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预防和干预。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曾伟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汕头科技,2008,(1)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生命教育
目前,国内生命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未能普遍实施。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已成为既重要又迫切的现实课题。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必将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者。
一、辅导员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起起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一再提醒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生命关怀不够,没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既是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选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1、大学生生命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通过生命教育理念的传播,可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尤其能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人的最大价值和潜能。
2、大学生生命教育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视角。海德格尔在审视当代社会处境时曾这样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1]现今,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突出,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性化”的意识,整个教育过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生命交往,忽略了人的情感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符合人性发展规律, 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根本,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二、以学生为本,做生命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1、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生命,做大学生的生命导师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理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实践者,力争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要承担起大学生生命导师的神圣使命。首先必须具备符合大学生生命成长特点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素养。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在人生历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生命教育的指引,唯有这样才能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至于在成长中迷失和沉沦。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成熟度还有待开发与成长,大学生命教育就是要切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融入合理的生命理念,强化人文精神,夯实生命意蕴,切实解决其生命困厄,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何谓生命之“意义”?德国历史和文化哲学家同时也是生命哲学奠基人的狄尔泰认为,意义就是生命的体验。“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生命意义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对生命存在的敬畏;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既包括对社会生命所赋予责任与义务的遵从,也包括精神生命所蕴涵对个体自由与价值实现的瞩目。”[2]做好大学生的生命导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只有通过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以感性的意象传达理性的观念,才能于不经意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个体的生命体验不仅有幸福、愉悦的人生体验,还有生活中的重大挫折、苦难、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如果生活中确实存在意义,那么,这一意义也必然存在于痛苦之中。痛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就像生和死一样。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是不完整的。”[4]人正是在面对痛苦和死亡、体验生活的失意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进而敬畏生命。因此,辅导员要学会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教会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去体验人生中的喜乐悲苦,激发出自己最大的生命潜能。
2、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普遍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而且在心理健康的讲座中也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或者方式(心理治疗、心理辅导)来发挥作用,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提升(即生命教育)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自我修复性,因此要做到大学生思想的稳定健康,必须关注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引起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并时刻渗入关于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自我认识和死亡观等,通过有目的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5]
3、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大学生生命情感体验的培训师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强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6]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需要系统学习体验式教育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与技术。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设置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学生真正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高校中正在实践的一些涉及生命体验的活动有: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帮困活动,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命态度,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通过参加亲友的追悼会明白生命的可贵;组织学生无偿献血;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磨练意志,体验生活的艰辛等。
参考文献:
[1]周国文.人文话语与历史的抉择[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31.
[2]转引自: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3-124.
[3][4]转引自:梅萍.生命教育:旨在生命意义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
[5]陶峰勇,叶宏玉,商利新.大学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9(19).
[6]欧巧云.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5.
【关键词】生命观生命教育 大学生
生命观(View of Life),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物体(也包括人类自身生命)的一种认识,它不仅指生命主体能认识生命本身的性质,还包括生命主体对生命应有价值的把握和判断,一直是东西方学者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主题。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承载着社会的重托和期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文规定将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其重要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随机调查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回收率为88%。
(二)测量工具
研究选用林雪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控制感问卷》、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潘美姬编制的《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待生命的态度。95.1%的同学选择“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有62.1%的同学选择“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奋斗目标”,有60.6%的人认为“人生什么都可以舍弃,只有生命不能”,有82.2%的人认为自己“一定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人生目标。45.5%的同学在“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的项目上做肯定回答,有10.2%的同学做否定回答,有43.9%的同学选择“不确定”。
3.生命责任感。58%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责任的人。并且有53.8%的同学在非典时期情境选择的题目上回答“我也会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4.对死亡与自杀的态度。56.4%的同学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有27.3%的同学“从不或很少考虑死亡的问题”,有84.5%的同学认为“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79.9%的同学认为“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有51.9%的同学遇到挫折后会“很快振作起来,找出原因并解决”。
5.有关生命的知识来源。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传媒,接下来依次是学校、家庭和朋友。84.5%的同学认为“需要了解有关生命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当遭遇火灾、溺水,车祸等一些紧急事件时,你是否具备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项目上,仅有22.3%的人选择“是”。
(二)应对方式与生命控制感
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得分(M=25.1)高于消极应对方式(M=9.9)。
大学生生命控制感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考察生命控制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生命控制感的总分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同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生命控制感水平越高的大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时,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控制感水平低的大学生则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各个维度上看,除变化接纳和苦难接纳之外,其余各个维度与两种应对方式均呈极其显著的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显示,生命控制感的总分能够很好地预测积极应对方式。
注:在0.01水半上显著相关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流是积极的、乐观的,应对方式也多是积极的,且应对方式能够很好地由高生命控制感水平预测。
(二)教育策略
家庭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社会舆论生死观引导不力等多方原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生死困惑的现状。对于专门接受学校教育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开展系统、专门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转变观念,全面理解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要完善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包含生命的基本内涵,还包括对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应对挫折的态度、对死亡的看法和对幸福的感受等等。教育工作者要首先转变自己的生命观念,营造不回避死亡、坦然面对的良好学校氛围。
教学渗透,树立理性观念。能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自然是实现生命教育的理想途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总量等内容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在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观教育的内容,使同学们树立理性的生死观,实现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基础。
四、总结
生命是有限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内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目前大学校园内呈现出的各种生命意义缺失与人生困惑的现象不断地提示我们,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必要且亟需,只有以生命教育为起点,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才有其实现的根基,只有以生命教育为起点,大学教育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美姬,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林雪,大学生生命控制感、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田秋莹,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思考,青年科学,2009,(9):184―185.
1.恰当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生活理想是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职业理想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对完善人格的设想和追求;社会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预见、向往和追求。[9]理想作为奋斗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引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应恰当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学生要有理想,在树立、追求理想过程中,既要有志存高远的胸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结合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避免过于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中通过多感官信息输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从而在深刻体验中更有效地树立起积极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灵活、充分借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2.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了解并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大学生未来取向如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职业规划状况,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需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保持较高的未来取向水平,建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而不能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或仅在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进行。同时笔者认为,大一阶段是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规划,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生涯规划,如该重点学习哪方面内容,该选修什么课,该参加哪些实践活动等。此外,可通过个体心理咨询途径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的交流,观察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心理测验(如职业倾向测验)等途径了解其未来取向,引导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未来取向。对于低未来取向的学生,教师应多与其交流,并加以引导,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未来的目标,但经过深思熟虑确定未来目标以后,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摇摆不定的状态往往会使学生内心充满矛盾,难以安心学习。要充分发挥未来取向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学生乐观地看待未来;重视学生务实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3.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的拖延个性具有积极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不仅有积极的未来取向,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除了需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外,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尊重、关爱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鼓励学生尝试应对挑战,使其在尝试中不断认识自我。大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学生寻找恰当的榜样供学习借鉴与自我激励;适当表扬和奖励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为人处世之道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于高拖延个性的人往往有较低的未来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可以拖延个性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拖延个性的预防或干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考虑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问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绪调控能力;预防或干预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适当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从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可知,影响个体未来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除了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外,还可从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着手,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性,减少其依赖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大学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开设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5.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有研究显示,“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取向[8]。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取向程度及其未来取向质量,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识、危机应对方法、逃生的本领等;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如“人”的生命价值,自己活着的意义何在;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10]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可多样化,如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举办生命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看守所、医院、殡仪馆等及相关知识展览;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中渗透生命教育。[10]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识,建议学生多和积极向上、职业规划较明确的人交往,减少或不要和社会上那些“不良”青年交往,从而使自己能着眼未来,积极向上;建议学生营造积极的寝室氛围和班级氛围,为自身心理成长营造积极的人际环境。构建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并持之以恒。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般由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构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身处学生中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对同伴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尤其是实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含恋爱关系)、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培训内容应有系统性和渐进性。可适当安排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跟随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学习,以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能力。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其学以致用、提升素质。
7.重视社会、文化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取向等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受挫伤,对未来可能悲观、迷茫。女性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来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虑并积极应对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未来取向的无形影响,充分发挥积极文化的作用,减少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着力预防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因此,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辅导员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其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树立起积极的榜样,父母对于未来是悲观失望还是积极向上,往往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的态度是忧虑还是乐观;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未来,应尊重孩子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等。
8.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应鼓励其树立梦想,积极期待未来,努力把握现在;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时,学会求助他人。对于有行为问题(如欺负行为、网瘾、酗酒等)的学生,应引导其多思考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灵活运用内观疗法,让其就内观疗法的三大主题———“他人为我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进行反复思考并记下所思所想,使其产生积极的内疚感,实现积极的改变。对于特困生,要让其克服自卑、自弃、自我封闭心理,树立起奋发图强的决心。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对未来高枕无忧的乐观偏差,打消其“啃老”想法,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强自立。对于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可通过提高其未来取向水平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未来取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支持,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和经费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有效开展。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和场地;为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之一,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度还不够,寻求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要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有必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借助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的未来取向。而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需要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咨询常识,需要心理咨询师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需要为实施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创设条件,如优化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含场地设置和设备、人员配备)等。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使教师自身保持乐观,促进自身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减少职业倦怠,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能为大学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途径有:多看幽默影视;博览群书;丰富阅历;和幽默的人交往;多发现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了解并尝试运用幽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行为示范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至少应在两方面起榜样作用:一是积极心态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积极心态,举手投足间体现自身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人生规划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明晰的人生规划,以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显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需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的灵活沟通,对大学生加以积极引导。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辅导员来开展,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有机互动,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校园活动等创设条件,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将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创设多样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在校园网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绍或在线播放心理影视、设置留言版块进行互动),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将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计划和心理咨询热线、面询安排,从而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开展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网络(如电子邮箱)定期内部发行电子心理刊物等[11]。网络不仅能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能为师生沟通提供平台,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渠道,也能为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提供有效途径。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师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这些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师及辅导员。某种程度上,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优势,如可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遇到工作困惑(如难处理的心理咨询个案)时也可和心理学系教师进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化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如何,与大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品质及其所处环境有关。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如自立、自信、乐观、感恩、希望感、心理韧性),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等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色彩。
7.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度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有序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工作内容、工作计划等实行制度化要求。例如,心理档案建立、管理和使用制度;心理咨询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每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相对稳定、计划性强的安排,包括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心理社团骨干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应给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突显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现校本性。为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每学年可对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候选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等)进行表彰。
[关键词]生命质量;大学生;独生子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life of quality singleton and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ventive care. Methods Tak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81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class of 2012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as 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by 36 items concise health scale (SF - 36), the age, sex,specialty and address of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e with 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The RE score of 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P < 0.05).Conclusion,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on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
[keywords]life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 singleton
生命质量包含客观健康和主观体验,为综合性的健康评价指标,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被广泛应用于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1]。我国目前大约有1.5亿独生子女家庭,大量的独生子女已走进大学的校园, 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鉴于此,本文对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行比较,了解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身心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取滨州医学院2012级临床、预防、和中医专业学生独生子81名为研究对象,然后匹配81名非独生子,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年龄、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均一致。
1.2研究方法 采用SF-36量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行调查。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即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活力(VT)和总体健康(GH),分别属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类,此外还包括一项指标健康变化(HT),用于评价过去一年内健康状况的变化。每个维度的最终评分值以0分为最低值,100分为最高值(换算得分=),分数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好。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62名大学生,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各81名,其中男性58人,占35.80%,女性104人,占64.20%;来源于城镇的学生108人,占65.85%,来源于农村的学生54人,占34.15%;专业分布:临床60人,占37.04%,预防46人,占28.40%,中医56人,占34.56%。
2.2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比较
表2结果显示,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活力(VT)、总体健康(GH)和生命质量总分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情感职能(RE)方面,独生子的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大学生(P
3.讨论
生命质量评价是社会诊断的重要步骤,是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2] 。大学生生命质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等相关状态下的优劣程度和主观体验[3]。生命质量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生活状况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生命质量越差,反之越好。本文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独生子还是非独生子除生理功能以外,生命质量其他各个维度的得分都不太高,这一方面提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期望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又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学生情绪往往容易出现低落、悲观的状态。因而反映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生命质量有待于提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我国自1979年实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实施之初,有人提醒:“独生子女有诸多毛病”;也有人担心:“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还有人预言:“独生子女的发展将不如非独生子女”[4]。然后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外学者对独生子和非独生子进行了较多的对比研究,认为独生子女无论在健康状况、智力活动、社会性发展或性格特征等方面,和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差别。并且认为独生子女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个性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5]。国内学者对3-6岁的独生子女进行为期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并且随发展到青少年时期,这些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独生子生命质量的情感维度得分要好于非独生子,这提示进入大学阶段,在生理健康方面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状况基本一致,而情感方面独生子反而要好于非独生子。分析原因可能是源于独生子女独特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中独生子女主要来源城镇地区,男性较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营养状况良好,同时独生子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子女更宽松的成长环境,自我满足感强,心理压力小,表现出较好的身心素质。因此大学阶段开展健康教育,对非独生子女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家才,李成兵,查梅,等.大理学院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调查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0):81―82.
[3]李芙蓉,吴新炎.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J].运动,2012,19(10):125―127.
[4]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208.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教育;生命教育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朋辈教育制度是充分发挥学生伙伴的作用,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学生交往方式。朋辈教育最初起源于英国,主要解决师资力量的紧缺问题,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训后,由学生教学生,后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运用于预防艾滋病、安全教育领域及心理互助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朋辈教育”的教育质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易理解性、教学态度的亲切性和生动性、教学对象的榜样性等方面。
1朋辈教育的特有价值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师生比例失调、学生个性更加凸显、学生管理工作受到更大挑战的大背景下,认识到朋辈教育的特有价值,在高等教育中充分运用朋辈教育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方法。
1.1挖掘高价值资源,帮助高校解决实际困难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生比例下降,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或1:150,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与最亲密的朋友,辅导员要同时面对至少100多位学生开展工作,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相互撞击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近年来虽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例仅能达到1:3000,很难满足学生的强大需求。随着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可以走进校园接受高等教育,但城市生活的冲击、生活方式的改变、同龄人之间的比较、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存在等对贫困学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因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是不重视的,但是近年来多种文化冲击的结果,婚前、未婚先孕、未婚妈妈等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由于无知,发生更大的风险可能性不断增加,如何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必需思考的问题。
要处理以上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完全依赖教师是不现实的,高校需要挖掘其他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成为了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技术、有资源,大学生本身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他们可以作为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
1.2减少阻抗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90后大学生张扬个陛、无视权威的特点对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怎样在不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个学生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命题。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可知,个体在幼年时期重视来自父母的评价,童年时期重视来自教师的评价,而在青春期之后更重视来自朋友的评价,他们更加认同朋友的做法,更愿意与同辈达成一致,根据这一规律,同辈教育者更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认同,而且朋辈教育者与教师相比较,具有“身教”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他们本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1.3助人自助,提升能力、升华精神
因高校扩招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更加严峻,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实践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必要步骤,通过朋辈教育的平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宝贵的历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样的爱心传递过程,培养学生奉献他人、回馈社会的精神,培养他们对于所在群体的归属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收获是整个社会良性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缺乏的。
2我国高校朋辈教育的工作机制分析
朋辈教育工作机制就是一整套关于朋辈教育者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其中包括朋辈教育者的人员选拔机制、成员培训机制、项目运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等工作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机制的实施,不断加强对朋辈教育者的管理、考核与激励,使得他们既能较为正确、规范地服务于他人,同时又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1人员选拔机制
朋辈教育者队伍建设是发展朋辈教育的基础,选拔合适的人员担任朋辈教育者,能够在最优化的原则下产生最大化的效益,并且因为其榜样作用,可以尽量减少负性效应的产生,人员选拔机包括了人T选拔原则、宣传动员、组织建设等制度,旨在规范管理工作,确保队伍建设的良好质量,建立高校朋辈教育者队伍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朋辈教育者因工作内容的不同,选拔的具体原则也有很大差异,如朋辈咨询者主要选择有爱心,有助人精神,并且愿意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学担任;朋辈辅导员主要选择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够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的管理、教育引导工作;朋辈健康教育者要选拔有奉献精神,表现能力强、讲解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朋辈伴学的前提是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且乐于分享;朋辈助困最好也是贫困生,并且在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学生。朋辈教育者作为教师的助手,其他学生的榜样,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良好的选拔人员机制,是做好朋辈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2.2成员培训机制
朋辈教育工作引入培训机制是做好此项工作的业务保障。成员培训机制涵盖了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过程等内容,通过业务学习和实践交流,不仅使学生完成学生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增强工作技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可以提高朋辈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我国高校中朋辈教育的培训采用短期的岗前培训与长期的素质培训双线结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的形式上以短期培训居多,长期的常规培训偏少,上岗培训之后,对朋辈教育者重使用,轻培养,造成朋辈教育者后劲不足,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培训的内容以技能技术培训为主,而对于社会公众责任心、组织归属感等精神层次培养是比较缺乏的,而这也正是朋辈教育更深层的内涵所在。
2.3项目运行机制
项目运作机制是指,朋辈教育从开始阶段到活动结束这一过程所需进行的策划、评估、指挥、协调、实施、运行、控制、调节和评价的全过程,以实现朋辈教育工作目标,达到活动效果。项目运作机制需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项目设置:要根据朋辈教育工作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适宜的活动项目,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比如对如何做好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工作的项目设置;②项目管理:为保证工作质量,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建立完整的文档,反映工作进展的全过程,并为以后提供参考资料;③项目评价:建立可行的评价体系,选好评价结合点,进行考核,及时通报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实施方案。
项目运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工作的效果评估变得可操作,我国高校朋辈教育中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仍比较随意,评价主要依据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而且大家普遍认为朋辈教育者能够为其他同学提供服务,进行帮助,已经是献爱心了,已经很好了,从道德的角度认可其工作,而非从工作质量的角度进行科学评价,在评价与管理过程中,对朋辈教育者自身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评价不多,仍以结果评判为主。
2.4评价激励机制
为体现活动效果和价值,必须对朋辈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与奖励,从而激发朋辈教育者的热情,以促进朋辈教育工作的长久开展和达成预订的目标。评价激励机制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为是否达成预期目标,效果如何、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朋辈教育者的收获;②评价体系:建立朋辈教育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评优活动,根据工作的实施情况,全面考评朋辈教育的过程与取得的效果;③激励内容:以解决被帮助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被帮助者和朋辈教育者者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考虑个人经历、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服务时间次数等方面因素,提高朋辈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④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朋辈教育者,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并及时进行认可与表彰。
为了做好朋辈教育工作,各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如有的学校出台了《十佳心理委员评选办法》《优秀朋辈辅导员评选办法》,定期评选“助人之星”“健康大使”等,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目前的激钪贫戎腥源嬖诒碚梅段Ч窄,缺乏平时监督、奖优不罚劣的情况。
2.5活动保障机制
发展朋辈教育工作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建设来保障朋辈教育工作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不断发展。活动保障机制包括:①学校重视: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朋辈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积极进行宣传和鼓励,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解决被帮助学生的困扰、提高朋辈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②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朋辈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训、项目运作、管理与激励等所有的环节均需要资金的注入,学校在重视朋辈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专项拨款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也可以通过社会赞助,与企业联合,争取政府拨款与慈善支持,还可开展社会募捐、公益义卖等形式筹集资金。
我国高校的朋辈教育工作基本都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商业化操作的可能性较小,这就使得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影响到队伍的发展,而各高校一般将朋辈教育定位为常规工作的补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非常必要的平台,经费支持力度较小,甚至没有相关经费。
3大学生朋辈教育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大陆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而言,学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体系;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将生命教育认为是一种价值追求”等三大方面。综合关于生命教育的不同阐述,本文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充满活力,具有健全人格,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生命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
上海海关学院自2013年开始开展生命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此项工作,设立了学生组织“青青草朋辈互助联盟”,依托学生骨干,开展朋辈生命教育,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活动整合在一起,采取专题活动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多元形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珍视生命存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
3.1加强情境教育,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既然要以人的生命为基础,直面人的生命,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更高的追求就应当是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存在,上海海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注意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加强情景教育,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体会生命的美好与不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1.1“脚步丈量梦想,实践拓展生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创设机会让学生去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项目,学生分别赴敬老院、贫困山区、希望小学、陪伴白血病儿童、福利院、上海地区小学、大学、医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助人达到自我完善与成长。
3.1.2“用心看世界,舞台绎人生”――心理剧表演体验人生百味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举行心理剧表演大赛和心理剧剧本大赛,截止目前共举行四届,除舞台表演方式之外,选择大学生的常见困扰,每月拍摄校园情景剧通过学院媒体中心在食堂滚动播出,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进行彼此分享。
3.1.3“运动健身,合作健心,齐心协力,智勇通关”―举办各类体验式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如定向拓展比赛、心理运动会和各类团队拓展活动等,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个人才能更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在竞争中学习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在体验中进行自我觉察,在自我觉察中促进个人的发展与进步;
3.1.4“观光影世界,品百态人生”――生命教育电影展映
定期举行生命教育电影展映,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励志的影片如《一公升的眼泪》《阿甘正传》《幸福终点站》《楚门的世界》《心灵捕手》《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等,使学生在观看他人的人生中,体悟到生命的神奇和不易,人生会有各种挑战与挫折,但只要坚持,只要心存希望,加倍的珍惜,生命必不负你。
3.2推进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心理能力提升,尊重生命,发挥生命的创造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更多的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创新,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开发人的创造性,激发生命的冲动,实现生命的优化与超越。心理素质教育正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教育方式。
3.2.1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心理素质提升计划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确立合适的自我概念及发展目标,正确规划大学生涯;大二、大三的学生要以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对大四学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3.2.2因人因时开展专题讲座
对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教育,有针对性的提供教育与支持,如“敢问路在何方――大学新生入校适应讲座”“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心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爱情让我欢喜让我忧”等专题讲座和报告会。
3.2.3提供不同主题的成长性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成长性团体辅导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素质提升方式,“新生成长训练营”“自信训练营”“人际交往训练营”等在新生班级团队建设、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和人际交往技能提升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3.2.4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计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供大学生选择,如5月是心理健康宣传月、截止目前共举行了十一届,10月是新生适应周,截止目前共举行九届,11月是生命教育宣髟拢截止目前举行了三届,在宣传月或健康周里,设计内容丰富的活动,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生命意识,如开展展板设计比赛、主题班会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或者涂鸦活动、三行诗创作、团队拓展活动等。
3.2.5多种途径宣传教育提供知识来源和智力保障
伴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致新生的一封信”;在新生入校之初,为新生发放《我是新生――大学心理适应手册》;在宣传月或健康周期问,为同学们发放制作精良的宣传手册、书签、折页等宣传材料,在食堂滚动播放活动视频;建设“上海海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网”,提供网络信息支持;定期制作电子杂志《E心球》,截止目前共有21期;建设了“上海海关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协会”微博、微信公众号“青青草朋辈互助联盟”,定期编辑心理健康或生命教育知识,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种活动宣传。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智力支持。
3.3开设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门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有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生命教育形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赖以生存的环境,消除来自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形成对自我或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具有责任感,拥有生命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我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大学生交往心理学》《大学生情感心理解读》等,无论哪门课程都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课程目标着眼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理念,课程内容着眼于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课程实施着眼于师生的交往互动,课程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发展。
3.4打造一支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队伍
3.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培养
针对当代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困顿和生命困顿问题,我们既要从心理的角度去解决,更要从生命的角度去探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使他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时候,给予大学生极大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照。我院在有意识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外,下发生命教育专项课题,督促专兼职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研究。
3.4.2青青小草,平凡坚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
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2012年3月该校修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五结合”的工作原则,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下,该校学生工作部(处)、思政部、校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查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二是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该校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该校教务处、思政部等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力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该校团委等部门积极扶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了大学生心理耐挫能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该校每年在五月至六月份结合整体工作安排,组织和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月活动。2012年5月22日,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在临潼举行,拉开了该校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主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普及健康知识。2012年特别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作了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热点问题·辅导策略》的主题报告会。还邀请了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咨询主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导师郑林科教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完美幸福人生》的主题报告。在全校学生中组织了以“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我绽放”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并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和开展了以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各学院心理辅导兼职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了《国王演讲》、《听见天堂》等影视赏析活动。
2.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目前对未来取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年龄和性别。对年龄段为10~30岁样本的研究发现,16岁以上的个体比年少的个体有更强的未来取向,且其未来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继续发展。性别方面,男性的未来取向一般更关注工作领域,而女性往往更关注婚姻家庭领域。
(2)人格。低自我认同感、高拖延个性的人,未来取向程度往往较低。
(3)情绪。死亡焦虑与未来取向呈负相关;孤独的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得分相对较低。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青少年学生的未来教育取向,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未来有更强烈、更坚定的教育渴求。
(5)同伴因素。同伴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取向,积极方面,同伴在其中可起榜样、辅助、建议的作用;消极方面,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物质滥用、反社会行为、逃学和低学业成就等问题,从而使青少年未来取向程度降低。
(6)家庭因素。消极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对未来更悲观,更少有职业规划。与值得信赖的、关心人的、有能力的成年人的交往,父母的积极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积极未来取向的发展。某些环境 (如充满暴力的、贫穷的环境)可能会限制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能力,从而抑制 对未来的希望的发展,导致失望感的产生。有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 (如与孩子讨论资金问题)和取向 (责任感、未来取向)会影响孩子经济行为的未来取向。
(7)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如个体生活环境下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和其他规范及期待,会影响个体未来憧憬的内容;个体的未来取向往往也反映了个体所处文化对其的定位和塑造。此外,社区因素、邻居因素、父母工作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 (经济地位)、所遭遇的生活事件、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等也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
二、如何在未来取向视野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恰当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生活理想是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职业理想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对完善人格的设想和追求;社会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预见、向往和追求。理想作为奋斗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引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应恰当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学生要有理想,在树立、追求理想过程中,既要有志存高远的胸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意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结合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避免过于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中通过多感官信息输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从而在深刻体验中更有效地树立起积极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灵活、充分借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2.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了解并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大学生未来取向如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职业规划状况,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需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保持较高的未来取向水平,建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而不能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或仅在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进行。同时笔者认为,大一阶段是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规划,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生涯规划,如该重点学习哪方面内容,该选修什么课,该参加哪些实践活动等。此外,可通过个体心理咨询途径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的交流,观察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心理测验 (如职业倾向测验)等途径了解其未来取向,引导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未来取向。对于低未来取向的学生,教师应多与其交流,并加以引导,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未来的目标,但经过深思熟虑确定未来目标以后,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摇摆不定的状态往往会使学生内心充满矛盾,难以安心学习。要充分发挥未来取向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学生乐观地看待未来;重视学生务实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3.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的拖延个性具有积极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不仅有积极的未来取向,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除了需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外,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尊重、关爱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鼓励学生尝试应对挑战,使其在尝试中不断认识自我。大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学生寻找恰当的榜样供学习借鉴与自我激励;适当表扬和奖励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为人处世之道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于高拖延个性的人往往有较低的未来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可以拖延个性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拖延个性的预防或干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考虑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问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绪调控能力;预防或干预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适当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从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可知,影响个体未来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除了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外,还可从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着手,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性,减少其依赖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大学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开设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5.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有研究显示,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取向程度及其未来取向质量,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识、危机应对方法、逃生的本领等;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如 人的生命价值,自己活着的意义何在;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可多样化,如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举办生命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看守所、医院、殡仪馆等及相关知识展览;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中渗透生命教育。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识,建议学生多和积极向上、职业规划较明确的人交往,减少或不要和社会上那些 不良青年交往,从而使自己能着眼未来,积极向上;建议学生营造积极的寝室氛围和班级氛围,为自身心理成长营造积极的人际环境。构建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并持之以恒。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般由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构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身处学生中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对同伴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尤其是实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含恋爱关系)、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培训内容应有系统性和渐进性。可适当安排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跟随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学习,以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能力。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其学以致用、提升素质。
7.重视社会、文化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取向等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受挫伤,对未来可能悲观、迷茫。女性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来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虑并积极应对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未来取向的无形影响,充分发挥积极文化的作用,减少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着力预防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因此,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辅导员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其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树立起积极的榜样,父母对于未来是悲观失望还是积极向上,往往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的态度是忧虑还是乐观;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未来,应尊重孩子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等。
8.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应鼓励其树立梦想,积极期待未来,努力把握现在;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时,学会求助他人。对于有行为问题 (如欺负行为、网瘾、酗酒等)的学生,应引导其多思考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灵活运用内观疗法,让其就内观疗法的三大主题 他人为我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进行反复思考并记下所思所想,使其产生积极的内疚感,实现积极的改变。对于特困生,要让其克服自卑、自弃、自我封闭心理,树立起奋发图强的决心。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对未来高枕无忧的乐观偏差,打消其 啃老想法,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强自立。对于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可通过提高其未来取向水平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未来取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支持,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和经费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 (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有效开展。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和场地;为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之一,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度还不够,寻求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要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有必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借助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 (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的未来取向。而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需要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咨询常识,需要心理咨询师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需要为实施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创设条件,如优化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 (含场地设置和设备、人员配备)等。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使教师自身保持乐观,促进自身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减少职业倦怠,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能为大学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途径有:多看幽默影视;博览群书;丰富阅历;和幽默的人交往;多发现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了解并尝试运用幽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行为示范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至少应在两方面起榜样作用:一是积极心态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积极心态,举手投足间体现自身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人生规划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明晰的人生规划,以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显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需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的灵活沟通,对大学生加以积极引导。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辅导员来开展,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有机互动,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校园活动等创设条件,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将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创设多样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在校园网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绍或在线播放心理影视、设置留言版块进行互动),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将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计划和心理咨询热线、面询安排,从而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开展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网络 (如电子邮箱)定期内部发行电子心理刊物等。网络不仅能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能为师生沟通提供平台,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渠道,也能为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提供有效途径。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师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这些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师及辅导员。某种程度上,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优势,如可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遇到工作困惑 (如难处理的心理咨询个案)时也可和心理学系教师进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化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如何,与大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品质及其所处环境有关。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 (如自立、自信、乐观、感恩、希望感、心理韧性),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等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 积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