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石油化工实训总结

石油化工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7 12:4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石油化工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石油化工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公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郭俊杰―维普资迅网

[3]《基于高校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研》。黎明〈职业与教育〉2010年第5期

[4]《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文献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

[5]《以行业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不断加强石化行指委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文献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5月

[6]《熊勤会长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文献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时间:2013年4月

第2篇

【关键词】电气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研究中我们深感实践教学改革亟待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从实验、实习、实训这些教学环节来界定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恐怕很难将其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事实上,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只能是课程教学。高职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

目前,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你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基地,地处经济快速发展的环渤海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黑(胜利油田)、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完美交汇于此,凸显了东营市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特殊地位,区域优势突出。

东营市地处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及石油化工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东营职业学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高度重视胜利油田开发建设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明确提出了“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为地方建设,并进一步开拓国内外电气行业人才市场,推动我校电气专业人才走向更大的市场打好基础。

我院电气专业主要面向电气设备设计、安装、维修、操作和销售等岗位,能在中小企业从事电气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楼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销售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思路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面向石油装备制造与石油化工行业,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的,特制定以下实施措施: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构建“一主线、两向双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课相融合,完善“双支撑平台+分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创新“学校+井场”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专业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紧密、实训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社会声誉良好的龙头专业。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部分由职业公共平台课程、职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延展课程四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与理论环节构成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学校指导教师为实施主导,负责教学组织、企业协调和职业取向指导等,以企业和企业指导教师为实施主体,负责实施、管理、考核、技能指导等。针对地域特点,我院电气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是石油装备制造行及石油化工类企业,主要从事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的实习。

3.1 企业参观见习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石油行业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对石油行业有一个宏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将来工作岗位的信心。

3.2 企业认识实习

在第二学期,带领学生到石油钻井、油气开采企业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石油钻井、油气开采领域的企业和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较进一步的认识。

3.3 行业市场调查

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实习认识和就业意愿,将学生分成石油钻井、油气开采两个主要学习方向和石油装备制造延展方向。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派指导教师,分别与东营区域内的石油钻井、开采、装备企业沟通协商,然后将学生按学习方向分成3部分,每部分学生又分成多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东营区域内各职业领域的典型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调研,使学生对石油钻井、油气开采、石油装备等领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为将来企业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3.4 企业生产实习

在对石油行业分领域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在第四学期,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和企业接收的原则,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四至六周的生产实习,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对将来的顶岗实习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岗位操作技能有初步的掌握。

3.5 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掌握钻井、采油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干事创业的创新精神。最终,以过硬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市场竞争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均需按规定的要求的格式提交实习报告,并在总结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4 小结

第3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专业方向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遵循行业和市场需求规律,这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可以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笔者学校化工专业依照本校的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本地区以及广东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邀请了化工行业、企业的专家教授共同组建并召开专业建设会议,深刻探讨了如何建设新时期下的石油化工专业,以及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笔者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修改了本专业的建设方向,最终形成了以典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石油化工操作岗位职业生涯的发展顺序安排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本专业作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和国家高培基地建设重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跟时代步伐,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发现,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新员工“先培训,再做学徒,考核合格后上岗”的模式,而需要的是可以直接上岗、马上就用的人才。因此,建议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课程界限,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岗位的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订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化工专业教学内容枯燥,工艺理论的说明抽象,单纯理论加图片演示的形式的确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教学需求。对此,应从现实基础出发,突出多模式的教学方法,例如从挂图到立体教具的转变,从教学视频到装置3D动画演示和化工单元仿真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装置设备的认知度。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引导的方式,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演讲、辩论、项目实习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结合企业资源,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以真实的企业任务为载体,探索理论、实践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道路。

四、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

原有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和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高低的方式在技工类院校里面存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间接助长了学生平时上课懒散、考前才振作,甚至考试作弊的投机心理。因此,有必要打破旧的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评价管理制度,采取多方评价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形成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成绩(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期末考试要对课程重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重在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五、引进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配置

目前在校教师的技术能力水平已经与企业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要满足专业改革的要求,本专业的师资必须要全面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全部教师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专业的技术能力资格证,并定期下厂实践,授课内容和方式与时俱进。学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共用机制,并聘请企业高级技能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弥补学校师资能力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组建校内理实一体工作站,完善专业学习资源库

单纯的实训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的实训要求,应该依据企业实际环境,将实训室按照企业化检室、操作车间等模式布置组建,结合校企共同开发的一体化工作页,实现校内真实模拟情景教学,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围绕一体化实训教学的建设,开发一体化工作页,完善配套教学资源,增置多媒体设备、教具、书籍等资源,开展网络方式教学,与企业共同打造技术领先的专业学习资源库。

七、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及预就业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但目前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经常变动和规模不足的情况,并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环境,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实习学生的管理,影响“工”的质量。为此,学校应该主动寻求与对口企业建立互惠双赢的稳定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纽带,采用“订单培训”“工学交替”等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有效模式。

八、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在化工企业调研访谈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员工普遍吃不了苦,责任心不够。笔者建议在教学改革中注重以下两方面建设。

一是要从教学大纲层面上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从人才培养的层面出发,将德育教育作为专业建设的首位,并在课程设置中起到体现符合专业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利用贴近社会生活和生产工作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使他们养成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及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要学会管理人,必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把道德规范的认识转变成意识,把遵守规范变成规范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通过恰当的专业教育,树立学习化工的自豪心,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建立自己的发展观,从而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

第4篇

【关键词】全员培训;安全技能;事故教训

实施背景

近几年石油化工企业爆燃、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民众、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引起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天津石化化工部作为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面临着安全风险,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化工部深刻取事故教训,在夯实全员培训、提高员工基础操作技能、强化领导干部安全环保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良好成效,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做好“问诊”,找准“病根”。

有效培训始于对培训需求的准确把握,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尤其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要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针对青岛、惠州等爆燃爆炸事故案例,从人员、现场、操作、管理等方面分析事故原因,做好“问诊”,从深层次上查找员工在能力上存在的短板,找出“症结”之所在。其一是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不足。在基础管理、安全环保控制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对装置异常处理的力不足,现场管理能力、标准、水平有待提高。其二是员工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足。不能敏锐判断装置的异常情况,装置生产中不规范、不合理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未能引以为戒,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暴露出企业在安全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上的不足,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来弥补不足。

二、合理设置课程,开好“药方”,有效施治。

针对事故暴露出的各层次人员在安全环保和技能操作两个领域存在的不足,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重点学习安全法律法规,使员工对法律和相关制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学习岗位职责,梳理工作流程,使员工责任落实到岗位;学习HSE安全文化、应急程序管理,全面提升HSE管理水平;学习事故案例,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结合全员技术大比武、星级考核、技师评聘工作广泛开展基础操作技能、标准化操作、异常情况判断处理等培训,提升员工安全基础能力,消除技能短板。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师资水准,保障授课质量。

培训师是提升培训工作水平的有力保障,采取“学、教、用”三步提升培训师专业素养,保障授课水平。

(一)“学”。一加强培训师的自我提升,鼓励培训师自主钻研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梳理总结工作思路,注重知识的日常积累沉淀。二给培训师创造参加外出培训的机会,提升业务能力。三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培训师资外出学习调研工作,鼓励培训师“带着科题走出去”学习行业前沿知识、拓展专业深度,提升专业素养。

(二)“教”。一将培训与培训师的工作成效和成长相结合,激励培训师积极承担培训授课任务,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二“成果带回课堂来”加强二次培训,全面梳理外出培训和学习调研的启发收获,撰写调研成果报告,制作培训课件,及时开展二次培训,实现调研成果共享,带动员工共同提高。

(三)“用”。搭建培训交流平台,创造学习成果应用的环境和条件,对照调研所学,针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改进设想,为企业的项目优化、挖潜增效、全面提升安全环保、工艺质量水准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所学有所用。

四、充分整合资源,强力支撑培训平台。

培训资源是保障培训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培训管理中要深入挖掘培训资源,从组织资源、师资资源、专业资源、知识资源、设施资源各方面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合理使用,发挥整体优势,强力支撑培训平台。

五、严细过程控制,提升培训工作管理水平。

(一)强化制度约束,严格培训各环节的控制。从培训需求调研分析、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学员管理、成绩反馈等各方面做到严细缜密,不留疏漏,确保培训工作的标准规范。

(二)分级分层,夯实基础培训。针对部室管理人员、车间技术人员、班组技能人员三个层面人员特点,分级分层开展培训。培训部门负责领导干部和科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专项课题培训,采取集中授的形式;车间负责技术人员、班组人员培训。本着“生产培训两不误,培训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细化授课课程,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严格考核,做到真学、真练、真考不走过场。

(三)培训与绩效考核结合,“一培一考”及时检验培训成效。对未达到要求的员工进行考核,在其绩效薪酬上予以体现。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六、积极创新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培训实效。

基于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针对企业员工年龄老化的现状,努力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一)注重形象性让培训课堂动起来。采用FLASH动画、DV影像、事故案例等课程,以动画形式直观展现装置工艺流程运行,单元操作反应过程、剖析设备内部结构,模拟设备运转状况,直观明了,易懂易学,便于员工学习。

(二)注重网络化实现员工“全天候学习”。依托网络平台,将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安全培训融为一体,使在线培训成为日常培训的主要载体。

(三)注重真对性 “学、练、考一体化”。发挥针对性仿真软件与实际生产装置工艺参数、生产流程“一对一、点对点”高度一致的特点,逼真模拟生产过程中开停车,异常事故处理等多种操作状态,有效提高操作人员标准化操作技能和事故处理能力。

(四)注重直观性实物教具进课堂。创建培训实物课堂,将设备检修置换下的旧部件及报废的设备作为实物教具引入课堂,做到实训实练。

(五)注重竞赛性以比武促培训。依托技术比武、星级擂台活动促进车间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业务学习,达到以比武促培训、以培训提技能,高技能促生产的目标,为实现安全持续稳定生产提供技能保障。

七、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到位。在培训中提供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支持,员工积极参与,是完成好培训任务的关键。

(二)目标管理到位。培训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员工愿意主动参与的培训的前提。

(三)激励措施到位。培训与考核挂钩。变员工的“知识学习”为“本领学习”,是调动员工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

(四)管理保障到位。在培训组织中进行层级管理,做到“定内容、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培训的保证。

八、强化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突出。

(一)增强了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树立大安全观,系统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生产安全“红线”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规范企业行为;

(二)提升了员工职业化素养。提高了对装置的把控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三)强化了核心能力。提高标准化操作水平,树立更专业、更精心、更细致、更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基础操作的规范、标准、无误;

(四)强化了职责意识。全面梳理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员工做到在岗知责、尽责;

(五)增强了员工学习意识。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增强整体的学习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九、培训困难与不足

第5篇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

1.根据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落实好顶岗实习各阶段的教学,具体步骤:在每年的11月布置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任务和顶岗实习考核办法进行了解,由专业老师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在12月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组织学生和生活老师到企业与企业老师见面。次年的1~2月利用假期组织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制订校外授课计划。2~4月开展校外教学,指导、考核学生顶岗情况,检查学生的实习手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组织现场教学。3~4月布置毕业设计课题,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不同岗位布置毕业设计课题或毕业论文。6月进行顶岗实结,专业老师根据生活老师和企业老师的评定及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毕业设计质量进行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对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的学生组织毕业答辩。2.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单位。为确保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首先要落实一批与应用化工专业紧密联系的对口企业。近几年来,专业系组织专业教师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尝试校企联合办学,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重庆建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郴州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众城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化工集团公司等一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单位的稳定,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3.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为了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实行“三师”制度,即专业老师、生活老师和企业老师联合教学方法。专业老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负责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校外授课、布置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负责与企业导师、生活导师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生活老师由辅导员担任,负责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组织纪律、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企业老师由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指导。有了三师制度,就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校外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解决了学习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统一,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4.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的实施关键是“三师”制度的落实,三师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合作,还需各位教师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生活老师要解决好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生活,帮助学生做好由学生向工作者的转型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专业老师要深入企业做好调研,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况,要围绕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涉及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准备校外授课内容。因授课内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针对性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质量。企业老师除在实习阶段实行师徒的传、帮、带外,还根据学生实习阶段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进行职业培训,如郴州化工集团公司桥口氮肥厂生产部长就“分离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在株洲中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经理就“钛白粉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进行讲座,在长沙众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就“油产品开发”进行知识讲座等。企业导师的现场教学,注重对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又对化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既有实际应用性,又有理论指导性,教学效果较好。5.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考核。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考核要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专业技能,而且把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体现基本职业人素质要求的职业能力列入考核内容;不仅考核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和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在顶岗实验阶段的学习考核过程中,三师是重要的考核者,学生是被考核者也是考核者,也参与考核。学生参与考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的自我考核,对教师给予的考核提出反馈意见;二是学生相互考核,给同学打分或提出对某某同学的考核意见。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成果

1.确保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历来都是教师头痛的问题。教学组织难度大,学生安全责任重,化工企业出于生产安全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校外教学管理难到位,企业指导教师责任心难保证,学生难以学到知识等,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我院近年通过精心策划,强化管理,严格考核,明确责任,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难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确保顶岗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2.实现与企业真正的接轨。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抓好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落实,使学生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化工生产现场,在化工生产领域的不同岗位,受到实际的锻炼,使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留在顶岗实习的单位或岗位上,很快地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做到与企业真正的接轨。3.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通过顶岗实习学校能提高办学水平以及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使教师掌握了化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教师交流,提高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寻找高素质的人才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能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能与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感受企业的文化,经过较短的一段时间,学生毕业就能独立顶岗操作,缩短实用期,企业不需再对毕业生进行上岗培训,为用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培训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作者:薛雪 郑越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开设了多年时间。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各个院校推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模式的开展,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背景;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课题“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520)的研究成果。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改革要求,各个院校推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兼具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安全工程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非常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并掌握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的操作方法。

一、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要求分析

就现阶段来看,各个高校都将安全系统工程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根据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他们的就业岗位非常广泛,包括建筑、机械、煤矿、核电站、化工厂等,工作涉及的理论知识多是他们在教材中接触过的知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是他们日后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有著较强的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掌握理论知识,无法锻炼实践能力,且教学活动多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实践与理论脱节问题严重。

其次,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的知识面非常广,内容包括管理学、线性代数、概率论、逻辑学等知识,难度偏高。由于教学进度快,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各行各业,工作内容复杂,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根据工作需求来进行调整。如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的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构

对安全系统工程这门课程而言,其重点内容包括系统安全预测、事故致因分析、风险评价与危险控制、系统安全分析几个方面,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则更加偏向于实践性。在危险控制的教学内容上,不仅涉及基本的原则与理论,也有很多的实践性内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这些知识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内容。

由于学习难度大,学生在刚刚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不知道怎样下手,只能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为了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内容的平衡,教师应对这两类知识采取不同的教育和考核模式,在要求学生记忆、理解的同时,也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在考核方面,将案例分析、评价报告、计算机操作评分纳入平时成绩。此外,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需要额外设置创新环节,让学生通过各类渠道来进行调研,锻炼他们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实践能力一直都是学生的短板,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必须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首先,加强总结与分析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可以借助所学知识来总结企业安全问题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预测今后的问题趋势,提出预防措施。

其次,在现场检查知识的教学中,引入案例,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来编制检查表,对照国家规范,找出其中的危险源,制订防范计划。

最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带领他们走入工厂、企业,让他们学会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并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和完成评价报告的撰写,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直接借助幻灯片、板书进行播放。由于安全系统工程教育涉及的内容复杂、抽象,依靠幻灯片和板书,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也很少去主动钻研学习内容,课堂气氛沉闷。为了顺利拿到学分,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教学与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建议,在安全系统工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引入安全系统工程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生产案例,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利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契机,让学生参与到工厂实践中,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大赛,拉近学生与安全系统工程教学内容的距离。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在安全系统工程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全盘的把握,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和反思现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教师在讲解某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来写出综述文章,找出论述中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文献调研的方式,利用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来搜索文献,然后一 一整理,列出明确的清单。

其次,让学生掌握分析和总结的方法,统计当前安全系统工程的最新进展与研究热点,把握行业发展动向。

最后,完成论文的撰写,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调研结果分析相关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分析其中的问题,自己来探索相关的对策。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获取。为了提高安全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应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团队学习方案设计过程中,由教师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论证,各个团队之间相互补充,教师对各队方案进行评审。对于有创意、有特色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其开辟展示区,让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满足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打造一支“学科配套、业务精良、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这是各个院校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教学的改革难点所在。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的,需要对资力量进行整合,在保证安全系统工程专业教师做好原有教学任务的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打造“双师型”队伍,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对安全系统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研发实训仪器与设备

仪器与设备的应用是提高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托。在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托实习,还要配置好相关的仪器与设备。以矿业专业为例,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电工控制训练台、煤炭采掘机械实训装置、液压耦合矿用缓冲器、电控训练系统等。上述仪器与设备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七)考核方法要多元化

针对安全系统工程专业的特点,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实行“训练操作+训练报告+作品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形式。基础成绩占30%,每一个环节,学生只有顺利完成,才能够获得成绩。作品设计与作品报告占50%,按照学生作品完成质量来进行评定。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参与其中,根据排名来加分。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强了安全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教师进行改进。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专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教育部对安全系统工程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作为第一次课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对卓越工程师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工程能力的培养有巨大推动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技术水平逐年提高,装备系统日趋复杂,安全系统工程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洋,朱锴,朱建芳,等.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11(12):67-69.

[2]黄冬梅,刘伟韬,常西坤,等.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科教文汇, 2015(28):54-55.

[3]李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4):205-208.

[4]吴浩,池秀文,陈先锋,等.安全科学卓越工程师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33(08):193-197.

第7篇

1.基础的重要性。

许多大学生或外语学习者学了好多年的语言之后,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在新闻、文章、小说里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意思,但当被要求当场口述,或者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进行概述的时候,很多人往往就“怂”了,不自信、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时而发生。有很多人通过每天清晨大声朗读英文单词试图达到一个提高英语成绩或者提高英语口语的目的,这样做其实是有一定弊端的。因为许多人在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基础并没有打好,比如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但是自己实际使用便自动忽略了它的用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中,注重基础单词、基础语法的使用和翻译练习,即便学生自认为自己烂熟于心,令其流利地张口说出这些英语来,才是他们真正学好、学会的时候。

2.母语同英语学习的平衡性。

背诵词组,模仿着去写出所谓的很高明、很外国化的句子,当自己被要求把所读到的内容翻译给别人的时候,却只能翻译出一些特别白话,十分没有美感的句子。让人大跌眼镜,并对于此人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的不那么好看。这是由于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母语的夯实,误以为我们在一个汉语的环境里,对于汉语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这样想是十分肤浅的。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我们的外语水平不会,也将永远不会赶超于我们自身的母语水平。因此若想学好一门外语,提高自身的母语语言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并且只有这样,结合着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连接,才能够促进学生语言上的一个质的飞越。否则在学生的学习中,只有机械地背诵和重复,没有精神层面上的理解,一个人也无法学好任何一门语言。

3.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要性。

很多学生一听到理论与实践,首先想选择放弃的就是理论,因为理论往往给人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其实在外语的翻译学习中,简单的理论的介入,能够极大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给予学习者一个很好的方向,少走不少弯路。无论是什么基础的学生,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并通过举例令其记住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促进其翻译的学习,使其翻译实践更加有成效。教授学生翻译的理论,能够教给学生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作品或者看待外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例,结合学生自身的翻译练习,促进并确保学生能够在翻译过程中,从有意识地,到慢慢无意识地熟练运用翻译技巧,从而能从根本上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翻译水平。

4.实训的必要性与严肃性。

在笔者以往的经验中,学生最头疼、反而也是最喜欢的课是英语翻译,因为在那个时候,真正认真训练自己翻译学习的学生,是最受困扰的,他们在翻译的时候会面临着种种突然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词汇量的限制和句子的设置。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这类课程设置无疑就是一个很好地放松的阶段。很多学生趁机跟旁边的人聊天,玩手机,或者就用手机查一下网上是否有正确答案等。这种现象不光是对自己学习不负责,也是老师对翻译课堂纪律的严肃性不够重视而导致的。翻译是一个讲究实训,稳扎稳打才会有结果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当多设立翻译课,并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翻译素材,如说明书,小册子,公司简介等等。给予学生一定的模拟场景,令其通过口译和笔译多种方式,达到训练的目的。而并非沉闷的坐在教室里写翻译。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总结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行业需求;化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177-02

当前,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化工工艺》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区域化工行业需求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对于化工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能适应行业需求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重整教学内容,条理清晰

化工工艺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庞大,有无机盐生产工业、石油冶炼及加工工业、高分子材料工业等,几乎每种工业都涉及到生产原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及工艺指标、影响因素等内容。由于内容较多,内容介绍松散等缺点,导致学生会感到内容上多、乱、杂。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参阅大量的相关书籍,笔者将杂而松散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化工工艺按照新疆化工行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煤化工工艺、氯碱化工、石油化工工艺、无机盐化工等。从而使学生对化工工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2 适应区域行业需求,突出重点

近几年,全国掀起了一股新的、规模空前的煤化工投资热潮,尤其是新疆。在国际石油价格高涨不下的全球能源格局下,煤化工行业的成本价格优势将日趋显著,煤化工被列入我国中长期重点能源发展战略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产业布局将做出重大调整。在2010年1月初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中央把新疆正式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纳入国家能源和煤炭发展规划,新疆成为“十二五”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重点。现代煤化工产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技能生产型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笔者作出大胆的教学内容改革,将教材中重点介绍煤化工工艺、氯碱化工工艺,从每种工艺产品应用切入,使学生首先工艺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具体工艺、原理的等探索,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对课程的兴趣。

1.3 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紧跟行业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教材中的工艺多为传统、成熟的工艺,内容一般都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学生对现时的化工行业动态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新技术的内容,结合企业实际应用,将那些前沿的产品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向学生介绍,能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烈,课堂效果大大提高。如讲解煤化工工艺时,增加现代新型煤化工生产技术Texaco、SHELL、GSP、鲁奇加压气化技术等,同时给学生展现各种气化技术的示意图和现场图,并结合新疆地区煤化工企业实际应用介绍如何根据生产需求选择气化技术。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

打破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再学理论的模式。改为企业认知实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再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

由于化工专业不像酒店服务与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工工艺教材中的原理、设备、工艺等内容使初学者感到知识遥不可及,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可以进氯碱化工、煤化工等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对该工艺涉及到的设备和流程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学生有了亲身体验,理论学习才能理解深刻。

在学习化工工艺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再对氯碱化工工艺以及煤化工工艺过程中涉及的单元操作及工艺流程进一步加强训练。充分利用化工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通过模拟工艺流程操作,进一步提高识读流程图能力,增加中控操作的能力。最后在到企业顶岗实习,更加增强学生对氯碱化工、煤化工的流程的掌握,DCS的控制技能的加强。

通过这种企业认知实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再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水平,为适应行业发展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2.2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应当结合区域化工行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典型的化工生产问题和解决工艺问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已明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此,笔者改进了教学手段:不仅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的声光交互、动静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全新的感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视频和动画方式展示一些化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解释一些抽象原理,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借助于网络资源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地链接到介绍相关内容最新发展动向的网址,向学生介绍化工行业前沿信息。由此也向学生展示了网络查新的方法,这些做法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把基本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节省大量教学中板书的时间,典型流程通过动画演示,加快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①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理论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地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PVC干燥知识时,笔者会在学生学习了不同干燥工艺条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不同的水分含量选择干燥条件。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使学生既熟悉了干燥工艺,又会深入思考如何选择干燥条件。

②有机的将小组合作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学生每5个同学自由结合,分成若干小组,指导每个小组学生查阅一个化工专题,然后做成课件,分组汇报。每个专题汇报结束后增加一个答辩环节。通过这种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动口动脑,这样既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分工协作能力。

③探索式教学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笔者首先考虑会不会出现安全事故,如果错误操作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将会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解决。如:在间歇式反应器仿真操作时,其中有一步骤是卸料,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卸料,导致后面操作无法进行,检查前面所有步骤都没有什么问题,这时候笔者就鼓励学生思考“无法卸料的原因”,引导学生查找有关物料输送的相关资料,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因。仿真课结束后,最后笔者再给学生讲解无法卸料的原因。这种探索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化工工艺》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区域化工行业需求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当然课程改革中会受各种条件限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