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界商业模式的特点

跨界商业模式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界商业模式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跨界商业模式的特点

第1篇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了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企业实施商业驱动的研发战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兼有技术和业务元素的技术愿景。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大多起源于工业实验室,经历过“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的争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复跨国企业的老路。可行的选择是,制定兼顾技术元素和业务元素的技术愿景,按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与产品部门联合、与销售部门互动、与用户一起解决问题的技术研发模式,寻求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突破。

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研究的技术策略。技术从发明、使用到产品化的过程正在缩短。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既要有前沿性、先导性技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又要有改进型、应用型技术,抢占市场制高点。借鉴安迪・格鲁夫的观点:如果研发成果在3年内够用,那么研发人员就到产品部门去;如果研发成果7年后才可能见效,甚至7年后都不一定见效,那么研发人员最好到大学里去教书;从英特尔业务出发,做5年左右见效果的技术研发是理想目标。我国信息技术企业既要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有选择地开展基础性研发,又要发挥科学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让优秀的技术尽快产品化、商品化和业务化。

跨部门、跨企业和跨行业的研发。从终端产品的功能融合,到运行平台上的服务融合,从三网融合,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社会管理各领域的融合,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研发基础结构的变革。这不仅要求企业实现跨部门、跨业务单元的联合研发,还要产业界与学术界紧密合作,更要与传统行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研发。事实上,跨部门的知识共享,就是研发管理的创新;跨领域的技术外溢,往往能够成就一种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在市场中“反向创新”。创意灵感的来源、研发项目的取舍、研发效果的评估,都仰仗于市场的检验。结合新兴市场的特点,对全球研发战略做减法,从新兴市场需求出发做研发,然后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这是跨国企业通常采用的“反向创新”模式。实践证明,让研究者直接接触市场或者在市场中做研发的模式,能够开发出适应本土市场需求并可推广全球的技术和产品,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对既定的产品、流程和研发项目做有计划的取舍,更能够凝聚市场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

第2篇

移动互联背景下,消费者在消费时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简单化、更加注重追随潮流,这也要求商家针对消费者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针对每位消费者建立单独的数据库,使得自己的店铺和商品能够比较容易地被消费者收藏且比较轻松地呈现出来,比如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都建立了完善商品收藏与评价体系;二是要注重消费引领,通过邀请当红明星做代言、在流行综艺节目中植入广告、制造或者推动相关事件等及时抓住消费者眼球;三是要增强消费者购物体验,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如果消费者在对某件商品的消费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购物体验,那么消费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价格、品牌等因素的考虑;四是要扎实做好消费者消费的评价工作,从而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减少信息不对称,并督促商家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二、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包括实现产业产品价值增加、实现产业客户群的增加、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增强产业利润壁垒等。一是实现产业产品价值的增加。增加产品价值是衡量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准。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中,创新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实现了商家企业价值的增加,也需要同时实现消费者对产品消费价值的增加,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创新。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具有可复制性强、进入壁垒较低、市场机遇性明显的特点,所以关于文化产品的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上海卫视最早推出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最早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湖南卫视最早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之后模仿其创意的其他综艺节目在收视率上就望尘莫及。二是实现产业客户群的增加。对于文化产业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至关重要。而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品的传播性更强,对人气的要求更高,受公众口碑影响更大,所以对产品消费体验的要求更高。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不能积聚起足够消费群体的创新注定是无效的创新。要实现产业客户群的增加,还需要善于通过线上线下等互动方式加大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力度,及时宣传推广产品的卖点。三是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移动互联模式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够通过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从内部来看,文化产品的关键在于好的创意,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将有限的资源向关键领域进行倾斜,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具有优秀创意和竞争力的产品。从外部来看,有了好的创意之后就非常依赖于资本的支持和平台的推广,这样才能实现创意的市场价值,所以文化产业与商业资本、宣传平台的合作多赢是非常重要的。四是增强产业利润壁垒。文化产业的创意不同于技术行业的商业机密,是可以比较容易被模仿和学习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感比较强且喜欢分享,一个优秀的创意取得成功后,很快就有很多模仿者追随。所以,增强产业的利润壁垒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品牌、取得独家经营权或者转播权、与产品所依赖的专有资源签署长期保护排他性协议等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意。

三、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移动互联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更注意面向未来的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创新和思维方式应该是无边界的,应注意抢占大规模互动的优势,同时集成消费者。具体来说,有四种商业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打造卓越品牌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并反过来促进品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模式的典型就是明星合作粉丝经济模式,比如赵薇以其自身明星效应带来的影响力,以涉足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各个舞台,既当演员又当导演,既是员工又是股东,通过跨界延伸也反过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二是打造无边界的移动互联平台。在文化产业,平台公司攫取了产业的大部分利润,这是由文化产品极度依赖载体和平台传播的根本性特点所决定的。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平台将是无边界的,不仅是内容平台,同时也是技术平台、零售平台、娱乐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等多种平台的合体,平台不仅可以用来传播内容和交易内容,还可以用来下载内容,更可以让用户自制内容、分享内容和开发延伸产品,真真正正地进入一个平台为王的时代。三是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产业集聚。在文化产业园中,全产业链模式中的打造虚拟形象、数字影视动漫内容,植入式广告经营,内容频道经营和移动新媒体平台等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改变原有的各自为营的发展策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范围经济来共同促进业务效益的提升。四是借助数字技术来包装独特新颖的创意,进而提升娱乐内涵和艺术表现力。除了开发或寻找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之外,移动互联时代,数字技术在包装独特新颖的创意中的作用也被放大,通过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现场画面进行完整的呈现并加大互动交流力度,每位消费者都可以用移动智能终端观赏节目、互动节目或者共同参与体验、分享或竞技,而得到与现场同样的效果。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 核心资源 运营模块 盈利模式 战略定位

一、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早在1939年,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就已经提出:“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供应源、企业和技术之间所具有的商业模式的竞争。这也是商业模式一词最早的来源。

关于商业模式的简单定义,现在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商业模式,其本质就是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方式;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根本在于盈利,因此它是企业获得利润的盈利模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自身的一套完备系统,是企业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

关于商业模式的具体定义,《中国商业评论》曾给出过这样的说法: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企业要达到的财务目标,以及在给定的经营环境中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所需要的所有内部活动和能力。而当前学术界公认的商业模式具体定义是:企业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整合企业内部外部所有要素,形成具有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套高效的商业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输出产品或提供服务,最终实现持续盈利目标的一整套组织设计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模式中,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是商业活动的根本目标,系统、高效、整合是必备元素,核心竞争力是基础,持续盈利是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检验商业模式的唯一标准。

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企业的产品、企业提供的服务及实现方式、企业的收入模型、销售模型、客户模型以及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有一下两点:

(1)商业模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商业模式是有机组合能够创造最高效益的各种要素;而企业发展战略则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愿景的,它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商业模式偏重于企业的实际运营,包含更多的企业运营要素,而企业战略却包含了更多的远景规划,是在企业竞争层面中的优势选择。

(2)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是不同的。盈利模式是指企业的利润获得方式,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成本、收入、利润结构、甚至包括相应的利润指标在内的一种反映。盈利模式是企业维持生存的根本,而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平台。

(二)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基于各位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同,笔者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基本有以下几种:①战略资源、消费者界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Hamel,2000年);②价值创造、目标顾客、参与主体、价值端口、价值目标、价值交换、价值界面(Gordijn等,2001年);③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组合、成本收入定价、核心竞争力、投资模式、市场范围(Morris,2005年);④目标顾客、网络形态、成本管理、价值内容、伙伴关系、隔绝机制、业务定位、收入模式(原磊,2007年);⑤企业价值、定位、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自由现金流结构、盈利模式(魏炜、朱武祥,2009年)。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位学者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细分各有不同,但大多包含了如下几项:产品、服务、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客户关系等。本文将以这些主要构成要素为基准,结合数字出版理论,最终对数字出版产业商业模式做出相应分析。

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以将用户价值实现最大化,整合内外部各运营主体后,形成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效商业系统,并通过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持续获利的一整套运营解决方案。

笔者结合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也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为核心资源、运营模块、盈利模式、战略定位等四个主要构成元素。

(1)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具体指代数字出版企业所具有的各种资源,可通过这种资源进行某些重要的商业活动,这种资源可包括产品或服务。

(2)运营模块。运营模块是指企业为获取盈利所进行的生产及商业活动,其中包括产品的生产流程、重要的客户关系以及核心业务等内容。

(3)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在确定运营模块中各个价值链所有权及分配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各相关方利益分配格局的整合与分析,使企业最终获得盈利的方式,其中包括收入方式、成本结构、利润分配等。

(4)战略定位。战略定位需确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市场上的主要业务、提供的服务及产品、所针对的客户群,以及企业的品牌及形象等。

(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在《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为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等三个。

傅苄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将其分为数字图书馆、在线网络出版、电子书、移动教育、数据库、在线教育、在线工具书、电子杂志订阅、手机书、按需出版、多媒体在线电子书、图书搜索等12种。

在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时,国内外学者分析了很多商业模式,如网上销售电子书的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专业平台互动销售模式、原创模式、手机阅读模式、硬件捆绑销售模式等等。但这些商业模式之间界限模糊,尚不清晰。

按照企业利润来源,尚莹莹将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为基于服务与产品两种。基于产品交易的盈利模式是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企业最常使用的商业模式,是指间接或者直接销售数字产品获利的方式。基于服务的盈利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提供按照客户某些需求定制的服务以实现盈利的模式。

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于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内外部环境及核心资源所归属的领域,并非任何模式都能带来真正的盈利,在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中烧钱的不在少数,但终归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才能给企业带着真正长久稳定与发展。

数字出版的盈利,不能只把着眼点落点眼前的利益上,而更应注重在流程中减少成本及在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增加盈利点的可能。数字出版企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必须要发散思维、大胆设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核心产品的价值链必须在整顿流程、完善机制、健全组织、促进竞争、发现资源的基础上才能转换为稳定的价值流,最终得以实现企业的盈利。忽视了流程中任何一点,数字企业盈利都能成为空中楼阁。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从数字出版发展较早的欧美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谈起,总结他们的经验,提出他们的不足,并最终探讨出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

三、美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197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生哈特把部分版权过期的图书录入为电子文档,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古登堡计划”,为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开端。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制约,数字出版产业一直以来发展得相对迟缓。2000年3月,史蒂芬・金发表在亚马逊网站上的一本定价只有2.5美元的电子图书《骑弹飞行》,最终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至此,传统出版企业便对电子书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兰登书屋成为这方面步伐最快的人,先后成立了电子重印出版社、现代丛书重印出版社,并收购了两大数字出版公司,希伯里斯和“声频”公司的股份,涉足到电子图书市场的商业模式;时代华纳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小说以及少量电子图书为其主营业范围;巴诺书店则采用了可以方便读者采用多终端下载的清晰版式软件图书。

美国传统出版单位随着这股浪潮也都开始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一方面,对数字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重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展开新的数字出版业务,一些大规模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出版项目、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数字化传统出版物并宣传推广延伸至互联网,以探求新的利润空间。

2006年底,据相关资料报道,汤姆森出版集团69.2%、培生教育集团50.4%、爱思唯尔集团70.3%的收入都来源自数字出版,并且美国出版企业80%以上都进行了电子书方面的业务。以约翰・威立为代表的数据库模式及以培生为代表的教育服务模式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

随着科技与内容的日渐融合,技术提供商也开始了内容资源的创造,并且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方面的表现以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最为突出,笔者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论述这一方面的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为典型的三种电子图书商业模式。

从运营模式上看,亚马逊和Apple采用的是“终端+内容资源平台”的模式,而Google采取的是一种为用户提供图书搜索以及付费下载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从内容平台的开放性来看,亚马逊Kindle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通过Kindle或安装Kindle应用的终端下载Kindle格式的数字文档,iBookstore也仅供支持ePub或PDF格式的电子书,苹果用户可以通过iBooks购买电子书,也可以通过出版企业开发的App进行阅读,还可以从互联网浏览器获得文字信息,Google 则未推出自己的阅读器软件,但差不多每种提供互联网浏览的数字设备都可以支持登录谷歌图书;从内容上看,Google电子书的内容资源最多,不过主要是版权过期的公版书,所以在电子书店里是免费的,拥有版权书数量最多的是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而苹果在线书店的内容资源种类是最多的,包含游戏、电影、软件、音乐、图片等等。从盈利模式上看,亚马逊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内容产品和kindle终端,苹果的收入来自于iPad、内容产品以及其他服务产品收入,而Google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于收费的广告服务,其次是内容产品和平台管理费用收入。如果把电子书店看作是一个实体的商店,Google更像是一个购物中心,收纳独立书商和出版商在其中开店经营,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品牌产品,苹果和亚马逊亦可以进入其中成为它的商户。

美国的数字出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并显现出“术业有专攻,联合推动发展”的特点。就电子书产业结构而言,其包括:内容提供商(麦格劳・希尔、培生、汤姆森等出版商)、电子图书销售平台(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英格拉姆电子图书批发商、巴诺Nook电子书店等)、硬件生产商(Nook、Kindle为代表的E-ink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设备)、图书数字化技术提供商(以Adobe等为代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产业链的各个主体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不同定位进行有效分工协作,在商业模式上也各有其不同侧重,呈现多元客户价值而非单一模式,例如谷歌、亚马逊、苹果等企业都具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培生、英格拉姆、麦格劳・希尔、爱思唯尔等企业的商业构建都源自的各自的优势而非一种模式。我国电子图书相对国外而言,产业链结构较不清晰,数字出版产业还持续着“上游冷、下游热”的局面。由于尚未开创出可以颠覆传统业务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大型出版集团对电子商务平台和硬件终端商的合作做了大胆的尝试。

四、美国主要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析――以电子书为例

亚马逊Kindle模式、苹果iPad模式、Google数字图书馆模式在美国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三种模式我们将在下文中逐渐展开。

(一)亚马逊Kindle模式――资源整合平台+Kindle终端

亚马逊作为一个美国最大的资源整合平台,凭借着kindle阅读终端,在走过了漫长的业务拓展与并购重组之后,现已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及数十万数字图书内容。数字图书出版业务在亚马逊公司的推动下走向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凭借着优良的配送及结算系统,亚马逊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在亚马逊公司20年的快速发展史中,它被世人公认为是一家勇于扩展、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拥有执行魄力及清晰思路的公司。

贯穿亚马逊整个运营版块的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贯穿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理念。首先,技术创新以提供更好的购买及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在Kindle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关注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在消费者的使用舒适度方面不断改进,采用电子墨水技术,阅读体验更近于纸质书;内存达到16G,提供支持3G联网和Wifi联网两个版本。

其次,内容多样。目前亚马逊已经与多家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以及独立作者签订了合作协议,积累了大量的内容资源。同时,亚马逊提供很多增值功能服务,如方便读者多种文本格式相互转换的服务、方便阅读未加密格式电子书的服务以及个人上传制作电子书等服务。再次,个性化服务。只要是在亚马逊网站注册并消费的读者都可以终身享有购买的该本图书,就算是更换了阅读设备,只要登录账号就可以继续免费下载阅读该图书。另外亚马逊还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如消费者商品评价、推荐书目、章节部分预览、图书搜索等。

最后,考虑到消费者对于定价的接受程度。尽管Kindle比起Sonyreader功能更加先进,但是其定价也仅仅比Sonyreader高出59美元,从而以物美价不高的商品特质抢占市场。在图书定价上,均低于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使消费者在选用时不会为高定价而纠结。

亚马逊更为重视与代工厂、运营商、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它为内容提供商特意设置了一套数字出版流程,使得传统出版企业能够迅速跨进数字出版产业。它还与Sprint公司(网络技术)和E-ink公司(显示屏技术)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亚马逊还对零部件更新情况非常关注,只是为了提供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及更好更全面地控制硬件的成本。

亚马逊Kindle作为其数字图书唯一的下载通道,使得亚马逊公司对于自己提供的内容具有很好的把控能力。一方面,亚马逊掌控了kindle store的关键流程,使这一商务平台的数字书刊上下架、营销推广、及客户管理等一切尽在掌握。另一方面,kindle store中电子书刊的定价权也由亚马逊公司定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保持读者购买阅读服务的活跃度及对商务平台的忠诚度,亚马逊的定价从来都只是维持低端的水平。

(二)苹果iPad模式――内容+iPad终端

2010年4月3日,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正式发售,仅仅在发售当日便对外销售了30万台,购买用户在当天就下载了25万余本电子图书,根据相关情况,IPAD模式的优点在于:

(1)强大的终端功能。该模式的核心就是平板电脑,该产品的目标群体是让用户体会到不同的阅读体验,是阅读变得更加娱乐化,基于此目的,苹果公司机一部强化了该产品的阅读效果,提升了相关的应用功能。IPAD注重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将图片、食品和文字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给阅读群体。用户可以通过IBOOKS程序将目前市场上最为畅销的图书置于IPAD的暑假之上,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月度,最为贴心的是,IBOOK还允许作者对相关内容加注标示和添加书签,另外,IBOOKS还能兼容PDF格式的电子书。此外,诸如一键开机、重力感应等设计也为IPAD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不同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特殊体验使得客户更加具有偏好,及时IPAD售价将近500美元,客户的购买数量也超过了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尽管亚马逊的阅读器要比苹果IPAD低100美元。

(2)成熟的商业模式。Ipad+ibookstore是以音乐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苹果公司为iPad+iBookstore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品牌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商业模式也渐渐成熟起来,通过iTunes,苹果公司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利润,1.25亿客户成为了潜在的市场,IPAD的发展基础是得天独厚的。iBookstore、iTunes同属半封闭性质的平台,苹果公司给予了出版商在定价方面的主动权,这对于出版商来说是充满有活力的。而在苹果公司之前,亚马逊公司对于电子书定价则采取了独断独行的态度,招致了大量出版商的季度不满。而苹果公司则与出版商定下了三七比例的分账模式。

iPad既不支持USB连接,也不支持数据线上网,因此很难通过直接复制来进行数据传输,数据的传输必须通过APP Store中的相关软件才能建立平板与电脑的联系,如果要享受ipad强大的功能,就要求客户前往苹果商店购买软件,这些软件必然是正版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支付费用。这种设计一方面提高了苹果软件商店的访问量,培养了尊重知识产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正版产品生产方的利益,因此苹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多元的盈利模式。苹果用户购买相关网络产品只能通过APP STORE进行,价格参差不齐,当然苹果也会提供一些免费软件和免费游戏,但是这部分免费软件仅仅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客户通过付费享受相关服务。

苹果公司为了快速抢占付费电子书市场,对于出版商的利益十分关注,也出让了部分利益给出版商,保证了出版商的相关利益。根据苹果公司与相关方关于定价的合同,定为12.99至14.99美元之间,相对于亚马逊公司将电子书定价为9.99美元,虽然价格上具有优势,但是其他的性能使得亚马逊电子书在竞争正处于明显的劣势。苹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间按照三七比例进行分账。近期苹果公司增加了报纸订阅的新服务,服务针对的人群就是电子出版商,苹果公司的收益来自广告收入,大约抽取三成到四成的利润。

未来,苹果IPAD还能实现3G上网的功能,网络费用将会以年化收费的形式存在,这将是苹果未来最重要的收入之一。

(三)谷歌电子书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

2010年12月6日为标志,电子图书市场中出现了谷歌公司的身影,Google eBookstore是技术基础就是云技术,已经向市场推出了超过4000家的网络出版商,超过300万种电子图书与读者见面,如此之多的图书都可以为相关用户进行下载和购买,其中公共版权图书超过280万种,与苹果、亚马逊、巴诺书店分庭抗礼。谷歌公司对于电子书店十分重视,认为该系统能够成为一个温室,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该系统的长远目标是培养电子书的阅读人群,以形成潜在市场,这种模式与美国目前最大的网络阅读平台苹果与AMZON在本质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基于云储存技术的服务。谷歌书店的基础是云技术,电子书不在是通过有形设备进行存储,而是存在无形的网络之中,注册用户自带一个线上图书馆,通过注册GOOGLE账号便能够使用配套的检索装置,快速找到到他们想找的图书,在付费后就可以将相关书籍存储在“在线图书馆”中。阅读的方式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下载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可以实现跨平台阅读,即跨平台的阅读进度存储。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方便性,这是苹果以及亚马逊无法比拟的,后两种阅读方式必须先行下载,之后才可以阅读。云计算技术为读者和创造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海量内容开放。Google电子书店在内容上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受限是上线的超过300万众电子书籍,而在过去的流年时间里,Google公司借助图书馆计划成功完成了1500万册图书的扫描。但由于版权的限制,这部分图书还不能完全进行线上阅读,但是每年Google都将花费超过1个亿的美元来进行知识产权的和解,而相关协议只要通过法院认证,那么Google eBookstore就将出现上百种已经绝版的珍贵书刊。

(3)具有较高的开放性的阅读终端。谷歌并未生产属于自己的阅读终端,因此谷歌书店占有的大量资源可以在多大十余种电子阅读终端上进行阅读。亚马逊的出版商无需考虑客户的需求,只需按照协议来设定专门的格式,不仅如此其还设定了多项旨在触及出版商控制权利的规定,反衬出GOOGLE的强大优势。

(4)销售渠道开放。GOOGLE BOOKSTORE,在市场开发的同时还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做足了功课,出版商可以采用提成的方式赚取利润。通过该项服务,谷歌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其在图书销售方面的经验欠缺。而且另一方面,谷歌还节约了大量的平台维护费用,有效地平衡了产品销售以及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截至目前,GOOGLE已经开展同Powell’s Store、Alibris和美国出版商协会之间的全面合作。消费者能够从谷歌商店直接下载电子书,或者通过谷歌搜索进行图书检索功能,从合作商或者出版网站上直接购买相关图书,这是与亚马逊和苹果明显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谷歌还通过在blog或者门户网站上添置电子图书的快捷按钮简化购买的步骤,这些起到宣传作用的blog和网站能够获得谷歌的利润分成。

此外,谷歌不吝惜出让主导权和利润分配权,出版商在定价方面具有较高的自,而且经营方面也能够自己做主,谷歌按照一定比例同销售商和出版商进行利润分成。这些措施无疑会增加谷歌电子书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我国数字出版商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数字出版商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硬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屡创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值屡创新高。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兴力量,如今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2013年已突破2500亿元。在从2006年至2013年的这八年中,我国的数字出版经历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统型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更进一步加快,首批转型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明显且成效显著,见图3-2。互联网企业在这场科技与内容融合的出版革命中发挥了全产业布局的魅力,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阵地。

据统计,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产值达2540.35亿元,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达到31.25%。其中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38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2.15亿元,数字报纸达11.6亿元。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网络游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而电子书和在线音乐在版权保护未有开创性进展之前也仍保持着小规模的进步。

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这三个与传统出版关系最密切的三个方向中,共实现产值达61.75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收入的2.4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出版转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却仍需深入,需从内容上深挖掘,强化品牌效应,适当地在品牌方面进行设计与开发,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快速通路。据统计,2012年达1935.49亿元,2013年为2540.35亿元,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增长率,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数字出版飞跃发展。

(2)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阅读终端设备不断创新。科技应用与创新是数字出版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近两年来,以移动智能终端、搜索引擎、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创新技术日新月异,跨屏技术、4G、大数据等理论与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使网民的应用体验得以快速提升。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提高的阅读体验促进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从pc端的逐渐转移,同时也为智能手机在数字出版方向悄然孕育了一个具有极大消费潜力的市场。

伴随着移动应用市场的高速发展,基于各种需求的移动互联终端不断出现,现已涵盖了包括阅读、娱乐、购物、导航、社交等等,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对于传统出版行业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其转型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方向,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以及开辟的新媒介,为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广泛交流建立了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扩充内容与体验,提供适合客户们所需要的服务与产品。

(3)跨领域出版不断实现,合作全面开花。产业协作是企业得到真正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数字出版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协作的意识更为深入民心。一方面,其他企业随着媒介的广泛联合,积极地投入到出版领域,数字出版涉及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大;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之间合作共赢趋势不断深入,共建资源平台,共享优质产品,集中力量抓大放小、挑优剔劣,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之,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规划布局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跨行业、跨技术、跨平台、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融合加剧、强强联手局面不断出现。许多传统出版单位与技术公司不断沟通,甚至于直接入股技术公司,达到出版社提供内容,技术公司提供软件支持的最优效果,这种合作模式之下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

(4)营销策略有所突破,新兴媒介助推企业转型。如今,人们获取资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快捷与便利是任何从前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出版企业进入全媒体时代起到了推动机的作用,并且改变着产品的宣传推广渠道、营销传播策略。如天猫的出版社官方网站、微信的订阅平台、微店的销售模式等纷纷登上传统出版企业推广发行必修课名单。传统出版企业利用微信进行推广宣传、树立品牌效应、形成粉丝群体,将这一免费的宣传平台利用得淋漓尽致,并以开设微店的形式直接尝试实现销售的新渠道;许多的自媒体更是凭借微信这一平台推送自己的作品,充分地实现了自由自主地积累有共同需求的信息群,乃至打造专为自身需求的定制行知识信息群,从而最终实现自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更有甚者,是如今众筹出版模式的出现,这更是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的魅力,《社交红利》这本书尚未出版就已在众筹网上销售3000余本,并最终实现了纸质出版,而这仅仅只是靠网络传播、吸引大众资金而实现的。

总而言之,现今的传统出版企业、互联网技术企业,乃至是个人自媒体都对数字出版的推广、销售与营利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并不断地展现出新的亮点,这些都与新媒介的发展不无相关,甚至于可说是齐头并进。

(5)数字出版保障体系逐步升级,支撑着数字出版产业稳步向前。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的版权保护与标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事项如《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等四项电子书新标准正式,正式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三部修订条例,成立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成立首都版权联盟等。

(二)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日益发展,我国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版权合同问题(即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出版社运营管理流程问题、内部分配问题、自身供血能力不足问题等。

(1)版权合同问题。在出版社由纸质书籍转向电子书籍等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涉及了一个版权所有者的问题,在过去的纸质出版物合同中并无对数字出版物版权的详细说明,只是一语代过,这些合同严格来讲是不能够包含数字出版物版权的。正式的数字出版物,应在单本图书交易额巨大的时候,与版权所有者再签订附属合同,而这一方面的问题在目前仅仅是刚刚起步,由于涉及图书量达,跨越年代久远,所以这看似是可行,实则很难实行。这方面的工作涉及面广而布局凌乱,因此电子版权正规化的方案举步维艰。

(2)数字出版物运营管理流程问题。对于出版社而言,大都有比较系统的比较有质量的纸质图书存档管理,但对于纸质图书的电子存档来说,可就是相当混乱且损失严重的,出版物电子存档梳理工作相当烦琐。

(3)内部分配问题。出版社大多未对数字出版物利润有比较系统详细且成熟的分配方案,而对于曾经策划出纸质图书的编辑而言无外乎都是关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的:①出版电子图书是否会影响其纸质图书销售利润;②在出版电子图书之后是否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利润分成。内部分配方案总是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的原因却也关系到多个层面:①数字出版物运营合作平台众多,它们虽大部分如今都已对出版社开放后台,但涉及的图书数量极多,若是以每本书为单位进行销售利润核算,这对于电子图书方面有限的人员配置来说其工作量不可小觑;②数字出版物合作运营平台虽多,但目前都是刚刚起步,其盈利大部分微乎其微,若再详细加以细分,其投入与产出比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4)自身供血能力不足问题。数字出版由于大多涉及内容、技术与平台等几个方面,所以必然会涉及与方方面面的合作,这对于某个产业的有效建设与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如亚马逊等公司正在致力于这件事情,发展出数字出版的全产业链。在下一章中,笔者会就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特点,对于数字出版产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对策以及商业模式的构建。

六、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构建及对策

如前所述,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的业务流程、客户流程、产品和服务、目标客户、服务提供方式、分销渠道、收入模型、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而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中四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则包括核心资源、运营模块、盈利模式、战略定位。结合这些内容,针对前一章提出的数字出版存在问题,笔者在下文中就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构建给出以下几点主要建议。

(一)战略定位――走差异化的竞争之路

战略学专家迈尔・波特在20年前三大竞争致胜战略法宝,包括成本领先、专注化、差异化。究其根本,这三点都可以归结到差异化上来。战略定位的差异化能够让企业迅速立足市场,将企业产品及服务与竞争者区别开来。

(1)内容的差异化。从数字出版的整体环境来看,决定数字出版发展未来的并不是终端或技术渠道,而是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牵引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方向,多层次的受众群体有着多元化的需求。数字出版不是简单地转化几本电子书,建几个数据库,而应是满足消费者阅读需求而生的一个产业,包括所有已知的和潜在的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应当将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并按照各群体的需求特点,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内容产品。

以出版专业出版物为例,专业出版物往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出版门槛高,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②学术性强,读者面窄,编辑校对质量要求较高,印刷成本高,印数少;③专业出版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延续而失去它的价值;④获利是图书销售的根本目标,因此图书经销商会努力追求图书上架的动销率、周转率,而销量不高的书籍将最早下架,这就造成了学术著作深受其害。专业出版自身所携带的特点,使得在传统出版方式中专业出版有着很多不利的条件,但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出版发展为专业出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体现在具体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国际上的出版局势而言,专业出版销售持续而稳定增长,占有全球前十大出版社销售业务的43%,其次是贸易(31%)和教育(26%)。而与此同时,全球出版巨头也已经逐渐探索出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在专业出版业务遥遥领先的前提下,配套的数字出版也已经紧随其后,快马加鞭而来。而在我国,由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具有技术优势,先发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专业出版企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变化发展,尽早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形。专业出版企业所具有的专业性资源越是丰富,也就是在企业主营业务中,专业出版业务比重越大,通过数字化转型后,形成的数字出版业务带来的收入越大。正是基于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国际上专业出版巨头们已经给自己重新定位,淡化了“出版商”的身份,转变成了信息服务提供商。

第二,数字化出版与专业出版的有机结合,即数字出版的专业技术与专业出版的专业性、学术性、不可替代性的出版内容相结合,将专业出版的资源通过数字出版的IT手段封装再现,可以生成新型信息资源,例如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和专业资源互动平台等。在新型信息资源中,将专业化的信息进行分类、索引,所有信息可以实现同类的纵向链接,也可以实现异类的横向贯穿,充分利用IT技术实现前所未有的资源调配,使得原来孤立的出版物可以按不同需求整合在一起,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应用价值,提升了专业出版创造价值的能力。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提供给用户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电子书,而是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可以提供交叉领域内的综合性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数字化了的专业出版企业,其主营业务不仅提供电子书的销售,更能够提供专业性的查询与咨询服务,有着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增值。

第三,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是基于互联网、IT手段来完成的出版活动。由于互联网是虚拟空间,没有物理空间的时空限制;又因将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的产品“放在”互联网中,产品的销售成本和销售效率可以忽略不计,这为“长尾理论”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非主流产品即需求不多、销量偏少的产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了几乎无限制的存储空间与流通渠道,可以进行无限制的销售,这种销售形式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持平甚至超过主流产品所占份额,其带来的收入结果也类似。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的产品多属于非主流产品,但在遍布全球的网络平台上,所获得的收益颇为可观。

(2)阅读终端的差异化。鉴于我国很多出版社是小型出版企业,因此大规模地研发阅读终端对企业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针对某一具体内容或是具体课题的专项性研发还是有必要并且具有可行性的,提供阅读终端是将数字产品盈利扩大化的最直接途径。在具备合理研发条件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阅读终端的差异化建设。

(二)盈利模式――寻找多元化利润空间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的利润获得方式,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成本、收入、利润结构,甚至包括相应的利润指标在内的一种反映。针对出版社的业务模式,笔者觉得还是有很多的利润空间有待挖掘的,例举几种形式如下。

(1)成本的多元化。数字出版企业的成本可定义为:企业在生产数字出版产品和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费资源对应的价值即为成本。例如数字出版产品中的电子书,其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容成本和阅读客户端成本――硬件成本。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灵魂,内容成本包括支付给作者的酬劳及版权保护成本等。从支付给作者的酬劳上看,由于对电子书版权预期收益的不确定以及盗版的存在,国内很多版权拥有者对电子图书版权的出售并不积极。

从支付运营平台的费用来看,主要有一个是电子图书的制作成本,由于目前我国电子书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需要多种不同的图书格式、流式、版式,因此就需要各个运营平台根据自己的要求制作相应格式的电子书,这其中就要收取一定的成本,一般为收入的5%左右;支付运营平台的费用中还有一部分是推广运营以及销售的成本,国内出版企业与运营平台之间分成比例不确定,运营平台大部分占收入的30%~60%之间。

(2)盈利渠道的多元化。从本篇文章之前的论述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出版几种比较常见的盈利模式包括:①生产者直接销售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包括电子书、电子文献、电子期刊以及信息资源数据库等;②销售硬件设备,包括阅读终端及相关配件;③提供数字出版服务,包括基本信息查询、解决方案、专业化咨询等;④广告收益⑤其他服务收益,如平台管理服务、信息服务、自动出版服务及自助服务等。

第4篇

[主题词] 新零售;全渠道;跨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45-3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Model of Traditional Entity Retail under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in China

Ma Jiacheng

(Zhengzhou Finance Bureau, Zhengzhou Henan 4500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main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retail in our country, and discussed the new commercial oper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person, things, and field" under the traditional entity retail operation model. With the traditional retail and wholesale business transactions as example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reginal and personnel structure, the change tendency was mined,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build new logistics business operation model.

Key words: new retail; full channel; cross boundary;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2016〕78号),明确指出了我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指导意见和基本原则。同时在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形式、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提出了具体部署。阿里与百联将会在未来展开六个领域基于全业态、全渠道的合作。

目前,“新零售”还处在一个刚刚被正式提出并逐渐认知的阶段,对于商业运营里面的实使内容,可以说无论是理论还是研究都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业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和说法。而未来展开的六个方面将会对微小企业产生巨大的冲击。根据国美、苏宁等以及近段时间阿里巴巴联姻百联集团的博弈共同探讨“新零售”模式看出,未来的新零售将不分线上与线下,新零售将运用大云物区等一系列手段,重构“人物场”三者传统商业的关系[1]。因此,本文仅就此话题提出相应的观察评议及探究。

1 现实状况

1.1 基本情况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改善,理念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数量迅速增加,而IPO的梦想、行业良性竞争和创业投资热情高涨这三驾马车,大力推动了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阶段,衍生出丰富的服务形式和盈利模式,同时电子商务网站也在增加,交易规模也随着增加。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批零与电商交易额(见表1)截止到2015年达到18万亿元(图1),相比2017年增长38%,而传统批零交易额为52亿元(图2),相比2014年下降4%,这一升一降间突出电商平台的优势。国内电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电商交易规模和创新应用技术再创新高,随着销售额的逐渐升高,电商俨然成为新的经济增强点,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这一利好政策促进了电商监管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本文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产业信息网、河南省工商局网站、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1.2 特点分析

地区分析:按照全国分地区电商销售额(图3),截选出东中西各两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中部河南658亿元,湖北847亿元;西部陕西693亿元,贵州71亿元;东部广东8 940亿元,浙江6 929亿元,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电商销售规模比中西部地区高出90%和95%。人员结构分析:根据2015-2016年人员结构变化图(图4)。在2016年人员呈现出25岁到34岁分别占比40.9%和40.2%,比改革前2013年增加6.8个百分点。45-54岁占比17%,较2015年上升1.2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为36.8岁,呈现出青年创业是创业人群的主力军,商事改革以来,青年创业者占创业者总量比改革前有小幅提升[2]。

2 分析挖掘

第5篇

尽管近年来德勤经营业绩不断优化,在世界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逐渐提升。但这家世界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满足,而是致力于对商业模式比较优势的研究。德勤的领导团队认为,其比较优势的关键来源,就在于跨国界、跨职能部门的协作,可以达到“合一”的程度,他们将之命名为“合一战略”。

这本《一的力量》即是著名财经作家梅尔达德·巴洛海和德勤全球行政总裁杰姆斯·奎励杰合著,旨在从德勤“合一战略”的体系概念出发,突破传统的“命令—控制”管理思想和实践框架,探究分析各行各业的各种组织体系、商业模式案例,找出了从松散到(高效)合一的八种组织方式。书中概括指出,“合一”的深意在于让人找到一种最高境界的集体领导力,这种领导力可以让团结一致的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或意义而高效合作,其效率远远高于一个企业内部运作。

第一类“合一”组织方式(原型)被称为“业主与租户”。“业主”指的是平台型企业,控制着高价值或稀缺资源,决定以何种方式为自身产出最大化的价值,单方面为“租户”制定参与条款;“租户”自罚决定是否加入业主圈定的平台,一旦加入就要遵守规则;“租户”的增多,会显著增强“业主”控制“租户”的权力。

商业世界中,完全可能有不牟利的驱动及人群,其组织联合的力量往往并不亚于通过利益、利润连接起来的商业组织或市场联盟,这就引出了第二类“合一”组织方式(原型):“社区组织者与义工”。

其他六类“合一”组织方式(原型)分别是:“指挥与乐队”“制片人与创意团队”“将军与士兵”“设计师与建筑师”“队长与球队”“参议员与市民”,分类的标准包括:组织决策的范畴、程序,组织层级,组织成员的职责界定细化程度,任一岗位人员与同事及协作人员直接沟通的情况,任一岗位人员选择工作方法的自由度,组织内所有成员获得的奖励的公平性,是否为组织成员安排了职业发展规划。《一的力量》书中第三至第八章就上述分类标准(界定标准),对每一类“合一”组织方式进行了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自始至终都没有陷于枯燥的理论式分析叙述,而是引入了多达60个案例,不仅有公司治理领域的案例,而且还涉及到科学、历史、心理学、流行文化等多个学科的案例,通过案例述评、比较、总结来帮助读者提高对每一类“合一”组织方式的感性认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每一章在翔实的案例分析后,作者再概括出该类“合一”组织方式的特点、衡量标准、改进建议,也有助于读者对照借鉴。

书 名:一的力量

作 者:梅尔达德·巴格海

杰姆斯·奎励杰

出 版 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商业模式;互动;降低成本

一、新媒体

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视平面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为过时的,就是新媒体。它给受众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并且可以把具有相同个性的受众聚合到一起。

互联网是新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电子邮件、网页等形式,还包括了最近几年大行其道的社交网站以及虚拟世界平台。互联网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根据实力传播的研究,在全国近3亿网民中,68%的人用搜索引擎;63%的人玩网络游戏:25%的人在线购物;84%的人听在线音乐;68%的人看在线视频;75%的人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市场潜在规模非常大。而互联网的流行趋势也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变化。根据CNNIC的数据。2002年,中国互联网还是以门户网站为主;2003年,搜索引擎的强势就初见端倪;2004年至2006年是博客的天下;2007年,视频网站等用户原创内容网站崭露头角;2008年。社交网站开始如火如荼。

而手机以短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沟通手段,有它自身灵活的优势。

新媒体的诞生源自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但它之所以新,是因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它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二、新媒体的商业优势

新媒体发展如此之快。其秘诀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多数传统媒体实际上是产品+平台的商业模式。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借助网络优势,可实现产品+平台+社区的商业模式。别以为你每天上网只是随便溜达溜达,随着你溜达次数的增加,网站的后台会根据数据,分析出你大概的年龄、消费水平、所在区域、对哪类商品感兴趣……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逻辑,然后帮助广告客户分析他们的产品定位、市场策略以及营销组合,提升消费者体验,增强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把“精准”作为卖点是网络营销的重要特点。网络营销改变了很多传统企业的销售、物流、产品设计、生产等环节。网上营销的口碑传播也不是厂家自己创造出来的。是消费者体验创造出来的,最终的成败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与消费者互动的成本。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直接与目标群体的交流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做到一对一交流。更重要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交流成本的降低,让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在沟通中进一步发展。这种一对一互动的功能让双方的“合作创新”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和消费者共同创造出对消费者有价值、对厂商有收益的产品。因此,新媒体在厂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构架了一道桥梁。它不再是单纯的销售和市场人员与消费者之间斗智斗勇,而把消费者彻底地纳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来。所以。新媒体既是新的媒介,也是新的渠道。

三、问题与展望

新媒体的渗透并非无所不在,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经理人并不能理解新媒体的效果和效率,对他们来说,在安排营销预算时,并不清楚要如何在新媒体上应用,也不知道该投入多少。

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如今技术、业务、终端、市场和产业融合的时代都很难独立存在。新媒体虽然有很多原创内容,但这些内容缺乏传统媒体的深度、广度、制作的精细化和影响力。

技术进步、消费升级和体制变革预示着完全竞争时代的到来。传媒、互联网和电信企业分别将主流内容提供商、资源整合平台和终端服务提供商作为各自核心优势,并不断强化。同时,将通过渗透、重组、转型提升产业的长期竞争力。要想在未来的残酷竞争中胜出,只有相互携手,打造跨平台的传媒集团。不过随着新媒体在广告和营销上的效果和效率越来越清晰,相信更多的广告和营销预算会流入新媒体。

第7篇

【关键词】IP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关键环节

一、IP产业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冰火两重天”

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层面已多次出台有利于文化传媒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并且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性支柱产业的目标。近年来传媒娱乐产业迈入发展上升期,传媒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持续增长至2014年1.79%。其中电影产业发展最为迅猛:2010-2014年影院复合增长率23.7%,2015年我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400亿元。

新媒体和互联网新兴业务的开拓更是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2015年我国IP电影类型多样、票房成绩斐然,多部电影均突破5亿大关。在实业界,众多国内传媒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寻求多元化发展,IP产业规模整体保持中高速增长。

反观传统媒体产业,其发展与IP产业链火热形成了强烈反差。作为传统媒体产业的代表,电视台的收视率下降呈明显趋势,根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同比大降7分钟,收视量的减少幅度明显加大。传统媒产业中的纸媒衰败更为明显,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市场化纸媒或拥有强大背景的官方媒体相继停刊,例如《东方早报》、《京华时报》、《风尚周刊》、《中国青年报》等。

二、我国IP产业的发展格局与特点

IP产业链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冰火两重天”,IP资源的优势逐渐显现,优质IP是提升媒体竞争实力的本源,因为其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受众群体,具备良好的潜在变现能力。在2016年,各大企业不断深耕IP内容,通过IP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产生各种深度跨界合作,推动IP产业链快速扩张。

(一)IP产业链运营趋向成熟

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周边产品IP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密切,不再孤立发展,彼此相互融合,协同打造同一优质IP,构建泛娱乐产业新生态。其中,文学、动漫、音乐等提供丰富的原创IP资源,影视、游戏、衍生品等手段实现IP的变现。我国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票仓。

(二)优质IP内容变现

IP产业内容最大的变化和逻辑是突破了成长的瓶颈,扩大了市场空间,在原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叠加了新媒体市场,网络付费和IP泛娱乐化收益,从而形成大型的内容巨头企业。以IP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独自特色的差异化内容,吸引特点用户群体,创造品牌,并逐渐提高其知名度。

三、我国IP产业发展的典型商业模式剖析

(一)以内容打造IP产业的典型商业模式

我国以内容打造IP产业的商业模式大都以IP本身为核心。很多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及传媒企业购买或自制IP,在此基础上深耕,打造出企业自己特有的IP,形成差异化内容,吸引特定用户群,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在具体策略上,不同企业有所不同:

1.以IP为核心,辐射其它领域,拓宽IP产业链

以IP为核心、视频为主要呈现内容,并向周边等多领域进行拓展是一种目前用内容发展IP产业的常见策略。以爱奇艺为例,近几年来,其不断拓宽IP发展方式,在网站播放多种以IP为核心视频的同时,开发相关游戏、直播等周边,并且增加广告、会员付费、门票销售等方式增加自身盈利,形成更长的价值链。

2.购买独家版权,打造自制影视作品

购买IP独家版权并打造自制作品也被国内很多视频网站及传媒企业纳为发展IP产业的新策略。其中,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发展成效十分显著。腾讯视频热衷于采购IP独家版权,常采用重金购入优质大IP的方式,选择性地进行自制发展。其在文化产业进行大规模的布局和投资,也让腾讯视频获得顶级IP成为可能。比如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西游降魔篇》,竞技类视频NBA、综艺《中国好声音》等优质大IP的独家版权都为腾讯视频吸金无数。

(二)IP多元化发展的典型商业模式

IP多元化多以实体经济企业为了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寻找发掘自身的IP,来实现以IP为支撑,多元化发展产业链。目前我国各大主题公园就在采取这一模式,但各有不同:

1.轻资产破局,IP+全产业链+新技术+海内外扩张

以宋城演艺为例,在面对激烈的主题公园市场竞争,公司另辟蹊径,以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和游玩类主题公园为突破口,大大降低投资和维护成本,以轻资产开辟市场蓝海。同时加入VR、AR等新技术,吸引粉丝流量,提升消费者体验,加强用户粘性,不断开拓市场边界。

2.打造自身文化IP,加速复制扩张

打造自身文化IP也是多元化发展的典型商业模式之一。以大连圣亚为例,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大白鲸计划,以此塑造颇具海洋文化特色的IP,并推动将其复制扩张,从而打造“中国蓝色迪斯尼”。“大白鲸计划”主要包括打造以海洋极地馆、海洋动物秀场、移动海洋馆为核心的第五代海洋公园产品线,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原创文学产业部落等文创产业为核心、以旅游娱乐为重点的水/海岸城产品线。

四、我国IP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基于国内外企业比较研究与问卷调查

(一)强IP成为产业核心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以内容差异发展的IP产业还是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都无法拥有强IP,无法保持IP内容的持续活力和丰富程度。但反观国外企业,凡是成功的IP发展公司都以强IP作为产业l展的核心。以迪士尼为例,迪士尼成长历史即IP变现和持续丰富的历史。早期,迪士尼以自创IP为主,创造了米老鼠系列、白雪公主系列和小熊维尼系列等经典卡通动漫IP。同时,迪士尼通过线下主题公园和线上影视等渠道,将IP资源进行全产业链的变现和丰富,有效地提升了其IP资源的全球影响力和变现能力。由此可见,强IP是产业链具有持续活力的核心,我国企业需要不断强化IP,丰富自身IP资源,才能够在IP产业发展中经久不衰。

(二)差异化的内容是发展的重要策略

美国前三大视频网站分别为You-Tube、Netflix、Hulu。YouTube占美国视频网站市场份额的75.1%:位列第二、三的分别是N etflix和H u lu,市场份额分别为8.3%和2.7%。三家龙头均是围绕影视内容展开了一系列布局,但各自的内容定位又不尽相同,各具特色。YouTube强调主打用户自制内容:N etflix主打精良制作剧吸引用户:H u lu背靠优势资源,致力于提供专业化制作的、独家的视频内容。三者在内容端各具优势,分别针对目标用户形成高粘性用户群体,从而占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利益。而国内影视类IP对于影视开发还停留在几个被炒烂的题材,鲜有创新题材,因而我国IP发展少有突破甚至停滞不前。

作为下个IP消费的主力军――90后是目前我国IP企业研究消费人群的主要对象。我国IP企业可以针对90后的消费偏好,大力制作相关产品。90后的IP影视消费偏好主要是生活类和情感类的题材,当然,企业还可适当关注科幻、悬疑等高粘性的题材,吸引用户消费。

(三)IP运营是发展的关键手段――影视制作为例

拥有一个强有力的IP不代表就是一个能够形成品牌知名度的IP,IP的成长和成果需要运营,这样才能够为公司带来所希望的收益。以影视类IP为例,其IP运营的关键在于影视的制作。

《琅琊榜》、《爵迹》同样是根据火热IP改编,但是观众反响和商业表现却大相径庭。《琅琊榜》因为精良制作造就了一炮而红,而《爵迹》却因为IP运营制作的不当而以失败告终。首先,在制作方面,影所运用的CG制作技术和特效在国内并不成熟,因而技术缺乏导致了影片观影效果不佳;其次,在作品选角中,《爵迹》一味追求当红明星,缺少实力派影星,引起部分粉丝对于选角的不满,造成粉丝流失。

对于90后来说,除了制作方面,他们也关注于作品改编与原著的契合度、演员安排等多方面,IP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更加关注这些方面。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综合经营 协同效应 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3-025-06

综合经营是金融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也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协同效应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核心基础和金融集团存续发展的本质,能够较完整、准确地解释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行为。为了实现战略转型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正在深化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理论上,由于金融产品具有强相关性或互补性特征与弱资产专用性特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保险、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存在协同的可能性,但实践中协同效应很难取得。协同机会本身不会自动转化为价值创造,协同效应的发挥是被动而有限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支持,综合经营并不能实现协同效应。本文在分析国际活跃银行识别和创造协同效应的实践基础上,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

Ansoff(1965)最早提出了协同效应的经济学含义,亦即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之和的经济效益。Itami和Roehl(1987)认为“协同就是搭便车”,协同效应产生于企业一个部分中累积的资源同时可无成本地被用于其他部分。也就是说,公司运用无形资产时,才可能产生协同效应。这种定义比较严格,实际上将Ansoff的协同定义分解成“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前者指规模效益,后者对应于专业技能、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但这些协同定义都是一种成本节约的观点,通过避免浪费或有效利用资源达到协同,属于经济学中的传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范畴,是较低水平的静态协同,并不是更高层次的、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动态协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基于技术水平不变假设,从静态视角出发,把注意力集中于成本节约行为,无法运用公司发展的动态形势,只能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一种不合适的解释。

协同效应的内涵应该更为丰富、深刻和具有动态性,不仅要包含运营成本降低、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更重要的是包含企业联合或集团化后各战略事业单位(或子公司)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及整体价值创造速度的增强,这才是协同效应的核心本质。综上,协同效应是指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关系,取得费用/成本的减少或销售收入的增加,导致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其中,特别强调无形资产共享或技能转移带来的或者以创新方式实现的价值增值,这种隐含创新的创值机理是协同效应的根源。依据战略管理中多元化经营与核心能力的有关理论,可将协同效应理解为基于核心能力的外延拓展所实现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是金融一体化的典范,根据产生方式大致有五种协同机会:(1)运营协同。运营协同往往基于各种有形资源共享。这些有形资源包括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要素,如资金、办公场所和设施、销售队伍、管理和研发人员等。(2)客户或市场协同。银行向老客户销售新产品,能减少市场开发与搜寻的成本,增加销售收入: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更加稳定。(3)财务协同。银行转型为金融集团,资本和规模优势增强,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降低;通过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使用,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可支持产生负向现金流的业务,内部资金运用更有效率。(4)管理协同。由于效率差异与学习效应,集团中较高效率的公司通过技能转移方式提高较低效率的公司的研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经营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体收益。管理协同侧重于无形资源的共用,包括专业和管理技能、组织方式和品牌等。无形资源通常不需要大规模物理的改造,或者说花费较少的边际成本便可从一项业务移植到另一项业务中。(5)地域协同。综合经营加入地域因素所创造的效益,主要有:跨管制市场与自由市场搭建综合经营统一平台所创造的效益;通过联系专业、管理技能余缺的两个市场,系统内知识转移所创造的效益;金融集团跨地域扩张取得协同效应的数量累加。

二、创造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本文选取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瑞银集团、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和汇丰集团作为分析样本,它们都是由国际活跃银行主动战略转型而成的金融集团。我们认为大投行优势、事业部制主导的组织结构、交叉销售、金融创新、品牌管理、信息技术、地域扩张为创造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一)大投行优势

样本银行主动战略转型而开展的综合经营主要是发展投行业务,这种有限多元化策略是其创造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代表现代金融业崛起的投行业务所具有的创新产品、理念和文化优势,对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再造和其他新兴业务的增长都有极大促进作用。所以大投行优势既是全能银行协同效应的最突出表现,也是创造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样本银行综合经营都将投行业务作为事业发展的优先安排,具有一个明确、统一而简单的投行战略。重大的并购活动可以反映样本银行对发展投行业务的有力承诺。花旗和摩根大通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典范,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构建合适的战略体系结构注重培育相关核心能力。瑞银集团、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的发展战略十分相似,都以大规模并购方式发展投行业务,加强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地位,推动银行转型全球一流批发金融服务提供商。瑞银集团由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在1997年合并组成,先后并购了英国著名商人银行华宝银行、美国投行德威和第四大证券交易商普惠集团。瑞士信贷在1996年完全控股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CSFB),这是其成为国际一流投行的关键,还收购巴克莱银行的股票业务和美国帝杰投行(DLJ)。德意志银行在1989年收购了英国著名商人银行摩根建富(是美国摩根财团的三支柱公司之一),1993年将其投行业务中心转移到伦敦:1998年收购了银行家信托,借此进军美国资本市场,奠定了其在全球成功的基础。

(二)业务线事业部主导的组织结构

高效的资源配置、灵活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集约经营的控制管理是创造协同效应的一种制度保障,样本对象普遍建立了基于业务线(或产品线)结构的事业部管理体制(汇丰集团组织结构的地区色彩更强一些)。例如,花旗集团采用了业务和控制

全球化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图2)。这种组织结构作为优化以业务为事业部的组织和以地区为事业部的组织的最佳方式,在经营上按核心业务为纵向构架,组织延伸和扩张,以区域(或地区)为横向构架,进行协作支持,以产品线为利润中心,以区域为成本中心,以综合团队来有效组织管理并有效整合业务和区域资源,借助公司总部职能中心的支持,依靠与客户结成伙伴关系,由事业部门、地区部门、职能(或流程)部门形成的核心支柱,坚定地支持着操作层。在沟通和控制上,某一业务在某一地区的负责人必须同时向两个上层领导负责,即:专业技术和经营利润向产品线领导负责,经营和财务活动向地区领导负责的双向负责制,改变“管理链条过长,横向不交叉”的传统管理模式,明显有助于实现跨事业协同,能够实现组织制度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成立由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和各区域人员共同组成委员会管理的区域中心。

(三)交叉销售

样本银行都努力实现前台分销一体化,将交叉销售作为营业收入增长的引擎提高客户保持率和削减成本,切实发挥综合经营的业务范围优势。为了发现更好的客户解决方案而跨事业工作,加强事业组合之间的联系,使其作为一个整体而运作。瑞士信贷在2006年实施“一个银行”计划,提出5种交叉销售机会:提升隶属于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的客户的投行关系;向极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及获得投行和资产管理服务的通路;向养老基金营销非传统资本产品,提升投资银行关系:向私人银行客户出售非传统产品和其他服务;向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管理人提供一流服务/执行,提升私人银行关系。2005年瑞银集团启动了“一个公司”计划(图3):发挥财富管理的咨询优势,视之为作为产品提供通道,投行、资产管理以及外部第三方作是产品生产者,增加向财富管理客户销售的投资产品销售量。这种一体化商业模式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在有效满足私人客户与公司和机构的需求同时,能够释放跨事业部的潜在协同效应,即生产/分销协同、客户协同和价值链协同。同时,以市场营销部门为主体,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密切配合的统一营销模式,组建多业务、多功能团队,全面提升交叉销售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金融创新

综合经营本身就是金融机构组织创新的产物,其产生与存在的生命力在于金融创新。样本银行的实践表明,创新与协同效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所有七家样本公司都在引进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及创造新商业模式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协同效应正是这种创新的产物,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出新的协同效应;反过来协财效应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激励机制,使金融集团比较单一化经营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样本银行非常注重集成创新,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花旗创造了公司和投行一体化模式(将投行与公司银行业务融合在一起,以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和融资优势支持投行业务发展),以及瑞银和德意志银行倡导的“私人银行+投行”的财富管理融合模式等,这些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发挥协同效应,构造了集体合力,取得了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五)品牌管理

品牌不是一种名称,本质上反映一家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体验,等同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契约。综合经营也是银行与其客户特有的长期关系的自然延伸,品牌能在银行拓展新业务中发挥杠杆作用,与品牌成功相们的是协同机会。品牌管理的效益主要是通过统一新的分支机构和部门的名称,在统一品牌下开展新金融业务的方式来实现。2001年5月,花旗集团宣布整合品牌,在下属金融服务企业的名称前面都加上“citi”的字样,确立“Citigroup”作为主导品牌,增强构建一体化金融集团所需的共同文化。为了更贴近大众和注入新的品牌涵义,2006年花旗推出品牌重塑计划。1998年11月,汇丰开始统一集团品牌和建立品牌标识,对所有业务地区均采用汇丰品牌和六角形标识,以加深世界各地客户、股东和员工对集团及其信念的认识。统一品牌帮助汇丰在全球范围内以同一集团形象推出新产品与服务,促进业务增长。2002年以差异化定位塑造品牌标识,推出唯一的宣传口号:“环球金融,地方智慧”,强调汇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在于拥有地方市场的独特专长,其环球网络和共享最佳作业方式也能创造协同效应。2005年汇丰运用品牌推动业务增长,创立了HSBC Amanah、HSBC Di rect USA、HSBC France。2006年国际品牌顾问机构Interbrand将汇丰评为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第28位(2002年尚在全球100强外,是发展最快的金融服务品牌),成为继花旗和运通之后金融业为数不多的国际品牌。

(六)信息技术

金融业从本质上说是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技术进步完全改变了当代金融业的规模、范围和经济状态。IT优势是银行的核心能力之一,综合经营的技术基础是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样本银行对信息技术在综合经营中的作用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加强IT基础平台建设和信息化产品、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综合经营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各项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汇丰是先进IT的主要使用者,每年对IT的投资高达50亿美元,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电讯网络之一,可为遍布全球的客户和员工提供IT服务。汇丰有效运用IT平台,支持各种业务类型下的潜在商业过程,使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成为可能,方便客户随时随地交易;改善IT与业务的结合并推动产品创新,简化产品种类和采用自动化处理程序,力求提升运营效率;促进集团内部知识基础资源的交流,为客户提供世界级的解决方案从而支持业务发展;建立了可供整个集团共享的核心系统,由各机构分担开发和支持系统的成本,取缔旧系统,并互相交流提升销售和服务质量的最佳方法。

(七)地域扩张

样本银行几乎都是跨地域综合经营的先驱者(美国银行稍欠缺)。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早期在海外市场做大做强证券业务的战略决策:汇丰正是经过多年在欧美收购和内部增长,才脱离新兴市场和殖民地银行的色彩,成为具有国际一流金融企业。瑞银、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首先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取得成功,才使其跻身于全球领先的金融集团。同时,一种商业模式在新的市场上复制,地域因素放大了金融集团的多元化产品优势,在数量上增加协同效益,也巩固了协同机制。尤其当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拓展,竞争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所取得的累加协同效应更明显。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启示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资本市场崛起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加快战略转型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战略转型就是主动地转变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金融结构,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非常重要的途径。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综合经营创造协同效应的经验,建议如下:

(一)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金融业综合经营是提升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监管部门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推进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一是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逐步建立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金市场等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改变金融市场割裂的状况,为综合经营创造大平台。二是借鉴美国银行业介入证券和保险业务的渐进改革路径,明确银行逐步扩大业务范围的条件和程序,尝试以股权,营业收入或经营地域等条件,允许银行设立证券和保险子公司,进一步促进战略转型。三是在分业监管基础上,尝试创新更高层级的新监管制度、机制安排及新方法,实现金融监管的“无缝链接”,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的问题发生。

(二)不断完善投资银行业务体系和功能

商业银行应该依据利润和风险权衡以及合规经营要求,结合内部管理能力,不断优化事业组合的选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主要依托在于资本市场。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文化重塑、收入增加和结构优化、市值管理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等具有重要作用,正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重中之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投行业务,特别是通过与传统批发业务的互动发展中,实现批发金融业务一体化,显著增强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竞争优势,并带动零售业务增长,促进零售银行转型。

不同于其他业务,现行业处在高度一体化的全球性市场,没有卓越技能和强大资本实力很难长期立足。为了逐步改变我国投行国际竞争力落后的局面,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自建或并购等方式,建立投行业务体系,不断改善服务功能,但是,相当长时期内以满足国内企业直接投融资服务的需求为主。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特别是香港市场是发展投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推动国内和香港两地投行业务平台整合和协调,实现完整的业务体系,改变国内非持牌业务与香港持牌业务割裂的状态,加强知识创新和技能转移,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拓宽投行业务范围,提升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实力,奠定成为世界级投行的基础。

(三)加快构建事业部制主导的组织结构

组织制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战略最终要靠有效率的组织结构来贯彻执行。我国银行长期以来采取的是职能型组织结构,市场化导向缺乏,组织结构的缺陷也是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银行应该按照国家战略和监管部门的统一部署,跟踪国际先进金融集团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以母子公司制的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基础,构建适合于多元化业务发展需要的,事业部下子公司运作的管理体制,最终形成集团公司与各事业部(或子公司)各司其责、协调发展的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同时,为了加快国际化经营和协调地区市场发展,应该学习国际一流金融企业的做法,加强区域管理总部建设,适时采用符合业务和控制职能全球化要求的分级管理与垂直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结构。

(四)切实共享资源

综合经营最基本的协同效应是共享资源。银行相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为:客户关系管理、分销渠道、IT等,应该围绕银行和子公司的服务价值链,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将集团体系中最适于共享的部分,如渠道或IT基础设施,予以集中应用。银行具有IT优势,其他子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及创新。另外,在集团内创造一种开放式体系,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销售服务管理应用平台,加强交叉销售和业务联动,最终实现分销渠道一体化。

(五)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是综合经营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是协同效应的可持续源泉。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内部沟通交流,鼓励跨业务和跨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品设计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和共享,依托资本市场开展集成创新,联合开发跨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公司和个人理财、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等复合型产品。同时,有组织地对子公司进行重组和整合,不断追求存在协同效应的新事业和新业务,开发业务线之间的“空白地带”,培育新的增长点。另外,在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基础上,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合适的事业组合,以互补的事业提升一体化商业模式的价值,加快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