱的人。将课程与主体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习、了解德育知识内容,而且更易使得学生从主体活动中感触更深、易于学生接受教育。
2.文化氛围熏陶法。当前高中生的年龄尚浅,仍然处于叛逆期中,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于波动,而且容易与学校、教师产生反抗、压抑情绪。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采用文化氛围熏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教师以身作则,学校管理人员推行民主活动建设,树立文明校风,引导学生在文明、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收到熏陶,培养文明有礼、文化素质较高的高中生。
(三)通过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效用
当前我国发展迅猛,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教育方面,因而,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德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开展形式,培养出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学生,才能保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成效,满足当前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上我国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多媒体运用技术作为新型手段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当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最新相关事件作为案例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或者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学生提高注意。应当从根本上,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凸显新时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推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道德品质逐步发展,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理解学生,以身作则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用性,引导学生成为行为规范、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国家栋梁。
(四)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保障机制
由于高中生当前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德育保障体系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德育内容与制度、德育实践等各方面。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只有德育建设的工作者具备高素质道德品质,通过自身亲身示范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要求,才能采用德育理论将自己的工作实践系统化,改革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对德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制定一系列系统化、全面性、合理性的培训课程计划,提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技能、以及专业化能力,注重培养德育教师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通过培养德育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问题,结合德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化知识,以高效、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保证整体高中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障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实效性高的德育制度,保证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使得整个德育工作更显系统化、条理化、实效化。通过从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的保障,严格要求德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内涵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魅力。严格按照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德育评价系统。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系统,可以有效监测、检查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情况,并针对学生发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应对措施及时辅导、帮助学生。只有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避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重视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以往的陈旧模式,与新时代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进程,全面、有效的提高学校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建雄.高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3, (5)
[2]黄蓉生.高中应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8) :60.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问题 ;对策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2]贾文武.从大学生犯罪引起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02).
(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差异性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特征,藐视权威,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但是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因此,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和开展,但是学校往往从利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如果长期以往,学校将不在是乐园,而是军营;学生也不在是青少年,而是军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二)德育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5<2”式的德育效能模式是很肯定的,即五天的学校德育效果小于双休两天的社会的负面诱惑。学校和教师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学校为了维护生存,减少风险,大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的开展,导致学校的德育方式很单一,对于学生的德育仅仅是生硬的“禁止”“不许”的规章,而学校推崇的德育经验其实是全面监督学生。学校德育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听话的孩子,但是很少考虑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开发,“无知则无行”,学生自然会缺乏这方面的有效行动。因而,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德育模式效果显而易见。
(三)德育队伍建设的落后性
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着手建设了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了“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看似合理,但是力量不强,往往造成班主任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成了“替罪羊”和“敢死队”。无论学生造成的问题大与小,轻与重,在校内或校外,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班主任,家长找班主任,学校也找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处在一个矛盾的焦点。很多能够化解的小事都有可能被放大,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其他科任教师似乎是“无官一身轻”,下课和学生缺乏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在自己课堂出现的小问题,也要找班主任解决,似乎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四)德育途径认识不清
大多数学校认为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点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班会上来完成德育工作要切实开展,不能仅将其作为课时计划,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讲授、德育考试或者简单的德育评价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而且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初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涉及很多层面和很多环节,注意很多细节问题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针对上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些许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
(一)继续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学生做人的准则。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个过程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实现交流的现代化,倡导老师加学生的QQ或者微信,与学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使以后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设高效的德育团队
关键词:幼儿德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52
一、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在德育教育时的奖惩方法不合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物质奖励或者语言鼓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奖励的恰到好处,就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惩罚的不合时宜,就会对幼儿的内心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纪较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幼儿教师要反复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以争取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还小,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不懂”,这种想法首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也会使教师的威信严重削减。
(二)幼儿德育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改变
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上,即确保幼儿在幼儿园里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这也就使幼儿德育工作成为空壳。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所以经常会觉得每天说很多废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并无创新之处。对幼儿的德育工作要开展到实处,切实将幼儿的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幼儿负责。幼儿园的任务是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态度和道德观念,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的好习惯,帮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都是“主角”,而幼儿只是教学的“配角”。幼儿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管理的规规矩矩,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潜力的挖掘。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课堂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给幼儿发挥的空间。而且,幼儿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健康成长,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幼儿之上,让幼儿丧失拼劲和闯劲,成为唯唯诺诺的“小绵羊”。
二、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想在幼儿德育教育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注重平时教学中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应该从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进行任教,才会给幼儿德育带来生机。同样是教幼儿拾金不昧这个道理,有的幼儿教师只是告诉幼儿看见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要捡,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捡。而有的幼儿教师就会告诉幼儿别人丢东西一定很着急,如果我们将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现,会给爸爸妈妈丢脸的。当我们捡到别人丢的东西时要第一时间交给教师或者家长,想方设法找到失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二)科学开展幼儿德育内容,优化实施方案
幼儿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幼儿教师进行鉴别,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对幼儿进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的规律,每一个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幼儿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大胆创新教学思路。比如教育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时,祖国家乡对于幼儿来说就太抽象了,在他们看来祖国和家乡是遥不可及的,这时需要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幼儿身边的人或者事入手,由近及远,一点一滴的给幼儿渗透,帮助幼儿理解祖国和家乡的概念,从而使幼儿爱上祖国和家乡。同时,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保护幼儿的心灵不受伤害,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三)幼儿园与家庭同步教育,将德育渗透在生活中
幼儿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辅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教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家长自己都随便横穿马路,怎么能够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溺爱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德育工作。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合作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争取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较高道德水平的孩子。
综上所述,幼儿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幼儿,并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教给幼儿最权威的知识;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氛围,将幼儿德育工作常态化和生活化;要尊重幼儿,爱护幼儿,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幼儿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校 德育工作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一、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方法单一,以惩罚为主。
在不少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方法非常单一,缺乏体验教育,只是空洞说教;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以惩罚为主,甚至出现一些体罚学生的行为。在个别老师看来,学生是吃硬不吃软的,跟他和颜悦色地说服教育,还不如直接使用惩罚的方式更直接有效。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成为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常用的德育方式。
(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被弱化。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这种作用出现相对弱化的倾向,甚至被许多学校忽视,育人意识不强。很多学校的共青团、少先队部形同虚设,只是在完成上级工作布置时,才被动地开展活动;同时,许多团干部、大队辅导员都是兼职,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开展的活动更注重趣味性,未能从启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设计各种团队活动,完全没有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三)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家长配合度不够。
随着“外出务工热”的发展,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里的老人有心管、无力教,导致孩子自由散漫、误入歧途的案例越来越多。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要么是“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要么就是“一言不合,棍棒伺候”,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到初中阶段,许多家长管不了了,只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完全依赖学校的约束教育。当孩子在学校违反纪律、出现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时,许多家长的态度是躲避,或者一味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这就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四)思想品德课重知识轻情感教育。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在许多农村初中学校,老师们一心只为中考服务,他们更关心学生的分数,只重视知识的讲解,注重教授学生答题技巧,培养他们的应试能力,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及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引导。
(五)未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了解不足。
社会在发展变化,学生也在发展变化,但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许多学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现在学生的个性特点,盲目遵照上级的活动安排开展德育工作;许多班主任只是一味地根据以往经验进行本班的德育教育,忽视当下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及学生新的变化,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发掘多种德育渠道。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多开展体验教育,避免空洞说教,除了通过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外,更多地应该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从而在行动上有所改变。
同时,要努力发掘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除了班会课、晨会等德育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节日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开展德育教育,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德育,让德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校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
(二)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品德。
作为学校中优秀学生的团体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应该积极发挥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团员、少先队员成为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影响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的契机,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学校德育教育,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一次的团队活动都能够真正发挥团队组织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加强家校联系,多方面赢取家长的配合。
相对学校而言,家庭是学生更熟悉、待的时间更长的场所。要做好德育工作,家校联系不能断裂,学校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联系,通过家长会、座谈会、校讯通短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相关的德育知识,让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引导,争取家长的配合,促进学校与家庭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四)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科任老师,我觉得,思想品德课在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它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还要注意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升华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从情感上认同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和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 不合理现象 应对措施
德育课是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德育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而言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学习、体验有关的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使德育教育更有实效。
一、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活动化教学越来越得到德育课教师们的重视、认同和推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与德育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地位丧失,功能弱化。
活动化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独自活动。有的老师在活动开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说明,导致学生茫然行动、费力操作;有的老师虽有要求,但指向不明,活动过程中又没有适时从旁指导和及时纠正、调整,导致课堂无序、形同散沙;还有的老师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及时的评价和小结,徒留表面热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升华,失去活动应有的意义。
例如,教授《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课题,大纲要求其学时为两课时,教学重点一为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二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一位教师先以一节课的时间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讲完发展这一哲学观点。第二节课突然风格大变,在黑板上写上“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的板书,然后把班级分成两块,左半边为正方,右半边为反方,要求学生以派系为组,围坐讨论10分钟,然后开始辩论。于是学生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被迫搬凳子讨论。“待会谁说”、“我比较赞同对方的观点怎么办啊”、“一下子想不到好例子啊”、“反正我不说,我不会说”……类似的声音不时出现在讨论声中,而且受场地的限制,不可能真正让一半的学生围坐交流,于是有的仍原地不动,看着别人讨论,或是低头看书。10分钟后进入辩论,没有学生自告奋勇。教师两边各喊了些同学,站起来几乎都是干巴巴几句话,无理无据,氛围沉闷,学生无趣,教师最后只能草草收场,白白浪费一节课时间。
如果这位教师能在上周作业中预先布置一道资料搜索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名人的成才资料,并让每组推荐1—2名辩手,在课堂上先创设情境导入,自然引出顺境逆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然后对学生课前的资料搜集进行展评,那么最后进入辩论环节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无序和无趣。
(二)设计活动过多,毫无主次。
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但是活动过多,首先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基础知识的传授变得草率仓促;其次,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让学生活动,会使整节课显得毫无重点和主次之分;最后,不停的活动使德育课俨然成了自由活动课,学生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缺乏动静结合,没有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和总结。
(三)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精心准备,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会使课堂的活动化教学流于形式。要么过于简单,不停地交流资料,或是不停地看读案例,要么过于复杂,光是活动的过程和规则就要解释半天,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学生丧失活动热情,缺乏兴趣。
例如,有老师在讲授《性格》这一课时,整节课几乎成了心理测试课。先以几道趣味测试题导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性格;接着同样以几道趣味测试题引出性格的基本特征;随后让学生互评,总结自己的性格;最后以大量的题目测试学生的职业性格。学生在导入环节时很投入,也充满兴趣,在新授环节的起初也算配合,到了中间环节就有些失去耐心,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发出“啊”的声音。这样无视学生的情绪、毫无设计感可言的单一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四)活动对象局限,个别参与。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可以你动手,我动脑;也可以你献计,我发言;还可以你组织,作。否则所有的活动永远只能是个别积极主动的同学参与体验,大部分同学沦为看客,而内向害羞的同学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课堂,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能力》这课时,采用互动游戏“数字传递”导入,要求几位学生在讲台前逐一向前面同学的背部传递数字信息。这位教师先问哪些同学愿意,结果只有两位同学举手,然后教师又随机点了几个同学上台。游戏结束后,教师让这几位参与游戏的学生代表说说感想和体会,然后总结游戏的成功完成离不开各种能力。自始至终,台下的同学都是旁观者和倾听者。如果游戏开始前,先告知下面的同学充当评委角色,引导其认真观察;游戏结束后,由下面的同学先来点评参与者的不同表现情况,再由参与者总结活动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教训,就不至于使大部分同学无事可做,被动接受知识了。
二、应对措施
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德育课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理念,研究新思想、新方法,提升教科研水平。主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摆正态度,更新理念。
教师可以搜集国内外有关“活动化教学”的资料,了解“活动化教学”目前的研究状况,并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丰富和更新自己对“活动化教学”理念的认识,意识到“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
除了提升理论修养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个性的养成,等等。
(二)钻研务实,精心备课。
教师在设计活动前一定要充分“备好课”。
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认真研读教材,整理思路,分清主次,把控时间。
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知识基础、态度和情感及逻辑思维方式、生活体验等,设计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能力划分小组活动,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条件,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活动,都有事可做。设计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备自己: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机智能力,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要善于随时把握课堂中闪动的亮点,要成为信息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王小玲.地理活动化教学中的几大误区[J].地理教育,2003(4).
[2]詹洁月.拨开雨雾见青天[J].生活教育,2012(6).
[3]查春晓.活动化不等于活动[J].科研纵横,2011(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建议对策
学校体育教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一、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目前来看,领导重视体育课的院校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安排了充足的任课教师,在场地器材上到位,学校的教育教学走上了健康的道路。领导重视不够的院校,资金投入不足,场地器材设备不全,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学生失去信心,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
2.学生是主体
技工院校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可塑性很大。学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教师又抓得紧,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会较高,但不少院校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体育活动难开展。
3.教师是保障
一个院校的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与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在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任教的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情况就好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教师任教的学校。
二、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不但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思维敏捷,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能锻炼技能技巧,有利于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是紧密结合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的主要环节
体育课教学可以通过严密的课堂,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耐力项目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通过田径、球类运动项目,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形体美、动作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体育教学是沟通、培训、指导学生各环节的关键中枢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体育运动最有竞争性,它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等优秀作风;它检验学生在技术、智力及身体素质上的竞争能力。
三、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体育课应向学生展示精彩的体育生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体育世界,启迪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潜移默化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学生对抗意志、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1.在思想观念更新上
体育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体育教育观。要从传统高度集中的统一模式的计划管理中解放出来,关注技工院校学生体质状况。同时教育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己身体的健康联系起来,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把体育锻炼列入重要的议程,真正使学生学会求知、健体、相处、做人,实现全面发展。
2.在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上
可采用讲解、分组活动、动作示范、规范训练、对抗与竞争训练等方式来上好体育课,达到传授有关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术技能,实现竞争意识品质和高尚体育道德教育的目的。
3.在体育教学措施实施上
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以保证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去。要关心体育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在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形式上不断更新,保持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
4.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上
(1)科学性。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让学生学习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趣味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启发其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实效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5.在体育教学师资培养上
要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体育教师应自觉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学习先进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及业务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实现实践型体育教师向理论型体育教师的转变。
关键词 保育员工作 问题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5-0127-02
长期以来,学校保育员的工作被理解成简单对学生生活各方面的照顾,忽略了保育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保育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多,因此保育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情感个性及安全意识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观念有了转变,把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教育、习惯个性养成看作同等重要,在学校中越来越重视保育工作,从事保育工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目前保育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
一、保育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保育员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从事保育工作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多集中在中老年年龄段,学历层次不高,很少人具有专业毕业证书。保育员整体素质偏低,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自身对保育工作概念模糊,认为保育工作只要照顾学生饮食、卫生就可以,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及安全意识的教育影响,而且社会上也把保育员的工作视同家庭保姆,待遇低没地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学校保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保育员对自己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保育员大多没接受过岗前培训,学校对保育工作也没有明确规章制度,没有明确岗位定位,保育员自身放松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加之家长对保育员的价值认同不高,将保育员当保姆,认为保育员的身份地位低人一等,而不是当作与教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这些观念都影响到保育员对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其他岗位的同事也不愿意多跟保育员交流。学校更多重视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培训,忽视保育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家长与保育员缺乏沟通
由于社会上多数家长都重视学生成绩,从而只重视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而对保育员的工作缺乏起a的尊重和信任。当学生父母谈起保育员工作情况时,学生父母多表现为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对保育员缺乏基本的尊重。由于信任缺失,造成保育员与学生父母之间很少交流,有关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动态等情况不能让父母及时了解。而且家长这种不信任的态度直接影响保育员工作的情绪,给保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二、优化保育员工作的对策
(一)学校改变观念,给予保育员更多的尊重与关注
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重视受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保育工作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深刻理解保育工作的概念,把保育工作当作学校的中心任务来完成。提高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给予保育员更多的尊重与关注,这样才能提升保育员的工作自豪感。保育员从保持班级室内外卫生做起,定期检查班级备品保证设备安全,关注学生饮食及作息时间,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保育员在这些活动中以自身整洁的形象、勤劳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促进学校保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定期培训,提高保育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在保育工作中保育员的素质对保育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保育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保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不仅让保育员专业技能有所提高,而且加强对保育员文化素质的教育,以及对保育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促使保育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完成保育工作任务提供基础条件。
(三)构建有效的保育员工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保育员工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学校提高保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学校把保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明确保育园的工作职责,制定保育工作的工作规程和评估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提高保育工作的质量。学校领导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保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保育员的日常工作纳入评估制度,采取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惩罚措施,可以促进保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