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速记方法

初中历史速记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速记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历史速记方法

第1篇

【摘 要】现如今,快餐食品与快餐文化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历史教学也受此风影响,“快餐式”教学大行其道。此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精细化,侧重于考点的勾画与提炼;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偏重于单调的记忆与反复的训练;不顾知识体系的完整,精于考点的归纳与整理;不注重历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专注于解题技巧的指导。这些都不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与人文性原则。

关键词 “快餐式”教学;能力培养

快餐式生活已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因为它的方便、省时、速成等特点颇受大众的欢迎。目前更是进入了疯狂时期,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传统文化。如在阅读领域:作文速成读本到处都是;中外名著速读、经典浓缩版琳琅满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领域:各种短期速成班、培训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这种快餐教学也已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原来以实践、感悟、探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大容量、快节奏、花样新的快餐式教学所取代。初中历史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断代史”教材的选用,不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按主题来选材,即把能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课程放在一个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知识容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对基本的朝代知识都不了解,何谈历史素养?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南京市的开卷考试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现在这种主题式的教材史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不易构成知识体系,也无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样的教材让初中历史老师往往只抓“点”而不顾“线”,既然只抓“点”,就可以速成教学。于是有些历史老师上课只是简单、机械的勾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后果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困难,因为缺少了初中历史通史学习的基础。

二、各种应试“宝典”的出现,放弃历史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的历史中考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标准》出台“考查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老师对“考查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解读。于是我们一线的科任老师就据此编制各种应试“宝典”,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死记考点,反复练习。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王兵老师就非常反感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来,一个个活的历史知识就成了脱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死考点。学生死记考点,谈何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勾画考点式教学,尤其是初三的一轮复习。一节课20分钟老师就可以讲完,完全忽视了知识点过程的教学,完全丢掉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记住一个个知识点,却不能加以应用。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师生却感到越来越难。这既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目光引向课本,回归史实,注重能力。显然,这种速记考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中考模式的制约,挤压历史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目前许多地方中考内容为初中教学的六本书。考查内容广,使得初三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大多数学校第一学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内容,而下学期要进行六本书的复习。而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逼得一些老师不得不用一节课时间上两节课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真可谓是“快餐式”,老师只讲“重要的”,学生只要掌握“必须的”。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阅读历史史料的时间,也失去了历史阅读的空间,最终失去的是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粗粝化教学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的形式新颖、材料丰富、课堂效率高而广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班班有多媒体,这确实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方便。于是,现在不少老师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离开它课就不会上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教师对多媒体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些老师从网上下一些课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这不仅没让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反而受制于教学环节。虽然教学节奏变快了,教学容量变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变差了。

总的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快餐式”教学在前几年还是大有市场的。在短期内,也确实提高了一点均分。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2011版课标的落实,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种机械、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他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快餐式教学实现不了这一目的,它犹如一份方便面一样,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丢弃了营养价值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了。我们千万不能只关注成绩和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样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XX.1~XX.7)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XX.7~XX.10)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XX.10~XX.12)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XX.1~XX.6)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