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的德育表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28-01
―、自卑消极心理
问题学生或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中。在班里,家里,抬不起头,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心理失去平衡,心态消极,造成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由于学习效率低,成绩差反过来挫伤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淹没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恶性循环,越差越不想学,越学越学不好。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精神萎靡不振,眼神呆滞,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作业抄袭,乱涂鸦,甚至不做,对什么都没兴趣。
二、戒备性心理
因问题学生失败、挫折较多,有时做了好事或学习成绩有进步,没有及时肯定或表扬,他们就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是个班里多余的人。可是一旦班里出现了问题,又极易受到老师的怀疑和批评,于是认为自己是唯一受批评挨训的冤大头,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有了隔阂,有了戒备心理,认为老师批评人一定是在说自己,同学反映某些问题,一定是在告自己的状等等。记得有一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你班里的某某好像有点问题?当全班很安静地在做作业时,不知哪儿发出哨声。我就说:“不要吹口哨。”没等我把话讲完,这位姓叶的问题学生就喊了起来“是我吹的?”我说:“我又没说是你吹的。”该生又是更大声的一句:那你为什么老是看着我?说明该生戒备心理很重,严重的戒备心理表现出来有点神经质。
三、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能感情用事,更忌诉诸武力,不然的话,更会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伤害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同时也有损于教师自身的文明形象和身体健康,。就连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名著《教育条件》中评价那三进记耳光时认为:“这件事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是太鲁莽了,从法律上来说也不合法,实际上从教育学的绳索上失足跌下来了。”再说多半学生对老师的粗暴教育方法会产生逆反心理,更何况是问题学生了。他们会处处与你作对,跟你对着干,你说不好做的,他偏要做,你要他好好学习,他偏偏不学习,你要他上课认真听讲,他偏不听,要跟周围同学讲话,甚至寻事吵架,弄得老师上不了课,他才开心的,认为自己胜利了,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而且也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强按牛头不喝水,看你老师拿我怎么办?
以上种种事实,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办?把他们推出校门,放任自流?那会对社会造成更多的危害。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认真探索,研究对策与方法,使他们在你的教育培养下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分析问题原因,对症下药。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复杂的,形成问题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全面地、科学地、准确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在矫治学生自卑心理时,我认为一定要深入了解、关心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去满足他们,适当考验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创造尽可能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和上课氛围,消除他们的不安、烦恼、孤独的情感,还要多鼓励、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同时,还要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使这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生活在希望中、阳光中,变自责为自信,变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尊,积极向上,勇于面对现实、面对美好的未来。
2、正人先正己。我认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观念:正人先正己,做学生的表率。汉代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主席也再三强调: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所以在你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你有否想过自己有没有错?有没有过激的地方?特别是有否动手动脚?自己的言行是否像个为人师表的老师?故我非常注意自己平时的道德修养,一言一行,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3、建议学习开心理课
初中生,大小人,自以为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自以为很好的也很了不起的举措,这是和青少年的年龄有关的,这个时期身体迅速发展,心理也相应出现很大变化,被称为多事之秋。如心理个性发生积极的、正常的心理变化被称为发展;如发生消极的、异常的心理变化,那就是有问题了。而这时学校如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课、辅导老师,健康咨询室等,那么这些学生就可以从心理来分析一下原因,寻求一些科学的解决方法,或到那里去发泄一下心中的苦闷、烦恼等,我认为这是狠有必要的。同时也能使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调节的意识和技能,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使他们的身体、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之才。
【关键词】声乐教学 表现欲望 培养初探
一、声乐演唱中表现欲望的含义和意义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转第页)
(接第页)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2]廖家骅.音乐表现欲的启发和思考[J].人民音乐,1995(7).
舞蹈艺术表演是一种复杂的舞台空间艺术,对表演者具备的舞蹈审美素质、舞蹈表演技巧、艺术感受力要求非常高。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就需要相应的教学原则。其中,在舞蹈教学中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一支成功、完美的舞蹈不仅需要完美的舞姿,也需要通过舞蹈表现出更为深刻的舞蹈思想。舞蹈的表现力就是舞者通过舞蹈时的动作来展现出舞者的内心状况或者舞蹈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提高舞蹈的表现力是舞蹈艺术的根本要求,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对于促进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很重要,也是舞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辅导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欣赏舞蹈艺术作品时,用心领会其中的舞美艺术,细心揣摩每一个动作的细枝末节,无论是表演中不同眼神的艺术表现,还是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肢体肌肉的张弛状态,都应该心领神会。如此一来,学生在自身的舞蹈表演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艺术作品中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也更容易创新出新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素质。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将内心的舞蹈素质表现出来。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所在,是凸显舞者的素质的重要依据。只有舞者在非常投入的状态下才能将舞蹈和自己的肢体动作合为一体,换一句话也就是说,将自己融入到舞蹈中,实现“舞我合一”。随着人们对舞蹈的重视,对舞蹈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提高舞蹈表现力,才能体现出舞蹈艺术的美。综上所述,提高舞蹈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舞蹈学习者进行长时期的锻炼和培养。
2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肢体动作、面部情绪的表演技巧,而是通过培养他们舞蹈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对应能力、舞蹈意向与音乐等其他艺术因素想象对应的体现力,最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对舞蹈艺术独到的见解力。
(1)加强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许多学生由于对舞蹈内涵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在自身的舞蹈表演实践中就难以做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因此,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是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我校学生曾排过《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部舞蹈音乐改编自一首脍炙人口的维族民歌,排练前我请舞蹈团的维族同学讲述她们的生活习俗,维族的孩子们还会把她们从新疆带来的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大家,同时我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对作品做出了一些改编,首先作品没有以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突出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细节,其次男生的角色由女生反串,使作品更适合高中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们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内容,成功地塑造舞蹈。同时在选修课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放映优秀舞蹈作品,通过开展舞蹈历史、舞蹈技巧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不同舞蹈家风格、创作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中舞台、灯光、音乐、服装、舞蹈表演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促进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
(2)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于舞蹈表演中动作与情感的对应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机敏的想象力、快速的接受力和合理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艺术、把握舞蹈表演,只有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表演激情,增强表演力。舞蹈艺术的原型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提升出来的,因此,只有深刻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心历路程,才能提升舞台表现力。例如,我们排演过《课堂白日梦》这一舞蹈,这是部表现人物梦境里的场景的舞蹈。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睡着了,在梦中她和同学上课时趁老师背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聊天、传递课外书;下课后几个女生凑在一起搞小恶作剧,课外大家拍集体合影等各种校园生活的一幕幕的场景,当下课铃声响了她惊醒时才发现教室里竟然空无一人,就她一个迷茫地站在课桌前。这一系列的梦境里的场景都以舞蹈呈现出来的。舞蹈展示的就是学生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这一系列的场景她们太熟悉了,有了生活体验,舞台表演相对于她们来说就是如鱼得水了。因此在高中舞蹈教学中,辅导老师应该利用生活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意境与情感,并将作品中的联想和自己的情感充分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舞蹈表演实践中更富艺术表现力。
(3)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是学习舞蹈艺术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肌肉收缩能力,就不能再表演中出色地展现出激情、性感、柔美的肢体动作,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也影响着舞蹈艺术表现。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就是所谓的柔韧性。柔韧性在舞美艺术中至关重要,我们的学生因为大多数从未经历过专业的训练,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柔韧性都是很欠缺的,这对动作造型会有很大限制,舒展不开、幅度小的动作会严重地影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平时的训练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实际表演向观众展示其舞美艺术的,因此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发挥舞蹈技术的保证。在高中舞蹈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应受到重视。我会在平时加强学生舞蹈技巧方面的训练,使身体形成定性的条件反射,通过反复训练使反射活动成为灵活的表现,这样在舞台上学生就会降低紧张度;平时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老师营造紧张的氛围,增强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学生在比赛或演出中就会有很强的应变力;加强学生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眼神的流露、面部的表情、身体的绵柔,使这种变现力自动化,让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4)注重对舞蹈音乐的把握。舞蹈艺术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配合着音乐而更深层地表现其内涵,因此,音乐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也可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诠释如果没有音乐,舞蹈就会枯萎,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推动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基础。高中的必修课中有音乐鉴赏这门课,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进而准确把握音乐,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每一首音乐都有自己的情感路线,舞蹈学生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阐释。这样能增强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敏感力,使学生对不同情感的音乐有快速融入的能力。每首音乐都有自己的灵魂,通过、低谷各种起伏表达情感,当学生能理解和把握音乐时,在舞蹈中动作姿态与情绪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比如以我们的舞蹈作品《听雨》为例,排练前我和学生先一起回顾在音乐鉴赏课上学习过的江南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作品)的特点,再迁延到这部舞蹈音乐,学生很快能感悟到作品采用的是羽调式、开始是散板、力度较弱,中段以慢板、快板、慢板、急板交替,结束前转为慢板,力度也由强转弱节奏,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多级进,大调音程非常少,总的来说音乐细腻温婉、清秀典雅但又不失欢愉。当学生对音乐有了全面的理解后,她们才能准确地诠释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精髓,让学生演绎音乐既能让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内涵,提高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如果能做到舞者和音乐的天人合一,那么舞蹈艺术就有了生命。
3结束语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课堂教学时,教师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教师不鼓励学生创新,往往把他们独到的见解视为异端。把学生看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的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完成了,学生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也丧失了。本人结合学校的“352生本课堂模式”的成功实例,谈一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一、改变学生的内在心理
1.用正确的价值观激活表现欲望。在初中学生的潜意识中,一方面怕回答错误;另一方面,怕同学嘲笑自己爱出风头。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约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举手发言变得格外慎重。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要先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白,举手发言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是作为学生的价值的体现,一定不能错失参与课堂的良好机会。
2.用宽容的评价体系保护表现欲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上形成宽容的评价制度。不要苛求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提醒学生不要互相嘲笑,而要相互尊重;要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在有序、严肃的课堂中创造民主、宽松的气氛;要诱导、协商,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要表扬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钦佩。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就会充满信心,就会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学生本位”才会真正得到体现。
3.用有利的情境孕育表现欲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现实中,“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时间,创造有利的情境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效、公平的表现机会。使他们体会成功,获得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体验,这是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有效途径。
二、打破陈规,让学生充分参与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就必须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案应该突破传统的陈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随时参与。学校的“352生本课堂模式”,就是学校领导学习借鉴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后,提出的有远见卓识的改革方案。
1.以学生的“学”为本位设计学案、导学案。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的,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所以,打破陈规,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好学生的各种活动。包括:课前导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讨论、展示、点评、质疑,课后的反思、总结,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他练习活动,有层次地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总之,就是要把“学生是主体”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让他们参与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环节中。
2.重视问题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以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是要有层次性。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
一、小学生表现欲的类型分析
由于学生各自的年龄、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例举如下:
1、从性格气质看。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大胆而外向类型的学生,其表现欲就显得外露、主动、强烈,而性格内向、温柔、沉静类型的学生,其表现欲就显得隐蔽、内含和微弱。 2、从年龄阶段看。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七至十一岁左右),表现欲带有天真、幼稚和盲目的特点,反映方式是激烈、旺盛的。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十二至十四岁左右),表现欲已具有一定的明确性,但反映方式仍是强烈的。
3、从性别来看。在一般情况下,男孩子的表现欲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相对 而言,女孩子的表现欲就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但是不能否认个别女孩子的表现欲并不比男孩子弱、甚至强于男孩子。
4、从学生对体育教学客观认识看。凡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体育教学,学生的表现欲望就积极,瓜就强烈,反之学生 的表现欲望就消极,甚至消失。
5、从学生对体育教学主观认识看。对体育教学有较高的认识和关注(如升学考体育),其表现欲就显为积极、热烈、真诚、认真;反之,表现欲就消极、冷淡,甚至会显现出“逆向”表现欲。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的表现欲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望给予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那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有利发展。所以,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通过扑克表现欲的实现,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培养健身的能力。 那么,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呢?
首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欲。
教师除了要能够发现那些外露、活跃学生的表现欲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内隐、含蓄、带有某种自我抑制的学生的表现欲。这时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积极旺盛的表现欲,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珍惜保护。
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学生的表现欲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时,教师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既=使不能让学生的表现欲付诸行动,也要用爱心对学生的表现欲表示称赞,支持然后给以解释。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两句“你不行”,“就你显能耐”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表现欲,由于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不用教师启发和诱导的情况下,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并反映出“表现欲”的情感冲动而付诸行动,此时,教师应善于由此及彼地把学生的这一表现巧妙地引导过渡到与此相关联相类似的体育课堂之中。比如:我国的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等。其次要创造学生有“用武之地”的外部条件,教师要引导开展各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的比赛,以便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使教学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活泼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之终身受益。
关键词:初中生物;表现欲;学习策略
学生的表现欲需求不同,因此教师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用来满足学生表现欲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掌握以下几种满足学生表现欲的方式和途径,才能促其走上成才路。
一、分析形势,构造恰当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条件
满足学生表现欲并不是简单的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此之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的表现欲处于正常范围内,确保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既能让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又不至于让其过度张扬。
初中教学中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条件包括:有一个让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或者空间;有能够给学生的表演提供观赏、评价反馈的观众;学生还必须有良好的表现技巧和方式等。除此之外,帮学生消除各种制约学生表现欲释放的因素也是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回答问题,但如果教师不注重课堂互动,学生便没有这样的表现机会。还有在课堂上的问题都必须与课程内容有关,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基础也无法表现良好,失败的表现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二、坚持原则,创造适度的学生表现环境
学生产生表现欲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满足的虚荣和自尊心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求得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赞赏和认可。这两方面原因都不易过度,所以在适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表现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一直以来,明白适度原则重要性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适度”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初中教师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只能尽量做到适度地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适度表现的环境。首先,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识基础,让学生有表现的基础。比如有些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很积极地举手参与,但让他们真正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回答不出来,非但不能表现自己还会因此丢脸。其次,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表现的环境。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降低师生之间的隔膜感觉,让学生有勇气表现自己。第四,让学生明白表现适度的道理,自觉遵守自我表现的原则。比如,平时很优秀也很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常常因为过度表现而失去朋友,与身边同学也不易相处,最重要的是长期如此还会养成骄傲自满的习性并受不得一点挫折。对这类学生教师需要肯定他们积极参与互动的行为,满足他们表现自己时想要获得的认可和赞赏,但同时也要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约束,以免学生再次“过度”表现。
三、客观评价,肯定学生自我表现行为
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叛逆期,也懂得一些情况分析、察言观色的技巧。这个时候偶像的带动作用和其他人的示范带头作用比教师的正面教育效果更好。所以,不论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表现自我,且无论表现的效果如何,教师都应该坚守教师的本分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师通常将评价行为也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的内容时,常常需要涉及到以生活素材为例或者做实验实践活动的素材。这个时候教师经常会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自主学习的任务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主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积极配合小组活动便是最好的表现形式。教师在监督指导小组活动时,也已将学生的表现看在眼中,指导小组合作和演示实验的时候也将评价观念融入其中。
教师对学生自我表现的行动的客观评价可以起到两个效果。一方面是让主动表现自己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表现行为的好坏对错,以便下一次表现的时候能改进失误之处,保持表现优异之处。另一方面则是给其他同学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于学生表现行为的态度。这样,学生可以更快掌握正确的表现形式,并准确把握表现的程度。当学生的表现行为达到恰到好处的标准时,教师的客观评价最能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四、分析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爱表现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每个人都存在的,只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又生活在个性张扬的时代,所以现在的初中学生表现欲望最为强烈。
从学生心理需求角度来看,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积极表现也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进行正确引导,学生的表现欲便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征。比如在学习“生物和细胞”这一单元时,教师会在教学互动中设置许多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植物细胞是什么样的?动物细胞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起来后回答的内容肯定有多有少,教师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平等对待就是一种尊重。其次,学生希望通过良好表现让老师、同学信任他。教师若想要带动学生的表现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且在合理的条件下给学生安排更多表现机会。第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求知欲是学生必须具备且在初中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种心理需求,而获得求知欲的满足也是满足学生表现欲的一种方式。其实激发学生其他欲望来带动学生的表现欲与上一点中提到的通过肯定别人的表现行为来带动学生的表现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除了以上内容外,带动学生表现欲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影响力大又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分别包括:学生的上进心、虚荣心以及学生对教师家人的肯定的需求等。
总之,欲望是一种本能,没有好坏之分,初中学生的表现欲只有在合理的约束下得到满足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维.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之满足学生的表现欲[J].新校园,
2013(10).
[2]马凤芹.中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欲受阻的成因及对策[J].考试,
关键词:高职学生;抑郁情绪;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42-02
心理学指出,抑郁是人的气质类型的反映,也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造成人的思维和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常常表现为行为孤僻,郁郁寡欢,思想自闭,反应迟顿,情感脆弱,易激动,也易消沉,多愁善感,多心好疑。抑郁情绪常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也严重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情绪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端正认识、调整心态、自我调适,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抑郁情绪的识别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通常情况是当人们受到各种心理打击产生抑郁情绪后,人们会自觉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够自行恢复心理平衡。由这些挫折和不如意引起的抑郁,是正常和短暂的,应对抑郁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因此,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应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及时诊断和治疗。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和人的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突发重大意外事件等有关。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主要依据本人的表述、心理老师的观察和一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在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前,必须首先鉴别学生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对有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其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的治疗;对有一般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高职学生抑郁情绪表现
1.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引发抑郁
升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较,自觉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失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经常用负面的语言描述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什么用呢?”“我从来没体会过成功。”“我非常失败,没有哪一点让我自己感到满意。”高中时期,高考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学习辛苦,但辛苦中也使生活充实快乐。但新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慢慢地也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
2.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和别人相处时常常心怀戒备、怀疑和嫉妒,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孤僻、好嫉妒等个性品质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心理因素。高职院校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时期更为复杂,往往是当事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直接原因。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会使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由此引发人际交往的困难。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恶劣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3.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的抑郁
就业期望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过高的就业期望可能会带来情绪问题。一些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一些职位不高、薪酬微薄的初级岗位做起,好高骛远,希望一就业就获得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职屡次受挫,又不能及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容易陷入恶劣情绪的困扰;长期处于不良心境,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疏导策略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正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才引发了抑郁的情绪。针对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是从认知上调整其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首先通过心理老师的疏导,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并学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无须看别人脸色。”“我很勇敢,我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我所遭遇的困难。”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其次,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让当事人明确对自我评价不合理而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过程。当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失利的意义,认为高考的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以偏概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抑郁情绪的根源。心理教师引导要当事人明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完全由客观环境的优劣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高考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高考的失利已经是过去,只有放下过去,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很强,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目标,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具体的人生规划。生活有了意义,抑郁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再次,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重建自信心,摆脱抑郁情绪。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过分地顾及别人,过分地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地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要教育学生改变认知,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重建自信,就会慢慢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
2.实施行为训练
针对人际关系敏感引发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教师在对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后,应帮助当事人制定行为目标。要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要指导当事人了解行为训练的基本原理。应当引导当事人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描述分析目标行为,指导当事人实施行为训练的方案。主要步骤有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人际关系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先学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放松。放松技术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的心理训练技术。可以用稳定的缓慢吸气、呼气的方法,达到松弛的目的。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让身体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会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身心松弛的乐趣。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布置相应的行为训练的作业。在行为训练中,要求当事人明确完成这些行为目标的目的是缓解人际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体会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乐趣。具体行为训练的内容有:
首先,养成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倾述内心的烦恼,不要把烦恼深藏在内心,可以经常给老朋友写信。朋友的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一剂良药。其次,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分享助人的快乐;关爱别人,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价值感,这是应对抑郁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再次,用行动来代替思虑。制订规律的生活计划,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3.进行健康择业教育
针对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抑郁的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择业教育,摆脱抑郁情绪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通过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心理分析。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心理疏导。根据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自觉抑御抵御情绪的侵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在就业心理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宣传栏、广播站、举行心理讲座、心理美文大赛、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方式开展活动。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己的潜质,发现自我的价值,使学生都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择业。要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摆脱抑郁,快乐成长。
三是通过心理协会等渠道引导学生开展就业自我教育。就业期望过高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影响,而同龄学生的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收到心理互助的效果。心理协会可以对因就业期望过高带来的抑郁情绪的危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识别和应对抑郁情绪的能力。心理协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社团组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社团成员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因高考失利带来的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过高的就业期望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调整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采用应对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训练的方式和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心理协会成员互助等方法可以有效解除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困扰,达到理想的心理疏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孝红. 关于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分析[J]. 西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志.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1).
[3]邱炳武,王极盛. 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J]. 心 理科学,2000(3).
[4]汪向东,王希林,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 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1999.
[5]王玉兰.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 息,2010(2).
关键词:语言素养;职业情感;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45-0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面对幼儿这个特殊群体,其语言水平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用规范、准确、鲜明、具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幼儿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发挥语言魅力的教育影响功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深刻的意义。然而,就目前面临的情况而言,学生们存在着普通话不过关,表达模糊不清,语速失调,语言重复嗦,缺乏对语言的理解,知识匮乏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表现力的培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情感培养,说出有感情的语言
职业情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幼儿教师的职业情感包括敬业感和爱幼儿。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语音和词汇非常敏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幼儿教师语言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也因此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仅仅注意规范字音,那只能听到干瘪无味儿的普通话。如果注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让学生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由专业情感逐渐上升到职业情感,增强学生对幼儿的爱和对职业的爱,可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提高学习热情,自觉地规范普通话发音,学会说出圆润、饱满、有感情的普通话,这样的普通话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二、有效训练,运用有色彩的语言
幼儿教师在语言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还没走出校门之前,以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训练,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在校生进行朗读训练,应当注意根据作品类型选用适当的方式讲述或朗读作品。如在念儿歌时,要用简洁有趣、活泼欢快的语言表现出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幼儿散文具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教师要通过语言把幼儿带入到诗的情境当中,朗诵散文时语言要介于抒情和叙事之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再如讲述故事时,教师的语言可用口语化、趣味化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变化向幼儿传达故事情节的演变,有悬念,有趣味。教师的讲述和朗读时要把握每一个具体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注意根据作品内容保持语言的激情,通过对各种幼儿体裁的把握,逐渐培养语言表现力。教师运用有色彩的语言进行朗读和讲述,才能去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
三、参与实践,构建有艺术的语言
语言,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思想、传递知识、表达情感的媒介。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教师,除了应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懂得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魅力,不是抽象、深奥的,而是科学的、浅显的、具体的。也不仅仅是掌握书本上幼儿教师语言特点,背熟幼儿教师常用口语100句就能做到的。现代社会,实践育人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到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参与实践锻炼,是一种体验性教学。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去增强感悟理解的能力,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可以有效的帮助或检验学生们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以下举两个学生在幼儿园见习中的事例。
事例一
小朋友问:“小鱼睡觉时眼睛为什么是睁开的呢?”
见习老师:“因为小鱼害怕闭上眼睛会被掐死”
见习老师的回答太可怕了,可是见习生并未发现自己回答的不妥,还很高兴地把这段对话写在当天的见习记录本上。殊不知,这样的回答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啊!
其实,鱼没有眼睑(眼皮),所以它在睡觉时,不能闭上眼睛。我们常常看到鱼在水中静止不动,鱼鳃一闪一闪地活动着,这正是鱼在睡觉,如果你惊醒了它,它又会在水里游动起来。
事例二
一位叫丽丽小朋友尿裤子后,躲在厕所里不敢出来。见习老师发现后,找了一条干净裤子想直接给丽丽换掉尿湿的裤子。可是废了半天劲儿,丽丽怎么都不肯换!等带班老师过来了解情况后,冲着丽丽耳边说了几句,丽丽乖乖的换掉了尿湿的裤子,并且大大方方的去跟其他小朋友玩了。见习老师觉得奇怪,悄悄问了带班老师跟小朋友说了什么,怎么那么管用!带班老师告诉见习老师,“我跟丽丽讲的是‘没关系的,别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老师帮你保密,不跟别人讲’”。见习老师顿悟。
总之,幼儿教师良好的语言素质,能为幼儿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从在校生抓起,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现力,归根结底还需要学生们正视自身语言素养的不足,纠正“取得普通话合格证书就具备了较高的语言能力”的错误认识,认真思考,重视自身语言发展,激发提高语言素养的主动性,通过自我努力,认真训练,逐步提升语言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吴雪青,《幼儿教师口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 宴,《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