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生物科学史

高考生物科学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生物科学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考生物科学史

第1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学习;兴趣;主体作用;兴趣小组;课堂生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约有40%的学生感到生物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老师很严肃,不够亲切;近半数学生认为上课是很苦很累的事。很多学生(约占60%)承认自己上课经常走神,原因多是老师讲得太多,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以上这些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抛弃过去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合理地使用教材,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与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但在当今视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生物”了,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实物投影仪的出现,使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只小小的昆虫慢慢在学生面前解剖开来,如:在讲述初一《生物》“节肢动物门”一节时,抓一只蝗虫,置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对照实物在讲解的时候,课堂显得那么充实。然后,你可以亲自将蝗虫的头、胸、腹部指出,并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甚至可以把每一对足拔下来,比较一下这些足有什么特点,特别能突出一对发达的后足,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蝗虫那么能跳……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把实物再现在学生面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专家说过: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是要经过它才能进行的;注意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做法如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条件反射的建立”这一难点,我就是以小组讨论形式突破的。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入手: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会降低酒精质量。

五、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每个环节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样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从而达到全面强化效果。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课;模式构建;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复习课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高中生物复习课是根据记忆,通过特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已熟知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发展,增强理解和发展生物学能力的课堂类型,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在巨大的课程压力中轻松获得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复习课必然也决定了它的任务:基本知识的梳理、实践训练以及总结应用课题。然而,生物复习课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难以保证解题训练,这和生物知识的复杂性和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不无关系,所以把课堂教学模式归纳为三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1.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总体复习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理论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何让学生对理论性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需要采取一些独特的方式。设置问题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复习“生物的优胜劣汰”时可以设计问题为“从生物的遗传基因怎样看待生物的进化”,同时提示学生根据生物的遗传学知识,来分析生物的进化,学生就会充分调动原先存储的知识,自然也就激发了原先知识的记忆,加深理解和记忆。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模式

熟练地掌握了理论基本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目的之一,针对实际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把熟记的理论性的知识点加以较好的应用,造成死记硬背的结果,然而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上是受到智力等其他因素的制约的,所以把知识运用到实际解题中来是尤为重要的。通过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单一的理论性知识无法真正加深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必须采用“活学活用”的模式,将熟记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类梳理,了解其联系与异同点,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根据经典的教材实验,以实验设计报告为例,在对书本经典实验案例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的知识,根据实例,学习和模仿书本设计的设计方式和要求进行实践,单单是记书本上的例题是不可能牢记和理解的,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下降。

二、熟练应用知识的教学模式

从理论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转换到熟练应用需要的是巨大数量的针对性实验,据研究调查表示,一项实践技能,一般学生要练习24次才能大体上掌握,熟练应用该能力,要在短时间内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感兴趣,还需要运用多种方式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系列问题就可以将课本原题目采用以下变式训练。原题(略)变式1:将燕麦胚芽鞘放在琼脂小块尖端上,中间将生长素无法透过的云母片插入其中,这时,琼脂被分为相同的两部分(见下图)。利用一侧光照射以后,相同的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关系为( )

A.左多右少 B.左右相等

C.左右均无 D.左少右多

变式2:下面的示意图表示的是关于生长素变化的一项实验。

在一段时间试验之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削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上面两种变式和课本题目都是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和掌握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了解其分析方法,在这些步骤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采用复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坚持

2.保持乐观态度

3.制订复习计划,加强弱势的针对性

4.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外,教师指导学生一定要学习后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用较少的实践获得最大的效用。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做题成果进行分析,预测是否符合其预期效果,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生物复习课仍有其相对性,所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很关键,高考生时间安排很满,要在少量时间内做好充分复习生物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地把出现的问题反馈出来,当场解决,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保证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习方式引导;新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了学生学习的变革,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等。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年对初中生物学的学习,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从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为“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要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有效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运用的因素

(一)当前学生学习方式的心理因素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己经形成了自已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摸索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方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知道,学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包含着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很多。对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方法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在于使用的对象、时间、场所和适用的范围,在于为什么样的目的服务,在于是否将其视为惟一,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来讲,对学生素质发展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方式中的认识误区,高中生物学教学应该融人多种表现形式,但却走上为“形式”而形式

高中生物课上,有些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运用案例、实验等形式,却不给学生丝毫消化的余地,对于这些形式做法是否达到真正理解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并没有认真考虑,把时间花在无聊的热闹上,结果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看似高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并没有真正运用好自己的合理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教学反而起了一个误导作用。

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的设计,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小组讨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

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但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了高中生物学真正的价值取向。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人的思考,对本学科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蕊启迪、思维点拔的职责。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生物,鉴赏生物学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让学生自由发挥,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标颁布以后,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认为教师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就有灌输之嫌,如果对课程内容作出解释,就是“一言堂”。事实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如果违背了课程的基本意义,则说明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有可能还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如果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学习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可实施的几种学习方式及案例研究

(一)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有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这三种学习必须并行而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寻求合理搭配方式,根据模块、主题等的不同合理设计课堂的学习内容。

案例:在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遗传与进化》模块《伴性遗传》部分,在引导学生认识“伴性遗传”这一概念时,便采用了上述的方法,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红绿色盲吗?红绿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课前让小组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方法,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小组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将资料进行筛选,老师给予引导,小组得出结论后制作成演示文稿。课堂上,在讲到“伴性遗传”时,便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这样,通过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的充分利用,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整合了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获得的已经不只是接受本书的知识。充分启发了思维,培养了兴趣和热情。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可概括为:(1)选定问题;(2)每人各自收集资料;(3)展开学习活动,个人学习,组内交流,整合成果,教师指导;(4)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结果:(5)作总结,评价。

(二)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深究的“间题” 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使高中生有强烈的追本求原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案例:在教学“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这节内容时,首先展示了鸟类的捕食、筑巢、求偶、、育雏、攻击等行为的录像,然后,据此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你从录像中看到了哪些动物的行为?②鸟类的求偶、等的完成需要哪些器官、系统的参与?它们是以何协调作用来完成?展示出的第一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前一问,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解答,但后一个问题,学生需要本节知识才能解答,这样在学生的悬念中引人新课。

这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

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而不是高中生物教材。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贯穿生物学观念和生物学语言,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案例: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细胞的生命历程,可以先把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等过程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并以小组形式于课前对其中一些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变化历程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各过程的不同。

三、存在问题及反思

(一)学生对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往往有可能比较困惑,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时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切人口。

(二)在研究方法上,学生往往不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因为学生缺少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这是学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资料。

(三)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方式而合作时,往往会遭遇一些挫折,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生之间有时很可能会不开心,心灰意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从上述存在问题中可以看出,在引导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学习方式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在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考虑得更多的应是如何更好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态度,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重要基石,也是高中生物教师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多媒体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6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对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加工与整理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事实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生物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生物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生物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问题情境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技巧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以前,受技术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我们习惯进行说教式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和乏味感。现在,只要我们懂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元素,从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宏观或微观领域中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胚胎移植”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同学们观看一则新闻:广州的一名富翁,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培育了八个胚胎,并且存活。为了将这八个胚胎都生下来,找了代孕妈妈。虽然最后八胞胎都生下来了,但是富翁也面临着高额罚款。通过这则新闻,向学生灌输代孕妈妈是违法的,但是代孕动物,即将人类所需优良品种的动物进行胚胎移植,是合法的,从而导入到新课“胚胎移植”的学习中。在整个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对这门技术十分的好奇,巧用信息技术,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道德教育。

二、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生的感官冲击

生物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巧用多媒体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的感官冲击,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一)将平面结构变得立体化

在学习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精细难以用模型有效展示的生物体结构时,充分利用flash课件展示的生物体结构,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有很强的视觉功效,极大丰富了结构教学的直观性。如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精细复杂,利用模型或者图片很难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结构层次。而利用flash课件展示,不仅将细胞和各细胞器的结构层次划分清晰,并能突出重c,解决了传统教学直观性差的难题。

(二)将文字变得具体化

在生物教学中,虽说能把文字转换为概念图,但是它们是静止的,只能表示某一时刻的生理变化,而不能反映生理变化的整个动态过程,如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若想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发生的生理变化动态的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多媒体的辅助,通过网络多媒体制作成flas再呈现给学生。而像选修一中的一些传统技术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的发酵,更可以结合时下热门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给学生讲讲泡菜、酿酒、腐乳等等的制作过程。这不但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从而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用多媒体丰富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对于实验应该非常重视的。然而由于很多的原因,生物实验教学,并没能很好的得到开展。有很多的学校,因为缺少资金、设备,或是缺乏重视,常常只停留在文字实验上,单纯的让学生划书,划重点,学生很容易就遗忘,如果这些无法完成的实验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其逼真的动态效果,会让学生有很深的印象的。另外对于有能力做实验的学校,老师们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一下以往传统的教学,别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机械式的重复实验。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尝试让学生分不同的小组,探究用不同颜色的叶片来比较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效果,制成PPT,做实验报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照片和视频演示给学生,对一些异常现象做出解释,会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肯定做得好的同学并将其成果展示出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和对生物的热情。

四、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拓展学习空间。如在“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展实践活动。针对常见遗传类疾病进行社会走访调查,最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调查过程(如采访的图片、声音、视频)、运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最终公布调查结果……

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灵活的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整合中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忠强.刘佳鑫.论高中生物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困境和突破《文理导航(中旬)》.2016年4期

第5篇

一、利用科学史,使学生确立探究意识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史,主要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也对生物学发展的逻辑和社会历史背景等重大问题作出评论。我认为,学比教更重要,学会比教会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比不学要好,勤学比被学、逼学要好,乐学比勤学更要好。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生物学史与所授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高效地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传统生物课堂常采用讲授法,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忆,缺乏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缺乏主动探究意识。而利用生物科学史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第3章第2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三则材料:

实验一:1885年,奥弗顿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实验二: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实验一、二学生推测出细胞膜含有脂质物质和蛋白质;由实验三学生推测出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组成。可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科学史,抛弃直接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求知探讨有收获的乐趣和幸福。

二、利用科学史,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往往体现了不同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利用对经典实验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提高思维层次。

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是运用了典型的假说演绎法。在观察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设计测交试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试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证明假说是正确的,于是得到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对这一经典的实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感悟“假说―演绎法”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种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一系列关于此方法的试验设计问题。

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实验中,还有其他研究方法,比如:类比推理法、同位素示踪法、数学统计法、模型构建法、实物模拟法、系统分析法、实验论证法等。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资源,才能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方法,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性。

三、利用科学史,使学生增强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高考生物学科要突出考查的学科核心能力之一。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发展史,生物学科的能力培养尤其是科学思维、问题探究、实验体验等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科学发展过程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DNA复制”的教学中,第一部分“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推测”的内容是科学家应用科学方法揭示出的科学事实。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我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即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美国的米西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理解实验同位素示踪、离心方法,然后提出问题:“DNA复制方式可能是全保留、半保留、弥散复制三种,究竟是哪一种?如果是全保留,画出DNA复制一次的结果并说出离心结果;如果是半保留或弥散复制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究DNA复制两次的情况(甚至是更多次)。第二部分“DNA复制过程”,让学生利用课余准备的DNA平面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复制过程,总结复制时的场所、条件、特点。

可见,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逐步探究并建构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深入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6篇

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的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5.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_______,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_______。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时通常需要添加少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丙酮的作用_______。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_______。

32.请回答: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_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 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一_______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 mg/dL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____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______。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mg/dL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__。

33.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条带1代表_______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

34.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请回答:

(1)根据上述资料可推论:甲中酶_______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______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_______的功能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______(同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来生产中间产物1,则应选用_______(野生型、甲、乙)。

(2)将甲、乙混合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先行成菌落,其原因是_______。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X含量过高时,其后成速率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_______,使X排出菌体外。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31.(1)氮、磷氯、磷

(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有助于磨碎植物细胞

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色素的提取溶剂(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叶绿素a

32.(1)载体 主动运输

(2)葡萄糖浓度差

(3)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4)尿量砖红色

f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3.(1)A Aa AA aa

(2)10 3 4基因发生突变

(3)0、个体9的基因是AA。不可能生出aa个体

34.(1)b a c 不同 基因 甲

第7篇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22-01

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分析当前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改革优化措施来进行解决,改善当前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重视程度较低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获得高分、考取名校为目的的教学,同语文、数学、英语相比,高中生物所占的分数较少,导致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缺乏重视,将生物处于一个低等的位置。

2、教学条件有限

生物是离不开实验的,实验是生物教学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验条件比较差,设备陈旧,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配备相关设备,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3、教学模式的问题

总体看来,当前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提高理论水平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于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则缺乏重视,关于拓展和实验方面涉及的也比较少,导致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出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优化途径

1、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集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生动的体现出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过去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展示几幅细胞分裂的图片,并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口述给学生,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很多学生缺乏兴趣。然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再加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轻松、更彻底,将抽象的理念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只有充满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采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整体来看,当前高中生物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常出现不认真听讲、睡觉等现象,所以教师要将专业术语和有意思的语言结合到一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二,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师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安排,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其三,语言修辞手法的应用。例如:在学习血糖调节功能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把肝糖原比喻为银行,将肌糖原比喻为吝啬的商人,这样不仅使教学更加生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感受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所谓感受性教学,就是让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自我领悟,进而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或医院,通过调查来了解遗传病的种类、规律、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自己思路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4、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市场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就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不仅要讲授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能力。目前的考试题目很多都是开放题,答案可能有好几种,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胚芽的形成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亲自做小实验,记录一下胚芽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对比进行讨论,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5、强化生物试验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试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通过降低实验的难度来增强学生亲自实验的动力。例如:在学习DNA的提取与鉴定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实验较为复杂、困难,所以教师要合理地改进实验步骤。实验中所用到的鸡血可以换为洋葱,通过加入氢氧化钠和洗涤剂并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酒精即可观察到DNA。通过上述对实验的调整,一方面简化了实验,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优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仅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开华.王爱伟,李俊伟,李焰焰.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72-273.

[2] 朱玲玲.应用层次教学法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