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房屋设计思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房屋设计;客户关系管理;探讨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来看,还鲜有关于房屋设计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研讨。不难理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之所以提出本文主题,实则归因于这样几个方面:(1)实践表明,第三方设计机构惟有与客户方形成充分的信息沟通,才能有效拿出符合对方需求的建筑设计方案来;(2)若要减少专业知识的转换成本,则需要增大与同一客户间的合作频率,这也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客户关系管理。由此可见,改变传统一味追求关系维系的惯性思维,从建筑方案的合规性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面,都有必要研讨房屋设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笔者遵循市场营销理论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定义,并结合房屋设计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文首先对客户关系管理进行解读;之后,讨论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一、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
在经典市场营销理论中,客户关系管理往往与公共关系的树立、品牌塑造等方面相联系。不难看出,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经济环境演化为基础的商务策略,主要关注于实体商品的销售问题。而房屋设计作为高端服务类产品,则在满足上述意图的同时,也为自身增添了新的目标定位。
(一)增强信息交流
以第三方建筑设计机构为考察对象,其在承担房屋设计时不仅需要依据一系列的技术流程,也需要将客户方对目标房屋的要求融入到图纸之中。对于后者而言,却时常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偏差。所谓“信息不对称”可定义为,设计机构对于房屋的私人信息量远低于客户方,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弱势地位。尽管,处于这一情景下的客户方不大会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但是,这仍将增大设计机构的设计风险。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深度需求便在于二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从而增加设计机构与客户方需求间的匹配度。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将为第三方设计机构建立起技术垄断地位。
(二)减少交易成本
减少交易成本目标的实现,则依赖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功能。众所周知,房屋设计方案作为一种产品,具有极强的资产专用性特征。这种专用性不仅能为设计机构提供技术垄断的现实基础,也将因资产转换成本的增加而形成不可忽视的沉淀成本。这种无形成本尽管不会直接影响设计机构的经营效益,但至少会将经营效益置于次优层次。这就要求,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而增加与客户方的合作频率,将能发挥出原有房屋设计方案的知识外溢效应。最终,提高机构自身的经济效益。
不可否认,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并不只限于上述两个方面目标。但从本文的立论角度来看,则着重于考察这两个时常被同行忽略的问题。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房屋设计中的表现
由于房屋设计属于高端服务项目,因此在市场上必然面对专用的客户群体。这就意味着,以实体产品营销为前提的客户关系表现形式并不适用于本文。那么,在本文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遵循增加信息交流、降低交易成本的逻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获知。
(一)在增加信息交流中的表现
1.人员间的信息互动。一般而言,在房屋设计之前首先应建立双方人员间的信息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可以采取联习会议的形式,也可以委派项目设计负责人前往客户方进行沟通。这里不去探讨沟通中具体的技术指标,而是强调:在信息交流中设计人员在准确把握技术可行性尺度的同时,还应引导对方释放出更加丰富的建筑构想。这样一来,将增加客户方对设计机构的赞誉度。
2.多方间的方案论证。所谓多方论证可以理解为,除设计机构、客户方之外,还应增强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论证形式。这不仅是为了增大信息交流,还在于克服设计机构与客户方所存在的“有限理性”制约。
(二)在降低交易成本中的表现
在文章第一部分,笔者提出了两种现象:(1)因设计机构与客户方间形成了技术匹配性,从而有效建立起了技术垄断地位。(2)因设计方案的专用性极强,就增大了设计机构方面的沉淀成本。其中,前者意味着客户方将有意愿继续与设计机构合作;后者则表明,维系与客户间长期的合作关系,将是符合设计机构切身利益的。这样一来,二者就能在合作中形成一种双向的稳定关系,这是传统商品营销中所不可实现的。由此,设计机构在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应在客户资料的信息库建设和项目设计团队组建上下工夫。
由上不难看出,高端服务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过程。其中不仅包含着传统工作的要求,更体现出了与技术专用性相适应的创新要求。
三、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构建
结合以上论述,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构建。
(一)强化技术支持力度
强化技术支持力度,实则是从“核心产品”的环节来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房屋建设工程耗资较大,这对于客户方而言不仅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会声誉度的重要举措。因此,客户往往追求设计项目的功能最优。在招投标阶段,客户方往往关注于项目设计思路、可操作性,以及投资后的收益率等要件。正是这样,惟有强化技术支持力度才能首先获得客户的青睐。其中,房屋设计项目的适应性尤为重要。适应性除了包括针对客户需求的适应性,还包括面对行业制度环境的适应性。
(二)增强双方互动频率
房屋设计项目具有功能创新、结构创新为一身的产品特质,因此为了改善因技术专用性而带来的“麻烦”,应增强设计方与客户方的人员互动频率。通过技术信息交换,能使得客户方更加深入的理解项目的设计理念,进而加强与设计机构今后合作的意愿;同样,设计方也能更加熟知客户方的产品需求定位,从而建构起技术垄断来规避其它竞争者的侵入。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设计机构应在启发式的信息交流中,激发出客户方的想象能力。
(三)提升增值服务能力
在“附加产品”环节提到了,应开展售后服务工作。结合房屋设计机构的业务实际,这种售后服务实则就是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包括:及时解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以及跟踪客户的使用情况即使对反馈信息给予处理。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处理后应主动为客户提供优化方案。这样一来,客户关系管理就处于全方位的管控之中了。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房屋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现代房屋设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在进行房屋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设计师不重视房屋产品与建筑设计之间的配合,我国很多住宅建筑建设还处于分散且自然发展的初级阶段,建筑物的建设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这就已严重影响到了建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的体现,建筑设计与住宅产品模式之间缺乏协调性,生产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住宅建筑设计的质量。
其次,目前我国建筑设计观念较落后,大多数住宅建筑设计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对居民用户的各种需求考虑不足,过分于考虑建筑开发商的利益,这就导致很多房屋建筑的设计功能不全或者功能性较差,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设计质量的要求。另外,房屋户型设计单调,空间设计缺少灵活性,没有自身特色,后期室内空间改造更新困难,很难满足现代人对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的多样性的需求。
二.房屋建筑设计的发展措施
1. 房屋建筑舒适性的提高
房屋建筑设计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为此,房屋建筑设计人员应该除了要充分了解房屋建筑的面积、户型特点外,还应根据房屋建筑用户的自身需要,结合建筑物的自身空间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的结构划分,保证房屋建筑空间的高效合理使用。为了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的舒适度,房屋结构设计一方面要充分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确保房屋可以进行较好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要保证室内各个空间的相对私密性;另一方面,对于房屋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设计师要保证居民交往空间设计的舒适得当,多种设计方式相结合,私密空间与半私密空间相结合,搭配得当,例如房屋建筑的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广场、走廊、绿化带等元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结构,为居民构造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区环境,同时也方便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
2. 房屋建筑使用寿命的增长
现阶段国内的房屋建筑使用寿命一般都在50年左右,但是受目前中国房屋价格普遍较高的影响,人们一般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代时间来购买一套住宅,房屋建筑使用寿命达到之后如果进行拆除,人们的正常生活便得不到有效保证,所以我国迫切需要提高房屋建筑是使用寿命,增加建筑物的耐久性。然而,伴随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会大大延长,这样就会相应的提高国内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给国家和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稳定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目前,党和政府正在全国倡导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房屋建筑设计而言,也应该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保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房屋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之前要加强对房屋建筑周围的风土人情的了解,重视当地的地域特色,保证房屋建筑设计与当地的地域特点相融合;在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环保型建筑材料,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避免使用各种含有放射性物质或各种有害化学元素的建筑材料,优先选择具有可再生性的建筑材料;另外,要注重完善房屋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尽量减少建筑物的体量,保证房屋建筑物的设计空间还可以根据居住者的不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在房屋建筑设计实施阶段,一定要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确保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提高房屋建筑设计的功能性
受房屋建筑居住者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审美观、家庭结构等的不同,居民对房屋建筑设计功能性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同一个居住者来说,受不同时期家庭结构的不同对房屋建筑空间结构的要求也会出现不同。所以设计者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空间结构设计的灵活性,保证房屋建筑的空间结构可以使用各种差异性的改造,不断提高房屋建筑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一般而言,按分室标准要求,起居与主卧室分开,食寝分开,工作与学习空间应该相对独立。
对于固定的卫生间、厨房、单元的形状,按照居住者的不同需要,设计者要进行空间布局的不同划分,对厨房而言,厨房是居民家务劳动最集中的地方,通常情况下,厨房的适用与否取决于厨房的使用面积,以及厨房的形状和尺寸,厨房的台面一般会设计为H型或者L型,保证有足够充裕的空间来放置各种家电。对于卫生间的设计,设计人员应该随着套型面积的扩大增加相应的洗刷用具,特别是盥洗室分设之后,上部空间一般可以设置吊柜,同时也可以和厨房入口相结合,合理而高效的利用空间。
三.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如何运用节能措施
1.我国房屋建设节能设计的现状
根据相关材料显示:我国房屋建筑节能设计起步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费。其主要表现为:(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较强的节能意识,只顾外观美观以及奇异性,忽略房屋的合理性,从而增加了能耗。(2)保温结构技术应用不足。
2.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如何运用房屋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
(1)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基础节能措施。房屋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措施一般分为建筑形体、建筑维护结构及屋顶的节能设计措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标准进行操作,其中不得偷工减料也不得以次充好,才能保质保量,初步实现房屋建筑的节能。
(2)节能房屋设计中空间空气对流设计。在房屋的平面布置设计时需注意:门窗的位置、大小、户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空气对流和穿堂风的组织,避免气流的转折,使气流通畅均匀。自然通风能够很好的改善人体热舒适、降低气温,为主动的调节措施,有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生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保持通风开口面积的平衡。在实际设计中发现,除通风效果外,冬天也有利于集热的效果,北向窗在北方可小些但在南方炎热地区则不宜过小。窗户开启方式(平开窗立轴旋转窗)及活动式侧墙可影响风向提高通风效果。
(3)景观设计在房屋建筑中的节能应用。在多个房屋建筑体中场地景观设计和建筑节能密切相关。景观设计是根据住宅建筑所处的纬度、气候特点、风向类型进行植物配置,在不同的季节为建筑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它还可以结合门窗位置设计场地和绿化,借助树木形成的空气流动来提高建筑室内通风效果。譬如:在住宅建筑冬季主导风向布置常绿植物(马尾松、枫杨、榆树、榉树、水杉、台湾相思树等)可达到防风效果;在房屋建筑东西向布置落叶乔灌木起遮荫效果;植物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减弱高层建筑间的强风效果。
(4)节能房屋建筑中遮阳设计。建筑遮阳构件多种多样,如何保证其功能性的同时也节能?简单介绍一下实际中常用的节能遮阳的基本形式有:①水平式遮阳能遮挡高度角较大。从窗户上方照射下来的阳光,适用于南向窗口。②垂直式遮阳能遮挡高度角较小。从窗口两侧斜射过来的阳光,适用于东北向和西北向窗口。③综合式遮阳遮挡效果较好,能遮挡高度角中等从窗口上方和两侧斜射过来的阳光,适用于东南向和西南向窗口。
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式的遮阳系统,例如人们经常使用的折叠、滑动或介于闭与开之间的百叶窗、能调节叶片角度的百叶窗、遮阳窗帘等可调节式遮阳夏天可遮阳,冬天可减少夜间窗户散热,改善室内热环境,其节能效果显著,是住宅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的一大因素。
四.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对房屋的安全感、舒适度、使用功能等也越来越关注,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房屋建筑设计质量的把控,以满足社会对房屋设计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措施,以给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工作中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近几年,峡江县紧紧围绕“定规划、强扶贫、兴后扶、畅移民”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一、定规划
梦想展翅,规划先行。几年来,峡江县先后制定了《峡江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峡江县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峡江县小型水库解困扶持规划》、《峡江县移民示范村项目实施规划》、《峡江县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对推动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起到了方向性作用。蒋沙村位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坝址所在地,针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上山种油茶、下水养鱼蛙、陆田种菜花、进林放鸡鸭、到村农家乐、务工致富快”的蒋沙村经济发展规划。
二、强扶贫
峡江县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整体推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扶贫工作思路,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一是抓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1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5个项目全部启动。二是抓好了搬迁扶贫工作。几年来,共搬迁条件恶劣地区群众447户1774人。三是抓好了社会扶贫工作。中电投江西分公司、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及省畜牧兽医局在峡江贫困乡村送技术、送物质、送资金、送信息,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三、兴后扶
峡江是人口小县、移民大县,已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256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峡江移民工作做到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盼移民之所盼、解移民之所难。几年来,累计争取移民项目扶持资金4046.106万元,共修建各类道路1086千米、桥涵20座、山塘水库139座、灌渠146千米,发展杨梅、井冈蜜柚等种植业820亩,培训移民1293人次。有效缓解了移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四、畅移民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 A
关键词:城市化 房地产业 和谐发展
房地产业在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晚,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投资结构不合理
1986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达66286亿元,年平均增长32.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快13.7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另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对全国3328家房地产企业的跟踪调查,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28.89%,如果加上开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施工企业垫资中的银行贷款部分、预收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部分,目前银行资金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比例在60%左右。随着房地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金融风险剧增。
(二)高房价影响居民购买力
一方面是房价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快。1998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但许多城市商品房年均增长达到了两位数。另一方面空置房面积增加。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5000万m2,此后这一指标持续上升,截至2006年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m2,同比增长23.8%。
(三)大量土地闲置与浪费
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稀缺,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却存在着土地大量闲置和巨大浪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4年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闲置、空闲土地达26.37万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其中房地产库存土地达10万hm2。据央行2005年8月15日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全国土地开发面积占全国土地购置面积的比例持续降低,2000-2004年一直维持在60%-70%的水平,2004年该比值降到50%以下,2004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的差额达到20044.5万m2。
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拆迁纠纷、征地矛盾,开发商、业主、物业公司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等。房地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学术理论界乃至普通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强调和合、大同。房地产业和谐发展应强调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我国房地产业和谐发展对策
(一)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
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并要有国民经济的支撑。房地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间接的,其产品构成其他产业发展的载体,房产只有被用于生产或消费(居住)才能完成价值实现。房地产业的发展只有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保持合理的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进行科学规划,才能有效防范风险和保证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与金融业和谐发展
金融业的支持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房地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投入,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效支持。因此,房地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促进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互利。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着手研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三)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超前的环保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在选址上,要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多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在项目建设上,要建立规范的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部件的使用。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达到既居住舒适,又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编制好城市环境规划,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环境的特点,考虑到环境保护设施的用地要求。
(四)与土地资源利用和谐发展
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前提,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原则开发利用。在土地资源先天不足的硬约束下,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尽量不向外延扩展,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国家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引导节约用地,集约利用存量土地、科学合理用地,开展节地挖潜。而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学会在土地供应趋紧的条件下,精打细算,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表现在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上, “减量化”就是要控制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再利用”就是要充分发挥存量土地的潜力;“再循环”,就是要加强土地整理,实现资源的再生;“再思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思路,逐步形成自觉的节约意识。
(五)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友好型社会,将直接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房屋设计、布局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从空间、生态、视觉、人文、智能及管理等方面入手,从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建筑设计、节约及造型等方面来提高设计水平。在保证设计原则和科学性的同时,要兼顾人们对房屋的个性追求,树立适度的超前设计意识,使房屋的设计思路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快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标准化、系列化进程;房屋设计上要选择各种新的设计模式,促进新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如推广可循环再生材料,包括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如钢材、木材、玻璃、铜制品等再生材料和再生能源,通过无害化解体后再利用。发展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无污染能源。大幅度地提高房屋的科技含量,从而使房地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与社区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新型城市社区日渐增多。这种新型城市社区与传统城市社区相比,其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户变成了业主,房管所变成了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类型。与此同时,一些社区的冲突和矛盾也日渐突出,甚至发生流血对抗,原本就脆弱的社区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社区文化和谐应体现业主之间关系、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社区的标志应该是业主之间以及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互助合作,应该是社区成员安定团结,社区生活、社区管理稳定有序。社区形成文明、团结、健康的文化氛围。业主和谐表现在业主之间关系和睦、互帮相助,有畅通的沟通渠道。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另一层面。两者在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中得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岩.产业带动程度的判定方法.管理世界,2010,(5).
1、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1.1 确定住房主体
在住房项目启动之前,要根据该项目特点制定出一个主题,根据不同居住人群、地理位置、品质定位、环境因素等因素确定主题。在住房设计中要重点考虑一个问题:设计主题。主题要从一个清晰的方向出发,设计中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展现出相关的设计特点和设计理念,在设计浪潮中凸显个性和品质。
1.2 立足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住房建设服务的对象是老百姓,住房在设计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不论采用任何形式或者思路,需要寻找出明确的主题,找出不同的设计因素。从整体、平面、立面等方向出发,结合设计因素,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房屋建设方案。杜绝在设计中因为是片面的因素导致设计缺点出现,在设计中要结合先进功能技术,建筑物设计中加入电子商务服系统、监控系统以及节能排水控制系统等等,这些先进的系统能够完善建设缺陷,能够提高房屋质量。在设计中多应用前卫设计理念,运用先进的设计技术,让房屋设计满足人们需求。
1.3提高综合技术指标
住房具有经济指标,该指标决定了房屋思维建设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房屋也体现出了人们住房的舒适度。住房中要注意设计和艺术相结合,住房是人们时常活动的空间,设计理念要符合设计主题,从主题上不断升华不断提高创造性。景观的设计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体现点,更主要的还在群体和单体上进行升华。用恒定的符号和设计主题点缀建筑,在设计中体现整体而不呆板的特点,富含韵律;在变化中体现出整体性,均衡的特点在房屋设计中得到体现。做到了文化、艺术、建筑、景观的完美结合。
2 住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住宅建设也从一开始对量的追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这就要求在商品化住宅设计中首先要建立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求使住宅精巧适用。纵观住宅设计与建设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多年来片面追求住宅数量,一味强调经济性,结果使住宅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反而造成了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②与居住行为脱节 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③ 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 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 ④难以实现住户参与。定性元素的排列组合主要是在设计者进行方案设计时运用的。设计完成了,组合就结束了 住宅一旦建起来,变化就停止了 然而人的需求,特别是个性需求,却不会停止变化,需求的变化需要空间和实体的变化来适应。但在现在的体系化设计中小规模的空间和构件是定型的、标准的、不易变的。⑤过去的住宅设计受所谓的造价标准限制。只能搞雷同化的标准设计,造成雷同化的建筑、雷同化的居室、雷同化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无味、冷漠,不能适应现代居民的需要。
3 住区小区设计的措施
3.1平面布局的多元化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不同 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人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考虑每套住宅内部的灵活与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套”与“套”甚至“层”与“层”之间的灵活性 在套与套之间的适当部位预留足够尺寸的墙洞,必要时可打通,或在适当部位楼板可以抽掉,形成跃层式住宅,以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
3.2 提高厨房、卫生间功能质量
厨房应按家庭炊事行为合理设计灶台、案台、洗涤台、冰箱、排油烟机等的位置 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形及n形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如电饭煲、微波炉等这些家电。厨房设备应满足人体工效学原理及炊事操作流程,炊具、料具、储藏等易清洁,使用方便且整齐美观 卫生问应随套型面积不断的扩大也相应增加。如建筑面积超过lOOm2时,设两个卫生间比较理想。一般卫生间有浴缸、坐便器、洗脸盆、洗衣机四大件,如家里人多最好是将洗脸、洗衣同浴厕二者之间用隔断分开。暗卫生间应有换气扇等换气设施,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厨房、卫生间、设备、设施、管线等二次施工安装、装修的管线置于本层楼板上,二次施工原则上不影响邻居 。厨房卫生间设计应充分考虑改造的可能性。
3.3建筑布局。
合理的建筑布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3.4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材料。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严寒地区,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有效。在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两者间有时又会产生矛盾。例如: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但是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也给现代住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也能实现节能、环保、美观、舒适和健康。设计师在对现代住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一切的设计都围绕着为居住者提供的功能来开展,力求设计出符合居住者生活、工作、学习需求的住宅,增强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并发展住宅的适应性和智能性,以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邹树兵.浅谈高层住宅的居住环境设计[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
关键词:房屋维修;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房屋维修工程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 因为施工质量因素较多, 必须要分析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的现状,挖掘出影响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因素, 并结合房屋维修工程实况采取合理的强化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质量控制要求,才能够达到施工质量目标。
1 房屋维修管理的要点
1.1 房屋维修的周期
房屋维修周期一般以房屋的不同部位来确定维修周期,房屋维修一般围绕屋面排水 水泥砂浆 卷材 水电设备 装饰层等部位进行 一是瓦屋面及外墙的屋面排水部位和粉刷砂浆层在 15 年左右就容易出现强度和耐水性的降低,因此,对瓦屋面和外墙砂浆层应该在 15 年左右进行检验,并针对损坏展开相应的维修 二是屋面防水工程的卷材 油毡纸 沥青的性质可以保持5 年,因此,屋面防水层的维修周期一般在5~8 年 三是水电设备的检修年限一般定在7 年 四是外墙装饰 门窗检修 内墙装饰应该以房屋设计的标准为主,一般为 6~8 年,如果没有相关的要求应该以每5 年为一个检查和修理周期
1.2 房屋维修和检查的要点
其一,要建立高度重视房屋检修工作的意识,对房屋的检查要做到认真 细致和准确 其二,房屋检查时对木结构的易腐烂部位 金属构件的易锈蚀部位要加强检验 其三,严禁在维修和检查过程中对旧建筑形成破坏 其四,对于房屋建筑结构 屋面和装饰层要重点做好检查和维修 其五,区别对待各类型旧建筑,展开有针对性的检修工作,砖木结构的旧建筑的检修年限为 12 15 年;砖混结构的旧建筑检修年限为 15 20 年;钢筋砼结构的旧建筑为20 25 年 其六,要确保房屋维修和检查的质量,保证旧建筑可以有效提高使用性能和使用年限
1.3 房屋维修的种类
根据房屋维修的相关规定,房屋维修一般的种类有小修 中修 大修三种方式 一是房屋的小修,小修主要针对于旧房屋内部的局部进行修缮和改造,小修的关注点在于房屋内部有关结构 房屋装修 房屋水电设备出现局部 零星 微小的损坏而进行的小修小补服务,小修的要求是及时 迅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住户和用户的正常使用 二是房屋的中修,中修是养护大修力量的补充,养护小修力量难完成的中小型工程服务的 要求快进快出工期短,服务点多面广 三是大修,大修是对房屋功能性损坏的综合性维修,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房屋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改造和改善居住者和利用者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1.4 缺乏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现在房屋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安全具有法律法规, 但是房屋维修上却依然没有相对的法律法规, 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比如很多房屋维修根本不通过招投标来确定施工队伍, 而是建设单位找一个关系好的人承包, 随便找一些人就开始施工, 为施工质量留下一定隐患。 而且施工中也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所需材料也是找个人随便去外面购买, 缺少专业检查人员, 施工现场常常出现管理混乱,无人管理、 互相推诿等现象。
1.5施工管理措施呆板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 一些管理人员思想保守, 缺乏创新意识。比如被一些新技术与新设备应用的限制,一些人片面认为应新事物会增大施工成本,根本没有看到带来的效率与质量控制的效益。
1.6 质量全过程跟踪管理不到位
维修施工全过程管理, 包含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及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 要确保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就一定要对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严格把控。 但是从实况来看, 许多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 几乎都是空谈, 质量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 管理混乱、 质量标准模糊以及无人监管等现象屡屡出现, 根本不能够确保房屋维修施工质量。
2 加强房屋维修中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2.1 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工作
房屋维修是建设工程的补救性工程,因此进行维修之前就要全面了解维修房屋的历史及现状,以及此次维修的目标及任务, 技术人员就要认真查阅维修房屋的详细资料, 最好是到实地勘察房屋损坏程度, 依据房屋现有的结构、维修目标以及破损程度等情况, 分析维修的可行性。 如果房屋常年未修或者存在隐患事故,其利用的价值不大, 就应该上报相关单位给予拆旧建新,如果房屋的破损不大,采取维修之后还能够解决, 就要根据维修目标及现状, 设计好维修方案, 做好设计论证、工程招标、工程预算以及签订合同等各种前期工作。
2.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对于施工管理和和质量控制上, 做好现场施工管理非常关键, 能否做好这个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进度及经济效益。
2.3做好维修中技术储备管理
因为维修房屋属于补救性的措施, 因此施工的工艺大多较为复杂。 其一现场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合同要求和施工图纸, 依据自身的材料供应、 施工队伍、 设备基础以及资金等各种条件, 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做好每项施工的管理控制; 其二依据工程的技术要求和特征,做好工人与技术人员的挖掘与储备, 并且进行培训交底, 技术人员一定要熟掌握各种新材料特征和施工工艺, 区别每一个施工工艺都在控制之下, 确保完成工程项目的进度、时间以及质量; 其三对于现场的控制管理及质量检查等各种技术,都要制定出完善的制度与操作规程, 根据质量要求与规范标准提出合理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当然工序与施工工艺不同标准也就不同, 保证工程质量。
2.4加强管理维修工程材料
相对而言,房屋维修涉及到的材料数量与种类要少一些, 但是一定要严格要求材料供应管理。采购上要按照设计的方案确定材料的材质、 品牌以及规格, 不能够购入廉价劣质的材料,避免影响质量。而且材料进场要适时进场验收, 严格抽查样品, 按照设计方案合理归类对方, 造册登记; 入场材料一定要管理好发放, 要按照施工进度, 发放出库单, 并且对所发放材料进行追踪管理, 避免材料的浪费与丢失。
2.5管理好维修的施工质量与进度
要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范与质量标准, 做好每一个工序, 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现象, 严格落实专检、 自检以及联检措施, 层层检查, 层层过关,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质量。
2.6加强施工安全的控制与管理
施工中必须要戴安全帽、加固脚手架、系安全带, 严禁工人乱拉乱接电线等, 一定要采取强制性的防范措施,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安排专职或者兼职的安检员, 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2.7 加强维修的人员管理
在维修施工中,施工和技术人员是最具有决定性、 最活跃的因数, 加强这些人员的管理, 建设纪律严明的人员队伍, 处分发挥相关人员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
2.8加强监督维修的质量控制
房屋维修施工的质量直接对施工企业形象与效益造成影响, 尤其是影响使用者, 因此一定要加强监督其质量控制, 确保施工质量。首先要采取主动控制, 监督施工全过程; 施工之前要对图纸进行会审, 尽量降低图纸上可能出现的错、 碰、 漏、 缺, 最好采用图纸质量的连带责任制。 施工中比较关键的工序,要指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与监督; 原材料的进出一定要按照流程实施, 还要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 其次, 还必须要大力发挥出监理作用, 严格监督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结束语
房屋的维修管理和质量控制关系着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所以,施工企业要加强房屋维修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文章对我国目前房屋维修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对相关施工单位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新峰. 浅议房屋维修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2.
[2]刘建.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200.
关键词: 房屋结构设计;抗震技术;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同时对建筑抗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对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分析,根据不同情况,也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所以,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抗震技术的应用,在各个环节体现出来,涵盖梁、柱、墙体和地基基础等,房屋整体抗震性能提升了,承受地震的能力才会增强,人们才能更放心地居住。
一.房屋结构设计中应用抗震技术的必要性
1.作为当今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地震以其破坏力大、不可预测而给很多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带来严重的破坏。国家的抗震规范中对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要求为: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在小震下不能破坏建筑、中震时建筑可以维护加固、大震时建筑不倒。根据这个标准,我国在建筑物建设时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地震时因为建筑物不牢固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在不断下降。尽管在控制人员伤亡方面有进步,反映了人们进行房屋结构设计以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原则,但是很多房屋建筑在经历小震后建筑物会出现很大的损坏,很多原有的建筑物功能也不能再发挥作用。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很多房屋建筑内的技术配备和装修花费比建筑物本身的价值要多得多,因此地震带来的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房屋抗震设计,在避免人员伤亡的同时保护房屋建筑功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建筑设计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最关键的地方,房屋结构设计合理才能保证房屋的安全,才能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大多房屋在设计时都遵循“经济、实用和安全”的原则,而抗震设计同样也是以这条原则为基础,结合地震本身的瞬时破坏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探讨了保证安全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设计思路。
2.1 房屋整体平面和竖向布局设计
在房屋结构设计中,一项最基础的内容就是对构件的竖向和平面进行合理布置,因为墙、柱的平面位置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抗震性能。因此在设计中,为了增强房屋结构的抗震功能要遵循
以下原则: 竖向和平面构件简洁整齐,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重合。在竖向设计中,要杜绝头重脚轻的现象出现,即尽量使房屋的中心降低,另外要减少错落的竖向结构的设计。严格控制房屋结构竖向高度和刚度,保障其均匀性。另外为了避免鞭梢效应的出现,高出屋面的建筑部分要严格控制。总而言之各方面的设计均要考虑抗震性能,避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如果因为建筑物的特殊要求而不得不进行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补救措施,即设置抗震缝,对建筑物进行划分,使其形成一个个独立个体,这样才能达到要求。在保证房屋造型优美和满足使用的同时,兼顾抗震能力是现代建筑的主要设计原则。
2.2 提高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设计
提高抗震能力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地基、抗防线、材料重量、空间等各种因素,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几点来设计: 1) 基础要打结实。基础是所有建筑物防震最根本的部分,必须保持其整体稳定性,因此要优先使用抗震能力较强的基础,不能使基础变形过大。并且同一房屋的结构单元的基础形式要一致,整体设计要充分发挥地基的抗震作用。2) 房屋结构设计要均匀、对称,使得承受力能够均匀分布,借助结构对称来降低地震的影响力,防止受力集中而引发的部分扭曲坍塌现象的出现。整体结构的设计中,要采取多重保护措施来增加抗震能力,对于容易发生坍塌的薄弱环节要针对性地采取牢固措施,从而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3) 在进行房屋设计时,在保证建筑物牢固性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减少自身的重量,从而减轻地基的压力,这样一旦发生地震,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度。延长屋内人员的逃生时间,同时也能对普通级别的地震起到很好的抵抗效果。4) 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各个环节不同平面上的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空间结构相对统一。另外建筑的竖向结构的刚度必须要满足能够支撑整个建筑重力。
2.3 降低地震对房屋结构的破坏作用设计
在降低地震对房屋结构的破坏作用方面,使用最广泛的就是隔震层。隔震层被安装在房屋的主体和基础部分连接的地方,有的设计师会添加一个反摆在建筑物的顶部,反摆的作用是在地震发生时偏移房屋至反方向。在反摆设置合理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削弱地震的破坏作用。因为反摆在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阻尼运动,针对地震方向的加速度会产生一个相反的加速度,两两抵消从而使地震方向的加速度变小,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引发的房屋受损程度。目前这种方式的应用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应用在建筑抗震方面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4 房屋结构刚度设计
建筑物刚度的合理设计是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内容,所以选材的时候必须考虑钢筋混凝土型号。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钢结构”进行双层加固时,要明确已有的钢筋混凝土的刚度,保证上下两层的刚度和阻尼比相同,如果不相同则会埋下安全隐患,必须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假设钢筋混凝土作为整个房屋结构抗侧力的主要体系,屋盖的部分则采用钢结构,就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抗震进行设计。特别注意的是不能使房屋结构刚度过大,否则地震发生时,房屋结构将会承受太多的力,引发严重的后果。另外这样也会浪费很多建筑材料。如果地震刚度不足的,房屋结构会特别容易变形,这样严重影响到建筑的本身的结构强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使用功能。
三.抗震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创新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两项新的技术: 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这两项技术目前在国外正在尝试使用,但是在国内建筑物中的应用还比较小,这也是本文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具体应用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将会大大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下面针对这两项新技术的具体应用,做进一步的阐述。
3.1 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使房屋结构的自振周期增长,从而减弱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上半部分的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必须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设备,根据图纸规范操作,熟练的应用架设和铺设技术。建设过程中,要将底部和上层分割进行,铺设隔震装置时,要保证其稳定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实时采用精确度较高的仪器进行检测,保证上层和底部建筑分割的有效性。隔震装置的选择也是要注意的地方,不能以次充好,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要选用较高质量、寿命长、牢固的装置,从而使其有足够承载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足够的措施,对隔震装置进行保护,并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进行定期保养,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3.2 消能减震技术
阻尼元件设备能够有效的保护房屋结构的重要部位,但是如果施工和安装不合理,这些元件将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合理的铺设这些阻尼元件。消能减震技术在施工过程中,要把握好关键部位的安装,特别是墙体内部的一些细节结构,必须安装到位,保证每个环节都被加固。为了使内部结构更稳定,阻尼元件要选用架构兼顾类型的。选用安装技术要统筹兼顾,把握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有严格的技术保障。抗震技术的应用是房屋结构设计的关键部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把握好抗震机理,这样才能保证房屋在面对地震时屹立不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