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财务分析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公司比率与行业比率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作出某种判断,因此,对行业财务特征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经营状况,还可以为单个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标准值,意义重大。本文以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行业特点,通过对这两个行业一系列财务比率的计算与比较,归纳总结行业财务特征并分析其与行业特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行业财务指标;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1 行业及行业财务指标的选择
1.1 行业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而这两个行业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被本文选定为研究对象,以便于比较分析这两个行业不同的财务特征。
1.2 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从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的财务特征,并分别选择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及利息保障倍数(EBIT)三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2 行业财务特征比较分析
2.1 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表1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低,有色金属冶炼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高。
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举债需求比较大,故行业资产负债率处在较高的位置;医药制造行业虽然也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但一方面该行业资产以无形资产居多,可用抵押贷款资产较少,故行业整体举债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行业盈余利润多,故对举债需求相对偏低。
2.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值如图表2所示。
图表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2不难看出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波动幅度远小于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率的波动幅度。
本文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以下行业特征决定的:(1)行业技术依赖性。医药产品研发对技术要求很高,附加值高,一旦研发完成并成功推广,往往会带来高额的利润;而有色金属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投入门槛低,竞争更充分,因此利润率较低。(2)上游原料供给行业的地位。相对上游金属精矿供给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产能相对过剩,故利润向上游行业转移;而医药制造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3 偿债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如图表5所示。
两行业偿债能力的差异也是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而负债率较低,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大;有色金属冶炼业盈利能力则较差,而负债率却偏高,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小,但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值较高,这部分折旧并不形成现金流出,故实际偿债能力并没有利息保障倍数所显示的那么差。
图表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3 主要观点及结论
不同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本文结合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行业特点,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这两个行业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特征的形成原因。
故本文对行业特征与财务特征的关系做出以下共性结论:(1)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市场结构会对行业财务产生影响,使不同行业具备着不同的财务特征;(2)固定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差的行业一般具有较高负债率,而无形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强的行业一般具有较低负债率;(3)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一般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反之,则否; (4)具有较强势的上游供给行业的行业,利润会向上游行业转移,盈利能力较差,反之,则否。
【参考文献】
[1]郭鹏飞、杨朝军.财务比率的行业差异性研究.《开发研究》
[2]刘华辉.我国钢铁业的杜邦财务分析.《财会通讯》
[3]孙茂龙、徐雪昱、任继勤.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化工管理》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计量模型
一、绪言
作为知识型的高科技产业,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慢和质量高低是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相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行业而言,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更强;拥有了领先的科技水平,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有更为主动的地位,更快地缩短与行业领导企业的差距。但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来看,该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质量粗放型增长阶段,为改善这一缺陷,加大资源投入是必然选择;但如何有效配置该产业的资源投入就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据此,本文拟以医药制造行业近年来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行业产值,固定资产数量,R&D投入水平,人员数量等因素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计量经济学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做出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从而就如何合理调整产业的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和样本数据处理
结合此处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文中采用生产函数(Cobb--Dauglas)模型作为基本模型。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同它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该模型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在20世纪20年代导出。其基本形式为:其中Y为产出量, K、R、L分别为资本、R&D投入、劳动等投入要素。
另外,为更详细探究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将同时对C―D模型的几种衍生形式:一级CES模型、VES模型和边界生产函数模型也进行建模分析。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因为一级CES模型、VES模型对数转换形式中的替代变量数目太多,为有效地避免线性回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异方差问题,必须提供很大数量的样本数据,而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基础数据条件尚且不足以达到这种要求,因此在以下的模型回归过程中,C―D模型和边界生产函数模型中采取三变量(即:K变量、R变量、L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级CES模型和VES模型中采取两变量(即:K变量、R变量、L变量两两组合)进行回归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拟应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归纳如下(为方便软件处理数据,此处将各模型的对数转化形式一并列出):
1.C―D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模型中a、b、c为相关变量的产出弹性; A为效率系数; 为虚拟变量,描述变量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2.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3.VES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本文模型中包括有Y、K、R、L、 五个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医药行业的产值(Y),解释变量为该行业的资本(K)、劳动(L)和R&D投入(R),为了用定量的数据来表示这些解释变量,本文拟用行业年度产值来表征产出量,用行业的年度固定资产数值来表征资本,用行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研发(R&D)人员的数量来表征劳动,用R&D费用的支出来表征R&D投入。另外,还有些无法量化的变量,如政策变量、条件变量将以虚拟变量(μ)的形式在模型中加以体现。
表1样本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
三、最终方程与模拟结果
本文此处回归分析所用的软件为Micro TSP(6.5),具体所采用的线性回归运算种类为LS(H), 即可带有异方差处理的普通最小二乘法。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模型表示如下:
1.C―D生产函数模型
表2C―D生产函数模型回归结果
拟合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表达式为:
2.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
表3一级CES模型回归结果
表4VES模型回归结果
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借助已得的C―D 生产函数模型的既得方程可以求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四、模型分析及数据诠释
首先,根据C―D 生产函数模型,可知对于我国医药制造业而言,K变量(医药行业年底固定资产净值)、R变量(医药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L变量(医药行业科技活动人员人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19,0.32489,0.08076。
其次,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和VES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参数T称为规模报酬参数,它代表了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增长倍数与产出量增长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而言,当T=1(<1,>1时,表明技术创新各要素是规模报酬不变[递减,递增]的)。根据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得,,。根据VE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得 。
可以看出,要素组合KL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而要素组合KR和RL是规模报酬递减的。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前发展阶段,过多的R&D投入将导致行业整体规模报酬的下降,因此在现阶段,不宜过分地加大R&D费用的投入水平。
再次,根据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RL=1.02041。根据VE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 。可以看出,K变量和R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是最大的,R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次之,而K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最小。其原因可以解释如下:由于K变量和R变量都属于以货币作为表现单位的要素,因而替代能力最强; L变量属于以人员数目作为表现单位的要素,所以它与K变量和R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比较小;而R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相对K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更大则是由于R&D费用支出与科技人员数目的相关性程度更高导致的。
五、结论性评述
综合前面的分析结果,在此本文提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合理分配的方式。具体阐述如下:
由于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水平还是太低,因此在现阶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继续加大对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投入水平。
因为在技术创新各要素中,固定资产的产出弹性最高,R&D 投入的产出弹性次之,而行业人员的产出弹性最低。因此在总体投入水平一定,并保持各种要素投入水平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加大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次是加大对于R&D 费用和行业人员数量的投入。
由于在行业规模报酬的分析中, R&D 投入与固定资产、R&D 投入与行业人员的要素组合属于行业规模报酬递减型,而固定资产与行业人员的要素组合属于行业规模报酬递增型,所以,对于行业整体的R&D 投入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限度,否则会引起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减。
另外,由于行业人员和固定资产、行业人员和R&D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比较小,也即固定资产和R&D投入的增加只能在较小的程度上和行业科技活动人员之间产生“替代效应”,所以尽管行业人员的产出弹性是最低的,但是对于行业科技活动人员的培养和吸纳仍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别的要素的大幅度增加并不能自然地引起行业人员水平的上升。如果行业人员的数目和质量太低,则很可能成为行业整体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药品专利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加速,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对近十年有关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之间的竞争和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竞争。专门分析某一省区的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将中药产业细分到需求空间广阔的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研究少之又少,再者广东省作为中成药制造业的领跑省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和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广东省政府和本地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策略建议。
一、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成药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是医药大省,中成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广东中成药的生产有1300多年的历史,特产“南药”和广药在全国举足轻重,不少企业和产品成为了百年老字号,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中成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且中成药制造行业占医药(制造)行业中的比重较大。广东目前已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成药企业集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产业链,医药经济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
中成药制造行业销售产值从2008年的10210584千元增加至2011年的18677876千元,2011年比2008年增加了8467292千元,年均增长率为17.02%;2011年实现利润(利润总额)2168748千元,比2008年增加929104千元,年均增长率为20.18%。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产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1年,广东省加强对中医药专项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东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带动了中成药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医药产业体系愈趋完善
现代医药企业体系逐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形成了中药、制药机械等结构完整,科研、教育、设计、生产等门类齐全、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中药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和跨地区经营方面居全国领先。
2011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产品销量稳定增加,质量水平持续提升,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全省医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盘活资源、开办新厂、优化产业结构、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以中药为主,流通业为市场价值链终端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中药品牌,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集团,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四)注重技术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中成药行业积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提升改造中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健全技术支撵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白云山中药厂等单位组建了穿心莲、广佛手等GAP产业化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组建的国家GCP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的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培训中心;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也存在着整体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中药产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中药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技术含量低,进而引起企业效益差,低水平恶性竞争,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中药行业科技研发实力亟待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未获得有效延伸。当下,广东省医药产业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创新,促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
(一)技术研发水平
在广东省现代企业鼓励发展指导目录中,以南药为主的总要有效成分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生物行业药物创新的一方面,将促进中成药研发创新的进展。
另一方面,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存在技术、产品、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的缺陷,厂家生产的中成药重点产品中,以丸剂、散剂、口服液剂型,这些主要品种多是20世纪80 年代开始生产的老剂型、老品种,且多是技术含量低的普药品种。广东中成药新剂型的研发在国内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下降。
(二)技术转型升级
广东省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级的现代中药研究基地,如国家中药安全评价实验室(GLP)、国家中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GCP)、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为广东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然而,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还没有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基本力量,影响了产业进一步竞争、发展的能力。同时,广东省在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力度不够,科技投入少,产品创新不足,科技产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
(三)品牌的建立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注重品牌的开发与建立,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其中,广东的中成药领军药业――广药集团,提倡大力发展“大南药”,一方面使岭南药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大南药”的名声,对广药集团进行宣传,从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在2011年,广药集团提出“名企名店”战略,广药集团与多家连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名企”带动“名店”扩大销售规模;然而,广东中药企业品牌数量虽然较多,但缺乏品牌整合能力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也未能形成类似同仁堂、天士力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
(四)从业人员的素质
员工观念的改造、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实施GMP的核心环节。目前,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招募员工时,忽视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培训时,忽视了员工药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管理水平低下,对中药材和饮片购进、养护等了解较少,容易出现物料在库存管理阶段的失控等。其对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及其教育培训滞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中成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中成药创新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科研人员创新性和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使得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竞争风险分析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按照波特的特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根据在于其内在的竞争结构,在一个行业代替品中或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波特五力分析的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进入壁垒、竞争决定因素、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影响着整个模型的架构力量,而新进入者、客户、供应商、替代者等这几个角色又影响着行业竞争者竞争密集度。下文将结合波特五力模型的主要方面,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展开竞争力风险的分析。
(一)进入壁垒
1. 规模经济与行业集中度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就广东省而言,2011年间的市场集中度CR4=63.93%,与2008年市场集中度CR4=37.55%相比,市场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占重要地位。随着广东省加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脚步,推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基层医药机构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另外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通过完善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等来做大做强,未来市场集中度将会持续上升。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将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加强。
2. 产品差异性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主要以仿制药为主,而新药的研发的投入尚不足,整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质量控制不严,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差异性低。
3. 品牌的认同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为广药集团,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也十分大,但是就整体而言,名优企业的数量上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导致了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品牌的认知度、认同感不如其他省,如东北地区的省份强。而大凡经营成功的中成药优势企业,都是先集中资源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然后借助其扩散效应、持续效应、放大效应和刺激效应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并带动企业形象向高层次提升。因此,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品牌认同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等的不断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品牌竞争来赢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4. 绝对成本优势
一是原材料成本优势,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品类众多;二是制造费用较低,随着生产和研发的需要,大部分公司已拥有国内先进的药品剂型自动化生产线。第三是工艺技术优势,近年来,许多药业通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使主要原料的提取收率提高,使药物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药品采购、自然条件的不利好的因素、以及国家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将中成药扩大为203种都使得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企业生存发展。就全省而言,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对此,在绝对成本优势削弱,行业发展空间受到压榨的情况下,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更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减少制造费用,进一步获取绝对成本优势。
5. 政府政策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广东省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5.4%,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广东目前已率先实现所有地级市基本医保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长期来看,全民医保制度和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网络这一措施必将进一步扩大包括中成药市场在内的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行业的利润水平也会保持增长趋势。三项制度改革(即医疗保险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改革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于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企业的发展。
(二)竞争决定因素
附加价值、间歇的产能过剩以及进出障碍等竞争决定因素分析,2008年广东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速为0.95%,而在2010年间,其增速达到四年来最高,为28.30%。在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行业平均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显示出“以量补价”的较好发展势头。根据2014年10月份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报告,广东省中药材也逃不过产能过剩,但整体价格平稳,如板蓝根和金银花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藿香减产、价格看涨,三七供应过剩、价格大幅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深圳开展中药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从中药材资源保护和长远发展角度,广东启动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这些政策利好不仅体现政府对于中药材种植及产品质量的重视,长远来看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三)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
广东省的中成药种植集中度高表现在种植土地的不断整合,种植企业的合并,其中有关药农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恶劣天气时政府让利行为,如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保证了其收入;此外,在保证中药品种的多样化的同时,扩大道地药材的种植,重点培育高质量的药源,如河源紫金地区的肉桂、鸡骨草以及乳源的甘木通等都十分具有发展的前景。
采购量对供应商的重要性,中药材的种植应该首先做好市场分析以及品种选择,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制药企业的采购量,采购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药品的价格,面对广阔的市场,直接的利害承受人就是消费者。生产不会因为待料而停工,保障生产质量的稳定,使公司生产数量准确(货仓数据不单是由货仓人员点出来的),保障公司出货期的准确,良好的配合双方工作进展顺利,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都必须获得《药品GMP证书》,由于GMP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均大幅提高,饮片价格也随之提高。在小作坊生产的廉价饮片面前,这样的GMP饮片无法抗争。GMP饮片成本高主要因为:技术传承及生产成本高。炮制本身所花费的时间、辅料及设备等成本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考验。还有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导致质量检验成本和运输配送成本高。进货成本高,会影响到销售方的进货积极性,从而双向影响供应商以及下一购买者。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土地宽阔平坦,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相对较多,并且气候变化大,相对应管理成本也比较高,事实上,集约化种植有利于种植企业成本的降低,但改造过渡期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
(四)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
中成药的替代品主要是西药,其制作过程需要生物化学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其价格相对中成药而言较为高昂,这使得人们在治疗不太严重的病时,考虑到中成药和西药的价格差别,会优先选择中成药。
但这仅仅是普遍的情况,一些如安宫牛黄丸还有灵芝孢子粉等珍贵中成药价格也比一般的中成药贵,这时候消费者也会考虑西药,总而言之对于同种症状,消费者比较倾向于治疗于同种病症比较廉价的一种。
在药品安全性与西药相比而言,中成药药性较为温和,副作用较小,在普通病发的时候,人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中成药。
(五)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
从价格敏感度、客户利益等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广东省相对于其他中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区,广东中药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具有较大优势,作为主要销售区域,广东省的中药饮品生产和中成药生产都位居前列,广州清平市场和普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普遍低。另外,广东省加大中医药列入医改项目力度,对医疗报销比例和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做出了合适的调整。早与物价部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后,一些中医项目也列入医保目录,这意味着中医的临床使用率将会得到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的竞争力还处于不断提升的成长空间,在供应商力量、替代商威胁、客户因素等竞争力方面均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可以归因于广东省是医药大省所赋予的良好条件。然而,在产品的差异性、成本的优势、品牌认同等方面相比于其他省份的同一行业或是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因此,我们针对以上的因素,为提升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四、中成药制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
1. 重视医药产业的孵化器的建设,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医药企业孵化机制,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咨询、金融服务、公共研发平台以及生产配套设施等服务。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使科技成果能够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和发展,为企业和科研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到科研院要“成果”、引导科技成果逐渐市场化,并把成果市场化之后获得的资本和新技术再继续投入孵化工程,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
广东省以扶持政策和引导资金为两大杠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东基地在2009年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考评验收,这标志着广东省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正式建立,形成 “中药产业链”。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GAP基地的建立,意味着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物流港的蓬勃发展,中药流通“大网络”逐渐建立起来。而接下来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为不断扩展规模的同时“精耕细作”,对于产业基地内的技术不断提高改善,巩固产业的地位。
3.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保证中成药的原材料的质量
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同时,不能忽视保护中药资源的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植物库种子库,对有开发利用的前途的各种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和规划。另外,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并按照GMP要求进行种植。完善对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立法,以严格的法律保证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性使用。
4. 提高专利技术含量,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专利授权比例看,共检索得到中医药专利申请总量653件,通过授权的专利数量为527件,专利授权量比例达到80.7%,但具体分析可知,外观专利授权比例高达92.56%,而发明专利和发明新型授权比例只占46.74%,可见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授权率较低。另外,近年来外企也纷纷抢注中药专利,“洋中药”充斥国内市场,必定对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广东省的中成药的专利技术含量急需提高,并且还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被侵犯。
5. 加强与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所的合作,加强人才和技术上的交流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主要来源,一个企业的生产是离不开知识和精英的,与高校和研究所合作,不仅能够通过高校提供的人才培养渠道发掘优秀人才,还能够把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移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目前广州药业公司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及第一军医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关系。此外,公司用募集资金投资8000万元成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中心。
(二)企业
1. 充分利用科技拨款,抓住投资融资时机,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中药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投资项目扩大再生产,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日常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广东省中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在新的中药项目建设,上游原材料项目等方面,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的集中在新中药项目建设,近几年中药企业在中药材种植等上游的项目投资也明显地增加。从资金来源看,中药企业资金主要来自利润积累、银行贷款,以及股票等证券市场融资等渠道。中药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发行短期融资融券,加速公司流动资金周转,达到优化企业整体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支出的效果。此外中药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还来自于股票证券市场,中药企业可以通过新发上市、增发、发行债券,以及全流通环境下的减持等多种手段进行融资。
2. 疏通资源的流通渠道,实现企业内资源共享
以广药集团为例,在2010年,广药集团提出了“11X”计划,通过共享资源,从而使集团内各个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例如,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由属下企业各自拥有,也就是说,集团内的企业都可以利用种植基地里面的药材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解决企业原材料来源不足的问题;在科技方面,把白云山和黄中药首创的“中药基因”科技成果上升到集团的公司层面,并迅速扩大到属下12家企业的12个产品上,广药集团还将共享属下企业合作合资的公司在港澳台以及国际市场上销售网络等战略性资源。此外,在信息方面,企业应该改进计算机技术以及人才的培养,确保市场信息以及产品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企业,进而对生产做出适当的调整。
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离不开人的行为,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生产层最后到销售层都需要不同的人操作。如企业的决策层需要的是能够统筹兼顾,考虑周全的人;而管理层需要的是具备很强的管理技术的人员,也需要统筹兼顾,并且沟通能力要熟练;而生产层需要的是生产操作熟练,灵活运用生产设备的熟练工人,尽可能减少出差错造成损失;而销售层需要的是沟通能力强,能够想出各种营销策略,随时适应市场变化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还有技术层需要掌握药品的研发技术的研究人员,能够不断地为企业研发出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只有加强对这些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从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才能使企业变得更强大。
4.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多元化消费品
保健类中成药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紧随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其后的是保健用中成药,也占据了整体销量中的25.8%。在当今这个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幼儿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中成药作为保健品热销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中药的保健作用如抵抗衰老、提高体质、祛病延年、理气养血等功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在中成药作为药品出口不被国际市场接纳的不利条件下,其作为保健品的出口无疑将成为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的一大蹊径。中成药制造产业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也是提升医药企业的品牌效应的有效渠道,如云南白药和广药集团就已经开始生产牙膏和功能性饮料,此外,美容保健品的市场空间大,规模增长快,各中成药企业生产的品种逐渐向美容保健品转型,如排毒养颜胶囊、太太口服液等都是中成药。
5. 运用好国家以及省的扶持政策
如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每年工信部每一年的《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在每一年《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中都会确定一些中药材品种进行扶持。另外,新医改方案的颁布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里面一般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中医药市场上迎来了努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浪潮。此外,在发展本行业的举措上,商务部鼓励药店发展多元化经营,鼓励药店与医疗机构合作,鼓励开设农村药店并支持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6.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口碑的重要方式
在药品或者其他产品销售出去后,企业的任务并不是完成了,还要关注药品的售后情况,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消费者使用之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服用了药物之后有没有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定期追踪的,一旦药品除了问题,代价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有就是企业的口碑和收益。2004年10月,白云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用最新批号的白云山板蓝根,免费更换消费者手中的各品牌板蓝根过期产品。这也就是后来逐步被人们熟知的白云山“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免费更换)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白云山中药产品将“永不过期”。所以,做好售后服务不仅对消费者收益,企业的良好口碑也会随之逐渐积累。
五、结语
从“中医药大省”上升一个战略高度到“中医药强省”,广东省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当下的发展去向,结合自身优势,克服其存在的缺陷问题,不断发展。作为医药经济中的典型――中成药制造行业,该行业要制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占有国内更大的医药市场份额,满足国内需求,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制,提升行业标准,从而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全面提升中成药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元和.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03).
[2]聂业.广东省中药新药创制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张小年,高珊珊.中药行业发展概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4]刁红星,詹若挺,李盛青.广东中成药剂型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
[5]陈文锋,饶远立,叶清.广东省中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09).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
医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该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集群尚未形成,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我国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评价,将企业各方面的财务能力量化,使分析结果更为直观,以期较为客观地分析该行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一、因子分析样本数据来源和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选择我国证监会行业板块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处于ST状态的公司,以避免使数据缺乏可比性。2008年和2011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为减少信息间的重叠,根据全面、相关、科学的原则,笔者利用SPSS 20.0软件对30个财务指标进行了多次统计分析,剔除了部分旋转后信息贡献份额较低的指标,最终选择了15个财务指标以建立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为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销售现金比率。
二、实证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和2011年的15个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如下。
(一)KMO和Bartlett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和2011年的KMO取值分别为0.571和0.627,此外Bartlett检验的结果均为Sig=0.000。说明该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提取主因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前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311%,表明选择前面5因子进行分析,放弃其他11个因子,丢失的信息仅占16.69%,可以达到精简评价指标的目的。同理,针对2011年,也提取了前5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
(三)因子命名解释
通过极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的结果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每股收益5个指标在第一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1命名为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股东权益周转率在第二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2命名为营运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第三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3命名为偿债能力;销售现金比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在第四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4命名为获现能力;F5中包括了销售净利润增长率,故将其命名为发展能力。针对2011年,F4代表发展能力,而F5代表获现能力。
(四)因子得分和排名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各因子得分后,利用各因子得分和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针对2008年,权重W1至W5分别取值0.3115、 0.2765、0.1704、0.1478、0.0938;针对2011年,权重W1至W5分别取值0.2650、0.2642、0.1770、0.1527、0.1411。根据公式F=W1×F1+W2×F2+W3×F3+W4×F4+W5×F5计算综合得分后进行排名评价的结果详见表4和表5。
三、2008年与2011年财务状况的比较分析
从表4和表5可知,2008年和2011年均排名前15名的企业包括仁和药业、海思科、云南白药、浙江医药、恒瑞医药和海普瑞6家上市公司。除海普瑞之外,这些公司2008年的营运能力或盈利能力均排名较为领先,直至2011年仍保持着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遥遥领先的良好发展态势。说明这两个财务能力对公司发展和正常经营即综合财务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也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金河生物的综合得分由2008年的84名提升至第9名,但偿债能力排名97,这一现状反映出该公司未能较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财务状况的不均衡影响了其发展的稳定性。誉衡药业的综合得分由2008年的第8名降低至第82名;康芝药业也由第12名降低至第102名,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二者的偿债能力均排名前15,但2011年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排名较后,影响了其财务综合得分。可见,财务的平衡性对公司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2011年排名前15名公司相较于2008年而言发展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预示着医药制造业已进入良性发展时期。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8年和2011年医药制造业财务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从综合得分靠前的医药制造业来看,其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均比较靠前或二者均衡,因此在各项财务能力中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企业的影响最大。(2)均衡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从结果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由于各方面能力较为均衡,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3)公司财务风险普遍较高,未能较好的利用财务杠杆。综合各公司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一般较高,但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普遍较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营运能力并提高盈利能力。(2)在发展和正常经营中寻求平衡,建立有利于发展且相对合理的财务结构,实现企业的均衡发展。(3)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构建健康资金链,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注:本文系湛江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ZSJG0932)
参考文献:
1.池国华,王玉红,徐晶.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国家世纪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医药行业风险分析报告[M].北京:国家发改委经济导报出版社,2011.
[关键词]安徽省 产业集聚 集聚水平 专业化水平
一、 引言
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竞争优势的集合体。它是现代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趋势,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今天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各企业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生产效率不断增加,使区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趋势,本文将对其从集聚水平测度与专业化水平测度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结合安徽实际情况,本文选择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
二、 实证研究测算方法选择
1.集聚水平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是产业的集聚状态或程度,为了测度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我们选择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度与分析。
埃利森和格莱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研究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的集聚趋向,提出了一个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数――EG指数。该指数综合考虑了总就业和产业集中度等因素,避免了由于产业中一两个大企业的布局造成产业集聚的假象。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地区i产业k的就业份额;Si是地区i的总就业份额;Zj是第j个企业在全行业就业中所占的份额。
2.专业化水平测度。各地区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为衡量安徽省各地区高技术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本文选择区位商指标进行测度。区位商,也叫专业化率,是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的重要指标。它是某地区某产业占全区该产业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之比。计算公式为:
其中,Lik是地区i产业的区位商,是地区i产业k的就业份额;Si是地区i的总就业份额。一般认为,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还可以向外输出,属于专业化部门;小于1,表明该部门的产品不能满足区内需要,需要从区外调入,属于非专业化部门;等于1,则表明该部门产品供需平衡。
三、 计算与分析
本文按照安徽省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巢湖、六安、亳州、池州和宣城十七个地级市,并从《安徽统计年鉴》及《安徽工业经济年鉴》收集数据进行计算。
1.集聚水平计算。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对集聚水平的测度选择1998、2004和2005年以上各市分年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其中98年数据由规模以上企业当年价格整理而来)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专业化程度计算。对专业化程度的测度选择2005年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22005年安徽省各地市高技术行业区位商Lik(i=17)
四、 分析计算结果
1.观察表1可知,从1998年到2005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明显增强,而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则变化不大。这与近几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状态相稳合。
2.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主要是因为医药制造业属资源密集型产业,全省各地的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3.分析表2,从医药制造业看,亳州和阜阳的专业化程度高,已形成专业化部门。淮北、马鞍山、池州和铜陵的专业化程度低;专用设备制造方面,除合肥较高外,其他城市均没未形成专业化部门;合肥、芜湖两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已形成专业化部门,而淮南、淮北和池州三市该行业的区位商则接近于0;通信电子设备方面,滁州和合肥实力较强;而在仪器仪表制造业上,黄山和池州异军突起,有着很强的专业化程度。
4.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三的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为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本文所研究的五个行业中,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都有较好的集聚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芜湖作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上表现突出;马鞍山工业总产值较高,但以马钢为主的钢铁产业占近70%,所以高技术产业并非马鞍山的发展重点。
五、 对策与建议
1.各地市应针对自身现状,在着重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大扶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如马鞍山可以将生物医药、电子通信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2.从安徽省整体考虑,应综合分析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在合适的区域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如针对医药制造业,可在合肥、阜阳和亳州三地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提供配套设施,以提高该行业在安徽省的集聚水平。
3.从全国范围比较,安徽省的高新技术行业还主要集中在少数领域,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名牌产品较少,整体竞争能力较弱。面对这种情况,安徽省应着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种类,调整产品结构,吸引各领域的核心企业进入安徽,以此带动安徽自主研发能力,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Portor Michael E.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165~16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55~162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关键词:医药 成本控制 对策
目前,我国的制药企业生产的药物多是仿冒品,生产统一药物的企业多达几十家或数百家。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制药企业借助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大举“入侵”我国的药物市场,使我国制药企业在国际上与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渐趋白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如何加强成本管控,是必须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为切入点,罗列出医药制造业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医药制造业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中医药制造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呈现出缓慢上升的势头,但是国内中医药价格的持续降低,使得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的获利水平变得较低,而与全球高盈利企业对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成本较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产品营销成本逐渐提升,这与中医药制造业处于下游加工业以及行业限制有密切的联系;第二,由中医药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中医药行业集中程度不高、批量生产但达不到规模利益,导致固定成本逐渐升高,进而导致我国中医药制造业的营销成本增多。
(一)成本观念未与时俱进
大部分医药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两成,而八成的成本支出是为了采购原料和进行产品的营销,尤其是广告费和宣传费的支出占的比重非常大。然而中医药制造企业往往非常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对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营销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却“不以为然”。例如许多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影响力,不惜花费巨大成本请“巨星”拍摄广告,广告费甚至达到几百万。而对原料的采购则极少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竞价采购,这也是造成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成本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而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医药成本不降反增。从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看,以生产为核心的成本观念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在我国一些大型中医药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已经树立起以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观念,他们将成本被动型改造为拓展和主动型。所以,其它的中医药制造企业应摒弃传统成本观念,用新型的成本理念――全成本理念来代替传统的成本观念,使成本观念符合中医药企业的战略规划。
(二)成本控制分析方法过于单调
因为片面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漠视材料采购和产品营销中的成本控制,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就以降低原料的价格、降低薪酬费用、降低工艺过程的造价等方法来管控成本;有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甚至铤而走险,走非法途径购买低劣的原料。而这样做的危害可谓不言而喻,它违反了“良心制药”的准则,使中医药制造业的产品渐渐丧失市场。而降低薪酬费用,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从短时期内来看,可以为企业获取高利润,但势必会将企业拖入一个难以“全身而退”的泥潭。
(三)成本策略制定不当、成本控制难以为继
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成本费用进行精确预估、订立合理计划,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中,成本支出没有固定的焦点,比如:在添购企业固定资产时,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订购的,进而导致企业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又如:在市场开发中,没有目的性地投资,导致所开发的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夭折”,导致开发成本太高又没有取得既定的效果。中医药制造企业应将成本管理看作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战略成本的高度去进行决策。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变得可行和高效。中医药成本控制的要点是实现事前和事中的管控,真正发挥成本的功效。
二、中医药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对应解决举措
当今中医药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这对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其成本控制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通过管控成本驱动因素来控制成本是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成本驱动因素是导致一系列活动变更的原因。对于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应从下面的措施做起:
(一)树立战略成本动因观念
减少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恒远主题。在市场经济体制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作为参与竞争的企业,树立什么样的成本控制理念来对成本进行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当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以及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中医药企业成本的定义已不是生产运营成本能概括的:它融入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产品引进时的成本、产品的设计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利用成本、维修成本,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全部资源的损耗费用。对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第一,因为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产品的质量正在逐渐提升,企业投入的设计成本也正在不断增大;第二,因为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企业投入市场的成本正在不断提升,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极大的缩短,因此市场开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状况下,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控显然已经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同时也不符合战略管理环境对产品的要求。新时代的市场需要中医药企业树立战略成本动因理念,用来引导成本管理工作。
战略成本动因理念,是指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的成本动因和成本构造进行解析,从战略的制高点对企业的成本动因讯息进行运用并制定相应策略。树立战略成本动因理念的优势有:
第一,有利于以战略发展的角度,处置短时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例如:当研究费用与产品上市时间有矛盾时,就应意识到中医药市场是不断变幻的,时间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在谨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成本以减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是必须的,与其推迟产品上市,不如多花费一些研究费用。
第二,有利于中医药制造企业的领导层从全局出发,明确要支持什么及要摒弃什么,挑选对企业有利无弊的成本效益模式,进而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管理。
(二)强化营销环节的成本管控
广告宣传是目前凸显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的不二选择,也是较为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并不是越高端、请的代言人越出名、投入的广告费用越多越好,而应凸显中成药的药物特征,应用简单明了的语句、符号、动作将药物的特征全面呈现出来,从而给受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应关注广告创意的规划和表现形式的探讨,以降低营销环节的成本。与此同时,还应高度关注销售企划案,订立出既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激情又能科学地降低销售成本的预案。同时,请的代言人还应熟悉投入市场的药品,在此基础上药品的投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对中医药企业未来的展望
医药市场的竞争已渐趋白热化。在我国的医药市场上,价格管控向来是国家调控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药企业夺取市场的不二手段,而价格低廉就决定了成本的低廉。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打拼也是采用的低成本策略,它们利用我国低廉的原料供应成本和劳力成本打开了国际医药市场的一个缺口,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所以,继续采取和保持低成本竞争策略是我国中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四、结束语
在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产品数目多、药品技术含量低,且仿冒品很多,生产同一仿冒品的中医药制造企业多达数十家甚至数百家。所以,国内中医药制造企业间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与此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制造企业怎样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而中医药制造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成本控制、降低产品市价、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就显得迫在眉睫。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每一个中医药制造企业的梦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样的“双丰收”不仅是梦想,它会变成现实,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1]徐锋,李兰冰.中国医药制造业综合效率评价:基于双阶段效率评估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3,(3):85-88
[2]唐现杰,李新宇.医药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激励分析[J].商业研究,2012,(2):77-81
[3]梁小娟,徐怀伏.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上海医药,2014,(5):46-48,49
文献标识码:A
哈尔滨医药制造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拥有哈药集团等一批在国内业深具影响力的企业。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药制造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和增值过程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年以来,受国家“限抗令”等宏观政策,以及产业自身层次偏低、结构性缺陷明显等因素堆叠释放影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企业出现巨额亏损。2011年,一直领跑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首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特质及其培育机制,尤其是探索公共产业政策选择,对于指导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有助于从总体上突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再造后发优势。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哈尔滨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且制造业和流通业同步发展的医药制造业体系,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并在技术、品牌、品种、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产业排头兵地位。截止到2011年底,哈尔滨共有独立核算的医药制造企业85家,拥有资产总额177亿 元;从业人数3255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工业增加值75.4亿元,同比增长12.3%。医药制造业占哈尔滨制造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7.4%,提高到10.2%,已发展成为除装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之外的第三大优势产业,成为哈尔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哈尔滨制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城市经济名片。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不但在哈尔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而且在黑龙江省的医药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黑龙江省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一支力量。从全国来看,哈尔滨已经成为全国几个医药制造业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大、产品市场号召力强的城市,总体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2010年数据来看,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仅次于成都、沈阳和广州。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资源丰富,品牌优势突出,化学药品制造和中成药制造基础雄厚,产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等。但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畸高,过于依赖单个企业集团和单一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新兴行业规模小、拉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低水平模仿、抄袭现象明显;集群化水平低,仅有实物形态意义上的“扎堆”,而未形成价值形态上的“集聚”;生态成本偏高等问题。二、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任何产业的兴衰都是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考察与分析。
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市场需求增加。就国内医药市场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新医改政策实施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我国针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医药产品市场消费将仅次于美国,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医药产品消费国家之一。二是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合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技术手段也不断实现突破创新,这不仅为医药制造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医药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重大突破。加之经过多年积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其对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释放。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新医改政策、新版GMP认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为医药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大环境上的政策利好。同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均将医药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哈尔滨还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并在大项目建设、项目服务上加大了推进力度,也必将助推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四是产业投资逐渐显效。过去几年间,在市场需求和追求利益的共同驱使下,哈尔滨医药企业投资热情高涨,新上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医药制造业项目。仅“十一五”时期就实施医药制造业项目227项,总投资128.8亿元。随着这些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其载体功能和支撑作用必然在今后几年逐渐释放,形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继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