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景园林设计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风景园林 建设 困境 突破方法
生态风景园林是借助着园林植物、景观环境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一个环境质量更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给城市居民,与此同时,生态风景园林还是吸引投资者发展旅游业的必要考量因素,但随着风景园林的持续发展,在现阶段也遭遇了许多困局,本文就风景园林建设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突破困局的主要措施。
一、风景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首先起到的是美化环境的功能,适应经济发展,并且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风景园林还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园林植被具有能够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改善城市一定区域内的空气环境,对城市人们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建设持续发展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整体发展陷入瓶颈状态,主要体现在:
第一,设计师专业素质水平不过硬。风景园林的整体调控布局是需要提前做好设计规划的,但是由于某些城市的整体园林设计者专业水平有限,导致最后的风景园林设计不够优秀,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总是过分模仿成功的风景园林个案,脱离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造成整个风景园林完工后毫无地方特色,与城市整体规划格格不入。
第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念难以与传统概念融合,造成风景园林难以实现地方特色。随着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引入,许多地方采取了更加西式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本土风景园林设计上,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风景设计底蕴,无法将优秀的传统理念与现代思想融合,导致最后的成品缺乏新意,变成过度模仿的“四不像”。
第三,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不能够正确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随意配置材料,组织设计不协调,扭曲创意意图,缺乏先进的施工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
第四,风景园林工程中各单位缺少沟通交流,当设计单位完成设计任务后,与施工单位没有良好的沟通,施工单位仅仅是按照图纸办事,不去理会设计图的真正意图。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把关不严格,更有因为个人喜好来更改风景园林设计图的行为出现,正是这些不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风景园林的最终成果不尽人意,达不到公众的要求,并且不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质。
二、现阶段风景园林建设的突破困境措施
首先,需要提高设计师专业素养。风景园林的设计是风景园林建设的灵魂,只有优秀的设计理念才能更好的展现出风景园林的特色,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参照已经成功的风景园林设计,更不可生硬的将西方先进概念与传统园林设计理念拼凑在一起,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本土特色进行创意设计。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学科教育,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过硬的设计人才,注重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同步培养。
其次,风景园林建设应该坚持公众参与的理念。风景园林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城市居民,风景园林设计固然应该由专业人士把握,但是城市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的时候,还应该将公众的意见也参与进来,毕竟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更何况风景园林建设的大部分利益都与每一个城市公民息息相关,他们有参与的权利。
最后,需要实现合理化的行政管理,创建完善各方面的管理体系。不管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设计单位或是施工单位,都应该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保证良好的沟通,确保设计单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纸,施工单位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理念,城市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设计和施工是否达到城市要求。
三、风景园林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西方风景园林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应该不断朝着功能更全面,更加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首先,风景园林的功能不仅仅是做艺术观赏,美化城市环境这样单一,社会总体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的享受要求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还可以透过开发景区内的商业功能来增强风景园林的全面功能,并且还能够更好的配合市政项目,发展城市旅游项目。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落实多方参与制度,平衡多方面的需求,克服风景园林设计的局限性,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
其次,风景园林建设需要朝着更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能源危机不断爆发,节能环保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时候也必然要将这个因素考量进来。具体可以体现在施工过程节约能源,可应采用利用太阳能来代替其他能源。施工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建筑物设施,如楼层低矮的可以不用设置电梯,合理根据环境特点,设置相应的能源配置,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最后,风景园林建设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风景园林建设最终受益者还是城市居民,但不能因为一时的壮丽,不去考虑后续的城市发展,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合理的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建设。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建设发展到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各相关主体(政府部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城市居民主体积极面对,主动深入探究风景园林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设计;问题;对策
1.当前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过于注重档次
现阶段部分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过于注重档次规模,虽然部分城市风景园林的外观给人一种视觉震撼,但也意味着需要投入巨资来支撑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导致部分区域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现代大部分设计人员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都盲目地追求档次,再加上城市风景园林决策者在审查设计方案姿态较高,导致部分城市风景园林在建成后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设计人员高投入、高产出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城市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
1.2经济效益优先
城市风景园林项目的设计单位通过设计工作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利益,所以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的核心目标,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后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再加上当前国内尚未就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形成完善的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导致出现一些施工单位注重利益、忽略设计质量的现象,导致部分城市风景园林建成后难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社会价值,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1.3忽视生态效益
由于缺乏规划设计技术,使多数景观园林成了城市景观的附属品,只看重它的美化功能,忽略了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往往从视觉出发,追求视觉冲击力,这虽能够赋予景观园林很好的观赏价值,却没有达到改善环境的要求,因此,很难设计出具备城市个性特点的作品。
2.园林设计的对策分析
2.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园林建设有一个准确认识,要通过融合绿色设计理念,确保城市园林设计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特点,这样才能确保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对提升城市在全社会上的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管理制度体系,只有充分发挥出政府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的统筹安排及监督管理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合规性。
2.2提高设计人员业务能力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素养决定了工程能否满足社会要求,所以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加强相关人员的专项培训工作来提高其业务能力,确保所有设计人员可通过专项培训来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对进一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者,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单位来应广泛采纳意见,城市居民作为整个城市的主导者,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总是具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所以设计人员应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社会各领域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给出的建议,这对进一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质量及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2.3注重城市风景园林的创新设计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无法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所以设计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考虑结合城市文化、传统风情以及经济发展,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整个城市风景园林在使用中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使风景园林成为整个城市中最闪耀的一道亮丽景观。设计人员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仔细计算各种绿化指标,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合理化绿化覆盖面积、立体绿量以及植物选择,来营造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系统,并且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整个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经济性。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城市风景园林周围建筑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利用植被与建筑特点来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且要在设计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便于人们通过城市风景园林可以感受到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优雅品质。
2.4加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管理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设计单位在整体规划之前,首先要准确了解风景园林建设区域内的环境、地质地貌以及人文经济情况,并根据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整体布局来规划风景园林,并要尽量就地取材来减少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成本投入,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设计方案具备良好的合理性、经济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工艺;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方法
风景园林不同于一般性的观赏园林,甚至连景观设计与其相比都欠缺了一点生动性。风景园林的施工设计工艺很是独特,尤其是在植物选择与配置方面,风景园林会选择采用天然的、不经雕琢与修饰的植物作园林景观,风景园林追求自然,但在体现自然的同时又会引入人工设计工艺,追求自然与人工的结合。风景园林也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合了生物学、园艺学、文学、生态学、艺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的绿色生物工程设计学,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下面就风景园林的基本特点以及园林设计工艺中关于植物的选择配置方式作详细论述。
1.风景园林的特点
风景园林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常见的如中国的九龙坡城市公园、苏州园林等等。事实上,风景园林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风景园林其实是一门生物工程设计学科,它囊括了自然地理、生物、植物、生态等生物学科以及园林园艺、文学、美学等艺术学科在内,是一门以生物生态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应用型学科。
比起观赏园艺,风景园林更具空间性,它的空间设计鳞次有感;比起景观设计,风景园林更具生动性,园林内部动植物生命鲜活;比起环境艺术,风景园林更具科学性,它综合了多类学科知识,设计得科学合理……总的来说,风景园林具备了所有其他环境规划或景观设计所不具备的内容,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总目标。
2.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随着绿色生态理念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园林设计需以“绿色、生态、环保”作核心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园林设计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园林设计就必须引入绿色植物,合理配置具有生态环保性的绿色植物,以达到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当然,在风景园林中配置植物并不仅仅只是为遵循园林设计要求,还为了增添园林景观的滑协调性和美观性,利用植物来净化园林空气,为休憩与活动在园林中的人们创设一个健康、安全的活动空间。
3.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前面提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因为园林设计需要利用植物造景,还因为植物所具有的净化作用能够净化自然空气,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所以在园林周围造景时,务必要按照相关的选择与配置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风景园林的植物配置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与要求,按照特定的步骤、原理和方法进行配置。下面就风景园林施工设计工艺中关于植物的配置方式作详细介绍。
3.1明确园林设计目的,合理选择植物品种
风景园林设计中,在选择植物品种之前一定要明确好园林的设计目的,有目的性的选择植物的品种与形式。在园林整体空间设计中,要先进行植物群体的设计,只有完成了植物群体设计与配置以后,才能继续对植物单体形式进行设计和配置。也就是说,风景园林设计中,关于植物的选型与配置顺序是:先按照园林设计目的选择植物品种,然后作整体的植物群设计,最后再对单体植物进行配置。
3.2单体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群体中的单体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设计者是根据植物的成熟外观进行设计,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以便将单体植物正确地植于群体之中。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单体植物冠径的相互重叠基本上为各植物冠径的1/3~1/4。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奇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这是一条基本设计原理。奇数之所以能产生统一的布局,皆因各成分相互配合,相互增补。相反,由于偶数易于分割,因而易相互对立。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单体植物的排列原则同样适用。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应相互衔接。这样会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因为中组不同植物似乎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此外,在设计中植物组合和排列除了与该布局的其它植物相配合外,还应与其它因素和形式相配合。
设计者在完成群体和单体布局后,还应该考虑到设计的某些部分是需要变更的。在布局中可以采用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但必须与初步设计中选取的植物大小、形态、色彩以及质地等相吻合,同时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完成初步设计后需要进行细部设计,主要方法为:
首先考虑的是植物大小之间搭配。应首先确立大中乔木的位置,这是因为它们的配置将会对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外观产生最大的影响。一旦较大乔木被定植后,小乔木和灌木才能得以安排,以完善和增强乔木形成的结构和空间特性。较矮小的植物就是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结构中展现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由于大乔木极易超出设计范围和压制其它较小因素。因此,在小的庭园中应慎重地使用大乔木。大乔木在景观中还被用来提供荫凉,故在种植时应在空间或建筑物的西南、西面或西北面。
其次,考虑的是植物的品种搭配。在设计布局中应认真研究植物和植物搭配,在选用落叶植物时,首先考虑其所具有的可变因素。在使用针叶常绿植物,必须在不同的地方群植、避免分散。这是因为它在冬天凝重而醒目,太过于分散,务必导致整个布局的混乱感。在一个布局中,落叶植物和针叶常绿植物使用,应保持一定比例平衡关系,针叶植物所占的比例应小于落叶植物。最好方式就是将两种植物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在视觉上相互补充。
第三,在考虑植物色彩因素时,也应该同时考虑植物叶丛类型,这也是植物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叶丛类型可以影响一个设计的季节的交替关系,可观赏性和协调性。在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组合应与其它观赏性相协调,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作用。
第四,则是考虑植物的质地。在一个理想的设计中,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应均衡搭配使用。质地太少,布局又会显得杂乱。比较理想方式是按比例大小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因此,在质地选取和使用上还应结合植物的大小、形态和色彩以便增强所有这些特性的功能。
4.结束语
本文对风景园林特点以及风景园林施工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式作了详细介绍,着重对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工艺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并形成了具体的资料,希望能为同行开展工作研究提供帮助。 [科]
【参考文献】
关键字:园林设计自然生态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的本质完全相同,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而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差别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以及对景观、空间、尺度、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不断深入。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因此,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的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平地只是一种环境,坡谷是另一种环境。因微地形起伏可以创造阴、阳、向、背,加之理水的因素又出现干湿的差别。湿生、沼生、水生的植物就有了藉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得落到实处。植物景观并不是单纯种植物。植物是毛,地形是皮,皮之不存。毛将何以附焉?如前所述,城市景观可概括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其多样性的统一,总的来阱,是把人工建筑、街道融会到自然环境中。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自然为主体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2.以生态为核心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3.以地域为特征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4.以场地为基础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同时,他应该能够预见场地整治的变化方向,始终明确场地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与发现一样,风景园林师的眼光本身就是设计过程。此外,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人们起初认为有问题需要整治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问题很可能出在别处。两块场地之间的转换之处,通常是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往往从场地的周边环境整治着手,而不是马上进入场地本身的整治。遗憾的是,中国风景园林师已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处理方式,总是从场地本身的整治出发,在场地中心布置大量的景物,而将各种低劣的景物放在场地。
5.以空间为骨架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如果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应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6.以简约为手法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简约应该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正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并没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它同样在演变,同样拥有某种吸引力。最低劣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具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风景园林师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总结:
正如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设计思维学;风景园林课程;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前提
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理工类学科,在不同的院校系别中专业侧重有所不同。随着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境外优秀设计师向中国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遵循客观规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施工员,也不仅仅是只能提笔画图的绘图员,而是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充分重视设计思维学及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设计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互动讨论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型思维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等思维方法,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十二个一和田思维法”等方法进行思维整合,能够将思维过程推向图形阶段,完成从构成到设计进而转变成设计图纸的过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
1.思维
(1)思维的定义与分类。思维,即沿着一定方向的思考,或是有一定顺序地想。思维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行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灵感思维。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为哲学、逻辑学、脑科学与语言学。(思考:人是怎样思维的?人应该如何思维?怎样思维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2)设计过程。思考阶段――分析设计任务和定义项目的阶段,重点是对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成功设计的每个步骤进行全面思考;调研――这部分是信息收集阶段,它有助于形成设计构思;构思――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灵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创意方案;改进――如何提炼一个笼统的设计概念;实施。
2.理性思维与设计
(1)思维。思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细化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单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顺向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得出符合设想或构想的最终形象,在体现审美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市场和功能的需求。
3.符号化思维(以汉字为例)
(1)格式塔视觉理论。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效果会大于局部的相加。(2)汉字的符号化解析:形态、字意、繁体字。
4.思维模式的使用
(1)发散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也就是从同一来源中推展、转移出大量子系统的信息输出。(2)收敛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重点是产生独有的、集中的、归纳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焦点。(3)逆向思维:把思维方向加以逆转,用对立的、表面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寻找解决问题之答案的形式。(4)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5.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特点与作用:激发设计灵感,约束思维方向,整合设计思路。(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利用线条、符号、词汇、图像对设计思维过程加以描述,把主题放在中央,向外发散,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
6.“十二个一和田思维训练法”
(1)由来: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奥斯本博士于1946年提出的“检核表法”,以及创造学研究者许立言、张福奎和上海和田路小学的教师在检核表法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2)训练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变一变、缩一缩、联一联、改一改、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组一组。
7.图形
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因素塑造形象鲜明、内涵深刻的视觉形象。
8.图形创造过程与方法
(1)图形创造过程:感知阶段、酝酿发现阶段、横向震荡阶段、元素重组阶段、完善正稿阶段。(2)图形创造方法:寓意、象征、形象替代、形象变异、形象夸张。
9.图形创造形式阶段
(1)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形体、运动、颜色、质地、声音、气味、触觉。(2)设计形式:几何形式与自然形式。几何形体开始于三个基本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基本图形可以衍生出次级基本类型。自然形式:模仿、抽象、类比。几种常用形式:自由的螺旋形、不规则的多边形、生物有机体的边沿线、聚合和分散。
四、课程影响
当前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当顺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相信设计思维学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并有针对性地补充以招收理科生为主的风景园林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为高校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构;地形设计
收稿日期:20111103
作者简介:陈军伟(1985—),男,河南太康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8604
1引言
在符号、图像、观念的组合与物理实体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前者仅仅是人类心智与想象力的运用;后者却在其本质上关联于人类的物质性身体与知觉。在哲学史上,笛卡尔式的身-心区分为前者作为高级文化的自我认同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的独立性质,在20世纪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对人作为“身心统一体”和“个体化的身体性存在”的思索中,才被提供了鲜明的理论基础[1]。
然而,符号、图像、观念的构成与物理实体的建造之间的区分并不易分辨。在信息化和充斥图像媒体的环境中甚至有更加模糊的趋势。这种混淆,在现代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中造成了麻烦[2]。
舞台布景的画面也能提供几近真实的知觉体验。然而,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为人类提供的独有的环境体验,却是让人从现场感受到其建成环境的意义。建造产生出环境的艺术品质,这是它们最终区别于布景术和其它一切图像艺术的关键。
空间、体量、色彩、质感,以及材料、结构、构造、建造——无论建筑还是风景园林设计产品都涉及这些因素的选择、布置和操作,产品的美学品质从中产生。与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一样,早期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为先锋派美学的空间效果激动不已[4];也曾深受后现代主义的符号学手法、地域主义的拼贴手法等“潮流”的影响。如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早已遭到普遍的怀疑和抛弃,然而它在现代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仍然大量存在。如今,建筑学理论已回过头来梳理现代建筑运动,其结果是建筑史的重新书写。“建筑是具有物性的物体,而不是符号[3]。”这种观念反对将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产品符号化、图像化、观念化,由此产生对后现代主义的拒斥。
但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将“景观”视为纯粹图像和“意向”,而将其与材料、构造和建造过程割裂,将后者单纯作为手段的思维习惯仍然普遍存在——其后果,就是使大量风景园林设计产品看似一种“布景技巧”的产物。混凝土造型和石材贴面等装饰性构造被滥用[4]、众所周知的“意向图”的流行以及效果图公司令人惊异的兴旺繁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
本文是一个引论性质的考察,意图对风景园林设计中图像性(广义的图像性)和建构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为考察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困境与成就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新的理论视角。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重在批判和理论梳理,而将详尽的实例分析和理论建设留待独立成篇。
2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分析
2.1建筑学的启示
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内,美国学者弗兰肯普顿对现代建筑历史中“建构文化”(Tectonic Culture)的研究是近几年最为人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2002年《时代建筑》等平面媒体的热播、南京大学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网上一些学者对中国所谓先锋建筑师的批判和辩论[5],曾一度引起了对这一话题的热情。当然,一个理论方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一时流行的程度,而在于其与学科本体的紧密联系或应对现实问题的持久启示意义。建构虽然渐渐被认为是“建筑学的基础之一”(与空间属同等层级)而并非革命性的先锋主义,但其影响并未消退。建构议题被认为可对中国当代“充斥消费文化”、过于功利化的建筑行业发挥持续的平衡作用;对建筑中结构和构造思维的训练逐渐渗透到中国许多知名院校的建筑系教学中[6],补充了传统单一强调空间想象力的“空间构成”训练的不足;而《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2005.11)、《材料呈现》(2008.3)等“建构”议题著作接连出版,特别是弗兰肯普顿的代表作之一——由同济大学王俊阳教授翻译的《建构文化研究》中译本在2007年问世和受到的广泛好评,使“建构”成为了建筑学“自主性”讨论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这些都表现出该议题在中国仍然显著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滞后于建筑现代主义运动并受其影响:这里仅需指出两个例子:一是欧洲20世纪早期的风景园林现代主义潮流由建筑师设计的展览花园引起;二是美国“哈佛革命”中格罗皮乌斯教学思想的影响。
众多案例显示出风景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竞争和互渗关系:一些建筑作品以其高度精美的室外空间塑造“侵入”风景园林的领域,其影响甚至被写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例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和卡洛·斯卡帕[7]。
2.2建构的含义
弗兰肯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对建构(tectonic)进行了词源学、人类学和哲学诸方面的考察。
(1)tectonic发源于古希腊人对木作工艺的称谓,强调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强调“铰接节点”和“编织”而非砌筑堆积和烧制塑形。
(2)tectonic所指向的编织技艺在许多文化圈中与巫术性仪式和宗教传统密切相关,它是人类一种仪式化的体验过程。并非单纯的工艺技术。作为一种海德格尔所谓的“技艺”(techne),它以物理实体的建造和身体-知觉的经验,而非引用语言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来生产出文化意义。
(3)以tectonic的视角来考察现代建筑史,我们会发现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内涵的生产并不仅仅来自空间布局、体量形式的创造和符号形像的引用:许多最优秀的建筑师把更多(至少不是更少)的精力投入到结构、构造和建造过程的诗意处理。
如弗兰肯普顿所言:“我在本书里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而且更多的是建构技术的表现可能性问题。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建筑物无法避免依附于大地的天性,正如它包含视觉风景园林的成分一样,它也包含建构和触觉的成分[3]。”
如果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确存在着根深叶茂且至今仍在成长的“建构文化”——即以建造、结构、构造的安排生产出艺术性和人文意义——那么我们反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和现实,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2.3风景园林中建构议题的局限性
然而在讨论建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建构议题的局限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多元性学科内核[8]:风景园林规划、游憩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同属“规划”层面,其运作不会延伸至物理性的建造,而风景园林资源管理与视觉管理评价更是与建构无关。唯有同建筑设计处于同一层级的“风景园林设计(LA Design)”,由于其核心内容是将设计延伸至施工完成,从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建构的表现性问题。
另一方面,植被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材料,其几乎不可剥夺的自然性格也限制了作为人工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处理手段上技术革新的可能;风景园林没有室内环境所需的严格的功能维护;大多数时候风景园林结构仅需抵抗交通和地面停留的重力……所有这些都使得风景园林设计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联系远不及建筑紧密。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物理实体,土地与植被如同大自然本身,似乎仅仅是循环演进。
2.4景观布景术——图像与符号滥用的源流
然而,当代的“自然”早已被高度人工化,即便是看起来原始的风景,也成为人类监控、管理和旅游消费的对象。问题不在于一处景观是否被人工化(对“自然式”与“规则式”的武断划分已变成一种误导),而在于它被“人工化”的不同方式。
图像,正是一种风景园林人工化的主导性模式。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由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核所决定。
将Landscape作为“图像”(Pictures)进行认识、设计和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此无法详述,但可以指出以下这些关键主题:
(1)最初,德语词汇landschaft的意思并非视觉风景,而是一种集体工作的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组织,还暗示着人与土地、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与维持。
(2)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透视法的发明,在建筑领域,作为人文学者的architekton(“建筑师”)[3]出现了,他们认为自己所作的不是建造建筑和房屋,而是用抽象的构思安排建筑元素的秩序,使它们形成艺术整体。
同样,文艺复兴园林设计的手法是在几何学和透视科学控制下对造景元素进行布置。这个时代诞生了作为视觉控制系统的巴洛克式规划[10]。这或许是第一种拥有理论自觉的风景园林设计:而它是高度视觉取向的。
(3)英格兰的文人们(和给他们灵感的画家们)发起了自然风景园运动,将英国国土上不断扩大的牧场风景与独立式乡间别墅的形象直接拼合起来;将原野风景与叙事、异域或教喻性的园林建筑拼合在绘画式构图中——而这些建筑的折中主义远离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演进,仅仅是一种“布景”。
风景园运动余波最大的影响,或许还不在于对“如画式”或“自然式”的膜拜,而在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一个试图以构筑小型诚镇和郊区的方式解决大城市问题的思想——长期主导了公园设计者的思维[12]。而事实上,大城市有其独特的本质,大城市酝酿着人类环境建造手段和方式的巨大转变。这使得风景园林设计师长期错失思考大城市全新类型景观及其建造的机会。
(4)城市公园运动在规划的意义上创造出优质的开放空间和游憩场地,在设计文化上却让风景园林成为了对怀旧田园和自然风景进行消费的载体[5];城市美化运动使人怀疑:我们通过景观消费了什么?而也许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更深的疑问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消费模式?
(5)后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的接近。强调现代人应通过地域化景观寻获其“身份认同”的理论,与房地产广告中常见的异域文化标签采用着相近的手法: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其符号学和类型学取向的手法。地方文化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只是在同一个意义生产模式中换上不同的符号和素材——理论基础不变,仅仅呼吁内容的更换,在风景园林市场的商业逻辑面前只能是苍白无力,甚至反而推波助澜。
另一方面,现代媒体对风景园林图像的复制和传播也对风景园林的生产逻辑产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影响,使得景观进一步符号化。
3风景园林建构的理论初探
3.1知觉现象学与景观体验
Tectonic如何将物理性实体与人文意义结合,而不依赖于理智层面的反思或图像符号化的中介?这里涉及到知觉现象学与对环境中非视觉体验的研究。在此我们重点考察梅洛-庞蒂哲学的意义。
梅洛-庞蒂发现人类是作为不可分割的“身体-主体”来体验世界的。意义发生的中心在前反思的身体运动和情景中。“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知觉角度的改变和变换成为可能,进而使其相随的意义的改变和变换成为可能”[1]。这意味着:行走时体会到的地面角度的变化、下意识的情绪与环境噪音、声学效果、触摸与对材料沉重或轻盈的感受、在构造形象的节奏中感觉重力的作用……这些现场即时经验,其影响远大于反思所得的概念性意义。
建筑与风景园林设计,拥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身体-知觉体验,就是使人在现场体验中,感受到建造过程的智力游戏和诗意品质。
3.2“基座”与“围合表膜”——森佩尔的启示
德国建筑理论家森佩尔在人类学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原始住宅的4个基本要素”:基座,壁炉,构架/屋面,轻质围合表膜。很容易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现“基座”(the earthwork)与“表膜”(the lightweight enclosing membrance)的影子:前者关联于一切试图融合于大地的人造地表结构物,后者则与之对立,仿佛不承受重力般划分空间并以其表皮化的装饰传达人文意义。
可以把风景园林结构看成是基座与围合表膜间的一种关联:或亲密接近,或分裂对峙。而前者意图融入大地,后者意图随“构架”(the framework)升向天空[3]。两者的对话和争执形成了景观内部的张力。
以下将从基座——即地形与表面的角度展现风景园林建构的一些实例。在这些实例中,所有用于划分空间、打破地平线连续性的“围合表膜”结构都倾向于融入土地之中。
3.3地形表面的建构——几个实例
“场地需要身体的移动以及这一移动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影响才能体验。”[3]地形并不仅仅是光影形象,而是让人体感受到重力方向、地平线(作为人类潜意识中定位基准)的改变和移动。而让人感受到风景园林中地形与地表充满独创性的建构方式,则使得简单的“地面”景观具有了内在的人文性。
3.3.1土地造型的精确建模
大地艺术的地形处理风格已成为被广泛模仿的对象。然而,通过一成不变的建造技术来勉强达成抽象的地形塑造,这只能是模仿,不会有持续的原创能力。
从这一角度可以观察风景园林设计师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的地形塑造:例如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喷泉水道石材凹凸不平的表面制造方法是:由设计者手工制作陶土模型,再通过数字扫描进入计算机编辑,与其合作的建模公司制作出545块石材的三维数字模型,再指导精确地切割施工[12]。这一精确建模的技术也被应用于古斯塔夫森的许多土地造型艺术中。
这一建造技术的运用是为了使得人们可以使用和体验的地形能够精准实施,建造的高质量超出了图像的形成。纪念喷泉的人文内涵最终落实到石材表面水流精妙的肌理效果带给人的触觉性感受,并由此生发出更复杂的人文意义的解读。
然而在这里,仍能感到将土地作为雕塑来造型的倾向,风景园林内在的图像性和体量性仍然可能压倒其建构品质。因为利用更粗糙的技术也能勉强复制出形似的土地造型,使其风格化:成本更低廉,却易于贬值。
3.3.2土地固定技术的艺术化创新
Kiefer工作室的沃尔夫斯堡Aller公园是另一个地形建构的杰出案例。通过极为简洁的细部设计:以特定角度向上折叠排列的大尺度考登钢板(Corten steel)发挥了挡土墙、景墙、台阶靠背、砾石步道框边的多重功能,引导人穿越崎岖不平的地形。材料质感和构造交接的大胆简约始终吸引着人的感观[12]。
对挡土墙式构造功能的艺术化重新诠释,以更为令人信服的功能主义出现于CALA风景园林设计事务的西雅图奥林匹克公园中。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固定大尺度的土地造型,同时促进而不是牺牲场地的整体感,该项目应用了被称为MSN的挡土墙系统:用装有石块和沙砾的钢框堆叠,再加装预置混凝土板材拼接的防护层。这个充满土木工程结构理性的细部设计,形成了城市公园新颖的形象和体验[13]。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3.3.3表面与边缘——取代传统铺装的设计策略
在纽约一区高架铁路的改建、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城市广场[13]和巴塞罗那西海岸公园中[14],可以发现一种相近的设计策略:传统的铺装场地-绿地场地的分割被打破了。设计被作为一个整体的“表面”来处理,由被设计为一组的“铺装组件”来覆盖大部分场地,而铺装与绿地交接传统上的非此即彼的界限也被更灵活的“边缘组件”所取代。组建的交接形成了统一中有微妙变化的表面肌理效果,这种肌理正是契合于场地的文脉,生产出意义丰富的解读。
这是将“地表面”作为一个有厚度的、多功能的系统来进行塑造的努力。这里已没有篇幅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实例建构逻辑的理论意义。但作为景观布景术的对立面,它们(特别是已经建造成功的项目)的先锋性起到了观念的平衡作用。
4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的建构文化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在高校风景园林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中,材料、节点构造、建造的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设计训练也互相割裂。若要使风景园林设计不致沦为布景术,若要摆脱其学科内核的模糊化,风景园林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肯尼斯·弗兰肯普顿.建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马克·特雷步.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OB/OL].[2010-1-1]..
[6] 王辉.关于《建构文化研究》对话的对话[J].DOMUS-China,2008,18(1):27~28.
[7]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 刘滨谊.景观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风景园林,2005(2):218~220.
[9] 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 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1] 肯尼斯·弗兰肯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2] 丹尼尔.绿色地带——现代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构;地形设计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本文就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园林设计进行探讨。
2 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分析
2.1 建筑学的启示
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内,美国学者弗兰肯普顿对现代建筑历史中“建构文化”(TectonicCulture)的研究是近几年最为人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2002年《时代建筑》等平面媒体的热播、南京大学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网上一些学者对中国所谓先锋建筑师的批判和辩论,曾一度引起了对这一话题的热情。当然,一个理论方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一时流行的程度,而在于其与学科本体的紧密联系或应对现实问题的持久启示意义。建构虽然渐渐被认为是“建筑学的基础之一”(与空间属同等层级)而并非革命性的先锋主义,但其影响并未消退。对建筑中结构和构造思维的训练逐渐渗透到中国许多知名院校的建筑系教学中,补充了传统单一强调空间想象力的“空间构成”训练的不足;而《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2005.11)、《材料呈现》(2008.3)等“建构”议题著作接连出版,特别是弗兰肯普顿的代表作之一――由同济大学王俊阳教授翻译的《建构文化研究》中译本在2007年问世和受到的广泛好评,使“建构”成为了建筑学“自主性”讨论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这些都表现出该议题在中国仍然显著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滞后于建筑现代主义运动并受其影响:这里仅需指出两个例子:一是欧洲20世纪早期的风景园林现代主义潮流由建筑师设计的展览花园引起;二是美国“哈佛革命”中格罗皮乌斯教学思想的影响。
众多案例显示出风景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竞争和互渗关系:一些建筑作品以其高度精美的室外空间塑造“侵入”风景园林的领域,其影响甚至被写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例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和卡洛・斯卡帕。
2.2 建构的含义
弗兰肯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对建构(tectonic)进行了词源学、人类学和哲学诸方面的考察。
tectonic发源于古希腊人对木作工艺的称谓,强调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强调“铰接节点”和“编织”而非砌筑堆积和烧制塑形。
tectonic所指向的编织技艺在许多文化圈中与巫术性仪式和宗教传统密切相关,它是人类一种仪式化的体验过程。并非单纯的工艺技术。作为一种海德格尔所谓的“技艺”(techne),它以物理实体的建造和身体-知觉的经验,而非引用语言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来生产出文化意义。
以tectonic的视角来考察现代建筑史,我们会发现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内涵的生产并不仅仅来自空间布局、体量形式的创造和符号形像的引用:许多最优秀的建筑师把更多(至少不是更少)的精力投入到结构、构造和建造过程的诗意处理。
如弗兰肯普顿所言:“我在本书里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而且更多的是建构技术的表现可能性问题。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建筑物无法避免依附于大地的天性,正如它包含视觉风景园林的成分一样,它也包含建构和触觉的成分。”
如果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确存在着根深叶茂且至今仍在成长的“建构文化”――即以建造、结构、构造的安排生产出艺术性和人文意义――那么我们反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和现实,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3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盲目模仿现象
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用,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3.2 风景园林设计脱离现实
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如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通常是政府美化市容和获取民心的工程,这不仅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而且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这就造成了设计上时间的紧迫,出现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
3.3 风景园林设计缺乏专业性
风景园林设计中,建筑单位被经济利益驱动,缺乏专业性的设计,规划不合理,园林观赏性偏低。很多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建设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设计中不顾科学,一味地迎合领导的意图和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随意规划。这是产生园林观赏效果低,从而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4 改善风景园林设计的措施以及遵循的原则
4.1 改善风景园林设计的措施
4.1.1 坚持合理的园林管理方法
园林工程的有关部门应该不断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总部应当将园林绿化管理行政执法职权及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其中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别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了“如因工程施工或其他原因需修剪园林绿化植物的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修剪,所需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各类工程管线交通设施施工时,应当由绿化专业人员统一进行等”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1.2 传统园林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纯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
4.2 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4.2.1 注重功能性设计
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地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
4.2.2 发挥艺术性设计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准,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4.2.3 运用经济性设计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尽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平衡。
4.2.4 继承文脉性设计
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地方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具有中国园林设计的特色,继承中国人心理文脉的表现手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加强风景园林设计的建构文化的认识,不断对风景园林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时,要将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
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是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化后的法则,其认知对象主要是公共空间和园林环境。人对于风景园林的使用和体验实质是对公共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设计元素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特征规律或规定,这些特征规律或规定共同构成了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
(一)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把握好能够引发并强化注意的客观条件是风景园林设计有关“注意”的重要法则。园林物质空间是一种视觉“注意”场,在这个场中有的元素属于无意注意类型,有的则属于有意注意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有关“注意”的法则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弄清在视觉“注意”场中哪些元素是属于无意注意,哪些是属于有意注意;
2、在无意注意的元素中选择需要强化的元素;
3、应用强化“注意”的刺激强度、新异性、活动和多变性法则来强化需要被强化的元素。
(二)知觉
认知心理中的知觉研究涉及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包括视觉模式、听觉模式、触觉模式、味觉模式和嗅觉模式。对一个场的设计而言,首先要设计或处理好场的整体关系。以园路为例,首先应该确定它的整体设计内容,包括广场组合关系、色彩基调、植物与构筑物的关系等内容,而不是忽视这些整体设计而只关注个体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把握好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整体设计是有关知觉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法则。
(三)表象和记忆
认知心理学把表象也称意象,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的表象主要是园林环境意象。不管是细部意象还是整体意象都是具有完形结构的心理形象。通常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园林环境意象就是关于园林空间的一种心理图画,它具有表象的有关规定性。表象特征在园林环境意象中表现为一种同质法则,这是设计那些需要快速被感知的对象所应用的心理法则。
二、认知心理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植物作为园林环境中主要景素之一,在满足基本观赏功能的同时,更应该具备对区域的界定以及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的作用,通过植物的连续性以及差异性最终使人建立起对于特殊节点甚至整个环境的认知。
(一)路径
路径即通道,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等都是路径。在园林环境中,路径即园路,园路是整个园区的骨架,所以它应该具有强烈引导性和方向感。园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笔直的,一种是曲折迂回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路我们都可以利用植物区强化园路在人们心里的认知。比如在直路两侧列植行道树增强园路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在曲路两侧采用自燃式种植,在重点部位采用强调式种植,强化主景对人的冲击力。园林通过连接由植物所围和形成的一系列的不同的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序列,让人在园林中有步移景异之感。
(二)边界
边界即不同空间之间的界限。边界通常给人硬邦邦的感受,为了弱化边界给人的这种不亲近、不友好的感受,而又要具备边界的作用,园林中通常采用植物搭配和种植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整齐密排的绿篱给人无法跨越的边界之感,草坪、低矮的灌木给人开放、亲近之感等等。
(三)区域
区域即场所,在园林空间中,通常包括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草坪区、停车区等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中区域的设计应遵循统一而又和谐的原则。分析不同区域人的活动行为与心理需求,利用不同的人工素材、色彩、植物灯搭配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
(四)结点
节点即重要的景观点。园林中重要的节点一般包括广场、出入口、景观轴线交点等等。节点通常是集中点,因此要有景可观,并且要根据节点的功能,利用植物区营造和强化节点的功能。
(五)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