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浅谈四年级语文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而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日常语言技能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针对性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会对其信息获取情况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听、说、写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重视,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然而不同年纪阶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明确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加强对培养其阅读速度及质量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句的意思、所传达的情感等,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还应指导其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比如诗歌、说明文、叙事文等,且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给学生时间让其自己查阅图书、资料等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及认可,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指导
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科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同时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等独特的学科性质。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及发展语言,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加强对该学科自身特点的重视,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阅读教学其实质即语文语言活动的反复再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不可过于注重单个字词,而应加强对整句、整段理解的重视。对于阅读期间应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两小儿辩日》教学时可指导理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等句子的意思,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的态度,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阅读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及素质。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不同时间太阳的大小,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切身的感受,使其更好的题解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进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收集阅读材料时可通过报纸、资料、网络等途径,确保阅读材料的丰富性,主要应包含说明文、记叙文等,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有效的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增强其阅读兴趣,使学生读有所获。
四、避免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存在有阅读速度慢、难以正确理解全部信息等现象,其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同时也极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细节语句。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极易一字不漏的阅读,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还会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造成影响,其获得的往往只是分散的信息,其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第二,断章取义。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还停留在课内阅读阶段,不能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含义,极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改掉不良阅读方法及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专用应利用整体教学、略读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而合理的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结合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教材教育的重视,同时还应适当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使学生正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精髓及乐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英.心随文动 笔下生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231-232.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问题;对策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相当关键,不过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殊时期,他们通常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缺乏学习主动性、注意力更是难以长时间的集中。为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需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课堂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首先,预习态度,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也认识到课前预习是对课堂学习有所帮助的,不过由于缺乏自律并没有将预习落到实处,态度不够积极,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更是直接忽略,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预习质量。其次,预习方法,小学四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的影响,虽然他们的求知欲较强,但是在预习语文课文时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如果再缺乏教师的明确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可能存在问题或曲折,导致预习效果一般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再次,预习习惯,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中习惯较为重要,只有学生将课前预习当作一种自然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少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中问题的有效对策
1.明确课前预习目标,指明学生预习方向。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明确课前预习目标,为学生指明预习方向,只要有了目标他们预习起来才会更加积极、高效和有计划。预习目标作为学生预习的努力方向,教师在设置预习任务时需给予重点关注,这样他们能够依据预习目标知道自己的具体预习任务。为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可将预习目标以电子屏或小黑板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要求他们把预习目标写在新课课文上。而且教师可利用分小点的方式清晰明了的展示预习目标,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的预习。
比如,在《牧场之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这样设置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认识本课中的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课文中的新词;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加字、不缺少字、不将句子读破;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如此,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清晰,将会有针对性的认真阅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描法,知道自己需要完成哪些预习任务,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预习动力和热情,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良好表现,将会认真仔细的做好预习工作、实现预习目标。
2.合理设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预习是对新知识的提前熟悉和学习,建立初步认知,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预习问题可从合理布置预习内容着手,设置的预习内容应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即为预习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内容不能过多或过少。如果预习目标过低或过少,学生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够轻松完成影响进步;过高的话他们通过努力难以实现,极易丧失自信和预习积极性;预习内容过多会让学生感到负担过大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将会应付了事翻转影响预习效果。只有预习内容合理,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设置预习内容:认识课文中的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尝试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述出本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初步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任务图片和生平资料。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人差异,教师在设置预习内容时应区别对待,对于基础较差可适当降低预习要求,以理解课文为主;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可认真探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原理,恰当的提高预习要求。预习内容与学生能力相匹配,才能够帮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环节,教师需正确认识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可采用明确预习目标、合理设置预习内容等对策,全面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华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语文预习[J].新课程学习(上),2013,07:37-39.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体验式教学模式应势而生。农村小学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1],使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协调性得到增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得到提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 体验式教学 设计 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体验式教学应用的原则是,在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考虑到农村小学的地理环境特点,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针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去解析其设计思路与实践途径。
一、阅读与朗读相结合,设计与实践体验式语文教学课堂
朗诵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感官的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从字面上初步体会课文的内涵,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渗入其中,此时语文课文的意境就会被完美地勾勒出来。总之,在体验式语文教学课堂设置朗读环节,使学生处于朗读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火烧云》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齐声朗读“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一段文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头脑中会呈现一片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场景,并感受到作者亲切、自然的写作风格,从而受到一定的启发与熏陶。总之,体验式教学可以借助朗读课文的方式来实现,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新语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体验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理强、活泼多动的特点。体验式教学重点在“体验”二字上,而情感体验的产生必须由某种特定的情景做依托。换句话说,体验式语文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情景的构建。那么怎样创建语文教学情景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教师参照语文教学内容,依据小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来设置教学目标;接着,创建模拟情景;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模拟情景中收获体验。这样就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编制课本剧,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的情绪、情感变化,进而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别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做铺垫。
三、教师引导学生亲历,完善体验式教学
小学体验式语文教W若要真正落实教学目标,仅仅凭借学生的感官体验是不够的,这样充其量只是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表层意义。只有引导学生亲历教学活动,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感悟才是真实的,收获才是丰满的。笔者将体验的亲历分为身体经历与心理经历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去获取相应的体验;后者是指学生在心理上与语文课文意境相接触,树立主人翁意识,与课文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共进退,学生心理上可能会萌生喜悦、忧伤、怜悯的情感。为了使学生得到良好的体验效果,教师可以开展“语文课文赏析”活动,使学生逐字逐句去挖掘语文课文内容的实质,体验作者写作时或复杂或简单的心理状态,感悟出该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呈现的意义是什么,它在宣示或倡导什么思想内涵。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扁鹊治病》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课文鉴赏”活动。扁鹊在发现蔡桓公患病以后,多次前去拜访他,希望自己利用精湛的医术医治蔡桓公。此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扁鹊不仅有高超的医术,同时还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在课文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蔡桓公顽固的个性,他的讳疾忌医最终致使自己病入膏肓。学习完课文之后,学生体会到: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有虚心的态度,认真接受别人的指点,继而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生活方式,这样自身的能力才会日益提高。总之,鉴赏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达到了“心理经历”这一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四、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的开展丰富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是对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形式[2],它全面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作者心灵的声音,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灵感。其实,体验式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践路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课外环境的美妙。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真切的体验。此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提高了[3]。
【参考文献】
[1]刘玉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J].读与算(教研版),2014(17):22-2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材 资源整合 有效运用
一、 引言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小学语文课本的设计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有精美动人的文字,又有精心设计的插图,还有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学习泡泡”。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直观、充满着趣味的图画、文字和“学习泡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问,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当学生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时,会被书中图文并茂的内容深深吸引。看着书中精美的插图、思考着“学习泡泡”中巧妙地提问、听着老师对课文深情的朗读和讲解,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泡泡”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认真思考“学习泡泡”的提问,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学习泡泡”的出现可以明显的帮助学生将较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将较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首先,“学习泡泡”与课文的有机结合利于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对文字的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根据小学生比较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习泡泡”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解《我选我》这篇文章前,可以指导学生在看完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思考“学习泡泡”中的问题“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带着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文章中,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来寻求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其次,“学习泡泡”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利于教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插图,更出现了许多贴近生活、极富情趣、紧密结合教材的“学习泡泡”。教学中对“学习泡泡”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解《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充分结合“学习泡泡”中的提问,问学生:为什么“冒”用得真好?这种结合“学习泡泡”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难点简化,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将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理解课文。
最后,“学习泡泡”的使用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泡泡”生动、形象的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利用提问完成对课文的总结,让学生自己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画杨桃》这课时,利用“学习泡泡”中“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一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对文章做出总结。
2.2 认真分析、思考“学习泡泡”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现象力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学习泡泡”中的问题时,要注意对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教会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认真分析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本单元的重点进行训练,通过不同的“学习泡泡”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能坚持长期、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与思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学习泡泡”——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面对这篇有趣的课文和这样意义深远的提问让学生带着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总结文章的主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于不同文段、不同章节的“学习泡泡”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体会出作者文字描写的优美诗情画意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泡泡”表面的问题来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反复、细致的思考问题有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小木偶的故事》这可中的最后出现的“学习泡泡”——在小木偶身上,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篇故事续写下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编写出各种各样的故事结局,令老师和同学都耳目一新。
2.3 深入理解“学习泡泡”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泡泡”这一直观的训练手段来完成。诚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只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让小学生从简单的说几句话发展到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一段意思连贯、重点突出的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例如:同样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可以利用“学习泡泡”中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表述出来。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依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而忽略了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得课堂缺乏活跃性,学生更是思维定向,缺乏创新精神。这既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范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J].教育科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与思维比较幼稚,自制力较差,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因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会有较多的困难。鉴于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对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学习。而且当小学生对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时,才会集中精力并主动参与语文写作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和质量。所以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时,我通常多鼓励学生阅读名人列传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帮助在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时,帮助其书籍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由于多数的名人列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以及故事性,因而能够吸引小学生对于书籍阅读的喜爱,并且名人列传的故事具有良好的榜样作用,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被榜样的力量所感染而更加热爱学习。同时教师作为与小学生接触和交流时间比较多的人,学生的思想也较容易受到来自教师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籍,并加强对学生的交流和指导,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二、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我们的躯体才能变得更加高尚,更加丰满。书籍中蕴含的营养成分,就像我们所吃的食物在支撑我们的身体一样,在滋养着我们的大脑和灵魂。因为阅读,我们知道了一个合适的句子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天而降,为我们带来惊喜;因为阅读,我们知道了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我们笔下的事物;因为阅读,我们学会了把自己的情感倾吐于纸上;因为阅读,我们成了一个会写作的人。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教师主要是注重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识,以及对它们的储备。而在四年级之后,就要求学生运用以前所储备的知识。而多看课外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外阅读中描写人物,场景的精彩片段,学生都可以适当摘抄下来,将这些变成自己的小素材。
三、课外阅读能让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材料积累作为的一项比较容易体现的阅读效果,能够帮助小学生完成写作材料的丰富。通常,语文写作需要在学生积累大量文学素材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而这些文学素材一方面需要小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获取,这两者在素材的积累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每天的读报以及自由组成课外阅读小组的方式下,指导学生收集和积累文学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看法,在进行素材的积累时不仅仅要注意量的累积,也要注意质的重视,将一些比较优秀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写作能力。并且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而言,写作能力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语文作文写作,也包括了与其年龄相对的文学体裁创作,例如简单的诗歌或者是童话故事的创作等。小学生要想写出相应的作品则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学素材积累,也即是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在拥有充足的词汇量以及文学感知力的同时,小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文学表达能力,因此也能够写出有模有样的文学作品。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学词汇或者是文学内容进行摘抄并一一做好归类和收集,随着积累的不断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逐步加强,对于文学素材的理解和应用也将更加得体和恰当。而在其实际的写作当中,也能够完成对于所积累素材的重新整理和组合。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并且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拥有更为充足的课外时间,丰富其课外生活,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在生活周边的文学素材,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小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也有著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小学生作文的社会意识
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社会知识教育,不单是识字教育。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生活之后,才能写出有真实情感的故事。课外阅读中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而课本中内容相对小学生来说有些古板老套,没有新鲜感,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对语文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虽说学校关系复杂,但相对于真实社会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供了一条捷径。课外阅读对于毫无社会经验,对社会事物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小学生来说,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让孩子们最好多看一些名家大作,汲取里面的营养,增长才干,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摆脱学生生活之外、家长与老师小环境带来的局限,从而更多地接触社会上新鲜奇特的食物,学习到更多新知识,开阔视野。学生能将感受到的人、事、物运用到写作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另外,学生也只有多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语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写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社会的思考,这才是教学的关键。
五、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进行课外读物阅读,让孩子课外阅读以积累学识。另外,课外阅读教育方法是现今教学中需要的,也是培养时下人才的必要产物,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要注重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1):172-173.
学习贵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苏教版为例,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探究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以及积极释疑这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疑能力 培养
众所周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知识的获取是依赖疑问产生的,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深入思考,深入学习,这样才可能获取新知,进而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能质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笔者主要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探究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以及积极释疑这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促进小学语文质量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要想学会质疑,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围绕教学情境来发展,使学生一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清楚,就会感到一片茫然,就会陷入思维的困惑中,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不断地提问质疑,学生只有迈开了质疑的第一步,才能很好地自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例如笔者在教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并没有一开始让学生去阅读整篇课文,而是创设情境: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忍受着烈日暴雨的折磨,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了图片。这时就有学生举手,赶紧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惩罚?难道他做错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随即而出,很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提问。所以,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很好的质疑机会。
二、融洽师生感情,鼓励大胆质疑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生对教师总是保持着一种敬畏心理,师生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阻隔着,学生有疑问也不敢问老师,害怕问得不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这样老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真诚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处于宽松愉快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大家大胆质疑。例如笔者在教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时,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民主轻松的氛围,学生提问起来也相对轻松,有的学生提问:李白为什么不和孟浩然一起走?有的提问:李白送别完孟浩然后,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尽管有些问题显得不是特别合理,但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质疑,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会方法,引导其善于质疑
我们所倡导的教学,其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取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思考、勤提问的好习惯。并且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做示范,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我在教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时,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提问,而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挖掘教材,这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对田老师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我指出这位同学提问很有价值,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查找答案,很快大家都找到了答案,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理解。
四、以疑促思,积极释疑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质疑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达到释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着急去回答,也不要轻易地否定,应该将问题交给学生去自主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实现学生自主释疑:
(1)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探究,找到答案。
(2)集合分类疑问,合作探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疑问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集体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点拨,自主解疑。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通过简单地通读课文暂时无法解决的,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讨论,去挖掘教材,细读课文,反复品味和思考,尝试着回答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出:在大海中永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有深度,学生一时半会难以回答上来,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仔细体会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尝试着去解答这个问题。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永生是指邓爷爷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与祖国大地长存。我欣慰地点了点头。
【结 语】
总之,将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质疑的种子,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学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9):37.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教学;以生为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入手,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语文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开展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呢?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
一、精心设计有效问题,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要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率,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雨点》这一课时,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质疑品质。比如,“雨点激起地面的灰尘把老师漂亮的鞋子弄脏了,那么雨点还会落在哪里,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发现雨点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但要注意问题的发散性,还要注重问题的探究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时,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刘备来了两次,诸葛亮是否知道,你是怎么看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这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有助于深层挖掘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兴趣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颠覆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与看法,引导学生采用求异思维来思考问题,从多种角度挖掘文章的思想宗旨,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在创新创造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和拓展。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小学生对此类文章非常感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仔细分析文章中小动物的不同性格,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灰太狼”和“懒羊羊”,用不同的形体和表情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上,这种表演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对文章的再创造,同时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故事结尾:“这时,狼向小羊扑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情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续写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加强综合能力发展,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语文教育肩负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责任,在教材中也有着大量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因此,我们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面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此外,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和顽强意志。人生处处充满了挑战,只有勇于面对挫折,才能战胜困境,不惧挑战,让自己告别平凡,活出精彩。因此,从学生小学时期开始教师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和顽强意志,让学生敢于直面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例如,在教学《小草与大树》时,我们可以采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会文章所传递出来的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识品质,在夏洛蒂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同样的渺小和“卑微”,但夏洛蒂不畏世俗偏见和恶劣的环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树立向夏洛蒂学习的决心,把夏洛蒂当作自己的榜样,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拼搏,不惧挑战。
四、注重分层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要想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作业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作业的密度和适度,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比如,优等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可以适当减少练习量,让学生可以得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训练效果,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写作时,优等生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有文采,中等生则要思路清晰,学困生则只要将事件阐述清楚即可。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2]齐艳.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的一个专业,被人们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工矿企业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实用性。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汉语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人才上。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
二、调整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可开设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2.提升课程。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设置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基础知识、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1.全程辅助职业规划。大学一年级,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大学二年级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学三年级帮助学生分析职业去向,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分类指导。大学四年级让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2.理论联系实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听、说、读、写、摄、录”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社会上各种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