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3 14:57: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能力 转变思想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12
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语言文字,懂得较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对人们日常的沟通交流所做的贡献极大,是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的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能起到帮助学生们学习语言的作用,还能在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本人根据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相关教育著作的翻阅研讨,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落后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淘汰和取代。教师要顺应改革潮流,善于总结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寻求更多更新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出发点。要想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转变,就需要教师注重对自己专业素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语文课堂更加多彩,教师不仅要多多关注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资料,还要敢于探究,善于去发现对自己专业有利的、有帮助的材料,为自己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再者,教师要争做学生的朋友,将自己放入学生群体,多去了解学生们心目中向往的教学活动,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小游戏、教学情境等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最后,教师还不能忽视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以教书育人为责任,以帮助和关爱学生为教育目标之一。
除此之外,在教学的各个板块也需要教师的用心和创新。例如教学评价板块,教师可以一改往常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模式,将课后作业交叉分配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批改和评价他人的作业,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别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还能汲取到他人的优点,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等等。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活动,教师永远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二、注重教学反思,进一步改善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优缺点、亮点和不足之处、教学成果等进行分析总结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是每位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本领,也是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加以改正,渐渐地完善自身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以下几个常用的收效较好的方法。
(一)通过教师的主动反思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加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分析,设计出适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进行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边教边总结;在课后,教师不要吝啬拿出业余时间来对自己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逐一的总结,并多问自己几个问题,问问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成了吗,这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了吗,自己设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全部讲解清晰,这堂课的课堂气氛是否和谐、生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等等。从而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调整和改进,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二)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自身的教学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经常找班上的学生沟通交流,询问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语文知识?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怎样的?觉得课堂上的活动是否有趣?等等。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许语言和情感都较为稚嫩,但他们所反馈的信息往往是最真实,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通过反思深入探究和寻求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是由反思和改进两个部分组成的,若仅仅是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却不进行任何改进,那么教学反思则是毫无意义的,有价值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仅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要对解决方法进行探究。举例来说,如果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就要在下次讲课时再次突出重难点,多次提醒学生们,注意用抑扬顿挫的有变化的语调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三、提高语言教学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对于字词的发音、成语的含义等等基础的语文知识有准确的把握,并能字正腔圆地朗读出来;其次,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切忌常用方言,也要注意少用口头禅,不要太过随意;还有就是,教师要追求讲课时语言的生趣幽默、干练易懂,不可含糊其辞、表意不明、说话过于夸张和抽象,而是要尽量的用简单的话语展现丰富的内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学问和奥秘。小学的语文教师要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些语言技巧,为学生营造一个生趣的语言环境,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的奇妙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摈弃旧的 “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转换角色,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二、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就要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样就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三、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是否能够明确语文课“教什么”,是衡量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指导能力的一个方面。对于语文教学,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用课文来“教语文”。基于每堂课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立足于学生学会,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师教过,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中,通过研究课文之间的联系,从体系设计的角度,笔者将相关的课文组成侧重于语文方法指导的系统,有重点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有重点教会学生积累词句和材料的方法,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有教会学生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又将相关的课文组成另一侧重于语言表达实践的系统,有连贯表达课文内容的表达训练,有转述课文内容的表达训练,有通过想象补全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的表达训练,有为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制作资料卡片或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的训练等等。正是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和开发,系统地梳理出本学期语文课的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能力。
四、讲授抓住兴趣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为讲解创造良好的时机,营造气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去投石激浪。当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时,教师的讲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当学生听着这熟悉的乐曲,情绪被调动起来时,老师接着进行引入:“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大好的春天描写下来的。”用音乐渲染气氛,激起学生情感后,老师精彩的讲述很自然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语文课上除了用音乐激情外,还可以用故事、观看幻灯或录像等方法来调动学生情绪,营造氛围,教师抓住时机,适时讲授,提高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师 口语表达 能力提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和重要的媒体。教师的口头语言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口头形式表达的语言,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语言能力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应声情并茂,用自己引人入胜的语言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汲取知识的营养,构建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进行长时间的培养。
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就更加不可忽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习惯、语言素质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教师的语言还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产生心理、感情上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话,常能让学生铭刻心底,甚至让他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表现在语言的技巧上,也表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上,同时表现在语言内在逻辑上。说的过程是严密的思维过程,一个人只有当他对问题深思熟虑时,他的口语表达才能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否则必是语无伦次、毫无章法甚至是胡言乱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听”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听是说的前提,是交流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经。听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在信息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听的“面”也越来越广。
一是听广播。现在无线电虽然普及程度有所下降,但它的优点是便于携带,随时都可以听。广播员标准的语音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且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视。
二是听“电影、电视”。无论是什么样的影像传媒,都是离不开语言的,我们在看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新闻报道中主持人的标准语音是我学习普通话最好的资源。
三是“听”课,就是听其他老师的话。我从教10余年,也算是老教师了,但是,我从来也没有丢掉听课的习惯。老教师的课、新教师的课我都听,我深刻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我把他们的优点一一拿来,为我所用,使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有所提高、不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通过“说”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讲话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那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因此,小学语言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训练自己说话的能力。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普通话交流的都尽量说普通话,如在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在教室与学生交流、在生活中与外地的朋友交流等。
二是多参加学校、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与“说”有关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在活动中要争当主角,积极寻找锻炼的机会。
三是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示范课,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
三、通过“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读的过程,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检验语言的过程。读是感知语言最好的方式,读可以陶冶情操、发展语言和思维等多种功能。读也是写作的基础,是语言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是要养成每天朗读的习惯。要坚持每天早上朗读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朗读的内容,从我的经验看,以经典作品最好,比如古代、现代的优秀散文、诗歌等。读的时候要带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二是养成在教学中给学生范读文章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对语文教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要多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老师在倾听朗读和评价学生的同时也会学到很多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通过“写”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是对语言的固化,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优点就是能够对语言进行反复锤炼,使其更有思想性、逻辑性和色彩度。写作水平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提高写作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途径:
一是要养成写作的习惯。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自己必须经常写东西,写教学论文、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等。
二是要经常把自己写的文章念给别人(包括学生)听。让别人(包括学生)给你挑毛病,然后进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途径
当前,很多专家以及学者都开始担忧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相关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流畅的口语表达、用词不得当、错字的存在、不标准的发音等。
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要想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应该首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程中曾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教师要依据这一教学目标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还要依据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
比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生字标出来。在讲解本节课的生字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来造句,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小学生读的能力,还能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以兴趣为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就要从兴趣出发。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当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往往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比如,在讲解《荷叶圆圆》时,教师要设计这样一个导入:在夏季有没有同学专门去公园赏过荷花呢?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荷叶的形状呢?通过这两个问题不仅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较差,再加上网络用语的流行,这就导致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逐渐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感情朗读 鉴赏品味
一、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效果,直接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又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1.通过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读”则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文章读上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义自然会显现、被领会。当然,语感也会在有意与无意的训练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当前,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在语言内涵上具有着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着规律性、技巧性的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义,它们是美的载体、情的依托。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把缄默的书面语言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借助感情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感情朗读,可以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借助感情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记忆力,让学生感知并享受语言中蕴含的无限情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迅速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诗词教学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经典诗词韵律鲜明、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尤其适合朗读和背诵。无论是文言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都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以期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拉近学生对文本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有声有色的范读,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音像视频,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示范完毕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而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或朗诵。教材中选编的童话、寓言、神话、课本剧等体裁的阅读教学也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这些纯文学的样式更适合朗读,而且可以读出不少花样,读出显著效果。朗读这些体裁的文章应进入的基本的境界或达到的基本要求便是“绘声绘色”,进入了这种境界或达到了这种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相应的提高。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吟诵、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话阐述了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老先生倡导的是一种享受性的、无心理负担的吟诵,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状态的吟诵。为了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叶老先生所期望的读书境界,以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喜爱,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教师应着力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吟诵一些优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同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自我陶醉的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吟诵、熟读成诵这种方式,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并把它们化为有声语言,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会大幅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迅速增强。
2.通过推敲揣摩、鉴赏品味,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鲜活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与作用,进而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激活并升华语感。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和感彩,同一意思若运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表达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相去甚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与情味。
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感受的语言文字的魅力,笔者常常运比较阅读法、语境探究法、变换句型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譬如,执教《泸沟桥烽火》一文,笔者便抓住如下两个句子,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表示的不同情感: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通过品味、欣赏,学生领会到这两句话同样是写军事行动,但在用词上大有讲究。A句用来描写敌人的词语带有鄙视、唾弃的色彩,从“偷偷地”、“ 摸来”可以体会出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而B句用来描写我国守军的词语则带有表扬、赞美的色彩,从“悄悄地”、“进发”可以体会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评定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凭借古今中外经典而又规范的文本材料,瞄准“语感”训练这一目标,对学生着力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上,愉悦地享受着语感阳光的照耀,带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步入多姿多彩的语文殿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09
很多成功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年少时都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通过与平时同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沟通了解到,这些学生也在课后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真正的形成语文能力,其数量需要是语文课本的四到五倍,换而言之,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三十万字的课外书四到五本。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值,只是做一个参考。因为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形成语文能力的快慢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两三本书即可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部分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进行反复细致的阅读,对书中的每一处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其语文能力也能顺利形成。
例如,我在所任课的班级就极力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班上的学生也较为配合,基本每个学期平均每人都要阅读三到五本课外书籍,部分比较喜欢阅读的学生差不多是一两周就完成一本课外书籍的阅读。在日常语文测验中,学生写作文笔表现得较为流畅,语文整体成绩也较其他未推广课外阅读的班级要好,在期中和期末的语文考试中班级均分每次都要高出那么三五分,这说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还是很有效果的。
一、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
语文能力的形成在于阅读,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在于语文的阅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因为,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书面语言是学校教育知识的载体,如果学生连阅读都不愿意,那么其阅读能力处于何种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类学生在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读不懂书本上的内容,读不懂题目意思的尴尬情况。从这些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要想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里的阅读包括课内对语文课本的阅读和课外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当学生对阅读不屑一顾时,就是学生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学好其他学科。通过“新课改”十来年的不断深入推行,语文课本的内容安排较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语文课本注入了一丝生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对阅读这一板块更为注重,同时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始提倡让家长和学生一起精心阅读,这是很好的一个变化。学生回到家后,同家长一起进行阅读,既能同家长进行情感交流,又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加深对阅读书籍的理解。
二、小学是阅读的关键期
随着科学的进步,很多现象都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需要遵从大脑发育的时间表的,阅读就是小学阶段学生先进行发育的技能,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学生大脑技能发育的高峰期,适时的安排课外阅读任务,效果就会体现得十分明显。学生在进入小学前语言能力就已经得到了初步形成,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期是从2岁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同时小学一到四年级是学生的文化敏感期,因此阅读对小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这一阶段课本的阅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只有通过课外阅读的适时补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地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为孩子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家长在了解孩子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丰富的n外阅读书籍,书籍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借此来满足孩子对文化的强烈需求。同时教师要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告知学生家长,如果在这一阶段不对孩子的求知欲进行满足,孩子就会将注意力迁移到其他方面,如捣乱、多动、沉迷于电子游戏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家长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让学生家长能够在家中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适当的配合,这样就能顺利的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并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当然,在对学生的文化敏感期进行重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黄金阅读期进行合理把握。学生的黄金阅读期和文化敏感期是有重叠的,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既处于文化敏感期,又处于黄金阅读期,这一时期是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把握的。在这一时期种,语文课本的知识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仅对语文课本阅读,那么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吃不饱”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开始大力推广课外阅读,着手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同时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的清单。在家长会上也应该强调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明白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将影响其一生。如果学生家长不协同教师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关键阶段,学生在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不足,这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阅读能力的先天不足”,这样的“先天不足”是很难在短时间进行弥补的,这个时候学生可能要通过十倍、二十倍于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才能有所改善。
三、小学生适合读哪些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得愈发重要起来,它也是我们小学教师探讨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好的诠释,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摆脱课堂传统教学的束缚,避免学生读死书,不断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双手、大脑,使学生能自主处理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学习与玩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多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善于寻找、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有所建树,为社会做贡献。
(二)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会使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才会使学生长大后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三)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人才竞争的实力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小学生的思维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有意识促进小学生创新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章内容的艺术美、感情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与思想的结晶,让学生真正爱语文、学语文。
(三)发挥小学生的潜能
解放学生的口,就是在教学中应加强他们说的训练,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他们说的机会:教师要精讲,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的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语文教学中的动手,不仅要求学生会写字,还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小学生不仅仅感受到草原的美景,更要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了解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以后多做有益于民族团结的事情,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解放学生的脑,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思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四)创设情境教学,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教《长城》这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长城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而后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文讲解,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
(五)有效延伸课堂,拓展学习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等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组织学生出去踏青,举行“故事会”等。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起始时期,而小学语文又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知识的基础,可以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把创新思维的教育真正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他们的创新学习创造条件,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创新人才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朱云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质疑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并积极推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打造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与低年级相比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将做以下解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职责并非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记录,课堂结束后死记硬背课堂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学习,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环节很少,无法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由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知识,掌握与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意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某科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这绝大部分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更需要如此。
例如,人教版第八册《桂林山水》教学活动中,针对小学生对图片和色彩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并以图片形式将学生引入其中,通过这种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开讲之前,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收集到的桂林风光图展现给学生,进而吸引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同时笔者告诉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将带领你们走进桂林山水中,和你们一起参观桂林的山水。”然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生都特别积极,纷纷发表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看法,而在这一基础上便可顺势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桂林山水又有怎样的特点呢?”通过图片展示,学生不仅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对于学生进行深层次文本阅读和思考意义深远。
三、引导学生质疑
传统教学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说出不明白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班探讨,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蟋蟀的住宅》教学活动中,笔者先将题目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提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蟋蟀属于昆虫,为什么它的居所不叫窝或巢,而要叫住宅?”“蟋蟀的住宅是什么建造的呢?”“蟋蟀的住宅建造要多久呢?”等等。通过对课文题目的质疑,这时学生已经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如此进行浅入深进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质疑提问,可以慢慢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挖掘,促使学生提问与文本相贴近。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学生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学到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单是简单的字词句段。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全面掌握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自主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转变教学的观念,学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全面努力来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