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的缺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地铁;门禁系统;电控锁;磁力锁;机电一体化锁
一、情况概述
近年来,在我国大城市中掀起一股兴建地铁的热潮,与此同时,地铁门禁系统也得以快速发展并不断完善。地铁门禁系统已由从一个独立系统或安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融入到综合监控集成平台大系统中,实现真正的系统集成管理。在实现方式上,也从简单的硬线连接,到计算机层面的软件接口,发展到硬件设备层面的集成。
门禁系统是地铁安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行业中普遍采用的电控锁有磁力锁和机电一体化锁两种。
磁力锁(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电磁主锁体通电产生电磁吸力吸和衔铁,实现上锁和开锁动作,通常采用明装方式安装在木门、金属门或有框玻璃门上,通过专用支架也都可以安装无框玻璃门上。
图1 磁力锁
机电一体化锁(如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是由电控锁体中的螺线管通电产生的电磁力驱动其活动杆运动,带动机械限位装置,形成上锁和开锁状态。无论何种情况下,门内把手永远常开,门外把手需通过刷开才能打开;机械钥匙通过机械锁芯随时可以直接缩回锁舌开门,实现应急开启功能。
图2 机电一体化锁
二、机电一体化锁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
1)易于疏散
国家标准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4.12条第4款明确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用门,或设有门禁系统的居住建筑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或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美国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中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动作”出门的逃生要求。机电一体化锁的内把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保持常开状态,满足疏散要求,而磁力锁在火情较小没有被FAS系统检测到时或者FAS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门禁没有全部打开的情况下,需按开门按钮才能使门禁保持短时间(一般为15s)的开门状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防火性能优良
国标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5.2条及其条文说明规定“防火门应具有自闭功能”, “为尽量避免火灾时烟气或火势通过门洞窜入人员的疏散通道内,应使防火门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或在火灾时以及人员疏散后能自行关闭。”规范中的“关闭状态”和“自行关闭”,应理解为有效关闭,即不仅门扇要处于闭合状态,门锁也要处于上锁状态。
如果采用磁力锁,根据一号线的维护经验,由于出门按钮不灵敏或部分人员的不良习惯,经常发生在门禁没开启的情况下误推门的情况,时间长后会导致门扇变形(如下图3所示),影响车站防火分隔效果,而机电一体化锁则能很好地避免此类问题。
图3 门扇发生变形
3)故障率低
一号线门禁系统的电控锁采用磁力锁1118把,机电一体化锁32把,截至2013年6月,磁力锁共发生脱落故障78起、松动故障112起、功能失效故障90起,共计发生故障280起;而机电一体化锁发生故障0起。
4)安全隐患低
如果按照磁力锁,地铁内所用防火门一般比较厚重,开关门时对磁力锁造成的冲击力较大,很容易导致磁力锁出现松脱或脱落现象,而磁力锁安装位置较高、重量较沉(8kg左右),维护难度较大,且存在砸伤行人的安全隐患,而机电一体化锁则能很好地避免此类问题。
2、缺点
1)价格较高
机电一体化锁工艺较复杂,制造标准较高,目前市场上以进口品牌为主,国内尚无成熟产品,因此价格较高。以一号线门禁系统为例,磁力锁的价格为1950元/套(国内知名品牌),机电一体化锁为5900元/套(进口品牌),价格差异明显。
2)对门框要求较高
由于暗藏锁体尺寸较大,机电一体化锁只能应用在实体木门或金属门上,以及有框玻璃门上,但框宽必须在120mm以上,部分无框玻璃门无法使用。
三、同行业调研情况
针对此情况,我专业对南京地铁、天津地铁、上海地铁、重庆地铁进行了调研。
南京地铁和重庆地铁在新建线路的综合监控室、车控室内安装了机电一体化锁作为试点,如果效果明显则在后续线路中推广使用;上海地铁在二号线、九号线全部使用机电一体化锁,目前使用状况良好,故障率远低于使用磁力锁的线路;天津地铁出于造价的考虑没有使用机电一体化锁。
四、综合概述
目前,一号线门禁系统设备里,部分采用机电一体化锁的点位使用情况良好,基本未发生故障,设备安全性好,建议后续线路在门禁系统设计时,尽量采用机电一体化锁。■
参考文献
[1]柯资颖.嵌入式门禁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现代的煤矿生产逐步对机电一体化加以实现,这种实现实质是指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机械和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复合的应用,是由传统的机械工程转变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由多种现代化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因此应用实践非常的广泛。煤矿工作若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程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唯一的选择。我国现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正处于处于阶段,各项技术的应用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本文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以后应用的相关借鉴。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实质内涵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将机械和电子等多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从而使系统整体和产品具有最佳的性能。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群组的一个总体称呼,它是由很多表现出特定功能的电子和机械设备组成,机电一体化即为电子、机械工程的有机整体,其反映的思想也是系统设计理论与集成综合技术。实践中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节能性,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运行和负荷情况自主进行控制与调整,使能源的使用量与排放得到有效减少。第二,结构构成简单,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机电一体化是以应用模块化、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制造而成,因此非常的严谨,而且这一体系可以将信息处理、监视以及运算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步趋向于现代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在当前国内煤矿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2 我国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历史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应该归于我国自行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使用。但当前国内机械化综合应用仍然刚刚起步,具体应用过程中仍需依赖采煤机由液压牵引转化成电牵引。自从那以后,不断出现和应用的技术便层出不穷,像支架电液微机技术、故障诊断等。21世纪,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与应用在大型固定设备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后备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采煤技术依然非常的落实,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3 煤矿发展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分析
第一,提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采矿实践中,电气自动化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采煤机而言,以前的起步标准必须是中厚煤层,现在已经可以在浅煤层相应进行实施。目前,因对滚筒式采煤机的运用,基本可以从整体上使大功率、高产量开采的目标达到。滚筒式的采煤机在牵引方面的飞跃是区别于其他传统的采煤机的。其良好的牵引特性使它可以对较大的阻力进行克服并且及时地向电网反馈电能。与此同时,这种具有极高可靠性能的牵引方式不仅尺寸较小、操作便易,而且使用年限很长,检修工作无时常进行的必要,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的高。
第二,煤矿运输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煤矿井下原煤进行输送的首要工具是带式输送机。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效率高、大的输送量、可靠运行、较容易实现自动化、连续长距离输送等。当前,驻澳的此设备所应用的是CST可控的软启动装置,此装置是机电液一体化的综合。其软驱动装置是特意为平滑起运送大惯性载荷而研究设计的,一条皮带运输机由多台或者是一台CST驱动的。因为一些条件,比如动态分析、在线监控以及启动延迟等技术制约,造成国内带式输送机驱动点仍不能同时超过3个,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输送机单机运量、长度。除此之外,国内输送机主要存在的缺点也不少,像其灵敏度和寿命低、可靠性差以及监控设备功能少。
第三,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当前国内矿井生产实践中,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大功率机械设备要求更高一些。基于此,多数情况下都会将真空开关有效的应用在高压开关柜上,从而提高其服役期限。维护量相应减少且功率因数得到提高;同时,基于胶带机的应用,可以实现煤矿生产中的集中控制,并且还可以有效加强图像化以及信息化设备监控,这对全面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煤矿生产自动监控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实践中,通过微电脑自动变速控制,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中的综掘机在线监控,以实现煤矿生产的简单化与实际可操作性,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电机的作用,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人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对于微电脑运用,实行综合采煤机的有效控制,非常有益,同时它还可以让机械针对那些原本危险或者无法靠近的地方进行机械作业。
4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成果及其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增加收入,而且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整个层面上而言,其综合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其对稳定煤炭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加以促进,也对我国的现代化进行建设有利。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而且其未来应用价值会更大。
从实践中来看,如果机电一体化按照当前的势头继续发展,则一定会成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过程中,还要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对机电设备中的通信功能予以强化。同时,还要切实对当前机电类产品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增强其用途,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其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郝锦龙.煤炭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历程;重要作用
前言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械控制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现代工业已经摒弃传统的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集成化、规模化的生产为模式。可编程序控制器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并且这种新型控制模式已经深入到了工业生产控制的各个模块,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中也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LC的应用也将是机电一体化设计发展的趋势。
1.PLC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随着工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以数字运算操作为基础的电子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来储存在控制器内部的各种运算及指令,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中的顺序运算、逻辑运算、算术运算等。
并通过转换器将人们输入指令转换成机器能够识别机器语言,转换完成后将指令输出最终达到控制机械生产的目的[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雏形就已经产生,进入七十年代后PLC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发展,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了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我国PLC技术来说,没有一个从研制开发到生产的过程,而是成套的设备引进来使得可编程序控制器得到广泛的应用。
2.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运用
PLC技术与其他的控制器相比,其操作更简单、抗干扰性强、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基于以上的优点,使得其在化工、电子、交通、机械等工业控制领域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 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对运动控制的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PLC主要是实现控制功能,在运动控制方面,它可以有效的控制机械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甚至是圆周运动。在不同的工业生产中,PLC技术可以体现其不同的应用特点,在电气生产中,PLC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机械生产的性能,并可将自动化水平大大的增加。在设计运动控制的混凝土搅拌生产中,运用了PLC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经过实际研究分析,PLC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机械设备故障的发生率,为生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并提高了生产效率[2]。
2.2 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对数据控制的应用
在机械加工的生产过程中,PLC会与计算机数据控制器组成一个整体,在控制机械加工运算方式的同时实现对数据的控制,通过窗口软件,技术人员可以自由的对设备间的数据进行共享并控制,从已有的PLC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基于PLC技术的控制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2.3 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对生产过程控制的应用
对于PLC技术能否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胜任重要的工作,要看PLC技术能否很好的对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进行很好的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的数据系数做为判定控制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例如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相关数据的系数。经过对相关数据系数的当前值和历史值的对比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机械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故障及差错,从而保证生产的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机械控制方面,PLC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式就对生产过程控制[3]。
3.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应用实例
3.1 PLC技术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PLC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供水控制系统。随着城市居民对供水的大量需求,供水管网的流量必须要随用水量的变化而随机变化才能满足人们不同时间段对水量需要,传统的控制方式不能够控制的相对准确。因此水务企业在供水系统中应用了PLC技术。PLC技术可以保证管网的压力变化不会因为水量的变化而对供水系统产生影响。其工作原理为:当供水设备启动后其中一台水泵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设定一定的速率升速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管网压力不断升高以后,可以将当电机的转速稳定在某一值,当用水量增大时电机转速可以随着水量的增加提高到一个新值并稳定。经过控制器的一些列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还可以保证供水管道不会因为供水压力的不规律而产生的损害。
3.2 PLC技术在闸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我国大多数的水库闸门控制仍然采用的是相对陈旧串阻启动控制柜,由于近些年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串阻启动控制柜已经不能体现其控制优势,相反的在串阻启动控制柜越来越展现了其接线工艺复杂、设备占地面积大的劣势。相关技术人员对原有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认真研究和现场实际考察,考察结果发现运用PLC技术的 控制器不仅可以改善原有控制器的缺点,还能使闸门升降过程中的动作更加简单,方便操作。其工作原理很简单,只需保证抱闸与电机同步运行
并同时监测变频器故障等信号,将内部指令结合闸位传感信号做成控制软件即可。
4.结语
经过本文以上的研究和论证分析,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机械控制领域PLC已经展现了其优势,并为机电一体化设计做出了贡献,但是在现实的成产生活中,为了能够实现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强大功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还需要大家做进一步的努力,首先应该深入的了解控制器所控制的对象,其次应该将PLC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近年来我国机电一体化成为工业发展新亮点,随着我国工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PLC已经展现了其强有力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将会为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进程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文佳,丁广鑫,赵明艳,等.基于Solid Works&LabVIEW的虚拟原型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
机电控制系统被制造业普遍运用,由于制造业不断的发展,如今对机电控制系统的要求也就越发的高,为了跟得上这种高要求的发展,设计者需要将更广泛的高科技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产生了自动化与一体化技术。
1 机电控制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含义
1.1 机电控制系统内涵
机电控制系统的含义是指在无人参与情况下,运用控制设备将设备机器按照生产流程进行自动化预定设计运行操作。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控制将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相连接完成规定的目标。在机电控制系统中核心环节就是控制。在技术层面上来讲,机电控制运用了传感检测、伺服传动、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多项综合性技术手段,在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领域上也有相关的应用和涉及。通过涵盖各方面的技术领域和技术理论最终形成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技术。机电控制系统通过远程操控,管理人员运用计算机等网络系统进行异地网络平台的实时操控。
1.2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让被控制对象按照预定的运行原理通过控制器的控制来进行自动的规律性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核心是它所具有的实用性以及协调有效性等特征。自动控制系统依照控制内容分为不同的方面,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和校正控制等方面。
2 机电一体化设计构想
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大国,我国对机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机械制造业逐渐的融入了一体化的思想,使得机电设备更好的为制造企业服务。我国是机械制造业发达国家,对机械产品的要求是特别高的,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业正向一体化思想逐步迈进,这就让机电设备能够在制造企业做出更多成就。机电一体化的理论起源日本,在这样一理论指导下,日本设计出来功能一体化的设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软件、电子以及装卸三者有机结合,使得普通的机电设备供更为强大。机电一体化的理念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且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动力元素,进而形成了目前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研究人员对该系统的进行了基本的逻辑构想,他们认为现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该具备智能化、模块化等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加进机械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而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具备优化配置项目的功能,使得系统的性能更加的优越。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时,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依据分析结果总结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方案完成之后还需要经过多次的考察,不断的修改与完成,最后才算是真正的定稿。设计系统是否满足要求,判定的标准就是该系统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设计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就是设计人员意识形态最好的体现,在该系统中,设计人员将自身的理念融入其中,最终形成实体。
3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案
机电产品的设计就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其既是一项高精度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要求高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及要掌握机电产品的相关理念,同时还需要掌握机电技术,两者相互配合,进而完成最终的设计结果。此外,机电一体化设计工作还要求设计人员了解机械产品的各项参数要求,比如产品造价、精度要求等,另外,还有一点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即市场的反应,设计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否则难以在市场上立足,设计也会以失败告终。一般情况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可以划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开发设计,其设计的目标就是让产品能够达到性能要求;第二步是适应性设计,这一步主要是依据现有要求标准,对产品的细节以及功能进行完善,以使其性能得到最佳的优化。
4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多样,具体选择哪种设计方法,主要是根据产品类型而定,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主要是用三种设计方法,笔者总结如下:
4.1 取代法
该种设计方法一般情况下应用在电子线路中,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代替机械式控制,以使机电产品更容易控制。传统的产品控制系统通常时候机械控制机构,但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中,将其用电子线路来替换,控制效果如何主要与电力线路设计是否完成有一定关系。如果机电产品只有单纯的依靠机械来运行,一般而言,只有单一机械能够完成控制工作,而是用电子线路来控制之后,主要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完成控制任务,在控制中,传统的接触式控制企业逐渐的被取代,变为变速装备。这种设计既能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其实用性也明显的增强,与此同时,原有的机械机构也得到了相应的简化,使其结构更加简单易懂。这种设计方法与机电产品原有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因此改善起来更加容易,但是因为原有的机械产品限制明显,在设计时无法真正的做到全新的改革。
4.2 整体设计法
该设计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机械产品的电力部分以及机械部分,通过合理的设计将两者有效结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能够使机电产品性能高,价格相对低廉,则需要将上述两个部分进行连接设计。整体设计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但是其并不摒弃所有的传统设计理念,而是调出传统思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设计出性能更加优良,质量更有保证的产品,这是该种设计方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4.3 组合法
该种设计方法主要是将机械产品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功能模块进行有效的组合,进而使其成为一体化系统。但是在组合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取单一组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必须整体组合,才能使各个功能模块的性能更优良,实现预期目标。这种设计方法,设计时间段,而且质量也能够有所保证,并且制造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后期使用期间,生产与维修更为方便。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进行探讨非常必要,尤其是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体化技术会成为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成为未来机械设计的主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黎洪洲.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3(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学科
一、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含义以及存在的弊端
现代学徒制是以顺应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为基础,联合企业和学校,以培养具有高深专业理论基础和具有实践职业意义技能的创新技术为目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其中学做交替、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最大的优点。因此探究现代学徒制现实意义与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样也是研究在机电一体化学科中运用此方案的重要战略方法。我国教育对现代学徒的理论进行与实践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和校企工作的开展也不如人意,实行起来的效果也不佳。此外传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通常采用师父传授,学生学习的方式,传统学徒制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教育界发展的趋势,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职业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还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职业技术教学上的困难。因此改革现代学徒制,成为当前学校、企业和社会各位等多方面、多元化的培养的重要任务。此外职业教育的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条件设施基础不够完善,具体实践措施又需要进一步探索也是阻碍国家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战略的一座大山。
二、机电一体化学科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学科开展早有历史,如今几乎遍布全国,凭借其较高的就业前景,较缓的就业压力,成为最为热门的专业。因此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创新与改革成了当下教学必须的任务与形式。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教育国际化以及新课标的开展以来,其长期存在的缺点也逐渐要显露出来,例如教材与实际教学的脱轨,学生学与习的分离等等都日益严重等等,因此在实际问题中,这就更加迫切的要求我们对机电一体化学科的教学方案革新。
三、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创新应用
1.构建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开展现代学徒制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具有特色的创新式校企合作式教育。同时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学做交替,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特征,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素质人才,育人与学知识并用,创新构建现代学徒制新型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第一年开设的基础课程,以及具体的实施内容;第2年的实习内容与相关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学习的理论内容;第3年的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其中在开设相关类型的奖项。此外是否深入贯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战略,是体现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是否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需要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教学体系互相合作,以及学生积极学习的配合。2.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展是结合社会属性与学校属性的重要途径,实现大学生毕业后与其从事相应的工作的接轨,传统的学徒制显然具有局限性,现代学徒制的出现巧妙地补充了学习内容,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现实结合。其中教师成立了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企业教学资源、对课题和方向进行相关指导,使学校和企业互相关照、相互协作,对人才培养进行负责。另外开设具有实践意义的电子信息开设课程,设立奖学基金,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有效方式,教师更应该严格把握进程习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奉献。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为了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机电一体化学科所需要的理论能力和实践技巧,我们在必须重视现代学徒制对人才培养起到的重大作用,从一个理论基础理论开始,创新并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走向全新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理念,并从实际出发,不断利用所拥有的资源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与企业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相切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学习。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进行更是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界应该在寻求机电一体化学科创新应用与校企合作工作开展上,构建具有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为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学科做出大量工作,探索出实践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
作者:吴贤伟 单位: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田勇.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一体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J].质量探索2016.1.
【关键词】系统教学法;机电一体化;应用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越来越高的自动化水平也是目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指将机械、电子、通信、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是实现工业化机械控制的自动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智能化、自动化趋势。然而,由于机电一体化教学具有较为复杂的课程设置和枯燥的课程内容,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很难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系统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推动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际应用化发展,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切进实际,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2.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指的是整个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以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平台为基础的,并且根据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对学生从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系统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立足于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将全部的教学实践都集中于这个系统化的概念周围,在教学中树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化的结构,形成对于所学知识的贯穿和连贯,其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化。
系统教学法的实现是基于系统化的概念,学生在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移到另外一个系统中,并且结合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对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详细的研究。运用系统教学法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环节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灌输技术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较多,系统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3.系统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传统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中,通常情况下是设置某一门课程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过分的追求该课程的教学完整性,对于整个的课程教学体系则容易忽略,因此,也就造成了机电一体化教学缺乏基本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系统教学法正是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这一缺点,其运用系统化的观点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理解,从整体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打破以前的学科阻隔,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整体的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传统教学法和系统化教学法,其区别主要有:
首先,传统教学法一般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的遵照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依次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进行学习,其开始的基础课程相互之间是独立的,通过最后的专业课将基础课程联系起来。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样采取的是逐步过度的方式进行,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例如常见的关于强电知识的讲解就需要首先对强电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然后对强电中涉及到的相关的定理、结论进行分析,最后再通过对某个元器件的分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其中。在整个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看似采取的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然而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在形式上过分的强调各个部分的独立性,而对于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缺乏分析,学生在学习完成后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在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无法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这也就失去了理论教学的真正意义。
然而,系统教学法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教学实践整体性的把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更多的是对整个学科进行完整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包括对于学习的动机、学科的应用等疑问的解答,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加强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关联。在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上,系统教学法更加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目标的结合,根据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然后在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内进行知识的整合,既包括本学科内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交叉学科的内容。同时,系统教学法的实际教学环节采用的是一个类似于实际生产线的平台,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教师根据实际的操作平台对有关的知识和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然后学习将知识结合到具体的平台中进行应用,同时可以迅速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在课程安排中,系统教学法以一个整体的系统作为各个课程设置的核心,并且遵循从系统到局部,再从局部到系统的顺序进行。系统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系统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的传统教学法在课程设置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环节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缺乏有效的贯通与融合,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事倍功半。在具体的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其主要受到班级教学人数的限制,要求参与教学的人数不能够太多。根据众多的实践研究表明,系统教学法在教学的实际效果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法有较高的优势,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系统化教学的关键就是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因此首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充分体现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整个课程的设置围绕一个整个的系统核心进行,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拘一格,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系统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入手,同时结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教师选择某一个模块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最终实现对于整个教学学科内容的系统化学习。而且在整个系统化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务部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责任,做好系统化教学的基础工作。
5.结束语
系统化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段向军.系统教学法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7.
一、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一种形式,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二、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控、自调的关键环节。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其水平决定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水平。
传感检测元件,即传感器是被测量输入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实现自检和自控的首要环节。
三、传感器的分类及用途
常用传感器的功能与人类5大感觉器官相对应:
利用传感器能进行复杂的作业,如判断作业对象的有无,测量其大致位置,检测有毒气体并报警等工作,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方便。
传感器常见分类:
四、发展方向
在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的精确度、灵敏度、性价比、可靠性,扩大测量范围、缩小体积的同时,还应寻求传感检测技术发展的新途径。
1.开发新型传感器。
(1)利用新材料制作传感器
采用新功能材料制作新型传感器,如:半导体传感器、压电传感器、人工皮肤传感器等。将来,非晶半导体、精细陶瓷、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敏感材料将促进新型传感器的研发。
(2)利用新加工技术制作传感器
采用新的微细机械加工技术,如:光刻、扩散及各项异性腐蚀等制作微型、集成化传感器。目前已有可以装在注射针尖上的压力传感器、成分传感器等。
(3)采用新原理制作传感器
利用光导纤维的特性成了近年来比较突出了一项新技术,对于光测系统的小型化、高可靠性极为有效。目前还有约瑟夫效应传感器,基于光子滞后效应制作的红外探测器,核磁共振吸收效应的磁敏传感器,等等。
2.传感检测技术的智能化。
传感器检测系统目前正迅速由模拟式、数字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具有数据处理和故障诊断功能的智能化仪表可自动协调个环节的工作,这种仪表把检测技术自动化推到一个新水平。
3.复合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具有复合检测功能,可同时检测几种物理量,如视听复合传感器、力、力矩复合传感器等,它们融合多种信息,能准确判断客观事物的形态,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4.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
利用狗的嗅觉、蛇的接近觉等制作的传感器已经投入使用。各种生物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可克服化学传感器分辨力低的缺点。生物传感器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将开创人造器官的新时代。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机械电子;技术;融合;发展
上个世纪,物理学发展历程中,晶体管的发明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以晶体管为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探索,出现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开创了微电子的时代。进入本世纪,信息化与智能化在飞速发展,给传统机械工业造成了威胁,推动了机械工业的革命。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技术不断进行融合,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就是以机械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为核心,进行技术的融合,并不断发展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现状与概况
计算机控制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综合运用差分理论、采样理论、状态空间理论、变换理论、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计算机控制理论为计算机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而针对非线性系统,有着构造复杂、时变的特性,需要系统中融入新型理论,如模糊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崭新的方向。
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厂控制是运用于化工生产中,对其进行自动检测过程参量,同时处理相关数据。在上世纪60年代,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控制,将数字控制转变为可行方案。接下来发展为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到分层式控制系统,该系统以CPU为核心。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环节,如监控、管理、调节、控制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环节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二、机械电子技术概况与现状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前,手工操作是工业生产的主流。多采用基础式仪表对生产中的压力、速度、湿度、温度等进行控制,在操作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机械控制的基本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字技术控制生产的参量和过程。
在当前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常用的技术有模糊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变结构控制等。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则是控制技术理论的典型代表。模糊数学理论是模糊控制的基础,模糊控制能对人的综合决策和推理过程进行模拟,使得控制的算法更为可控、合理,同时具备更好的适应性。模糊控制能很好地解决复杂、变量繁多的系统。不管是线性系统还是非线性系统,变结构控制都能适用。
三、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的融合发展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融合的简介
机电一体化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电子技术引入到信息处理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中,并结合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和机械装置,将几种技术融合起来,形成机电一体化系统。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的融合,使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不仅仅运用于工业生产,其融合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柔性制造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工业控制上运用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制造系统即为柔性制造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计算机、数控机床和自动化仓库。可以根据总装线的要求,对工件进行随机地、按量地批量加工,同时,还可以对不同品种的零散零件进行生产加工。
在轧钢生产中,交流传动系统运用得十分广泛,不管电动机的容量大小,都可以利用交流传动系统进行平滑可逆调速,交流传动技术使得矢量控制技术更易于操作。
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融合后,应用得最多的设备是可编程控制器。它对继电接触器有触电控制系统故障多、耗能大的缺点进行了改善,同时,可以充分考虑加工的需要,进行不同控制程序的编制。可编程控制器还有其他诸多功能,如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存储、监控、通信、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
四、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最初产生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是我国支柱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新兴科学技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新型的产业体系。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融合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够逐步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会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