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新教材

初中历史新教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新教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历史新教材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 材料选择 理性定位 感性把握 多效选择 精心删选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①所以选择材料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是极为费心费时一个环节,正如选料对于成就美味相当关键一样,选材对于成就一堂好课很关键。笔者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执教了人教版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专题一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下面就结合这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材料选择。

    一、理性定位

    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的放矢,为选择材料确立一个合理而准确的目标和方向是工作开始的前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②材料是“取之不尽”的,真正的困难是到底要找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材料才能真正解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理性的定位是材料选择过程的重要步骤。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材料,无论是文字、图片、影视应有尽有,关键是太多,不知道要什么。因此,通过对本课内容完整的任务分析,明确本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达成的目标,从而确定材料选择的基本方向和功效,在此基础上,材料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材料本身也能真正做到“尽其材”。

    首先,目标定位在于新课程本身,在必修和选修的不同模块中,新课程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定位,这需要教师在备课前能够对其加以准确的把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精神是“育人为本”,三维目标中最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设置选修6模块《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传承文明的责任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觉地意识到: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最原始、有力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爱护文物是每一个文明人义不容辞的权利和义务。”③俗话说:触景方能生情!选择生动的、有益于触发学生情感的材料来创设情景在本模块的材料选择中尤为关键。

    其次,目标定位在于对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解读。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体会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与未来赋予的传承文明的重任。”④同时教学指导意见指出:“本课理论性较强,又是学好本模块其它单元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选取本地的、生活中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的历史文明的真切感受,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⑤分析指导意见可知:本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材料的选择也自然应以此目标的达成为根本。

    二、感性把握

    目标定位为材料选择确定了理性的方向,但是选择材料还需要一双感性的眼睛。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只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一个目标,也是要求教师达到的一个目标,而且教师必须先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只有用动情的眼睛,才能找到让学生动情的材料,而教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寻找材料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对教材及相关概念形成充分而完整的认识、寻找有价值的材料呢?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去实现这个过程。

    教材是理解概念的首选。初读教材,从埃及的文化遗产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没有一项能在脑海中留下痕迹。再细细研读几遍,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到底是怎样一种价值?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原则该如何理解?充斥脑海的是模糊的概念和无数的不解。可见教材虽然用最典型的材料和最精练的语言来阐述,但是深度地把握相关概念还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网络是提供广阔视角的重要途径,往往能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热点新闻、评论、图片、视频很多:各国各地的申遗热;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城市化建设中保护派与开发派尖锐的交锋等等。从文化遗产在网络中的热度可知,文化生活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网络呈现的资料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良莠交织,让人眼花缭乱。

    书籍是很好的帮手,可以系统深入去理解陌生而遥远的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楼培敏主编的《世界文化遗产图典》,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文物局编着的《意匠生辉——浙江历史遗产的文化品读》,两本全彩页的图集借助精彩的图片呈现和简洁的文字解读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淡淡的浮出,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冲动慢慢的强烈起来,本课要给学生讲解的是多么美妙的事物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红婴所着《世界遗产精神》用很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文化遗产的概念,简单而言,文化遗产就是记录着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符号,人类可以通过解读这些符号了解过去创造未来,这关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沙龙出版的《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专家对于遗产保护中热点问题的探讨,从中可以发现隐藏在各种热点背后的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严峻,而关键问题在于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陌生和保护意识的淡薄。

    除了读书外,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去了桐乡乌镇和海宁硖石,乌镇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画卷,海宁的盐腔皮影戏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一种古老的艺术享受。在亲历现场的过程中,笔者逐渐感悟到了文化遗产它所体现的价值,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推动我去发掘、去传递这一信息,对文化遗产的情感也自然而然生成。

    三、多效选择

    在理性定位和感性把握过程中,教师对于本课所需材料的判读能力得到加强,下一步的任务是多选好料。按照怎样的标准去选择材料呢?新课程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情境空间,所以材料选择要从这一规律出发,用不同的砖瓦构建不同的空间,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实现情感的体验与意识的形成。

    首先要选择能够清晰传达信息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对关注的主题形成初步的认知。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本课将教学目标的达成定位于以下三个载体:海宁盐腔皮影戏、北京城、中东地区古文明,通过体现这三个层面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化遗产普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一种保护意识。因此,能够让学生对这三个载体的价值和魅力有真切的了解和体验,对整节课最终目标的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皮影戏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文化遗产,以下材料从文字、视频到实物能够构筑一个有质感的欣赏和体验空间,使学生形成对盐腔皮影戏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汉书8226;外戚传》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武帝爱其兄延年。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帝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夫人少而早卒,帝思今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帝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材料二:南湖晚报报道:2006年海宁盐腔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专家第一次听到盐腔皮影戏的时候,激动的哭了!他们以为南宋时江南流行的南曲唱腔早已消失,却在盐腔皮影戏中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因为耍皮影的都是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言传身教的传承过程中,这个唱腔几乎没什么改变。

    材料三:一段海宁盐腔皮影戏的视频——《闹龙宫》

    材料四:实物皮影。

    北京城是一个学生熟悉而且带有特殊情感的载体,通过故事、视频和文字构筑一个回味和体验的空间,使学生形成对北京城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一段央视制作《故宫》的视频片断——肇建北京城。

第2篇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推行了《新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现行各学科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还有许多科目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极为深重,尤其是历史科目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扎下了根,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了历史又没用,以至于他们都不太重视历史,再加上传统历史课程枯燥无味,使得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本文着重讨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途径,希望初中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全面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新教材

一般来说,任何事物的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过程,更何况一位长期从事传统历史教学的教师的陈旧观念是坚不可摧的,尽管他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有的教师也以积极的心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是也难免在不经意之间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历史课堂效果。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他们面对新历史教材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颖、图文并茂,与老教材完全不一样,里面的内容对知识进行了重组,并且以专题化的方式出现,使得历史教材变得更加容易。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觉新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反感新教材,抱怨其不好用。实际上,新的初中历史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新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材,其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些教师的抱怨现象可以说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即“新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新教材。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学生往往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心灵,只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就会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它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内容比较刻板,一旦课堂教学没有采取一定的技巧,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学会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创设新的历史情景,只有教师善于运用这些丰富的材料,必将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教师要想真正地将之落实到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但是,面对新的初中历史课程,许多历史教师不晓得如何寻找资源,即找不到课程资源,就会无从下手,历史课堂教学效是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事实上,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能接触到课程资源,只有他们没有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缺乏明确的分类,盲目地使用这些课程资源,偏面地应用现有资源,无法产生宏观效应。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且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认真体会,严格近照学习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整合、裁剪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突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初中历史教师还需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作切入点,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延伸,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资源,这样有助于大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并在此基础上乐于学习历史。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明确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信任学生,不断地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足够地了解学生,抽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最后,作为教书育人者,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拥有一个耐心的态度,如果学生答对了问题,就要给予赞许,要是答错了,也不要过分批评,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而且能让他们收获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结语

总之,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水平,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为初中学生的引路人,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现代学习观和学生观的培养,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增强他们学好历史科目的信心,促使他们热爱历史,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要重新定位教材

目前课标物理新教材有多种不同版本,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有较大差异,而学生手中只能有一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教师手中最好能有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过程中依据课标,研究不同版本章节的编写特点及差异, 整合核心知识,以提高教学时效,了解哪些知识要进一步延伸,要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尤其是新增加的和删改的内容。有些章节按教材组织教学较麻烦的可以将教材重组,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用好课标新教材。

二、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都讲。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在电冰箱的技术参数中出现了“耗电量”、“气候类型”等,前者是还没学过的知识,后者是不属于物理学范畴。新教材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知识并加以运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并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资料、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等)来弄懂它。

三、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或专题研究

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当地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本校本班实际状况决定:在课标规定的最低标准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二节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活动2.3“观察蒸发现象”内容后,感觉很多同学对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十分好奇,但教材上没有这部分内容,这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实验室器材和身边的物品进一步的探究,经过探究让学生弄懂日常生活中似是而非的问题,并油然而生出要学物理的热情。当然,教师在补充、拓展时,不要把删掉的对于本班大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再拾回来。更不能以考试“指挥棒”作为指针,利用新课程的机动空间,一味给学生增加题量及难度。如新课标对压强和浮力的要求降低,有些教师还按老大纲设计练习,就增加了多数学生的负担,不可取。

四、要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对待课改,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求新又要务实

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要研究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特点和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各类不同课型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所长。在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好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经济的,但从长远来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所需要的多种智能,接受式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探究式学习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接受式学习,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的空间,间接获得知识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的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出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刺激着教育走向改革,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式之一,对此项课程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处于典型的分科课程,不仅没有质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化,再加上历史课程课时的一再缩短,使此门课被安上“副科”的名称。而九年义务教学初中历史课程逐渐分配合理化,也相应纳入国家课程管理,甚至与综合课程并存,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优势。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似乎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历史学专家,收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历史,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知识程度都处于薄弱状态,而初中历史由注重讲解过去的人物或朝代更替,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并掌握其学习规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点因素。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制约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与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的相辅相成,有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全面,同时增设了“自我测评”、“综合探究”等环节,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中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文字文字较少后,空白部分必须由教师加以补充,而受到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较为缺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当前初中历史仍被划分为“副科”,课时较少,时间有限,新教材中设置的活动环节,若在课堂上完成,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2、师资方面的问题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社会、文学等跨学科知识外,要求教师还要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不能较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仍较为陈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旧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将知识讲透彻、如何方面学生更好地背诵记忆上,单一的背诵记忆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培养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一些教师虽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但往往过于注重形式的改变,如教学中设计大量的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活动多,但回答问题机械简单,学生没有实际思考的过程,导致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未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将课本上的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既无意义,也易造成喧宾夺主。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提出一个趣味性的话题,学生纷纷进行讨论,且想象力丰富,易偏离主题,影响课堂有序性。由于不同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在课堂自主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较为活跃,但大多数的学生往往并不参与讨论。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时,不少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若不加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进行,若强制学生完成,又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受到当前一些影视剧、网络小说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回答甚至包括《鹿鼎记》、《步步惊心》等一些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三、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出路

1、切实转变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转变教师观念,也要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改变。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阶段,该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对待历史的传统态度进行转变,引导其用全新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学习历史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讲述着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变革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总体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用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仰望教师接受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地压迫,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则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则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伤一只老虎,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大胆提问,扩展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保持积极的热情,若单纯运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够的,要用其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生问题,进而求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结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问题中进行深度探讨,达成学习效果。

3、课堂改革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探究环节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内容,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亟待处理的问题之一。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指导其制定活动的计划,并对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活动方法、观察手段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分解,以使学生能够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一定课外活动,如举办历史图片展览、撰写重要人物小传、召开历史主题班会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开展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兴趣。

4、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声画合一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合理性、适度性,避免过度使用。除多媒体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兴起,其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且快速的学习,不再受传统学习环境和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利用WLAN或WIFI进入互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流,是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访问浏览网站的学习者还可将图片、视频、信息传到网上,与更多的在线网友进行沟通学习,交换不同的学习意见,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改善自身在学习上不足。尤其初中历史作为知识点较为密集的一门课程,移动学习可以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发散思维的作用。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代背景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其实施改革是必然的,也借助课改的方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副科”的传统观念,深知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2,(10):85-85.

[2]闫晓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神州(中旬刊),2014,(1):225-225.

第5篇

为此,我校历史教师借鉴国内外在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借助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探索新课程理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新的结合点和生长点,结合学校内外教学现状与趋势,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及规律,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课题研究项目,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走进历史、热爱生活。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强调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去学习历史,具有较知识点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社会生活相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灵活使用社会生活知识去探究和感悟历史。这次改革,将实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本课题所研究的《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便是此次改革的一部分。

二、时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伴随着新世纪日益向我们走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竞争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新的人才,呼唤教育的改革创新。《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正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

三、新教材的需要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它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新教材以其特有的内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各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等,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教材从精心设计这些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讨论、交流、评价、查找、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们借鉴国内外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能力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市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根据我校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既符合学生主体发展,又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及提高学生兴趣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这样更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

五、实验目标及内容

应用研究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实现学生的主体构建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自觉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与发现者。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它为新课程的开展提供有效形式,又为新一轮的教材改革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学习与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不同的活动课有着不同的主题与目标,例如“破解彩陶之谜”“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和“成语历史故事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课实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彩陶,可以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可以形成观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需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实现了在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增长能力,也达到了我们课程改革的宗旨。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并广泛开展与之适应的研究性学习是顺应着教育改革的浪潮,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把握新教材中其特有的内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各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等,都会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6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发展

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要坚决摒弃那种为中考加分而让学生死背硬记历史知识的现象。要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切实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要正确处理好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二、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还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总之,新教材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充分把握这些特点,才能上好新教材。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教好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即大字部分,要求掌握的图表、原始资料等;二是,灵活处理小字部分和一般资料可要求自学,也可干脆甩掉;三是,大序部分也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解释难点。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其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是否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备课时,如何精心导入,启发兴趣。创设何种情景、激发思维,如何设问、引导启发等,都要精心设计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起学习兴趣。

第7篇

【关健词】新课标教材认识探究味性

一、新教材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手段,因此,新教材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体系中大量采用了科学探究法(其中八年级18个、九年级18个),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新教材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科学探究在教学中达到新课标的目标,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中。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让其它因素控制不变,而让影响因素改变,再研究受影响物理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学生不够理解控制变量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帮助理解,某中学举办田径运动会,为了比较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但影响的因素有多个,如男、女别因素、年龄因素、个体因素。于是设置了男子组、女子组以控制男女性别因素相同不变,又设置了少年一级和少年二组以控制年龄因素相同不变,这样影响百米成绩的因素就只有个体因素了,比较不同运动员在同组中的百米成绩。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在新教材中很多探究方法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场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测量,有的现象不便观察,通过转换的可测量、容易观察,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例如,我们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力的大小在刚学物理的初中生头脑中映象很微弱,1牛的力是多大呢?通过转换为质量是一千克的物理受到的重力是9.8牛,这样就可以给弹簧测力计刻度了。再如运用软细线在地图上测量我们已经确定边界线的长,利用三角板、刻度尺配合测量圆柱直径等都是运用了转换法。

3、图像法

图像法是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直观性很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图像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规律,具有独特之处。探究固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时,利用图像直观地反映了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晶体物质和非晶体物质的熔化规律,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法来探究电阻上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规律,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规律,重力大小随质量的变化规律,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4、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式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在电学探究实验中,忽略电路中其它元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只研究电阻元件对电流的影响,这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距离的影响,进行理想化,即如果没有这个摩擦力,物理将一直运动下去,得到了物理学上的重要规律,这就是理想化实验。

二、新教材提倡趣味性教学

有人说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趣味性探究活动,趣味性图片、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

1、趣味性探究活动形式多样

新教材中除课内安排探究活动外,还安排了大量课外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上的需求,如: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通过小小音乐会来探究水瓶琴的单调。学生兴趣很浓,由于材料简单,易于探究,学生完成了,很轻松学到了知识,又找到了乐趣。这样的趣味性探究几乎每节都有。

2、趣味性图片形式多种,手法夸张

新教材中运用了大量插图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这些插图有彩色照片,有卡通画。体现了时代感、科学性、戏剧性,新颖夸张,人情味浓烈,展现了科学前沿,努力使学生与时代共舞。

3、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简单生动,易于接受

新教材中穿插了许多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学生学起来简单易懂,印象深,极晚记忆。如在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一节中,判断螺线管的极性,采用了“蚂蚁爬行”和“小猴子右挎”两种方法,避免了以往教法中死记“右手螺旋定则”的学习方法,趣味性浓厚,简单易记,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在掌握知识。

三、新教材提倡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小小讨论会”、“社会调查”、“科普论文”等,充分开发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学物理学习方式方法。除此之外,新教材也提倡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来辅助物理学习,以丰富物理学习的方法与形式,提升物理学习效率。具体来说,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学习,可以弥补传统物理学习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可以学生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更为直观,这样在加深学生的对物理现象的理解理解的同时,也可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结语

第8篇

1.历史活动课教学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活动教学是历史新课程的必然要求,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历史活动教学是历史新课程的必然要求,是历史新课程与传统历史教学的最大区别,也是根本改变历史教学方法,推动历史课程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历史活动课以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为主要特征,以学生获取知识体验和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目标的要求,显示了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然尔,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历史活动课开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中学表现尤其突出。

2.历史教材和历史考试命题发生了变化

为实现历史活动教学目标,历史课标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以下要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此,历史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教材提供了多种辅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为推进活动性教学,初中各年级历史教材分别安排了7-8个(每册分3-4个)专门的探究活动课。比如,川教版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就有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主题活动一:列强侵华史综合学习,主题活动二:故事会,主题活动三:抗日救亡歌曲比赛。

如何进行历史活动性教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面对缺乏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学生和缺乏探究学习资源的教学条件,如何有效组织历史活动性教学呢?

3.积极探索历史活动性教学方法

勇于进行教法改革,始终坚持活动教学。要使历史活动性教学得以扎实开展,就必须改革历史讲授式教法,始终坚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进行历史教学。如果因为学生“启而不发,推而不动”,或者因为学生探究学习资源缺乏等原因,就放弃活动教学,又回到教师讲历史的老路上来,那么,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历史的能力就会成为空谈。因此,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坚持的精神,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坚信只要始终坚持活动教学,就一定会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历史的目标。

4.努力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习惯

一要提出恰当的历史学习问题,这是学生探究性历史学习的前提条件。恰当的问题必须具备“三性”:有目标性――符合课标要求,是课标教学要求的问题化;有趣味性――设置问题新鲜奇妙,提出问题的方式灵活机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有科学性――设置问题客观准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历史学科规律,自然而然,“温故而知新”。总之,要坚持提出问题新奇而不突兀,科学而不呆板,触动学生情感的涟漪,拔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二要帮助学生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这是学生探究性历史学习的“硬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性习资源,要指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好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图书馆、网络等探究学习资源。农村学校教师要多渠道收集历史探究学习资料,利用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弥补农村学生探究学习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积极的探究环境,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历史的“软件”。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展示交流探究成果;要重点关注或个性内向,或不善言表,或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刻苦进行探究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探究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5.探索掌握活动教学一般方法,高效进行历史活动教学

要高效进行历史活动教学,必须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5.1 确定活动教学目标。活动教学目标不等同于活动的主题。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材内容确定活动教学目标。活动教学目标要问题化,对学生有启发、有吸引、有指导性。活动教学目标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所有的活动准备以及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

5.2 充分做好活动准备。教师要根据活动目标,对学生的准备任务进行科学分工,要“知人善任”,各尽其能,各利其便。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准备进行必要的帮助与指导,特别是对那些缺乏探究学习资源的学生和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重点进行帮助指导,保证他们都能够按照分工高质量的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