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节水技术论文

节水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2 09:58: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节水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节水技术论文

第1篇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2.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转

4.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第2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趋势,建议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就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2.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推广对策;黑龙江七台河;新兴区红旗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的增产往往是通过灌溉面积的增加来实现的,然而灌溉面积的增加已受到水资源总量和用水结构变化的双重制约。因此,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能更好地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红旗镇是七台河市新兴区唯一的乡镇,地处城郊,总面积130km2。全镇辖12个行政村,2个直属场,耕地面积1950hm2,总户数5576户,总人口约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86万人。由于历史原因,红旗镇与新兴区城区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有6个村属城中村,城乡混居。农业用水主要依靠由桃山水库调剂的倭肯河水和地下水。而七台河市又是一座水资源匮乏、缺水比较严重的煤炭工业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48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2、全省人均水平的2/5。七台河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66m3;均低于全省水平。桃山水库担负着全市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工业用水,包括红旗镇在内的下游多个城、镇的农业用水。遇到干旱年份,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及工业用水都不能完全保证,农业用水更是无从谈起。新兴区是七台河老区,是七台河市四大国有煤矿所在地。全区142km2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地下采空区,地下水流失严重,干旱季节,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小井灌溉需要。

1红旗镇不同类型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1.1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滴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红旗镇按照这种模式可建成中心灌区26.7hm2,辐射区80hm2,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将会明显下降,年节水预计10万立方米,在全部农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将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将基本保持不变,可有效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还可节省渠道占用耕地面积。

1.2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由于红旗镇原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由于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1.3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由于七台河市处在十年九春旱的季节性缺水地区,这类地区在农作物播种季节经常性地发生干旱,而在其他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对这类地区,采取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红旗镇可采用坐水种节水抗旱灌溉模式,利用行走式注水点播机,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的抗旱点灌。

2推广对策

2.1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实现干部群众观念上的变革。由单纯的浇地向浇作物、科学节水转变,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同时,做好节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让群众认识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进的取水、输水设施,先进的微灌、喷灌机械,先进的滴灌、渗灌、微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2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由于节水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键全,农用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在推行节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重建设、轻管理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仅为供水成本价的1/3~1/2。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水、种、肥农业生产投入三要素中,种子投入占27%,肥料占34%,而灌溉用水只占7%~9%。在一些引河灌区,水费支出仅占平均纯收入的2.1%。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由于水价太低,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由于水价太低,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在节水灌溉管理中,加快水价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1998年中央水利工程供水出库价或河道取水的渠首价平均1.3分/m3;地方水利工程的平均供水价格(批发价)为2.9分/m3;农业用水零售价5分/m3,适当提高水价,逐步达到成本水价,是水价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灌区已开始适度提高灌溉用水的水价,但达到成本水价还很困难。为避免因水价上提,引起农业生产成本轮番上涨,应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制度,如容量和计量两部制水价和累进制水价,对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此外,在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灌溉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还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对不同类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实行股份制改造、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通过提高水价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灌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分流冗员,落实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做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当地的实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尽管在发展

节水灌溉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当前各地在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仍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不按规律办事,行政干预较多,不根据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仅为供参观用的所谓样板工程或旅游农业;有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本已有比较完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又在上面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实际生产时用管灌;有的井灌区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本应通过修建节水工程减少地下水用量,改善和恢复生态平衡,但却继续扩大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量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等。造成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节水的积极性或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3结语

由于红旗镇地域广阔,各村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吴景社,李英能,黄修桥,等.推广节水灌溉是中国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J].节水灌溉,2001(2):19-21.

第4篇

技术结构就是各产业所采用的各种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手段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构成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技术结构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人们对科技的认识能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自然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时,将导致科技的重大突破,技术结构会得到飞跃发展[1]。

技术结构优化,主要是指技术结构中生产要素属性的优化。技术结构优化包括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和技术结构的现代化两个紧密相关的内容。技术结构的现代化过程影响着技术结构的合理化,技术结构的合理化过程又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技术的现代化过程。所以技术结构优化是在技术结构合理化的同时提高技术结构现代化水平。

2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通过一个统计量——相关系数来描述变量间密切程度的。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了一个用于测定两个变量之间线形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针:简单相关系数(R),简称相关系数。

R=

式中n指样本数,x,y分别指相关因素。

当︱R︱=1时,表示X与Y变量为完全性相关。

当R=0时,表示X与Y完全不线性相关。

当,0﹤︱R︱﹤1时,表示X与Y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

︱R︱的数值越大,表示两者相关程度越高。一般而言,︱R︱﹤0.3称为微弱相关,0.3≤︱R︱﹤0.5称为低度相关,0.5≤︱R︱﹤0.8称为显著相关,0.8≤︱R︱﹤1称为高度相关。

并且R﹤0为负相关,R﹥0为正相关。

结论:运用公式来分析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程度,可得R=0.879,由此可知两者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2]。

3技术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1技术结构的优化激发了新的需求

人们对需求水平的不断追求,促使满足新需求的技术不断出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影响需求结构的过程一般为:技术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引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影响原有的需求结构产生新的需求压力产生新的需求结构。如果需求结构的变动以人均收入水平为前提,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主要来源于技术结构,它将拉动产业结构合理变动。反之,如果需求结构的变动脱离人均收入水平的超前需求模式,这一需求往往缺乏技术结构的优化支撑导致产业结构的扭曲。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同样激发出人们的需求。例如:上世纪50年代继电子管的发明之后,又先后出现了以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一系列新产品,他们在性能和价格上都优于以电子管为基础的产品。人们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微电子产品产生了大量需求,电子产业和电子产品得以飞速发展。

3.2技术结构优化加速了产业的交替

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同时也是技术结构的改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换演进的历史。人类工业发展史上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转换,是由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向机器纺织业演进;第一次技术革命,即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产业结构发生了以冶金、采掘、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为标志的第二次转换;以能源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照明、动力等产业发生突变性飞跃,精细化工、电器设备、通讯等产业迅速崛起,完成了第三次转换;石油化工不断突破,引起了汽车、飞机、有机化学等产业的兴起,完成了第四次转换;由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新兴材料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新产业,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更为深刻的第五次转换。

3.3技术结构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技术结构优化促使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技术结构的优化速度不均等规律来实现的。该规律认为,由于各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的速度不同,造成了各产业发展速度的不同[3]。技术进步能够导致某一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该部门就可以获得高于一般产业的超额收益,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就会向该部门转移,从而使要素的供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该部门所需要素结构的变化,各种产品间要素的相对成本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优化通过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相对边际生产率。影响了它们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会导致所使用生产要素间的相对成本发生变化,形成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百年变动。技术结构的优化速度快的产业,由于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资金纷纷涌入,导致发展速度也较快;反之,则成本上升、收益减少,资金流出,产业的发展也较慢。

3.4技术结构优化改变了区域贸易的结构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以使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在技术不太发达的时代,一个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资源状况,而在技术发达的时代,资源在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技术则显现出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比较优势的重点日益转向技术、管理、组织方面,从而它越来越紧密的依赖于技术进步的能力。技术结构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变化,将改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区域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3.5技术结构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

首先,技术结构优化最先影响直接应用这一技术的部门,并使之形成为主导产业。新技术在该部门应用中,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水平,使劳动、原材料、燃料、机器设备等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比例发生变化。由于技术结构优化的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其次,由技术结构优化推动而形成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前向、后向联系,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或变化,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变化,主要以原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各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三,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彻底更替,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不仅导致了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大大改变了原有产业的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4优化技术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变动

4.1加强宏观管理

从宏观角度制定一个中长期规划,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配套措施,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结构优化能力,选择产业发展中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联合攻关,以迅速提高中国产业水平[4]。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当前重点是要提高装备工业的技术结构优化能力,以及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技术结构优化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主。确立企业技术结构优化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实现中国国有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的转变。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使企业面对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给企业以压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

4.2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

为了实现我国技术结构优化与升级的目标,我们除了靠自主技术开发外,就是要依靠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应实行差别化的多层次技术引进战略。

在我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技术引进为主。这一层次的技术引进应该以形成和扩大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以成熟技术为主要引进对象,以购置成套技术设备或二手设备、合资、合作、三来一补等为主要引进方式,其结果应是填补某些技术空白,扩大生产能力,替代部分商品的进口;对于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的地区和行业,应将技术引进提高到中级以上层次来。这一层次的技术引进应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市场前期技术为主要引进对象,以许可贸易为主要引进方式,其结果是能够较快实现技术创新和进步,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我国发达地区和主导产业部门应开展较高层次的技术引进。这一层次的技术引进应以增强和保持本地区、本行业在国际经济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以研究开发期技术为主要对象,以联合开发、技术咨询、人才引进等为主要引进方式,其结果是可保持技术领先,其产品保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5]。

4.3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结构优化人才的激励机制

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公开招考,实行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使那些有能力、有才干、充满朝气的人才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要逐步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经理人由上级任命的现状,变为由企业董事会公开向社会招聘。贯彻分配靠贡献的原则,要重奖那些对技术结构优化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把企业技术结构优化的风险与企业领导者、职工个人利益挂钩,工作的好坏决定其升迁和收入的增减,该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重罚,该下台的就要

下台,真正实现企业管理阶层以及职工与企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特别要注意培养中国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应对那些对国有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给予高薪。

4.4加强先进技术的扩散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扩散创新,从根本上说不仅是要借助国外已取得的比较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促进经济的迅速起飞,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并最终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技术扩散。首先,应该设立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消化吸收创新组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和创新往往涉及到多种科学技术和工业部门。这就需要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消化吸收和创新的管理体制。为了有效的推动引进技术的扩散创新,在各个地区加强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6]。

第5篇

关键词:北方大型灌区 节水改造 共性 技术

1. 前言

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但从规划审查中所接触的一些问题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技术论证和决策,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大型灌区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地论证和选择自己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本文仅就规划审查中反映出的共性技术问题,谈几点对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认识,供参考。

2. 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艰巨

根据水利部1999年组织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成果,规划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共402处,现状有效灌溉面积2.3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2%,规划灌溉面积2.88亿亩。其中位于北方地区的大型灌区有252处,占总数的62.7%,现状有效灌溉面积1.55亿亩,占全国现状有效灌溉面积的65.4%,规划灌溉面积1.82亿亩,占大型灌区规划灌溉面积的63.2%。由此可见,北方大型灌区在节水改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北方大型灌区和全国大型灌区同样面临工程不够配套、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还面临灌溉水量不足的严峻问题。通过节水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总量的前提下,还要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周期长,综合性强,投入巨大,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既要立足于生产上已经得到验证的成套技术,同时应有必要的前瞻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标准,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增加灌区改造的科技含量、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

3.北方大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共性技术问题

北方和南方大型灌区所处气候条件有显著差异,节水改造方向和技术路线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就北方大型灌区而言,节水改造技术决策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可归纳为下述几个主要方面:

3.1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灌区发展规模

我国农业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不仅表现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GDP占32%,而水资源仅占7.7%,是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我国西部大部分灌区垦殖率仅为50%左右,即灌区控制范围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各类荒地。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诱发起人们以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愿望,但往往忽视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造成上游开荒、下游弃耕,湖泊干涸,河道断流,绿州萎缩,自然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因此大型灌区改造必须正确把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立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灌区发展规模的技术原则。

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条件,一般而言,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而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小。但是,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又表现出明显的可变性,广义上讲开源、节流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当然这种提高是有限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超出安全限度意味着水资源的承载风险加大;超出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节流,也必然带来运行、管理上的风险。水资源承载能力还表现为相当大的弹性,例如超采浅层地下水的短期合理性与长期危害性是并存的。正确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弹性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超出限度则最终会影响农业生产。

在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提高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能不影响到生态环境用水,因此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首先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其他地区也要同时从长远上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3.2 根据作物要求分别确定灌溉标准

大型灌区通常采用单一灌溉设计保证率,例如有关规范规定的影响因素中,作物影响是以“作物组成”的形式出现的,并未明确同一灌区的不同作物可采用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传统上强调粮食生产有关,也与规划设计的粗放有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如何正确选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北方水资源短缺,不可能选择过高的灌溉标准,另一方面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又应该体现在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上。

我国大型灌区多建于50~70年代,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根据当时的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等因素确定的。80年代以来全国气候呈现北旱南涝的态势,北方河流年径流量明显减少,不少灌区的灌溉实际保证率并未达到设计保证率。例如山西省有65%的灌溉面积每年只能灌水1~2次,且远低于设计灌溉定额。因此,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首先不是体现为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而应该体现在恢复灌溉保证率上。

我国农业种植面临重大结构调整,即由目前以粮为主的“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三元结构,农业用水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和大多数经济作物因产值高、适用水肥条件好等原因,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而耐旱牧草和一般粮食作物则不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因此同一灌区应该针对作物要求确定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是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灌区经济的必然选择。

采用多种灌溉设计保证率给灌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带来技术上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应依水源条件不同而异。在单一水源条件下,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和实行作物区域种植、规模经营的方法解决,在多水源特别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条件下,应在供水保证率高的水源受益地区种植要求灌溉保证率高的作物。渠道也可以参照国外经验,采用既适合大流量输水,也适合较小流量输水的形式。 3.3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联合运用

我国大型灌区均以河流、湖泊、水库等为主水源,但通常并未对区内全部水资源实行有效的统一管理。

降雨形成的土壤水是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有效利用降水是提高农田水份生产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方向。除西北部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外,北方大部地区属补充灌溉农业,对降水有较大的依赖性。据有关研究表明,北方地区土壤水的资源量占降水资源量的60%~70%,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可达其全部耗水量的1/3,但多数地区土壤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北方地区有为数不少的高扬程灌区,总扬程达200~300m,运行费用高,多年来一直由地方政府给予补助或享受优惠电价,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有效利用降雨给高扬程灌区节水改造提示了新的出路。例如陕西省东雷灌区实行九级扬水,最高扬程331.7m,平均扬程214.7m,因运行费用高,有的二级泵站不能正常开机,灌溉效益也无法发挥。当地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开始在有效利用降水,种植果树上做文章。但是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少雨,为此农民打水窖,分散集蓄雨水,降水不足时则少量利用渠水补足蓄水,形成了“渠引窖蓄”的用水模式。这种用水模式大大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对该类灌区节水改造方向影响深远。

地下水是北方灌区的重要水资源,我国在井渠结合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大型灌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增加可供水量,而且能控制耕地盐渍化,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便利的水利条件。西北地区降水少,浅层地下水主要靠灌溉补给;浅层地下水往往矿化度较高,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面呈不均匀分布;灌区垦殖率低,灌区内各类荒地大量分布,潜水蒸发损失大,这些因素都给西北灌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带来多方面的特殊性。实行井渠结合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但处于不同自然条件的西北大型灌区,实行井渠结合的技术方案、工程布局、工程形式、管理方式等,仍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总结。

3.4 骨干渠道应是渠道防渗的重点

大型灌区渠系复杂,渠线长、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不同,输水损失大,以渠道防渗作为节水改造主要措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渠道防渗耗资巨大,而且还普遍存在冻涨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选择渠道防渗重点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技术决策。骨干渠道与田间渠道比较有以下特点:①骨干渠道一般按续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长;田间渠道一般按轮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短。②各级渠道的合计设计流量,田间渠道一般为骨干渠道的几倍至十几倍,即一级田间渠道的合计断面远大于一级骨干渠道的合计断面。③比较单条渠道长度,骨干渠道较田间渠道要大得多,但比较单位灌溉面积的渠道长度,结果正好相反。由此可以看出,骨干渠道输水损失水量一般大于田间渠道输水损失水量,骨干渠道防渗亩均费用一般小于田间渠道防渗亩均费用。因此,从投入的有效性考虑,大型灌区的渠道防渗应以骨干渠道为重点。

渠道的功能主要是输水、配水,但同时还要求不冲、不淤,尽可能减少洇渗对周围农田的影响,缩短行水时间,保证行水安全等等。从这些要求上看,骨干渠道防渗也应优先于田间渠道防渗。井渠结合灌区,渠道通常都有引水补源的作用,因此田间渠道除确有必要的渠段外,一般不易采取防渗措施。

3.5 田间工程运行应与骨干工程运行相协调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要求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进行,以充分发挥改造效益。从技术上看,田间节水灌溉工程选型必须考虑田间用水过程和渠道供水过程的一致性。如前所述,大型灌区的田间渠道多以轮灌方式运行,尽管灌区灌水周期一般为15~20日,但某条田间渠道的行水时间不过1~2日。采用地面灌溉方式可以适应田间渠道的这种运行特点,但如采用喷灌、微灌,则供水过程往往难以满足用水过程。可以通过修建田间调节池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是需增加投资,二是调节池的蒸发渗漏损失不容忽视,技术上、经济上应进行论证。

北方大型灌区的田间工程,技术上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要方向,有地形条件的应积极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求采用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时,尽可能实行井渠结合,以地下水作为水源。

3.6 适度发展喷灌、微灌,支持种植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面临农业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同时还面临比较效益低和加入WTO的挑战,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大型灌区具有较好的水利条件,而且不少都位于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圈、经济带内,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既是大型灌区面临的挑战,也是大型灌区发展的机遇,因此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应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喷灌、微灌是先进的灌溉方式,对经济作物有广泛的适用性,应适度发展。其技术上的考虑是:不应照搬国外通过修建田间调节池协调田间用水过程和渠道供水过程的作法,而应提倡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实行井渠结合运行模式。

3.7 农艺措施是充分发挥节水改造效益的关键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农艺措施主要是: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坡地整治措施,以秸秆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措施,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保墒措施,以平衡施肥和施用抗旱剂为重点的化学调控措施,以选用抗旱品种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措施,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措施等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应在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中明确农艺措施的重要作用,也应对农艺措施的筛选和配套提出指导性要求。

北方大型灌区多数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扰,提倡非充分灌溉的呼声很高。但是应该看到,农业技术进步已经迫使人们对充分灌溉重新认识。例如棵间蒸发被认为是作物需水量的一部分,传统上对其合理性并未有过什么苛求,仅仅要求进行较好的耕作和管理。但据河北省的试验资料,桔秆覆盖麦田可减少35%~66%的土壤水分消耗,其中大部分为棵间蒸发减少量。显然这种覆盖措施并不会造成作物水分的亏缺,也不会对作物生长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因此在决定采用非充分灌溉之前,首先应该研究农艺措施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使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都建立在当代科学的基础上。

3.8 以信息化推动灌区生产服务的社会化

信息技术在大型灌区的传统应用是水管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显而易见这种信息技术应用仅局限于灌区管理机构内部,并非服务于灌区社会。

基于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有些灌区已经在探索服务于灌区社会的信息化道路。例如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利用信息技术把农户用水情况完全向社会公布,使农民理解节约用水和自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收到很好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大型灌区信息化提示了新的思路。

4. 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几项关键技术

北方大型灌区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对节水改造技术需求有显著差异,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具有共性的需求:

4.1 灌区水循环的模拟和评价技术

灌区引水量的减少以及渠道防渗等节水措施的广泛采用将影响灌区水循环,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将发生显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土壤盐分运动以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的生态耗水。如何依据节水改造实施前后条件的变化比较准确地推演未来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对这项技术的基本要求。

4.2 渠道防冻涨技术

造成北方防渗渠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冻涨,这种状况与北方灌区普遍进行冬灌、秋浇等有直接关系。冬灌、秋浇一般定额较大,抬高了地下水位,特别是骨干渠道沿线的地下水位有时甚至高于渠底,致使冻涨量过大。国内外渠道防冻涨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不少,技术上似乎没有大的障碍,问题在于防冻涨措施的有效性往往和建设费用、运行费用成正比,对于发展中国家尚难以承受。北方灌区渠道防冻涨问题不宜单纯依靠防冻涨措施解决,应提倡针对渠段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措施解决。例如,骨干渠道两侧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质也较好,可以沿渠布设机井(或埋设水平排水管),将地下水提入渠中,一方面增加了可供水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骨干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减轻冻涨威胁,比单纯排水的经济性好。

4.3 管道输水技术

管道输水、配水系统在井灌区已有较广泛应用,但在大型灌区除水泵进出水管道外,尚未得到真正应用。从节水改造初步规划来看,少数具有地形条件的灌区已经注意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北方灌区中有为数不少的高扬程灌区,运行费用很高,减少输水损失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减少能耗,经济上、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应着手该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何根据灌区的基本条件合理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管道输配水系统,开发低成本大口径管材,解决管道输水管理上的困难等等是对管道输水技术的主要需求。

4.4 大规模、高精度平整土地技术

高精度平整土地是提高大型灌区田间水利用率的基础性工作,以往用人工和推土机进行这项工作,精度不高,耕地大平小不平,致使灌水仍不够均匀,灌水定额过大。目前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是划小畦块,缩短沟长,但不利于农机作业。国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方向是扩大地块,并同时采用激光平地,保证灌溉效率。激光平地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应该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推广该项技术,这符合农业现代化的长远要求。激光平地除机械、电子设备外,还应包括测量技术、规划技术、施工技术等等。

4.5 非充分灌溉技术

非充分灌溉是北方相当一部分缺水灌区的必然选择,但如前所述,由于农艺节水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界限已发生明显变化。故这里所讲的非充分灌溉,应该是在较好农艺节水措施条件下进行的灌溉。对于大型灌区,普遍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关键在于需要对灌溉系统功能重新定位,对灌区运行调度也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如果按照目前的工程条件和调度能力,作物水分的“短期亏缺”很可能成为“永久亏缺”。

4.6 耕地盐渍化的控制技术

西北地区的大型灌区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以及排水工程不配套等原因,开灌后都不同程度存在盐渍化问题,因此必要的排水配套措施应该是这次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引黄灌溉曾在60年代初期发生过盐渍化的问题,部分灌区一度被迫停灌,此后在盐渍化综合治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西北的干旱、半干旱条件尚缺乏分析和验证。

4.7 灌区分析评价技术

灌区分析评价包括二方面的目的:一是对现状灌排设施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二是根据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变化趋势,提出灌区节水改造的目标、标准、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经济技术指标、管理体制等等。灌区分析评价是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性研究工作,但目前这项工作非常薄弱,仍停留在常规现场调查的水平上。

4.8 信息技术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明显的,但对信息技术的定位又很不明确。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它除采集数据和执行指令外,更强调信息的共享性。因此用于大型灌节水改造的信息技术将涉及信息网络、信息平台、信息仓库、信息决策、信息服务等广泛的领域,信息技术只有更直接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服务,才能发挥提升传统灌排工程系统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火电厂节水生产节水节水措施 节约能源水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火电厂中的用水量较大,通常包括生产用水和非生产用水两类。非生产用水包括生活用水、清洁用水、绿化用水和消防用水等,而生产用水占据火电厂用水总量的95%,是实施节约水资源的主要控制内容。火电厂的生产用水用包括循环冷却水、除灰用水、工业冷却用水和锅炉补给水以及用于媒冲洗的其他耗水,通过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好用水的回收工作和再利用工作,加强用水监视和用水管理,来实现生产节水的目的。

二.火电厂生产用水分类。

1.循环冷却用水。采用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火电机组的循环冷却用水使用在循环冷却系统中,由于部分电厂采用的是机械通风湿式冷却塔,造成水份蒸发量较大,其排污损失和风吹损失约占生产用水的70%左右,形成了循环冷却火电厂生产用水的主要部分。

2.除灰(渣)用水。国家电力公司的全资以及控股火电厂内,约有30%的火电厂安装的是干式除灰系统,而其他的火电厂采用的为水力除灰系统。火电厂采用火力除灰,水灰比少于5:1的高浓度输灰占据火电厂的25%左右。

3.工业冷却水。火电厂的工业冷却用水是指在除开凝汽器之外的主机或者是辅机中所需要使用的表面式冷却器的用水,包含转动机械轴承的冷却水和空调用水等。

4.锅炉补给水和化学自用水。根据有关规定,锅炉补水率通常都控制在低于锅炉蒸发量2%的范围内,一般的火电厂都可以达到此标准,部分火电厂的全年平均补水率超过5%和8%。

5.其他用水。主要包括用于输媒系统的降尘冲洗用水以及采暖系统用水等。

三.火电厂生产用水消耗。

火电厂的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部分可测定,部分无法测定的大量损耗。火电厂的生产用水消耗是用于发电生产过程中的新鲜水取水量,其主要是过程中的蒸发损失,其次包含用于灰、渣等固体物体的携带以及泄漏损坏。蒸发损失中最主要的是冷却塔中的循环冷却水的蒸发损失,同时由于此部分水量消耗无法直接测定,造成节水控制较为复杂。

火电厂的用水和排水较多,用水系统复杂,在目前的水平衡实验中,无法准确的计算出系统所有的耗水量。即使是在保证计量仪器准确的条件下,能准确计算全年的平均发电用水量,但又有发电用水量随着机组负荷以及环境气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造成无法计算循环水的蒸发损失总量。但由于蒸发损失量占据较多耗水量,如何实现对蒸发损失耗水量的控制是实现节水的途径。

四.火电厂节水的技术措施。

1.提高浓缩倍率。

浓缩倍率是干除灰和水力除灰等循环冷却火电厂的核心参数,同时也是决定着火电厂用水耗能高低的主要参数。在干除灰火电厂中,由于没有高含盐废水的受纳体,所以更加需要浓缩倍率。从用水节约的角度来说,需要将浓缩倍率提高到5以上。

2.高浓度冲灰。

在水力除灰的火电厂中,其中一项关键的控制指标就是灰浆中的灰水比,水力冲灰系统是导致火电厂水耗高的主要系统,其容量稍微略低于循环水系统,这也是进行节水控制的关键所在。

水力除灰电厂的除灰系统基本上都需要使用各种废水,其中也包括回用成本很高的高含盐量废水。如果循环水排污水、再生废水等具有高含盐量废水的不回收,那水力除灰电厂的干除灰在发电的用水耗能上不存在明显差距,其包含三个要点:

(1)干除灰只使用循环水排污水和高含盐量的废水来进行冲灰,而其他省下了的低含盐量的废水则用来使用到其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场合。

(2)灰水比要适当提高。提高灰水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含盐量废水的比例,减少因为补充而耗费的格外废水。

(3)保持灰渣系统的补水量和循环水系统中的排污水量相一致。根据渣系统和灰系统的补水量,综合考虑水质、凝汽器等因素后,尽量提高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率,减少产生过剩的高盐废水。

3.提高回用废水的有效性。

根据废水水质和水量进行合理分配,减少回用废水的处理环境,降低废水在回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其核心要求是利用最低使用成本实现废水的最大效益。

4.优化水汽系统。

由于水汽系统中用水是除盐水,其制水成本很高,因此实现水汽系统优化,减少除盐水用量能很好的实现节水收益。优化水汽系统是要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给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或者是减少锅炉的排污量,减小除氧器的开度,实现降低损耗,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减少酸碱废液的产出量和再生次数,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优化转动设备冷却水,加强对运转设备的运行管理,做到开机才供水,停机立即停水的要求,杜绝水长流的现象。

5.节水技术新工艺使用。

超滤技术的系统简单,水质较为稳定,通过预过滤和超滤后,其SDI指数通常都低于3,能有效实现节水。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是在70年代产生欧洲的节水技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其处理负荷较高,能保持较好的出水水质,同时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应用范围较为广泛,通过对BAF工艺的使用,将污水中的氨氮去除率提高到90%以上,对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具有极大意义。

五.火电厂生产节水的管理措施。

1.火电厂成立节能监督控制小组,组长为总工程师担任,并设置水务管理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理和监督所有的水务工作。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优化制水工艺,提高设备运行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方式,加强对废水的回用,减少发电的用水耗量。水务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检查会议,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和方法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开设水务管理专栏的形式,加大用水节水宣传力度,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止水资源浪费行为,鼓励节水用水,提高全员参与的程度。开展水务管理知识讲座,提高电厂人员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措施,加强节水方法的教育,在保持化学水处理专业生产人员的高制水水平的情况下,要强化生产人员的水务管理意识。

2.制定火电厂的水务管理制度。在收集历史资料和现有的生产情况信息的情况下,编制全厂的水用户流程图、分布图、水量平衡图,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对各单位下达节水控制目标,根据用户的用水状况,组织定期进行考核。

3.定期进行水仪表的校正,保障用水计量的准确性。对水表进行定期校正,尤其是对于淡水泵站的关口水表,要加强检查力度,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六.结束语。

火电厂生产节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根据程序循序渐进的实施。生产节水的关键技术措施就是合理控制浓缩倍率、提高冲灰系统中的灰水比、优化水汽系统、加强废水的综合利用,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提高节水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莉XIONG Li 火电厂节水的一项有效措施——介绍废水回收与一水多用 [期刊论文] 《江西能源》2006年3期

[2] 倪定 葛能强 发电企业的工业废水零排放工程 [期刊论文] 《电力设备》 2005年1期

[3] 刘宏宇 孙慧娟 吕凤鸣 曹汝光 乌兰浩特热电厂节水技术浅谈 [期刊论文] 《中国电力教育》 2005年z1期

[4] 杨志行 刘子烈 富学斌 许志铭 孙清民Yang Zhihang Liu Zilie Fu Xuebin Xu Zhiming Sun Qingmin火电厂用水测试及节水管理 [期刊论文]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年2期

[5] 陆可烽 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制订火电厂节水"十五"规划和节油"十五"规划 [期刊论文] 《广西节能》2001年2期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低扬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运行费低,效益好,局部灌溉

 

1、综合说明

31团12连棉花低扬程滴灌工程为2008年度31团农业综合开发棉花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是低扬程滴灌示范项目工程。低扬程滴灌就是灌溉水经过首部低扬程水泵加压,将水输送到田间管网,再通过棉花膜下滴灌带上的滴水器,以滴流方式,将水灌到棉花根部土壤中的一项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通过加大管网管径来减少管网沿程水头损失和在首部过滤系统中仅设置鱼雷式网式过滤器来降低局部水头损失等方式使整个棉花滴灌系统设计中总水头损失较小而采用低扬程、小功率、大流量的水泵从而达到省电,从而降低运行费,同时通过选用压力等级较低的UPVC及PE管材和管件来节省投资。该技术除有节水、节肥、节劳力、效率高外,还具有造价及运行成本较低等特点。同时能够减轻病虫害,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该技术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灌溉效果好,增产作用显著效益好,易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棉花低扬程滴灌规划设计

31团12连棉花低扬程滴灌工程设计净总面积3247.8亩。现有条田、渠、林、路及配电线路已配套,设计根据现状,结合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等自然条件来进行系统规划、滴灌设计及首部设备选取、系统保护和控制、调节及排水设计等四个方面的设计工作,具体设计特点如下:

2.1系统规划

根据条田、道路、林带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选择首部沉淀池的位置。根据滴灌设计工程处的基础数据和微灌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技术要求,来确定每个系统灌溉控制面积。本设计的3247.8亩规划为一个首部,四台水泵,每台水泵均单独控制一个灌溉系统。水泵一控制面积为803.2亩;水泵二控制面积为856.8亩;水泵三控制面积为731.0亩;水泵四控制面积为856.8亩。

2.2滴灌设计

(1)滴灌带选型

根据项目区种植结构、土壤质地,同时考虑铺设、回收等施工、使用管理方便的要求,本工程选用1年1用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滴灌带的型号为300-3.2L/h,压力等级为0.10Mpa,滴孔间距0.3米,公称流量3.2L/h,流量公式q=0.8041h0.60。

(2)主要技术参数

设计日耗水强度Ea=6.7mm/d

设计土壤湿润比p=59.3%

设计灌水均匀度Ca≥0.85

灌溉水利用系数η=0.9

设计系统日工作小时数h=20h。

计划湿润土层深度Z=50cm

设计灌水定额m=25.94mm(17.3m3/亩)

灌水周期T=3.5d

设计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3.7h

(3)滴灌方式及设计方案

考虑到多条田轮灌灌溉方式具有以下缺点:①运行管理极不方便。开关阀门的管理人员要来回跑多个条田,费时费力,功效较低。②水、电费计算复杂。这种水、电按田面积均摊方式农户接受不了,农户为水、电费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③无法满足农户施肥要求。而单条田轮灌方式可以避免上述缺点,故该轮灌灌溉方式深受广大农户和建设管理单位欢迎。因此,本项目设计采用单条田轮灌方式论文怎么写。

设计方案采用四级管网控制灌溉方式,即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方式。具体见下:

滴灌首部设沉淀池、水泵、过滤及施肥系统和泵房,田间管道分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滴灌带四级,主干管顺条田短边布置,分干管垂直主干管(顺条田长边布置),主干管与分干管之间呈“E”字型布置;支管垂直分干管布置,滴灌带垂直支管(平行条田)布置,支管与分干管、滴灌带和支管之间呈“丰”字型布置。干管、分干管埋于地下,支管、滴灌带全部铺设于地面。

(4)水头损失计算和管网管径确定

根据管网规划方案,在田间布置管线效益好,然后根据条田的实际情况进行轮灌组的划分,找出最不利情况,根据微灌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和最不利点毛管进水口的压力要求,采用多孔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计算出支管水损,然后根据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计算干管和分干管水损。为了降低管网的水头损失,设计中采用压力等级低,管径大的管材作为设计的各级管网。

(5)水泵选择

通过计算,求出系统的总水损和总流量,根据系统对流量和水损的要求,查有关水泵选型资料,确定水泵型号。设计水泵采用卧式节能型单级单吸直联式ISW200/235-18.5/4(Z)型离心泵,其性能为扬程H=20-15.6m,流量Q=196-336.4m3/h,配套功率N=18.5kw。

(6)水质处理设计

棉花灌溉水通过沉淀池进水口的滤网式拦污栅和池中的级配砾石来过滤藻类和其他有机质;通过沉淀池来沉淀粒径≥0.06mm的砂粒;最后用网式过滤器滤除灌溉水中非常细微的砂粒。

(7)首部沉淀池设计及过滤设备选取

设计中沉淀池取池底长为30m,宽度为4m,深度为1.8m,边坡系数为1:1.75的梯形混凝土预制板池。作用是解决粒径≥0.06mm的砂粒问题。

鱼雷式网式过滤器采用滤网规格为250目,流量280m3/h。目的是在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局部水损,从而降低滴灌系统的运行费。

2.3系统保护设计

(1)首部保护设计

在卧式离水泵进出口设置闸阀,方便水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同时方便在灌溉季节水泵维修和更换;在水泵出水管路上安装逆止阀和进、排气阀,保障水泵正常运行。

(2)管网保护设计

为了防止在冬天停灌季节造成管材的损坏,设计时将地埋管网设计埋深在冻层以下;在干管的三通、弯头等处设置镇墩。

2.4控制、调节和排水设计

为方便管理、冲洗和维修管道,在分干管的首端设置闸阀井和闸阀;在分干管的末端设计渗水井;在支管的进水口处设置球阀。为使各滴灌带进口压力平衡,滴灌带和支管之间采用调压稳流三通连接。为使干管便于排水,干管按水流方向设1/2000的纵坡。

3、结语

低扬程滴灌是一种新型的低压节水灌溉技术,它是将农作物所需要的水肥通过田间管网和滴管带上的灌水器,直接、准确地输入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湿润作物根系部分的土壤效益好,因此又称局部灌溉。新疆属于干旱缺水地区,高新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着“以农业为本,降低造价,便于操作,提高收益”的宗旨,本人与31团农业科研人员一起研制成功了低扬程滴灌节水技术并应用于实践——31团12连开发区棉花低压滴灌工程经过三年的运行,工程运行工况良好,节水26.3%,增产30.0%,本工程的亩运行费仅为71.4元/亩,年总费用也只有106.5元/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95以上,节水增效效益明显,深受广大用户厚爱,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2】《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3】《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99;

【4】主编新疆《滴灌》;

【5】傅琳等主编《微灌工程技术指南》;

【6】杨绿乔等主编《塑料管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第8篇

节约用水数学小论文论文关键词:节约用水 关爱水 珍惜水 永恒主题

论文摘要: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是一个淡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黄河水资源是主要的可供淡水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实施,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全面加强节水管理,有效治理水污染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加强城市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和水污染防治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实施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已成为东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2010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主题分别是“卫生用水”和“加强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看着这样的主题,我们不禁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们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那么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眼泪!在此,笔者结合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现状,呼吁人们从自身做起,珍惜水、关爱水、重视水、节约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促进事业发展、生活提高、环境改善。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主题,是永恒的主题。

一、水是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随着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水污染的加剧,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二、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节水机制不够理顺、理论不够清晰、指导思想不明确。要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具体情况,形成建设节水防污型强市的理论,科学地指导节水工作。

二是节水目标不够明确。节水目标要定在水资源总量供需平衡的范围内,应以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为基础,与开源相协调,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是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水的需求来看,生活和生产用水都在抓节水,但目前重点不够突出。生产用水应以行业万元生产总值用水定额为纲,逐步与国际接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用水应向国际节水型国家看齐;生态用水也应该节水,主要是系统规划,狠抓用水后的生态系统改善效益。

四是管理体制不够有力。节水应该是地域、流域和行业提高用水总效率的统一体,应该有权威机构在统一的法规和政策指导下,互相配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优化配置,才能实现用水总效率的科学提高。

总之,节水工作最主要的是解决机制问题。没有好的机制,节水工作只是口号,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在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的约束下与广大用水户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可能全面开创节水工作的新局面。

三、节水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节水是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生态平衡的先决条件。通过节水工作的良好运行,进一步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节水用水应在效率、效益和可持续利用上做文章。效率的含义是降低单位实物产出的水资源消耗量,效益是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价值量,可持续是水资源利用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是水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采取工程、经济、技术、行政措施,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浪费;二是资源配置的高效益,构建节水型经济。非农产业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低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产业,经济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种植业,这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三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优先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节水潜力促进节水工作高效运行

目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节水效益低下的实际和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从源头上查找症结,做好节水工作潜力很大。

(一)用水效率较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的是粗放性利用资源的模式。在用水方面,普遍存在用水浪费和利用效率不高的弊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68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8倍。具体到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的情况是:农业用水绝大部分为农田灌溉用水,主要由各类水利工程供水,形成分布于全国的大、中、小型灌区。农业灌区用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部分地区灌溉单位用水量偏高,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利用率可达70%~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含乡镇工业),而发达国家则为75%~85%,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91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31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城镇生活用水一是供水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城市供水漏失率为9%以上;有的城市供水漏失率高达12%以上;因此,节水潜力巨大。

(二)治理水污染。污水处理回用是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提高污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水平将会有较大提高。回用量将进一步增大。

(三)利用微咸水和海水替代一部分淡水是沿海地区节约淡水的一条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淡水资源供应紧张,海水淡化、直接利用海水替代冲厕、冷却水等利用海水事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节水措施

(一)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多形式、多层次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树立节水光荣的社会风尚。节水工作要与需水和开源相配合,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共同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节水型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达到区域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大项目都必须考虑水资源条件,要附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专项规划或论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在缺水地区要妥善布局城镇建设,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和农作物的发展,严禁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法制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确保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

(二)健全节水法规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规。制定明确的有利于节水事业和节水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节水主管部门也应与有关部门会商,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节水发展的优惠规定,强化节水治污措施,鼓励废水利用,促进节水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节水工作的领导

应当切实节水工作的领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节水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职能,明确措施和责任人,定期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应重点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进行监督和考核,将节水措施落在实处。

(四)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供水部门,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的供求计划,编制供水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批准,下达执行。实行区域和流域总量控制、定额供水。

(五)合理提高供水价格促进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