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童科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Medical Recapitulate
主办: 中国医师协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084
CN: 11-3553/R
邮发代号: 6-10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医学综述
创刊时间:1994
在学习生活中,我能尊敬师长,遵守学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对同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热爱劳动,有较强的交际能力,集体荣誉感强,且积极进取。我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能够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的时间,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专心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好问,取得优秀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
作为一名团员,我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同学之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担任团支部书记时,我镇定自若,满怀信心,组织班内团员积极参与团内活动,如到附近村委会慰问残疾家庭,鼓动团员慷慨解囊参加献爱心活动,义务劳动等等。班内团员反应积极,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管理班内事务,我做到公正平等,处处力求落实到位。我关心留意身边的事物,善于观察,深入探讨,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干部和老师反馈意见,致力为学校和同学服务。
担任团宣传委员时,我工作认真负责,秉承着追求更好的原则,为团内宣传工作尽心尽力。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我还在宣传设计方面适当注入创新元素,设计效果有一定的吸引性,进步性,达到满意的宣传效果。
我一直把兴趣寓于宣传工作,把工作寓于学习,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工作过程中与同学相处无间的快乐,从中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之大。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并认真获得成效,是我的工作动力所在。
我兴趣广泛,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活动,如历届艺术节的插花、水果拼盘比赛,diy科技手工制作赛,摄影,绘画书法比赛,pop海报设计大赛,以及文学社交流互动、征文比赛。
我有着一定的艺术触觉,小学至今曾多次参加各种绘画书法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我还酷爱运动,初中时曾代表学校参加区的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在音乐方面,初中时我是校铜管乐队成员之一;曾担任校运会广播员。
获奖情况:
第16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绘画大赛银杯奖
第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顺德水道污染情况调查”三等奖
XX年,XX年顺德区“三好学生”
XX-XX学年顺德区教育基金“顺德区三好学生”
XX年供电杯“科学用电”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中学组二等奖
XX年校体艺节diy手工作品一等奖,摄影比赛一等奖
XX年“千支彩笔绘凤城”绘画优秀奖
XX年“渴望”一画荣获中国移动杯“阳光顺德”美术书法摄影优秀奖
“我爱大自然”广东省乐美杯儿童绘画竞赛二等奖
XX年顺德农行“希望与你同在”系列活动绘画比赛一等奖
XX年中国北京phe国际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新华社电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马尔科・法拉斯卡等人对五磷酸肌醇进行了实验,发现豆子、坚果和谷类中含有的化合物五磷酸肌醇能阻碍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
阻止肿瘤部位新血管的形成,是抗癌研究的一个方向。血管形成过程依赖于一种特定的细胞通路,然而要找到能够抑制该通路的无毒化合物十分困难。科学家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五磷酸肌醇上,这种化合物天然存在于豆子、坚果和谷类作物中。
英首次承认手机等电磁场可致病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一政府机构首次承认,手机、电塔以及电脑屏幕发出的电磁场可使人出现恶心、头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英国健康保护局现已对所有与电敏性有关的科学论文重新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它的确是一种综合征。而此前,这种身体状况被认为只是一种心理反应。承认这种综合征,可以促使该病患者诉诸法律手段。
黄绿色蔬菜防胰腺癌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食用5份以上的山药、玉米、胡萝卜、洋葱或其他类似蔬菜可以降低患胰腺癌的风险。
他们说,深绿色叶菜,比如菠菜和甘蓝,以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也有很好的防胰腺癌作用。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旧金山加州大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教授伊丽莎白・霍利说:“简单的生活选择可以有效防止胰腺癌,这或许是减少这种致命疾病发病率的最实用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还发现,吃水果也有助于防止胰腺癌,尤其是橘子和其他柑橘类水果,但是它们的功效远远比不上蔬菜。
日晒皮肤变红男性易患癌
新华社电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入江正洋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日晒后皮肤变红的男性比变黑的男性血液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受损率要高。
入江正洋说,日晒后皮肤变红的男性不仅易患皮肤癌,其他癌症的发病率也会增高。
多吃主食保护大肠
英国剑桥大学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0多个国家的人的饮食习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小肠、结肠和直肠癌的发病率越低。
研究人员指出,淀粉类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抑制肠癌:一是当淀粉进入肠道后,经一系列反应有助于增加粪便,促使结肠排泄,加速致癌代谢物排出体外。二是淀粉在肠内经发酵酶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丁酸盐。实验已经证明,丁酸盐是有效的癌细胞生长抑制剂,它能够直接抑制大肠细菌繁殖,防止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
含动物脂肪食品不宜多吃
北京医院心内科汪芳博士提醒,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血脂异常大多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摄入的脂肪酸不均衡所致。她建议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减少动物脂肪等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在食用食用油时可以选择橄榄油、豆油、玉米油、菜子油、芝麻油、苦茶油或者上述食用油与花生油交替使用。
脂肪酸均衡,主要是指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三者保持合理的比例。在脂肪摄入量适宜的前提下,各类脂肪酸达到平衡时,不饱和脂肪酸才会有利于健康。
食谱常变不怕癌变
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期医学调查后发现,不变的饮食习惯可以促使癌变。癌变是一项长期的可逆性“工程”,在此工程中只要有段时间中断,整个“癌工程”就得重新开始。因此,应不断改变饮食习惯,甚至改善生活环境,以减少癌变的机会。
油炸食品危害健康
新华社电卫生部公布《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并提醒居民改变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条等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而我国居民食用油炸食品较多,存在着潜在危害。
专家否定“生吃番茄等于抽烟”
据上海市农委主办的“农科热线”咨询平台反映,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番茄含有尼古丁,生吃番茄等于抽烟,会致癌”。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徐悌惟表示,“生吃番茄等于抽烟”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这位专家说,番茄虽然含有尼古丁,但含量极低,每1000克番茄仅含尼古丁2至7微克,随着番茄果实的逐渐成熟,其尼古丁含量还会急剧下降。吃1000公斤的鲜番茄也只相当于抽1支烟的尼古丁含量。所以生吃番茄完全不能与吸烟相提并论,更不能说生吃番茄会致癌。
过量摄取胆固醇易患牙周病
科研人员在用老鼠作实验后得出结论,认为大量摄取胆固醇,牙和牙龈间的沟隙扩大,防止细菌进入沟隙的细胞失去功能,细菌大量进入沟隙,就会导致牙周病,或使本来就有的牙周病恶化。
牙周病由牙龈发炎引起,严重情况下需拔掉牙齿。抽烟和糖尿病是牙周病的两大原因,专家认为,过量摄取胆固醇是第三个原因。
碳酸饮料易致儿童龋齿肥胖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科主任于鸿说,过多饮用碳酸饮料不但会诱发儿童龋齿,还会导致儿童患肥胖症。近年来的很多医学研究都证明,常喝碳酸饮料会令12岁青少年齿质腐损的几率增加59%,令14岁青少年齿质腐损的几率增加220%。如果每天喝4杯以上的碳酸饮料,这两个年龄段孩子齿质腐损的可能性将分别增加252%和513%。此外,碳酸饮料中所含的较高糖分,还会增加儿童患肥胖症的比率。
规则进食可防心血管病
采取正确的饮食结构并按一些简单易行的规则进食,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病的危险。这是意大利抗血栓联合会在罗马开会得出的结论。联合会主席莉罗塔介绍说,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武器”是,多吃面包、面条和五谷杂粮,最好是全麦面粉制品;多吃水果蔬菜,最好生吃;多吃豆制品,少吃肉,多吃鱼;完全食用植物油;进食时配上葡萄酒,最好是红葡萄酒。莉罗塔还认为,遵循一些简单的饮食规则对预防心血管病也很重要。例如,只有在进食时才喝葡萄酒,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能消除酒精的副作用;尽量不吃油炸食品;炸炒食物时油温不要太高。
瑜伽可能造成伤害
澳大利亚新南韦尔斯伤害危险研究中心列出一个运动伤害名单,指出了伤害几率最大的运动,钓鱼居首,瑜伽其次。
研究中心这个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练习瑜伽的人都受过伤。临床发现,练习瑜伽而受伤的患者,以40岁左右的女性居多。瑜伽这种肌肉群的伸展运动,一定要适可而止,受伤的患者可能因为老师求好心切或是教导方法不正确,学生拼命拉扯全身的肌肉韧带,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出现运动伤害。因为瑜伽很多动作都过度弯曲身体,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的缓和。
吃糖与发胖无关
成功来自于兴趣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1822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和母亲都喜欢搞园艺。孟德尔受父母的熏陶,从小很喜爱植物。后来,孟德尔成为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一名修道士。业余时间,孟德尔总是在菜园子里捣鼓植物实验——豌豆实验。这位业余生物学家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
“豌豆实验”捣鼓了8年之后,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他的发现被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成名之前是专利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但他在物理学方面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找出点时间进行研究和思考。对他来说,思考和研究是一种享受,如同酒鬼每天都要喝酒一样。
爱因斯坦通常在上午完成他的专利技术审查工作,下午就思考最新的物理学课题。下班后,他更是尽一切可能来进行物理学研究。休息、散步、带孩子,甚至做家务时,他也在思考问题。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便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9年里,他发表了约30篇科学论文,科学史家认为,仅1905年那一年,他就足以拿四项诺贝尔奖。
从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成功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大推动力。现在的家长们都注意到了兴趣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很多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作出许多承诺,例如,坚持学琴、坚持画画就带你去迪斯尼玩,过年就给你发大红包……
当兴趣变成物质奖励
但是,中国的家长们可能不知道,他们这种培养兴趣的方式,可能与孟德尔、爱因斯坦的兴趣相去万里,他们不但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反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兴趣。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招募了51个年龄在3到4岁的学龄前儿童,所有参与研究的儿童都对绘画十分感兴趣。孩子们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中,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自觉画画,就会得到一份带有金色印章和缎带的证书;另外一个小组,孩子们被告知不会有任何奖励。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们自发绘画的 兴趣反而下降了,而那些没有奖励期许的孩子,自发作画的时间明显 比较长,画的画也更有美感。
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说,有些时候奖励确实挺管用,比如,不想加班,但考虑到加班有奖金,我们也就忍了。那为什么奖励对这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却起了反作用呢?有喜欢的事情做,又有奖励可以拿,不是更好吗?
心理学家认为,这里涉及到人类内心的深层思想动机。从根本上来说,奖励损害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兴趣和追求,因此反而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
奖励破坏了人们内心的兴趣
当我们为了事物本身的利益去做某事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喜爱它或者它满足了一些我们深层次的需要,我们是从内心被这种强烈的兴趣驱动着;而当我们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做某事的时候,比如证书或者金钱,就是外在的动机在驱动你的行为。内在驱动是积极的,而外在驱动往往是消极的,把完成工作作为获得奖励的前提条件,会使人们认为这种工作一定不是我想做的,被动地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上述实验中,喜欢作画的孩子自愿作画是被内在的动力驱动,对他们来说,能从自己擅长的事情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就会努力去做。而当实验人员对孩子绘画的行为给予奖励后,孩子们画画的动机改变了,变成了为奖励而绘画: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
孩子们因为吃光他们所有的食物、完成家庭作业或者整理好卧室而得到奖励;成年人因为完成无趣的工作而获得奖励——奖励往往跟我们不愿意做的痛苦的事情一起发生,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所以当我们做了某事而得到报酬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假定该任务是无趣的、痛苦的——即便任务本身并不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得到报酬的时候,有趣的游戏会在人们的内心变成无聊的工作的原因。当有金钱或者奖励参与其中的时候,先前喜欢绘画、织布、拉大提琴或写博客的人会突然发现这是多么无聊。有时候奖励会有效果——特别是奖励人们实在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但是,当任务本身是我们兴趣所在的时候,奖励却会破坏我们的内在动机而降低我们工作的积极性。
别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奖励带来的更大恶果是,它还会扼杀创造性。因为受到奖励驱使时,我们只会关注那些能让我们获得奖励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关注,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而被扼杀。例如,孩子们为了考高分而学习,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标准化试题磨灭了。
科学家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来自于兴趣”,但这种兴趣被一种功利的奖励所取代后,他们为了那些奖励而工作,还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
孟德尔做植物实验时,没有人用奖励诱惑他,完全是出于自己对植物的热爱。爱因斯坦成天思考物理问题时,也没有单位领导在鼓励他、表扬他。像他这样不务正业的人,领导知道了说不定还要狠批一顿呢!由此可见,爱因斯坦的动力显然是他内心对物理学的热爱。
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个人对孟德尔说,如果你研究出了成果,我会奖励你100万,孟德尔为了得到奖励,急于做出成果,只能急功近利,他还能有划时代的发现吗?如果爱因斯坦只是为了得到奖励,他就不可能天马行空地创造了,当然也就不可能创造相对论这样一个当时没几个人能懂的理论。
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对于孩子本身就感兴趣的事做许诺和奖励,会适得其反。想让你的孩子有所发展,就取消你的奖励吧,让他们像孟德尔和爱因斯坦那样出于自己的热爱去画画或学琴。当然,如果父母们能够积极参与孩子的绘画中,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可能对孩子的帮助更大。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 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市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 ,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这正是他们忽略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的原因。以往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尝试着制作了一组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并且用之开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且应广泛推广运用。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什么呢?
一、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的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同学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现在的学生喜欢把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且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精彩动作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趁机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在多次的教学尝试中,我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优点,解决了教学中疑难问题,也是我更加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今教育软件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的紧紧只是侧重于单个学生人机对话,交互性差,缺少跳跃、扩容、共享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有关课件制作方面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 ,尝试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实用并令自己满意的课件来,而教师在自制多媒体课件过程的同时,也促使着自身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当然,多媒体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它作为奇妙的教学工具,为师“教”生“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是辅,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主要的,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格式(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
生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写实验报告是对所做实验的再理解再创造的工作,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衡量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是今后撰写科学论文的初始演练。(一)一般要求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报告纸。
电路实验报告要求同学您好: 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 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合适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科技实验报告一、定义与作用实验报告,就是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实验者把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用简洁的语言写成书面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化学实验报告格式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 (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
电子商务实验报告电子商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企业信息化 实验目的:了解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过程。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
测量学实验报告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间区域列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进行测定。它的任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
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浩友慧全一、课题提出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一、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页制作实验报告网页制作实验报告实验一:站点设置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二、仪器用具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例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例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数据库上机实验报告数据库上机实验报告试验内容1、数据表的建立基本表《简单的》带有主键带有外码约束的(外码来自其他表或者本表)2、数据表的修改添加删除列修改列属性类型添加删除约束(约束名)元组的添加,修改,删除删除数据表试验过程1、createtable
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实验报告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 实验目的: 1.了解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的基本思路。 2.掌握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的主要方法。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优化研究”实验总结“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优化研究”在我们实验点开展五年了。这个课题的实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我们学区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学区教
《聋校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的研究》实验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语文教学中聋生常表现出被动、进程缓慢、学不致用、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聋校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SQL数据库制作考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sql server的基本用法2. 熟悉掌握asp语言的应用3. 掌握asp的页面结构和内置对象4. 掌握asp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应用5. 掌握asp 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javascript,并熟悉它的应用6.制作一个功能完善的考务
小学课题阶段实验汇报“信息”服务于“学科”“技术”致力于“教学”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十一五”课题阶段实验汇报近年来,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强师、科研惠生”战略呼唤下,确立了“以教研带科
生物教学中引导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报告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
校本培训课题实验总结报告范文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自修-反思”式课题实验语文组取得较好的成果。现总结如下: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书法教育课题开题实验报告一、开题背景: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电子政务实验报告通过短短一学期对电子政务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实践学习中,我基本掌握了电子政务操作平台,在理论学习中,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了了解,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有了认知。
中小学生班级群体心智潜能开发实验报告我区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报经阳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中小学生班级群体心智潜能开发研究》实验课题,经过XX年6月至XX年年6月的三年时间的实验。
《心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主题词:心育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 XX年7月始,我们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中进行了“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该实验在XX年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批准,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此课题经过四年的实
节能照明灯安装实验报告为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节能生产,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经采油厂生产运行科安排,在xxx采油大队开展陕西省中生科技有限公司节能照明灯实际节能实验,现将安装实验结果报告如下:一、安装基本情况2010年6月
英语课题组阶段性实验总结紧张、忙碌、充实的一学期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实验工作,我们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明德项目组对实验的总体要求,狠抓攀登英语课堂教学研讨,努力提高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攀登英
“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学习方式研究的实验汇报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探究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以往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关注过少,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忽
“兴趣作文教学法”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报告“兴趣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课题XX年2月被立项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c类课题,在此之前两个月我们成立课题组。当时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差,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不利局面,课题组全体成员摸索前进,举步维艰。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蜡烛吹不灭思考: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
四川省大邑县北街小学(以下简称“北小”)收到了一份来自首都的礼物——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手书的字幅“情趣教育,幸福人生”。望着八个遒劲的大字,北小人心中感慨万分……
儿童的生活就是一副天然的情趣图
2010年8月,郑俊红接手北街小学。此时,学校的“情趣教育”经过杨元彰、包蕾两任校长的努力,已成为大邑县教育的一张“名片”。然而,“情趣教育”还是让上任伊始的郑俊红颇费思量。什么是“情趣”呢?她马上想到的是一种高雅的有情调的生活,“情趣”仿佛是一种虚无缥缈、无处可摸、无处可感、难以名状的东西。
偶然间,两件小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一个小女孩刚入学,特别兴奋。她走来走去,不小心来到了二年级(1)班的教室。教室的墙上,贴着孩子们做的“蝴蝶叶画”。她伸出小手,慢慢地向“蝴蝶”靠拢过去。旁边的学生,误以为她要撕扯下蝴蝶,刚要阻止,却见小女孩轻轻地、慢慢地用细小的手指划过叶面,嘴里不停地说:“真漂亮!”
看到孩子的目光,郑俊红不由得慨叹:美丽的场景,连一个懵懂的孩子也懂得不去破坏它。也许,这就是最纯真的对美的渴望与向往,这样一种出于天然的感情,不就是一种情趣吗?
走到操场上,一幅幅“儿童嬉游图”让郑俊红挪不开脚步。
大榕树下,六七个小脑袋紧凑一块儿,津津有味地观察着树洞里昆虫的一举一动。
花丛边,五六个孩子挤成了一堆,天马行空地聊着稀奇古怪的事儿。他们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笑得前俯后仰,笑声惊醒了树权上酣睡的小斑鸠,它们也好奇地探出了脑袋,伸长了脖子,想看个究竟……
“好一幅天然的情趣图啊!”郑俊红暗暗地喝一声彩,情趣不正是这些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兴味充沛的精神状态吗?在孩子们心里,总有无穷无尽的情趣。他们的情趣,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北小提出的情趣教育,正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和构建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学会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他人,爱社会。只有成为一个有情趣的学生,才会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幸福,也才会以更乐观、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课堂重在有情,贵在有思”
儿童是最具有真情真趣的人。一直以来,北小人执著追寻着教育的真谛,就是要留住和激发孩子身上的这份真情真趣。
伍文艺老师的一堂《跳水》。让师生都融入到了充满乐趣的学习之中。
孩子们先是独立阅读课文,并交互交流。看着孩子们讨论得差不多了,伍老师抓住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一个女生站起来,笑眯眯地说:“这是一只可爱的猴子。它把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我想戴帽子的猴子一定很可爱。”
“这只猴子才不可爱呢,而且非常的调皮。它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还冲着孩子做种种鬼脸。我看了,我都很生气。”一个男生理直气壮地说。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表示赞同:“我认为这只猴子简直太放肆了。你们想,它把帽子挂到桅杆的顶端,让孩子身处险境,本来就危险了,它还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气孩子,它根本就不顾别人的安危。如果我是船长,我一定会狠狠揍它一顿,看它还敢不敢!”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啪啪啪”,个别同学情不自禁地拍起掌来。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伍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理解放入句中,读出猴子的调皮、放肆和猖狂。顷刻间,教室里一片沸腾,快的、慢的;高的、低的;小声的、大声的;有表情的、无表情的;加动作的、无动作的,统统汇集在一起。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段话难读吗?”伍老师故意问道。
“一点儿都不难!”孩子们自信满满地说。
“我请你们跟我比赛比赛,敢吗?”伍老师顿了顿,调侃道。
“好呀!好呀!”男孩们坐直了身子,不停地拍着胸。
“谁愿意和我比赛呢?”老师拉长了声音。
学生几乎都举起了手。
“手举得高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他很厉害。我找一个举得不高不矮的,我想他肯定比不过我。大家当当裁判。”
第一位“勇士”站了起来。他站直了身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
老师笑了笑:“糟糕,我上当受骗了。”孩子们开怀大笑起来。
“说真话,听了他的朗读,我都不敢开口了,找个同学替我和他比一比,谁愿意?”老师一脸可怜相。
同学们高高举起了手,嘴里不停嚷着:“老师,我——我——”
一个小男孩站直身子,抬起头,两眼平视前方,认真地读起来。在他的朗读中,一只既调皮又可爱,甚至有点放肆有点猖狂的小猴子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声,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学生争先恐后地跟老师比读书,个个情绪高涨,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教学之趣。就连前来听课的老师、专家也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开怀敞笑。四川省教育学院的姚文忠教授对北小课堂上的笑声,解读道:“这种善意的、会心的、调侃的,甚至带有幽默感的笑声,说明学生学习自然投入,情感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呆板、枯燥,不沉闷,这不就是情趣的课堂吗?”
然而,北小的情趣课堂不是就这样“打住”的。
处理完核心问题时,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伍老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对文中主要角色发表看法,可以是水手,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船长。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中,他们飞扬的情感渐渐沉淀,理性的枝芽开始静静萌发。
几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
一位孩子说道:“水手呀,水手,你们拿猴子取乐,我不反对,但你们坐视不管就不行了。孩子在你们的嘲笑下,险些丧命,你们应该反省反省才对呀!”这位孩子一针见血,指出了水手的错误,赢得了掌声。
接着,第二位孩子站起来,他认为:“这事不光有水手的错,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错。孩子只顾眼前,不顾后果是极不理智的做法。猴子虽然让你难堪,水手虽然让你难堪,但你也不该不顾自己的生命吧!”这孩子说得有道理,全班再次响起掌声。
第三位同学补充道:“孩子,你虽说被猴子戏弄,被水手嘲笑,最后却为了那么一点面子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记住‘冲动是魔鬼’。”
“是的,冲动是魔鬼。”孩子们感慨道。
一时间,孩子们仿佛一个个小小哲学家,在平等参与、自由争辩的氛围下,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让课堂达到了“情和思”的统一。
“课堂重在有情,贵在有思,情和思的交融是情趣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乐教乐学的课堂教学状态。”校长郑俊红介绍说,为此,学校提出了“创境自学,引思入情”、“互动交流,深思激情”、“拓展测评,融思表情”的“121课堂教学流程”。引导教师将情和思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两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北小的老师觉得教得轻松了,学生学的兴趣更浓厚了,乐教乐学的梦想,正在北小变成现实。
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栽下对生活的热爱
北小人认为,不仅要让孩子的课堂充满情趣,更要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每年春季,北小的科学老师都会号召全校孩子进行小种养,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一进校,叶桑厘就被这些活动深深吸引住了。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尝试着喂养蚕宝宝。那个时候,她连自己都还不会照顾呢,但她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蚕宝宝换桑叶、清理便便。
白天要上学怎么办呢?桑厘仔仔细细地把老师教的知识告诉奶奶,请奶奶帮着照顾蚕宝宝。为了让蚕宝宝吃到新鲜的桑叶,一到周末,桑厘就让妈妈带着她到城外找桑叶,还把家住农村的外婆也动员起来。汶川大地震后,桑厘带着蚕宝宝住进了帐篷。在孩子小小的心里,蚕宝宝就好像是家里的一员。
第一年没经验加上遇到大地震,蚕宝宝养得不成功。第二年、第三年,桑厘在老师的指导下接着养,终于,她记录下了蚕宝宝的一生,写成了观察报告,获得了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一等奖。
从此,桑厘有了一双喜爱观察的眼睛:捉蝉、捉金龟子、养小金鱼、养小鹦鹉……这还不够,桑厘还把目光投向了植物:玉树的叶片上是怎么长出小植株的?金银花、芙蓉花为什么在同一植株上出现了不同的颜色……
一天课间,她突然发现学校的腊梅树上长着一种不一样的植物,连忙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是胡颓子。“什么是胡颓子?它怎么会长在腊梅树上?”桑厘的小脑袋里充满了各种疑问,她又是拍照片,又是查资料、写报告……2011年11月,在学校的推荐下,桑厘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研究员。
小种养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自然的乐趣,孩子们的生活也充实起来。他们经常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采一些不知名的小植物,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连晚上看到了奇怪的星星,也赶紧来和老师交流。
就这样,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栽下了对生活的热爱。而对生活的热爱,也唤醒了孩子们的诸多奇思妙想。
何梦玲同学看到一些盲人手拿拐杖,摸索着在街上行走,很累,也很危险,就发明了多功能导盲器;蒋言馨发明了安全蚊香盒,因为他想解决在野外宿营时点好的蚊香不时被风刮倒在地而熄灭的问题;郑珩发明了“环保瓜子袋”,既能吃到香喷喷的瓜子,又保护了环境卫生,两全其美……
卿紫菲、沈笑寒、刘人心三位同学制作的“诺亚方舟”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比赛,击败了重庆两所中学设计的“诺亚方舟”,获一等奖。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对孩子们的作品大加赞赏:“作品把古老的传说与外星人的‘飞碟’巧妙结合,真是异想天开!”
“让孩子过充满情趣的生活,才能在他们心中撒下‘志趣’的种子。”校长郑俊红说,从孩子们稚嫩的观察、种植、养殖和发明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培养孩子内心向上向善的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2008年,北小的《守望童心——北街小学情趣教育初记》正式出版。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写下了这样的阅读感受:“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和高贵的根本所在。好教育给人以好人生。好教育是唤醒、激励、感染、鼓舞着人们求真向善臻美的。”
给孩子一生幸福的秘诀:爱、理解、宽容、善良和自信
在北小,活跃着几支小队伍,让孩子的校园生活充盈着一种沸腾的力量:小小导游队、小小巡视队、小小志愿者、小小“校长”——这些队伍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展现着勇往直前的冲劲,锻造着直面挑战的勇气。看到他们,总让人感到激动与欣慰;看到他们,总让人觉得可爱与幸福;看到他们,总让人感受着童年的天性。
但校长郑俊红深知,没有家庭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情趣教育”的实践,同样需要学生家庭的协同。
多年来,北小通过自办的《情趣教育报》、与孩子同读半天书、“我爱我家”家庭才艺大比拼、情趣家庭评比等方法,让情趣教育延伸到了家庭生活中,增进了家长与孩子和谐、亲密的家庭情感,造就了一个个充满着生活乐趣、艺术雅趣的情趣家庭。
六年级(2)班的杨艾,用细腻的笔触记下了自己家庭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
四年级时,学校要组织开展第一届“我爱我家”家庭才艺大比拼活动,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当时就在教室里跳了起来:唱歌绘画、书法朗诵。我全都会。这下可有我用武之地了!报名回家后,我把参赛的想法给爸爸作了汇报,他举双手赞成,欣然答应与我同台表演。我觉得幸福极了,因为每次学校有这样的活动,爸妈都是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他们是最好的爸爸妈妈。
说干就干,经过商议,我和爸爸决定表演诗朗诵。爸爸说他要亲自创作一首小诗,为我们的表演量身定制。“爸,就你,能写?”我有些怀疑。爸胸有成竹地笑着:“可别忘了。我可是当过老师的,而且会写我和女儿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诗名就是《父女之间》!”“那你把早上为我做早餐、叫我起床写进去。”我开始发难,“还有你旅游时我想你的事。”爸微笑着。用他那亲切的眼神看着我,轻轻吟诵:“清晨,是爸爸的呼唤,掀开我一天的期盼,深深的爱恋。洒在我小小的心田……远行时。女儿是思念的长线,牵着她,我曾踏过万水千山……”“太棒了,太棒了,我们肯定会得奖的!”我高兴得蹦入爸爸的怀里,却看见爸爸眼里闪动着泪花。
要为爸爸的杰作选配乐了,在重温经典的美妙旋律中最终选定了班得瑞的《初雪》作为诗配乐。在我和爸爸的表演准备中,妈妈既是我们的导师,又是我们最忠实的观众。放学回家。客厅是舞台,沙发是观众席,伴随着优雅的钢琴曲,我和爸爸捧着妈妈带回来的文件夹,深情款款走向客厅中央,开始了登台前的最后彩排。“他爸,注意形象,不要有太多的小动作……注意朗诵时的感情,要更投入……”经过妈妈的指导,我和爸爸的配合越来越默契,表演也渐入佳境。彩排结束时,妈妈鼓着掌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向我们祝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爸爸冲我一眨眼,俏皮地答道:“当然成功喽,有伟大的导师,一定会培育出优秀的学员。”“哈哈哈”,狭小的客厅里,响起一家三口爽朗的笑声。
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大赛的结果,我和爸爸的表演获得了一等奖,捧着金灿灿的奖杯,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爸爸说,我们不是为获奖而去的。只是为了体会情趣家庭带来的和谐与幸福。
情趣教育向家庭的延伸,不仅打通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渠道,改善了亲子关系,而且也影响了家长们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让家长们也懂得了,不能只看分数,儿童教育要走向对儿童情趣品格的培养。
曾经,一位学生家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的分数与同事的孩子相比。这种比较,让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丧失,自卑心理却被家长“精心培养”起来了。孩子寡言少语,学习成绩一步步滑落,同家长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他们成了歌词里写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正当家长束手无策的时候,班主任宋学波老师主动联系了家长。宋老师说:“你的孩子身上那么多优点,你怎么会看不见呢?她管理班上的花草,很用心;她对所有的老师,很尊重;平常劳动,她也是很积极、很主动的。”
宋老师告诉家长,北小提倡情趣教育,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人格是否完善,心态是否健康,对生命和生活是否珍惜、充满热情;要求家长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评判标准,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无私的关爱,而不是爱他手中的分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一切,才会主动走向父母,向父母敞开心扉。
一席谈话,让家长茅塞顿开。她开始尝试着用情趣教育的理念营造家庭氛围。
“我的‘功能’不再是‘监视器’,也不再是‘直升机’,整日盘旋于孩子的上空。我成了她的朋友、同伴,主动了解她的兴趣和爱好。为了和她有共同的话题,我也开始读《男生日记》,看《神奇宝贝》。当她遇见困难,我再也不会只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甚至冷嘲热讽。如老师指点,我成了她的军师、参谋和战友。
带着孩子,我们把视野从书本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开始自信起来,热情起来。有时走在路上,她会很自然地将手搭在我的肩头。很多人就会说:“咦,你俩像两姐妹哦!”很奇怪,我没有紧盯住她的分数,她的学习成绩却稳中有升。而笑容,也时常挂在她的小脸上,她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当然,她更懂得了什么是爱别人。她写过作文《我最难忘的六·六班》,在这里,她说出了对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爱;她还写过《那一刻,我想为她遮风挡雨》,在这里,她说出了对父母的爱。现在的女儿,活泼、开朗、自信、阳光。她的小脸上,时常挂着微笑。生活于她,是爱,是美。
毕业时,家长给宋学波老师写了一封信。里面说道:“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成长于北小;她是幸福的,因为老师们对她无私的爱;她既是幸运又是幸福的,因为她的老师们,用心践行着情趣教育的理念。这一切,带给她的,是一生幸福的秘诀:爱、理解、宽容、善良、自信……她的一生,一定会因此而更加幸福、更加精彩!”
“情趣教育”在北小静悄悄地开花结果。即使身处四川省的小县城,也挡不住它的美丽。
2008年4月7日,全国校长发展学校的150余名校长代表、专家来到北小。在充满趣味的参观结束后,专家们称赞说:“在北街小学情趣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整个校园充满了情趣。”
2009年10月,在台北教育大学举行的两岸四地校长论坛上,时任校长包蕾做了有关情趣教育的演讲,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回应。
减速对财政也是个重大的考验,刘尚希认为,财政改革不能再碎片化,要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通盘考虑,尤其要向社会发展倾斜。
中国要经过一个减速关,似乎看上去不那么乐观。因此,笔者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减速,以及为什么说减速是个重要的关口。我们究竟是不想让它减,人为的把经济增长速度刺激起来,还是正视减速的趋势,坦然接受它,同时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所以,对于政策制定来说,当前的确是一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时刻。答案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拍脑袋、想当然。
“狼来了”并不可怕
党的十提出,在2010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而党的十七大时提出的是,在2000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前十年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现在还剩下十年时间,如果再强调人均GDP翻番,就意味着要求更高的发展速度。因此,这次提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再翻一番。在2010年的基础上,2011年增长了9.2%,2012年再增长7.8%。再往后看,其实不需要7%的年均GDP增长速度就可以翻番。这个目标是很宏伟的,但是并不要求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留出余地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三十余年,我们一直是以接近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更是高达11.2%的速度。所以大家感觉如果降到10%以下,甚至到8%以下,显然是减速了。
在整个2012年,大家听到的都是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历来国际上也总有人在唱衰中国,不断讲中国崩溃论。国内也有很多人经常在担心。以前喊了很多次狼来了,狼一直都没有来,但是,2012年GDP增长率降到了8%以下,狼好像终于来了。从2006年到现在,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GDP增长速度从来没有跌到这个水平。看上去终于被说中了,中国经济要减速了,那些喊“狼来了”的孩子们顿时欢欣鼓舞。但是,从以前人们所担心的问题看,狼来了以后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增长速度不能跌到8%以下,即使遭受金融危机也要保8%,因为担心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居民的收入就会下降,就会产生社会问题。然而,2012年真的跌到了8%以下,我们看到的劳动力市场却十分平静: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1%,和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同时我们也看到,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很高。提工资意味着劳动力还是不足的,招工难胜过就业难。因此从劳动力市场状况看,形势并没有像以前认为的,降到8%以下我们就承受不起了。
图1显示的是,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劳务市场上,要招工的和要找工作的数据。即用岗位数做分子,用找工作的人数做分母,很显然,比值大于1的话,就是岗位多于求职人数。如果小于1,很多人就找不到工作。2012年全年保持大于1,最后是108,高于上一年,岗位还是比想要找工作的人多。当然其中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学生想找的工作就没有那么多。
为什么我们一直怕狼来了,但狼真的来了以后,却没有显示出它的凶恶的本性?我们的就业并没有受冲击。并不是说以前我们错了,而是说今天的劳动力市场格局跟过去不一样了。基本的原因就是,如果实际增长速度没有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就不会产生对就业的冲击。潜在增长率,就是根据现有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水平决定的正常增长速度。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前提,即假设所有的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如果实际增长速度不低于潜在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充分就业,甚至还可能出现招工难。2012年年初召开“两会”的时候,温总理宣布预计GDP增长是7.5%,最终实际增长率仍然高于目标值,也高于我们估算的“十二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7.2%以及2012年的潜在增长率7.5%。很显然就不会造成对劳动力市场大的冲击。
再从更长期的因素来看。人们都在说,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没有人说越慢越好。其实,快当然好,但是不应该说越快越好。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说哪个越发达,它的增长速度就越快。高速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一种赶超现象,你落在别人后头,只有快于别人的增长速度才可能赶超别人。
图2最左边是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随后是几个代表性的穷国,它们的增长速度都很快,大概都在6%-8%的水平上。再以后是所谓的金砖国家,总体上发展也是比较快的,其中有的更快一些,有的稍慢一些。再往后是发达国家中经济比较健康的,像德国和美国。发达国家里头比较差的日本和希腊都是负增长。正常和健康的国家也一定是最有竞争力的,笔者选了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它们是正的增长速度,但是慢于赶超国家。赶超国家处在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可能缺资本,技术差距大,但是,如果条件具备了,能够有投资的增长,再多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技术,赶超速度就会快一些。实际上,越是发达的经济体越不可能实现超常的经济高速增长。
为什么比较落后的经济体在赶超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多的解释。一般来说,解释经济增长重要的一条是制度。一旦战乱、政治腐败或者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等等这些因素都解决了,或者假如大家都在相同的背景下,其他条件不变,技术差距反而是一个后发优势。有没有人口红利也很重要。罗伯特・索罗是所谓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劳动力是短缺的,不断投入其它要素比如资本,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经济增长速度就不会太快。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现超乎于其它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就更快一些。
在这个假设之下,克鲁格曼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评亚洲四小龙,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是说只投入劳动和资本,但是没有技术进步,没有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表现不好。因此他预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和苏联模式一样,最终都要停滞下来。虽然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但是金融冲击并没有伤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增长,亚洲四小龙无一例外进入高收入的行列。克鲁格曼预测不准的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它没有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当代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人口红利,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不断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到高生产率的部门,构成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些经济体可以不断地靠投入得以增长。可见,有没有人口红利决定了有没有赶超的机会。中国增长过程就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之下,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所实现的。
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人口红利简单地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比较快,比重比较高,绝对数量比较大。因此,不用担心劳动力会短缺,永远不会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果把劳动年龄人口当作分母,把其它年龄组即依赖性人口比如年幼、年老者的当作分子,会得到不断下降的人口抚养比,这可以帮助实现高储蓄率。因此简单地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和抚养比下降,就可以带来人口红利的窗口。迄今为止,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被抚养的少年儿童数量在减少,老年人口虽然也增长,相比于劳动年龄人口相比较慢一些,绝对数量没有那么高,抚养比是在下降的。所以,这一段时期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
一般讲人口红利是劳动力多、储蓄率高,其实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看。过去的30余年,几乎在所有的增长源泉中都可以看到人口红利的因素。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分解,但是把它们合并在图3中。过去30多年,我们是每年平均接近于10%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大的贡献来自于资本投入,就是这个资本投入也是充满了人口红利。有两点大家需要理解,第一点是笔者刚才说的抚养比低,人口负担轻,生产出来的剩余可以储蓄起来,可以实现高储蓄率从而资本积累,就有资本可以投入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劳动力是短缺的,持续不断投入资本,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表现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意味着打破了新古典假设的约束,因此不会遇到报酬递减现象,靠投资取得经济增长也就是可行的。
说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一般人们可以无限地列举,比如推进改革、改善管理、技术进步、资源重新配置等等。大体上它主要是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技术进步,还有一个资源重新配置。你把劳动力、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配置到生产率高的部门,生产率自然就改善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部分与人口红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做了一个分解,也反映在图3里面。跟前面不是一个模型,但是意思差不多。专门看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块,这里全要素生产率是17%,其中8个百分点是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生产率更高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构成了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接近一半。由此看来,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上来自于人口红利。
当然,这并不是说体制因素不重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口红利就开始下降。只有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对传统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国加入WTO,融入了全球化经济,我们才开始大幅度获得了人口红利。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渗透于所有的经济增长源泉,是在制度条件已经存在的前提下,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实现高于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因此,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如果人口因素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红利没有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所有源泉都会发生逆转性的变化。人口红利消失和经济增长减速是什么样的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讨论清楚,原因是过多的肤浅研究在干扰人们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当人们还在争论人口红利是什么东西,或者争论人口红利什么时候消失时,我们发现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已经没有必要争了。
最近的人口普查是2010年。根据这次普查的数据,可以清楚的预测到,15到59岁的劳动年龄段的人口,2010年之后是绝对的减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认为,这个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发生在2012年)。不是说在减速,而是绝对的减少,劳动力供给是负增长。以15到59岁人口做分母,15岁以前的人口和60岁以后的人口做分子,就是人口抚养比,2010年之后开始提高,而不再是下降了。按照我们前面说的,看劳动年龄人口和抚养比,就是人口红利的指标。这些指标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一个是从正到负,一个是从负到正。根本性转折很自然的意味着,从2010年开始,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当然说它还会有一些潜力可以挖掘,但总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红利消失以后,人口这一个因素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图4显示,劳动力的增长率2010年以后是负的,即今后它是负贡献。投资的增长率过去非常高,我们假设它今后一定会下降,因为将来储蓄率也不会有那么高了。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我们没有说它一定会大幅度的下降,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大幅度的提高,按照趋势描画了一下,假设趋势不变。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两个问题。一是人们通常是把15岁到64岁的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我们为什么提出15岁到59岁?按照以前的研究,笔者曾经预计到2013年人口红利消失,也是依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做出的判断。为什么突然转换了概念?一个原因是根据中国的退休制度,男60岁退休,女55岁退休,有一些工种女职工50岁就退休了。退休了以后,通常人们就离开了工作岗位。第二个原因是和受教育程度有关。
如图5所示,横坐标是讲15岁到64岁的人口,纵坐标是受教育的年限,不管受哪一级的教育都加在一起。其中美国不仅受教育程度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比我们高,他们在各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挑一个24岁的美国人,问他受了几年的教育,他会告诉你14年。如果再挑一个64岁的美国人,他也说是14年,没有根本性的不同。这意味着在美国,假如劳动力短缺,找不到24岁、34岁、44岁的人,甚至连54岁的人找不到了,那你仍可以雇一个64岁的人,除非要求重体力劳动,他的技能可以是一样的。日本情况也差不多。但是,中国不仅在每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低,更重要的是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到了50或60岁的人,基本没办法掌握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技能。从这两个理由看,年过60岁的中国普通劳动者很难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供给,把他列入劳动力供给指标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采用了15岁到59岁做劳动年龄人口。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假设投资增长速度不能像过去那么快。因为我们已经超越了二元经济发展阶段,至少已经离它稍微远一点了,离新古典经济增长阶段更近一点了,这意味着新古典理论所提醒的报酬递减现象已经开始发生了。笔者借鉴了不同的学者的估算,自己也做一些。资本的边际回报率一直在下降,过去几年的下降幅度格外快(图6)。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给你“打鸡血”,你会愿意在报酬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再继续投资吗?换句话说就算你愿意,你能够保证能得到盈利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正常情况下,投资增长的速度一定会放慢。笔者并没有假设它放慢太多,只是从高峰降下来,与前些年比其实还是比较高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假设还是合理的。在这个假设之下,我们可以估算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怎样的趋势。
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政策含义
按照上述假设进行估计,1978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10.3%。1995年至2009年期间,估算的潜在增长率是9.8%,跟现实都差不了太多。在“十二五”期间,即2011年至2015年期间潜在增长率降到了只有7.2%。到了“十三五”期间,即2016年至2020年,平均GDP的潜在增长率每年只有6.1%(图7)。无论是7.2%还是6.1%,拿到世界上大家也会说是很好的速度。印度实现了6%、7%的增长,就被称为“印度奇迹”。但是如果说这是中国,人们还觉得不够快,都认为中国应该更快些。我们“十一五”期间大概是10.5%的潜在增长率,到“十二五”期间一下子降下来,这个起伏似乎很大。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划分“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就是2010年,正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从正到负,人口抚养比从下降到上升的关键点,因此它就是一个转折点,人口红利消失了,潜在增长率出现比较剧烈的下跌也是必然的。我们面临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要看应该怎么认识它,能不能在心理上和政策上做好足够的准备。
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潜在增长率是一个更平衡、更协调和更可持续的增长率。笔者的研究是在十之前做的。十没有要求我们在7%以上,但是,今后如果每年能达到7.2%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也可以翻番。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显得很慢,最后结果显示出7.8%,其间我们听到企业的哭声,听到投资者的抱怨、投行经济学家的呼声,听到外国人希望我们能刺激经济增长的劝告声。都说如果能像2009年实施几个万亿的投资计划,经济增长速度马上会起来,企业会高兴,解决了外需不足的问题;外国人更高兴,因为你对他的需求更大了。
潜在增长率7.2%是我们的能力,是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的,因此我们不用刺激出额外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一段时间中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中有多大的部分或多少个百分点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的需求。近十年平均消费需求对GDP的拉动作用是4.5个百分点。内需中的投资需求拉动是5.4百分点,外需即出口需求是0.56个百分点。未来我们指望不上出口,姑且假设它的贡献将来为零。以往我们对国内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太过分了,希望将来能够缓下来,姑且也把它减掉一半,只剩2.7个百分点。这2.7个百分点加消费需求的4.5个,正好是7.2个百分点。就是说合理的需求拉动作用和潜在增长率是完全可以匹配的,我们不需要人为地加大投资以增加需求。人为刺激出的需求也许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拉上去,但是超越了潜在增长率则产生不好的结果。
第一个结论,潜在增长率不应该被超越。当我们说中国经济要减速,或者更学术化一些讲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时候,学者跟政府官员往往在一点上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学者就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很多建议,如加快城市化速度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从而搞很多的建设,中西部发展仍然需要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西部“铁公机”的建设是有需求的。政府也觉得,就学者们提的这些新增长点而言,都有驾轻就熟的手段、有实施的抓手,而且过去干得也很成功。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一点,过去搞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为了达到区域间均衡发展。而现在在学者的鼓动下,这个政策一旦变成意图超越潜在增长率的手段,味道就变了。过去我们尝试着去占领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摸索动态比较优势,出台了很多产业政策。对这些新兴产业给补贴,给更多优惠政策,刺激这些产业的投资,政府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也变成了超越潜在生产率的手段。遭遇金融危机,政府出台4万亿的刺激计划,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政策也能刺激经济增长,超越潜在增长率。政府熟知这些政策,跟学者提出来的经济增长点建议也正好合拍。 在市场显示出资本报酬已经下降的情况下,过度的产业政策,给钱给补贴给土地,给其它的优惠政策,最后的结果是造成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一系列扭曲。
在图8中,上面这条横线是中国工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图中显示出,有一些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明显要低于平均值,产能严重过剩。而这些恰恰是过去受到产业政策鼓励,给予优先发展的产业,比如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等。我们的产业政策过度使用倾向显然需要进行调整。
还有一个例子,说明过度实施的区域政策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用政府引导的方式,把大量的资本投到中西部地区建设重化工业,必然造成了产业的过度资本密集。我们用一个资本劳动比指标来衡量这一点,即资本作为分子,劳动作为分母。这个比率的提高,就意味着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提高。我们比较了一下,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目前中部和西部地区已经大大高于东部地区(图9)。这些发达程度较低的地区资本密集度高于沿海地区,说明其已经偏离自身比较优势。本来,区域发展战略应该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减贫。过度使用这种战略,就会造成实际增长率超越潜在增长率的不良结果。
上述这些都是已经出现的苗头。假如学者告诉政府决策者,“十二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长率是7.2%,“十三五”期间只有6.1%,而政府不喜欢这样,就会用原来熟知的办法去刺激经济增长,超越潜在增长率,眼前的这些端倪就会变成未来现实中的错误。在出现减速趋势的情况下,我们距离犯错误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不正确的认识和政策倾向伤害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也就加大,离我们想纠正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意愿也就越来越远了。
日本是一个最好的反面教员。图10中的曲线部分是日本的人口抚养比。它在下降的过程中,意味着有充足的人口红利可以获得。在它下降的20多年间,日本实现了9.2%的高速经济增长。最后降到最低点,又持续了20年左右处于低点。它的潜在增长率就大幅度跌下来。对此日本民间不甘心,政府也不甘心,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手段,货币政策始终宽松,财政政策保持扩张性。日本跟我们很像,不遗余力地实施过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刺激方案。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它刺激房地产发展,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泡沫终于破灭了,然后,随着人口抚养比上升即人口红利消失,日本经济就陷入到长达20年的零增长。
图10中显示出日本在1990年以后每年的增长率是0.85%,是加上了通货膨胀率的调整,因为它的通货膨胀率这20年是负的。如果不用调整,它只有0.24%的增长率,基本上就是零增长。所以说日本在两个意义上是完美的例子,第一个是说它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是密切相关的。第二个是说它努力尝试去超越潜在增长率,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没有真正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反而陷入到了长达20年的停滞,或者叫“失去的20年”。
刚才是一个结论,结论就是潜在增长率是不应该超越的。人们都说经济学是一个阴郁的科学,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学关心的这些事都比较枯燥,还表现在总是告诉我们一些坏消息。不管怎么样,人们还是喜欢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再来十年,最多二十年的9%或者10%的增长速度,就理直气壮地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了。潜在增长率的估算结果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现在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是7.2%,几年以后又会变成6.1%,我们对这个趋势有没有办法呢?因此我要讲第二个结论:潜在增长率是可以改变的。
如何提高潜在增长率
当人们在说,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可以有高速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需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所指的高速经济增长是指多少?在世界范围内说7%甚至6%也可以是高速增长,不一定是指8%、9%或者10%。第二个问题,你想要的高速增长是用什么办法达到的?用刺激需求的办法达到更高的增长速度的办法,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是必然伤害中国经济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潜在增长率是可以改变的”,也包括潜在增长率还可能因为错误的政策伤害了生产要素的供给或者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如果像日本一样失去20年,我们就成了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
如果政策得力,提高了潜在增长率会怎样?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是正确的选项,但是我们怎么提高它呢?我们也做了一些模拟。我们先从潜在增长率究竟是什么讲起。形象地说,潜在增长率就是运动员的体能和人类的极限,是科学所定义的运动员应该跑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受到他(她)的身体能力和人类身体极限制约。而他(她)想超越潜在速度的压力是巨大的,来自于广告商、主管部门、外行的社会大众。结果如何呢?也许可以超越一时,但是受伤的概率一定会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他们受伤的频率到底有多高了。这就是潜在增长率。
因此,就潜在增长率的含义来说,我们关心的就是劳动力供给如何,资本供给如何,生产率能有多快的提高。如果你改变了这些东西,还有可能让它更好一些。比如说我们从某某近邻国家,引进一个亿跟中国农民工一样素质,一样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我们就重新又回到人口红利了,那么回到10%的增长速度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因此,我们做了一点假设和模拟。
图11显示的是不同劳动参与率下的潜在增长率,实线表示的是在前边做的那些假设下,所具有的潜在增长率。劳动力是负增长,即前面说的15到59岁能够作为劳动力的人口在下降,但是,如果提高劳动参与率,则可以抵消这个下降的效果。因此我们模拟了一下,假设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期间,我们的劳动参与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GDP的潜在增长率就变成实线所表示的那样了,也就是说可以提高大约0.88个百分点。只是这一个因素,即可以改变潜在增长率。
劳动参与率怎么提高?最经常提到而且有关部门也在酝酿的办法是延长退休年龄。比如本来应该60岁退休,如果延迟到63岁退休,当然就会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但是笔者前面说了,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到60岁上下的时候,受教育程度大幅度下降。这代表人力资本也好,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也好,在这个年龄上都大幅度下降,实际上他是不能适应继续工作的,因为没有人愿意雇他。强行从法律上把退休年龄向后延,意味着这部分人失业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劳动参与率实际上并没有提高。目前这条路对中国来说走不通。有人问美国为什么能走通,那是因为美国人在各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理论上提高劳动参与率的好办法,即降低失业率。不过,我们现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4.1%,已经很低了。根据笔者的同事估算,这4.1%其实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很难再下降的,因为在结构上和摩擦系数上总要有一些失业,所以也没有特别大的降低余地。真正提高劳动参与率的空间在于户籍制度改革,即推进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化和充分化。目前,官方用常住人口定义的城市化率是51%。而用非农业户口人口比例定义的中国特色的一种城市化率,则只有35%,中间有16个百分点的差距,就意味着有1.6亿农民工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是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从而没有均等地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由于这些人没有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因此他们就不可能一直干到六十岁或者五十几岁。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他们可能四十岁上下就退休回家了。他们也不享受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等,因此他们的劳动力供给是不稳定的,2009年春节期间,中国经济遭遇到金融危机外来的冲击,许多农民工就返乡了,因为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是最早承受冲击的群体。因此,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这些劳动力的供给是不稳定的,他们的劳动参与率是比较低的。虽然他们回去还要劳动,但是对于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是很低的。所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产生一石三鸟、立竿见影的增长效果。
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提到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后,农民工变市民了,很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稳定的劳动力,该什么时候退休就什么时候退休。因此就改变了劳动力供给的这条线,进而改变了所有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潜在增长率直接就可以得到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公共政策可以起到替企业家来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的作用,而不是完全靠工资上涨。目前大家为了争取雇到农民工就只好涨工资,每年农民工工资以12%的速度增长,2011年更高达21%,再涨下去企业家也受不了。农民工转移得到了户口,意味着政府在制度上给它更好的激励,市民化还会加大转移力度,带来的是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以后,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此外,农民工得到基本公共服务,有了社会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就可以像城市居民一样来消费。过去他们一个是消费的例外群体,人在城市生活,工资也在不断涨,甚至跟很多市民挣得差不多,但他们绝不会像市民那样消费,而是把钱攒起来带回老家。如果他们能像市民一样消费,内需中的消费需求会有大幅度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就变得更平衡、更协调、更可持续了。
很多人要问,既然刘易斯转折点已经过去了,人口红利也消失了,还有多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潜力呢?看上去好像没有那么大的潜力了,其实不是。所谓刘易斯转折点,就是指你用不变的工资雇不到人了。2004年以前,所有的老板都是用几十年不变的工资招农民工,都有人来干。但是从2004年以后,你再拿六百块钱、八百块钱招工就没有人干了。但是它绝不意味着说没有劳动力了。我们做了一个比较,从目前算起直到2020年,中国处在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门槛跨越的阶段上,人均GDP应该落在6000美元到12000美元。我们把处在这个阶段上的国家挑出来,它们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比我们要低很多,平均要低10个到20个百分点。即按照官方统计,我们现在还有35%的劳动力在务农。我们的研究发现官方是高估了,我们给它降了10个百分点。即使按照我们的估算值,我们也仍然比这些处在6000-12000美元人均GDP的国家高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后十年每年降一个百分点,差不多就有800万的农业劳动力还要转出来。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可以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延长过去的人口红利,提高劳动参与水平。
我们还做了一个模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后会有什么结果。我们假设,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比以前的假设高一个百分点(图12)。即到2020年之前,我们原来的趋势是全要素增长率每年增长3%,如果把它变成4%,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明显上升,潜在增长率会增加接近1个百分点,会在7.2%的水平或者6.1%的水平上再加一个百分点。这是非常现实的假设,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非常值得我们去做努力。经济学理论和其他国家经验显示,有一些我们过去认识到的或者没有认识到的途径,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看到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有两条提高途径,一是技术进步,对中国来说也有很多捷径可走。我们在技术上是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的,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后发优势,我们不用在所有的领域都去自主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然,这不代表我们不可以独立自主进行科技创新,而是说我们可以借鉴很多现成的技术。
如图13所示,瑞士代表的是科技最高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和国际上的科学技术前沿有多大的差距。笔者用的这个指标是一个国家被引用的数量做分子,分母是这个国家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反映发表的论文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高水平的。如果你发表的不是在技术前沿上,就没有人会引用,这个比值就是零。世界上最高水平依次是瑞士、美国、英国等等,中国是在较低的水平,相当于瑞士水平的1/5。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发表科学论文的总量上来了,但是它的质量并不高,并意味着我们尚未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这个差距我们当然要赶上,目前存在的这个差距也可以说是后发优势。发达国家在每一个点上都得自主创新,而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研究出来的成果,掌握起来就要简单的多,成本低得多。这种赶超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可以算是一条捷径。
还有一条途径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效应。从图14中,大家可以看有三种方式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我们以往熟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是从农业把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转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就提高了。但是,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慢,从这个过程获得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会越来越少。接下来你会发现在二产内部,每个行业之间还是有生产率差别的。如果你能把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行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行业,还能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更进一步,在一个行业中,企业之间的效率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上持续进步,有些企业则是靠政府补贴才能苟延残喘,近似僵尸。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僵尸企业死掉,让有生产率进步的企业去得到更多的资源,甚至兼并其它的企业扩大自身规模,最后的结果整体经济的效率则会更高。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潜力我们远远没有开发殆尽。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之间的生产率的差距非常大。比如,我们行业内企业间的生产率差距,用不同的指标表达都比美国高。如果同一个行业中,企业之间生产率差距非常大,这就意味着你没有把生产率低的企业淘汰掉,也没有让生产率高的部门把其它的企业资源拿来扩大它的自身规模。因此就很自然的说,如果我们达到更好的配置,比如说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0%-50%。还有一项研究,是以美国为代表进行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之间进入和退出、成长和死亡,这种创造性毁灭过程,所能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占到全部生产率进步的1/3到一半。
上述两个不相关的研究,得出的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数量级却是一样的,结果这么巧合与一致,说明我们还没有把这个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途径的机会加以利用。最乐观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看到我们哪个地方差,就说明那个地方我们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未来让企业生生死死成长消亡,可以期待获得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为此我们需要改革。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企业该死的不死,该壮大的不能壮大,因为是有各种各样的歧视和准入壁垒。笔者并不只是说歧视非公有经济,更多的是歧视小企业,歧视新成长企业,甚至地方政府会人为的挑选赢家,官员们总是觉得政府能判断谁有发展潜力。
但是市场怎么会由你来决定呢?但是,政府是承受不起失败的,就要保护落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歧视仍然存在,企业不能自由进入,甚至有的时候也不能自由退出,有能力的企业不一定有机会壮大自己,濒临死亡的企业还在打着吊针维持。这种状态就会使我们损失30%-50%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清除制度障碍,必然会带来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