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加快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从2004年一路走来,海西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到中央决策。短短5年,海西概念风生水起,聚合效应迅速增大,定位日益明确,效应开始显现。被纳入海西经济区核心区的江西赣州、抚州、上饶和鹰潭等四市将与福建的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进行近距离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同时在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这对于江西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江西与福建甚至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海西经济政策加快抚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物流业
抚州东面与福建省接壤,西面邻近京九铁路大动脉,南接赣州达广东,北接上饶通浙江、江苏和上海。抚州是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距省会南昌最近的,仅90公里,也是江西省通往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是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通道。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抚州交通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改善。作为江西对接福建最前沿的抚州市,有资溪、黎川、南丰、广昌四县与福建省南平、三明两市的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四县毗邻,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打通了抚州到福州的交通瓶颈,只要五个小时便可直达福州。已开工建设的向莆铁路更是搭起了快速入海通道,届时只需三个小时就可直抵海峡西岸。
依托向莆铁路、鹰厦铁路、福银高速公路、鹰瑞高速公路等入闽交通枢纽,发挥抚州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要道”作用,努力发展抚州的物流业。完善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中心为骨干、以配送中心为基础、以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网络体系,形成服务国际物流、服务区域物流、服务配送物流的物流企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开放、标准、高效的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主要任务的物流信息体系和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物流运输格局。
(二)工业的发展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2009年抚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7.8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17.3%,三次产业比为21.7:47.3:31。2009年江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98.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90.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2600.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1.2:34.3。比较而言,抚州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增长速度也较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江西省略低,但差别并不明显;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也低。由此可见,抚州的优势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明显落后于江西省,也就是说,抚州经济落后的根源在第二产业,即工业领域。
虽然抚州市已初步形成了医药、纺织、食品及食品加工、机械电器、化工建材等五大优势支柱产业,但都没有形成对工业经济拉动强劲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普遍偏短、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抚州市尚无一家大型企业,中型骨干企业偏少。加大市场整合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是抚州工业发展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抚州的农业基础较好,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年产粮食50多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多亿斤。抚州四个县(区)中的南丰、广昌、崇仁、临川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蜜桔之乡、白莲之乡、麻鸡之乡、西瓜之乡。抚州生态条件优越,农业特色鲜明,已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完全有条件借助海西这一国家战略“推进器”,把抚州建设成为海西经济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
抚州的农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今后应更注重推进抚州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着力加快南丰蜜桔、太空白莲、木竹林产等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强引导,促进花卉苗木、资溪白茶和有机大米等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品牌化经营模式。抚州市已经有黎川茶树菇、东乡黑羽绿壳蛋鸡、崇仁麻鸡、南城麻姑鲜枣4项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今后还将继续申请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此项保护,同时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利用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来积累资金,扩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为进一步承接海西产业转移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海西核心区其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与机会。
(四)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外汇,带动交通、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抚州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俗众多,名人辈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色、绿色、古色兼备,但最有特色的还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方面的资源。
生态旅游方面,抚州森林覆盖率高达61%,空气质量好,水资源充裕,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6个,被列入省级历史文物保护的有40余处。其中东乡、南城、南丰、黎川四县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资溪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县,还有大觉山、麻姑山、军峰山、流坑古村等一批风景名胜区。同时,抚州市还应加大品牌景区创建力度,促进资溪大觉山创建4A级景区的工作,加快临川温泉、廖坊水库等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景区配套设施。
一、开发多元统计数据,提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党政领导进行宏观决策离不开丰富的统计信息和数据作基本依据,我们为了适应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一是要及时提供综合汇总的全市数据,尽快反映全市主要指标和县(市、区)部分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保证领导决策所需的基本数据。二是适时提供纵横对比的外地统计数据。为适应领导关注外地发展情况的需要,要及时提供全省各市和周边市的主要指标对比资料,供领导决策参考。三是定期提供领导主抓的产业项目统计数据,建立产业项目统计制度,做到按季提业项目完成投资情况,为领导研究和督查产业项目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全市产业项目的建设。四是按时提供领导专需的集成统计数据。为适应市领导分管一方工作的需要,要分门别类将有关数据打印装订以袖珍手册形式提供给领导。五是每年提供纵向到底的基层统计数据。统计农业和非农行业总产值、村级集体纯收入和村组集体积累。
二、抓好统计调研分析,提供有利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建议。要把调研分析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一要主动谋划抓前瞻性调研分析。根据领导十分关注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情况,要注意超前思维,认真开展前瞻性调研分析,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二要定期盘点抓进度性调研分析。为了发挥统计观察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窗口作用,要对定报特别是季报,提出“凡报必写”的要求,即规定各专业都要撰写分析材料,使领导和有关部门经常把握经济运行的脉搏,以便及时采取对策。三要顺势应时抓对比性调研分析,要适应市领导按照“纵比上台阶,横比争一流”的要求抓好全市经济工作的需要,坚持适时进行对比性调研分析,为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抓好调控提供参考。四要抓专题性调研分析。统计调研分析成果贵在对路、及时,因此,一方面要发送统计调研课题征集单,了解领导和有关部门需要,另一方面要根据领导的要求开展调研分析。
三、抓好统计考核监测,增添有利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动力。一要开展整体推进的综合性考核监测。如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这种综合性、全局性评价考核方案由市委、市政府批准下发,评价结果由市党政联席会议结合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年终综合性督查情况汇总后审定,在次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从而有效地促进各县(市、区)和各有关方面工作的平衡发展。二是开展上下联动的专业性考核监测。三是围绕市领导提出的发展重点开展进度性考核监测。四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要求,积极开展对推进“三化”进程的考核监测。为促进行风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重化工业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经济仍处于较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和物质消耗来推动。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土地、淡水、能源等战略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和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受到严重的挑战。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和打压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制于国际碳排放和国内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有力手段,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低碳意识缺乏。长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以资源的大量使用为代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约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的依赖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不仅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负担,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生产和技术的选择与效率。(4)低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低碳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都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支持都相对不足,“锁定效应”也制约了低碳技术的进步。(5)体制机制的障碍。政府能源价格管制措施、能源生产销售的限制措施、能源进出口的限制等政府干预造成现行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合理的反映能源供需状况和推动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限制了能源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升。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1)树立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低碳意识,将GDP碳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以低碳思维从源头上控制“三高”项目的审批;企业应树立低碳意识,推行清洁生产,将重点放在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低碳化。一方面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并淘汰落后产业;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3)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碳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促进资源供给的多样化。(4)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5)强调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际间低碳技术交流合作。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参与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学习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让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6)完善低碳立法,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低碳的相关法律,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执法监督机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毅宙.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福州党校学报.2011(2)
[2]陈剑锋.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J].改革与发展.2010(2)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沈金菊.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J].企业导报.2010(11)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宜阳经济发展走势良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统筹兼顾,持续提升,四化同步做示范,六加一攻坚战走在前”的总基调,自加压力,务实重干,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主要指标增长较快。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1.9%。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增长11.5%。
(2)把工业经济作为主导,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宜阳县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围绕工业上项目。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食品生物医药、硅镁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3)把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农业发展形势较好。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植,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种植新格局。
2宜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盘子不够大。去年我县GDP完成207.8亿元,占全市的6.3%与周边兄弟县相比,分别是偃师市的54.7%、新安县的59.4%、伊川县283.1亿元的73.4%。
(2)科技支撑不够强。目前,我县骨干企业中除青岛啤酒、黄河同力、前进化工、中信重工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技术研发中心外,其它企业均无科技研发机构,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低端位置,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
(3)财税增长不够快。去年我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1亿元,偃师市为10.4亿元、伊川县为15.8亿元、新安县为13.3亿元、孟津县为11亿元,差距显而易见。
(4)产业结构不够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3宜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3.1从宏观政策看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正在出台,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实施,这肯定将给我们全市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宜阳也必定会从中受益。
(3)洛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 宜阳县是洛阳市“五组团”的重要组团,而且,宜阳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2从经济发展环境看
今年将是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转移的关键一年。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制造业正从东部渐渐向中西部转移 ,这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很大的优势。
3.3从自身潜在优势看
(1)处于洛阳市“一中心五组团”之列,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宜阳县城品位有了很大提升,洛宜快速通道通车之后,洛宜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区位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2)处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主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外,一些资金、项目捆绑发展,对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
(3)处于洛阳市“大工业”布局辐射转移最优地带,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优势明显。现在,洛阳市许多过去的老工业项目都开始退城进县。
(4)处于洛阳市三产服务发展的最优地带。宜阳离市区比较近,县城经济发展比较快,三产服务发展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也有了很大提升。
4宜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准确把握宜阳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实施产业立县战略。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培育新兴产业;三要构建产业集群。
(2)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二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三是要坚持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活力宜阳。
技术创新是四平吴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了“两个提升”:离子膜装置创效能力得到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电耗低于国家现行标准,运行成本实现最优。
围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抢占制高点”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离子膜制碱工艺核心设备是电解槽,电解槽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生产和各项指标。去年,20万吨增加离子膜电解槽槽片,产量增加6400吨/年,年增加效益512万元,节省电费64万元。今年进行膜极距改造,一面组织生产,一面进行技改。经过改造,吨碱耗电由原来的2210KV/H降至2120KV/H,年创效益750万元。
环境友好是四平吴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环境友好,四平吴华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的新突破是,实现水的一级排放,彰显国企社会责任。
节能减排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四平吴华作为驻地方央企,把节能减排工作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项目带动、工艺改造,点源治理等措施,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平吴华在水的回收利用上取得两项历史性突破:一是聚氯乙烯离心母液的零排放开创了我国母液回收的先河;二是污水治理科研项目被列入国家环保部“十二五”规划辽河流域治理重点科研课题。
依托装置优势,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公司现有一套污水处理装置每小时处理能力800吨,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中处理能力最大的装置,采用物理、化学、生化三种技术相结合,可处理公司内的全部生产污水、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一部分用于生产,一部分达到标准后外排。在国内氯碱行业处于领先任考核部门承担,与l监事部合署办公,并设立专职考核员岗位,为确保其独立性,该部门和人员直接对院长负责,由院领导班子单独进行考核。该院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三突出三挂钩”:
第一,突出经济责任,绩效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从2005年开始,该院每年年初由院长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经济责任书,根据部门分工不同,确定销售收入、利润、费用控制、应收账款、产品开发、课题完成、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不同的经济或工作指标,分别有奖励和处罚措施。每日检查,每月、季度、半年、全年均进行考核,未按进度和要求完成则按规定处罚,超额完成则奖励。
完成指标者,经济部门中层干部绩效工资比一般部门高10%;且其当年完成指标百分比为其本人和部门员工绩效工资系数。
年底根据所有经济指标部门完成任务情况得出加权平均系数,作为全院机关、科研和辅助部门的绩效工资系数(JA=J1+J2w+J3…Jn/n)。
第二,突出工作业绩,绩效工资与工作效果挂钩。为避免年底一次考核确定结果的弊端,增强考核的科学性,该院加大了日常工作考核。年初规定每个部门的原始分值为100分,根据其日常工作情况予以奖励和扣罚分值,年底汇总部门总分数得出部门绩效工资的又一系数(JB)。
一是全院每月开展工作创新优秀评比。由部门提出,院务会讨论确定,中层以上干部投票,对当月有创新、有影响、有效益的工作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给予部门相应分值奖励。
二是制定中层干部和员工日常考核细则,平时加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干部和员工对布置工作的完成情况、行为准则规范、安全环保工作等几十条细则,根据不同情况扣罚2~10分,不管谁违反,所扣分数均落实到其所在部门和部门负责人,即一个人扣分,全部门受影响。
第三,突出竞争机制,绩效工资与考评结果挂钩。该院注重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竞争机制,无论中层干部还是普通员工均有年度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本人绩效工资密切挂钩。
中层干部考核:年终考核首先由本人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年度工作进行述职,再由院领导、职工代表、群众进行评议,之后进行综合知识理论考试,对其全年工作和执行岗位责任制情况开展详细、客观、准确的考核。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分别与中层干部的任用、奖惩、绩效薪酬挂钩。其中绩效方面,优秀等次者其本人和部门员工绩效系数可上浮10%,排末位者本人绩效工资下浮一级,所在部门员工绩效系数下调一等,得出中层干部考核系数(Jc)。这一考核方式对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和考评体系,健全干部任用、选拔制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开拓创新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中层干部考核结果=日常考核结果×40%+业务知识考试×10%+年终考核结果×50%。
年终考核中,各项评议所占比例为:群众评议占10%;职工代表测评占50%;院领导班子评议占40%(其中,院长10%,党委书记10%,领导班子其他人员各占5%,在此基础上分管领导另加5%)。
科研人员考核:依据本人当年所签科研课题合同,所承担课题完成情况,一是兑现奖罚金额;二是在专业技术人员中考评,决定位次,末位者专业技术等级下降一个等次,绩效工资相应下降。
一般员工考核:在本人工作总结基础上,由部门领导、其他工作相关部门员工、所在分会员工分别评分得出综合分值后决定本人绩效工资系数(JD)。
数据表明:2009年,该镇法人企业407家(规模以上企业1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1亿元,固定资产完成13.9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8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101元。该镇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卫生镇”、“安徽省村镇建设十佳镇”等称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9月,该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
记者了解到,地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轴线的孙村镇,早在2000年,就把服装纺织行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并很快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孙村镇服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4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我们就意识到,服装产业的转移将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该产业的转移还将会带动面料、辅料、设备及印染、绣花、洗水等相关产业乃至终端包装、物流与市场的发展。”孙村镇党委副书记、轻纺服装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腾德宝向记者介绍说,10年前的孙村人,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发展趋势。
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孙村镇党委政府提出“工业强镇、商贸富镇、旅游兴镇、文化立镇”的发展战略。同时,纺织服装被列入镇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
在此基础上,孙村镇制定了纺织服装产业的规划,从打造孙村自主服装品牌、延伸并完善服装加工产业链、积极培育打造知名企业,构筑产业发展体系着手,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不断发展壮大纺织服装行业,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
腾德宝主任告诉记者,在园区建设上,孙村镇党委、政府以及工业园区管委会将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事宜上――
一是重规划,加快载体建设。明确发展思路,找准产业定位,做好产业规划,实施“二三四一”目标工程,工业以纺织服装和机械铸造两产业为主导,加快轻纺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扩大建成区面积,完善功能配套,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通过旅游资源和集镇区开发建设推动三产的繁荣,加快经济发展的环境建设,为承接转移做好准备。
二是促升级,加大产业扶持和结构调整的升级力度。2008年提出了“产业升级年”。2008年4月,孙村镇出台了《孙村镇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实施意见》。通过镇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用于企业发展奖励基金。鼓励企业上规模、知识产权建设、自营出口、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同时给与纳税50万以上服装企业税收奖励资金90余万元。
三是强服务,用创造性的工作思路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首先是拓宽企业融资。为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镇财政注资5000万元,设立国有独资建司为企业融资担保和反担保。镇财政还预算安排5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邀请全县17家金融机构与全镇企业进行了对接,县人行就融资问题进一步进行落实。同时,为诚信度高、发展势头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反担保。2009年上半年,镇财政分10次安排1110万元对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短期资金周转,镇建司为9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9100万元。在加大本土企业培育的同时,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8年10月,孙村镇在省城合肥女装市场开设“孙村品牌馆”,实施服装产业内外贸两条腿走路,积极开拓国内服装市场。
其次,建立党政成员联系重点企业的制度。下派干部到企业挂职,靠前服务,为招商引资和行业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便于企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交流和沟通,及时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再次,加快人才发展战略。2009年被孙村镇定为“人才兴镇年”,加快人才培训和引进步伐,加大管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和深度。利用承办安徽省服装产业发展年会和孙村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的契机,邀请了一大批的专家学者来孙村讲学,同时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对企业引进二本以上大学生、中高级职称以上技术性人才,政府给企业一次性奖励每人3000元。
一、大力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带动全系统思想解放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胡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活的灵魂。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就是要学习实践__,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导向,努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江都市供销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导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系统上下精神振奋,全系统在深化改革中发生重大转变,在为农服务中迅速崛起。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与过去比,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全省比,我们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名列全省第六位。但是,对照__的要求,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差距;为农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队伍素质与我们肩负的任务还有差距。因此,新的思想解放必须做到真解放、快解放、大解放。真解放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际,联系系统实际、部门实际和岗位实际,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快解放就是要在理念、方式、举措和行动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抓住发展先机,慢解放、迟解放就等于不解放,就会丧失机遇,陷入被动。大解放就是突破传统观念、经营方式、体制机制等束缚,从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以往成绩经验模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因此,排查差距,找准问题,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不仅要做到领导班子“一班人”带头解放思想,认真解决好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问题,而且要注重抓好机关部门“一层人”的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好积极主动为科学发展服务的问题。要以“一班人”、“一层人”的思想解放,带动全系统的思想解放。
二、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能越快打开发展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江都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要利用我市良好的产业依托,下大力气尽快改变服务业比重偏低的状况,确保“十一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服务业从业人员2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8%.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软件、金融、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业,发展提升商贸、旅游等消费业,在全市要有超二十亿元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一批超亿元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必须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力争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调整经营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成效显著,目前,全系统已经拥有965个经营网点,配送中心,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现代经营方式已经成为系统发展的主流业态,初步形成了苏果、苏农、宏信等一批连锁骨干企业,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四大连锁经营网络。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历史性机遇面前,供销合作社要有超前的意识、敏锐的嗅觉,迅速实现从传统购销模式向现代连锁经营业态转变,从单一商品经营向适应现代农村需求的多元服务转变,从供销合作商品流通向开放式、发散型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变。要打破单一的发展模式,走多元发展的路子。要拉长产业链条,向两头延伸。要拓展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进入信用担保、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市场开发建设等新兴行业。有条件的要组织上市、资本经营,裂变发展。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真正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抓早抓紧抓实。
三、大力争创科学发展优势,推动供销社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市供销合作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凝聚了人心,步入了系统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连续获得扬州总社综合业绩考评特等奖,省社系统十强供销社、先进集体,今年还被全国供销合作社命名为先进集体。还积累了物质基础,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可以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但决不能自满,更不能有丝毫懈怠。有危机感的地方,往往可以避免危机;没有危机感的地方,往往难以避免危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思想上永不自满、永不僵化,发展上永不懈怠、永不停滞,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系统新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努力增创发展优势、竞争优势、领先优势,始终走在系统的前列。
要大力推进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建设,把“二社”打造成为助农增收的载体平台,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争创组织基础新优势。要把发展本级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有超20亿的骨干龙头企业,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争创市场竞争新优势。要大力推进现代经营方式,努力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争创连锁特色新优势。要发挥市场集散辐射功能,在全市农村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配套、流转顺畅的市场集群,争创商品流通新优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四、大力促进系统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创新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活力源泉,是解放思想在行为领域的重要体现。在过去的发展实践中,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大力弘扬自作多情、自加压力、自找麻烦、自得其乐的“四自”精神,供销合作事业在改革和阵痛中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在缺少政策手段的情况下,我们大力探索为农服务的新形式,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产销对接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负重奋进的道路积累的宝贵财富。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我们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面对新情况新特点,我们既要继承过去好经验、好传统,又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省委梁保华书记说,现在我们一些同志对传统的发展套路比较熟悉,但对实现科学发展思路不宽;对发展工业比较熟悉,但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办法不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难题,当年那种创新的勇气、改革的锐气不能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变,但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办法要创新,要勇于超越自我,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创造新经验。
创新理念,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__的思想观念,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都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机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在全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智慧和源泉竞相迸发。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办社,多元发展,用少量的社有资产,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借力发展,提高社有资产的控制力。大力推进系统内外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增强系统凝聚力。大力开展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网络经营,不断提高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