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科学生物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培智;生活适应;实践;感悟
引言:
生活适应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技能。针对现实生活中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低下,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等实际问题,如何让智障儿童立足社会,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态度及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则是我们培智教育工作者要达成的目标。在生活适应课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适应技能,矫正和改善他们的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下面是本人在生活适应课实践中的几点实践和感悟。
一、重视劳动技能教育,上好生活适应课。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要使他们真正实现残而不废,融入主流,自谋出路,自食其力,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利用生活适应课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重视劳动技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确保劳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发展家庭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校在各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教育和训练。制定集体和个别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看学生为朋友,积极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师生同学、共乐。
比如,在卫生扫除课上,扫地、拖地、擦桌子、收垃圾等各项任务学生有分工,有配合,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动手劳动的欲望得到满足,做完后进行评价和奖励,这样个别不愿劳动的学生也逐渐地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学生的劳动技能会在劳动中渐渐培养起来。
二、生活适应课的内容及教法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
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这样才便于他们完成,尽快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自信心,形成独立做事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要求高一些,让他多做一些,教师给予指导;对能力差的、手脚不方便的、理解慢的,要求低一些,少做一些,教师多帮助一些。智障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上应采取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到准确无误后,再把相邻的环节结合起来,最后才能把所有的步骤综合起来。例如:我们班实行卫生值周,首先让能力强的学生先做,老师教他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教师监督,做得不好或者没擦到的地方教师指出来,持续两三天后,学生就做得很好了,同时,让其他的学生注意观察、学习怎么做,每个同学都做好值周的准备。之后能力差的学生做的时候,做过的学生适当指导、帮助。值周一轮之后,每个学生的劳动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在劳动中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且还让学生把做的过程说出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要求教育者事先把每个环节都用准确而明了的语言说清楚,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有助于矫正他们的言语障碍,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
三、生活适应教学校外延伸,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学生习得的成果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检验。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擦桌子、拖地之后,我及时向家长汇报劳动成果,并叮嘱家长放手让学生在家里锻炼、及时巩固劳动成果。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尽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学校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给智障学生家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中来,从而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习惯后,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要从自我照顾向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过渡。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职业个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此外训练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语文、数学等文化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结语:
事实证明,在智障学生生活适应学习的路上注定充满艰辛和汗水,但它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渗透到我们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精心的培育和浇灌,就会给智障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3)
[2] 侯冬梅, 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05)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31-02
目前,在农村生物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重教轻学”现象。教师大都比较重视教材内容的讲授,而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笔者从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新课、如何听课、怎样在课后巩固所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刚开始时,教师要教学生阅读教材、写出学习重难点、记录疑问等预习方法,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做好预习功课。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便会养成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稍放开手,只提供给学生章节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主预习。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基本步骤为:
(一)指导学生粗略阅读教材。展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把新课快速浏览一遍,对新课有大致的了解。例如,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时,教师可展示预习提纲:“(1)说出生活中你所认识的生物。(2)生物有哪些特征?(3)机器人、钟乳石属于生物吗?为什么?(4)什么是生物?”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指导学生精细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例如,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一课中,教材在每一个与生物特征相关的知识要点后面都列举了相关的例子,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该课进行第二轮细读时,要提醒学生留意那些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例子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要求学生一边细读,一边在书上标出重点词句,并在笔记本上记录感悟或疑问点。例如,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时,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理解的问题或内容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在预习阅读笔记中写道:“什么叫实验组?什么叫对照组?”“如何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还有一些学生在笔记中写道:“种子萌发实验只探究了水、温度、空气因素。种子萌发需不需要光?需要肥料吗?”
(四)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在预习阅读教材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不愿意去思考,或者不知道怎样去思考。他们的阅读停留在表面,导致听课时不能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寻找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加强问题意识。比如预习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实验内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和重点后,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要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把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遮盖起来?”“在实验中碘液起什么作用?”等问题。
二、教给学生听课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方法,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听什么、记什么和思考什么。
(一)让学生明白要听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课时,带着在预习过程中记下的问题认真听课,通过听教师的讲解解除疑惑。当教师讲到重点和疑点时,边听边思考,紧跟教师讲解的思路。在听课时,要特别注重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在执教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鸟类的双重呼吸》时,让学生明白:鸟类的呼吸系统结构特点(有与肺相连的气囊)决定了鸟类吸气和呼气(即每呼吸一次)时都有空气进入肺部,从而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即每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满足了鸟类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同时要注意气囊没有毛细血管,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所以鸟类的呼吸器官只是肺而不包括气囊。另外,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讲评例题时,要能理解教师讲解的题目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又要注意此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思路;经教师讲解后,假如仍有些问题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找机会向教师发问,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
(二)让学生明白要记什么。以往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时候都是原封不动地抄写教师的板书,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很差。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要记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要记住教师讲的“新”的知识。二要记住“实用”的内容,如训练或考试中很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三要记住自己的知识库中所“缺乏”的内容,通过记笔记来弥补知识的缺漏。四要记好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五要记住课本内容和发散性问题。六要记住听课时候即时产生的种种体会和感悟心得。七要记住要求当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对所做的笔记,课后要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做好记录,消化所学知识,使其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让学生明白要思考什么。让学生在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锻炼和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在完成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节实验后,学生了解了基本内容和重点,了解到种子的萌发受温度、空气、水的影响。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回顾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积极思考并尝试解答以下问题:“你的实验结果和原来的设想一样吗?假如不一样,怎么办?”“植物生长需要光和肥料,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光吗?需要肥料吗?”“种子的种皮和子叶被虫蛀了,还能萌发吗?”“种子在任何时候都能萌发吗?”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或让他们做教材同步练习,通过练习促进思考。当他们被问题“卡”住时,可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来解答,也可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找出答案。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解答方法,听课时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有成就感,即使一时不能解答,通过教师讲解,也容易接受、吸收,使学生产生一种想进一步认识、探索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课后巩固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学内容不等于将课本知识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时,着重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归纳――反馈”的梳理。如教学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鸟类》这篇课文后,学生对鸟类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散乱,还未系统化,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完成理解应用的相关题型。所以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重新精读教材以及课堂笔记,巩固所学,一方面找出并记住基础知识,把好基础关;另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复习重点内容“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让学生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特点几个方面去归纳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把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进行比较,从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找出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不同点,进一步归纳鸟类的特征,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关系,让他们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和难点“双重呼吸”理解得更透彻。另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定量的不同梯度的题目来领悟本节内容,对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和巩固。
论文关键词:听课质量;学习态度;人格魅力;理论素质;教学能力
对“课堂学生爆满”和“课堂学生所乘4无几”两种现象,有的人很容易与教师讲课好坏联想起来,这不无道理。可是,教师课讲得好学生就一定会来上课么?仔细思考一下这两种现象中学生的状态,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前者,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不是教师通过诸如上课点名等手段强制学生来上课。后者,对于这个课堂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出于不喜欢此门课或不喜欢教师等原因就选择逃课。两种现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显然不同,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也存了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呢?本文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导与引导
首先在思想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教导与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给自己立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如何主动去学习。正确教导、引导很关键。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在新生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学习的终点,经过三年高中的紧张拼搏,现在终于可以享受了;也有的学生习惯了以前在学校有教师管、在家有家长管的学习方式,来到大学后失去了高考这样大的奋斗目标,突然觉得无所适从,一片茫然;有的学生听取了学生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并且学着尝试。在大的背景下,英语四、六级与毕业、找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大多数学生很快陷入考四、六级中。另外,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殿堂,学习方式的差别也会令一些学生很不适应。高中时,课堂上知识点不很密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大部分知识。在大学,不仅上课时间长,而且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笔记会增厚不少。无论从记忆规律来说,还是从脑力上看,学生都会感到吃不消。从学生的自信心上来说,他们会不适应一堂课下来有这么“多”听不懂之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采取措施,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进校后,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并且告知学生以后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结合所教课程给学生以引导、以信心。
2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有了上述这些心理准备,并逐渐适应环境,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给自己立下人生目标后,他们会去主动学习。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昵?或者说教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课有魅力以吸引学生来听课呢?
2.1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的品质、性格、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构成一种自然的教育力量,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金钱与人格的较量中,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征途中,维护人格的尊严,表现出一种高尚自尊的人格,一种宽广豁达的胸怀,一种平常淡泊的心境,坚守精神的家园,而不能随波逐流,过于世俗。如果高校教师物欲横流,道德低下,精神萎靡,只追求名利,贪图安逸,不负责任,何以在大学生心中树立精神支柱?
2.2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先生说,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这“本钱”指的就是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要“精”——“知得深”;二要“博”——“知得广”。高校教师对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应当知其然,而且应当知其所以然,对专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新旧联系都应了然于胸。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人提出,高校教师的知识要如同一条河,源源不断,清新鲜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另一方面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前沿成果,不断发现新知识。人的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又总是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的。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成为加重大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2.3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学记》说过:“教者,师逸而功倍”。高校教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高校教师以自己教学的魅力使师生知、情、意沟通在一起,形成一种心灵呼应的心理相容,教师用自己的心融化着学生的心,用自己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多种个性服从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样的高校教师才称得起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大学生。现代教学论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难度、强度、密度、速度等问题,必须克服节奏慢、密度小、信息量少的弊端,建立快节奏、大容量、高频率的现代教学风格。现在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诸如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知识量、信息量。另外,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了过去以黑板、粉笔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高校教师讲究教学艺术,有助于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开发其智力,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越好,越能针对每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最佳的科学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能与学生之间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不断提出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这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比较长,注意力不能始终集中,提出问题也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4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能够沟通
关键词: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职业专科类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强调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此,职业专科院校需要变革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同时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如今的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器材的配备相对落后
在如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同时由于实验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着重讲述的只是实验的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实验做不做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学生在考试时能够做好题就可以了,并且教师在安排实验时,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没有系统的计划和目的。通常都是教师先演示一遍实验过程,而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安排的也多是验证性、测量性实验。这使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应试教育为了考试和分数,教学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很多职业专科学校都较为忽视。这就使实验仪器的配备相对落后或者不足。
2.教师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新课改后,仍有一些教师教学理念没有相应地改革创新,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参照实验例子重复实验操作,这使学生的实验过程较为形式化和唯一化。这些现象长期作用,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实验探究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比如说,教师通常对课堂实验只演示一遍,也不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使物理实验变成了一种实验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3.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积极
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在物理实验上不如普通高校学生那么重视,因而他们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会不愿意动手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在教师演示过步骤后,他们做实验也只是机械地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去做,完成物理实验任务。这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实验的目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思路,难以达到实验目的,更不用说实验创新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了。
二、在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实验只是做给学生看的,是实现教学任务和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在物理实验演示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忽略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定律的心理状态,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实验教学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国内的重演绎性教学和国外重归纳法的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物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从而获取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的操作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主动、更好地去参与实验研究,在物理实验中学习,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
2.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演示实验
所谓的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改革创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演示中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物理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概念的学科,因而有许多物理量,比如说路程、位移、摩擦力这类概念都是可以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学习,通过分析、对比去综合概括,且教师需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了解物理量的意义和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真正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创设生动的演示实验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创新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若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就能够去探索学习,从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而物理实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去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同时,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场景,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产生创新思维。
4.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创新发展
许多较为复杂的物理实验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时候通过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在分组实验中,职业专科学生可以发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同时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新课程改革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也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而,在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明确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实验模式,增强学生亲身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课程文化发展论》范兆雄著.-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关键词】高职;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设置
生物农药和肥料开发于大自然,低毒,容易被环境降解,无残留,无污染[1]。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增加,生物农药和肥料逐渐替代化学农药和肥料,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微生物发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农田作物中常用的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品种、性能、作用、施用方法、生产工艺等,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目前常用的生物农药与肥料的种类、作用、基本的生产方法等,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操作、品质控制等所需的知识诉求。《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开设前期,教学团队在经过企业调研和学生走访等方法探索了本课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
1 教学内容合理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系统的程序式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已获知识情况,从培养目标出发,选取实用性较强、学生易理解的生产过程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时并没有集中学习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的主要反应及其反应机理,而是从不同类别的农药和肥料出发,主要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海藻肥等,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概念、种类、特点、安全使用、生产等,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并且学习内容选取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2.1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为学生,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内容由浅入深,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农药和肥料展示及学生对某些生物农药肥料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农药肥料的发展及生产概况,使得学生对生物农药肥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2.2 理论实践相结合
《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各种生物农药肥料的理论知识,这并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几项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实训项目,包括柑橘小实蝇的诱杀、斜纹夜蛾的诱杀、常见天敌昆虫的识别和观察、微生物肥料吸毒检测、微生物肥料的田间施肥试验等,在实训环节中将生物农药肥料的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贯穿其中,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诉求,提高技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
3 考核方式综合化
针对我院学生情况,《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生产小试32学时。在教学考核中,综合考虑三个方面:(1)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和期末考试体现;(2)学生的学习氛围,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等;(3)学生的技能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实训过程中基本操作能力、实训报告册。所占的比例为5:1:4。综合三种考核方式,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学效果,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为教学主体,合理构建教学内容,调动学习兴趣,综合考核方式,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需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综合多种形式考核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星星.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108-123.
[2]唐振华,赵晓燕,刘珊珊.试论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式、动力及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12,4:45-48.
1隐性课程的含义、内容及作用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类型按照不同的维度可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或非显性课程等。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它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不直接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的的实现。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典故便是最典型的隐性课程案例。
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②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③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然而,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只将规定到课表上的各项教学活动及科目称为课程,而对于课表以外的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它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构成教学情境,帮助和培养处于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获得知识、情感、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特别是对于旅游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旅游职业教育中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
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服务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旅游职业教育中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培养学生愿意为游客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解决了愿意为游客服务的问题,才能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为游客服务的理论、知识、技能,也才能在今后的旅游服务工作中把服务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服务工作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员工热爱旅游事业和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其次,对旅游服务接待来说,越是高星级的旅游饭店、信誉好的旅行社,越强调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比服务条件、服务技巧重要得多,服务意识也是优质服务之本。
第二,要培养学生把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统一起来。在旅游接待服务的实践中,要培养学生把为游客服务具体落实到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做到优质服务。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旅游服务作为一种面对面的服务,游客对服务态度的要求非常高,加上服务过程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服务态度是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仅有服务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从事旅游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服务技能;最后,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最终要体现在旅游服务质量上,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真正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服务意识才落到了实处。
第三,要培养学生服务无止境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服务质量、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把服务无止境和自己人生追求的无止境结合起来,面对竞争,与时俱进地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
3开发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均由各大旅游职业院校来负责培养和输送,但是,很多旅游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服务意识缺乏。旅游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工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加强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各大旅游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进行隐性课程的开发,发挥隐性课程的导向性和影响力是旅游职业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关键。
31构建具有明显旅游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社会文化的象征,涉及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生活环境、校园美化、校舍条件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很多旅游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旅游特征并不明显,旅游文化氛围不浓重,学生在校园中难以获得旅游知识的熏陶。旅游职业院校校园环境的构建除了应紧扣时代精神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还应通过建筑、图案、色彩、人文等将学院的办学方向、专业特色和旅游文化知识融入进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旅游职业认同和职业素养。例如:通过对教室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布置,将校训、校规、专业知识、旅游文化、服务意识、行业愿景等融入班级生活和教室环境中,使教室成为名副其实的育人之室。
32不断推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意识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要求,旅游职业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需要不断的推进课程改革。目前,很多旅游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仍以大量的专业课和技能型课程为主,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意识能力在学生职业成长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可围绕怎样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怎样把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服务意识的提高结合起来,怎样评价学生的服务意识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引导和渗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意识能力的目的。
33把服务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高素质服务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旅游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应多选择一些具有鲜明旅游特色的,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技能展示、才艺展示等;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活动中服务意识培养的内容,结合活动的特点及活动的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报、校园网等文化载体,进行旅游文化和服务意识的灌输、宣传,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影响学生的行为;积极鼓励学生分类组建合唱队、舞蹈队、礼仪队、青年志愿者协会、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等特色社团,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展社会服务,积累社会阅历,充分发挥社团在锻炼学生服务能力和培养服务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3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是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家庭教育能够在家庭的氛围中通过父母及亲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可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①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及时告知家长,以便家长更好的配合学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②学校应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③建立定期的家庭回访制度,让学校与家庭共同探讨解决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武术,课外俱乐部模式,体质健康
1前言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逐步的增多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课题就如何提高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体育锻炼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搜索,查找阅读了相关文章共20余篇。并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总结。
2.2问卷调查法。经过三轮的问卷论证后,形成逻辑严密的问卷。下发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8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率为95.2%。
2.3数理统计法。收回问卷后,对问卷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了数理汇总,并进行了统计处理。
2.4实验对比法。在2012年3月时建立了实验对象的基本档案。从2011级武术专选班学生中抽选210人,并且给每人建立档案,包括学生的入学时的体质健康数据和平时的锻炼习惯。
3武术课外俱乐部模式的定义
武术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是课上和课外紧密结合,以武术俱乐部为依托,以三个不同等级的比赛为提升手段,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训练、比赛,在一个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武术、锻炼身体,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4武术课外俱乐部模式的运行方式
4.1武术课外俱乐部。武术课外俱乐部是一个武术运动爱好者的组织,该组织由教师做技术指导,学生自己管理。该俱乐部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
俱乐部每周训练5天,每天早上6:00-7:00,由各组的教练记录出勤。对出勤率高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出勤率差的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帮带等措施,力争让该学生的出勤率达到每周训练次数的80%。
俱乐部训练的内容为教师课上所授武术知识。包括武术基本功、武术徒手套路、武术器械套路和散手等知识。各组的教练员一般为大二或者大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参加过省级武术比赛,他们的武术技能水平高,动作标准。在一项套路教授之前各教练员都要经过教师的培训,确保动作准确无误,才能去教授套路动作。
4.2三个比赛
4.2.1“尚武杯”武术比赛。这是武术课外俱乐部的内部比赛,在每年的上半年举办。主要参加者为大一新生,近三年的平均参赛人数为180人。主要是武术基本功、简单的武术初级套路,由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比赛。
4.2.2“精武杯”武术比赛。这个比赛是个院级比赛,在每年的下半年举行,参赛者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近三年的参赛人数为75人。该比赛比“尚武杯”武术比赛级别要高,动作难度要高,主要是各种套路的自选动作。武术技术水平处在中级阶段。
4.2.3河北省大中学生武术比赛。这是我省体育工作领导为提高和促进我省的武术项目发展在2008年设立的一个比赛项目。在每年的年底举行,参加这个比赛的队员是从武术俱乐部中抽选的水平最高者。
5结论
武术课外俱乐部通过一年的运行,在年底的时候,下发了调查问卷,并对2011级武术专项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
从上面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后,学生的训练习惯还是有大的大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武术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改变学生的训练习惯上有了很大的影响。
对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本研究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对五个项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实验后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实验前的成绩(P < 0.001) , 见表2。研究表明,在高职高专类院校实施武术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有明显效果;而且也证明了将课外运动和课内体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进行管理, 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