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化战略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23.1万户(不含313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企业总数的99%以上。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纳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 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2008年底和2009年上半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中小企业遭受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对于外向度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影响尤其严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消退,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但在危机中投入的大量货币正在形成通胀的压力,各国企业面临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中国的中小企业在2010年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发现并把握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自身的优势,在新的经济增长形势下获得高速的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巫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和考虑,围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SWOT分析把环境分析分成“机会和威胁”,资源分析分为“优势和劣势”。本节针对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动态变化,分析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明确自身现在和将来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一)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会
1、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2、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次,使高层决策者与基层执行者面对面,更容易从实际出发及时进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信息技术,从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使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宣传自己的产品信息,将产品在第一时间投放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3、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的配套扶持
我国政府己意识到中小企业对于扩大就业、发展外贸、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鼓励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外贸出口、海外投资,在资金、外汇管理、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优惠;进一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又实施了一系列完善外经贸调控体系的政策。
(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威胁
国际市场的经营环境诡谲多变,当企业在选择最适当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时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必须考虑到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承担的外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
1、政治风险
区域性社会动乱、国际禁运、种族歧视、贸易保护主义、政府的限制性政策(如外汇管制)等都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构成风险。其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近些年正以技术标准、绿色环保、食品安全、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壁垒形式日渐猖獗[1]。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甚至有政客明确要求本国政府鼓励国民优先购买国货的极端现象。这些情况虽然难以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却不能不为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所顾忌。
2、经济风险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势必影响与其有贸易、投资关系的他国企业的经营。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依赖外部市场的我国众多企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就是一个现实事例。常见的经济风险有国际市场原材料供求发生巨幅震荡以及由此导致的价格波动,国家的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的变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外向型企业的经营。
3、市场竞争的风险
国际市场的横向竞争环境和纵向供求关系远比国内市场情况复杂和严峻。除了在数量上存在更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市场对企业的行为规范亦有更多限制,对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要求更加苛刻。在某些情况下,质量引发的问题也许会招致企业承担巨大的连带赔偿责任;而简单的低价让利行为也可能因涉嫌倾销引发制裁。
4、法律风险
从事国际贸易需要对本国和目标国相关法律以及世贸规则有所了解,确保自身的依法经营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在正常的国际经贸活动中难免有时与合作方发生业务纠纷。当纠纷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时,法律的适用、裁决的执行等都将因当事各方的不同国籍而变得复杂,自身权益的有效维护难度很大,相关的费用成本亦是不可忽视。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1、产权优势
国有资产流失是中国当今经济领域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产权要明晰得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保证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2]。
2、技术优势
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更能适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
3、经营机制和规模的优势
中小企业规模小,进退市场的成本与大企业相比要小得多,当发现有的市场有利可图时,就快速进入;当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时,就迅速退出该市场。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对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竞争的先机。
4、集群企业的内部化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劣势
1、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欠缺,产品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化观念淡薄、自律性和网络化组织欠缺、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不够等,都严重地制约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不协调现象之一,就是企业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企业的制度呈现创新型成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呈现渐进式成长,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只是呈现适应性成长。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形式,应对不了不断出现的问题。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3]。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甚至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因此,科技的提升已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最大障碍。
3、缺乏有经验的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人才
外贸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深远的战略视野和敏锐的市场眼光、丰富的操作实务知识和经验、通晓国际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实力薄弱,社会影响力较小,更是难以吸引高素质国际型人才,普遍存在缺少对外经贸业务、管理、技术人才的情况[4]。
4、缺乏融资渠道,筹资困难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自有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外部资金来弥补缺口。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本实力较弱,信用等级偏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大。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有35%左右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其中的60%多是由于融资困难所致。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产品技术与质量差异性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品牌形象甚至会主宰市场的成败。中小企业产品在国外时会直接受到本土产品的冲击,在价格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钟情于本土产品。因此,塑造和培养一批高附加值的国际品牌,就成为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功搏杀的关键。
1、贴牌生产
贴牌生产(OEM),即一些大企业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制造,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生产制造流程交由别的中小企业完成,承接生产业务的中小企业就被称为OEM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被称作OEM产品,产品上不加注制造企业的任何标识,而是按照品牌所有方的要求加注指定的品牌。我国中小企业应借OEM使产品走出国门之机搜集海外市场的信息,了解对方国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熟悉国际竞争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贴牌生产,提高国际市场上的营销能力,促使企业自身改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了解世界市场最新产品的情况,根据这些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对自主业务进行调整。
2、创立品牌
创立品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项花费大、时间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在品牌创立和推广上,作为中小企业在品牌国际化创立和推广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商品输出,利用外国商家的营销渠道来创建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可充分利用外商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信誉,帮助自己的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5]。核心品牌形象的树立不只是做广告,还应该包括国际公共关系的建立。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在企业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从而促进企业本身目标的实现。
(二)利基战略
所谓利基战略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复合战略,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进入壁垒,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6]。
1、特色产品的选择
产品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核心和物质载体,为避免和大企业正面交锋,我国中小企业在选择产品策略时,应紧紧围绕是否能发挥企业特长、形成优势来进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从特色经营下功夫,生产和经营与众不同的产品,实现以特色取胜。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大的企业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使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2、投资区域的选择
鉴于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以及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因而,中小企业可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着力挖掘市场优势。近年来,拉美地区实施开放政策,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率,各国对该地区的跨国投资额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中小企业可借该地区引进资金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进行跨国经营;同时,东欧、中亚等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传统友好国家,我们也可以发挥其拥有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积极渗透东欧等国的市场,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
(三)地域集群化战略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由于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人文情结,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域、血缘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分工网络,形成大大小小的企业地域集群,每个企业只专业化生产一、两种成本最低的零部件,产生规模效益。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形式,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国际化经营中谋求比单个小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获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这既可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可以避免中小企业各自为政所造成的恶性价格竞争。
(四)人才战略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五)借力战略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孤军奋战、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几率是低的,必须适当得“借力”,也就是借助外界的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应抓住契机,主动自觉、有选择地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来“借力”[7]。通过政府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来借力,政府应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融资困难。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向本国境外投资者提供优惠贷款,中国政府首先应对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或地区投资项目,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并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其跨国经营的正常发展;其次,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最后,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培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股票与债券发行应适当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鼓励与支持有经营实力的中小企业向境外发行股票或债券。
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必须进行战略分析。
企业的战略分析主要包括竞争环境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构成了企业竞争环境分析的全部内容,而对企业能力、价值链的分析是目前对竞争优势分析的主要内容。当进行企业能力和价值链分析的时候,可以对企业发展战略执行后企业所达到的状态进行定位,也就是可以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定位,每一个战略目标就是企业的一个战略空间点,无数个战略目标的集合就构成了战略空间。因此,企业的战略空间分析是竞争优势分析的转化和发展。
二、战略空间的特征
战略空间是建立在其他战略理论的基础上的,起源于90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战略空间定位的重点是以现在状态的准确刻画,制定下一个战略的合理目标状态和能力范围。
1. 以战略能力为基础
企业的战略能力是企业资源、能力和战略在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下的有机融合,表现为企业协调资源并将其发挥作用的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资源整合能力、组织结构能力、环境制度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战略空间是从不同战略因素的维度来分析战略能力所形成的空间分析模型,表现为战略能力的量化过程。
2. 以发展现状为起点
企业的战略空间分析以企业现时的发展状况为起点,先将现状在不同维度进行刻画和计量,再在战略空间坐标模型中体现,然后设定战略目标和制定战略计划。
3. 以未来状态为目标
战略空间分析不仅仅是对现状的定位刻画,而是要对未来做出一个目标设定和预测,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4. 具有相对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价值链体系,在其中又需要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的能动性,因而通过价值链体系进行指标的设定,能够相对全面地体现企业的战略空间定位。
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空间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企业的使命决定了企业管理过程伴随着价值创造,它的战略空间依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的各种资源,资源的范畴和价值越大,则企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因此,企业战略发展过程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内,依托该空间内的资源所构成的战略竞争优势,利用该空间及环境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经济实力的扩大和经济要素的增长。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并没有所谓的垄断优势,然而它们依然在进行国际化活动,而且投资同时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中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产业及法律因素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组织、信息、人力、文化、制度、技术、声誉等等。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战略空间的四个维度
从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制定的众多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竞争环境分析时我们分别集中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身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而进行战略空间分析时我们要集中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彼此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因而我们依据企业价值创造过程把这些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得到战略空间的四个维度——资金、信息、物流及人力。
1. 资金维度
资金维度主要体现企业的价值运动过程,是企业资本资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他维度的价值创造都要通过资金维度来实现。资金是企业经济运行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作为生产要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资金的筹措、使用和产出三个方面。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不生产创新型产品,而是只生产那些生产技术标准化的产品。事实上,除个别企业外,这些企业大都没有人尽皆知的品牌,相应的也没有很高的客户忠诚度。发展中国家企业无法获得最新的制造技术,并且事实上,它们并不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事生产经营。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管理水平也不高,至少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比是这样的。
2. 信息维度
在企业中,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是可以为企业带 来持久生命力的一种重要资源。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系统的协调,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增强企业的现实成长力和再生力,对于推动企业持续成长有着直接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从过去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其中都有与别的企业合资合作或直接从外引进先进技术及
信息管理系统的经历。这都是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具体表现。后发优势主要是指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先进国家经过探索而获得的技术、信息、知识、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后发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初期就将对外直接投资成作为国际化成长的重要方式。
3.物流维度
在企业价值链过程中,物流是指从输入到输出都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实物流程,如半成品、产品、商品等实物。它是由物料采购、物料库存、生产转换、产品库存、配送和产品销售活动组成的实物流程。在这一流程中,每一环节都伴随着有形实物的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有形的实物发生了变化,由分散各供应商的原材料转变成商品。企业内部的所有业务单元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研发、生产、运输、市场、销售、服务以及相应的财务活动、人事资源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均纳入一条供应链内进行管理。这种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各个业务环节连接在一起,使得各种物流和信息流实现集成和共享。
4. 人力维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由资源竞争转向人才竞争,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过程实质上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过程,这是因为人是企业的主体,它是有意识、有价值观,有特殊使用价值,不但能转移价值还能创造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是依附于人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因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在企业战略空间的影响因素中,人力因素成为了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因素。
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得靠人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普遍具备的一个优势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供给, 这也是很多企业能达到规模经济化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步提升, 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也将慢慢丧失,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部分地区民工短缺问题正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 高层次的人才还很匮乏, 懂得国际化经营的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这也直接制约了多数企业不能由规模经济化向更高层次目标的迈进。
对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讲,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跨文化管理也是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 西方的一些主流文化已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熟悉和接受, 如英语的普及, 印度软件业强盛的重要原因便是大量精通英语的软件人才的存在。同时,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优秀文化比如我国的儒家文化也逐渐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和吸收, 某些特殊的文化资源更是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竞争优势。既然文化的差异性不可消除, 企业在海外经营时就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选取文化相近地区投资或直接聘用外籍管理人员都是可以考虑的办法。
四、结论
企业发展的四维战略空间按照企业价值链的创造过程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分解为资金、信息、物流、人力四个类型,从而建立战略空间模型的四个维度,同时依据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组织结构能力、环境制度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五种战略能力构建了企业战略空间的价值链模型。
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空间从四个维度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战略优势主要存在于人力和物流这两个维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不足的是没有一种成熟的战略模式,无论是产品模式、技术模式,还是资源模式都不是非常完善,这也就要求要从资金和信息两个维度进行战略拓展,从而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组织结构能力和环境制度能力,实现战略空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贵卿,范仲文.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技术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任浩.战略管理——现代的观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谢光亚,李洋.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成长优势研究[J].环球经贸.2006(8)
[4] 尹凌青.战略绩效考核——可持续发展企业素质及经济增加值考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 于富生,张敏等.价值链会计研究——基于时空维度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物流信息化;面临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3-03
1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众多企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国际市场。其中,国际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目前国际上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也是国际物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对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深刻剖析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探索当今企业应当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下迫使公司对内要持续压缩成本,对外要增加销售商品、服务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化积极有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 国际物流现状
2.1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的概念最近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物流活动也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广泛运用电脑进行人员管理,主要表现为立体无人管理仓库,有一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物流标准系统等等。但物流国际的发展趋势还没有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频繁交易,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初至今。这一阶段各国家都开始普遍性的接受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全球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带来了物流的国际化,它包括物流服务的国际化、物流运输的国际化、物流设施的国际化、货物技术的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国际间的物流合作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2.2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
(1)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物流的流转速度和效率。以前,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投资的“欠账”太多,交通运输设施能力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初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状况。但与满足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相比,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目前仍然不高,交通运输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
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跟随现代国际物流地发展,形成很多类型的国际物流节点,不同的国际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系统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各地规划的国际物流节点类型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等名词大量混用,导致国际物流节点层次关系及其功能界定等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某些国际物流中心的布置紧邻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或者公路枢纽,并且周围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有些国际物流园区完全建在市中心地区,且周边交通条件不好,有些又建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交汇处,造成了园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等错误理念。
(3)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
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联运的新的运输组织方式。它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在国际运输中灵活合理运用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综合组织成一种国际间的最有效和最适合的连贯运输。在国际运输方面,目前集装箱普遍应用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内的运输使用了大量非标准集装箱和装载工具。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对于发展运输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因而导致了整个国际范围内的分散的运输系统,包括不同的技术标准、运价系统等。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指出,当运输中出现货损、延误等纠纷时,可能会在法律责任方面出现混乱,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使得所规定的联运人责任的联运单证及其背面条款存在差异,加之国际上尚无一个可为各国通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联运单证,造成联运单证纷繁杂乱的状态。加上法律对运输责任的规定和划分不严格,对国际多式联运的推广起着阻碍作用。
2.3 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最主要标志就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目前,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
2.4 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目前国际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物流业发展,造成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
目前国际物流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现在国际物流企业需要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需求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5 国际物流信息化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对国际物流的认识薄弱,企业从上到下就缺乏必要的国际物流意识,对国际物流概念的认识普遍相对落后,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国际物流在新经济时代对于生产经营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并且严重的把国际物流和其他管理分
开,同时还对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理解也不深,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同时,国际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3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并且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3.1 物流信息技术构成要素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要素上看,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的范围。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是其基本要素同现代信息技术仍然还是一样的。它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第二层次为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得、传送、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第三层次为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第四层次为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3.2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的应用状况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首先是信息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编码和接口等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信息系统复杂化,多元化和多平台化。其次是系统协调性差。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往往自成一体,信息技术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应用。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和国际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全过程没有紧密结合,从而国际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数字化、整个运行环节信息网络化的应用也受到影响。
4 信息化对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4.1 信息化能推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特征,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国际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主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更好的利用信息,提高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行效率,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际物流业快速的发展。
4.2 信息化能显著提高国际物流业运行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而拥有信息和信息技术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国际物流信息化可以通过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带动管理、提高物流相关技术和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国际物流业流通速度、降低成本,同时国际物流业水平也会显著提高。
4.3 信息化加速国际物流市场流通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国际物流系统。把提高效率视为国际物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国际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加速了国际物流市场的流通。
4.4 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国际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国际物流的信息化是与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5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5.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Public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LIP):是指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需求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共的商业性平台。其本质是为国际物流生产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服务经济的社会。建立客户快速反应系统是国际物流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同合作单位的协作。
5.2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掠、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国际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国际物流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5.3 信息网络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最佳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跨越时空限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6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议
6.1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服务意识
国际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国际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很多企业都是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特别是国际物流企业,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大多数企业
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忽视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差距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改进国际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6.2 改进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6.3 加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第一:学科设置规范,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第二:重视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素质,第三:推广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层国际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国际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最直接的国际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种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种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种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6.4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网络化
将现代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相连接形成网络信息系统,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也避免了人工信息传递时的时间延误、人工浪费和不准确性。随着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并且将成为国际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从而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天地。由于国际物流信息交换速度的提高,致使成本下降,为电子商务提供了通畅环境;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市场、订货、支付和运送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可以通过电子购物和贸易在网上实现和运行。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加快国际物流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国际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利用国际物流信息化促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
6.5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合作伙伴
根据目前的情况,无论是国际物流企业自己开发信息系统,还是与1T公司合作开发,这两种方法不是费用太高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服务质量还得不到保证。所以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分析人员大多是国际物流企业的优秀主管或经理,他们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信息系统要求,加上专业的IT人员的研发,开发出的系统一般比较适用。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业务分析人员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咨询意见,这样的专业管理咨询意见对于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选择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是在国际物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企业声誉,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分析咨询人员,并且价格要适当,不能太高。国际物流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开发合作伙伴,构建属于自己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物流信息化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64-02
中国目前有规模不等的证券公司106家,经过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金融政策发展环境的影响,就21世纪初而言,竞争格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展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竞争格局变化
1.中小券商逐渐转型,市场份额上升。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最近数据表明,佣金战和服务战使得中小券商在2009年继续蚕食大型券商的经纪业务“地盘”:排名行业前十的券商总份额同比下降1.17%,少数券商市场份额下降幅度超过10%。
在提升服务的行业共识基础上,部分中小券商抓住行业转型契机,获得了自身发展空间。自2008年开始的激烈佣金战让部分中小券商抢得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型券商品因服务相对滞后等原因份额遭到蚕食。
虽然十大券商在行业中占比仍在四成以上,但较2008年的42.69%下降了1.17%,相比2007年的43.46%更是下降近两个百分点。其中,前十大券商中仅国信、招商和中信建投三家份额较2008年小幅上升,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更有四家券商的份额下降幅度超过5%,最高降幅高达10.33%。
2009年排名第十一位至二十位的中型券商,这部分券商2009年经纪业务份额共计19.64%,比2008年增长0.72%。行业前二十一名至五十名券商在2009年的市场份额共计增加0.55%,市场总份额从2008年的25.35%增至2009年25.9%,其中增长最快的财通证券增幅达22.06%。
2.证券公司营业部网点数量大幅增加。从2005年的2 0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3 000多家。目前上海有近500家,深圳有300家,北京则从2005年的9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200家,增加一倍多。目前券商服务部改为营业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2008年6月6日,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营业网点的规定》,赋予了合格券商自主决定业务结构的权力。合规券商通过新设合理的网点,收购其他证券营业部将能不断改变市场份额,经纪业务主动性大大增强。目前106家证券公司共计有营业部3 059家,拥有营业部数量最多的是中信证券,其市场份额和营业部数量均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之前收购中信建投、中信金通和中信万通证券实现的。
与此同时,在各券商营业部集中的区域,券商间为抢占市场,大打佣金战,券商佣金率在2010年上半年遭遇快速下滑,经纪业务这一券商传统支柱业务同时遭遇极大挑战。据已披露的2010年最新中报显示,预计上市券商2010年上半年实现佣金净收入148亿元,同比下降21%。
二、证券公司竞争趋势分析
1.从单一竞争到差异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证券公司实行差异化的外部条件正逐步改善。各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视特色经营,并积极探索实现差异化的途径。例如,招商证券推出了“智远理财”服务系列产品,长城证券推出“财富长城”证券账户及其六个产品。广发证券建立起了五大客户服务体系,包括VIP客户服务体系、金管家投资顾问服务体系、核心客户服务系统、E对一服务系统和E对一短信定制系统等。各大券商在投行业务方面也在尝试进行行业定位,有的券商专揽大项目,而有些券商以承揽数量众多的小项目为特色。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方面,随着市场创新步伐加快,各券商加大产品开发设计力度,力争形成各具特色的、内容丰富的产品线,与其他券商及银行、基金公司等展开竞争。
随着差异化竞争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证券行业竞争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券商业务创新,根据差异化竞争的要求,券商将加大创新力度,力争以形形的创新赢得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二是市场细分,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三是逐步形成券商经营特色和品牌。以国信证券、招商证券为代表的部分券商探索出一条“品牌产品模式”为主的新路子。
2.从无序到合规。近年来,随着证券行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开展的综合治理、分类监管,证券公司强化了自身合规管理,证券经纪业务经营性风险得到较好的控制,整个证券经纪业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8年证券公司根据证监会的《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有关账户规范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按照“统一安排、分散实施,平稳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账户规范工作。着重处理和解决此前存在的“非实名账户”、“下挂账户”等历史遗留风险因素。经过此次清理,证券经纪业务的潜在风险大幅降低。
三、新形势下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
1.业务专业化,培养核心业务。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证券公司将有机会顺应中国证券业的发展趋势,步入专业化、差异化的轨道,从而提升竞争力。外部资本市场大环境的逐步改善大势所趋,从而为证券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完善的制度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然而低水平大众化的业务,并不能支撑证券公司的长期盈利与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和实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增强风范管理能力,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争取全社会对证券公司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认可和共识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2.把握机遇,坚持技术创新。从这几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互联网用户数量稳步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快速提升为网上交易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特别是随着网络IT技术、手机3G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证券经纪业务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瓶颈。未来,手机证券不仅是投资者重要交易形式和信息获取渠道,也将成为券商多种业务的营销与服务的总平台。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银证转账、基金开户、基金申购与赎回、对账单查询等服务,并将成为券商主动式营销和拉近客户紧密度的重要通道。客户经理、客服人员、研究所分析师均可通过移动可视系统为客户解答问题,使券商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未来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除了手机交易这一趋势之外,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有更多的技术可以被发掘被应用,作为券商要及时发现把握的时机,不断创新,从而在技术上占据领先,培养种子业务,更好地建立进入壁垒和技术垄断优势。
3.强化意识,服务创造效益。一直以来券商靠不断地更新通道服务来吸引客户,然后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通道的服务已经不能再作为券商之间竞争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券商佣金率下降幅度超过60%。通道价值的陨落促使券商考虑以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争取客户,尤其是中小型券商,只有通过业务转型提升全面服务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5年国信证券率先在业内成立了“金色阳光证券账户”,对客户需求进行了细分,并提供相应投资服务,收费则采用佣金与服务内容挂钩。凭借着金色阳光服务产品,国信实现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佣金收入。随后,招商证券的“智远理财服务平台”、广发证券的“金管家”、华泰证券的“紫金理财”、光大证券的“金阳光”、国泰君安的“君弘俱乐部”、德邦证券的“财富玖功”等经纪业务服务品牌也应运而生,极大地提升了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一改过去靠提供交易通道服务的盈利模式。
4.完善布局,增强区域优势。虽然市场上营业部的数量呈现大幅的增加,但是各营业部在区域分布上不均,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营业部最为密集。其中,营业部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上海,拥有的营业部数量占全部营业部总和的30.5%。
全国106家证券公司,大部分属于北京上海深圳,其营业部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各省市的发达地区,证券营业部相对饱和地区增加。因此,证券公司在新设营业部时要考虑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在网点空缺或不足但经济发展具有潜力的地区新设营业部,以完善布局,增强公司在区域优势和抢占市场,同时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服务。
总之,单一的依靠佣金战和盲目增加营业部抢占市场的方式已经不能够使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存能力,就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培养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通过特色业务,全面服务实现公司的差异化。在横向发展方面,抢占潜在的市场建立进入壁垒。未来的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充满机遇的,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中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万勇.中国证券经纪业务大转型[N].证券时报,2009-12-14.
[2]杜卫华.证券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3]陈中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医药连锁 营销战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入世后,跨国医药零售业将陆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本土医药连锁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跨国医药连锁巨头,国内医药零售企业不仅应看到本身的劣势,同时还应看到作为本土企业所具有的地域、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国内医药连锁业应进行全面的营销战略分析,更新观念、扬长避短、主动学习、勇于竞争,最终提升国内医药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营销观念的分析
我国药品连锁经营企业由于规模普遍偏小,因此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应以创新来实现差异化经营,走经营差异化的道路,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药品种类、网点布局、服务方式、竞争手段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从而形成连锁药店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首先要树立“亲情营销”观念。亲情营销观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连锁药店通过与顾客做“朋友”,从而使顾客成为自己的永远“朋友”。其次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药品零售业是典型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连锁药店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就需要知识和智力,学习能力是连锁药店的一种非常重要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包括药店对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包括药店能否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造就学习型组织就成了连锁药店管理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二、市场细分策略分析
随着药店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连锁药店拼力争夺已有的市场,将大部分药店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在中心城市中又大都集中在繁华地段或大医院周围,最后只能采用“让利不让市场”的低价位策略苦苦支撑已有的市场。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就在于我国医药连锁企业缺乏市场细分。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医药连锁企业应认真分析我国消费者的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我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药品消费者的多层性及其需求的多样化为连锁药店的市场细分提供了广阔空间,市场细分主要表现在:新的区间市场、新的专业市场、新的群体市场等。未来我国连锁药店应高度重视下列细分市场:一是老年市场。原因在于,我国已提前进入老年化的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这必然带来老年药品、保健品市场的发展。二是白领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白领阶层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白领阶层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而白领阶层本身的健康和保健意识较强,加之消费水平较高,因此这也是一个可细分的市场。三是农村市场。目前虽然农村人均医药消费水平很低,但由于人口数目庞大,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将大幅提高,因此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四是居民小区市场。近年来,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新建的居民小区不断增多。对连锁药店而言,居民小区的零售网点建设也应引起长期重视。
三、产品策略分析
“产品常新,企业长青”这是企业界流行的一句格言。对连锁药店而言,产品的创新不仅是药店市场营销和差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零售药店利润的重要保证。本文认为,连锁药店的产品创新应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充分考虑药品的特殊性,重点突出以下方面的创新:(1)药品的品种创新。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之市场变化速度加快,药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因而连锁药店必须不断的引进新品种,做好新品种的市场开发工作,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要。(2)自有品牌产品的开发。在美国,大型连锁药店常与制药厂联手,生产自有品牌的药品。和其他药品相比,自有品牌药品的毛利较高,因此能给药店带来更多的利润。同时,自有品牌药品还能提升连锁药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连锁药店的品牌建设。
四、价格策略分析
尽管在当今药品零售的营销活动中,非价格因素对于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价格仍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原因在于:(1)人们越来越关注药品的价格。首先是药品作为“威望产品”的地位的下降。由于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加之国家对药品长期实行专营,因此,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药品在广大消费者的心目中,是一种“威望产品”。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关心超过了对价格的关心。但由于药品实施分类管理,加之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药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力度,规范药品的销售渠道,使药品质量有了可靠保障。因此,药品的“威望产品”地位明显下降。其次是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后,消费者自己承担的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比例明显加大。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健康,用于健康开支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我国目前还不高的城乡居民的收入而言,医疗费用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明显偏大,因此人们对药品的价格越来越敏感。(2)国家有关部门对药品价格的政策导向。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药品长期存在价格严重虚高的现象,为了配合医保体制改革的进行,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以抑制药价。所以,药品降价成为了人们的共同预期。(3)药品价格已成为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于药品价格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加之药品价格的黑幕频繁曝光,药品价格问题已成为了舆论和媒体的宠儿。
五、促销策略分析
据调查,客户在购买药品时主要受广告宣传、疗效、价格、包装和装潢等五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药品要打开市场,必须做到广告宣传要准确、产品疗效要好、价格要低、包装要实用,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连锁药店而言,这就要求:首先是企业服务意识的创新。连锁药店不仅要重视售药前的咨询工作,还要重视药品售后的使用情况跟踪、反馈工作;不仅要重视药品使用常识的宣传指导,更要重视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宣传和培养。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医师和药师对病人提供的咨询服务,对药品销售有很大的影响,提供合理用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服务,可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其次是服务手段的更新。如:实行会员制。再如建立远程诊疗系统,利用互联网,医院和病人可以通过企业的健康网站在线预约专家,预约后可以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进行远程诊断,实行医、药资源共享等等。总的来说,应留住经常性购买的老顾客以及熟悉该药店营业员和产品以及价格的人群。为了实现服务手段的创新,连锁药店应该建立顾客数据库。按照购买量和购买频率对顾客进行分类,从而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通过系列服务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再次是扩大商圈覆盖面积和用品种类。再次是完善产品服务系统。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使顾客感到安全、安心、便利。再次是重视顾客的意见,药店要把处理好顾客的意见视为对创造顾客满意的推动力。最后是顾客组织化,药店可以成立顾客俱乐部,其成员主要是药店的现有顾客或潜在顾客,俱乐部为其会员提供各种特别服务。通过俱乐部可以加强药店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顾客对药店的忠诚;通过顾客的情报反馈系统,可以了解顾客需求;通过会员来宣传药店的产品和服务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
六、渠道策略分析
关键词:人口统计学特征;胜任力特征;团队注意力;团队结构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作为企业的一项关键战略,能为企业带来成长机会和机遇,同时这项战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竞争强度、企业治理结构等。从TCL海外并购、联想并购IBM、华为竞购英国马可尼、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吉利并购沃尔沃,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路上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国际化战略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决策层,不仅决定了整个企业未来的的战略方向,而且决定了企业内部因素汇聚、积累、强化和利用的质量与效率。Glaum等通过对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多数企业国际化并非按照预先设定的战略执行,而是由公司高管团队对公司内外部发展前景、成本削减策略、客户关系战略、公司强势与弱点等各战略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激烈,企业高管个体已经不能够使得企业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高管团队则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目前,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焦点聚集在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而对国际化战略的前因变量--高管团队的研究不足。比如,邓新明等通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政治关联、企业国际化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杨丽丽等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以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资源优势、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国际化战略为中介变量,探索外界环境因素通过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却少为研究国际化战略的决策者与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
二、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现状
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将高管团队的特征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胜任力特征、注意力特征、团队结构特征等几个方面;企业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两大类。企业国际化程度反映的是企业海外市场的运营规模与国内运营规模的相对大小,实证研究中,学者多以国际化程度来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量化。按照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不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主要包含两种方式:完全控制和共同控制。完全控制进入模式可以拥有对新企业全部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如全资新建和完全收购等方式;共同控制进入模式是由合作双方拥有对新企业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如进行合资、部分收购和协议性投资等方式。
1. 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国际化战略研究。关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战略影响的研究,Hambrick与Mason(1984)从管理者认知角度对高层团队的年龄、工作经历、任职期限、教育背景、经济地位方面等特征及其差异性对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贺小社等根据高层管理团队理论构建了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国际化的关系理论模型,以深沪两地信息技术和纺织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平均任期、受教育程度及其异质性等为自变量,因变量采用国际化程度,得到结论:年轻化、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海外经历丰富的高管团队更倾向于国际化,也具备更高的协调冲突能力。陈守明等研究企业家的人口背景特征对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以Hambrick的高阶理论为基础,以931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年龄、受教育程度、职能背景、国际化经验、任职时间为自变量,通过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生产职能背景、任职时间越长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选择完全控制的进入模式,该结论说明企业家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战略具有显著的影响。程晓鑫以中国A股312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其中,高管团队年龄和教育背景异质性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并未得到验证;而高管团队任期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国际化程度的正向作用得到了验证。
2. 高管团队胜任力特征与国际化战略研究。专家针对高管胜任力发表了许多成果,但团队胜任力的研究较少。K・B・辛西亚提出构建团队胜任力包括三个维度九项要素。在此基础上,王建民等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管理情境,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管团队胜任力模型及其量表,包含三维度、九要素结构,三个维度分别为高管团队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与行动能力,三个维度分别各用三要素来表示,构成九要素结构。
在高管团队胜任力特征中,得到学者们特殊关注的当属高管团队的国际化工作经验。Nielsen B.B等的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越丰富,其越可能选择完全控制的国际化进入战略,这主要是因为高管团队经历了企业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其环境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会更加过硬,高管团队也会更加自信和愿意承担风险。
Lee和Park指出,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作用,国际化战略成为高管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绩效的中介变量。Prasad等以日本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日本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方式的影响因素,首先作出假设:由于国际化经验越丰富的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和管理责任,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其越可能选取完全控制方式实现国际化,但最终实证结果并未验证该假设。
李巍等运用我国267家民营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出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国际化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国际化战略意图和市场进入战略在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绩效之间充当中介变量。吕屹以2008年~2013年中国银行业16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化程度指标衡量国际化战略,如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占比、资产规模、资产占比、员工数量等,以董事会和高管团队的海外留学、海外工作、外企工作、有无国外国籍代表董事会和高管的海外背景,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董事会和高层管理团队的外国国籍和外资企业经历都会对企业国际化产生显著影响,并对企业国际化战略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方琳等运用效果推理的逻辑,通过对天津与浙江中小企业进行对比,试图探索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对它们国际化战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机构网络、商业协会网络和个人关系网络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推动支持力量。葛玉辉等在分析了100多个公司近7年的数据后,得出高管团队的跨国经验与全面控制进入模式正相关;高管团队的国籍多样性与合作控制进入模式正相关,因此,国籍会影响跨国经验对国际化战略的作用。吴剑峰等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化经验丰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CEO更倾向于采取国际化战略;外部董事比例对实施国际化战略产生正向影响。
关于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战略的关系研究,常用的逻辑模型为将高管团队的感知行为作为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战略的中介变量,具备不同程度国际化经验的高管团队对外部环境有着不同的感知,基于这些感知高管团队会制定相应的公司战略,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许晖等通过463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国际化经验作为自变量首先与市场进入模式显著正相关,国际化经验越丰富的企业越容易采取高控制程度的市场进入模式;作为调节变量,国际化经验调节国际化风险感知与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之间的关系,即当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时,其感知到的国际化的风险越小,那么企业越可能采取高控制程度的市场进入模式。
3.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国际化战略研究。Ocasio(1997)的注意力基础观将企业决策者的认知置于战略决策的重要位置,他认为企业战略决策的结果主要在于企业高管团队的注意力方向,高管团队将注意力放在哪些影响企战略决策因素上将会最终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吴建祖等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华为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高管团队的公开讲话以及公司年报,探讨高管团队的注意力配置对市场进入战略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高管团队对技术获取、品牌建设、目标市场定位三个方面的注意力配置差异导致了国际化市场进入战略的差异;高管团队将主要注意力配置给技术自主研发、国际品牌自主建设和成熟市场定位时,他们更可能采取自然扩张的国际化战略。
高管团队的特征是影响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高管团队注意力成为高管团队特征和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的中介变量,吴建祖等将注意力基础观与高层梯队理论结合起来,以我国11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国际化经验丰富、教育程度高的高管团队主要注意力会放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上,更可能采取完全控制的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国际化;而对于年龄大、任期长的高管团队,他们的主要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环境可能存在的威胁上,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选择共同控制的市场进入模式。
4. 高管团队结构与国际化战略研究。高管团队不是高管个体的简单组合,团队内部存在依存度、断裂带问题。Barrick和Bradley将团队依存分为两类:结构依存和心理依存。研究发现当团队依存度较高时,团队成员之间沟通较多、凝聚力较强,企业绩效也较好;当团队依存度较低时,团队成员之间沟通较少、凝聚力较弱,企业绩效越好。Hambrick将结构依存度定义为高管团队成员之间因角色安排、行政管理机制而互相影响的程度,并将其分为水平、垂直和奖励三个维度。他认为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选择、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其突破口可能就在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结构的影响,他建议在进行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选择、战略结果以及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应该考虑结构依存度的影响。
程晓鑫认为高管团队结构依存度是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调节变量,随着高管团队结构依存度的提高,教育背景异质性、职业背景异质性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正向影响越强。
Lau和Murnighan(1998)提出由于多种团队成员的相互作用,使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内部分歧,形成团队断裂带,常见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生理特征断裂带。潘清泉等以83家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2009年~2013年5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索企业高管团队断裂带、国际化战略、创新能力的关系,最终得到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有负作用,而生理特征断裂带对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有正向作用;创新能力在生理特征断裂带和国际化战略之间起负向的调节作用。
三、 未来研究方向
企业国际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国内外关于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已越来越多,但由于企业国际化数据存在获取难度等因素,其研究始终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目前的研究局限,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在国际化高管特征与国际化战略的研究中,高管的统计学特征、胜任力特征、注意力、团队结构都会影响国际化战略的决策,进而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绩效。除此之外,外部环境比如机会、威胁、不确定性、资源可获性等也会影响战略决策的制定,在未来研究中应考虑这些外界因素,而这些外部因素很难进行量化,因此有必要通过非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高管团队特征到企业绩效的黑匣子。国际化不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是企业发展的过程。研究高管特征对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其深化目的是为研究企业国际化取得更好绩效做准备。许多专家们研究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其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或者调节变量。一般来说,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会影响战略的制定,组织战略决定了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而会影响组织绩效。所以作为组织内部因素的高管特征,在影响企业绩效时,中间存在着许多黑匣子,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这些中介或者调节变量考虑在内,试图打开黑匣子,弄清高管团队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
3.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以往高管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多以实证为主,但实证难以将一些定性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可以考虑案例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小样本高管团队进行纵向研究,以探寻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柯江林,徐东北.国际化战略中的中国企业高管团队胜任力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2):52-63.
[2] 邓新明,熊会兵,李剑峰,等.政治关联、国际化战略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1):26-43.
[3] 杨丽丽,赵进.资源基础视角下的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139-146+153
[4] 贺小社,柯大纲,欧佩玉.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0,29(5):97-101.
[5] 陈守明,简涛.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走出去”进入模式选择――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10):12-21.
[6] 程晓鑫.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结构依存度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5.
[7] Cinthia K B.Predicting individual team member performance:The role of team compe- tency,cognitive ability,and personality[D].Doctor,Saint Mary's University,2003.
[8] Nielsen B.B ,Nielsen S.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choice of foreign entry mod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1,46(2):185- 193.
[9] 李巍,席小涛.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关键战略因素的中介效应[J].预测,2013,32(4):1-7.
[10] 吕屹.高管团队和董事会的背景特征与国际化战略――以银行业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3):99-107.
[11] 方琳,冯雷鸣.基于效果推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决策分析――天津与浙江中小企业的对比[J].国际经济合作,2014,(7):71-76.
[12] 葛玉辉,申舒萌.全球化战略决策中高管团队的国际化角色:国外市场进入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53-58.
[13] 吴剑峰,胡晓敏.中国上市公司的国际化倾向研究――基于高管团队和理论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0(5):14-22.
[14] 许晖,邹慧敏.企业的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2010,23(2):2-10.
[15] 吴建祖,毕玉胜.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与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华为公司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9):1268-1274.
[16] 程晓鑫.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结构依存度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5.
[17] 潘清泉,唐刘钊,韦慧民.高管团队断裂带、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战略――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111-122.
[18] 吴建祖,关斌.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注意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11):118-131.
[19] Hambrick, D.C.,Humphrey, S, E.,& Gupta, A.Structural interdependence within top management teams: A key moderator of upper echelons predictions[J].Strategic Manag- ement Journal,2014,26(4),46-55.
中国中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分析框架
中药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Lewin,Long和Carroll(1999) 建立了一个组织、产业和环境协同演进的框架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协同演进(Co-evolution)的思想意指组织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环境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迫使企业去适应产业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反过来,组织又能够通过与环境中其他要素的互动来能动地影响环境,创造对自身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研究问题适合用协同演进来分析? Volberd和Lewin(2003)做出了明确的解答:协同演进分析可以是研究层次之间的多向因果关系,可以是研究在历史情境下基于时间发展纵向研究,也可以是研究互动、时滞等多重效应。所以,基于上述对协同演进思想溯源和分析框架的理解,我们认为协同演进理论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关系运作、网络演进与企业行为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企业国际化可以看作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调整自身网络位置的过程,而关系运作、网络演进与企业国际化成长之间本质上也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深入研究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更为系统化、动态化和整体化的视角:企业运作的行为不断塑造与重构企业外部关系网络,导致关系网络持续演化,而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的演化不断为企业国际化成长施加各种影响,一旦企业的关系网络超越了本地地域和国家地理边界,企业关系网络便实现了跨国成长,一个跨越国界的关系网络反过来也会对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行为施加关键的影响。因此,我们在Uppsala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企业运营与价值、网络关系发展与企业国际化的三维度与三个阶段协同演进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我们提出“企业运营与价值、网络关系发展与企业国际化”三个维度战略管理框架,作为构建中药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的主要思路。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运作与价值、网络关系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三个阶段协同演进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自组织过程,而是企业有意识的和主动进取的结果,即支撑本文理论框架的主线是主动性的关系网络观点。与传统的“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的结构决定论不同,主动性的关系网络观点能够避免“关系不足”和“关系过度”这两种极端,这种主动性的关系网络观点包含了以下两种因果关系:一是企业国际化的战略行为是嵌入企业特定的关系网络之中的,企业国际化行为的选择是企业关系网络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二是企业在所处的庞大的关系网络、市场网络和产业网络当中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主动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配置国际化所需的战略资源,更加能够通过自身创业精神和网络能力主动地去进行有特定目的的关系运作,进而促进关系网络的持续优化演进,并通过这种网络关系的持续发展获取更多国际化机会、市场利益、经验知识、国际声誉以及成长动力,从而使自身的国际化战略更具能动性。在这种“主动性”网络观点之下,企业运作与价值、网络关系发展和企业国际化行为间的协同演进机制可以通过图2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协同演进的过程
1.企业运营与价值。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聚焦于企业国际化的市场选择,进入模式(出口、许可生产、海外合资、独资、并购、战略联盟)和国际化路径等问题,结合企业国际化进程理论,企业国际化过程就是企业如何从单纯的贸易和契约模式转变为对外投资战略模式的国际化渐进过程,其战略模式演变的一般过程为: 纯国内企业-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自主出口-设立国外销售分部-设立国外分公司-跨国公司。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企业国际化进程表现为不断嵌入的过程,基于不同的嵌入环节逐渐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随着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企业嵌入价值链的环节与嵌入特征不断变化,企业交易的难易程度、关系专有性资产投入和供应能力等动态因素随之改变,国际化转型具体表现为治理模式的演变和参与角色的转变。
2.网络关系发展。根据Johanson和Mattsson(1988)的早期研究,把企业国际化发展划分为关系延伸、关系渗透和关系整合三个阶段。关系延伸(relation expansion)是企业跨越国家之间的市场网络,通过在目标国家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等方式置身东道国并与当地市场网络当中其他企业发展网络关系,为进一步实行跨国经营做准备;关系渗透(relation penetration)是企业进一步加深对目标国家当地市场的关系承诺,发展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网络位置,如实行本土化经营拉近企业与当地市场关系距离,或通过战略联盟、并购等高级国际化方式加深与当地市场网络成员间合作关系等,进行当地市场扩张和渗透;关系整合(relation integration)是国际化企业在多国经营的基础上,立足全球统一战略,不断协调在不同国家市场关系网络中的网络位置进行企业全球资源整合。在企业国际化的成长周期中,此三种关系运作方式呈一个递进升级的过程,三者之间的演替体现的是企业国际化过程当中网络能力的升级和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从企业关系网络在各个阶段的本质特征来看,Butler和Hansen(1991)Hansen(1991)认为,企业网络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他们认为企业网络演化为企业家阶段、商业起步阶段、全球战略阶段。在企业家阶段,企业网络表现为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特征;在商业起步阶段,企业网络逐渐演化为商业聚焦网络(business focused network);而在商业发展阶段,企业网络最终演化为全球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随着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这种演化主要是基于企业获取国际化成长所需资源的欲望,并在企业网络关系的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来:网络将从以嵌入性纽带为主转变为嵌入纽带与市场纽带的数量更加平衡;从强调网络的凝聚力转变为积极利用网络中的结构洞;从对网络的路径依赖转变到更加有意识地管理网络。
3.国际化阶段。根据经济学理论,使某产业或产品跨国而受世界的共同控制与保护,分为产品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产业国际化三个层次。
4.企业运营与价值、网络关系发展与企业国际化的协同演进。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早期,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十分重要,社会网络保证了企业家可以获得更多无形的信息和有形的资源。而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起步阶段,网络的作用更集中在满足个人和企业经商的直接需要上。企业会有意识地寻求国际上的战略伙伴,与竞争者和其他重要伙伴的联系可以共享生产知识、获得声誉等。通过建立自身与其他组织的紧密联系,最终形成具有战略意义和导向的战略网络。Butler和Hansen(1991)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企业关系网络会从早期的社会性逐渐向商业性过渡的特征,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较多的认同。因此,企业网络关系演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性地利用和适应网络以获得国际化成长所必需的资源的过程。可以认为,随着企业从诞生到逐渐成长到最终实现跨国成长,企业资源不断积累及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关系方式沿着“关系延伸、关系渗透、关系整合”的方向变得更具能动性和战略性,企业国际关系网络展现出从“本地社会网络”到“国际商业网络”再到“全球战略网络”的演化路径,企业行为也逐渐由网络中的机会识别和发展商业关系,变得更为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进行网络运作、维护和更新,进而创造更大的国际化战略空间。
结论与建议
1 国际化战略的基本理论
1.1 国际化战略概念
国际化战略就是企业除自身国家外发展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战略。企业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后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来寻求更好的发展。企业制定多国化战略是为了能在国际市场中应对变化能快速的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了企业必须快速、准确的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来使公司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同时也有更高的风险。
1.2 早期国际化战略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施密分别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当时国际贸易是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形式。这两个理论也是早期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1.3 战略管理中关于国际化战略的理论
在当今战略管理方面的书籍中,根据公司的决策,国际化战略可分为全球化战略、多国化战略以及跨国化战略。
由图可以看出,全球化战略中母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管理模式的集中使其开发生产的产品不能快速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做出的反应比较缓慢,但是该战略能够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而多国化战略采取了高度分权的模式,由当地子公司自己来管理和生产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该战略可以使当地市场迅速反应对其产品的需求,快速占领当地的市场份额。跨国化战略是全球化战略和多国化战略两者优势的结合,有效运用该战略可以使公司得到更多的营业收入。
2 杉杉股份的国际化战略
2.1 杉杉股份公司简介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并在1996年成为服装纺织业里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坚持实业与投资并驾齐驱、产业与金融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涉足服装、锂电池材料及投资三大业务板块。作为中国服装界的龙头企业,杉杉股份自1998年公司实施“多品牌、国际化”战略以来,目前旗下拥有杉杉、 Marco Azzali玛珂?爱萨尼、Renoma瑞诺玛、Smalto、Lubiam鲁彼昂姆等20多个品牌,是国内最好的时尚品牌运营商。杉杉股份秉承“正直、创新、奉献、责任”的企业价值观,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强化品牌,开拓创新,致力于成为产融结合、价值领先的上市公司。
2.2 杉杉股份国际化战略现状分析
早在1996年杉杉股份就做了一个未来20年的企业发展规划,明确以成为国际化的大型产业集团为目标。一晃20年过去了,回顾杉杉股份开展的一系列漂亮的国际化动作,2016年的今天杉杉股份在走向国际化方面稳步前行。从2009年2月杉杉股份与全球五百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始,杉杉股份加快了国际化的脚步,在2010年2月,杉杉股份与伊藤忠商株式会社和户田工业株式会社就锂电池材料方面签署相关协议,进一步推动公司锂电池材料的发展。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杉杉国际化不仅仅是服装品牌的国际化,而是全面发展的国际化。截止到2016年半年报,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54亿元,其中在锂电池材料方面实现营业收入18.49亿元,同比增长21.6%,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193.8%。随着2016年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战略,锂电池行业站在了这个政策的风口,而杉杉股份无疑从中收益颇多,通过与外企的合作将锂电池扩展到国际市场,可以说杉杉股份抓住了这次机会,与外企联合并在政策扶持下来实现国际化战略。
如今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服装业为主,高科技、资本运作为两翼的三大板块,作为现在国际化战略目标。以下是杉杉股份目前有关于国际化的情况。
服装板块以杉杉品牌为依托,通过联合、收购等形式,实施国际化多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杉杉的品牌系列。高科技板块中杉杉股份与日企就锂电池材料开展合作,也与中科院合作在上海建设了杉杉高科技园。资本板块里杉杉股份通过收购重组国内外的中小科技公司,并且参与金融证券市场的合作,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
从这三个板块中可以看出以公司决策来划分国际化战略的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更多采用的是多国化战略。
2.3 杉杉股份国际化战略模式
2.3.1 并购与收购
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通常是通过并购和收购国外品牌,利用海外渠道,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多品牌和国际化战略理念一直伴随着杉杉股份,正是通过这些来一步步实现国际化战略。
杉杉股份国际化战略能够快速取得成功也和第一时间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离不开关系。
2.3.2 国际化路径
杉杉股份通过以服装纺织,科技与资本三个方面推动国际化,降低仅从服装单方面开拓国际化失败的风险,可见杉杉股份在国际化战略方面做足了准备。
2.4 杉杉股份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表1)
通过SWOT分析,使杉杉股份的企业战略更加明朗,可以帮助杉杉股份把资源用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并在弱势点上加以注意及优化。
3 杉杉股份国际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日渐成熟,国内外企业间品牌竞争激烈,服装企业的发展速度变缓,为了能够重塑品牌,重新在市场上保持高利润,杉杉股份很早就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模式,但是相比国际大品牌,杉杉股份在市场经营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3.1 品牌问题
中国有很多服装企业,也有很多的服装品牌,在无法形成有效的经营模式及应用体制下,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现阶段消费市场大部分消费者还是看重品牌的知名度。杉杉股份并未形成有效的品牌无形价值。虽然杉杉股份旗下品牌很多,但是市场中能够保持一定盈利,稳定发展的品牌并不多。跨越不同产品属性的品牌在经营方式及管理方式上会有所不同,在选择经营渠道进行市场拓展也有所不同,企业在较为熟悉市场会相对顺利,跨界经营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这样就无法与同类企业进行竞争,在市场收益方面也会有所影响。
3.2 管理问题
杉杉股份采用松散式管理在收购一家企业后仅仅是股权上的变更,经营权和管理权并未改变,而其他同样采用松散式管理的一些国际品牌在收购企业之后,管理层和经营模式都得到了变更,收购企业的主观意识很强,希望能够快速获利,在这方面杉杉股份并没有对收购的品牌进行提升,还是旧经营模式的延续。对比可以看出杉杉股份管理存在问题。
3.3 合作问题
如今国内的服装企业都希望出口自己的产品,向国际市场开拓业务,扩大企业的规模。然而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服装品牌并不熟悉,大多只能通过与国外品牌合作来推广自己,相比较国内企业之间合作却很少,迫于竞争压力,大多企业都不愿意合作,但在多元化的今天,同类品牌相互合作已经逐渐普遍,它能使资源更加有效的结合,这也是国内品牌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4 杉杉股份国际化战略的建议
4.1 构建企业核心力
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得以发展,这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发展也会随之上升,所以杉杉股份要意识到成本优势并不是长久的,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才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2 注重创新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创新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创新企业就不会在市场中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并在与同类竞争者相互竞争中占取优势。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产品上的创新,也可以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杉杉股份可以通过分析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再加以创新,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3 继续多元化经营战略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可能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种产品以及一种的经营方式,这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使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投资,从不同领域中获取市场及收益,相互协调,降低市场风险,也给企业带来多元化经营的新思路。
杉杉股份如今拥有服装纺织、高科技、投资三个不同的领域,都给杉杉股份带来丰厚的收益,这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在服装纺织业采取国际化多品牌战,在高科技行业涉足锂电池材料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建立国内最大锂电池综合材料企业的同时也在高科技产业基地发展了一批新兴企业。在投资领域,积极进入金融行业,在证券业,保险业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杉杉股份应当继续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大其他领域的投入,扩大自己总体的规模。
4.4 减少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文化之间差异,不同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中目标不相同,对企业竞争对手的看法也不相同,在市场进行选择时对国际化品牌提供地产品与服务也不相同。杉杉股份董事长郑总曾说:“中国服装想要成为国际一线品牌,这条路不可能走通,这不是制造水平的问题,而是文化方面的问题,欧美的高端奢侈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思维定势。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有产生奢侈品的土壤、氛围和文化,而中国没有。”这也说明文化差异给国家化战略带来很大的影响。杉杉股份可以通过聘请国外知名的设计师来设计符合国际理念的服装,多参与国际服装秀等各类赛事,降低文化差异的影响,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