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59
一般来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相机运用愉快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能读书”,让学生尝到“会学”的甜头,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下面就问题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利用通俗文化学习语文
当今的通俗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比如电影电视,歌曲广告等。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具体怎么学习呢?比如利用流行歌曲学习语文。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二是可以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等等。
二、注重诗文朗读的表意功能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该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众所周知,“书”是由汉字有序的排列组合构成的,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表意为主的符号系统。所以,汉字究竟是如何运载信息的,如何表情达意的,必须搞清楚。《元和韵谱》指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深而远,入声直而促。”这也就是说,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平缓的思想情感;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重的思想情感;去声清幽,宜于表达清新绵通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情感。如《蚕妇》与《陶者》,虽然都是怨情诗,但《陶者》中的“瓦”和“厦”押的是上声势,而《蚕妇》中的“巾”和“人”押的是平声韵。吟诵《陶者》,你会感到那是一种直率的、强烈的、愤愤不平的谴责。而吟诵《蚕妇》更多的是一种悲切和哀怨,如泣如诉式的述说。
还有一些情况,即便是声调相同,韵脚不一,表现的感彩也会不同。比如《夜宿山寺》和《登鹳雀楼》,虽然都是平声韵,描写的也都是登临的情景,但《登鹳雀楼》一诗用的是“尤”、“侯”韵,属舌音,读起来平和舒缓,自然会给人一种开阔雄壮的感觉;而《夜宿山寺》,用的是“真”韵,属齿音,读来清厉细锐,给人的印象是神奇而空灵。另外,声母的清浊同样也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王维的《鹿柴》一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上句的前四个字都是清声,读时必然会用力轻而气流直上;而下句的前四字都是浊声,读时必然用力重而声带摩擦震动较强。清浊对比,清幽静寂与嘈杂纷乱情景,静中有动的艺术构思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以上的实例足可证明:在古代汉语中,无论是声、韵、调,还是读音的清浊、韵脚的疏密,都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上说假如不谬,那么,要把汉字运载的信息输入大脑,不看不读,还能有什么良策呢?
三、注重愉悦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学习应该是开心的愉悦的,而不应该是只是知识的传播或者事理的讲解等等。很多语文课不够生动,就是缺乏对情感愉悦这个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愉悦学习呢?一是新课导入,运用愉快教学法。在导入新课时,实施愉快教育,可采用“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等方法,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乐学”的氛,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上《惊弓之鸟》时,教师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厉害,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课堂教学,运用愉快教学法。一般来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相机运用愉快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概述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实现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我国语文教学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加之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教材编写并不成熟,因此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对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当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还比较大,使得语文教学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最终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多的自由,给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资料的时效性、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这些新媒体形式的运用,为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小学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掌握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生活,引入一些实例,从而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种事情进行描绘,从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情境的设置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课堂情境的设置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也要注意情境生活化,尽量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情境设置,便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从而能够从生活情境中转移到课堂情境中来,加深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提升解决小学 语文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使得学生可以对课外的主题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生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场景,防止出现陌生的情境,对学生的理解带来影响。
(三)加强各种素材的累积和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小学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加强各种素材的累积和应用,是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加强生活教材的累积以及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比如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进行各种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都需要学生加强对各种素材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常常容易感受到没有素材可用,因此容易对小学语文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个关键的对策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对生活的理解,从生活中挖掘更多的素材进行小学语文学习。现代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很多学生的生活都是在各种作业中度过的,对周围的事物关注较少,也不会发现周围的一些特殊情况,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发现,因此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准确度。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发现,从而利用周围的各种事物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类比,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精髓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应该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生活中的教材的应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发掘的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教材,比如对文章的意境进行讲解时,可以根据文章描绘的场景,放置相应的图片和音乐,从而加深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学习教材还是教学思想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来说越来越开放,课堂教学方式多变,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但是仍需不断完善,加以改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互动性教学。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主体学生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师生之间才方便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用自己本身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眼界,不断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产生共鸣,教学相长。其次是灵活性。对语文课堂来讲,教师进行课堂陈述,学生认真听讲,学生提出课堂问题,教师进行一一解答,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学生之间可自由发挥,也可采取小组交流讨论解决。总之,教学组织形式多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辅导,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是活动性。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拓学习视野。
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无效备课,课堂秩序不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模糊,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练习,都是照本宣科,不仔细研究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导致一堂课结束,学生们还如坠云雾中,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
2.教学指导不足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掌握了语文语言的训练重点,但是训练方法可能不恰当,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讲述、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主角,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就比如在识字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把单独的字作为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记忆,学会用这些字;对于词语,也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灵活运用,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师生互动欠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一般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互动较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提问的权利。即便组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间进行沟通交流,大部分也会变成几个优秀同学发表建议、其他同学倾听的情况,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师生互动欠缺。
4.备课不充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备课极不负责,没有认真研读教学教材,而是直接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课前对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属于自身的教学特色;在课堂讲解时,采取传统的教学观点,面面俱到,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延伸范围广,导致学生不能领悟重难点,得不到针对性的练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5.课堂设计连接不紧密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般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会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但是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讲解出现偏差,缺乏整体系统性,教学设计环节连接不紧密,有时候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争吵异常激烈,而讨论的问题却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课堂效率低下。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
1.教师精心备课
教师精心备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体系结构及特点,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和教学专题,充分熟悉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按照教材要求准备教学内容;其次制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时刻不忘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还要把握各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保证充满活力、求知欲强的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兴趣是引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将课堂教学变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给学生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学到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教师可构建一个美妙的情境,提前让学生们进行课文预习,然后分组进行表演,让学生相互合作;教师应放下严谨的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统一做出点评,既吸引学生们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学得愉快,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加教学活动。
4.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力丰富,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的特点,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忱,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保证课堂学而不乱,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完成对知识的吸收。
五、结束语
总之,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整理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09(02) .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对策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在新标准的指引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究与深入总结。下面我根据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较浓厚。目前高年段小学生只有极个别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从对课外阅读持不喜欢态度的三位学生的问卷中发现:两位学生每天几乎不读课外书,尽管父母都赞成课外阅读,家中也有较多书籍,但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从问卷的主观题看,其中一位学生在20个所列书目中,看过的有《昆虫记》、《名侦探柯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侧重轻松趣味性读物。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类型,86%的学生都喜欢阅读以文字为主,配有一些插图的课外读物,有9%的学生对全是文字的读物抱有兴趣,这充分说明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令人满意的。喜欢的课外阅读内容依次为:科普类(18%)、动画卡通类(12%)、学习辅导类(14%)、有趣的故事类(23%)、文学类(20%)和其他(12%)。可见在小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中,有趣的故事类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文学类,所选类型丰富多样,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学生阅读习惯。目前学生对于阅读课外书很少有做笔记的习惯,只有极少数会“做很多笔记”。知识的吸收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学生忽视了,这是缺乏指导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在每天的课外书阅读时间上,多于一小时的比例只有16%,主要是在半小时左右,每天看十分钟左右的占大多数,进一步说明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有效进行,而学生业余自主选择并进行阅读的阅读时间较少。
3.课外阅读的影响因素。课业负担过重,没时间是目前影响学生的最大因素。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的空余时间,大大小小的考试早已让学生疲惫不堪。不感兴趣和没有书源目前还存在较大影响。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专用的书刊阅览室,但是对学生的开放时间难以保证,因此阅读需求难以满足。学生非常希望老师给他们推荐好的课外读物,数据统计显示“希望老师推荐书目”的学生达63.82%。
二、对策与建议
阅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语文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石,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希望的。那么针对现状,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有效地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自主习惯呢?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针对课外阅读兴趣较高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主体参与性阅读活动。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教师的重要工作便是以活动促阅读,将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阅读的动力。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因人而异。开设的课外阅读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中。
其次,教师可定期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开展竞赛,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读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赛等,内容选自读过的报刊,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增强语感。而且可以自办小报,让学生在小报中展示积累的好词、名段,交流读书心得,介绍写作技巧。除此之外,还可以办展览,每学期开展三次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2.针对课外阅读内容多元化的特点,逐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调查表明,小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虽然现在社会上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很多,但要他们独自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不妨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导其选择不同的课外读物,其次根据语文教材内容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3.针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教学了《爬山虎的脚》,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读。读了《倔强的小》,让学生查找有关的文章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可找原文阅读。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价值的好书,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中,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针对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足的特点,切实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安排专业课时,课外阅读课一般有五种类型: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物欣赏课、读物汇报课、读书笔记辅导课。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利用课堂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供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保证每周一课时,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探究;对话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而阅读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他们获取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合作的质量。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当的阅读量,一方面可以开发智力、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陶冶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学生阅读兴趣不足,教学机制僵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教学在初级阶段的发展和提升,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单一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手段单一,选用的材料在形式或内容方面太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现代的学生对于视频、卡通并不陌生,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比教师更为熟悉,而教师还拿那些《小蝌蚪找妈妈》之类的图画书显然无法吸引学生,因其无论是内容还是画面都过于简单。
(二)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影响学生知识量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阅读的盛行,纸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根据我校2012年针对3年级到5年级6个班级近2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少于1小时,而玩电脑游戏或平板电脑的时间则普遍超过1.5小时。这种情况对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缺失导致教学机制僵化
除了教学内容存在问题、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外,小学教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缺失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许多小学教师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教学规律和教学科学缺乏基本的研究,根本不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也无从指导学生的阅读。他们习惯于丢一堆过时的、幼稚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对于阅读设计、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都缺乏关注和评价机制,因而导致了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障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策略探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课程目标”第七条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此外,“实施建议”部分,又特别强调了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思路。
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等人提出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基于这种理论,作者认为可以从探究式阅读教学和对话式阅读教学两方面,重新建构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简而言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诱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重视阅读设计。教师在课程进行前,必须清晰确定自己授课的内容、学生阅读的材料和阅读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并进行图示化设计,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兴趣。这种阅读设计必须照顾到孩子的猎奇心理、荣誉心和自我表现欲望等,合理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阅读水平的提高。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问题。在现代课程教学理论的视野内,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阅读过程中的质疑和问题,由于这是一部分学生所面对的难题,因此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方法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情境的巨大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思考、大胆发问,提问的内容可以包括对篇章中人物的重要性的提问、对优美语句的提问、对主要内容的提问、对结尾的延伸提问等。对优美语句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之所在,增强语感;对主要内容的提问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叙事脉络,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
3.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完成预习的前提下,针对问题情境,创设特殊的阅读语境,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发散式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多领域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理念的最好实践。
4.通过评议和刺激,实现阅读兴趣建构。在阅读过程的后期,教师还需要针对阅读过程中的个体表现进行具体细致、有的放矢的点评,指出问题,总结优秀之处,并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评分、口头表扬或“流动红旗”的奖励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和诱导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
1.注重课前预习,实现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初步对话。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诱发学生的“期待视野”,因而它既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初步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明确预习方向,对于提升这个初步对话的质量十分必要。因此,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向学生说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指明预习方向,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掌握课文内容和预备问题进行思考。
2.立足课堂,实现学生、教师、材料三者之间的多维对话。《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这也向教师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前提,即教师自身要熟悉阅读材料的内容,抓住合适的“切入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进一步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多维式交互对话。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只是“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可以带领学生思考,但是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教学过程应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展开。有时候,教师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采用“故事接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于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或改编,这同样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多维对话”。
3.学以致用,实现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深层对话。在实现前两次对话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方法,如诱导法、激将法等方法开展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深层对话,以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对于有些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性文本,如《西游记》、《水浒传》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理解,把某一场景、某一故事环节的人物形象通过“小戏剧”的方式表演出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
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跃升,现代小学生的成熟时期逐渐提前,因而,传统的阅读材料远远满足不了求知欲强的学生的需要。因而,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开拓视野,仅靠课本上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经常互相介绍好书,拓展阅读的种类和范围;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有效迁移到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不断汲取新的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以探究、对话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学到知识,真正领会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许梅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4).
[2]段明素.小学阅读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2012,(10).
[3]赵俊宏.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现代阅读,2012,(9).
关键词 大语文观 小学 语文教学
时代的发展如同列车般疾驰,各种先进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好似窗外的风景般飞逝,然而列车无论行驶多快多远,其终点站必定是“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已经成为所有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大语文观之所以称之为“大”, 就是因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外延。在此指导思想之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问与素质兼备 做人先于做学问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为人师者,应德才兼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让学生深知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纵观古今中外,多少学问一流,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却因德行欠缺,做尽祸国殃民之事。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能璀璨绽放当然是国之大幸。倘若灿烂绽放的是一朵罂粟,那就成为一种灾难。因此,文化的沃土应当培育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未来之花。否则,就是教育的悲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在常规教学中,教会孩子如何判断是非荣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学问才能有坚实的道德后盾。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二、听说读写锻造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进行整合,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针对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三、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无缝衔接 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和措施上有着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宗旨还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在家中能做个好孩子,在校内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手共进。家庭教育应当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学校则应侧重于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是和谐的一个整体。作为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枢纽,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教师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小学语文教师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
四、改造“调皮”学生 外观表象、细察内心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的外象做出判断,结合家长的力量共同教育,找出解决的办法,让迷途的孩子得以回归正道。如果一节语文课上,某个顽皮的孩子不断地给老师制造麻烦,不停地为班集体抹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论这就是一个行为习惯相当糟糕的无药可救的孩子。我们应该通过家访、电访、面谈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结合其他科任老师的印象,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否则,孩子的一生有可能就因为我们一个武断结论而被毁。
五、因势利导,践行多学科融合的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和许多学科密不可分,学科知识与内容间有很多交集,有很多可以相互补融的地方。因此,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向其它学科进行多元渗透,学科间有效整合,是丰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课文包罗万象,知识涵盖面极其宽泛。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精心捕捉学科间的“渗透点”或“留白点”进行知识补融,向相关学科发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实课堂教学内容,并逐步丰厚自身教学底蕴,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
六、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从小课堂走向大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扎根人们的生活。教育领域更是信息技术欣欣向荣的一方土地。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懂得运用多媒体教学,并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来学习。在网络中去探求不懂的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讨论,能在网上发表言论、习作,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作文,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
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它从七尺讲台走出教室、走向世界;它又从大千世界回归网络。网络的学习和交际不正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吗?大语文观,让语文渗入生活,走进心灵。
小学语文这趟列车仍旧不知疲惫地在祖国深厚的文化沃土上疾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且行且思,与时俱进,让列车满载教师的希望和学生的梦想向着大语文观的方向继续飞奔!
参考文献:
[1]龙莲明.谈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7).
关键词:心理特征 信息技术 综合教学手段 学习氛围 注意力 弥补 感性认识
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接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信息技术手段能充分利用形、声、色等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创设情境,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手段在突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结合,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内容得到无限量的扩大,这样的学习必将变成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快乐最珍贵的人正经历,所以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运用的尺度上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主要是语言文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必须通过细致地阅读揣摩才能领悟,才能得其写作的技巧,真正学会鉴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更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在课件中将语言文字破译成为一幅幅画面,课堂上以单一的直观的图象演示取代学生阅读文本摄取的语言形象,剥夺其思维和想象的权利,也势必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用告知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真正提高,这就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①。因此,多媒体课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要视学生的认知情况而定。如果运用,也只在关键的时候出示,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才能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比如对一些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 ,对于小学生而言确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例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是对学生而言一无所知的海底,他们无法凭空想象出各种奇特的海底生物,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并维持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知欲,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刚开始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件中放置了各种漂亮的海洋图片和几个海豚动画,学生见到后特别激动,总是相互间窃窃私语,注意力都被图片、动画吸引去了,忘记了看课文内容。看着学生的反应,我当机立断进行修改,删除了那些无用的动画,将背景统一设置为蓝色的海底。学生再看课件时,不但感受到了浓浓的海洋气息,注意力也不再分散了。老师也不用苦口婆心的讲解了。
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而一旦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就会相应地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学生也许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赶时髦,而能被实践证明是我们语文教学手段的一个好法宝,应该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
四、存储信息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来实现的。由于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和学生探讨发言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多媒体计算机在预习、和课堂教学时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如: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教学内容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所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②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五、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周春礼,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7卷第4期;
关键词:小学 体育 教学
一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常见问题
1、 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几个问题
(1)、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
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2)、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许多人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专门性练习在准备活动中的作用。我们知道,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3)、准备活动的组织、编排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长期下去,学生兴趣索然。要提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适当采用分组进行。基本操有徒手、有器械,活动有定位,也要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4)、对准备活动的质量重视不够。
准备活动具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价值,对培养学生正确姿态,增强体质,发展较差肌肉群,特别是对小肌肉群和关节韧带的发展以及掌握基本技术动作都有积极作用,有些老师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掌握其难度、强度、时间、次数与学生年龄特点、水平、气候及与基本教材的关系。例如:天气太冷,应选择运动量大些的动作,重复次数多些的连续操等形式活动。
(5)、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生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存在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
(6)、准备活动缺乏小学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中学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相对运动量较大,在准备活动时,既要有一般性练习,又要有专门性练习,并要根据男女生生长发育的明显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2、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二 推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建议
1 、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2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