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6: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文学;问题研究;应对策略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当前的社会即将进入了数据大时代。大数据技术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数据不仅仅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影响,还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人生观和世界观。据有关媒体报道,2015年底为止,我国全部的网民为6.7亿人,其中网络文学的网民就有2.97亿人,将近占全国网民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每有3、4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在接触网络文学。由此可见,网络文学不仅克服了传统文学受众范围小、传播慢的缺点,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对传统文学的观点和看法,它对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一些以网络文学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也颇受人们的欢迎与追捧,并且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大数据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太多太多的便利,通过大数据的发展,人们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痴迷于网络文学。通过网络文学,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更加契合社会的发展,也对当前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更加关注和了解。本文通过在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进一步研究网络文学是如何进行发展的以及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进而不断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整理进行研究,最终通过新兴多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它们的数据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能够为便于各行各业的运用。例如可以在网络文学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获取其网络文学用户的资料以及一些重要数据,进一步对其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及时的了解文化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用户的需求,才能创作出更加流行以及受网民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
2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分析
2.1精确的大数据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越来逐渐受到各样各业的广泛运用,同时他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与信任。网络文学受众大多数来源于移动端,如图2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第四季度网络文学移动端用户占比TOP10评分,表1统计了2015年第四季度热读小说排行榜TOP10。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所有的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分析数据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与网络文学爱好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受众者的需求,从而为他们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其次运用大数据可以仔细分析特定数据,努力寻找数据间的关联,从而将繁琐复杂的数据或事物连接成一条主线,变的更为简单话、方便化、往往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受众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需求,来设计合理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
2.2改变创作单一化、类型化
文学作品题材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有趣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又或者是都市职场爱情等为题材,同时也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例如人们的兴趣爱好、市场需求度、网络发展走向等因素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人物创设还是故事情节的开展以及题材的选择都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网民多样的文化需求。网络文学与影视的制作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些优秀的电视剧或电影都是根据一些比较好的文学作品改编来的。就目前出现的文学作品而言,普遍存在着类型单一的问题,故事中都是以俊男美女为主角,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情节,虽然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新鲜感,但时间一长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无聊乏味的感觉,最终会导致人们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厌烦。然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会给目前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一些启发,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特定的优势,进一步分析目前人们的对文学作品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不断的促进网络文学作品突破单一的模式类型,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网络文学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3大数据技术应用在网络文学中的相关问题
3.1大众化与文学性间的理性调和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分析文化市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们大众的文化品味,创作的文学作品语言不能过于呆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品的创作内容也不能过于低俗口语化,这会降低作品的档次导致文学性较差。因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在大众化与文学性之间做好平衡,既能引起大众的兴趣,又有一定的文学性。
3.2促进多样化,避免类型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网络文学注入了很大的动力,促进它快速地发展。然而它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引发一些小问题。例如一些文学作家只一味的迎合市场大众的需求和较高的网络点击量,创作的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低俗,故事情节与现实出入太大,人物形象比较老套。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加强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其次网络运营平台对于发表的文章要有一定的门槛,对于一些不合格的文章拒绝在网络上发表。处于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检查和监管,把一些真正、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到网络上去,从而不断扩大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阅读到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断完善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机制。专业写作人员不要被少数急功近利的作家所影响,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创作一些人们形象多样化、故事情节完整以及符合逻辑的文学作品,不断的推进网络文学作品的繁荣发展。
3.3增强文化内涵,杜绝常识错误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网络文学可以借助这一优势进行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例如一些逻辑性问题、常识性问题、错别字等问题。为了尽量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提高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检察监督力度。随着这些问题的发生,对大数据精确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当我们在享受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过度运用大数据所引发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应该以现实为摹本来丰富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更多读者的喜爱。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创造出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大数据。由于大数据与网络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文学的创作过程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支持,从而找准作品在文化市场中的定位,创作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琴.“IP热”创造网络文学全产业链模式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1-3.
[2]谢波.网络文学生产:数字化、商业化与文学化的平衡[J].中国图书评论,2016,(02):117-122.
[3]侯隽.网络文学3.0时代如何掘金IP金矿[J].中国经济周刊,2016,(04):64-65.
[4]罗晶.汉语言文学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验[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9):193-194.
[5]周志雄,董文杰,陈玉蛟,范传兴,江秀廷,崔潍英,刘洋,李婷婷,王安珂,刘治兴,毛晓轩,王丽梅,姚超文.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85后、90后谈网络文学[J].百家评论,2016,(02):65-81.
[6]周百义,芦珊珊.传统文学出版企业开展网络文学出版业务路径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03):26-30.
[7]罗炜.基于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2,(04):12-14.
[8]韩志荣.论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
[9]杨震.国内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探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3.
[10]夏烈.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华语网络文学的新视界和新使命[J].博览群书,2015,(11):20-26.
[11]李金来.网络文学的生态视角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7):88-91.
[12]毛腾飞.解读网络文学IP改编的成功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295.
[13]闫娟.基于Sakai的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3):181-182.
[14]刘昂.体验经典还是娱乐狂欢———谈互联网语境下的IP营销[J].青年记者,2015,(36):98-99.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冲击;影响
一、网络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几年来,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急剧扩大,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文学的领域内,网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文学资源平台,网民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大平台去接触文学和文学创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学习创作文学的途径。传统的文学对于文化的功底和文化积淀的要求很高,相比之下,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相对欠缺,但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快速的发展是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首先,网络文学以互联网为平台,传播的速度很快而且成本很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十分的多样化,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大范围、快速的传播,这就是网络文学会给传统文学带来严重冲击的原因之一。
网络发展的速度很快,可是到现在为止,文学界都没有对网络文学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定义。现在普遍的将网络文学看作是由网络作为媒介传播的文学类作品,可是这种划分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影响,两种文学会相互冲击还是相互融合,未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呈现方式如何都是未知的。
二、网络文学发展对传统文学带来的冲击
首先,网络文化发展会给传统文学的规则带来冲击。传统文学对作品中的字词句以及标点都有严谨明确的使用方法和规则,从这一方面来说,传统文学的规则对文学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规则和约束正是传统高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在于它打破了这些规则,人们可以用短句、网络词汇和乱弹等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严谨和束缚,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对于传统文学的规则来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网络文学会给传统文学的审美标准带来冲击。现在许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网络文学对整个文学审美的影响,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审美标准这一问题广受热议。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网络文学是时展下的产物,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其实是时代文学的一种。由于网络文学对门槛的要求很低,导致文学创作的底线在不断的降低,使得网络上的文学作品鱼龙混杂,部分作品较为低俗,缺乏艺术性和审美。并不是全部的文字都可以被视为是文学,想要冠有文学的头衔,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怀。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传统文学就具有审美而网络文学就不具有审美,这里所说的打破了文学的审美是指打破了相关的概念,人们有原来的被动的审美转变为了主动的审美,占据了审美的主导权。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树立了水域自己的审美观,这也是网络文学存在的重要价值。
三、网络文学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的影响
1.正向的影响
网络文学出现的最大的正向影响就是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机会和平台,有效的避免了文学的盲从现象。由于网络文学对创作的门槛要求很低,所以整个网络文学的创作氛围更加的宽容、自由,有利于促进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规则和束缚较少,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创作空间,网络文学的大多数内容都源于生活,更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些贴近生活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广泛赞同,而有的则会被人痛斥,对于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而言,既要有自信去接收赞美,也要有坚强的心去面对网络的暴力。总的来说,网络文学给文学创作提供的更加宽容的创作环境,这是传统文学所不能及的。
2.负面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出现道路传统文学的规则,解放了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空间,但是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一些特定,也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学对创作的门槛要求很低,这就导致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甚是有些低俗的文学作品会危害到文学创作的氛围。
(2)网络文学革新太快,缺乏历史积淀。人们常说,经过历史积淀而留下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但是目前网络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革新速度快,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各类信息迅速、大量的传播,很多文学作品从兴盛走向衰败只经历了几年的时光,在网络文学快速发展革新的过程中,相关的审核机制的发展速度就相对较慢,在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下,部分低俗的作品流入到网络文学的平台中去,污染了整个文学的氛围,也影响了传统文学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3)网络文学为了迎合市场而是用粗俗的语言。目前网络文学的更新速度和节奏很快,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读者的文化意识和修养,部分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吸引更多的读者,大量的使用网络语言和粗俗的语言,这样不仅会降低读者的文化素养,还会破坏整个文学创作的氛围,网络文学使用粗鄙的手段进行发展和创作,剥夺了传统文学发展的空间。
(4)网络文学的出现影响了传统文学市场的运作。现在大部分传统文学还是在以书本和纸质作为媒介来进行传播,和网络文学低廉的传播媒介和方式相比不占据优势,这就给传统文学市场的发展和运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不断的走向影视化和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身价增高,愿意日常百姓生活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作者创作只有一个目的;赚钱。这样的文学市场使得文学作品的内涵大大降低,文学创作的目的被扭曲,文学创作成为了一种追逐名利的工具和途径。
综上所述,部分不良的网络文学和创作思维给传统文学带来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学创作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晓英.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审美体系的解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14-15.
[2]尚静宏.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秩序重构的可能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3:32-33.
[3]刘校华.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超越探究[J]作家,2011,6:25-26.
[4]李美玲网络垃圾文学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J]山东工会论坛,2016,2:88-89.
[5]郭倩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审美意境的消解[J]群文天地,2012,15:54-55.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IP元年”。在这一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对盗版的有效治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游以及电影高速增长市场的推动等多种原因交织,促使了IP热潮的兴起。IP也随之成为了令影视圈趋之若鹜的词汇,以至于当下影视圈将“拍戏”说成是“IP开发”。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当下中国电影制作的模式、电影产业格局以及整个中国电影生态。而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而且跟其他IP比起来,根据热门的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如《小时代》系列、《匆匆那年》《狼图腾》《万物生长》《何以笙萧默》《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的影响也更大。因此,从网络文学IP电影切入来管窥IP电影对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
而什么是网络文学IP电影?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现状如何?网络文学IP电影勃兴的原因何在?网络文学IP电影如何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生态?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析,以期对网络文学IP电影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中国IP电影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 IP电影与网络文学IP电影
“IP电影”即根据热门歌曲、网络小说、话剧、游戏动漫或某个经典人物形象等著作权、版权改编成的电影。首先,IP电影在创作层面、市场层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改编电影;前者是根据具有高关注度、拥有庞大粉丝群的IP再创造出来的电影,是网络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影视产物,强调的是其利用原文本的市场效应来吸引观众,看重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IP不仅意味着一个文本,还意味着一类用户群。而后者是以某作品的原型改编而来的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创作层面。其次,IP电影可以说是粉丝电影的升级版。粉丝电影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极致产品,是专门针对非常精准的目标观众群(大多是电影明星、导演的粉丝)量身定做的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质量都较低,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而IP电影除了针对特定的粉丝即电影明星与导演的粉丝外,还针对电影原文本如网络小说、歌曲、话剧等的粉丝,而且还依靠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来制造话题,通过粉丝宣传讨论来吸引更多的外围观众。
而“网络文学IP电影”是IP电影的一种,是根据影响力巨大、拥有高关注度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用户规模非常大。这群用户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而他们又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观众。当下正是他们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而且与其他IP相比,网络文学IP的故事性更强,拥有的粉丝更多,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情趣,更容易拍摄成电影,因而网络文学IP电影的影响力是IP电影中最大的,成为了IP电影的重头戏。2015年10月,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2]“网络文学IP电影”正以燎原之势攻占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影视圈正掀起一场“网络文学IP 电影”的浪潮。
二、 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及其原因探析
从199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端至今,其影响力已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而在跨媒介时代,网络文学与影视行业加速联姻。从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至今,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已蔚为大观。据统计,仅2014年就有逾114部网络文学作品卖出影视剧版权,而2000-2015年已有逾100部网络改编影视剧播映。仅2015年就有《何以笙箫默》《芈月传》《花千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琅琊榜》《盗墓笔记》等近10部网络改编电视剧首播,且有《何以笙箫默》《新步步惊心》《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原来你还在这里》《第三种爱情》《狼图腾》《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上映。而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影视投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领域,网络文学IP改编热度不减。
而近年来不少拥有粉丝基础和扎实的剧作基础的网络文学IP电影屡屡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如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使导演徐静蕾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迅速成为话题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以此为标志,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流行文化IP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临。《小时代》系列电影启用本身就具有明星效应的郭敬明担任导演、编剧,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又选择了当红女星杨幂。两人明星效应的叠加获得了更多倍的粉丝力量。虽从上映伊始就饱受争议,却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总票房超18亿;《狼图腾》最终坐收6.98亿;《匆匆那年》最终票房5.84亿;《何以笙箫默》票房超9亿;苏有朋导演处女作、改编自人气作家饶雪漫同名畅销小说的《左耳》票房4.85亿;据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票房6.82亿……而面对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热潮,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它勃兴的原因所在。
(一)网络文学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故事筛选池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好故事缺乏,出现了“剧本荒”。因此,电影行业在题材选择方面开始主动寻求网络文学的鼎助,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素材的富矿而被疯狂开采。正如网剧制片人宋鑫所说:IP的流行,对影视剧市场来说,“是对好故事稀缺的弥补”。[3]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论坛上,就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优质IP的最大输出方,甚至将网络文学遇上电影定义为新的机遇。因为一方面,相对于别的IP来源,网络文学大多故事性较强,能提供较为清晰的故事结构和调性,且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期待,这为改编成电影剧本奠定了基础。而且网络文学在多年市场培养与受众同谋之下形成了对题材、类型的细分。而多元的题材类型如权谋/宫斗、青春、耽美/同人、都市言情、盗墓/悬疑、玄幻/灵异、穿越、战争、武侠等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化资源。
(二)网络文学IP电影自带粉丝,拥有市场营销优势
网络文学IP电影利用网络文学的原著品牌效应改编创作成电影,并利用其品牌营销优势来吸引观众。可供改编为电影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强IP”或“优质IP”。它们经历了点击率、出版量等数据考验,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而且在百度贴吧、豆瓣等论坛里都有相应的专区,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从立项之初本身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粉丝。而据CNNIC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作。可见,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与影视的目标受众群重合度极高。这就使得二者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网络文学IP电影的票房在电影未上档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与原创剧本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天生的话题度与庞大的受众群确实在融资、营销、发行推广等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文学有着原创剧本不可比拟的大数据优势,可以充分获取用户流量和用户喜好大数据,生产针对特定粉丝群的影视作品,做到精准的收视人群预测。
(三)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者与粉丝双向互动
正如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中“网络文学IP的影视价值模型”[4]所揭示的那样,通过网络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媒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者往往会以网络文学原著为话题在各平台发起讨论,与粉丝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而出于对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忠诚,原著粉丝会提出自己对该影片拍摄的建议、看法、期待等。创作者再由此为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定制剧本、确定演员等。这样一来,可以造成未映先热的势头,提前汇聚观众,对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拉动有利。而当这种宣传和热议由网络这一平台延伸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将大大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本不是该作品的粉丝甚至根本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该电影。即将属于特定粉丝群体的IP变成了大众娱乐话题,变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从而获得满意的票房、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及IP品牌的增值。
(四)商业资本对优质网络文学IP趋之若鹜
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凭借庞大的读者群、更接地气的故事、轻松活泼的风格、紧跟热点的主题等受到电影资本市场的追捧。各种形式的商业资本纷纷加入抢夺、囤积以及孵化网络文学IP的潮流当中。随着商业资本的迅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根据观众口味定制的IP电影。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电影的投资人大部分都不是电影人,而是商人、互联网人或者跨界经营者,因此被他们相中的IP的内容和题材首先要契合他们划定的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受众群体,即85后、95后年轻人、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网络使用者,因为他们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观众增速最快的群体,是观影的主力军。如《何以笙箫默》是一部从2003年起在网上连载,出版后畅销百万余册,网络点击破千万的强势网络文学IP。在电影版之前在江苏卫视黄金档首播的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也广受追捧;2014年,《匆匆那年》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青葱岁月的青涩爱情的喟叹;2015 年,《左耳》等青春电影上映掀起了伤感青春风……这些网络文学IP电影即契合了影视公司、投资人划定的市场回报最高的受众群体,并认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此类电影的拍摄,并出巨资疯抢具有高价值、利于拍摄的网络文学IP。
三、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
面对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有人欢欣鼓舞,视其为中国电影野蛮生长阶段电影产业快速扩张、爆发式增长的“强心针”。如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是影视的上游前端,它的传播为影视传播提供了检验市场的机会;影视则是网络文学的下游和后端,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新出口,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中国网络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深度的融合,其实是未来中国文化创意生产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将看到的是影视的持续增长会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活跃,而网络文学的大发展为影视带来无尽的资源。”[5]同时,也有人悲观地泼冷水,认为网络文学IP改编热导致了中国电影生态的失衡。不管态度如何两极分化,都不可否认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产业格局以及整个电影生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转变
网络文学一出生就被贴上了“粗制滥造”的标签。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大多也被评价为“消费时代所制造的文化泡沫”。然而网络文学及其改编影视剧契合了当下年轻大众的审美趣味。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互动让网络文学这一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成功走到台前,并成为一股文化潮流。而网络文学IP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品”的属性,以大众消费为目的进行生产,创造属于大众自己的流行文化。虽然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与传统电影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有着越来越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传统电影比较追求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灯光,拍摄角度,构图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网络文学IP电影由于是利用现成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资本追逐IP都想把一个个项目尽快变现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IP变现模式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往往创新性不足,艺术性遭忽视。即网络文学IP电影特别追求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台词等是否符合年轻大众的“期待视野”。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构图等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因而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着转变。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影片的票房如何,但鲜有人问影片质量好不好。以至于侯孝贤导演携其新作《聂隐娘》走进大学演讲时,痛批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嘛?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6]
(二)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成熟
由于IP一词本身就隐含了商业价值的含义,因此IP电影从来都和商业资本关联紧密。可以说,按商业类型电影的要素特性进行创作是IP转换的关键。IP电影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改编意向、购买版权、组建创作团队筹备制作、上映。从历年IP电影的操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商业资本主导而不是电影人(或者说创作)主导。即IP原作的改编意向由投资人或影视公司发起,电影主创团队人选的决定权在投资人或影视公司手中。电影人很难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来拍摄,他们只是中间环节的打工者,商业资本全程掌控IP电影的项目进展。电影人与投资人的话语权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处于弱势的一方的电影艺术创作进程。而IP电影的重头戏――网络文学IP电影实质上就是以期依靠原创网络文学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以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作为召唤特定受众主体的文本,网络文学IP电影是完全以粉丝、观众为核心的电影作品,在其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均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为前提,观众爱看什么,电影公司就制作什么,严格遵循了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很好地契合了当下中国主要的观影群体即年轻观众的“期待视野”,将中国电影的娱乐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传统商业电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标志着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
(三)实现跨媒介合作与转换,改变传统电影的创制理念
网络文学IP电影是网络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影像转换与跨界融合,跨越了网络媒介、文学作品、电影的界限。网络文学与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非是同一种叙事逻辑。而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平台――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的跨界融合的过程既是叙事模式的转换,又是从语言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转换。当故事从文字移向影像,其表意体制、时空观念和审美构成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关系的搭建、情节的推进都与网络文学有别。因此,电影编剧必须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组织与改造。但为了使影片能更好地展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以满足原文本粉丝的期待,原作者最好能坐阵参与电影的核心创作。由此,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转换成了更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电影形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式与公众电影传播形式的合作,无疑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制方式与观念。2015年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他不过是说了“大实话”,因为这个路径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已付诸实践。这有点类似于“众创”模式,即用户和粉丝参与进来,将用户和粉丝的意见反映到作品创作当中,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让粉丝、用户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创造作品和IP的内容缔造模式。可以说,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制模式是对传统电影创制模式的一次冲击。通过网络文学IP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影创作的理念和面貌日趋多元。作为一个新兴潮流,网络文学IP电影成为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突破了电影人传统思维的禁锢和对“电影”的狭隘定义。在国家文化政策和新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联姻和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影制片模式迭代更新、电影版权运营、电影发行与放映及电影体验跃升。互联网发展模式对电影产业的作用无疑正在日益显现。
近年来,网络文学与改编影视剧频繁互动,其生产运作方式已日趋成熟。双方的借力互动似乎代表着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剧发展的一条可行性路径。但不容忽视的是,“IP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原初动机已在过度商业开发下变了味;过度娱乐化和市场化行为可能会导致‘严肃电影’的缺失,大量出现的改编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原创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7]如果习惯了走捷径,很可能就不会去尝试风险更大的原创。而且在电影艺术自身方面,目前这种赚快钱的急功近利的产业化运作还存在诸如类型扎堆、题材同质化、主题浅层化、故事情节雷同化、改编中的大肆编造、难以满足原著粉丝口味以至于在原作读者中口碑较差、版权纠纷、影视公司对IP的消化过程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IP开发热潮中,电影人和投资人须清醒总结IP开发的经验和规律,重新找回对电影艺术的追求,认真思考IP应该如何筛选、如何改编,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结语
综上可见,当下“IP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掀起了IP电影创作热潮。其中网络文学IP电影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疯狂势头迅猛发展。这不仅影响着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还正影响着当下电影生产的格局和发展,乃至影响着当下的中国电影生态。但整个中国电影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学IP电影的劣势和潜能。只有正确的看待和开发网络文学IP电影,才能改变其“有数量缺质量”“有票房无口碑”“有口碑无文化”的现状,并真正推动当下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包括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IP开发过热状况会慢慢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尹鸿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4.
[2][4]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EB/OL].(2015-10-31)[2016-05-13].
[3]荀超.国产电影进入IP时代:风险小商业价值可持续挖掘[N].华西都市报,2015-04-18.
[5]张颐武.网络文学与影视:一个新的文化构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5):8,9.
对文艺的发展变化进行考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欲就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艺术真实的含义在赛博空间所展示的新质以管窥全豹。
一、艺术真实问题
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艰深的问题,被喻为文艺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①艺术真实性问题又是个充满了魅力与挑战的问题,吸引无数思想者尝试着攀登这座艺术精神的高峰。
关于艺术真实,经过长期的讨论、争鸣,国内学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识,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的看法超越了单一的认识论(反映论)观点,注意到了艺术真实是文艺家的创造,但同时又把作品的艺术真实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虚构的、再造的世界,认为其与现实的客观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因此,一定程度上又夸大了文艺作品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的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离。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应用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观点来代替现实与虚构二元对立的理论,认为这种“三元合一”正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础。③伊瑟尔的阐释,帮助我们甩掉了为调和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假设一种先验的逻辑起点的包袱,也为我们考察赛博空间中艺术真实的特点提供了宝贵思路。
二、赛博文艺的虚拟真实
在赛博空间里,人们能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丰富程度能让人产生“全身沉浸”的感觉,从而导致真假莫分,虚实难辨的奇特现象。置身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给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飞翔于人类的“第三空间”。
文艺作品借助数字仿真技术给自身带来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后果:
一方面,是给人以“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世界。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因从奥林匹斯山盗火给人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在网络虚拟文本中,通过头盔、目镜、数据手套和触觉紧身衣裤,人们可以代替普罗米修斯体验故事的经过。就这样,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在这种“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中,我们就像不知庄周是蝶还是蝶是庄周一样,也会分不清自己和那个神话故事文本中的普罗米修斯,感觉自己真真正正体验了一次残酷而神圣的惩罚。这样的文艺作品,“已经使我们的‘冷’环境变得‘热’起来,并由此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感觉化’,我们久久地浸泡在‘电子澡堂’中,一种日益加强和扩大的刺激区域加诸到个人身上。”④在这种全息的艺术世界之中,出现的极端现象便是人们的体验与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是一致的,面对的一切都和现实世界中的一样,甚至会觉得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是一种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
另一方面,是虚拟的无限可能性。由于数字仿真能将现实世界事物的观测值转换成以“比特”形式存在的数据流,再利用数据流确定的参数,生成具有光影、声音、色彩、三维时空运动等感觉特性,使虚拟的事物不受现实实在和因果律的限制,不仅能虚拟实存的事物,即现实性虚拟,也可以对现实作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的虚拟,还可以作背离现实的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不仅是指对事实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而且可以是对逻辑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从此,世界上就只有想象不到的,而没有虚拟不了的事物。网络文学使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得到几乎无限制的发挥,前提只是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并使之转化成为上手的艺术表达手段,像传统写作中对文字的驾驭一样得心应手。如果说,“虚拟性范围的扩展意味着艺术真实性的深化”,⑤那么,赛博空间中的网络文学所包蕴的艺术真实将更有可能代表作为人类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之一的艺术真实的最高成就。当然,赛博虚构同样是形象虚构,以“有限”表现“无限”,“在场”显现“不在场”,进行艺术概括仍然是网络文学无法剔除的精神基因。
以上两个方面,无论是“全身沉浸”式的超真实体验世界,还是理论上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都表现出网络文学在艺术真实性上的共同特点,即虚拟真实。虚拟真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的矛盾分野,使虚拟的想象世界与写实中的现实世界在网络文艺文本的创造与构成中实现无缝对接与融合,抹去了二者的疆界。
伊瑟尔所说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想象性虚拟之上的“虚拟的占有”,是传统文学文本形象的间接性所决定的;网络文学中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呈现性虚拟之上的“占有的虚拟”,是一种可以部分实现的虚拟,是网络多媒体文本形象的间接性与直观性浑融所创造的。伊瑟尔用三十万字论著费力阐释的问题,网络文学只需提供一个具代表性的文本就能让人轻松地理解,传统认识论中严格、僵硬的虚实二分观念已经不攻自破。文艺作品对“虚拟生存”的表现,既是艺术的丰富,也是美学的延伸,因为虚拟生存大大拓宽了人类生活的虚拟空间与创造空间,丰富了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审美环境中,人们需要的是更多地发现自我而不是失掉自我,是保持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是失去,是使其在肉身世界活动中进行的经历有着落而不是使其游离。
三、赛博文艺的互动真实
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性不仅表现在数字仿真对虚与实二元对立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互动与交流的强化,尤其是对欣赏主体能动参与的吁请的强化。互动与交流在传统文学活动中也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注意,但由于文学存在方式特别是传播方式的限制,各要素间尤其是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作者成了隐藏在作品后面的接受膜拜的“上帝”,接受者只能是进行膜拜性、玄思性静观与谛听、而疑问难以得到作者回音的“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少数的“专业”读者才能代表接受大众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因互联网的数字化存在与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接受大众的积极参与程度,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读者、作者的概念,让文学活动主体在实时交流与创造中体验艺术的真实。
这种在交流互动中创造与体验艺术真实的过程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首先,文学传播由“推”向“拉”的转换使接受者的主动建构地位凸显。数字化信息传输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生产消费结构关系的调整,接受者(消费者)的兴趣在文学场中的影响力随之迅速飙升,文学场即使没有完全成为买方市场,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接受者也早已成为得到充分重视的存在,甚至成为被瞄准的、打上各种标记的潜在目标。“沉默的大多数”一跃而为新的“上帝”。传统文学活动中,接受者欣赏什么取决于一次单线“施—受”(即“推”)的过程,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界限分明。网络文学活动中,接受者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开始主动出击,自由选择(即“拉”)喜爱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随着接受者地位的异军突起,生产者不得不放下架子,更加主动地靠近接受者。
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阶段,不仅在欣赏超文本作品、多媒体作品时需要人机互动,要求读者参与文本的生成与角色表演,因之表现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而且,“读者”更是俨然作者的影子,时刻伴随作者左右,和他交流、争论,影响他的整体创作过程。一方面,读者侵犯了作者的传统疆域,消解了作者单极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读者作为间接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改变了传统创作模式,作者—读者作为新型间性主体已初露端倪。这样,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性在创作环节上已显露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艺术真实的创造更多地表现出潜在接受者审美旨趣、欣赏能力的影响。
其次,间性主体在上述网络文学创作中只是初露端倪,而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互动写作,则创造了间性主体多向交互的新形态。另外,网络阅读时碰到的“我要评论”、“网友留言”、“酷评”等栏目,都是生动活泼的交互方式。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孤岛,而是聚集一起的星团,辉映成灿烂、灵动的风景。赛博空间信息传递的实时迅捷性将人们连接在一起,面对面地亲切交谈、或激情共鸣、或友好批评、或针锋相对。窗口递归又可以让人同时存在于不同社区,身兼作者、读者、批评者数种角色。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不再界限分明,而是杂然并存;文学创作不再是作家的独语,而是作者、读者、批评者多主体合奏的交响。
这种互动与交流表现为大众参与的性质。赛博空间为文艺活动者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不但让每一个人有可能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更使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欣赏、批评等环节真正融合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整体,使文学活动成为一项在赛博空间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集体事业,它的目标将是重建艺术的巴比伦塔。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正是在这种多向交流互动中被创造、体验、并确认的。真与幻、灵与肉完美地交织成一体。赛博空间正在产生一种认识的断裂,这种断裂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心理革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地越界,也使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与一切悲观主义的看法相反,这一革命只能丰富我们肌体的感性能力,我们的听觉和触觉都能得到积极的刺激和诱发。
“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活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参与“对决”的“豪华阵容”: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杨争光、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除了已有的创作实绩外,参赛者作协主席(副主席)的头衔和身份,更为网友所津津乐道。
“这是一项有趣的赛事,勇敢的作协主席们终于站到网络平台上各显神通。他们必须在众目睽睽下,拿出经得住网友检验的过硬作品来,直接接受我们的大检阅。”一位网友兴奋地说。
在网络文学阅读已成为一种新时尚的当下,网络是擂台,更是舞台。据介绍,起点中文网已捧出10多位年收入过百万元的,曾在这里活跃的“当年明月”等,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因此,也有一些网友很好奇,“30位主席级别的作家莅临年轻的平台,水平会平分秋色,还是高下立判,将成为一个疑问”。
传统文学与网络仿若一对“欢喜冤家”,二者的亲密接触其实有着“热闹的开场”。成立于1999年的博库网站,曾雄心勃勃地与王朔、陈村等传统作家签约,但终因网速、稿费等问题,热热闹闹的行动终以失败收场。此后,传统作家与网络少有接触。近年来,博客平台日渐红火,并成长为普通人进行文学抒情的另一个舞台,但大多数传统作家仍然游离于网络之外。
有趣的是,传统文学对网络作家的吸纳却一直没有停止:中国作协向网络频频抛出橄榄枝,出版社大量出版网络作家的作品,网络成名后纷纷转向传统文学媒介等等。“因此,可否把这次大赛,当作网络向传统作家的一次深情呼唤?”一位网友说。
“作协主席”大都持开放态度
虽然一些网友质疑此次活动有炒作之嫌,但参加比赛的30位作协主席(副主席)对此大都持开放态度。
刘庆邦说:“有人读,才能实现小说的价值。我听说如今在网上阅读的人比读纸媒作品的人还要多。因此我也想试一试,看自己的小说在网上有没有读者缘。”
虽然启动时间不长,但活动已经引发了“纸网能否相容”的大讨论。“从来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像今天的网络一样,以如此快捷的速度、如此无垠的边界,影响人类的阅读与思考。”有的网友认为,在这种意义上,重新审定纸本文学明星的才华,对文学创作进行一次网络方式的整合和梳理,很有意义,文学需要经历这样一次“网络洗礼”。
有意思的是,对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对接与融合,作协主席们也很乐观。
“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媒体,传统文学偏安一隅或分庭抗礼意义不大。”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说,“相互融会贯通,磨合渗透,或许会催生出新一轮文学繁荣――多一个创作平台,多一扇阅读窗口,多一种文学手段,多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多一条走进灵魂的通道,多一些文化繁荣,多一点个人所得,何乐而不为之?”
网络促成文学大众化
“不要过于强调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区别,实际上,它们只是传播介质有着很大不同,网络文学就是口传文学和纸面文学之后,文学发展的主导性形式。”对于这次传统作家的网上“对决”,关注和研究网络文学近10年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有着自己的看法。
葛红兵认为,网络文学是真正的大众写、大众看、大众传播的文学。它打破了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专业文学和业余文学传统的地位等级秩序,“这种去精英化之后的文学,更倾向于精神的抚慰,而不是精神的锻造。文学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符合时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不能指望网络一天之内就能拯救文学,它只是让文学适得其所,网络促成文学的大众化,就是这个趋势的证明。”
提及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葛红兵表示,除了面临一些文学创作的共性问题――如精神品格、创作态度等外,网络文学还有自己特有的问题,如历史太短无法定性,缺乏理论和批评关注,版权和版税制度还不完善,队伍鱼龙混杂,等等。
不过,对于网络文学的未来,葛红兵仍然很有信心,“可能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网络文学将和纸面文学并存,或许看起来还不如纸面文学高端。但它的未来,就是文学的未来,它会成为文学的新生点。”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也意味深长地说:“网络是未来文学的主要天地。作家都会经历这种转型,既守住现在,也要接触未来。”
(摘自9月22日《人民日报》,标题有改动)
链接:作协主席们说
将网络文学注人传统文学扎实的文化根基,有助于提升网络文学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而传统作家丰富的写作经验和砥砺生活的抽象能力,也使网络文学更有深度,更加契合现实。同时传统文学作家也能扩大自己的读者群和知名度,何乐而不为?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何申
目前传统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的确面临着挑战,让传统作家的作品在网上供人阅读,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无论哪种文学形式,对文学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文学的本质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所改变。
――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
这次网上长篇写作,是一次传统写作与现代网络的真正撞击,是寻找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的契合点,更是对我们这些已经陷入了条条框框的专业作家们的挑战。或许这是一次涅,但愿能够得以再生!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刘元举
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钢笔的时代,那时候,拥有一枝金笔,用最好的墨水把作品写在纸上,是一种享受。而现在,在网络上写作正融入大众生活。那么,我们不妨一试,看看换一种方式写作,是否会得到更多的享受。
――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风马
当我们阅读那些供人阅读的书时,与其说我们在读书,不如说我们伴随着阅读和因此形成的阅读氛围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思考空间或审美感应空间。就这个话题,略萨在《文学有什么用》一文中,也反驳了“现在许多人已经宣称图书行业已经走到尽头”的观点,略萨列举说,在盖茨看来,书籍是不合时宜的产物。他认为电脑屏幕能够取代纸张的迄今为止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功能。略萨有力地反驳道:“屏幕真能在所有方面代替书籍吗?我看未必。我非常清楚像因特网这样的新技术在交流领域和信息共享方面带来的革命,我承认因特网给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但我对这些不寻常的方便的感激并不意味着我会相信电脑屏幕会取代纸张,或者电脑阅读能够代表文学阅读。这是一个我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不能接受电脑屏幕上的非功能性的或者非实用性的阅读行为,也就是既不寻求信息也不寻求有用的或即刻的交流的阅读行为能够获得像我在读书时得到的那种把梦想和词汇结合起来的快乐、那种亲密感、那种思想集中和精神孤独。他相信因为书籍的消失,文学将受到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虽然这个电脑世界繁荣和强大,生活水平高,科技成就多,它可能成为严重缺乏文明,完全没有心灵的地方,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后文学时代的无灵魂者的荒原。”电子书写作的兴起。从纸书到电子书的转变,亦将改变图书本身。许多书会更为短小,更具时效性和文化关联性,更多彩,更具吸引力。较之以往,也将更加迎合年轻读者的偏好。
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已经“远离阅读”的论断,终将被证明是误解。事实上,今天的年轻人比史上任何一代读的更多,也写的更多。到目前为止,他们一直未对传统图书和报刊表现出太多兴趣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与社交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一旦图书电子化、与己相关,并更具社交性质,他们便会投入疯狂的阅读与写作。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电子阅读和书本阅读,将会是分层的,长期并存的。
笔者认为年龄也会是一个重要原因,人到中年,实在眼昏目眩,精力不支,要想长时间的读屏、读电子书、读网络上的作品,是不现实的。而书籍反而可以。两种文学:越界与对流越来越庞大的人群的关注,尤其是70后、80后、90后人群的大规模进入社会主流生活,使得网络文学这个词汇越来越红,网络作家和网络作品也成为讨论的焦点。1994年互联网全面进入中国,到今天将近二十年。主要是1998年起,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脚步一路狂奔。网络从娱乐交流之地已变成了文学出版市场巨大的掘金场,网络文学由当年散乱的心灵絮语变成了一个浩瀚的文字海洋,数十万作者在这里创作,数千万的读者在这里读书。无论大家怎么评价它的得与失,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网络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形态开辟了一条新路,使中国文坛显露出勃勃生机。不过,以玄幻、奇幻、架空、穿越、武侠、仙侠、灵异、惊悚、历史、军事、都市、言情、游戏、竞技等题材为主的网络小说产量惊人,但质量整体比较粗糙,如果没有新的突破,繁荣局面将难以维持。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一个共同的呼声———融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只有融合才能创造出中国文学更加多彩斑斓的世界。不能否认,当今人们在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上存在着很大分歧。为了解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巨大分野,有人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写作态度、社会影响等方面,与主流、传统文学的趣味和精神、文学价值和文学标准相距甚远。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歧以情绪化的心态不妥当,各立山头分江而治也不可取,理性化、客观化审视和分析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许更加重要,对我们的网络作家和读者也许更有意义。今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这种“纠结”主要表现为一种双向的“跨界”。首先,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延伸。一些以网络写作起家的作者在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经验和人气指数后,逐渐不满足于网络作家的身份,开始向传统文坛进军,在纸媒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在专业性的文学出版社出书———而这类文学期刊和出版社此前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
近两年来,一大批声名鹊起的网络作家还进入了各级作家协会系统。这无疑也意味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在身份上已经由对立走向了融合。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一些基础较好、素养较高的网络文学作家也在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文学性这一传统作家最为看重的核心元素在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逐渐显现、增强。一些网络作家已经不再仅仅是叙述故事、涂抹心情、制造玄幻。同时,传统文学也在向网络文学悄悄地进行着扩张运动。首先,一些传统作家开始在网络上首发作品、开设博客,或作品在传统纸媒上发表后在网络上转载、传播,以扩大影响力。其次,很多正规的传统文学期刊在网络上开辟了电子版,虽然顾及到期刊的发行量,作品上传可能会相对滞后,但毕竟也成了“网络上的文学”。
其实,现在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分歧是被放大了,被妖魔化了,被娱乐化了。哪里有那么多的分歧?除了早期的确有一批资历比较老的传统体制内作家,因为对网络及网络写作的不了解,而通过别人对网络文学现状的介绍,出现一些对网络文学的快、多、粗等问题有所质疑的声音,也因为文学观念的不同,会比较捍卫或者纯文学或者体制文学的尊严,除此之外,经过网络近十八年的发展和普及,现在鲜有这种声音出现了。两种小说:长与短背后的逻辑网络文学作品一大特点是越写越长,超长篇非常普遍,一部作品动辄写到百万字甚至更多,上千万字的都有。长成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点之一。同时,网络文学的情节波澜起伏、危机悬念不断、语言活泼幽默、作者读者互动共建情感共同体等,也成为这种文学形态的招牌特征。网络小说为何越写越长?马季、王小王等评论家都发表过评论,他们认为,这并非完全出于作者个人意愿,网络书站的推动、利益的驱使,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型网络小说站点上,付费阅读已成主流。吸引稳定VIP读者订阅才能保住稳定收入。越写越长似乎成了谋生的必然选择。满足市场的“阅读力”也是网络疯狂码字的原因之一。“这种‘阅读力’来自对解压和放松的渴望,并非对文学发自心底的需求。”这种强大的“阅读力”导致了“阅读物”的主动迎合。于是,创造大量轻松的消遣文字成了不少的写作方向。
此外,网络小说比传统小说长,也是由网络阅读特点决定。像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就说“,网络文学不是让我们用静态的方式去慢慢地琢磨。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读。网络文学是欣赏思维,欣赏这种想象力是怎么样迸发的。”当然,网络文学的阅读,在很多读者那里,都已经成为一种阅读习惯,一种消遣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网络小说的期待,也一定要求能够满足读者不断追求新鲜、刺激、轻松、娱乐的期待,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在每次更新出现新的危机、新的,是无法长久留住读者的。为此,作家也要不断制造兴奋点、卖点,不断从一个情节过渡到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累积到另外一个故事上面,一个紧接着出现下一个,直到读者尽兴、作品的张力消耗殆尽为止。这种长篇小说的泛滥和无节制,其实也切合了我们这个微、软、碎、快的时代的特征,切合了当代读者在海量信息量轰炸下,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李敬泽说,文字在屏幕上快速移动,无穷无尽的语流涌来、消逝,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不停留,不回头———长篇小说竟成了网络上文学写作和阅读的主要方式。但这些长篇小说,总体来讲,毕竟只是处于文学的初级阶段,它可能会出现大作品,出现达到国际水准、站在人类最高文学水平线的作家,但目前所作的还都是探索期、成长期,甚至是大作品的前夜。而纯文学、传统文学普遍来讲,长度很少达到百万之巨,其叙事资源,主要来自于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和20世纪以来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修辞学体系。
主要优点在于其原创性、想象力、语言的个性和精致,思想性方面对人性的关怀。当我们也看到,新时期以来至今,我们看到的纯文学,主要话语权和游戏规则是50后、60后作家所制定和把握,最好的文学作品,除了莫言、阿来、王安忆等不多的几个作家,大都缺乏国际文学对话的能力,也缺乏对社会人生准确把握书写的能力。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小众化、圈子化、杂志化。李陀说,西方十八九世纪的古典小说写作所积累的很多技巧现在都沉淀在通俗小说里了,这种资源应该重新加以开掘和利用。
20世纪现代派创造的另外一套小说修辞学系统,也毕竟只是小说技巧的一个分支。如果这种修辞传统成为今天中国纯文学的普遍倾向,无疑是文学的灾难。我们是否还应该考虑到另外一些资源?比如重读19世纪西方古典文学大师的作品,重读中国古典作品,另外,也要读当代优秀的通俗小说。有很多西方著名作家像毛姆、格林、迪伦马特……他们在文学商业化强大的压迫之下,也曾尝试为严肃文学的生存探索一条新路,做法是借鉴通俗小说的许多写作技巧和手段,试着写一种又严肃又通俗的小说,而且很成功。对我们的传统文学家或者说纯文学的坚守者来说,西方这些大师的做法很有启发,应该把纯文学观念放下来,重视借鉴那些在中外通俗小说里积淀了二三百年的经验。如何充分学习借鉴三个传统———中西古典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现当代通俗文学传统,实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效互动交融,是目前很现实、很严肃的一个当务之急。文学性的追问麦克卢汉说:“媒体就是信息”,“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希利斯•米勒说:媒体就是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说“: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他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媒介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世界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文明的演进是在媒体的嬗变中进行的。安德森论述过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近二十年的网络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使得愈来愈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国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模式等,都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而对于文学来讲,人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一项技术革命可能包含了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网络文学是否给传统的文学带来新的特性?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表现何在?在应对网络文学带来的挑战时,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和成名作家喜欢说,文学的本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从来不会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是文学。他们的核心观点是:文学的本质不会改变。真的存在本质性的文学吗?其实许多理论家,包括福柯、伊格尔顿,从来就对这种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表示怀疑。伊格尔顿说“: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在他看来,文学之为文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指定的,或者说是被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这个意义上,书写工具以及传播范围无疑是“构造”文学的历史条件之一。希利斯•米勒说:“印刷制度使文学、爱情信件、哲学、精神分析学和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成为可能。”纸张与印刷术的发明也极大地扩展了文学作品的流传范围。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登堂入室喧宾夺主,显然也会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规范造成改变。约翰•巴洛(JohnPerryBarlow)在1996年发表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满怀激情宣称的:“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每一个人都能进入的,没有由种族、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或出身带来特权与傲慢的世界;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表达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单一的信仰的世界;你们有关财产、表达、身份、运动、背景的法律概念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将在赛博空间中创造一种新的精神文明。”网络文学的出现,初步构建了并正在构建着一个全民写作的乌托邦幻想———人人写作、自由平等、非权威化、精神体操、非职业化、非特权化知识分子创作,网络瓦解了意识形态的信息霸权,网络文学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正如南帆看到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正在为民间的大众文学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表演平台。传统文学家对网络文学作品指责是粗制滥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学的高度降低。网络作家最有力的武器是,文学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但网络作家却也无法回避自己最致命的短板———文学基本要素,包括语言、形式、修辞、意味、深度等等所谓文学性的追问。
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有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真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黄蓓佳等。同时,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专门致函对获得“雨花奖”的同学以及获得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荣誉称号的同学表示祝贺。
颁奖典礼结束后,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孙卫卫与获奖师生,以及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们举行了文学对话活动。作家们就中小学生关心的作文训练、文学阅读、人生成长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整个对话活动有争执,有讨论,有颔首,有思考,精彩纷呈,掌声不断,令人难忘。
写作:用词要不要很华丽?
“我周围的同学写作文的时候,都喜欢把很华丽的词语堆起来,但这样又会显得文章空洞。我应该怎么办?”来自浙江宁波的小学组一等奖获得者蔡一林同学提出了疑问。
怎样才能让文章华丽而不空洞呢?黄蓓佳表示,华丽的表达是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写作积累的增加,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对于黄蓓佳的观点,毕飞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孩子的写作表达一定要华丽,华丽的表达是语言的扩张。”毕飞宇举出了一个例子,“‘孤零零’写一个名词,文章自然生动不起来,但是,如果能够用五个甚至是十个词语来修饰这个名词,表达会立刻变得丰满。能够写出十个形容词,这便是你的语言扩张的过程。”但毕飞宇也认为,华丽的表达终会随着年岁的增长,归为朴实。他举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例子,他说华丽的辞藻好比小姑娘头上的发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独有,是美丽的,是合适的。当你渐渐成长,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这个华丽的发卡,已不再适合自己,那一刻你可能就不再选择华丽。从华丽到朴实,需要一个过程。
阅读:应以经典作品为主
和作家对话,当仁不让的话题便是文学。有意思的是,坐在主席台上的著名儿童作家孙卫卫,正是第二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的获奖者。去年,他刚以《小小孩的春天》一书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中国唯一的纯文学性的儿童文学奖项。昔日的“文学少年”如今已成“文学中年”,但“前辈”和“后辈”的对话还是备受关注。
来自合肥第一中学的一位小选手勇敢地举起了手,提问了关于网络文学和网络的话题,想听听作家们的观点。作家孙卫卫表示,网络文学还是有一定的文学性的,中国作协也动过想对网络文学加以引导,甚至成立网络作家协会的念头。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阅读还是应当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不宜在网络文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网络文学走红的背后不排除“网络推手”的存在,以致出现“一夜成名”等现象。所以读书还是应该有所选择。
《全国优秀作文选》主编姚卫伟补充道:阅读可以分为“娱乐型阅读”“知识型阅读”“品鉴型阅读”和“思想型阅读”,为自己的阅读做出怎样的选择,对于知识积累、文学写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文修改:要不要给孩子一支红笔?
福建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贪心”地向到场的三位作家“取经”:都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到底应该怎样改作文?
红笔该握在谁的手里,毕飞宇和黄蓓佳两位老师再次出现了“分歧”,但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老师必须保护孩子写作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关键词:日常生活;交往空间;《文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06-02
一、交往的日常生活化对《文学理论》教学的挑战
《文学理论》教学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教师感觉理论难教,学生觉得理论难学。师生之间难以达到对话的效果。笔者认为,造成《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困惑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日常生活交往意识。传统《文学理论》教学模式保守教材原有的概念内容,施教者没有注意到日常生活交往与时代变化对《文学理论》教学的要求。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应对日常生活交往特性对《文学理论》教学提出的挑战。从日常生活交往空间出发,是解决《文学理论》教学困惑的根本途径。
二、日常生活交往空间中的《文学理论》教学
1.在日常生活空间中阐释《文学理论》教学内容
人类的日常生活是人类历史长河构成的基础,因为人类是历史时间中的存在,而“历史时间”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是“具体的和活生生的现实”[1]25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而文学是人类历史的诗意记录。换言之,日常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涉及《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文学艺术的起源那里找到日常生活的影响。无论是巫术说、模仿说、游戏说,或是劳动说,无一不是人类日常生活的艺术反映。因此,任何版本的《文学理论》教学内容必然要阐释一个基本问题——文学源于生活。这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学理论》教学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例如,游戏说所体现的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是自由的游戏,在想象的世界里,作家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虚构的艺术天堂,获得心灵的自由,而读者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想象的世界里获得自我的自由。而无论是作者和读者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都是和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空间的背景。
《文学理论》教学中的日常生活化和交往性特征,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忽略甚至排斥。虽然《文学理论》教材中有“文学与生活”的基本命题,但在如何理解这个基本命题的时候,却往往容易陷在静态的世界中,以作者和已经形成的文字作品即作者的第一文本作为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基础,而忘却了生活的根本在于其动态性。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作者和作者生成的第一文本只是活动的一个环节,还需要已经变化的世界支撑才能构成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整性。笔者在阐释“文学的主体性”这一概念时,首先举出“项羽兵败,自刎乌江”事件在李清照、杜牧、王安石三个作家笔下的形象大有不同。然后,结合作品《夏日绝句》、《题乌江亭》和《叠题乌江亭》,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提示:三个作家的生活经验的差异是造成三个“项羽”形象的主要原因。再有,激励学生谈自己对三个作家及“项羽”事件的看法。学生因为个体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三个作家即“项羽”事件的看法也自然有别。如此教学活动,使理论获得了生动的阐释。
2.《文学理论》施教对象决定了授课的日常生活交往特性倾向
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施教者必须要研究《文学理论》的教学对象——学生。学生对《文学理论》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必须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即日常生活的交往经验。《文学理论》必须以交往作为授课的前提,《文学理论》接受者的日常生活的经验个体特性,对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挑战。把交往作为接受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存在理解的可能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学校教育制度的框架内,忽略了生活的交往意义。站在日常生活交往特性的角度理解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会存在思想的碰撞,学生的个体生活环境对教师的观念必然会提出挑战。而解决师生矛盾唯一的途径是建立对话的平台。正如前文笔者所举教学实例,在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中产生对话产生交流的愿望。又如,笔者组织学生参观广西忻城土司衙署,这是全国土司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在视觉上学生们感受到了壮族曾经经历的历史,笔者再结合忻城土司官员留存下来的诗文内容,让学生在“文学与生活”的命题中,理解土司衙署对壮族先人和今人的意义。因为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以当地生源为主,即使是云南、贵州、湖南的学生,其少数民族历史和广西也有相同的渊源,也经历过土司统治的历史时空。因此,笔者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有些还能结合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的关系理解土司官员诗文的内容。
因此,《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依存于交往的形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数字化媒介景观成为《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应有内容
日常生活的交往特性在于其流动的现实性。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而言,意味着既要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传统,更要注重当前生活空间的特点对《文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而文学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才能得以传播。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语言、抄写文字、印刷文字、电子网络信息等不同媒介景观的演变。媒介景观的变化导致文学传播方式的演变以及文学接受的变化。当今电子网络信息媒介景观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文学理论》课程内容注重线性思维的讲授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文字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不注重媒介的形式本身即景观特点。而今我们生活在电子网络时代,今天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不仅要抓住文学这个中心词,而且要注重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的媒介景观特点。例如,“体裁”内容所涉及的网络文学,作为课程的施教者必须注意凸显网络媒介景观在形式上与传统文学传播媒介的区别。笔者在此举一网络文学例子,由网民绝色绝情发起的小说《夜网情深》,该小说一共由三个人共同完成。每人写一节,下面节选的只是在2009年1月1日到2日三个人各自的一节接续部分文字。
绝情绝色09-1-121:28
打开电脑,已是0.20分,确切地说,新的一天开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生物钟似乎被打乱了。她,总喜欢半夜在网上,问她原因,她说:“我的灵感喜欢在安静的夜里飞翔。”我也不清楚何时迷上了她的文字和她的身影,虽然是在网上,但一日不见就有了患得患失的焦躁。QQ上,她的头像还是黑的,平时这个时候,一上来就可以看见她那梦幻而闪亮的头像。每每这个时候,心头便平添丝丝喜悦。今天怎么了?为什么这个时候还没上网?难道生病了?还是没回家?……“嘀嘀”QQ的声响在深夜异常的清脆,心头一惊。是她,心忽然有种从虚空落下的踏实,打开对话框,她的话只简单的两个字:“来了。”
红袖漫卷大虾09-1-121:52
“来了”在键盘上缓缓敲出这两个字,然后点下发送,我知道,屏幕对方的那个人一定会为这很简单的两个字而高兴的。其实我一直都在线,只是不想说话而已,电脑边那支点燃的香烟已经耗去了大半,却依然轻烟袅袅,犹如此刻飘忽的心情。我不吸烟也不喝酒,一个标准的乖乖女,点烟只是因为喜欢看烟气的飘渺,也增加些写作的氛围,除了上网码字,偶尔与三五好友K歌外,我一直都很平淡地生活,直到那天在网络上遇见了他,这个看似憨厚却有着一种亲和的男人。
……
海蓝之星燕南飞(じmCecilia)09-1-122:07
我就知道她会来的,说不定她也像我这样在电脑前等了我很久。一道屏幕,两处深情!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被她吸引,难道这就是常人所说的“网恋”。
“你在干什么呢”她跳跃出一行字来
“抽烟啊……”
“借烟消愁,愁可不会烟消云散哦。”
“……”
“亲爱的,你那里下雨了吗?”
我站在电脑前,不想回她的话,想象着那些个字在她纤细的手指里打出来,看字如见她的指.口有些干,喝了口冰咖啡……
……[2]
上述文字体现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码字的过程,是在未完成的可能性条件下的共同游戏。这种游戏过程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块茎结构和传统文学单一传输路径的区别。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意味着网络文学是一种开放型的文本。网络文学的开放型文本中,既有原作者抛砖引玉供读者接受的阅读成分,同时还有接受者自我阐释的创造情结。开放型文学文本的结构是在读者的流动性阅读中不断延伸的产物。这里已经没有传统的作者与读者的区别,双方是作为合作者互为参与创造的构造者。
这种开放性文本的催生是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性所决定的。网络媒介景观的特点决定了文章作者的不确定,也决定了文学创作的未完成性和流动性特征。网络媒介景观给文学创作提供的开放性世界,体现了读者渴望参与活动的平等愿望,体现了文学作为活动的动态审美品格。
三、结语
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是给理解文学与文学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真正解决传统《文学理论》教学模式导致的困惑和难题,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出发,理解《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的阐释,理解《文学理论》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理解《文学理论》实践性品格的真正内涵。只有在日常生活交往的空间中,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理论》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世界对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根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