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引导;教学方法;研究探索
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引导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充分发挥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方法的作用也需要调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力量。
一、建立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实践基础
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思想文化素养是确保初中化学中的引导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动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引导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说,开头第一件事便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支持下才会对化学课程有求知欲,开始重视初中化学基础的学习并且乐于通过教师引导教学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形态的水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流动声音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水”有兴趣了这时将学生的心思引导有关“水”的组成、净化等问题上时过渡效果很好,这边说明吸引学生兴趣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2.提升教师素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引导方法的主要执行者和主导者,这一方法能否发挥高效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休戚相关。为了能做好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明确的教学目标。②高超的教学能力。③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善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论。
二、创造教学引导方法的执行环境
教学引导方法是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之一,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基础。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所授的课程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学生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信赖,利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影响巨大。教学引导方法的实施同样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适应教师的引导教学方式,理解教师开展引导教学的原因并掌握引导教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初中化学课堂上和谐师生关系包括:在化学课堂上建立公平、公正、民主、开朗的状态,师生之间维持相互信任、信赖的感情,且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效果良好。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学引导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式,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实践应用所需的环境、观念也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引导方法的应用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换言之,教学引导方法的顺利使用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学习《燃烧及其利用》这一单元的时候,初中化学教学首先要让自己从思想观念上认定学生才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主体,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燃烧的要求和效果,同时辅以大量学生自主参与的燃烧试验锻炼学生的各项自主能力。
3.正确认知当前教育教学形势
作为一个出色的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掌握高超的化学教学技巧,还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形式。目前,新课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地初中化学教学形势已经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的教学形势是“引导教学方法”的使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三、有序开展教学引导工作
教学引导方法是指导实践工作的理论知识,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的是对化学教学引导方法进行有效实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稳健有序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引导工作、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化学教师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第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学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酸和碱以及简单的酸碱反应。然后根据教学计划开始教学,先教酸的概念、特征和特性,然后再教碱,最后再综合讨论酸碱化学反应。在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引导方法分别包括:自主学习法、范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引导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经常有人说化学课程是一门实验课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但实际上,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概念与基础实验并重的学科。凡是认识到初中化学课程本质的人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都会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应用也是如此。化学教学中教师以理论性质的引导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和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以《化学与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教学方式主要有①将理论知识教学融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在理论教学中了解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然后以社会调查或者实验的方式去了解这些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展开学生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思考。②引导教学方式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展开。这一单元内容的核心便是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化学在生活之中的应用,授课时情境创设的主题必须紧扣这一核心。③明确区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化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引导教学是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引导教学方法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当然,现在对教学引导方法的研究可用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对方法实施需求的研究,如“如何让引导教学方法发挥实际效果?”二是对方法策略的总结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依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浅析[J].新课程(教研),2011(04)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37-02
比较法是认识世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区分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同一个事物,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一、初中化学中比较法的基本概况
很多学者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广泛运用比较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清晰地认识世界。
比较法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比较,就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对比、比较,排除视角和主观因素,得出客观事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比较法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入门知识,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辨析事物,进而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认识。
二、初中化学中比较法的常见类型
1.列表比较法。列表比较法是指教师在讲授化学概念或原理时,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总结出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并以表格形式表达出来,直观而又方便。比如,“人类自身保护”这一话题,教材上的解释很繁琐,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个时候,表格就直观地表达出来,学生也就一目了然了。
2.实验比较法。化学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比较出不同物质的各方面差别,便于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直观地洞察事务的本质。
3.分析比较法。由于受年龄、阅历的影响,初中生在认识事物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把相似的两个事物透彻地区分开来。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分事物,从而加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三、初中化学中比较法的应用
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既可以比较同类事物,又可以比较异类事物,还可以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可以是定义、概念的比较,也可以是状态、性能的比较。
1.基本概念比较。比较法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中。人教版初级中学化学课本中许多抽象的、易混淆的、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需要用比较法来区分。通过比较,可以区分这些事物之间的隶属关系、相似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对立关系等。比如,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通过对它们各方面的具体比较,可以更好地区分元素与原子这两种不同物质。可以明白: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而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与水分子都有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也就是盒内有8个质子,那么它们就被统称为氧元素。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比较法。
通过概念比较,可以对四种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直观而又清晰,从而得出更系统、清晰的认识。
2.基本原理比较。化学基本原理在化学课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原理反应也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对这些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就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便于学生化学体系的构建。
例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比较。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那么这个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变化的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高,也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低,则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又如,不同物质与同一物质的反应,可以比较出不同物质的相似之处。例如,CaO(白色或淡黄色;熔点2572°C;PH值为12;可与酸反应,不可与碱反应);K20(淡黄色;熔点为350°C;PH值为14;可与酸反应;不可与碱反应)。由此可以得出CaO与K2O化学性质相似,PH值相近,与酸与碱反应也极为相似,两个都是碱金属的氧化物,在周期表中排列相邻,化学性质也相似。
3.实验比较。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是充满趣味的。在实验中通过比较法可以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不同本质。通过实验过程中产生物体颜色的不同,可以区分各类物质。如果产生固体的颜色是红色,那可能是铜、氧化铁。是绿色可能是:碱式碳酸铜。如果产生液体的颜色是无色的,可能是水或双氧水。如果是蓝色溶液,可能是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或者硝酸铜溶液等。
4.物质的性质比较。
碳与一氧化碳性质比较:
通过比较对碳与一氧化碳物质有了系统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学习。对铁离子、铝离子与钠离子氧化性的比较,则可以依据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随非金属性减弱而减弱,金属性则依钠,铝,铁的顺序减弱,从而得出氧化性铁离子大于铝离子,大于钠离子。通过此类比较,可以把握物质的不同性质。
四、结语
比较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是一种非常好的学生学习方法与教师教学方式。比较法的采用可以更好地区分抽象的、易混淆的事物,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柱荣.浅谈“教、学、练”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12,(02)29.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实效
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为构建出高效的化学课堂提供条件。
一、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其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还能得到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潜能,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这也符合新时期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时,教师就可以以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真实而有效。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像是点燃生日蜡烛、烧煤供暖、发生爆炸等情景,然后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呢?我们要怎样来探索燃烧的原理呢?”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在学生猜想得出了答案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的发散,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当前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为其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机会。例如,在教学“溶液的浓度”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同样多的红糖水哪杯最浓,同样多的白糖水哪杯最甜,从而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知来增强对浓度的理解;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溶液的浓度都与什么有关,并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与交流,他们的答案会不断地完善,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完善,从而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课堂教学的手段越来越丰富,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将其适时地应用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与新颖的模式下进行问题的思考探究,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节的内容时,由于这节内容主要是为学生介绍酸和碱的基本性质,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录制一些简单的小视频,为学生介绍酸和碱的知识,当然,也可以在视频中演示酸和碱遇到红色的石蕊试液时的变化,从而使教学视频生动直观,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酸和碱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在课前自学中不懂的问题,以便给予解决,教师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如:“怎样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得到了增强。并且,学生如果还有不懂的内容,他们也可以在课下观看之前的视频,通过回顾、总结与反思,将所学的内容理解透彻,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目标,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和环节得以优化,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地构建出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孙佩.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并不断地对其积极作用进行探究。相对应而言,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此时就需要从学生兴趣入手探究具体的教学手段。
1 化抽象为具象,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课本中的知识有许多较难理解的部分, 许多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虽然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理解, 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 这一方法也不是非常的便利, 而且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基于此种情况,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增强学习的兴趣。
举例说明, 对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进行教学时, 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并以此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学习课本内容可以了解到,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概念学生并不能够深刻地领会,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看不到分子和原子的, 我们只能看到由其组成的一个个的实体物质, 比如说水和水蒸气。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等技术, 将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分子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对分子进行具象化理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还可以将分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的形式, 让学生能够更加立体地感受分子的运动, 从而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 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 化学课堂生动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为考试服务的, 因此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陷于题海之中, 渐渐磨去了自己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其在激发学生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还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举例说明, 在进行九年级下册《酸和碱》这部分的课堂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以《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为例, 其教学内容包括要求学生基于课本内容自制酸碱指示液, 并且能够运用自制的酸碱指示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教师在按照课本和教学参考进行这部分的讲解过程中, 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把酸碱指示液的制作过程用动画加幻灯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尝试的愿望。接下来, 如果教师只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学生, 石蕊试液遇酸会变成红色, 遇碱则变成蓝色, 学生可能就只是单纯地将这一知识点记下来, 不会作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教师从网上截取一段检验溶液实验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溶液的变化, 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探究欲, 从而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在自己动手试验的过程中, 就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指定的溶液, 会想要探索像食醋、石灰水等等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溶液的酸碱性, 进行创新性探究。另外, 在进行拓展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播放酸雨的画面以及其分布的地区等信息, 激发学生的联想力进行跨学科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3 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 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一旦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便利性就开始大量地运用到教学之中, 但是,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注适度原则, 合理分配信息教学的时间与顺序, 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活跃性。教师不能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借助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一定要将其当作教学的辅助工具。否则, 学生很可能在视频、动画等手段的影响下无心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只想看教师展示的画面, 从而破坏化学课堂的严肃性。另外, 插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时机也非常重要, 不能一开课就打开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 要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尽可能让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然后,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较难理解的抽象化知识进行信息化教学。如, 在讲解《空气》这部分内容时, 虽然学生能够记住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难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立体化展示。
总之,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也需要逐渐地融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不断探索其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 消除弊端, 促进初中化学课堂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但是说到发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其实有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的桥梁.一些学生更是认为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实验,让化学学习接上“地气”,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比如,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妈妈们用做饭用的碱面来清洁一些满是油渍的东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清洁的效果却是非常好的,碱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渍的功能.那么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油污难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渍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但当这一物质遇到碱性溶液之后就会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教师可以在完成烧碱溶液与油脂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性课外实验,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碱面分别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较其共同现象,从而得到这些物质都是碱性物质.通过这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留意各种现象,寻找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努力的学好化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
【关键词】基础、规律、精析、强化、训练、信心
1、重视基础,循序渐进课本是学生复习的蓝本。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教材。因此,复习的关键是过好教材关,在复习的第一位要求学生重视阅读课本,应在课本上下功夫。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去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学能力,理解教材内在的规律,逐步是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因此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对照课本进行知识点的回忆整理,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并对重点内容反复体会思考,加深理解。平常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循序渐进,尽量分散难点,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为了便于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现将初中化学有关基础知识归纳如下: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等等。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列举几项: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另外还有几十项,不再一一列举。
2、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相应的复习方法。如基本概念的复习,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涵义,把握其外延,常用归类法,辩证法。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以元素化合物为中心,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应用求巩固,以计算求能力。在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不要搞“偏、难”的内容,这样会适得其反。抓基础不可轻重不分,而要引导学生抓基础中的重点和关键,做到以点带面,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组成一个整体。
3、专题实验,总结规律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中都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实验题都设法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一是实验题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撑,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②掌握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技能;③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常见的酸、碱、盐等;④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⑤会解释结论,得出结论;⑥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等。学生需掌握下列内容:
3.1.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3.1.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3.1.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3.1.4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二是集中复习,把实验分为专题来进行复习,可收集近期模拟试卷上的典型实验试题,进行实验的组合、变形,加以理解掌握,最终形成整个实验知识的框架和网络。
3.2.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3.2.2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3.2.3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4、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1)考前除了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不留“盲点”外,还要调整好生物钟。理化在下午2-4点钟开始考试,事先最好做些调整,将人的兴奋时段调整到下午2-4点,这正是多数人在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段。 (2)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品新鲜、清洁、健康。以蛋白质、豆类为主,不要过多摄入大鱼大肉。考试期间不宜吃得太饱,考试间隙可以吃一些糖果,迅速补充能量,稳定情绪。(3)考前要熟悉考场和周边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巧妙答卷,事半功倍。进入考场选择合适的答卷方式也很重要。拿到试卷以后不要急于答题,先把试卷从头至尾迅速浏览一遍,对题量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对较难的一时还没有思路的题目,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可以先空下来做其他的题目,最后有时间再来攻破难题。
以上是我通过:1、重视基础,循序渐进;2、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3、专题实验,总结规律,4、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等四个方面对“初中化学考点复习法”的焦点进行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83-02
中考是考核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大检验,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高考具有深远影响的考试。化学课程是从初三开始进行学习,时间上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因此相比于其他课程化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求更为苛刻;内容上为今后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尤为重要。初中化学教学通常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进行,而近期的中考试卷作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捷径,从试卷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点及其需掌握程度,因而对中考试卷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受到师生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吉林省地区近六年中考化学试卷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一、了解中考化学现状,整体把握试题
教育部在2011年重新制订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因此2012版教科书[1]也相应调整了教材内容,相继从2013年起中考化学试题也做出了相应改变。从中考试卷的内容而言,近几年在生活生产上应用的题目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广泛地接触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事或物,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2]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吉林省中考化学采用物理和化学合卷的方式,化学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中考化学共五道大题,2010―2012年各大题分值配比为:单项选择题8分、填空题12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2013―2015年:单项选择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3]。
二、分析中考试题题型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一)题型分析
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在前三道大题的考题形式都分为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表1是这两种题型在三道大题中不同年份的分值。
从表1可以看出,近六年三道大题总分保持32分,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总分值比保持在约2∶1的比值,除2014年分值比是1∶1外。具体来讲,在单项选择题上这两点问题的分值基本保持相等的分值,而填空题和简答题上基础知识点的分值多于生活实际问题分值(除2014年外)。
表2(见上页)表示在实验与探究题中,考核理论性知识与实验及实验操作。每年此题都会考查两个方程式的书写,其他均为实验与操作的题,可见实验比重很大。
(二)针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
1.单项选择题。2013年起单项选择试题数量增加,有利于考生从备选项中选择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刺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
2.填空题。填空题没有备选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度,教师应反复强调易考和易错的知识点。例如:写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为易考题[4];空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或有毒气体却是SO2为易错题。教师多次强调,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答题准确率提高。
3.简答题。简答题虽然“一空”分值小,但多答不扣分,将其视作“大题”,锻炼学生“敢写”和“多写”的能力。“一题多问”试题每一问都有关联,要求学生完整读题后再做答,在题中找到线索是解题“钥匙”。
4.实验与探究题。教师应采用视频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实验技能。视频便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从而了解反应原理、识记方程式。教师的实验再操作使学生再次感受实验过程,形成深刻记忆[5],同时进行改进实验、变换反应物的实验教学。
5.计算题。近几年计算题形式单一,仅在元素原子质量与质量、体积、溶解度等数量关系的转换上设题,答题突破口为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用。
三、深入分析试题内容及其应对策略
(一)内容分析
对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考点主要在空气中的气体,酸、碱、盐,金属及其性质,新能源气体这四个部分。从表3中可看出,新课改后酸、碱、盐知识点比重下降,但仍占最大比例;以制备空气中气体CO2或O2的实验为主;2012年以前H2作为新能源占较多分值,但H2在安全、制备、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线;2013年“能源新宠”甲烷取代其位置,CH4在利用、安全、制备、运输上都远远优于H2,所以其作为新能源气体逐渐在中考化学试卷中占一席之地。在2015年甲烷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失去题目“新鲜度”;2015年的题目内容新颖,试题多以不落实到具体物质,但考察化学知识共性问题;而时事热点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带有“绿色化学”、“低碳生活”等字样的题目在近几年明显增多。
(二)针对试题内容的应对策略
由于考点分布不均,所占比例不同,且有较明显的升降趋势。因此,针对不同考点内容总结出如下的学习策略:(1)课堂应着重于对金属、资源、能源及常见酸、碱、盐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焦点应转移到实践应用上;(3)关注时下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并运用、设计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活动;(4)要注重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和常见气体制备的相关实验内容的讲解。(5)中考主观题目增加,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关注中考试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注化学中考试题,提高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初中化学的学习通过师生间共同协作,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达到教学目标的。初中化学是小学《自然》与《科学》课程的升华,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铺垫,因此初中化学的学习既是提升,又是基石。由此让学生从小接触化学、了解化学、融入化学,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吉林省2010~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Z].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复习课;实践与思考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化学是一门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类学科,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学符号有时既可以表示微观水平上的某种物质,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