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植物是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主要元素。为此,在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充分融入到其中,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被充分地凸显出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合理组织植物的空间分布,并且对植物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植物自身的形态及质感、颜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能够将植物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来,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相互统一。同时,还要确保植物的生长形态,能够和原生长地的形态一致。例如,在高寒山地所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以尖塔型作为主要的树型;在平原地区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冠都是开张的形状。为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将植物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
2.1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在很多城市中,虽然城市的植物景观很漂亮,但是由于城市多个地方景观设计形式相同,设计较为单一,无法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更加无法达到人们的喜欢程度,很难让当地的居民得到满足。
2.2缺少人性化因素
设计中没有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其中,更多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度及个人的感官经验等。同时,设计主要以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的中心,缺少人性化因素。因此,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设计完成后,人们无法从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很难将城市景观设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也无法达到城市景观设计的真实目的。
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景观的设计要点。以下主要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3.1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功能相一致
在设计广场植物景观前,需要对城市广场的功能进行相应的了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广场是最有活力、最具有标志性及记忆性的重要部分,其是一个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其功能表现相一致。
3.2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性质相一致
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城市广场的类型及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确保广场植物景观能够与广场的性质保持一致。城市广场具有很多种类型,因此绿地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2.1集会性广场这种广场的主要用途为政治文化集会及庆典游行等,其一般都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场,植物景观选择的类型应具有雄伟、简洁的特点;对于那些较小的纪念性广场而言,植物景观要具有一定的亲切与和谐、素雅等氛围。在布置广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要确保风格的统一,但是在植物种植方面,可以应用多样的种植手法。例如,绿化面积较小的广场时,可以种植一些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树木作为点缀,而在草地上或者建筑背景前,需要将树形的轮廓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广场的美观程度。另外,如果广场的面积较大,可以布置大面积的草地,用草地去衬托广场的广阔形象;如果要将广场的庄严气氛展现出来,可以设计一些浓重的、具有苍翠特点的树木。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洪山广场,该广场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完整性特点。
3.2.2纪念性较强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以纪念性意义为主。为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方面,不应过于繁杂,最适宜的方式是多处种植某种植物,确保能够达到强化的目的。并且,在植物布置形式方面,要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以便整个广场能够凸显出有序性。
4小结
关键词:公共设施 生态景观 功能设计 亲近自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5.007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城市生态学、城市建设与生态工程相结合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如道路生态学、[1]工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工程学[2]等应用城市生态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城市生态工业园、[3,4]城市生态居住区、[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自然保护等实践活动也非常活跃。公共设施生态(ecolog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公共设施生态化是城市生态化的重要方面,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生态设计概述
生态设计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对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面对地球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意识到应当探索设计一条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设计应当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于是设计与生态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5]生态设计有时也称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
产品的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3R”原则,即减量(Reduce)、重复(Reuse)和回收(Recycle),是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设计产品要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能够回收、再生、循环使用或者重新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设施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公共设施面临着“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6]
二、生态公共设施设计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公共设施一词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的家具”,类似的词汇有:园林装置(Sight Furniture),城市装置(Urban Furniture),城市元素(Urban Element)。我们所讨论的公共设施以户外城市公共设施为主。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构成者和创造者,城市公共设施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首先,公共设施从原料选择、结构及功能设计到后来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直至废弃处置在内的整个寿命中的各个阶段都在以某种方式影响着环境;其次,公共设施通过服务于人,也使得城市空间因此变得更加亲切,更加适宜人的活动,促进城市与人和谐相处,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再次,生态化的公共设施以其自身的功能性、艺术性和对生态观念的正确引导可以提高人的环境意识,陶冶人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操,加强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
公共设施的生态化设计是指用生态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规划公共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使“人-公共设施-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和谐。比如城市广场中的一件木质公共座椅,可能是以东北长白山的红松为材,用汽车长途运到广东某地加工成品后,又运至这个城市,安排在某个广场中,在破旧后被淘汰,进入处理场。公共座椅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蕴含着物质、水、能源和土地的消耗,它的原材料、连接件等各局部以及在发挥功能的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所有消耗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都应该作为生态设计过程中的考虑因素:座椅原材料是否采用了可再生的材料?连接方式是否尽量避免了化学性粘和剂?结构设计是否方便拆卸和运输?淘汰后是否能够回收再利用?布局上是否能够保证公共座椅充分发挥其功能?公共设施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用生态设计的原则作指导。
公共设施这种生态化的设计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又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和谐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设计者用系统化、整体化的观点辨证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设计符合人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作”。
三、生态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公共设施的生态化设计需要从“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上进行把握,建立起三者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笔者认为建立这种和谐关系,需要从两个层次上努力:首先,分析公共设施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公共设施设计的全过程和公共设施的每一个要素中,包括公共设施的材料的选择、功能的实现、外观与周围的环境的融合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布局、组织等方面。其次,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创造者,还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思想进一步延伸到人的精神领域,通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设计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当然,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自然而隔离人与自然,也就是说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从情感上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以上两个层次出发,依照生态设计减量、重复和回收的3个基本原则,通过对公共设施各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把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
(一)生态公共设施的构成
生态公共设施包括生态斑块、廊道及踏脚地等3种组分(Weber et al.2008;Mell 2009;Lockhart2009),强调了不同类型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效连接和生态用地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特征(图1)。生态公共设施包含多种生态用地,如公园、自然林地、人工绿地、河流湿地、海岸湿地等,这些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效连接可以使生态公共设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发挥整体功能,更好地维持其间的自然生态过程。
所谓生态斑块即为面积大,连续性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用地,如自然林地、湿地、城市公园及大型绿地等。这些区域或为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或为居民集体性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区域一般需要首要保护,并永久保留。Weber等(2006,2008)在对马里兰州进行的生态基础设施分析中,将下列生态用地归为生态斑块:
1.敏感物种栖息区域;
2.大中型林地(连续分布,面积可达100hm2,并且在其周边具有100m过渡带的林地);
3.面积可达100hm2,并且未遭受破坏的湿地;
4.河流及其沿岸的湿地和林地(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本地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集中分布的代表性栖息地,或溯河性鱼类的重要产卵地);
5.已有保护区。
廊道一般是线状(或带状)分布的,并且有别于两侧景观类型。随着人类世界越来越“联通”,自然环境却日益破碎和不连续。正是由于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用地退缩及其不连续,使得某些动物因孤立而觅食和寻偶困难,某些植物因孤立而不能有效传粉,从而导致物种灭绝和物种多样性下降(Weberet al.2006;Yuet al.2006;李正玲等,2009)。因此,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含公园及保护区等大型生态斑块,链接这些生态斑块的廊道同样是其重要组分。
踏脚地可以看作是在生态斑块或廊道无法连通的情况下,为动物迁移或人类休憩而设立的生态节点,是对生态斑块和廊道的补充。
(二)生态公共设施的功能设计
功能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公共设施的功能决定了其存在的根本属性。公共设施直接服务于人和所处的环境,功能设计过程中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保证公共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满足人日常生活的需要。首先,功能设计合理的公共设施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因为功能合理的公共设施可以正确引导使用者的行为,比如分类垃圾桶就能够引导使用者对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增强环境意识,也方便了管理者的工作;其次,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方便使用者的使用,也便于公共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比如将路灯和公用电话组合在一起,方便使用者在夜间拨打电话。
(三)生态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
外观是产品材料、结构和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使用者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公共设施的生态设计离不开外观的生态设计。首先,结合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与环境协调,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整体,才能有效地引起社会大众对环境设施的关心与参与;其次,作为实用性非常强的公共设施,外观造型要尽量简洁,另外如果不是绝对需要尽量减少表面处理,如化学涂料,这利于公共设施的组装、拆卸、运输和维护,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次,经常使用的重要服务设施可以通过别致的造型、灯光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提醒人们的注意,方便寻找。
(四)生态公共设施能源的选择
对于需要能源的公共设施,还要注意使所使用的能源遵循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尽量选择能够再生、可持续性的能源,例如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路灯既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够免去铺设大量线路的麻烦;其次,尽量使设施节约能源,例如使电子查询设备、自动提款机具有待机功能。
(五)生态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
首先,在外观形态上,采用有机、自然而简洁的造型,赋予公共设施生态的、自然的形式美感,将自然元素通过公共设施显露出来,这样人们在使用公共设施的时候会更有亲切感,有利于公众接受公共设施,引导公众使用公共设施。而且城市里这种有机形态的公共设施设计能引导公众的审美思想,引导公众崇尚自然;其次,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仅体现在其形式和功能上,还体现在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沟通上。除了设计外观还要设计人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设计人与自然沟通的方式,人与自然通过相互沟通才能达到和谐,生态设计不会为了保护环境而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环境的构成者和创造者,在环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营造人与自然交流、沟通的氛围是公共设施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把绿色的植物引入到城市公共设施中来,例如路灯与花草的结合,树与公共座椅的结合等等;另一方面,在具有自然特色的环境中设置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例如在绿地中设置适当的座椅、电话亭,在喷泉、水池附近设置一些方便人们接触水、欣赏水的座椅、桥梁等公共设施。以生态化的公共设施为媒介,让人们可以更多地感知自然,构建起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使保护环境成为自觉的行为。
公共设施生态化的研究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公共设施生态化的提出是与近年来国内外的应用城市生态学、城市建设和生态工程相结合的趋势相一致的。公共设施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理与公共设施系统结合后所产生的概念,它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公共设施的作用以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强调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即强调新建的公共设施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强调原有公共设施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公共设施生态化是人类处理公共设施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举措,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实践中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宗跃光,等.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11).
[2]马光,等.城市生态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Gnedel,Auenby.产业生态学[M].施涵,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周维.基于生态化设计的小区公共设施规划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0(7).
关键词:环境行为;行为活动;设计
一、环境行为学简述
(一)环境行为学特点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人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人的行为也会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环境行为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对应这个定义,环境行为学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评价是人类思考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方式。评价研究通常集结行为信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描述环境场所及外部的因素和对行为的影响。“人塑造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对人产生影响。”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引起设计者和普通市民的关注。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提高人们的活动质量,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环境设计和管理人员,而且需要高素质的环境使用者,这是形成环境可持续发展得必要条件。提高人们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行为研究的永恒主题。
二、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活动
(一)城市公共空间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通过对马洛斯需求层次的分析,可以将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心理需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安全性需求;舒适性需求;社会交往需求。
1.安全性需求
安全性需求比生理性需求更高一级,在城市商业中心区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将进一步寻求安全性需求。在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中,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其空间的安全性,因为安全性是他们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保证。不安全的或存在潜在危险的城市公共空间,都会给使用者的心理造成影响,降低他们对其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抑制他们在其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从而降低其公共空间的活力。
2.舒适性需求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得到满足后,人们将进一步寻求在其公共空间舒适性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舒适程度越高,则人们在其公共空间的活动时间越长、活动类型越丰富,反之则相反。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适于使用者的开展丰富的公共生活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为人们的公共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
3.社会交往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交往,不仅是他们的公共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不仅可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促进其公共空间公共活动的多样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人的行为活动
借鉴丹麦建筑师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的户外活动类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有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发生,是使用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使用者没有其它选择的余地,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物质环境的影响,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可能进行,相对来说与其空间环境品质的高低关系不大。
2.自发性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自发性活动只有在其物质空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是使用者对其空间环境品质行为心理反映的最直接的表现。因为这些活动是自发性的,使用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它们的发生受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促进或抑制,与其空间环境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3.社会性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性活动是使用者与其他使用者共同参与进行的活动,它的发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发展而来的。这就是说,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中引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空间环境品质,就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三)城市公共空间人的行为体验
在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的活动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占主导地位,而这两种活动又都可以看做是休憩行为。休憩行为同时又是一种行为体验过程,这种行为体验过程就是使用者在休憩地从事信息交流与身体运动的过程,它包括生理体验、心理体验、社交体验、知识体验、自我实现体验及其他体验等六种体验方式。
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是初级体验;社交体验和知识体验是基本体验;自我实现体验和其他体验是高级体验。任何一种行为类型都伴随着一种甚至几种行为体验发生。必要性活动通常只能发生初级的行为体验;自发性活动则在初级行为体验的基础上还伴随着发生基本行为体验;社会性活动除了上述两种体验以外,有些还可能发生高级体验。
三、基于环境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包括绿化、水体、雕塑、标识、等的设计。
(一)绿化的设计
绿化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增加城市商业中心区中的绿化空间可大大提高公共活动的质量。绿化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舒适的心理感受,绿化多的地方往往能激发人们开展休憩或者交流等活动的欲望。绿化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净化空气,赋予空间自然趣味,而且可以为行人遮阳避雨、美化空公共间景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场所等,从而使人们获得身心两方面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绿化是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开展步行、休息、交往活动的重要视觉“焦点”,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对它的形态、色彩、意义的表达,这样才能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可以利用可以使用高大浓密的树木,形成购物者良好的休息环境,利用成片的草地可以增加场所感,营 造休闲、娱乐、交往的场地。
(二)水体的设计
水体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有趣味、最活跃的景观的元素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给整个公共空间带来生机,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人们的行为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人们亲水性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水体设计构造公共空间景观,为公共空间增添活力的,并且赋于公共空间生机和魅力,吸引人们聚集,引发各种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三)雕塑的设计
雕塑是城市商业中心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景观要素,它不仅是公共空间的点缀,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社会、经济,极具地域特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不仅可以强化空间的作用,而且作为视觉焦点可以加强人们对公共空间感知,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同时,雕塑还可以调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气氛,使得公共空间更具吸引力。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设计中,应该从雕塑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角度出发,增强人的行为活动和雕塑的互动,形成充满活力公共空间,吸引人们开展各种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在雕塑的具体设计中,要考虑雕塑的体量、比例、材料、色彩、动势等因素,使之与所处的城市公共空间和谐统一,又能突出特色,使人们可以与其产生互动。
(四)标识的设计
标识是指能使人容易记忆的,代表一定事物之间关系的记号,为人们提供事物之间的交流信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也有标示地域范围、目的或方向等作用。好的标识可以使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使公共空间更具生机与活力,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不良的、冗余的标识容易使人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对人的活动的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标识的设计中,应该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出发,考虑设置各种标识,如路牌、交通标志、指示牌、地图等的使用,为他们的行为活动提供方便。
在具体的标识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标志设计,通过文字、图形等视觉传达的方式来起到传达作用,并与商业建筑设计和公共空间组织相呼应,形成有节奏韵律感、变化统一的空间氛围。对一些重要商业建筑出入口处,标识的设计应该强化公共空间的视觉感知效果,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有助于形成场所感、增强公共空间特色。另外,在公共空间转折点或道路交叉口及其它人流集中的场所设置标识,应该注意它所在空间的尺度,合理设置,以便于人们观看和使用。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建设、更新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商业效益,从而忽视了对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考虑,不能满足人们开展多种行为活动的需求,造成其公共空间品质下降。因而,论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从人们的行为心理与行为活动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与更新,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营造满足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邹涛.基于公共生活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12
[2]周密.城市商业中心区外部空间活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李皓.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城市景景观设计 灯光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02-02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是艺术与整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也是当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领域”。公共艺术属于城市美学的研究范畴,具有多元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生态性。
1 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现状
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起源。由于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再满足于遮风避雨和简单的衣食住行。于是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人与环境的纽带,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集中展示,同时还承载着人们从私密空间走向开放空间的心理需求。解决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功能设计与设计功能的问题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更重要的问题。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具备着展示与陈设的功能与作用。它体现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取向及文化内涵,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艺术文化、美化城市环境、传承地方传统,与城市景观的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本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往往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等多重功能。
2 灯光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
景观照明的发展建设在我国起步的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城市在景观照明发面形成先驱,认识到开发城市景观照明的重要性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入21世纪,灯光景观早已超出了单独的泛光照明的范围,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夜生活的时间也会随之拉长,各种照明设施延续了白天的时间,夜晚所呈现出美丽的灯光景观作为一种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展现在市民面前,开发城市夜晚景观对于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艺术文化、美化城市环境就显得越来越必要。如北京长安大街及王府井景观照明的工程;重庆“光彩”工程等等。这些成功之作,对以后的景观照明工程起到了启示的作用。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发展成为包括听觉、视觉、动感甚至味觉等全方位的感受体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繁荣的特征之一就是美丽的灯光夜景。设计者是依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科技知识而创作,灯光的调度设计也应随环境及意境而变化设计,它不仅注重周围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及由此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因此城市照明由理念跨入艺术领域,一切居住、娱乐、社交场所的灯光环境均应满足主题的表现和视觉的舒适性要求,使人们在现代都市中照明技术与艺术相交融中体验到高品位视觉享受。
灯光景观设计体系包括两部分:灯光体系和景观体系。以笔者居住的城市的安徽六安皋城广场的景观灯光设计为例:皋城广场是六安人民社会活动的中心,用于休闲、聚会集散、交通、商贸交流等。同时也是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展示着城市的人文景观环境空间,在进行广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形象、功能、环境等综合考虑。广场以各种灯光为主要媒介,既要考虑细部的照明也要考虑结合街区的大环境,与周边的各种建筑物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来体现夜景的氛围效果,以塑造六安这个中等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夜间形象,也是六安城市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景观中灯光的设计,可以达到与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提高城市的风貌及艺术的内涵。皋城广场的设计与周边的环境具有连续性,有道路、建筑、庭院、小品等,它们与皋城广场共同存在,在设计时进行了整体的考虑,同时灯光是作为引导人们进入广场空间的指示性存在而设计的,利用灯光的不同颜色、色性,突出光色影效果与主景观火炬融合的综合体现。并在广场里重要节点设置灯光,用以延续行人步行空间及广场空间。作为市民主要休息与休闲的夜晚,一个舒适的灯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限定广场空间的形状及空间序列以加强景观中灯光设计的效果。灯光类型的选择和景观设计中所运用的布灯方式,以一种艺术性来达到景观中的灯光装饰效果。体现了皋城广场的空间风格特征,增加整体环境的美感和意境,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灯光景观设计不仅体现艺术上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包括实用上的功能性,景观,无论是硬质景观还是软质景观都是灯光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空间以及其表现的依托。硬质景观主要是指能够体现城市的休闲、娱乐、购物、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机能,主要是人为的构筑物;而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河流、城市绿地、自然山体、湖泊等自然景观。另外,景观还具有人文特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所能构成不同的城市人文景观。从城市艺术审美设计的角度来说,灯光体系包括灯光的色彩和亮度则是由灯光的光色系统及观赏空间组成。在设计时要做到主次分明,体现主光源的同时,也要兼顾好辅光的效果。创造整个公共空间的灯光气氛时,需要既能显示出视觉焦点的中心,又能够更好的突出了景观设计的主题和主体,因此先确定主题的景观色相设计,光色设计时应根据整体空间的特征、形态与性质等的要求,再来确定整体的氛围,同时其运用也要考虑起伏的变化,全面考虑色调的运用做到冷暖、明暗、繁简,来配合烘托景观空间的体现,通过不同的色彩层次组合,获得一种立体的空间光感。和谐的搭配是使空间的氛围渲染、景观的艺术形象更有感染力,又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而如果使人产生眼花缭乱、头昏目眩的感觉,这就失去了最初的灯光带来的意义。
在城市景观中展现空间中对象的变化特点,要求灯光设计通过光的亮度变化、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设计时需要结合具体对象的使用功能、风格特点、材料、周边环境等情况来综合考虑,还要考虑其景观的整体性、层次感以及要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力使整体公共环境设计有良好的积极的氛围。德国专家卡博士曾指出优良照明需要遵循的八条基本指导方针,对景观照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城市景观中的灯光设计不仅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还可以创造出健康、美丽、舒适夜晚环境。
同时还对整个公共空间的光污染进行净化,减少甚至消除光污染与光干扰,从而使人们有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社会。建筑物的外观在夜间利用灯光的投射加以表现,其取得的效果与白天的感觉会有相当的差异,所以在灯光的设计上我们不一定需要取得和白天一样的效果,重要的是将建筑物的特色表现出来。人是灯光景观设计中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为提升品位,首先注重“以人为本”,并且灯光景观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满足“以人为本”。 现代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灯光的集中管理,激光艺术等装置照明科技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灯光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更高技术支持,都为城市的光环境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何做到广场景观中灯光的协调与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融为一体的,首先景观灯光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展现公共空间中的人文魅力,展现出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智慧。为体现现照明技术在灯光和人文上的进步,应尽量运用绿色照明技术。我们应该在设计中倡导一种运用最少的光,创造出最精彩空间的思想。尽量选择使用节能环保的灯具及绿色生态的能源,从而推进灯光景观设计的和谐、生态发展,使人们养成自觉的意识,使节能成为景观设计中亮度的一种属性。
景观设计中灯光的审美既是光色的传达,在公共环境中,也离不开艺术灯具的造型设计。景观中灯具类型主要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两者兼具的类型,要纳入一定区域,融合在整个大环境之下,与景观环境的布局相协调,以表现不同区域的空间特点,要通过灯具的装饰艺术性的功能体现,既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及功能上的需求,又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在景观的表达方面,不同的灯具种类、不同的布灯方式,可以起到空间限定的作用,不仅对不同的区域性质进行划分,还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限定和引导。
目前灯光景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景观照明的目的就是让城市亮起来,但过度则导致亮度失衡,认为“城市越亮越好就越现代”,结果是城市亮度过高和能源的浪费,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目前我国各地电力不均现状,亮度失衡容易引起视知觉的心理影响和能源的损耗。过高的亮度不仅达不到景观审美的需求,还会造成光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并导致视觉中心和亮度的层次缺失。避免盲目的照抄照搬,我们应认识到,灯光设计表现的载体是以城市景观设计本身为载体,我国许多城市的灯光景观处于发展个性与特色建设阶段。设计者应如何把特色放在第一位,不滥用彩色光,以灯光的自身表现为要素魅力,目前的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设计,与公共环境中整体的风格设计特征不协调,很多设计均采用各种各样的彩色光,景观设计的效果极其混乱,只重视唯美,缺乏对人性合理化的需求。
随着城市景观“亮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夜景观也亮如白昼,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排的灯箱广告及各种灯光标志,商业区的霓虹灯、灯箱广告越来越多,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一味的要求“亮”、“光”而忽视了景观中作为主体“人”的感受。
现代城市的景观建设是城市形象重要的外层表现,公共艺术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够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灯光设计是城市景观公共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艺术化的灯光设计是现代化设计中灯光运用的必然趋势,是体现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也是人们文化素养和审美心理越来越高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居民在与夜晚城市景观灯光中相互影响,形成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基金项目: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强省战略下安徽省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为视角”,项目编号:AHSK09-10D19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安徽省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sk392)
参考文献:
[1] 王燕.城市夜景观规划与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
[2] 黄艳,吴爱莉.环艺照明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8.
[3] MINKAVE城市灯光环境规划研究所. 21世纪城市灯光环境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秦汉.灯光的艺术设计[J].光源与照明,2004(1):34.
[5] 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81.
[6] 王莉.论城市夜景照明的景观特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4.
[7] 唐铮铮.城市夜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11.
关键词: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景观需求的提升,使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而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设计观念的制约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师要结合湿地公园具体情况,注重对其综合功能和美学诉求进行综合考虑,以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1我国湿地景观现状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观念的革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景观设计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湿地的整治和开发,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部分城市不注重结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仅仅将其作为吸引人们旅游和消费的时尚标签。设计人员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认识也仅限于池塘的开挖和植物的栽种,严重影响了湿地公园的整体建设效果,使其与湿地保护和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冲突。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匮乏,不断兴建人工湿地公园,但是人工湿地公园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诉求[1]。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功能
2.1生态功能
相较于普通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脆弱,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保护,进而从根本上体现湿地公园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生态功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功能诉求,其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对城市区域气候进行调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实现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2.2休憩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其与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相匹配,并且具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其包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娱乐等要素。城市湿地公园从属于城市公园,其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政府和相关负责人注重将人文景观纳入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2]。
2.3教育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性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对自然景观进行和谐构建。同时,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科研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也能够借助其进行生态教育,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教育氛围。
3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3.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前提。以江西省东乡县千子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例,设计师结合景观状况和功能诉求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1)湿地生态保育核心区。该湿地公园以湖面为核心区,种植特色植物。在湖中央和四周设置生态湿地岛,为水生物和候鸟等提供栖息场所,并对栖息地进行封闭,避免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干扰。(2)湿地科普教育区。该区域内有湿地植物认知园、自然探索体验园、芦苇荡、观鸟塔和湿地研究教育中心等。体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自然景观,让游客对湿地生态体系和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3)生态观光体验区。其主要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场所。包括生态农庄、烧烤庄园、农田景观和蔬果采摘园等。其通过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以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价值。(4)滨水会所区。滨水会所区设置在离公园入口比较近的地方。该区域内基础设施齐全,包括生态停车场、滨湖会所、露天休息卡座、亲水休息台阶和接待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使其得到身心的放松[3]。
3.2道路系统设计
该湿地公园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和停车场,其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道路材料选择和交通工具都以环保性为主,避免对生态湿地公园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在该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主干道控制在3m,采用柏油路形式,在其单侧设置高杆灯,高杆灯高度为6-8m,双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次干道为2m柏油路,并在道路两旁放置观光座椅,满足游客的休憩需要,道路两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游步道用砾石或者石板进行铺设,将宽度控制在1m左右,并设置照明灯,为游客提供漫步休闲场所。而水上交通采用木栈道和游船两种形式,既达到了返归自然的效果,又能够让人们在湖面上观光美景。
3.3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既要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又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以提升整体设计美感。设计师要将区域性植物种群应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确保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设计的层次性;结合景观的多样化诉求,注重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为鸟类和动植物营造一个完善的栖息场所;对乔灌木和湿生植物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设计师要对生态湿地公园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认识,进而选择与其匹配度比较高的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
3.4水系设计
水系设计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并改善湿地公园整体环境。水系设计涵盖水环境整治和驳岸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负责人在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其水环境进行保护,建设自然式生态效能沉淀池,对水体进行过滤,最大程度降低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同时,避免湿地公园养护过程中,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驳岸设计包括三种类型:自然生态驳岸、硬质驳岸和可变驳岸。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水系设计诉求,对驳岸类型进行合理规划和选择[4]。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景观效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也要结合地域要素和景观要素,最大程度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效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推进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和良好城市格局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50-53.
[2]陶冶,车代弟.哈尔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07):102-105.
[3]罗鸣欢.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之生态理念的实现[J].中外建筑,2015(06):103-105.
关键词:硬质景观、施工图、分类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城市景观的设计,而硬质景观的设计又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丰富、种类繁多,能充分的体现现代的科技手段,所以,硬质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硬质景观概述
1.概念
硬质景观是由英国人首次创造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的。硬质景观指的是在景观设计当中,那些没有生命的元素,它包括灯、地面铺设、墙、引导标志、雕塑和桌椅等家具设施。只要是没有生命的物质都属于硬质景观;那么由此看来,水也是无生命的物质,所以水景也属于硬质景观。
2.硬质景观分类
(1)装饰型的硬质景观
装饰型的硬质景观是以街道小品为主的,又可以将其分为园艺小品与雕塑小品两大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很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小品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很常见,像假山、景墙这些很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都是园艺小品的典型应用。其中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表现部分。雕塑小品的设计不仅寓意新颖独特,而且它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园艺小品与雕塑小品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即是装饰型的硬质景观的最主要的特征。
(2)实用型的硬质景观
实用型的硬质景观是由活动场所、道路环境、设施小品所组成的,而步行环境与车辆环境又构成了道路环境。设施小品的设计特点是应用功能为主。若将这种设计方式应用于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它会是很独特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3)具有综合功能的硬质景观
很多硬质景观不仅很具有实用性,而且也有装饰美化的功能,给人以美感。以汾河湿地公园为例,在该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这种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该湿地公园一角的设计中,它的使用功能不仅很强大,其美化装饰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适合人们休闲娱乐,并且赏心悦目。
三、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探析
硬质景观施工图的设计要求图面整洁、构图均衡,符合制图标准规范要求,尺寸标注正确,比例运用恰当。现阶段国内和国外的景观设计单位的硬质景观施工图表现方法有所不同,即使国内的设计单位之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硬质景观施工图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况部分
对整套硬景施工图进行总体的说明,其中包括:
(1)项目概况
简要说明项目地点、建设方以及景观设计面积。
(2)设计依据
列出甲方和第三方提交的景观设计基础资料及依据。
(3)设计说明及相关要求
对设计内容进行说明。
(4)材料列表
对项目中用到的主要材料用表格和意向图片的形式进行说明。
(5)分区索引
对整体向项目的分区概况说明。
2.总图部分
总平面图必须充分体现设计内容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明确设计范围,一般要有用地红线,要对重要景点作标注说明。对于较大的设计用地,为了更加清楚地表达设计内容及其具体做法,适宜将整个总图进行分区处理,给出分区索引编号,分别进行施工图的具体设计。
3.详图部分
(1)详图分区平面部分的出图比例通常以比例尺常见比例为准,一般控制在1:100或1:150,这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的需要。平面索引图、竖向设计图、尺寸(网格)定位平面图及材料铺装平面图组成了分区平面图。平面索引图是把设计内容进一步明确,主要景点应加以文字说明保证设计意图的明确表达;竖向设计图是对场地竖向设计表达,使用专业标高符号对关键点标注。指导施工放线定位需要通过平面尺寸(网格)定位图来实现,定位要有参考点或基准点。规则的几何形体清晰的标出尺寸,并明确标出其与参考物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晰表达设计意图;不规则形体或道路难以用尺寸标注定位的设计元素用网格定位法来定位,网格定位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原点和合理的网格间距。大面积铺装材料需要采用材料铺装平面图进行明示。对于较复杂的拼花需要采用适当的局部放大对其进行细化设计。
⑵ 局部放大图
放大图适合设计分区平面难以表达的内容,如复杂的道路节点、景观种植池及相对独立的水景等。在景观种植池设计中,其表达的内容为景观种植池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节点详图,其编排位置应紧跟对应的分区平面之后。局部放大图的出图比例通常以比例尺常见比例为准,局部放大图的立面与平面宜采取一致的比例。
4.通用部分
⑴单体详图
花架和亭子等相对独立的景观构筑物构成了景观单体,单体应进行细化设计。细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有平面图、立面图及剖面图,在图纸的排列方式上一般平面图与立面图放在图纸左侧,比例一致,上下对齐,剖面图则放在立面图右侧,细部大样图则放在右上角,任何单体小品的平面图与立面图一定要比例统一,上下对齐,方便检查。图面上所有的标注方式,字形大小一定要按照相关制图规范来严格执行。平面和立面的出图比例一般以比例尺常见比例为准,一般控制在1:30或1: 50,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明确各部分大的尺寸和材料。
⑵大样图
特殊大样图和通用大样图是大样图中的两种类型。园路、道牙、台阶、栏杆等为通用大样,出图比例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比例尺常见比例为准。
5.结构部分
由专业结构设计人员对硬景构筑物,给出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纸,以保证构筑物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四、硬质景观工程施工控制
以绿地·崇明新城18号地块景观施工为例,该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项目从施工图初步设计到施工交底,最后到施工验收,本人都全程参与,现将施工图对施工过程的控制作以下简要说明:
1.道路
道路分为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两种,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主要体现在基层做法和石材厚度不同;机动车道在设计上分别对基层承载负荷标准作了严格的设计说明及现场把控,设计上要求小汽车承载标准按4.0KN/m 计算,消防车承载标准按30.0KN/m 计算,石材厚度严格按照设计提供的50mm为标准,人行道的基层承载标准按照2.5KN/m 计算,石材厚度为30mm,对现场来料作了严格的审核,发现误差超过3mm即为不合格,避免道路后期在使用上出现石材破裂的情况,影响整个小区的景观效果。
道路的伸缩缝做法是本人作为项目参与者把控的重点,以往的常规经验采用沥青麻丝填缝,这样施作后会在铺装面留下一道宽10-20mm的黑色的缝,严重影响铺装的完整性,在作麻丝填缝时,容易污染周围已铺设完成的面材,且沥青本身经阳光照射后容易老化产生剥落、皲裂等问题,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本项目采用聚苯板代替沥青麻丝,摒弃传统的嵌填油膏封口,直接采用粗砂扫缝来完成,这是因为油膏含油脂成品,易随雨水流出污染面材。
道路作为小区中使用率最高的硬质景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防止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不按图施工,直接按照常规的经验来操作,该项目从道路基础的施工到石材的铺贴,设计师全程做到现场把控。
2.景墙、围墙
景墙立面是住户最容易观察到的层次,因此,景墙的设计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重要的就是美观性,本项目在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建筑的主色调米黄色为主,出于对成本上的控制,除墙体的主要压顶及线脚处采用米黄色石材外,其他均采用米黄色多彩石喷涂,在多彩石喷涂的实际施工作业中,需要使用一次多遍的来进行喷涂,第一次喷的时候应该要喷得薄点,在第二次的时候需要进行交叉的喷涂,在喷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使得喷枪的气压压强太大,尽量使得这个压强保持在一公斤以下,这样才能保证喷出来的效果均匀、平整(具体参考北京迪百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官网)。
由于围墙已超过50m,本项目在设计说明及图纸表现上对围墙做了特别注明:以50m为基准对围墙柱墩作了双柱处理,并每隔5m在围墙内部设置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柱,这样不仅防止围墙由于过长而产生的断裂,也保证了整个围墙结构的稳定性。
3.树池
树池可以说是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在项目设计上都会用到的景观元素,树池一般结合主要树种及行人的休憩,作为重点景观的陪衬来出现,往往正因为树池的普遍性,施工图设计上会忽视树池排水方面的做法,一般在树池结构完成后即进行土壤回填与苗木种植,多半不会在结构层内部铺设立面排水板与土工布,所以土壤直接接触结构层,而土壤中的水分也经由此慢慢地浸出结构层,最后在面层材料上留下水纹,或是产生返碱现象;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出现,本项目在树池内从覆土完成面以下50mm开始铺设立面排水板并铺设土工布作为土壤与排水板之间的过滤带。
4.指示牌
完善的指示系统,为各类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指示帮助。绿地集团经过长期的房地产开发,在标识系统的布置上总结一套自有的设计经验,但结合本项目的特点,我们要求指示牌的布置要满足以下要求:
(1)功能性,各类标识应组成一个科学的功能性体系,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性强的环境识别系统,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需要。
(2)整体性,根据对标识所处的环境特征的分析,使标识与周边环境特征相融合,包括尺度的协调、造型的协调、材料的协调、色彩的协调。
(3)独特性,标识系统的独特性是针对一定场所而言的,标识本体的设计可以从造型、色彩、材质上注重与地方及文化特色有着直接的联系。
5.照明灯具
依据环境的不同需求,细化照明灯具的布置:在草坪、步游道边上布置低矮的草坪灯,材质上选用结实耐用不易被损坏的材料,本项目以金属质地材料为主,尽量不用全玻璃式的;在主干道布置高杆灯,材料同样考虑与周边环境相适宜,对于主入口两侧需要特别设计的景观灯,均单独画出了灯具与光源的详细施工图,总之,为使整个小区的夜景达到方案设计之初的理想效果,后期施工图设计上对灯具的布置、样式的选择及光源参数的相关指标均作了完整的说明,以便专业厂商按图进行二次深化。设计上同样对后期物业提出要求:对于灯柱要加强后期维护,保持柱身干净、整洁。
6.垃圾容器
垃圾容器一般设在道路两侧和休息处附近的位置,其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垃圾容器应选择美观与功能兼备、并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产品,要求坚固耐用,不易倾倒。其高度依据人体学设计。
7.其他
在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便民设施的配备,例如:检查井、信报箱、音响设施等,对于住宅中这些小设施的设计上,综合考虑了其美观性,与环境相适应性;对于检查井、音响设施的设置结合绿化考虑了其相对隐蔽性,尤其绿化中的检查井,全部采用复合材料井盖,但设计上要求复合材料边框须加厚处理,至少达到20-30mm,才能满足一般地被植物的种植要求;信报箱的放置考虑到了人的使用功能,基于此点施工图对方案作了调整,在每栋楼的入口处设置景观廊架,廊架与两片景观墙结合设计,将信报箱置于景观墙上,可以在廊架中设成品座椅,以便取阅信件时方便阅读,同时廊架也可以提供访客及小区住户的驻足休憩,另外更加要注意这些设施坚固性,要求物业加强后期的保护和维护,做相关的宣传活动,从根本上提高住户的保护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社会、功能的特点。在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中要将设计理念灵活的运用和展现出来,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和谐与平衡,同时,硬质景观施工图在图纸的表达上应完整、易懂,以便更好的指导施工单位施工,能够做到以上所述,才能真正为为住宅景观建设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金水根:《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与工程施工的控制》,《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02期
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低碳环保 贡献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
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
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
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Abstract: urban park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 civilization, is people have a rest place of entertainment, s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a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of city parks. Through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urrent consensus of the existence of landscape design park was analyzed, and feasible park landscape design idea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 公园景观设计存在弊端思考
1.1 景观设计问题共识
(1)盲目追求“档次”。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1.2 景观设计原则提出
针对上述对公园景观园林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现象,笔者认为公园景观设计可考虑从以下设计思路入手:
(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2.1 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2 植物造景设计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在公园植物竖向设计上,考虑用苗木、构筑物(亭、廊、花架、景观柱等)跟平坦地势之间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团,突出公园的景观层次。考虑到道路及绿化排水,标高设计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场内挖填土、外购部分种植土来满足公园的土方需求。既保证了排水通畅,亦能节约财政支出。部分地势较低处为亲水休闲、活动、嬉戏区,主要有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沙滩休闲、滨河栈道等。
2.3 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2.4 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