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数据毕业设计方向

大数据毕业设计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数据毕业设计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数据毕业设计方向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营销实践教学;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优化对策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的办学走向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依据。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可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和校企融合将是未来教学的重中之重。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在不断探索中,近些年来,市场营销理念、方式等不断更新,互联网时代对营销人员的网络运用能力要求不断攀升,020时代的到来让所有营销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行业需要、岗位需求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培养现状

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几个特点:求职容易、分布行业广泛、工作调换频率高,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策划、产品销售、市场调研、网络营销、客户沟通与管理等工作。毕业生跟踪调研成果同时显示,一方面毕业生创业者越来越多,涉及各行各业,实体店经营和网店经营均有成功者;另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员职业素质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吃苦学习能力的需求远胜于对营销专业技能的需求,目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症结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趋同化,各高校培养的营销毕业生差别不大,就业择业时缺乏竞争力,说明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营销专业的课程安排趋同,实践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形成的。所以,高校营销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不外乎三大主线: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包括课程实训、校内基地实训、专业技能竞赛;实习主要是专业实习,安排有暑期实习、顶岗实习,可分散实习或集中实习;毕业设计即结合实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完整的文字阐述。在不断提倡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中,不断变革的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常规的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实训缺乏载体

市场营销常规包含课程实训的专业课主要有:公关礼仪、市场调研、推销实务、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广告促销、品牌运营等,设计的课程实训多数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某一个技能点,虚拟环境,课堂训练简单低级,缺乏载体,而推销的实训中必须有实体产品为载体才能展开技巧的运用,礼仪技能需有企业真实环境才能得体运用,市场调研需有企业需求才能有价值和意义,网络营销需有企业产品才能有实际销售环节的磨练和盈利压力等等,以往教学过多囿于课堂,囿于校内,学生无法体会到实际效果。

(二)校内实训过于肤浅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实训室实训,如营销沙盘模拟等;二是校园商业经营,如校园商业一条街,校园超市等;三是专业竞赛,如策划大赛、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常规的实训内容存在的问题是不够真实化,内容多以模拟为主,不贴近企业真实环境,没有市场背景和环境风险,即使经营失败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实质性损失,学生更多是在表演而不是实操,因此参与时缺乏动力。

(三)校外实训脱离企业需求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高校使出全身解数,部分高校和上百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纷纷挂牌成为高校实践基地。实际上,顺利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人才有效输送企业的并不多,多数校企合作只是一纸协议,学生校外实训出现瓶颈。从企业来看,安排一些骨干力量参与学校教学和学生培训,必然付出更多的成本,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的,同时企业还要承担人才流失的风险,并且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时也不能触碰商业机密;从学生来看,能去实训的企业少之又少,往往企业需要时学生不肯“买单”,甚至企业、学生双方都不“买单”;从教师来看,教师不但需要完成校内的教学、管理任务,还要完成服务企业的任务和要求,工作量大大增加。最后,校外实训由于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讲究行动统一,企业很难接受大批量学生并提供饱满的实习任务,多数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成为企业短期经营需要的廉价劳动力。

(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在毕业设计环节里,以往学生毕业设计更多涉及的是虚拟市场营销的话},或者以学生兼职内容为主题,略能贴近实际,大部分营销学生都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但毕业设计内容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时就是空谈,甚至过于理想化,最终毕业设计并不能够体现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果。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保障不到位,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很多专业实践内容过于形式化,缺少过程监督,学生缺少安全保障,考核缺乏依据。其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多数教师没有参与企业实际经营,风险分析、财务成本分析等能力都有所不足。再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各项实训,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打消了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实践教学会打破原有的常规教学规律,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和网络营销模式

互联网,又称网际网络,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进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也称为互联网营销,就是以国际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以及互联网成本的低廉,互联网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企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跨时空地联结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唾手可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网络,而现代企业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服务顾客,也不得不从运用互联网,转而依靠互联网。企业营销理念、方式的转变带来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

(二)以差异化营销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打造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差异化营销战略是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中的一种:为使企业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之后,企业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措施。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同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从而形成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保持专业的竞争力。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要求各高校营销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中营销人才实际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方向,为特色岗位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毋庸置疑的是,高校营销必须培养集网络技术和营销技术于一身的人才。

(三)大数据时代路径优化的五点实践对策

1.优化课程实训内容,搭乘“互联网+”快车

从课程实训内容上来看,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简单模拟,要结合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点,或者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增强职场氛围。课堂案例改变以往的找案例分析,而是自己做案例分析,这样效果更好。同时,课程实训内容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提炼适合教学的实训内容。如课程实训以服务校园超市等校内实训内容为载体,增强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又如在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上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能力提升的“实训包”,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上经过“实训包”的训练能够独立完成营销任务。课程实训也包括请进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和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考察,分行业、分方向、分岗位增加对企业经营的认识,了解实际市场行情。同时,课堂实训从内容准备、筛选到运用教学、监督管理等都可以借用网络信息技术。

从课程实训教学方法上来看,搭乘“互联网+”快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微时代将实训课等内容以“微课”形式切入和运用,教师教学技能得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实训教学空间得以拓展。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课堂实训内容可以结合网络营销中的某些具体环节来设置,让学生能够在不离开校园的同时参与到一些网店的实体经营操作中来。

2.优化校内实训项目,服务企业电商市场

校内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校内实训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为企业服务。如专业大赛与企业合作,形式多样化。又如在企业各种促销活动中积极参与策划和销售,将企业产品在校内加以积极推广和宣传,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电子商务运营、产品代销等。再如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串联产品采购、业务谈判、渠道筛选、产品陈列、广告促销等实操,并承担市场盈亏风险。在实践中与企业找到切合点,学生培训贴近半工半读亦可尝。

3.优化校外实训岗位训练,对接营销人才特色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继续开拓学生实习岗位,以多年校外实习指导经验为基础,总结校企合作四化原则:实习岗位的多样化,实习内容饱满化,实习考核企业化,实习时间灵活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外乎三种: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进企业,政府统一协调。每所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同时,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实习管理也需要随之改革,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基本营销概念介绍等由专业教师教授,企业经营项目的实操借鉴、现场指导等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来进行,考核也以企业的考核标准进行,必要成果可以形成毕业设计,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无论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成为必然。校企合作数年以来,碰到的瓶颈不外乎是企业的经营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工作取向的不吻合,这个难题就可以依靠互联网解决,企业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势必缺少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人才,如网络经营、物流配送等,高校可以和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下采取合作,避免企业大量人才引进的高成本,学校也及时添补了校外实训项目,为企业服务。

4.优化毕业设计流程,数据管理强化成果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始终坚持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教学环节,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是填写大量表格,形式饱满,内容枯燥,没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建议毕业设计分三个阶段:选提阶段、实操阶段、成果阶段。第一阶段,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锁定一课题,确定指导教师,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内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将锁定课题内容,通过实习,在企业中实践、实施、调研和总结。第三阶段形成课题成果并做汇报。这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同时,加强毕业设计中教师和企业双方指导、监督工作,做到管理简化,注重实效。关于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检验和推广可以通过企业和高校的数据管理完成,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依据。

5.优化实践教学保障措施,确保实践教学畅通

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KM算法;选题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引言

在现有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中,一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题目作为自己最终的题目,同样,一个题目只能分配给一个学生。如果最后题目由学生自己确定,那就会出现先选的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后选的学生由于不能再选已经选定的题目,所以其可选择的题目会越来越少,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很不公平。如果学生选择自己的志愿,最终题目由老师来定,这不但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而且还是不能保证每位同学的公平性。如何采用计算机智能辅助选题,设计最优匹配算法实现学生与题目的整体最优匹配,会大大提高选题的效率。

汤颖曾在《毕业设计立项与选题管理及其支持系统》中提出,采用模糊匹配技术进行学生-题目的自动匹配;潘志方在《一种改进的Ford-Fulkenson算法在选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中将题目与学生的匹配抽象为二分图的匹配,并采用改进的Ford-Fulkenson算法实现题目与学生的自动匹配。以上两种方法只考虑了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最大匹配值,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最优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采用最优匹配算法(KM)确定一种匹配方案,使得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最高。具体方法概括如下:学生预选多个题目,并根据自己对题目的满意度由高到底排序,这样,满意度成为二分图的一分值,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本系统主要进行以下模块的设计:系统管理员模块、专业负责人管理模块、指导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选题模块。

系统管理员模块主要负责对系统参数的设置及用户的管理。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系统设置:对系统标题、毕业生、选题参数设置;

(2)学院及专业设置:完成学院、专业的添加、删除、修改操作;

(3)数据字典的维护:教师信息、选题难度、选题方向灯信息的维护;

(4)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完成教师、学生信息的添加、删除和修改操作;

(5)文件文化建设管理:日志文件查看、上传文件的管理。

专业负责人管理模块与系统管理员权限相似,但操作的数据只能针对于指定专业,无法浏览及操作整个学院的课题及学生信息。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题目的审核。

导师管理模块主要用于选题以及选择自己选题学生的审核确认。

(1)个人中心管理:如信息修改及密码重置;

(2)选题管理:选题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选题类型的设置;

(3)学生选题查询及审核。

学生模块主要实现学生选题的选择及确认。

(1)学生个人信息的修改;

(2)学生选题及确认信息查询;

(3)学生留言及咨询。

3 KM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

KM算法由Kuhn和Munkras分别提出来,这是一种问题。经典的算法。该算法由通过每个顶点一个顶标(A[i][j])来求最大权匹配的问题转化为不断寻找增广道路以使二分图的匹配数达到最大的完备匹配。KM算法的关键在于不断寻找二分图中的可增广道路。如果找到一条可增广道路,就可以额将属于和不属于相等子图的边取相反,从而相等子图里就是增加一条边,一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进入相等子图为止。

KM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选题系统中,题目与学生最优匹配的问题。下面以国际商学院09级本科学生选题为例。

在匹配过程中,设学生的集合为X={X1,X2,X3……Xn},选题的集合设置为Y={Y1,Y2,Y3……Yn},学生对自己选题的满意度为二维矩阵Z[m][n],其他题目规定权值为0。系统规定学生最多可预选3个题目,并按照满意度分别设置0.9,0.7,0.5。以下表1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用不同算法得出的学生满意程度。

下面对以上数据进行说明。如采用手工分配的方式,使得681名学生中414名同学分的了题目,满意度为60.82%;如果采用最大匹配算法进行分配,可以使分配数达到最大,有517名学生分得题目,满意度上升为79.99%;最有用最有匹配算法进行分配,使总体满意度达到78.24%,533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KM算法只是找到了整体最优匹配而不是最大数匹配,如果整体最优情况下匹配数和最大匹配数相差得太大的话,那么整体最优方案显得不太可取。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同时考虑最优匹配和最大匹配来同时控制两者的大小。

4 结语

本系统实现了毕业论文选系统工作的各个管理功能,通过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使用KM算法,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效率,为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汤颖.毕业设计立项与选题管理及支持系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9(5).

[2]潘志方.一种改进的ford算法在选题系统中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9).

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 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 年12 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 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 人才需求为例,截至 2016 年下半年,IT 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 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 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 人才缺口将近7 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 突破6 万人、3 万人和2.5 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 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 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 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 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 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 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 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喻晓, 胡成松. 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3).

第4篇

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决定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贯彻实施?这种教学思维可以叫做“目标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故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商务等新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是什么?经过对珠三角地区就业岗位的考察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网络相关的就业岗位未来几年(5年左右)对如下六个方向需求比较旺盛:

1.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

2.移动智能终端开发

3.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

4.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

5.移动商务网站建设

6.物联网(智能家居与家用机器人)应用

二、民办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具备的教学条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上述六个目标是完全适用还是部分适用、或者是还有其他目标?要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除了就业岗位需求外,还必须基于现实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条件,切不可好高骛远和夸夸其谈。那么,民办高校(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具备怎样的“教”和“学”的条件呢?

(一)生源条件

民办高校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不及一二本院校学生,这是中学教育及高考决定了的。

2.对实用的技术技能感兴趣,特别喜欢使用网络并且愿意掌握网络技术,不太习惯理论学习和逻辑思维(如:程序设计)。这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自身长期学习的惯性使然;二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进一步深造(如考研)的要求,只想更好地就业。

3.学习上易于冲动,少有恒心和耐力。缺乏自信心,往往遇难而退、望而却步。

4.他们兴趣广泛,思维灵活,表面看起来不想学习,其实“成就感”极强,稍有成果便喜出望外,想迫切掌握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如上所述可知,不能强行按一二本院校学生的要求来强制他们学习,应因势利导。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在下面我行我事,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一无所获,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故此,摸索出一套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非常必要。

(二)师资条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办高校的待遇不及公立高校,造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差强人意。目前,民办高校师资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构成。专职教师占大部分,其中绝大部分是中青年。在IT业界,技术好且有实践能力的中青年一般去企业工作,拿较高薪水。少数刚毕业的硕士即便第一次择业在民办高校,他们也会“骑驴找马”,瞅准机会奔向高薪企业。而另一方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所谓“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一矛盾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瓶颈。专职教师中另一小部分来自各个高校的退休教师,虽然他们的教学经验、学识水平可圈可点,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不太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致原有的师资大多数动手能力较差。面对“网络”这种新技术,年事已高的老教师们已无多少锐意进取之心。发挥余热尚可,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就不太现实了。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临时聘请,以解燃眉之急。若该老师非常敬业、中规中矩地完成一般性教学任务已属万幸,指望这些兼职教师本身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且能下大力气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太现实。聘请兼职教师的另一途径就是聘请相关企业(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师,除了聘请他们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外,还可以与专职教师组成团队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一模式就是时下非常时髦的“校企协同创新协同培养”模式。但是,此模式也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较低,不太容易签约到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除非企业个中有利可图(注:企业不负有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且有利可图才能生存,没有理由求全责备)。其次是企业考虑自身的工作和发展,不太可能派遣真正的一线工程师长期担任学校实践教学任务,要么是派遣少有项目工程经验的企业讲师来应付教学,而真正的技术骨干只能是进校举办专题讲座(如此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另外,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技术和能力,而学校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校企协同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想要取得成效,学校就不应死抠企业工程师的学历条件。

(三)实践教学条件

除了师资条件以外,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更是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毋容置疑,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基本源于学生的学费,学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物价的增长。除去维持正常运转的经费外,实验设备购置和更新的经费投入往往捉襟见肘,致使校内实验条件赶不上公办学校。当然,应该承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差距在慢慢缩小。在民办高校,受学校地位、科研经费、科研实力的制约,教学人员少有机会获得科研项目或参加科研实践,要想用科研促进和拉动实践教学谈何容易。基于上述教学条件,民办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探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时就不能完全复制公立院校的模式,应该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认真思考,走“特色”办学之路。

三、实践教学指向的培养目标

在明确了民办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民办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上,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呢?首先是要确定实践教学的教学思维,其次是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的教学思维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该本着如下思维,然后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落实这些教学思维。这就是:

1.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瞄准就业。

2.教学原则:夯实基础,注重实践。

3.教学路线:以网络(含物联网智能家居方向)设计、施工、装配、设置、构建、销售与维护为主线,兼顾移动开发和程序设计(移动网站建设和移动终端开发),以此为目标进行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述教学思维控制下,依据客观教学条件,我们的实践教学应该服务于如下四个培养目标:

1.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

2.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

3.移动商务网站建设与移动终端开发。

4.物联网(主要是智能家居与家用机器人方向)销售、施工与维护。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针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确立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将支撑目标所需的实践教学内容归结为若干“技术技能节点”,这些节点的选定必须经过序列课程所有任课老师充分讨论,并征求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师的意见,最终由院系教学委员会确定并将这些“技术技能节点”分配落实到体系中的各门课程中。

(一)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对应的课程体系

数字通信原理、网络原理、网络互联与路由、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综合实践。

(二)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课程体系

网络原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攻防技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治、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综合实践。

(三)移动商务网站建设与移动终端开发课程体系

移动商务技术、移动网络营销、移动商务支付安全、移动智能终端开发、网页设计、三维商品影像摄制、移动商务网站建设实践。

(四)物联网(主要是智能家居与家用机器人方向)课程体系

电子电路、智能芯片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概论、无线传感网、射频技术、智能家居网络构建、智能家居销售与维护、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践。

五、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的方法与措施

(一)突出“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综合实践课程”驱动前导课程的教学

前述可知,每一课程体系都以一门综合实践课程结尾。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检查前导课程所含“技术技能节点”的教学效果,若发现所需的某一“技术技能节点”被前导课程遗漏或精简,将由综合实践课程任课老师报教学委员会认定后追究相应教师的责任。

2.教学内容由项目模块化构成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应该在相对集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一个学期内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可以按照学时、学分分割成2-3个项目。比如:“网络工程综合实践”可以由网络服务器的构建项目、组网设计项目、综合布线项目、无线网设计与施工项目等构成;“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可由安全审计项目、入侵检测项目、防火墙构建、计算机病毒防治等项目构成。开出的项目可从两方面征集:一是从专职教师中征集,二是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师中征集,再经系教学委员会审定。学期末网上公布下学期综合实践课程构成的项目模块内容及其各个模块的学时、学分、教师姓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上课时间、兴趣爱好、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择其中的项目模块。总之,综合实践课程是以项目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考试计分的。

3.项目来源于在校专职教师科研活动和实践教学基地的研发、设计、施工活动。

4.教学场地依据实际情况可选在学校或实践教学基地。

5.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性,依据项目教学付出的代价由教学委员会确定给予教师一定的额外报酬,即增加一个课酬系数。

6.改革综合实践课程的考试和评分方式

考试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校验,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指挥棒,综合实践课程的考试与评分必须改革。考试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既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效果,也考核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案。好的设计方案即便暂时没有效果也要给予肯定。如此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考试成绩由能力效果得分和设计思维方案得分构成,并将该课程包含的各个项目加权平均计算,训练难度大的权重大,使学生不能避难就易。学习态度和协作互助也是考核和计分的因素,以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分割成实训项目考试计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项目应试并获得学分。

(二)加大前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

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是尾节点,其后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前导课程中“技术技能节点”的实验内容,必须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难度适中,一定要瞄准实践教学的目标,一定要为综合实践课程服务。前导课程中提倡“案例教学法”。收集实际工程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通过这些案例对网络工程技术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网络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并鼓励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将相关案例开发成课件和网络课程资源,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能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比如:“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就可以用本校校园网为案例讲述网络设计、绘制校园网拓扑图、配置网络设配、构建各种服务器。然后对照拓扑图进入实际现场参观,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在技术规范范围内修改设计(拓扑图)、替换设备,并且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可行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比如:在“网络攻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分成若干“网络攻击小组”和“网络防御小组”,每小组3-5人。再将这些小组划分成攻击和防御两大阵营进行实战,由老师讲评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

(三)教师自编适合本校实践环境的实验指导书

鼓励并督促任课教师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实验指导书。此事非常重要,因为引进的实验指导书一般不太适合本校的实验环境,也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条件。另外,当一位教师编写出一本实验指导书后,所涉及的所有试验肯定是全部在实验室验证并通过了的。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目的明确、操作熟练、效果显著提高。当然,给予该教师适当课酬奖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四)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特色教学

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宗旨,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更是学生就业的保障,在充分调研就业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应挖空心思地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下面以“三维商品影像摄制”这门课为例来说明。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有一门选修课“数码摄影与摄像”,讲授一般摄像摄影的基本常识与方法,学生很欢迎。首先,我们浏览了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发现要想将商品三维动态地在网页上展示给客户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两种技术:一是商品影像拍摄技术和剪辑制作技术,二是要让其多视角转动并配合声音讲解就要运用较高的数字媒体技术。其次,我们访问了部分在在淘宝上开网店的店主,他们有意将自己的商品在网上包装漂亮以供浏览,但苦于技术有限无法实现。由此可见,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而我们计算机系又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即将申办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了“三维商品影像摄制”后,再选修一两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程,就可以胜任上述工作。另外,此方向属于设计、操作、制作类型,非常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问题

1.现有中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或网络公司挂职一年,提高实践能力

大力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竭力保证其待遇与在校等同甚至略高(因为到企业挂职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取得实效)。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规定专业教学人员参与企业协同的刚性指标,如:实习、实训、调研、横向科研等,将这些指标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提出诫勉并限期补充完成,取消其评优、晋级等资格。对于协同互动指标完成出色的人员,给予单项或综合奖励。

2.教师短期外出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时下,实验设备供应商为了提升自己的设备竞争力,一般都开办与设备相关的师资培训班。要狠狠抓住这种机遇,着力提升校内实践教学人员的能力。除此之外,外出参加短期实践性培训班也是较好的途径。

3.引进校外实习基地生产一线工程师进校担任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工作

这一措施的效果不容置疑,但是要真正做到非常不易。企业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和安排,一线工程师一般都是生产骨干,不便外出;学校则要遵循自己的教学计划与秩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双方都必须下决心才能兼容合作。

(六)学生自主参加实践教学活动

1.创造条件全天候开放网络工程实验室,使学生有条件自主进行实验。

2.以知识和技能基础及兴趣爱好为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科技竞赛,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加以指导。

3.在校期间,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休学创建小型微型企业,比如:建立移动商务网站。

4.学生毕业时应该持有一两个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目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已经作为选修课开设,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持无所谓态度,这是不对的,必须纠正。应大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持有这种证书是自己具备合格的行业技术和能力的标志,也是上岗工作应具备的条件。

六、实践教学效果考核

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志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否达标,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如何检测?这个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基本上被忽视了,所以,为了检测网络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考核办法势在必行。

(一)院系成立毕业生实践能力考核委员会

聘请用人单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三方成立毕业生实践能力考核委员会,共同制定毕业生实践能力测试标准和实施办法。在每年毕业答辩完毕后,按照统计学规律对毕业生抽样考核。

(二)毕业设计选题模块化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系统设计。事实上,面对本科教育大众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局面,民办高校的本科生一律强求进行系统性的毕业设计有些求全责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设计中的复制、抄袭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对于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可以量力而行,毕业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小型的设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是学生的设计方案、小作品、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及过程的描述等等。总之,多样化、模块化的毕业设计选题值得推广。

(三)考察应届毕业生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比例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毕业生上岗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这种证书包含的实践性技术技能较多,学生获取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也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肯定,应该用合适的比例数据作为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75-03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起初,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人们追逐利润的方向是第一利润源――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物化劳动消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利润的源泉来自“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活劳动消耗”,即第二利润源;之后,在降低制造成本已经有限,提高劳动效率也出现瓶颈,人们渴望寻求新的利润源,于是在1970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物流冰山”学说之后,物流作为人们追逐利润的新领域而获得广泛关注,并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由此,开启了物流研究与应用的热潮,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用于衡量发达的程度。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物流需求,从而导致物流成为众多行业的纽带及瓶颈。这些都表明对物流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专业化、高水平的物流人才供不应求[1]。鉴于此,当务之急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物流管理类人才,而综合素质过硬的物流管理人才离不开高等学校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合理及优化设置[2]。本文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准绳,实践教学为落实来重点分析、探讨物流管理人才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以期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物流之所以成为第三利润源,这是因为物流所囊括的诸多环节需要合理的规划及设计,需要进行复杂的建模及优化及考虑存在效益背反效应的诸多环节间的协同,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实现获取利润的目的。而这些都是需要有合理的理论来指导物流运营管理,或者说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结果来说明方案或决策的合理性、优越性。而培养学生实用软件技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落实能力。

一、基于承上启下和实践理念的课程设置分析

在笔者多年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对物流优化问题的建模能力,但是在对问题的求解能力以及详细深入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例如,针对物流当中普遍存在的优化问题――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库存控制、生产计划等。学生在经过管理运筹学及物流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及建模,但是在问题优化求解时还停留在手工计算(这对于稍大规模的优化问题显然不切实际)或者基于C/C++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来求解。但是在教育部要求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C/C++程序设计语言,大型数据库开发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明显欠深入。这些课程的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甚至32学时,因而学习内容篇幅可能存在不完整或者实践环节偏少的情形[3]。此外,对于C语言而言,诸多数据结构的程序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C++虽然有设计好的模板类可以调用,但这些基本属于C++高级部分,在少学时的课程中一般没有介绍。这就造成非计算机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过之后,难以理论指导实践――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导致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开发的课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识的,例如大型数据库开发往往需要学习很多面向对象软件程序设计知识及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本身,那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课程知识如果交由学生自学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掉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C/C++程序设计,改为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的软件工具,例如Visual 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这些相对新颖的工具基本具有现成的成熟的数据结构,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诸如数组排序等诸多函数的功能模块,从而减轻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发这类程序功能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型数据库开发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就具备了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自学能力,学生完成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的能力或自学能力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课程设置理念。这样对于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渐进教学课程体系:JAVA基于SQL Server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嵌入JAVA中学习过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利用物流信息系统中所需知识进一步实践以强化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物流优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仓储管理、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多式集装联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中具备相应地基础建模及优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前开设“MATLAB基础及应用”这样的课程以及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诸如LINGO、CPLEX等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布置设计实用软件使用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的实用软件使用技能。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管理科学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条学习主线: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物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含Eviews软件教学模块)电子商务(重点包含商务信息检索,存储,商务信息处理及分析)。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4-5]。

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

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 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 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 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6]。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7],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通过这些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起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自学习惯的兴趣,及对自学方式、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学生展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8]。而且这些实用软件包的使用技能对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也是非常有益的科研学术工具,有利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打好一些科研学术基础,起到了在本科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性训练。

参考文献:

[1]唐立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

[2][7]傅忠宁,朱昌锋,张静芳.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

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12).

[3]秦洪英,陈建国,王德明.专业特色基础上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8).

[4]张静芳,朱昌锋,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5]周杲,杨燕.实施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2,(24).

[6]李引珍.管理运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姚亦飞,姚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4).

收稿日期:2013-07-22

第6篇

探讨了案例法在物流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较详细地介绍了案例选择的原则、不同章节案例的作用,对运用案例教学完成物流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案例法;物流工程;系统规划

一、引言

中南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是自2002年起,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中开设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于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立的,同年开始招收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是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对物流专业的毕业设计在方法上与实践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并能运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原理、方法、技巧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1,2]。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在物流实践中的运用,具有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物流工作和开展有关物流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因此课程不仅仅要讲规划理论,还要注意务实,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解说、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案例选择

在物流规划教学中,生产物流系统、仓储与配送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设计与规划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部分,而且这些部分的规划内容既牵涉到较难理解的数学模型和规划理论,又包含了规划的实际实施方法和新行的科技技术[3-5]。因此,各部分的案例选择应该能同时体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以便学生学到规划理论方法的同时掌握规划实行的技术,有利于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分理论方法案例和实际技术对几个部分的案例进行选择和分析。

1.生产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①洗衣机生产区域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学习采用洗衣机生产系统规划为案例,分析其厂区物流系统。应用SLP方法,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和非物流强度关系,从而确定各作业单位的综合相互关系,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和面积相关图,根据物流合理化原理对厂区重新布置,为厂区的设施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并最终确定厂区的规划方案。②上海通用生产系统标准化。实践技术学习采用上海通用生产系统标准化的案例,说明精益生产方法的实际应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对生产装配工作场地采用精确的物流量和非物流量分析,标准化场地布置方法,并采用可视化的生产作业流程,采用不同的颜色和标识进行视觉化管理,使生产工人可以迅速、快捷地确定生产装配工具、物料的位置、生产线边物料量的多少、是否缺货,并对工人拿取工具、零配件的时间、装配机器的动作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明确生产过程的瓶颈在何处。同时,公司对生产现场采用5S管理,消除浪费,改善作业环境,减少线边的库存。

2.仓储与配送系统规划与设计。①超市配送中心选址。选址理论学习以超市配送中心选址为例。某公司在某新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告宣传后,得到了8个超市的订单,由于该新地区离总部较远,公司拟在该地区新建2个配送中心,用最低的配送成本来满足该地区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之后,已有4个候选地址。从候选地址到各个超市运输成本、每个超市的需求量都已知,选择其中两个候选地作为仓库地址,使总运输成本最小,应用P中值法建模求解。②电子设备生产企业的中心仓库规划。以湖南某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实际运作情况为案例,以“高效、低成本精益物流快速响应精益生产”为基础,以“产能规划、生产工艺流程、工位布局、生产节拍”等为依据,通过对仓库内物流节点(入库暂存区、高位立体货架、拣货配送集结区、工位暂存区等)布局优化,对入库口装卸作业能力、库房仓储能力、物流流动路线流量分配、分拣配送能力的定量测算,对“物料入库装卸、物流流动路线、拣货方式、配送节拍”等各环节进行综合整体优化,提出涵盖“库内物流量测算、物料节点布局、各种可行分拣、配送方案效率测算分析和选优,入库卸货能力优化进行库内点位和面积的规划设计。要求实现物料的收发、存储、分拣配送以及成品的存储、过程搬运等职能,中心仓库系统要与生产工艺流程及订单执行结合起来,处理物流作业与生产、配送之间的无缝连接,重点涉及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衔接的系统化搬运分析(SystemHandingAnalysis,简写为SHA)和物流中心规划(DistributionCenterSystemPlanning,简写DCSP)。

3.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①运输航线航班设计。理论方法学习采用运输航线航班设计案例,某公司承担4条航线的运输任务,公司如何配备船只以满足所有航线运输的需要。将船由多余船只的港口调往需用船只的港口为空船行驶,应采用合理的调度方案,以使“调运量”最小建立运输问题。用表上作业法求解这一运输问题。②湖南省衡阳祁东县凯迪生物质电厂燃料运输方案。以湖南省衡阳祁东县凯迪生物质电厂为对象,计算生物质燃料从收购站到电厂即次级运输的最小碳排路径。祁东凯迪生物质发电厂项目座落在湖南省祁东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由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250亩,总建设规模为2X12MW机组,配2台48t/h生物质锅炉。该项目2007年12月经湖南省发改委评审核准,它利用稻壳、秸杆等可再生资源为燃料进行发电,年运行300天,年运行时间7200小时,燃料来源是祁东县所管辖的乡镇,燃料为稻壳、稻秆。祁东县辖19个镇、4个乡,包括:洪桥镇、白鹤铺镇、金桥镇、鸟江镇、粮市镇、河洲镇、归阳镇、过水坪镇、双桥镇、灵官镇、风石堰镇、白地市镇、黄土铺镇、石亭子镇、官家嘴镇、步云桥镇、砖塘镇、蒋家桥镇、太和堂镇、马杜桥乡、凤歧坪乡、城连圩乡、四明山乡。采用物流运筹学的车辆路径问题原型建立生物质燃料的运输调度方案,使运输的总距离最小。③快递企业运输调度规划。伴随着件量的增长及产品驱动,快递的陆运网络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运输中出现的空驶问题,通过运筹学建立最优化工具,实现“短途单边集合+长途对开”模式,降低空驶距离。从物流规划的角度来说,即找一组环路(route),每个route可以是从任何一个节点为起点(也就是多depot的问题),并且满足物流运输时间衔接的约束,从而使车的空载率达到最低,车的空载率用空载的总行驶距离为衡量指标。规划内容为各个节点发出哪些车,每辆车何时发出,并且走哪些边。单程干线到车时间与下一环节的衔接原则形成对开或循环的多条单程干线,需在对开或循环所关联干线的发车时间前,提前4个小时以上到达(特殊情况除外),便于车辆及时装卸货后继续行驶。

4.信息系统规划。由于物流信息系统理论学习开设有专门的课程,这里只选取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使用新兴技术案例。大数据在物流行业拥有广阔的机会,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也应随之升级。大数据技术目前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快递路线的规划、货物的跟踪、跨境电商平台等领域,甚至连物流行业其实最关心的配送司机健康状况问题,也能通过大数据进行监测和管理,相关实践案例是RateLinx企业研发的大数据分析软件。RateLinx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帮助实现物流管理的深度化和精确化。其大数据的全部潜力显著降低运费支出通过基于数据分析的物流软件来实现,利用收集的发货数据建立预测引擎。其大数据功能有:(1)数据收集。RateLinx创建了功能强大的数据集,具有了标准化的实时性,这是运用大数据力量的关键。ShipLinx运输管理系统(TMS)软件工具集成与企业ERP/WMS外的数据收集,结合企业的运费发票与TMS数据,通过RateLinx运费支付和审计,以提供一致和全面企业供应链评估。(2)诊断。通过包含在ShipLinxTMS,可定制的仪表板测量和监控企业的策略的实际利率,数据从仪表盘提取并带入物流优化建模环境,形成综合智能运输方案。(3)综合货运信息。在建模环境中,强大的数据引擎从仪表板的数据分析开始,并考虑现实世界的约束,充分利用企业的历史货运数据进行预测。通过评估和测试,预测分析揭示如何优化货运方案。这种综合航运智能反馈到ShipLinx和载波数据,因此可以在仪表板视图它作用于优化的机会,因为他们来了,在现实的时间。这些分析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商的定价风险。

三、结语

利用案例法教学可以让课程中的许多抽象概念形象化,对复杂原理理解更加直接灵活。通过对物流规划课程中关于生产物流系统、仓储与配送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的选择和编排,有利于系统的学习物流规划原理和复杂理论,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燕宁.物流系统规划课程内容探讨[D].广州大学,2005.

[2]孙宇博.基于应用型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探讨[J].物流科技,2014,37(7):20-22.

[3]熊萍.基于项目的物流系统规划教学实践研究探讨[J].电子设计技术,2013,(11):127-127.

[4]周敏.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72-272.

第7篇

1培养模式的构建

1.1面向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结合本校特色,培养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具备较高专业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素质、融通商科(财经、管理等)领域知识、能胜任软件工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的实施包括如下三个阶段:前两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真实企业项目的分解,融入到教学环节;第三年按照分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产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方向设计,通过校内和企业导师的协作,完成方向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进行综合性实践,既包括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专业实习工作,也包括校内的综合性演练。

1.2面向校企双向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在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专业特色和高素质的人才的核心和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年来采用引进和在职培养结合的方式进行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多名老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的支持,赴世界各地访学。开展校企联合师资培养,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个人的共同发展与提高。聘请了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校外教师来协同指导实践教学,实现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和教师融入企业生产项目。

1.3构建层次化的实践体系

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外实践、校外实践、毕业设计等层次环节组成。这四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在规划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实验类、实训类和实习类教学模块。

1.4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大作业驱动教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教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经验的有机结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网格工作流的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成果为驱动,在继续弘扬优秀的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大力推广现代教学技术。

1.5创新能力的培养

1.5.1课题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先后有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期间,学生主动开展了文献检索、程序编写、数据建模等研究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科研素养。

1.5.2科研平台融入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来开展实践教学。我校拥有“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这三个省级平台。平台的研究人员也主讲了一些专业课程,各年级的学生也参与了这些实验室所承担的项目研发。

1.5.3创新创业融入培养体系

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如下手段来实施:(1)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设校企合作创新课程、组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本专业的每位学生都配备有学业导师和项目导师。(2)利用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客中心等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3)通过与长沙市科技产业园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等支持。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2.1就业情况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充分考虑所在院校的商科特色,这在就业情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专业2016、2017和2018届毕业生就职于经济管理领域机关单位的比例分别为22%、24%和25%,远高于其他兄弟院校。而就职于其他类别单位的毕业生中也有一定比例是从事经管类岗位。就业质量方面,本专业同学的就业单位包括了蚂蚁金服、金蝶软件、去哪儿、华为等诸多知名企业。

2.2研究生入学率高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生入学率在15%以上,学生遍布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985和211高校的相关研究生专业。

2.3学生各类竞赛成绩喜人

本专业以各类学科竞赛为依托,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竞赛包括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华中赛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成绩斐然。多个学生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别的项目立项。在历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均有不错的表现。本专业同时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加各种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如: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保建,等.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47-54.

[2]高迪,等.新工科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144-147.

第8篇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依托地方经济,进行市场调研,制订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机遇的到来,国家战略调整也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针。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二是信息网络建设受政策驱动影响明显;三是东部和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成都形成以成都高新区南区为核心的“一核两带多园”的发展空间格局,在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包括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八个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公司的不断增多,需要的相关人才也在日益增加。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虽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随着学院被确立为全国国家骨干建设高职院校,学院和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专业抓住机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紧贴企业需要,适应企业对专业的要求。通过对川内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和、行业专家和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实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院以市场调研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际工作中核心的技术,通过设置核心课程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度。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一起讨论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以培养区域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计算机网络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融入计算机行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主要为思政类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大一主要开设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二、三开设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

三、完善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多年的交流和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项目带动、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主要来源有: 课程中的试验、实习、案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项目结果应用到企业、竞赛、科研结论。“四双”融合即推行“双元、双师、双能、双证”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融“教、学、做”于一体。该方案的具体内涵是: 双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办学模式。面向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双师:采用企业一个指导教师和学院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双能: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双能”并施。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持续发展(专升本)等提供空间。双证: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行业内职业资格证书如: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库操作员、网页制作员、微机维修员等证书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职业门槛。

四、形成质量保障

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要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让教师深入企业,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专业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0处,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体化,可以完成综合布线系统实训、.NET技术实训、实用组网技术实训、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与安全实训、毕业设计等项目的校外实训。

2、形成双师教学团队

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4人,现有教师中硕士5人;副教授4人,讲师10名。有70%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的经历,98%以上教师为双师。同时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通过教学研讨会、讲座、参加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承担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实习指导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家带领专职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开发,提高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校利用实践基地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网络组建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按照实用性、仿真性、共享性的建设目标,建设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4、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实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包含该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标准、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课程动画、课程视频、生产案例、课程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课程校本教材。

5、完善规章和制度

建立完善相关专业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