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丰富多彩的游戏在幼儿园健康教育广泛运用。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价值进行分析,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为主线、家园整合为面的视角,剖析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思路和注意事项,为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更好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游戏 幼儿 健康教育 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们对全民健康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关于健康的内涵理解更为丰富,比如身心健康、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都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特有价值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而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中非常重要而又有特色的因子。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不仅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艺术色彩,还有着相应的生活元素,这正是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所缺失的内容,同时与健康教育目标之间也有着高度相关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指的是在我国历史上民族体系内不断传承发展的体育活动,而在这一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层内涵,即:体育精神、民族内涵和传统文化。在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游戏是其中主要表现之一。随着当前幼儿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完善和延伸幼儿健康教育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时期的身心发展对其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游戏是幼儿健康促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与现代体育游戏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重集体、礼让等内敛的元素较多,现在体育游戏中的重竞争、创新等开放的元素较多,两种元素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协调的发展。特别是在“二胎”政策条件下,幼儿园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更为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如朝鲜族的“顶罐走”,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颈部、腰部肌群的力量,还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生活理念,在民族故事的氛围中体验人民积极进取的生活乐趣;在“顶牛”游戏中,用脑袋顶的动作体验牛的角力方式,让幼儿感受模仿的乐趣;在“扎猪油渣”游戏中,幼儿在墙或垫边,通过身体挤的动作,不仅发展力量,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感情,还能增进皮肤的触觉感知能力。
(二)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提高户外活动的质量,凸显办园特色
目前,幼儿园呈现出教学环境参差不齐的问题,相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这一客观需要,现有幼儿园教学资源难以满足,矛盾较为突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包括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户外游戏等,幼儿的练习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制游戏器材、欣赏民族服饰、民族音乐赏析等,生活元素、民族内涵等一系列的有效融入,能够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使教学环境更加民族化、生活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此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简单性、实用性、趣味性,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幼儿懂得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基本玩法后,幼儿在户外活动设置区域自主游戏,多样化的游戏区域设置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配备的不足。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为依托,不断丰富和更新幼儿园教学内容,提高户外活动的质量,进而能够诠释和凸显自身办园、立园特色,增强竞争软实力[1]。
(三)增强“家园一体”的教育整合功能,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意愿和地域环境,折射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一个区域内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无法割舍的民族情结。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事业的大好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可以作为枢纽,很好的把幼儿园、家庭、社会以点带面的进行整合。幼儿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当中重温民族文化的魅力,把深厚的民族底蕴辐射到幼儿生态环境、幼儿健康教育或一日活动当中,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家庭成员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促进家庭成员关系、亲子关系亲密,让其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体验运动的乐趣。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简便性,很多材料都可以采用家庭日常用品等,使得其开展变得可以随时随地,如改编为躺在垫上“扎猪油渣”或者“摇船”,就可以在现代家庭的轻松、自然的环境中体验亲子之乐。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展现和诠释其应有价值,能够有效增进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园健康教育价值的认知,从而提升其对幼儿教育体系的全面理解和有效支撑,同时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思路分析
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健康教育体系中,不仅能够实现理想教育目标,同时也能为幼儿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民族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相关元素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内涵丰富多样,而其素材收集整理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完善收集该素材,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不同风格内涵的民族体育元素,同时也能实现整个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比如,“编花篮”、“夹包儿跳”等游戏,其开展难度低,基本不需要辅助器材,但是其对幼儿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帮助[2]。
(二)创设民族传统文化环境,开发多样民族体育文化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其中也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都有着一定故事传说和文化起源。创设民族传统文化环境,开发民族体育器材制作、民族服饰欣赏、民族音乐赏析等主题的课程,并将其有效整合成为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综合性课程。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了解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有效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其带着知识经验去参与整个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三)注重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社会性促进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社会性促进作用。通过设计“跳花篮”、“捞小鱼”等一系列多人合作完成的体育游戏项目,进而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心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更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让幼儿的动手、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注重合作参与,促进谦恭有礼、有序等社会性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培养幼儿健康、完善心理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价值全面发挥的本质要求。
四、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整个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对其实施过程给予充分有效的把控。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首先,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将整个游戏形式与幼儿特点、幼儿园环境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体系化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内涵丰富、元素多样,但是想要实现其理想效果,就需要将其进行合理改造,不能脱离幼儿教学的客观性与应用性。其次,要注重活动的安全把控和运动量监控。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起源于田野、农村,与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和幼儿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游戏的场地、器材的安全进行检查,对运动强度的适时控制,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培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伤害事故。
五、结语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成熟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元素,健康教育与幼儿培养之间未能形成体系化融合。因此如果能够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元素融入到整个健康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同时也能为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有效帮助。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为其教育活动的内涵,体育游戏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幼儿的健康素质。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全面融入,从而实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 卢蕊.浅析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75-78.
[2] 杨卫东.幼儿园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探究[J].教育界.2013.27:188-19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基层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其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够稳定医患关系,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水平,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升华。再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组织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规范准则。
2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措施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基层医务人员必须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范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首先应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要落实好监督和管理方面的职责,督促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按照先进的健康教育医疗模式,基层医护人员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有效果地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选择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或应急性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的群众基础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等实际方案和措施。
2.2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另外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基层医务人员只有摒除以前的落后思想,积极地转变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意识。具体来说,基层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改变工作观念和工作形式,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学习与修养,提高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渗透到自己的医疗活动中。作为医务人员不论采取那种理论开展健康教育,都应在了解上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适用范围后,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重新建立起有易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3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专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队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一方面,要注意积极引进适合健康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层医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或者组织各类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加深基层医护人员对国内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动学习先进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医务人员具备解决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健康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2.4做好患者和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健康教育工作
应该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卫生教育以及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内容。比如,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设置字幕墙或者宣传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的一些易发传染病做出知识宣传和讲解,并提醒注意事项。在面诊患者时,基层医护人员应该也要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饮食保健等健康教育内容,提醒患者注意健康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干预,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另外,对于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可以以黑板报、校报、宣传栏、广播站为载体,通过一些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宣传来实现,帮助社会群众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社会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达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3结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 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 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肯定人的尊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我们这个时代迅速发展,人很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所在,迷失在时代的大环境中。尤其是未成年的受教育者,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那就必须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给予他们引导和关怀,这就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可以让人在精神层面更加强大和稳定,可以帮助人摆脱心理困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与渗透,可以帮助人培养较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这种心理品格包括真善美等很多方面的内涵,比如说高尚的道德意识、敢于面对困难的心态、善于帮助人的美好品质等。强调人文精神,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价值内涵注入,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守护。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必须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有策略,才有效果。
(一)构建良好、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平等的人,而教育最基本的关系则是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用民主的方式,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师生在人格和精神上是平等的,因此从心理上必须进行平等对话。只有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道德观。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和民主的良好关系的构建,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如何用平等和民主的心态去进行社会交际,这对于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很有帮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
(二)充分尊重生命的个性发展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兴趣发展等,要想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自我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干部,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在实践中思考成长进步,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尊重所有学生,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要求同学间平等尊重友爱互助,对弱者不歧视,对优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差异和特长优势之处,多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尊重生命成长规律,该规律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因为尊重教育必须尊重生命,也就是人的成长规律,任何不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必然把教育引向歧途。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应该在了解生命的基础上,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重视情感培养,按照规律引导生命成长,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
(三)创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看似不明显却又无处不在,它具有暗示性和熏陶性。若是能够有一个温馨美好,干净整洁,周边人都善良和睦的环境,心理健康指数肯定会更高。优质的教育环境,必定充满着良好的人文精神气息,在里面生活学习的人,都会受到这种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因此,在学校教育时应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良好的风气、和谐的氛围,以及充满人文精神色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引导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性。这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一旦形成,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稳定的。
三、结语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颅脑外伤;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8-01
健康教育路径是为了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某一类疾病患者或正在执行某种特殊治疗的患者制订的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路线图或表格。颅脑外伤是在各类创伤性事故、突发性灾害事件中较为常见的损伤。颅脑外伤具有病情凶险、紧急、受伤机制复杂、死亡率极高、通常伴有其他系统的损害,是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公共卫生问题。有效控制颅脑外伤的死亡率,让患者尽早恢复生活与工作能力,健康促进要先行。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36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颅脑外伤患者136例实施健康路径教育,男108例,女28例,年龄1--72岁,平均40.2岁。于受伤后2小时--1天入院,均在伤后行头颅CT确诊,其中颅骨骨折39例,脑挫裂伤57例,硬膜外血肿27例,硬膜下血肿13例,GCS评分>8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取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1)对照组健康教育的实施,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2)按健康教育路径为观察组制定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路线图,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观察组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及实施。见表1。
1.3 评价指标标准:(1)健康教育知晓率。采用我院护理部制定并常规使用的评价表。患者复述宣教内容的程度分:≥85%为掌握;60%-80%为基本掌握;≤60%为未掌握。(2)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的满意≥90%为满意;60%-80%为较满意;≤60%为不满意。
2 结果 两组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比较,结果见表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3。
3 讨论
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提倡医、护、患三者的密切配合,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增进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同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为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并针对患者的各种健康需求,反复多次讲解、示范,如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这样就促进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增加了信任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病人的需求,深化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
总之健康教育路径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2],它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真正的实惠。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