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行业的就业

会计行业的就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行业的就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行业的就业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学分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14-02

从大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出发,由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入手,运用高效的完全学分制,能够切实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全学分制是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的一种学分制,它区别于学年学分制。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从业意向,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达到学分要求即可毕业。而在学年学分制下,大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学校院系安排的学年课程。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正不断推进实施完全学分制,而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推行发展完全学分制,也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实施完全学分制,十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操性强的会计人才。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职教育应“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运用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掌握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能从事会计、统计、审计、税务、投资、管理等岗位的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相关岗位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论、专业实操技能都有很强的要求,且岗位分工明确,个人能力在各岗位上的运用发挥有所差别。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产业的改造升级,新产业的不断出现,相关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现实情况看,长期运用计划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已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在计划教学模式下,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追求系统全面,试图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培养目标定位口径宽而不明确。如课程多、学习时间短、课程难度低等现象,使得大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皮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教材更新严重滞后于行业标准的变化,大学生能否掌握新行业标准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并愿意传授。以学校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僵化,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补充。很多院系虽然在校内开设仿真模拟实训,但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应岗位工作往往还需要很长的实际工作学习期,无法马上适应企业需要,竞争力不强。

为了能够实实在在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培养适合不同岗位需要的专业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专业设置课程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技能优势。完全学分制比学年学分制更能达到这一目标。

二、实行完全学分制,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技能优势

1. 完全W分制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用的学分制为学年学分制,专业课程设置时,由院系按照知识重要程度、难易程度、课时要求等安排三年会计专业课程。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大学生,在三年高职教育阶段学习的课程、学习的顺序是相同的,甚至是授课的教师也是多年不变。大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实行完全学分制,则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全学分制下,会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主要安排每一年课程的开设,而是否对某一课程进行学习,则由大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当然,根据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于基础性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可由专业教师引导大学生选择先学。

2. 完全学分制能够明确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目的性

会计、出纳、审计、税务、投资、管理等岗位都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但每一个岗位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有所不同,甚至相同岗位在不同企业中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会计核算流程与方法,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出纳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练办理现金收付、银行结算等;管理岗位则要求从业人员能对企业经济数据进行加工利用、提供制定企业相关发展决策所需的数据依据。实行完全学分制,大学生可以从自己未来从业的方向、自身的兴趣、能力出发,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缩短学习时间。学习的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的实用性目的加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进一步激发,学习质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相关岗位实用性人才的目的也就能更好地实现。

3. 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掌握以精通为目标

在学年学分制下,大学生要被动地接受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质量评定标准等安排。虽然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大学生接触比较系统的知识,但在突出任务性的情况下,剥夺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仅为通过各科考试,不求精通。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掌握着对课程的选择权,能从人生职业规划出发选择相关的领域知识,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学习。如计划从事电算化岗位工作的大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技能之外,还能够选择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避免因计算机技术缺乏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录入层面;而计划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大学生,则能够选择数学方面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加强数据分析能力,适应管理岗位的要求。在掌握选择权的条件下,大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掌握才能从博转向精,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精通某一方面的技能,更有利于就业与发展。

4. 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实践的时间

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有会计专业的设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有明确的培养人才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育任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扎实的职业技能是高职会计毕业生的最主要的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参加实习。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操条件,加之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数据的正确性、保密性的要求,校企合作模式在会计专业开展受限,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生必须寻求更好的实践机会。会计专业的大专学生,相对于中专学生,年龄大,能更快适应社会实习工作;相对于本科、研究生,则学习重点在实际职业技能,理论学习占用时间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实行完全学分制能够方便大学生安排在校学习与社会实习的时间,通过加大实习所占比例,提高职业技能,弥补学校教育无法提供足量实操的缺憾。

三、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本举措

为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模式,引入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操性强会计人才的完全学分制。而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则需要有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1. 完善师资配备,提供量足质优的课程

在能够自主选择的条件下,不同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构成有不同的选择。有些大学生可能希望自己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学习更多的会计知识,而有些大学生则可能更希望自己知识的积累往深处发展,能够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技能。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在开设原本已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的相关领域课程,实现课程的整合、交叉、互补。比如会计专业开设高数、计算机课程等,能够避免此类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而与会计专业技能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开设物流、电商等快速发展行业的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时尽快融入工作岗位。而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不仅需要宽度,还需要加强深度。这对于专业师资的要求会比学年学分制更高,对推动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也是极为有利的。

2. 改革教学模式,灵活利用校内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校内课堂教学层面上。从高职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看,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某一方面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复合型人才。实践是技能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但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时间却是会计专业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不少院校努力增加实操模拟,但是模拟毕竟不能等同于实践。在目前真正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难度大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安排实习时间,走出校门参与实习,利用实习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学生在实习中遇到困难能够及时通过学校教育协助解决,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途径,学校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3. 完善学分构成体系,落实弹性W制

完全学分制下,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学分来源主要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要确保大学生能在校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允许大学生结合个人实际选择相关横向扩展或纵向深入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类课程应以校内考核为主,大学生能达到专业课程要求的即可获得学分。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可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纳入学分的计算,允许大学生以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替换对应课程学分,并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扩大他们的从业面。三是大学生的实习成绩。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并允许大学生以优质的实习成绩来获得一定的学分。这一方面的考核要考虑大学生实习时间的长度,并以大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为主。

4. 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德育作用

当前,如果实行完全学分制,让大学生自主安排在校学习与参加社会实习的时间,就会加大教师工作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大学生提前适应实际工作,使他们毕业时的思想、心态、技能都具有竞争力。对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教师可将教学与辅导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进行个人学习规划、实习工作选择,进一步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办学应突出实用性,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只有实行完全学分制,充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引导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努力结合实际增强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适应实际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并向着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敬代和.关于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32).

[2]侯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4(06).

第2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7-02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设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应在企业调研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重构,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确立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围绕着就业展开,要使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首先必须搞清会计专业有哪些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决定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结构。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基础上,明确目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依次是出纳员岗、收银员岗、文员岗、营销员岗和库管员岗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收银、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服务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力争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的顺利对接。

(一)构建以职业道德培养为首要目标的基础素质学习领域

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通过经济政治、法律、体育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制修养、职业态度以及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通过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礼节礼仪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注重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型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未来迁移能力。

1、进一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校企共同进行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分析,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对岗位的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培养这些职业能力应该开设的学习领域情境,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变。

2、确定《款项收取》、《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报告编制与阅读》、《电算化会计应用》9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每门课程按照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实施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夯实专业基础,循序渐进突出实践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第一、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和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项目实训和企业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第三、第四学期主要安排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电算化会计应用等职业技能课程,以及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互交融

按照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认知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实训"的阶梯式实践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按照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保持实践教学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断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建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会计实训室,完成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会计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逐渐由口授、黑板转为多媒体、网络化和实物现场;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主体转变为实践教学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向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转变;教材的选用及开发改变现有中职教材模式和结构,突出教材内容的实际、实践和实用,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

(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精心配备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教学和建设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技能培养需求。但是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润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09年第26期

第3篇

【关键字】会计操纵 动机 问题 对策

会计操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公认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对有关的会计数据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操纵者期望表现的状态,这是在会计规则框架内行事,因而是合法会计操纵。另一类则是不遵循会计规则的安排,而在其框架之外进行会计操纵,通常表现为对当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违反,这类会计操纵是非法会计操纵,它所生产出的会计信息则不具真实性,即是“失真”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操纵的动机

首先,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这一所讲会计操纵是指已经超过法律所允许的范围的行为,对于法律内不被否定的行为则不作讨论。

企业的会计操纵的结果主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这里就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动机进行分类。

1.投资者

(1)对于现有的投资者:在所有权与经营相对论分离的情况下,出资者虽然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财务善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检查管理当局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如若公司业绩与管理人员的薪金报酬挂钩,则产生了管理层进行会计操纵的动机。即调整相关数据以切合一定的条件从而获得奖励。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与人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行为的指标,企业管理当局便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而股东与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合约趋同两者的目标。而合约中往往会主要依靠盈利指标评判管理层业绩,而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投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2)对于潜在的投资者出资者除包括现有出资者外,还包括潜在的出资者。对于潜在的出资者来说,他们主要是根据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各种投资机遇,估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的大小,作出是否对该企业投资的决策。为获得这一部分的潜在资金来源,公司管理层、治理层则会有粉饰报表以取得良好公司形象的动机。较大的利润总是在表面上比较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为公司赢得良好的形象,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引进资金流。企业每年的经营业绩难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整个经济面的影响或者行业的影响等,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有时业绩大幅提高有时业绩大幅下降的情况。作为企业来说,都希望避免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特别是业绩大幅下降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一般倾向于陈报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不断提高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达到降低融资资本的目的。公司稳定的增长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也就是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这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当上市公司在某年有较大增长时,管理当局可能通过利润平滑将本年的一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以保证该公司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当上市公司在某年利润较上年下降甚至要亏损的时候,管理当局也可能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增加本年的利润。

2.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债权人提供信贷资金的目的是按照约定的条件收回并获取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债权人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能否近期还本付息。基于此,他们需要了解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作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的决策。如此,粉饰报表以获得更多投资的动机产生了。同样,在这里,债权人可分为现有和潜在的。论述与投资人相似,这里便不再重复。

3.监控部门

这里所指的政府部门包括证监会,银监会,会计师事务所。由此则产生企业会计操纵调整利润以迎合监管的动机或是直接影响监督部门以达到会计操纵的目的。企业都希望通过上市来融资,但上市有严格的限制,上市之后增发、配股等也有一些具体的标准。比如要想增发新股,需要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有些上市公司如果想要增发而又达不到条件的时候,就可能会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以满足这些条件。另外企业在亏损的时候,有意扩大亏损,以使将来能够转回尽早盈利。比如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在亏损的时候有意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这样在将来随着应收账款的收回或者再次降低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可以尽早实现盈利。这又可以称作为政策性调整动机。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所的验资审计业务,由于其报酬受控与公司,这便使得公司以影响其决策。

4.税务部门

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例如,流转税征收中的原始凭证稽核和流转额的确定以及所得税征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都离不开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这便促使治理层、管理层产生调增调减诸如存货,收入,费用等以达到避税,逃税的目的。

5.客户,供应商

这里是赢得商誉从而促进企业物流链的上下游的连续。客户,供应商使用财务报表主要是对公司的业务及信誉的评估从为确定针对特定公司销售采购方面的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了更好地赢得这一资源,产生会计操纵的动机。

二、会计操纵动机体现问题

会计操纵的动机折射出我国的经济体制制度方面的一些不足。

(1)薪酬挂钩动机体现出首先是对激励政策的问题。激励政策过于短视以及单一化很容易导致管理层出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操纵报表进行欺诈。

而从会计操纵的主体来讲,即治理层及管理层,这体现出公司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力量的不足。内部监督力量主要受公司体制制度的制约。其一是对治理层,管理层权利的制约,其足以因为某些动机而影响财务报表可见其权利制约程度不够深入。表现在监事独立性差、监督失效,独立董事不独立,监管作用甚微,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存在冲突、重叠审计委员会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公司治理层的其实到致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打折。其二,是对财报编制流程的监督,公司制度对于这一流程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的设计的不足也是导致因管理层影响而被改变的原因。而外部监督力量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不足。其取得报酬的方式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而这往往损坏其监控的独立性。

(2)从监控,税务部门来讲,除了有关独立性还有胜任能力的问题即能否从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查找出会计操纵的痕迹,除此而外,监管行驶职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也是会计操纵得以存在的原因。如)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由政府出面强制制定的合约,不可能包容所有已发生、将发生的会计事项,总会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即使再完善的准则,它也具有不完全性,它的缺陷不只是技术性的,更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问多次博弈的结果,为使准则能够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放宽会计准则对一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可操纵的空间。

三、会计操纵对策

(1)强公司治理,改变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①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财务会计指标,改变单纯的以利润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指标的做法。②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而言,将长期债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的分开。

(2)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和相关法律。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时期,新生产业不断涌出,公司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会计法规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除了借鉴与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外,还要注意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它的建立应该是利益相关方多次博弈的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各方都认可、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法规。权衡好会计制度的统一性,灵活性,明确规范性,努力消除法规、制度中的遗漏地带,准则的漏洞越少,就越能遏制会计操纵行为。

(3)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制运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操纵行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应着重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明确监事会设立的目的,提高独立性, 增设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细化审计体系,重视内部审计,强化基础性建设。二是提高报表编制的独立性问题。这也是与股东权利的制约以及会计人员和内部个各员工的牵制责任有关。尽量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保证报表编制的客观准确。

(4)提高会计及监管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成的,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大,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是胜任上市公司会计岗位工作的必然要求。即会计人员对与自身相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应有广泛的理解,这包括对行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会计实务、财税法规的掌握,有综合理财能力,有辩证思维,公关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等。为此,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力度,以更新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其会计处理的判断能力。与其相对的监管人员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会计、管理、法律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规范市场行为。

(5)加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体系。尽快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会计信息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公开性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完善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此外应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关注。只有独立才能使注册会计师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发表中肯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程度,是能否发挥其防范利润操纵作用的关键之一,为完善制度,提高独立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暂时终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做法。②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③推进审计收费的市场化进程。

(6)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净化会计环境。这是在大环境上的引导性规范。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其结果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财务信息,这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监管机构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信教育可以使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而这对于产生一种诚信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彩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动机及对策.铜陵学院学报,2004,第2期.

[2]汤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机及手段的应对措施探析.时代经贸,2010,3 月 中旬刊.

[3]崔学刚,李芯忆.避税是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4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3-02

0 引言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其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准确理解应用型的内涵实质,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学校首先要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区域发展需要、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结构和优势等,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并按照对应层次建构培养方案;其次从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1 目前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1.1需求结构分析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而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所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中高层会计人员是各单位所急需的人员。

1.2需求能力分析据调查显示,各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需要应用型人才,比如他们首先注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如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书,而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都排在后面。这说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如敬业爱岗、务实求精的高素质实用人才,能够动手、“一教两证”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新职业岗位人才,能进行应用创新、开拓创业的创新人才,懂得管理、了解规则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复合人才。那么就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哪些具体的能力呢?鹿亚芹等人认为,会计人才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财务核算能力,会计软件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懂外语,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阳征保、胡进认为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种能力素质:“管理等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能力,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信息的网络处理能力,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资源构建能力,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能力”。李荣认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人文能力:政治素养、个人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专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收处理能力;核心能力:会计能力、财务能力、审计业务能力、税收处理能力;发展能力:注册会计师、创新创业能力、考研能力、出国深造能力”。

2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通常我们对应用型的典型特征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却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内在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往往都偏向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最终向实践的转化,满足于传统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能按照会计岗位实践性要求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移,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在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时就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而大批的即将要毕业大学生又面I临失业的两难困境。到底是企业挑剔还是我们培养的不是有用的人才?

2.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善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辅助环节,平时会计业务的相关实训课程由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等限制往往很难按照培养计划完整开设;会计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会计实践性的需要,过于侧重讲解会计的核算职能,重复于各种数据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的编写:教学内容过度专门化,没能有效打通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所学知识僵化,缺少适用性和应用性。

2.3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单调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操作环节有待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分不开的。而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全建立。传统教学模式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人为地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会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单向传授式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使实践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同学在上学期间根本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中的单、证、账、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一下子要面对各种行业的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复杂的业务处理方法无所适从,更不要说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3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合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是目标培养的风向标。社会需求的层次和需求的能力应是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所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调整的教育目标。况且会计是一门技能性、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技能训练比重大,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显然是我们培养时要基本确定的方向。所以各个高校在开设此专业前就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合理定位学校培养层次,是研究型的还是应用型的,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既能保证会计研究、教学的延续性,又能保证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革新教学内容鉴于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训课程开设时间的滞后性,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及时联系,可以把实训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段单项实训,一是综合模拟实训。单项实训强调实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可以

分散在学习各章节的期间进行,根据学生理论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实训时间。要求学生在认识会计实务中单证账表的基础上分别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在综合模拟实训阶段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以往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操作过程中既要使业务拟真,又不要过于繁杂;在操作方法上既可以采取分组分角色合作完成一套账,使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也可以每人独自完成一整套账,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另外,实训也分为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前面讲的内容更侧重手工实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算化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所以应保证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开设,并且给予时间上的最大保障。在做好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3.3积极改革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在毕业以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学历较高,取得了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但没有从事过会计实务工作,实际经验很少,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先天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示范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最好从事过会计工作,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现有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到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弥补其实践知识的不足: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财务实务运作,积累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如可以轮流选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些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课程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对于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直接对操作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考核,采取上机操作、技能竞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可以会计中“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循环程序”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声音,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为学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资源.扩充了学习资源,可以延伸课本有限的教学内容,更以其声、形、音、画合而为一的动感场景为会计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会计理论,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鹿亚芹。李名威,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会计之友》2009年第2期,第68页

第5篇

摘要:目前来说,管理会计已成为现代会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因其与经营活动关系密切,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商业银行是典型的服务业,其成本与收入的匹配关系不容易识别,但随着银行间和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成本管理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现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价值链管理;作业成本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企业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经营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与财务会计相比,二者有较多的相同点,但也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一样,具有相同的核算对象和基本会计信息来源,但另一方面,二者在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的程序、工作的侧重点、信息所提供的对象等方面均有所差异,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经营表现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便于企业对未来经营的规划。其核心理念是价值创造和维护,是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优效的工具。

二、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

1.成本核算对象不明确,不能准确核算不同业务、产品的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成本费用主要是因维系客户忠诚度、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新产品服务研发推广而发生的,这些费用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对象。除了支付给客户的利息支出,其他的如手续费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日常管理费等费用,并没有做到真正按客户、业务条线、产品等维度进行计算。

2.价值链观念薄弱,局限了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思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同一业务可以使用不同的流程,而不同的流程又带来不同的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不重视价值链管理,存在业务流程过于复杂、流程衔接不畅等问题,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方法下,仅仅进行费用总额的控制或单个流程费用的管理,使得成本管理的效果不够理想。

3.未厘清业务成本动因,抓不住成本管理关键因素。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对各流程的间接费用分摊一般是根据工作经验和目标对费用进行分类,再根据客户量、贷款余额等比较粗的指标进行分摊,没有真正根据业务性质和成本属性进行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分析,因此无法厘清业务成本动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成本管理改革的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成本管理效率低下的状态。

4.成本管理理念落后、财务人员不重视银行战略规划工作。目前很多银行成本管理理念都认为战略的制定是银行负责团队和银行战略发展部门的事情,自己只要关注成本降低的工作就可以了。

三、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随着上市的银行越来越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程度是影响股东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评级、资产盈利能力也是衡量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而管理会计“价值创造和维护”的核心理念,使其成为在现代成本管理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从而改变成本管理对利润增长的支撑的局限性,从注重“节流”转向“开源”,从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角度拓宽财务管理工作对银行发展的支持。

2.同业竞争的需要

在银行产品逐渐同质化的情况下,银行间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客户服务体验方面,故针对客户属性提供针对性的理财、融资等服务有利于新客户的获取和老客户的维系。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需要财务人员明晰成本动因、清晰计算各产品成本,提供覆盖产品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合理利润的不同保本点定价。

3.内部管理、提升银行信誉的需要

因为管理会计可以把成本管理和业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费用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银行规范内部各类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客户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银行业务的合作方(如客户、技术外包商、礼品供应商等)与银行的合作意愿,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银行信誉。

四、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需关注的重点

1.引入流程管理、价值链管理等理念

价值链管理原来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现在也逐渐在其他行业应用。虽然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特殊,但仍然符合价值链理论应用基础,其经营活动仍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前者如金融产品开发、采购活动、人力资源等,后者如资金筹措、营运处理、风险管理、金融营销等,这些都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单元,也是形成银行竞争优势的基础。对其进行识别、分类和规范操作,有利于商业银行间接成本分摊,从而提高管理会计各类产品、服务、客户等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运用作业成本法理念

因为商业银行能直接计算到产品、服务或客户的成本有限,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将所有的成本都相对准确地分摊下去,同时也有利于财务人员了解各经营环节成本发生的合理性,评估不同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的盈利能力,从而为产品定价、客户区隔经营、资源决策等提供相对完善的数据支持,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3.商业银行需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

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量较大,许多银行的客户都是千万数量级甚至上亿,那么这些客户在不同业务系统中的统计指标可能不一致,统计工作量的手工表单都可能不完整,赠送客户的权益、客户营销活动涉及的短信、礼品等数据未妥善保管,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会计费用分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所以银行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是做好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

4.提升管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倡导全员参与

管理会计的应用使会计工作从单一的会计核算转变成了具备预测、分析以及控制整个企业内部经营的会计工作,要求相关人员综合利用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地学习相关管理会计和业务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因为管理会计应用中的作业分类、分摊因子等工作涉及银行的各业务流程,需要全体人员都关注管理会计工作,在按时准确提供相关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及时评估业务流程变化对成本分摊工作的影响,提出完善的成本分摊建议,从而提高管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总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虽然工作量大、推行困难,但其应用有利于商业银行践行“以客户为中心”、区隔经营等经营理念,是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其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向华等.管理会计[M].西北工业大学,2012.

[2]吴开.现代商业银行成本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山西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其成本精确的控制,这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因素。通过合理的计算可以减少企业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会计预算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会计预算对于企业投资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会计;投资;决策;成本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7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企业如何通过“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赢得未来发展的空间,成为企业绕不过去的“必答题”。预算管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因其在西方企业中的成功应用而被引入我国。2002年,财政部制定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财企〔2001〕325号),要求企业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历经十多年的实践,中国企业结合实际,丰富和拓展了企业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的外延和内涵,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理性投资的重要意义

基于市场发展的理性规律,企业也必须理性投资,这样才能让企业真正地实现积累性的良性循环。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行为是在有限理性约束、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性等复杂因素下进行的,企业制度和投资规则在形成投资运作机理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及其选择行为。从现实层面来看,企业的投资选择会受到企业投资秩序、规则和程序等的约束,但从主体的行为属性来考察,企业的投资决策及其选择行为也可以通过理性和非理性来描述。当我们结合体制转轨来分析问题时,如果能在特定企业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形成的投资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对企业投资决策及其选择行为展开探讨,或许能在微观投资领域拓宽企业理论的分析领域,从而在理论上为企业投资的研究提供一些思想材料。

2投资成本预算的必要性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控制成本和核算成本是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应将资金投入数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企业因为过多资金的投入而造成亏损,从而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在对企业投资损耗进行全面的预算时,如果采用了会计预算方式,不仅仅可以大大降低财务的投入风险,还可以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完整,不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会计进行经营投资成本核算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的内容,如果企业中会计的预算够准确,就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巨大的帮助,此外还可以为企业资金的回流和资金的输出合理作保证,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经营。

3构建会计预算管理控制制度

任何一个企业中都存在着多个管理控制制度,如绩效管理制度、业绩评价管理制度、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及行政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控制制度为协调企业内部各组织、各岗位或各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管理控制制度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企业将各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仅研究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现阶段,国内多数企业普遍认为,会计预算管理制度是独立存在的,其与战略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并无直接的联系,所以企业仅依照短期经营计划制定业务预算,此行为根本无法满足企业预算的需求,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而存在部分企业将会计预算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以此不仅提高了预算的有效性、全面性,而且还为企业各项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4会计预算的在理性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1)科学规划资金用途。通过会计预算,能够更加科学地对企业使用资金进行有效的规划。企业是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资金规划,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将得不到重要的保证,因此有效地规划企业的资金用途也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企业会计投资经营预算有利于规划资金的用途,预算是通过投资前的合理评估,对现有的资金做出合理的使用规划。例如一个企业决定进行投资,作为企业财务部门要立足于当前各方面的市场情况,对所要投资的领域做出一个详细而全面的评估。如投资时关于土地的使用价格、建设厂房的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及各类需要办理的手续费用、设施费、管理费用,都要进行详细而全面的预算,预算不但要以当前情况为基础,还要考虑到各类突发状况,并做出项目工期不得已延长而导致价格发生变动的预算等。预算最终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资金花在关键的地方,从而减少不必要浪费与一些应急方案存在问题而造成损失。

(2)制约盲目投资。会计预算首先能让企业决策者,正确地认识企业、市场以及将要投资的行业或领域。如对企业目前的现金流、利润以及负债状况有着全面的了解,立足此基础上企业的投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估,例如投资的量、前景及可能遇到困难的资金应对能力等,都会做出科学地分析,不至于因为盲目自信而过度投资使企业陷入困境。在对市场分析时,会对市场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发展现状做出研究,如当前的产能、科技水平以及发展空间,进而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避免重复投资,或者盲从投资,造成该行业或领域的产能过剩造成的企业损失。

(3)多元开辟融资渠道。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旦对市场、行业等做出科学的预测,且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限制就是资金问题。作为会计预算,就必须立足企业现有基础、未来投资发展前景预测等,对预算做出全新的评估,不仅要评估投资需要的量,也要评估投资后产出的量与质,进而立足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去开辟多元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投资打下坚实的现金流、股权及其他的资源基础。实践中,就是用具有吸引力的科学预算报告,来为融资债权方树立企业发展理想,与描绘未来可能盈利的空间,进而达成融资目的,满足企业投资需要。在融资实践中,既可以是外部融资,也可以是内部融资,既可以是现金融资,也可以是其他资源的融资。

(4)优化整合资源。任何投资都是全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各种其他资源等。由此,会计预算也就包含着对于各种资源的整合,做出的对于资金等方面的科学计划。如在企业现有现金流、融资能力既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运用企业内部员工来减少人员薪金的开支等,为企业投资节约资金。再如,在企业无法找到新的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如何在企业内部整合土地资源,为企业的投资开辟新的资源,既节约了资金也满足了发展的需要。通过这种预算,将让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加的简约、高效,且不浪费任何资源,使得资源在适当的时机、岗位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为了缓解预算管理困境,对预算的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都有强烈需求的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面临高度竞争和复杂的外部环境),要主动对“决策导向型”和“控制导向型”的功能定位模式有所取舍。预算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计划工具,支撑企业的经营决策是预算的本质要求。因此,建议这些企业侧重发挥决策功能,同时弱化控制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张永强.息烽县民营企业投资行为的理性化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会计控制;完善背景

无论从企业经营管理还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来看,税务风险主要以多样性方式贯穿在企业平时的业务活动当中,由于其会造成企业税务出现不合理与不可靠的现象,可能有损企业利益。这种损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5月5日颁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法规》,这是以国际先进的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基础的税务法规。《法规》中明确指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以及已知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进而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如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职责;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及方法;税务风险控制及相应措施;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及沟通机制等”。因此,企业要想规避自身税务方面的风险,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以及会计控制氛围;本文对此进行一些研究性论述。

一、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有人认为税务风险是企业实际运转当中所面对的重要风险问题,其是财务风险的一种,然而此风险也具备法律风险特点,财务风险问题包含企业内部控制、税务以及利率等多个方面,而法律风险问题通常情况下包含环境、劳务以及政策等,前者作为风险范围,长时间以来,不管是理论领域,还是实务领域,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统一界定,但是其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纳税行为与法律政策不符的相关规定,例如,企业的少纳税或者是未纳税情况,容易出现补税、处罚以及增加滞纳金等;第二,企业实际经营行为与税法并不相符,没有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制度,经常出现过多缴纳税额的现象,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税收负担。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其在税务相关事件上出现的风险问题。就广义方面而言,其指的是全部在税收范围当中所关联的风险问题,包含业务有关风险问题;就狭义方面而言,其指的是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当中与税收有关的不能严格遵守法律制度造成企业出现的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法律制裁等。企业合理的规避税务风险的同时应准确把握企业税务风险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笔者认为现代企业的税务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方面的风险为适应经济发展,纳税筹划属于事前筹划手段,其主要是把现阶段所使用的税收制度当做是依托设计相应的方案,如若其税收制度发生了改变,便会造成税收方案缺少合法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出现风险问题。(2)经济风险其指的是纳税人员由于很难收回税收筹划的成本,并且需要承担法律方面的责任,需要交付某些款项,进而出现了经济方面的损失问题。(3)经营风险对于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而言,主要是合理预测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在筹划税收利息费用的时候,如若使用杠杆办法,在企业利率或者是资金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便会造成企业出现负担,进而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4)竞争风险其指的是纳税人员缺少税收筹划的整体认知,造成自身的经济实力降低,进而出现许多风险问题。(5)其他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

美国相关人士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与保护该组织的财产、保证财务记录的可信性有直接关系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步骤”。第一次明确了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含义,确定了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会计报表以及资产储存等方面的实际责任。其后,相关人士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又进行了重新的表述,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含保护其财产,保障会计记录的可信度。在国内,刘玉廷表明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考虑与会计相关的控制。”从系统层次进行分析,包含会计控制相关系统,也包含管理系统。在2001年的时候,我国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其主要对企业的会计控制进行界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部门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控制: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成本、费用等内部管理制度、存货内部控制制度、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三、企业税务风险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一)企业的应纳税额基于会计资料计算所得

税务机关查阅的主要资料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以,这些资料是否完整、失真与否最容易引发税务稽查风险。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税务主要是其相关人员在我国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当中,根据纳税人的委托情况,对其税务行为进行,尤其是对于小型企业而言,自身缺少独立核算的素养,能够选择合法合规且有信誉的税务机构,形成稳定的委托关系,长期合作可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企业内部,为防止税务方面的风险问题,财务人员应该掌握税法和企业会计工作间存有的不同,尽可能保证纳税工作的正确性,企业重视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认知,在全面掌握财务内部控制办法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能够操作的,并且容易控制的财务信息系统。

四、企业税务风险前提下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策略

(一)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办法,其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左营,然而,企业不可以将会计控制当做是控制自身信息质量以及保障资金可靠的途径,其一方面可以管理以及控制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另一方面也是增强企业内部控制以及管理的主要办法。根据会计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项目活动、资金情况以及成本支出等,都与税务风险没有办法分离,因此,在制定健全的企业内部财会控制制度的时候,应该把控制以及管理税务风险充分贯穿在会计控制过程当中。经过上述分析表明,在税务风险大环境下,企业加强自身的会计控制定位,可以加强税务风险的严格管理与控制,企业能够把税务风险和财会控制之间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在企业会计控制系统前提下,根据税务风险情况使用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措施,通过具体措施地实施应用于财务系统当中,有效避免风险问题的出现。

(二)建立企业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

根据企业的税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财会控制制度,并且在制定的时候需要严格遵守三方面原则。首先,合法性。在建立财会控制制度的时候,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现阶段的法律规章制度,在其所允许的范围当中,制定与自身要求和特征相符的财会控制制度,并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其次,全面性。企业税务风险的会计控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当以会计当做是关键,控制企业日常管理以及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且加强全面管理以及控制税务风险问题。最后,牵制性。实际就是建立企业税务风险与会计控制制度的制衡原则。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栾志乾.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

[2]孙彭安,刘涛,张同建.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系研究 解析[J].中国财会通讯,2015,1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