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16:40: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治理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关键词:矿山企业;矿区开采;破坏现状;环境整治;解决对策
一、矿山环境保护的目的分析介绍
采矿与选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废石和粉尘等物质以及噪声和振动等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环境的工作条件,而且会对整个矿区乃至周围的大气、水质和土壤等造成危害。废石堆、尾矿库、贮水池和露天矿边坡的崩落,地下采空区内的岩石塌陷以及爆破形成的飞石和冲击波都直接威胁着矿区附近人员的安全。露天矿中大量废石的堆积,多种装备的安设,以及污水与烟尘的排放,还可能有碍矿区景观。
二、矿产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矿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矿采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矿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4.影响矿山景观环境
矿产资源开采直接导致矿山景观环境的破坏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剥土、开采、爆破、弃土等。例如由于剥弃土直接造成矿山景观环境恶化,土地荒芜,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改变原有景观,基岩矿渣,房屋倒塌,路断桥裂,洼地积水,粉尘飞扬,矿区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三、治理矿山环境的有效解决对策
1.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2.理顺矿山环境管理体制
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国外矿山环境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工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3.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
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4.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
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
总结:解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伸相对资源产业链;全天实行矿山生态经济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以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使政府、矿山企业切实承担起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促进我国矿业持续发展,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连和 金融生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新辩【J】.生态经济,2006(3):95—99.
2.沈渭寿,曹学章,等.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9.
关键字:铜矿;重金属污染;现状;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J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重金属的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属于重度污染,主要表现在矿山开展过程中,所以铜矿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金属矿山的开采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的加大,对于空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重金属的污染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包括现在大量的农药的使用,汽车尾气排放等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而很多这样的污染中都包括了重金属,人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是有害的。所以,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在所有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上,铜矿重金属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对人们身体的伤害也是最大的。所以,铜矿矿山的开采一定要受到重视,对于大规模的非法开采一定要严格阻止,不科学的方式会直接导致很多植物植被的死亡,还有很多废弃矿山遗留下来的一些污染物,这样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相应的威胁,相关部门应该重视重金属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重金属的污染
铜在化学当中被称之为重金属类的元素之一,属于污染元素。在大自然中存在很多铜元素,特别是在矿石和岩石中,铜元素的含量非常高,而且一般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在开采铜矿的时候,只要一个地方有,一般来说这个地方就是铜矿的密集区,在开采过程中存在一些污染,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土壤的污染,所以铜矿的开采时容易带来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一旦开采,一定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否则会引起土壤污染和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应该被重视起来。
铜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开采,在一个就是来自于人为的破坏。自然中有很多的矿物质存在大自然中,很多都是经过自然条件的处理的,而人为的破坏主要是肆意的开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固废、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农用的污水排放和灌溉也是铜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土壤渗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威胁。另外铜矿的非法开采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采矿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废水等经排出,会使矿区附近的农田土壤、作物和水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铜矿开采污染的治理
(1)有效处理矿山开采的废弃物
对于矿山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了开采之后产生的废渣和弃土,这些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这些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对周边的农田和植被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受到阳光等作用的长期影响,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合理的通过矿坑回填的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开采后废弃物,这样既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同时也对废弃物进行了有效处理。
(2)预防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山的开采同时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很容易造成地质塌陷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按照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会影响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所以应该用人为的方法,种植一些易生长、易成活,能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植被。比如说榆树,可以起到护坡、绿化的作用,同时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3)企业适当投入资金,培养相关环保人才
对于相关企业可以适当的投入一些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培养环保人才。从源头去解决污染问题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企业能够适当的对污染进行管理,那么治理起来就不会那么头疼了。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可以征求政府进行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毕竟对老百姓来说是在做好事,所以在资金方面企业并不是一己之力,有了资金的保证,对于环境的污染治理可以说成功了一半了。帮助人们摆脱污染,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举两得。所以,企业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4)国家应该扶持相关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
归根结底,污染的源头是来自于矿产的开采,如果能解决回收问题,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国家应该大力扶持相关开采企业对铜矿开采相关技术的更新,如何对开采之后的剩余矿产和垃圾进行处理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研究出一系列的现代化技术,国家应该大力推广环保设施的建设,对相关企业应该要大力扶持,固废回收系统等相关环保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保障环境,能够使得附近环境不受到开采的影响,这样既可以对矿山进行开采,也不会影响到附近环境和土壤的污染,所以,加强技术能力的更新和环保设施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铜矿开采过程中的污染治理是摆在大家眼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了,大家务必要提高认识,及时的控制住重金属的污染,不仅仅是放在铜矿的污染上,对于其他的重金属矿污染也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家一个美好的环境和家园。
参考文献
[2] 于瑞莲,胡恭任. 采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 中国矿业. 2008(02)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参考文献
[1]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4):64-69.
[2]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恶化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1]。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经济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盲目扩大
2.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3]。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
2.1.2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2.1.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2.2人口的急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4]。
2.3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
首先,化学肥料中的氮、磷、钾等比传统农家有机肥的含量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喷洒大量的农药。同时喷洒农药的过程也对实施者本人造成皮肤的污染。另外,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施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危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
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指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协调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的统一运行;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它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它不仅是个别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5参考文献
[1]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
[2]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77-79.
1、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现状 大多数城市以往那种亲切宜人、界面连续、空间尺度适宜的街区组织被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摧毁了。虽然近年来有过对城市街道的改建及景观环境设计的探索,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快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结构。由于汽车的灵活、方便和快捷,汽车很快成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对城市道路、土地使用分区、形态等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的总体建设也在以车辆为参考尺度,功能分散、道路畅通己是城市规划布局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空间常常由于道路的开拓,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而自发形成。以往属于行人的空间也因汽车数量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迅速强占了道路,使街道丧失了原来的交往功能。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阔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使得人车混行的交通更加复杂和拥挤,人们不得不经常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志及管理系统行走,忍受着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街道生活乐趣。
2)“表皮”式商业的无序增长导致街道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城市中,街道被汽车占领后剩下的边边角角仍然拥挤着人群,充满着喧闹。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商家们盲目地抓住人的本能需求,在未考虑街道商业的形态构成,所售商品的客源,商业饱和及街道整体环境问题等的前提下,争先恐后地把商业安排在主要街道的临街面,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域”破坏了绿化,占用人行空间而进行大范围地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因此,街道中本来狭小的空间就更加拥挤了,街道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为此,让城市居民安全舒适地在街道上自由生活,让各类商业各得其所地为居民服务是未来商业规划布局、街道气氛营造中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以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不足
1)街道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街道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因此要与环境相适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街道环境的可识别性、方位可入性、通行便利性等的设计尤为重要。要明确市民需要的街道性质,是美好生活的,是安心居住的,或是给人们切身感受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街道怎样才有“人气”,同时,视觉的舒适与视景自然协调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忽视及破坏当地重要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环境。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少城市都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街道文脉和人气的延续。有些中小城镇的发展为了贪大求快,不惜牺牲大量的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及景观环境而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把以往熟悉的环境几乎改得面目全非。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建设中应设法使这些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要素展现在市民面前,尤其应让外来游客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历史人文景观环境。
3)街道空间塑造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往的街道规划设计考虑过于简略,只注重平面构成而忽略了立面设计的协调美观等,使街区细部显得含糊不清而没亮点。只有街面的设计,而没有街坊的考虑。常有沿街表皮式设计,缺乏足够的纵深空间感。交叉口设计也比较随意,空间设计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的空间场所,没能形成完整和谐的街景空间环境。
4)街道景观节点设计粗糙,缺少自身特点。景观节点是街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如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岩铺地、几何规则图案、欧式临街面等。这种设计与城市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极不协调,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3、城市街道空间环境整治策略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及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传统及景观环境。研究城市历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认真地分析,树立继承与保护意识,规划设计出好的成果,形成新的具有人文传统延续性的街道空间特色和城市面貌,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2)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注意强调可适应性。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各种要求,根据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与设计,提供最舒适的环境与服务。
3)注重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街道的改造设计,让街道留下历史与时间的痕迹。保留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及其景观环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人们不再陌生并且能认识其成长过程,让美好街道体现出城市生活的过去,表现城市生活的现在并能和未来和谐衔接。
4)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街道环境是以人为主题的,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和创造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这种空间能让人们从行为活动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让人与环境共生相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
1引言
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又可被称为非点源污染。根据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的定义,面源污染是指污染物以微量、分散、广域的形式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顾名思义,农业面源污染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所形成的面源污染,它是所有面源污染重是最为严重且分布最广的污染。大部分农业污染都是面源污染,还有一小部分污染属于点源污染。本论文重点研究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并只考虑进入水体以内的水质污染,专指由于降雨冲击与淋溶作用,以降雨为载体,在地表径流及地下渗漏过程将污染物带入水体而导致的受纳水体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1)隐蔽性、分散性。点源污染很集中,与之相反,面源污染具有隐蔽并分散的特性。由于一些自然条件状况的不同,面源污染会显示时间上的不均与性及空间异质性,这些自然条件包括污染范围内天气、湿度、地形地貌、温度、土地利用情况等。(2)不确定性、随机性。农业面源污染还具有不确定性及随机性的特点,对进入污染系统中的面源污染的不确定性及随机性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课题。如进行农作物生产时,进入受纳水体的的过量化肥含量与温度、降雨密度、大小、湿度及土地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密切关联。(3)空间异质性、不易监测性。由于在污染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物一般不只一种,且这些污染物之间会相互交叉污染,再加上自然条件如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会对污染物的流向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面源污染一旦发生,很难对其中的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定量检测,即农业污染具有不易监测性。当然理论上,农业面源污染是可以进行监测和识别的,只是监测成本和识别成本非常高。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识别中,如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受污水体进行模型模拟并提供数据支持。结合高新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动态监测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3农业面源水污染防治技术
3.1生态拦截技术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是通过雨水径流进入受纳水域的。若建立生物拦截系统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可高效率拦截氮、磷等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这种技术也称为生态拦截技术,它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且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外这项技术主要通过宽广的生物隔离带来实现,如加拿大的“草地-树木过滤带系统”就是通过生物隔离带控制氮磷进入水体,并且效果很显著,污染物含量大大减少。在我国,杨林章等根据太湖的实际情况提出用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共同组成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该系统通过减缓水流流速促进水体中含有的颗粒进行沉降,从而有助系统中的植物部分对由沟底、水体及沟壁中出来的养分进行拦截和吸收,最终实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验显示该系统对污染水体中的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0.2%和48.1%。目前为止,高效利用氮磷的机制还不清晰;农田生态沟渠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尚不成熟;水生经济植物品种的筛选工作还没开展;很多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试用,如空间配置技术、浮床植物残体的再利用技术及浮床植物的肥药管理技术等。未来,这些方面都可成为科研者的研究重点,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生活垃圾及农业废物处理技术
作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等还有其独特的资源价值。现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就将资源化农村固体废弃物当成重点的研究项目。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粪便已经成为需优先处理的污染源,特别是发达区域或环境容量差的区域。畜禽粪便在传统的中国农业中是优质的农家肥,作为中国农业数千年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给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目前,农肥化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其中的固体部分经发酵后成为优质有机肥,然后通过还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目前液体部分主要通过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或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或与其它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联合发酵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处理,但目前沼液的安全处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农村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目前的资源化率比较低,部分地区尤其在我国的东部地区采用焚烧的方式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还是采用部分还田或全量还田的方式。由于成分和来源复杂,目前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被集中焚烧或填埋处理,很少的一部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一起进行了堆肥处理。其中,如何减少高温堆肥过程中氮的损失是目前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3.3农业用肥改进控制N、P流失率
通过施加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控制N、P的流失。由于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吸附性和生物亲和性,生物质炭受到科研者的重视,用于控制农田营养盐释放。姬红利等人将坡耕地土壤及滇池设施农业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土壤消毒剂和土壤改良剂来研究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解吸过滤液过程中TP和TDP值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径流雨水中TP及TDP值在投加改良剂后明显降低,能有效控制P的流失问题。但其经济性及环境风险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4农业面源水污染治理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的一系列特性,如污染源多样性及随时性等,使它对我国农业及农村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重建农业技术宣传等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浅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16):70+142.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现状;影响因素;治理对策
空气中的各类主要害物质都在需要监测的范围,例如:PM2.5、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空气质量监测是评估环境空气质量、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基础措施。目前,上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已经形成了多种污染物混合的问题,处理起来需要一定的知识内容与技术经验。只有了解空气现状才能更好的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环境空气中污染因子的危害
研究发现,PM2.5由于表面积更大,能够进入机体更深处,携带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更具有危害性;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易溶解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黏性液,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二氧化氮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侵入人体,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毒物。长时间接触低浓度二氧化氮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迟钝、失眠、记忆力衰退、多发性神经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二、上海市环境监测现状
(一)环境监测点位布置。我们了解到上海市的主导风向春夏季节为东南风,秋冬季节为西北风,在主导风向上布置了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闵行区浦江镇、徐汇区桂平路、嘉定区马陆镇4个点位为监测点位。其中徐汇区点位为本实验室所在位置,此点位为重点监测点位,其余3点为对比点位。监测因子为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二)监测方法确定。在确定监测点位后,对徐汇区桂平路点位进行2013年到2015年年度监测,并汇总监测数据,最终得出年度均值。其余3个点位每年选出具有代表性日期与桂平路点位进行对比监测,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徐汇区监测数据
(四)污染水平及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徐汇区环境空气PM10、PM2.5、二氧化氮已经超出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大致处于国家二级标准内,超出国家一级标准外。2013年到2015年的各项检测指标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徐汇区大气污染程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上海市大气污染程度。
(五)2015年5月12日不同监测点位PM10和PM2.5、SO2、NO2浓度比较与分析如下:
对比其他3个点位相同时间不同的数据得出,不同地区污染因子浓度不同,这4个监测点位中,由于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靠近海边,并且位于风向的上风向,所以空气质量最好,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次,马陆镇为上海周边区域,所在区域重污染企业和车辆并不多,但是受到上风向区域影响,检测数据有所提高。闵行区浦江镇其PM10、PM2.5最高,经调查了解到浦江镇正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很多施工工地和道路扬灰造成PM10、PM2.5偏高。徐汇区桂平路为上海市中心区域,所在位置没有重、中污染型企业,但是车辆较多,所以造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偏高,并且高楼较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三、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和能耗因素。近年来上海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能源资源消耗增长的基础上,而上海市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且这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所以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这些非再生能源的燃烧。
(二)自然地理因素。上海地处长江口,濒临海洋,大气中富含水分,因此,全年相对湿度都维持在一个较大值。日照、降水充分均有利于降低空气中SO2污染,而较大的相对湿度与冬季的热岛效应相结合则不利于SO2的消散。上海市秋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向,秋冬季受到来自于中国北部地区污染物较大的影响,并且高楼大厦林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三)车辆因素。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加剧,形成了上海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的复合型空气污染特征。
四、治理对策
第一,在建设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防止污染的危害,所以各地区、部门在制订发展国民经济基建设计划时,既要从发展生产出发,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城市规划、工业规划及厂址选择,必须考虑气象和地形条件,特别要考虑风向、卫生间距和废气的处理。第二,政府部门需要加快改造或者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型工业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第三,增加监察和处罚力度。对于一些任意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的企业单位必须给予处罚,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凡是有“三废”污染危害的,都必须在建设的同时,采取治理措施。第四,积极推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供应燃油质量,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最后,加强区域内、全国、乃至全世界治理合作。
五、结论
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建议上海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扶持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控制第二产业发展,控制污染。新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有利于人们研究空气污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