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行业质量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逆向物流 医药行业 问题 措施
一、逆向物流的定义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除了正向物流外,还有逆向物流。对“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较早的描述是由美国学者Lambert和Stock在1981年提出。而后,在1992年,Stock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生、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在此基础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其进行了规范性描述,即“逆向物流通常用于描述再生、废品处置、危险材料管理、具有更广泛的视角,涵盖所有的资源节约、再生、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
二、医药行业逆向物流概述
1.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定义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药品的逆向物流”,是指药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药品的物流错误、商业退回、而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这些药品还存在再利用的潜在实用价值,药品企业为这部分药品设计一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使其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药品循环利用的活动。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在当今资源紧缺的竞争环境下,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出现,将使得该行业从根本上节约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避免由于药品事故的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
三、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的现状
药品逆向物流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与回收逆向物流。药品的退货逆向物流主要包括:1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停止销售的医药相关产品;2.顾客投诉: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如外观、色泽、口味等与正常药品有差异或者药品局部变质,药品超过有效期、说明书不规范等;3.配送中心或门店退回:药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货品短缺等;4.厂商主动要求撤回;如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更换包装或市场策略等5.商业退回:主要是药品经营公司因药品滞销积压。
2.我国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政府对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管制与激励力度不足
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是逆向物流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2007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可以说,这无疑是完善我国药品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药品实施监控管理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在尽量减少药品的安全隐患和对消费者的损害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维护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但是,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公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的行为。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纷纷致力于药品正向物流系统的建立,投人了大量的资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大部分药品企业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时候造成了退货和回收困难及混乱的局面,在药品退回到企业或回收后,如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企业整个药品逆向物流系统不能得以有效的运行,亦难以达到挖掘新的利润源、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升企业形象等目的。
四、发展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部门加强管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虽然,逆向物流的概念引人我国较晚,但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监督和指导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2.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从企业的外部考虑,设置专门的逆向物流回收中心是节约型逆向物流的最佳选择。处理过程标准化,既可以节约处理时间和成本,又可以汇集企业信息,有利于产业发展。
(2)企业的内部着手,首先,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最后,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库存管理。
3.从源头提高产品的回收活性,加强对过期药品回收的管控
在生产这一环节中就要致力于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在制造环节中进行深度挖掘,强化逆物流化管理。同时,鼓励强化定点回收制度,开展定点回收过期药品制度,有利于民众自觉参与回收工作。首先可以缓解药监部门大范围回收过期药品的压力。其次,也使企业可以借助回收过期药品的契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4.药品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目前,UPS、联邦快递等目前均开展了逆向物流业务,如果医药生产企业将医药逆向物流外包给具有资质的并且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那么将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战略竟争优势。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又将为药品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逆向物流;医药行业;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逆向物流综述
1.逆向物流的定义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除了正向物流外,还有逆向物流。对“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较早的描述是由美国学者Lambert 和Stock 在1981 年提出。而后,在1992年,Stock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生、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在此基础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其进行了规范性描述,即“逆向物流通常用于描述再生、废品处置、危险材料管理、具有更广泛的视角,涵盖所有的资源节约、再生、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
2.逆向物流的发展与推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Stock、Kopicki为代表的外国学者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逆向物流的管理策略、优化及库存控制上。随后,逆向物流的网络规划、数学优化模型、博弈分析等分析工具越来越多被运用到逆向物流管理研究中。2005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第三方逆向物流。20世纪末,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逆向物流被逐渐的引入我国,学者们也开始关注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不过,最重要的推动力来源于国家的法规强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生态效益。如:在美国,议会引入了超过2000个固体废品的处理法案。在德国,1991年颁布的关于包装材料的条例,要求厂商回收所有销售物品的包装材料。2003年,我国出台并开始实施《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法草案》等等。
二、医药行业逆向物流概述
1.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定义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药品的逆向物流”,是指药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药品的物流错误、商业退回、而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这些药品还存在再利用的潜在实用价值,药品企业为这部分药品设计一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使其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药品循环利用的活动。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在当今资源紧缺的竞争环境下,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出现,将使得该行业从根本上节约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避免由于药品事故的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 众所周知的一个案例:1982年9月29日,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服用含氰化物的强生公司生产的“泰莱诺尔”药而中毒身亡的严重事故。此事件发生之后,强生公司不是回避和推卸责任,而是在首席执行官Jim Burke的领导下广泛运用了逆向物流系统,紧急从零售商和消费者手中回购可能有问题的产品,并进行集中处理,迅速控制了问题产品的扩散和使用。同时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质量保证措施,再通过广告媒体大力宣传,很快重新树立了产品良好形象,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重新赢得了顾客信赖,同时也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随后的5个月,强生再次夺回了原市场份额的70%。
三、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的现状
药品逆向物流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与回收逆向物流。药品的退货逆向物流主要包括:1.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停止销售的医药相关产品;2.顾客投诉: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如外观、色泽、口味等与正常药品有差异或者药品局部变质,药品超过有效期、说明书不规范等;3.配送中心或门店退回:药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货品短缺等;4.厂商主动要求撤回;如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更换包装或市场策略等5.商业退回:主要是药品经营公司因药品滞销积压。药品的回收逆向物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企业对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据悉,2005年白云山和广药集团在广州推出免费更换过期药品活动。上海、湖北、山东、海南等地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活动。但回收的主体却不同,有的是药厂、有的是零售药店,没有一个统一且系统的规定。2.非法商贩或非法医疗机构,从消费者手中收购过期药品。相比较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这些过期药品经过重新包装,流入农村基层药店或医疗机构。一旦患者服用了这些过期药品,轻者会延误病情,重者会危及生命,从而也造成了国内过期药品市场的恶性循环。
2.我国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政府对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管制与激励力度不足
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是逆向物流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2007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可以说,这无疑是完善我国药品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药品实施监控管理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在尽量减少药品的安全隐患和对消费者的损害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维护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但是,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公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的行为。《药品管理法》也只是规定了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单位不得使用过期药。但对家庭过期药的处置,在法律上还是“空白”而法国的药业组织早在1993年就决定成立全国药品回收协会,其任务比政府法令要求的还更进一步:除回收药品包装外,还回收所有未曾使用的药品,无论是过期的,还是仍然在有效期内的。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纷纷致力于药品正向物流系统的建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大部分药品企业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时候造成了退货和回收困难及混乱的局面,在药品退回到企业或回收后,如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企业整个药品逆向物流系统不能得以有效的运行,亦难以达到挖掘新的利润源、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升企业形象等目的。
(3)医药流通领域不规范,逆向物流的渠道多样化
由于医院、社会物流企业以及零售终端等各个节点的退货程序不规范,且多以各类拆零药品的销售退货为主,导致目前我国药品的逆向物流大多处于无序状态,国家层面专门的药品逆向物流管理规范还不健全。根据我国专业的医药物流管理和建设研究咨询机构——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追踪调查,目前我国药品的逆向物流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大多数医药企业除了按照自己的仓储、运输规定进行操作外,国家层面几乎没有专门的药品逆向物流管理规范。最严峻的是,无论是新版GSP征求意见稿还是正在征求意见的《药品物流服务规范》,以及诸多药品冷链物流标准,都没有涉及到药品逆向物流的操作规定和处罚规定。可以说,我国药品的逆向物流操作标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以企业的各自规定和习惯为准,普遍存在着极大的药品隐患。
四、发展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部门加强管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虽然,逆向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较晚,但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监督和指导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为促进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国家应该针对药品逆向物流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制度。在很多药品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逆向物流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情况下,尤为需要政府的激励。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经济激励,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对于规范药品逆向物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2)对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中小企业实施优惠信贷政策。
(3)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对药品企业进行监督。
2.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从企业的外部考虑,设置专门的逆向物流回收中心是节约型逆向物流的最佳选择。处理过程标准化,既可以节约处理时间和成本,又可以汇集企业信息,有利于产业发展。
(2)从企业的内部着手,首先,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最后,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库存管理。
3.从源头提高产品的回收活性,加强对过期药品回收的管控
在生产这一环节中就要致力于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在制造环节中进行深度挖掘,强化逆物流化管理。同时,鼓励强化定点回收制度,开展定点回收过期药品制度,有利于民众自觉参与回收工作。首先可以缓解药监部门大范围回收过期药品的压力。其次,也使企业可以借助回收过期药品的契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4.药品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目前,UPS、联邦快递等目前均开展了逆向物流业务,如果医药生产企业将医药逆向物流外包给具有资质的并且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那么将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又将为药品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柳键.逆向物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06)
[2]张熙.逆向物流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孟令全,2007.
关键词:医药企业 原料药 出口市场
原料药作为我国唯一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制品,在我国的医药产业结构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我国从2008年开始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原料药生产大国,但是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原料药有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理论体系和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原料药企业和市场有面临着新的一轮挑战和调整,原料药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和市场梳理。
一、原料药市场现状
(一)原料药国际市场现状
原料药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分工细化的过程,国际医药市场为了满足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量,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逐步成长并逐渐形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原料药产地主要为西欧、日本、中国、印度和北美五大主要生产基地,修为最大生产基地,且为净出口,日本基本自给自足,小部分进口,北美为主要进口国,中国和印度为主要出口国。因此,在与西欧市场竞争和抢占份额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主要以生产低端通用名的原料药为主要市场,西欧则以生产高端原料药为主要形态。预计未来原料药的市场空间广大,其中仿制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将可能持续扩张,而创新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则会下降。
(二)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现状
我国原料药出口占据世界原料药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产地,原料药出口所占我国总体医药市场份额的比重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原料药企业经过优胜劣汰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出口额也呈现长期稳定增长状态,在医药监管部门的规范管理下,我国原料药生产和出口能力进一步加强,面对经融危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力度仍然呈现增长的良好发展趋势。我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并向偏远地区倾斜发展,有明显的区域产业集群化现象存在。我国原料的出口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市场,并且新的市场正在逐渐成长起来,我国原料药出口在国际原料要比重持续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二、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市场优势和面临挑战
(一)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市场优势
由于原料药的生产产业链发生国际市场的转移,其中大宗原料药的生产转向我们制造业发达,劳动力及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本和规模优势是中国原料药的主要出口优势。
我国政府对于原料药的生产和进出口给予了非常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我国原料药进出口的发展,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了医药行业的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再加上出口商品退税率增加等政治扶持政策的办法,更是推动力医药行业的兴盛。
国际原料药市场还处于持续升温和增长的状态,这也给中国原料药生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我国也在不断促进市场产品升级,高效原料药良正慢慢兴起。好的市场前景、产品转型以及先进的市场竞争力都是我国原料药出口的重要优势。
(二)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原料药的各项成本均产生增长,导致原料药的综合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下降。其次,我国原料药的生产主要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仿制型原料药,并且我国原料药的研发能力和研发规模也都有限,导致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原料药仍然存在明显的数量取胜的境地,对于原料药的质量,中国的药典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原料药长期因为杂质和残留溶剂等超标物质导致出口受阻,影响了我国原料药的出口。还有,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原料药的各生产工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环保治理成本高,节能减排,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除了产品自身升级压力之外,我国原料药的出口还面临着重要的管理和体系完善问题。原料药生产过程的监管和质量保证都没有标准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我国原料药生产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质量保证和流程监控上都存在不足,会影响到我国原料药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阻碍原料药行业出口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原料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缺少了解各目标出口国药物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营销体系的专业人才,给我国原料药出口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出口频频受阻,给我过原料药出口带来了较大冲击和挑战,面对我国持续增长的原料药出口数额,过过采取不同程度的反倾销、反垄断和贸易壁垒政策等,打压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市场,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受到打压和下降。
三、 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的战略对策
(一)行业方面
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整体医药行业实力的加强是必须的。首先,我国医药行业要采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告别旧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大规模的企业生产才能够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和深入发展。并且企业生产要形成行业的集群,要强大我国原料药市场的竞争力,市场集群形成强大活跃的市场结构,是提升我国原料药行业整体机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地位的重要保证。并且我国的原料药生产行业应当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生产方向更多的向特色原料药、高端原料药迈进,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脱离“金字塔”地层的位置,实现行业新的转型。
(二)企业方面
我国原料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光靠低端资源型的生产模式是不行的,企业要加大自身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要加强自身人才素质的培养,培养专业型精通国家市场的营销管理人才。并加强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能力,达到质量管理和标准是顺利出口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积极面对和处理国际应诉,针对国际上的反倾销和贸易壁垒等,应当采取积极的太对不断完善自身存在问题,并加强自身国际会计和法律能力,增强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增强国际应诉能力。还有就是原料药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之外,可以更多的培养东欧、非洲、以及俄罗斯等低的市场。并加强外包事业,寻找重要合作伙伴,慢慢剥离出其中的低利润产品,将市场转移到更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企业效益。
(三)政府方面
要稳固我国医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面对严重的反倾销现象,政府方面的扶持和保护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可以为我国医药行业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帮助我国医药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面对国外的歧视反倾销,我国政府应对加强国际交涉力度,建立良好多变合作关系,树立中国市场经济形象。政府还应当出台更多的有利于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和发展。同时建立机敏的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原材料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帮助企业合理规避反倾销,更好的拓展国际市场。
四、结束语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在原料药出口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威胁,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对此,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应当扩大行业规模,进行行业转型,不断增强原料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和力度,帮助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市场成功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原料药行业新的转型和综合实力的增强,稳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谢满义.瑞阳头孢曲松钠原料药欧洲市场分析及进入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裘真.从第三方服务角度分析中国原料药出口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暴涨,中药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升;苹果皮制板蓝根、毒胶囊的出现,“唯低价论”难辞其咎。不科学的降价有可能粉碎中药进军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产业梦想,导致中药产业停留在连产品一致性都无法保证的幼稚水平,甚至再度引发药品质量安全事件。
制药公司的创新动力来自药品降价,降价强迫制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重金,在现有产品专利到期前研发出下一个新药,如果管理层希望公司的盈利能够持续增长,他们就必须更加勤勉,通过研发或收购不断扩充产品线。但由于药品必须通过漫长、严谨的人体试验和政府审批才能上市,药品降价的频率和幅度必须给企业足够的喘息时间。
预计此次中药降价的平均降幅约10%,核心品种不降或提价,中药口服独家降0%-5%,中药注射剂独家降5%-10%,未进入《医保目录》的“降价绝缘体”则不会受到影响。
中药材的“反规模经济”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医药板块在一年内经历了两次调整,而且都与中药降价的传闻有重大关系。2013年四季度,传“中药价格调整年内落地”,国庆节后中药板块开始调整。但降价再次推迟,压制因素暂时解除,2014年前两个月中药板块反弹,多只个股创历史新高。
2014年两会期间,传“首批中药降价名单最快月内公布,平均降幅将达25%”,降价预期再次引发板块调整。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应用最早、经验最多、理论最丰富,中药是中国医药行业中唯一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业,国家科技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正大力推动中药国际化。但国际化成功需要以商业成功为前提。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这是中国首个通过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有望成为第一个通过FDA审批的中药,意义非凡,标志着正规医疗系统正式接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正在进行的FDAIII期临床试验计划用时两年,在全球70个临床试验中心开展960例病例研究,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支撑,企业就不可能有动力、有能力实现中药进军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产业梦想。
中药与西药的供应链截然不同。中药上游是中药材,中药材的种植受自然资源和生长周期限制,具有“反规模经济”,即生成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越高。
2009年上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出现多涨,中药材综合指数由2009年3月的1000点疯涨到2011年6月的2900多点,之后一直维持高位,造成中药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升。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出发,对中药材的良种选育、良种繁育、生产栽培、采收与加工、包装、运输、储运等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详细规范,是中国真正达到中药强国的必经之路。但药源基地的建设是一个费时费力、投入巨大的工程,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企业能够负担。
不科学的降价可能导致:1)利薄甚至价格/成本倒挂的品种停产,患者无药可用;2)企业忽视GAP,中药产业停留在连产品一致性都无法保证的幼稚水平;3)中药材需求和价格剧烈波动,农民承受损失,影响农村稳定。
“质优价廉”是个伪命题。2010年8月,安徽开创了“唯低价论”的基本药物招标模式;3个月后的国务院56号文让安徽成为全国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试点的第一省。试行以后,安徽基药平均降价47%。
在安徽基药招标结果中,个别企业激进的中标价令同行侧目:蜀中制药120片复方丹参片中标价2.99元,国家最高限价14.1元;蜀中制药10g×20板蓝根颗粒中标价2.35元,国家最高限价10.8元。在同行看来,这样的中标价还不够生产成本。
剧情大逆转。2011年4月,蜀中制药涉嫌“用苹果皮制板蓝根”,被停产整改;2012年4月央视曝光“毒胶囊”,蜀中再上黑名单。昔日的降价英雄沦为造假反派。
世界上的药分三种:又贵又好的,贵但是不好的,便宜且不好的,唯独没有“又便宜又好的”。不科学的降价,企业要么停产,要么造假,没有其他选择。为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如今各省招标基本都已抛弃“唯低价论”。
医药行业的“反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指出: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如果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相同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这一观点被称为“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逼着所有的硬件生产商必须赶上摩尔定律规定的升级速度,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多年后的市场完成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尽管反摩尔定律让所有的硬件生产商都活得非常辛苦,但其积极的一面更为重要,它促成科技领域的进步,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摩尔定律对于IT行业来说不仅是物理定律,更是竞争定律。
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为自申请日起20年,为了防御竞争者,专利申请通常在研发早期就已经开始,减去研发所耗费的10年,一种新药上市后,实际能享受的垄断期只有10年甚至更短。一旦专利到期,仿制药会在6个月内用10%的价格夺取90%的市场,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专利悬崖”。
与IT行业类似,制药公司的创新动力来自药品降价。药品降价扮演了医药行业的“反摩尔定律”,强迫制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重金,在现有产品专利到期前研发出下一个新药,如果管理层希望公司的盈利能够持续增长,他们就必须更加勤勉,通过研发或收购不断扩充产品线。
2011财年,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20家公司集中于3个行业:医药(8家)、IT(7家)、汽车(5家)。医药行业不仅研发支出的绝对值惊人,研发支出相对销售收入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黑龙江省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产业结构类型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建国伊始,黑龙江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应为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的三产结构也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辅;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向附加值更高、污染能耗更低的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截止到2013年年末,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41.4%,自建国以来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41.1%,这也标志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传统工业型省份向服务型省份转型成功。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经过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如今已进入平稳缓增阶段。今后应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经济区”战略,抓住“新医改”、“新农合”、“全民医保”带来的医药市场扩容的机遇,加快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战略性优化整合
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实现黑龙江省医药规模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有计划地扶植和培育一批基础好、有实力的医药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资产并购等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小,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优势企业的整体实力,优化黑龙江省医药行业布局,实现黑龙江省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利民医药产业园区、佳木斯医药工业园区等重点医药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集中,不断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扶植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从信息技术时代进入到生物技术时代,就生物医药而言,发展潜力巨大。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将是医药产业的主流产品市场。黑龙江省在生物医药、中药产业有资源优势、品牌和技术优势。黑龙江省应建立以哈药集团、黑龙江葵花药业等企业为主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和中药生产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带动全省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是增加保健食品的加工和研发。保健食品作为辅助医疗的产品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一些医药企业将保健食品的研制、加工、生产作为开创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区拓展。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也应利用黑龙江省现有的食品加工优势生产加工保健食品,为黑龙江医药产业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三、完善科研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企业制胜的法宝。医药企业应该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推进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开发体系,创建黑龙江省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使企业间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形式进行创新,鼓励核心医药企业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科技开发实现由“引进――模仿”的发展阶段,向“引进――仿创结合――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转变。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吸引高层次研究、学习、生产的合作,并逐步培养自己的研究和开发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并将其进行发展,努力在高端品种和前沿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加大资金投入,寻求多种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按着现代企业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原则,多渠道增加对医药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创业投资领域,建立健全适应医药产业特点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医药企业和项目给与积极的信贷支持;探索企业以专利技术、知名品牌等无形资产作担保向银行贷款的新途径。各级政府支持医药行业发展不仅应在资金上支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还应制定创新的投资、税收优惠等多项鼓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技术创新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五、健全流通体系,规范市场,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流通体系是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保证。要按照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不断完善黑龙江省的医药行业流通体系。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输出商号等形式,发展直营和特许经营,加快城市、县、连锁网点布局,要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多元化模式,形成专科专业店、网上药店等各具特色的混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集体化发展。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 分析
在1990年到2012年的22年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2%,而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增强专业特色,我们以医药行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河北省内进行了此项调研,以明确用人单位对药学专科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河北省医药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3)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具体要求;(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75份,其中社会药店26个,医疗机构38个,药品生产企业2个,药品经营企业9个。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64个(社会药店21个,医疗机构33个,药品生产企业2个,药品经营企业8个)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
根据调查认为当前及未来适应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在医疗机构内:需要制剂配制岗位的占20%;质量检验的岗位占28%;库房管理的岗位占38%;药品调剂的岗位占59%;临床用药咨询的岗位占23%;静脉药物配置的岗位占13%。②在医药企业内:需要生产操作工岗位的占3%;需要质量检验岗位的占36%;需要医药代表岗位的占28%;需要市场专员岗位的占13%;需要药品采购员岗位的占45%;需要销售内勤19%。③在社会药店内:需要药房营业员岗位的占41%;需要质量管理岗位的占17%;需要库房管理岗位的占9%;需要用药咨询岗位的占39%;需要市场调研员岗位的占13%。
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
(1)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人才学历是:高中或中专占6%;大专占50%;本科占61%;硕士占6%;博士占6%。
(2)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是:专业型占41%;通用型占22%;创新型占36%;技能型占42%;综合型占61%。
(3)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是:党员占11%;预备党员占2%;学生干部占14%;社团干部占6%;职业能力占91%;社会实践经历占69%。
(4)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毕业学校占13%;所学专业占61%;学习成绩占3%;社会实践与项目经验占66%;知识与专业技能占77%。
3.当前医药产业转型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
(1)省市级医院:基本不再需要专科生,个别医院表示还将招收少量编制外合同工;(2)县级及以下医院:都还将招收专科生,但需求都很小;(3)医药企业:除个别医药企业表示因不可知因素未考虑过5年内的用工计划外,都表示将招收一定数量的药学专科生,这也将是药学专业专科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
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1)根据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不论是医疗单位还是企业,均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这是进行药学专业工作的前提。相对而言医疗单位对药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而企业更注重技能性操作。(2)所有受调查单位都认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明礼貌等素质是必须具备的,同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不可少。(3)80%以上的受调查单位认为计算机、英语、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药事法规等课程是药学专业人员必须学习的,而根据受调查单位性质的不同,对天然药物学、疾病论、药学英语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四、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药学专业人员需求较大
根据近三年的需求情况调查,药学专业人员还有很大的缺口,特别是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药学人才。
2.药学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还需完善
根据调查结果,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医药行业缺乏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药学专业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职业素质要求有了明显变化,更注重个人能力
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医药行业更注重药学专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具有一定的特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做相应调整
调查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知识受到了各医药行业的重视,而与所从事行业无直接联系的知识则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不必要。在这样的结果下,应该多增加专业性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训项目,让学生有多一点的动手机会,而基础性课程的课时则可以适当压缩。根据调研分析,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设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这一目标,对实用性不强的有关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主要是内容),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药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让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密切;形成三梯次的实验实训体系,完成药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药学综合实验,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实行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分段实习模式,使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专业方向,包括医院药学方向,药物制剂方向,药品营销方向,药品检验方向等,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职业方向的选修课。
参考文献:
关键词:蒙药产业化 蒙药现代化 蒙药发展 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5]乌力吉特古斯,那顺达来.蒙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设想[m]. 2003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3(10).
关键词:医药企业;税收风险;纳税管理
中图分类号: D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77-02
药品生产涉及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药品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原材料采购到投料生产、产品入库,直至销售到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全过程都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相应的也为税收管理提供了辅助,税务机关及税收管理人员如能熟知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涉税风险。
一、医药行业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收入确认的风险
1.根据发票的开具确认收入,预估退货风险
当今的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市场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医药流通环节,主要是医药销售公司和医院掌握着供应商的生死脉搏。医药制造企业通常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话语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少医药制造企业都采取铺货销售的方式,主要是代销(赊销)的形式,也就是说药品经销商从医药制造企业拿到货后,并不直接付款,等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付款。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还通过延长信用期的方法吸引医药公司进货。为数众多的医药制造企业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货款,同时制药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因此,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根据所开具的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违背了税收关于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无偿赠送和展示样品,未按视同销售进行核算
通常销售药品是不能采取买药品赠药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方式现货销售药品,乙类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则不在限制之列。
3.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并入收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扶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惠及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很多省、市及地方政府也都陆续出台了包括对医药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拨付专项资金在内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该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取得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企业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着重加强监管。
(二)成本费用扣除的风险
1.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中药材等,虚增材料采购成本
医药制造企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因此大部分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购入,以购货发票作为凭证入账。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所需的粮食等原料、中药生产厂家所需的中药材等有可能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的环节,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收购单位即用票单位自行填开,没有购销双方的约束机制,因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业务数量多,而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收购的货物很难准确核实其真实数量,因而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难以掌握。若纳税人虚开收购发票或多开收购金额,不仅多抵扣增值税,而且给企业下一步多列生产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埋下伏笔,形成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风险。
2.未按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多工序生产、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模式。会计上通常的处理程序是:首先,企业应先制定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其次,平时收到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最后,平时领用、发出的材料,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制造业企业容易利用成本核算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利润,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不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更是常用的手段,在征管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3.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条件的,超过规定比例扣除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广告宣传,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广告宣传除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约束,还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药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规定,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资产税务处理的风险
1.资产损失未按规定进行处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企业是资产损失的多发行业,一方面由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所致,药品有着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质量规定,那些经检验不合格或超过保质期的原料、产成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特点所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加之不合格品返工、销售过效期退货等等因素,每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大约在0.3%—0.5%。再有就是,当前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医药制造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会遭遇到坏账、死账等问题。
2.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近年来,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针对医药行业颁布的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s)和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规范,要求医药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必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严格审核进货来源、规范地管理存放药品、准确地追踪流向。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并详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关键数据。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并执行GSP和GMP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我国制药业从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医药生产流通领域也正面临全面的改革冲击,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医药企业发展助力,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一大批如“用友”、“金蝶”、“安易”、“佳软”等著名软件开发商也推出了一批适用于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软件,有的还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管理软件。
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一)税收政策不易把握的风险
1.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来源于政策的时效性。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更新较快,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规章。对于企业来说,经常会面临无法确认经营活动适用哪个税收政策的问题,一旦采用了已失效或废止的文件,就会产生涉税风险。
2 .无法及时获得地方税收法规的风险
对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税收政策法规,纳税人可以通过经常查阅相关网站的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省、市范围内的地方性税收政策,由于和传播渠道较少,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通知或提示,纳税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税收政策法规,从而产生无法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对一般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目前,医药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的企业集团相继涌现,但是医药行业税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从而导致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错误,出现风险。
2.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条件与政策不符。《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发生变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3)企业自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不符合政策规定。药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据权威预测,今后几年药业行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年平均递增幅度将达到12%以上。这种趋势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国家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的扣除范围及标准有明确规定,所以企业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第一,政策把握不准,有意无意中扩大了研究开发费项目的扣除范围,减少了应税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