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的具体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笔者认为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现场审计时就应当每日编写审计日记。虽然审前调查期间审计人员不必编写审计日记,但应该编制审前调查记录,记录审前调查具体情况。
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成员一般不再编写审计日记。如果部分审计人员又进行了补充取证等现场审计工作,则应该在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如实记录这些现场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在起草、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等文书期间,对前期工作成果作出重大修改,如改变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表述、定性、处理措施等,应该在当日编写审计日记,记录重大修改或重大决策的原因和过程。
现场审计期间,审计人员临时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请假的,应当从返回审计现场当日起续写审计日记,并在其中注明此前没有参加现场审计的原因。现场审计情况复杂,很可能遇有特殊情形不能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则应当于次日补记。如,为取得审计证据,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一直从5日下午僵持至6日凌晨,那么审计人员确实无法在5日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则应当在6日尽快补记5日的审计日记。
二、审计日记应记载的主要内容
按照6号令的要求,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在具体内容上如:从事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的人员,应将上述工作记入本人的审计日记。比如,审计组组长、副组长或者主审召开小型碰头会,通报各自工作进展情况和发展的疑点线索,分析研究,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步骤和具体分工。这种小型碰头会是审计现场进行决策的重要形式,对于保证审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审计日记中如实记载。即使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如果审计人员对前期工作成果作出重大修改,或者作出重大决策的,如从审计报告中删掉一个问题,也应当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记入审计日记。
三、有交叉审计事项如何编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
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项目,应该在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同一审计项目的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四、关于编写审计事项的具体内容
根据国家审计署“6号令”的决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都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好审计工作底稿。
特别是对违法违规问题、审计评价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重要数据、群众举报事项等都应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
五、要认真编写好工作底稿编号
为了准确规范便于查找核对,依据“6号令”的要求审计工作底稿一定要统一编号,并要求“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头等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而且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注明该底稿与审计日记的对应关系。为此,审计人员应及时指定专用专人按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出的审计事项对应顺序,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统一的流水编号,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六、怎样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笔者认为在以往的审计项目档案中,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的对应关系不够明确,难以相互核对。为方便查阅审计项目档案,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审计组应当指定专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反映审计报告所列事项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应作为证明类材料,归入审计档案,排列在审计工作底稿之前。
目前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还没有统一格式,广大审计工作者还可以大胆开拓创新。笔者建议首先看把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流水编号排成一列,然后在每一行注明该审计工作底稿对应审计实施方案的哪一部份,对应审计报告的哪一部和对应审计决定书的哪一部分和对应移送处理书的哪一部分等。
七、审计报告应怎样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关键词〕企业;知识审计;审计活动;过程展示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03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17-05
〔Abstract〕Knowledge audit is the first step of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Based on 30 kinds of knowledge audit frameworks,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knowledge audit lists of activities and sub-activities and concept lis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Meta-process diagrams and Meta-deliverable diagrams of 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s,and further revealed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audit activities,then offered help and references for the modern enterprises to better cognize and implement knowledge audit and promoted to maximizing profits of knowledge audit.
〔Key words〕enterprise;knowledge audit;audit activity;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
知识审计(Knowledge Audit)作为一个横跨知识管理与审计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1-3]。知识审计将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将审计思想与方法应用到企业知识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与实施,对企业知识资产与运作流程的效率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是对现代审计理念的延伸和发展。知识审计不仅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在企业战略规划、蓝图设计、系统实施和持续改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基于知识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许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学者基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审计架构与方法,如FKM-Audit法、HyA-K-Audit法、KAA法、SEKAM法、Strategi Model法等,涵盖概念性、过程性和测量性等多种性质的架构,但这些架构的关注焦点、实施步骤、具体内容、内在逻辑以及所使用的技术、基础条件等都不尽相同,造成了实际应用的困难。由此,本文拟对这些知识审计架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所包含的审计活动展开内容分析,并采用元建模技术中的过程展示图(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5],深入揭示企业知识审计的运作机理,以及审计活动的内在逻辑关联与相互作用关系,为现代企业更好地认知与实施知识审计,提升知识管理绩效,促进审计效率与效果的最大化。
1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性质与特性
基于组织理论观点,组织活动可以被理解为工作单元或一组行动,具有活动主体、活动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目的性追求等基本构成要件,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系列行为过程[6]。审计活动是组织活动的类型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对审计的内涵与特征的体现,审计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都能够在审计活动中得到体现。审计意味着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一定的领域进行鉴证、监督与评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极大丰富,在体系、范围、内容、方技等方面都有所扩展和改变。知识审计活动即是知识审计过程的构成单元或具体节点,通过知识审计活动,可以调查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对企业内部各种有关知识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等进行评价。另外还能揭示企业对知识进行实际管理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知识管理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设计未来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并提供具有诊断性和咨询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员工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帮助[7]。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出30种知识审计模型或架构(见图1a),并对其所含有的知识审计活动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化流程优化设计方式,通过消除、简化、整合、均衡等,最终确定出7个主要活动:审计准备、审计辅助、数据收集、审计处理、审计评价、审计结果与知识再审计,7个主要活动共计包含23个子活动(见图1b),这些主要活动与子活动构成了元过程图的主要内容。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知识审计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知识再审计是非常必要的活动,但再审计的具体内容仅是上述活动的再次重复,因此其并未有实质内容和特征。
自2001年安然等事件爆发以来,内部审计的地位得到提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结合得更加紧密,内部审计从企业后台被推到前台,并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范围的扩展和审计重点的转移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内部审计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内部审计人员能否适应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的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的转变,以及是否具备开展公司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的职业胜任能力,决定着我国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因此,要实现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同行业的尽快接轨,实现我国内部审计的顺利转型,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设计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借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的成果,问卷内容涉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职业胜任能力的掌握情况,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培训机制设计内容的相关建议等[2]。具体内容包括四大部分:(1)内部审计人员所在企业基本情况;(2)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素质;(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50份,问卷有效率为9167%。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行业包括电信、金融、服务、教育、房地产、钢铁、电子、投资、生化、工业、农产品加工、酒、石油、制造业、综合产业等,笔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情况如下: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有限责任公司的占4545%,国有独资公司的占1818%,股份有限公司的占3636%;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隶属区域进行划分,东部地区的占8364%,中部地区的占1273%,西部地区的占364%;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规模进行分类,大型企业的占40%,中型企业的占5636%,小型企业的占364%。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891%的调查对象所在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问卷调查的一项内容是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其工作所涉及的审计类型按照工作量大小进行排序,再按照排列最先到排列最后的顺序对选项分别赋值11分到1分,并对11个选项加总分后取平均数,最后得出主要审计类型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同时,本次问卷调查对被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也是通过排序方式进行的,各专业人数的平均得分如表3所示。 另外,本次问卷就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方面,会计学、计算机和管理学最受关注,财政学和经济学次之,法学和工学再次之,外语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4所示)。在个人技能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判断力很重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变革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次之,写作能力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5所示)。在审计工具和技术方面,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工具运用的重视程度最高,而商业分析工具的使用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6所示)。在职业道德方面,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这三项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如表7所示)。
(三)调查结论对框架设计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此次调查结论能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方面,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总体地位、权力、独立性和客观性得以保证,因此框架基本可以按照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监事会之下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形进行设计。
2.在框架内容的分类方面,由于多数被调查对象持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可以根据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相关教材的知识结构对会计学、审计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进行相应的分类和规定。
3.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方面:(1)由于传统审计类型(如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合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舞弊审计等)仍然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因此应对这些方面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对在国际趋势影响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风险管理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也应提出一定程度的胜任要求,而对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专项审计、IT审计等审计类型可在框架设计中暂时提出相对较低的要求。(2)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类专业知识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法律、建筑学、外语等学科的要求则不应过高。(3)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个人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变革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则不宜过高,但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不仅仅限于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撰写审计报告,而是应要求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结合工作实践来撰写论文并公开发表。(4)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内部审计工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内部控制工具、风险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以及经营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出更高要求,而对商业分析工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则可以暂时不作要求。另外,在计算机使用要求(归属于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方面,本文也作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文字处理、INTERNET上网技术、EXCEL软件、查询数据编程语言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基本编程和独立编程等难度较高的能力则不必过高要求。(5)在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中,尽管某些职业道德受到内部审计人员重视的程度较低,但本文认为这些职业道德仍然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棣华和张守凤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廉洁自律、办事严谨、遵纪守法、保守秘密等职业操守原则[3]。因此,本文认为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追求卓越等七项职业道德均应当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且根据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应列入其中。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体系
国外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三类。借鉴此分类方法和屈耀辉等人的观点,本文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四类[4]。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为主体,以职业道德为普遍约束力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统一体[5]。
(一)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的基础内容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为方便查阅、使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依据问卷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将专业知识部分以学科作为分类标准,个别学科(如会计学、管理学)根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下设分支学科进行具体规定,其中会计学下属的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内容按照问卷分析的结果,依照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辅导教材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框架中学科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学科重要程度的认识来排列,如表8所示。
(二)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主体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个人技能或审计工具与技术的缺乏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说,这两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本文对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分类依据问卷中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执业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由重到轻进行排列,并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调查结果予以确定[6],如表8所示。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造价审计; 技巧; 方法
1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原则
1. 1 做好质量监督工作
工程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面容,直接影响城市的美观,而且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经得起风雨洗礼的,要有一定的实用性,能承担其住宅和商用的要求,所以,建筑产品一定要保证其质量,经得起推敲,只有做好了建筑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才能受到人们的好评,拥有好的声誉,好的用户,为以后接项目提供途径,无形中为企业积攒人脉,扩大市场规模。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是为企业节省工程成本的体现,为今后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以便在市场中占有不败之地。而由于对于这种建筑产品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建设标准,因此给造价成本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所以,在我们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在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将这些经验都记录存储下来,为以后的建筑项目所使用。
1. 2 做好质量保证工作
无论是施工前期准备、施工进行中还是施工后期完成时,都要对其进行质量监控,做好质量保证工作。制定规范的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程序,不定期的对各个环节进行临时抽查,将检测出的不符合标准的环节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工程质量达标,这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便捷途径。
1. 3 人性化管理
在建筑过程中,从施工开始到工程结束都是人在操作的,要想保证工程建筑的质量,就一定要做好对人的管理,所以,人性化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尤为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项目施工工作。而在人性化管理的工程建筑中,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就需要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队伍,要确保工程项目在这样一个健康环境下进展,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在此过程中,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要客观对待审计工作,公平合理的完成审计任务。
2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具体内容
建筑工程中的造价审计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将审计理念贯彻于整个项目施工环节,在施工技术与方法中都要有所体现,通过对所产生的实际成本与之前预期的目标成本进行审核、分析,及时将产生成本偏差的影响因素找出并给予改正,确保每项工作内容都在预期范围内,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在目标成本的控制范围内。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组织结构,有专门的管理和组织人员,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造价审计的具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套用单价的审核,二是对工程量的审核。套用单价审核就是先对换算的定额单价进行审核,然后审核换算单位是否准确,使用审核方法是否合理,接下来是对定额单价进行二次审核,确保最后计算结果准确。工程量的审核就是确定工程量的误差是正还是负。
在实际操作中,土方开挖的高度不大于设计室外高度就是正误差,这时就可以按照图纸数据进行审核计算。相反的,土方实际开挖高度大于室外高度就是负误差了,这时就要按实际的尺寸进行测量计算工程量。
3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技巧及方法
在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审计时,常用到以下三种方法,即经验审查法、重点审查法和全面审查法,而这些方法都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3. 1 审计前的准备阶段
工程建筑造价的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尽可能地收集最全的工程资料,详细掌握工程建筑相关信息。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漏计、重计等失误,给工程成本带来损害,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在准备工作期间,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接下来组织工作人员熟悉工程项目的各施工环节和具体各方面的文件内容,将协调后的工作内容和确定的条例下发给其他相关部门,确保整个工程项目使用一套操作标准。其次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工程有关的各种信息数据和施工图纸,掌握工程的施工规模、建筑性质以及施工流程。最后根据掌握的数据资料编制预算定额、预算成本、建筑价格表等,为后期的成本审查提供依据,为工程造价成本评估做准备。
3. 2 工程造价审核过程
在建筑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通常分四个步骤完成。
第一,在施工图纸基础上审核工程量是否是依据施工图纸来计算和结算的,审核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与预期的工作量是否符合,有没有超标现象存在等等。
第二,根据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对单价进行审核。
第三,依照不同项目环节的审核标准对实际产生的费用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制定问接产生费用的审核标准。
第四,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根据事实来进行审核,确保审核过程准确可靠。提高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策略要想提高工程造价审核质量,就要先加强对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审核质量的好坏完全由人来控制,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对审计人员的利用,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丰富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确保审计结果准确可靠。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有制可循。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都不同,因此要依据人员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审核制度,制定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还要考虑工程规模建设和实际项目结构组成,将成本与效益挂钩,制定员工激励制度。制度的确立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专业人员间进行沟通研讨,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协商,这不仅能够加强工作人员间的交流,扩展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造价的提高提供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起一定的推进作用。最后环节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审核评估标准。
【关键词】控制;可持续
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应抓好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造价控制。
建设项目前期的投资控制在设计期应着重控制设计单位的设计标准,从投资控制的源头对设计单位的产品进行投资控制,这需要产品严格按照设计限价进行设计,超过限价,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不可逆的,后期即便调整,前期人员、时间的投入已然形成成本,而且后期的调整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因此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必须严格执行,它是实体工程进行投资控制的第一步。
建设项目前期的投资控制在建设期集中表现在招标文件的编制情况。以清单计价的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尤其重要。招标文件中的工程承包范围、合同工期、工程款支付方式等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内容对建设中期的投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建设方在编制招标文件的时候应着重对以上几点的相应条款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条款的具体内容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限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同时招标文件还应该对建设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特殊天气和小概率事件做分析判断,在条款中做相应约束,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事前控制,防止影响造价不可控因素的发生。
与工程量清单固定总价合同相比,固定单价合同在前期的投资估算期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对建设方和承包方都较相对公平,也可以对建设期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情况双方可以风险共担。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应对固定单价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约定,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范围和费用,同时应对出现合同约定的风险情况的价格确定的方法。对于合同中的固定单价的清单内容应具体做好以下方面:
1、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应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这样更有利于投标方报价,在后期出现与此清单相关的工作时,可与清单的工作内容和项目特征进行对比确定综合单价,减少双方关于此项内容的争议。如果前期招标的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不详尽,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甲乙双方就会因界限划分不清对价格确定产生分歧,这个确定的过程会造成人员、时间的成本增加,还会形成投资控制的不可控性。因此,建设项目前期的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应充分反映本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及界限划分,对暂时不能确定的因素也应该提供根据范围报价的可能,使投标方的报价尽可能包括完成本项工作所有内容。当然,具体实施时的情况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此在招标文件中,应确定合理的暂列金将不可预知的情况进行预先考虑进行投资控制。
2、清单模式下的综合单价是指完成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企业管理费与利润,以及一定范围内的风险因素。风险因素会造成不可控的造价增长,由此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如果在前期不进行约定风险因素的范围,在建设后期就会造成投资不可控。
建筑工程在建设期间会受天气、地质、社会、人员的影响,不同的建筑工程又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和居住建筑。不同的建筑在建设期间也会受其建筑形态、建设使用周期、资金情况的影响。因此建设项目在建设工程中除了建筑工程的直接费用之外,措施费用需要进行控制的情况更多。实际情况中会出现措施费包干的情况,这种情形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会有风险,相对来说,投标期的措施费报价相对保守,所以施工单位的风险更大。为了双方的风险共担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据实结算措施费会更合理,但同时也会形成措施费用结算期的增加,因此作为甲乙双方在前期的约定就很重要,应尽可能将建设期的措施费用考虑到位,对暂时无法进行计取的措施费也应在暂列金中计取备用。
在建设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会涉及诸多专业,各专业之间需要协调配合从而产生配合费用。配合的过程有可能会产生工期的延误,人工窝工,机械的降效,这些都会造成工程的造价上涨。因此对在施工配合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在招标阶段就通过相应条款将此项费用包括在综合单价或包干措施费用中,这样可以减少施工期不可控配合费用的发生和增加。
施工工序和工期的控制是进行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在中期造价控制的重点。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流水作业,保障人工、材料、机械最大效率的使用率,避免窝工、停工、浪费情况的出现。此项费用是浮动变化的,因此应在施工前期就审定施工组织设计,并按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执行,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造价增加,投资增高的情况发生。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前期的资料越细致,覆盖面越广,动态控制手段越多,施工中期可能发生的设计变更、签证等情况就越少。签证和变更是直接引起造价增加的情况,建设项目前期的工作再细致,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签证和变更的发生,因此除了做好前期资料的覆盖面尽可能的广之外,还应该在合同中编制针对清单漏项、新增工作内容、设计变更、签证等情况的解决条款,制定统一的处理原则,尽可能降低合同外造价。
建设项目的后期的投资控制主要集中在造价审计方面,对建设项目的造价进行合理的审计,是进行投资控制重要一环。这要求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的资料、与项目相关的文件、项目所在地造价文件等情况都能通盘考虑并针对本项目作出合理的审计。
建设项目的使用成本控制主要是建筑使用过程中运营管理的控制,好的管理可以节约建筑的使用成本。因此设计能可持续使用,节约资源的建筑在其使用过程中才能相对的节约成本,这也是此项目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
1、支付仓库租金计入管理费用:租金科目;
2、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就计入当期的损失或是利益。
具体内容包括:公司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财务报告审计费、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来源:文章屋网 )
注册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从行为角度,包括个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这些职业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行为结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构成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在这一经济监督活动过程中,各参与方所独自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如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等,这些个体行为共同构成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的基础。
心原理告诉我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所形成的。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有其特定目标,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得不到实现,则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便构成了某种个体职业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职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由生产经营活动、财务决策的需要所产生,如某由于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便产生了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其资本进行验证的审计委托行为,审计者接受审计委托行为是由于自身业务的需要。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多种多样,其所赖以产生的内在需要也就千差万别。外在影响也是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当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内在需要,也可能是外在影响,还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使然。由于各种审计关系行为人具有自身特定的利害关系,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动机就可能不尽合理,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也就不尽合理。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后便会有新的动机,由此产生新的个体职业行为;若目标未能得到或未完全能得到实现,行为主体就会调整起初的某种动机或调整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是审计激励。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作出最大努力,由此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称“基本需要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通过对这五种需要的,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激励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就构成了审计激励理论。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无论审计关系中哪一种审计行为个体类型,每一层次的行为个体都应得到上一层次(领导层)行为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并对下一层次(下属职工)予以关心和支持;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也同样应予以协作和配合。这样,就使每一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另外,在不同类型的行为个体之间,也应相互予以信任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如被审计者应积极配合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审计者对被审计者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等。应该说,对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既可以进行上述多种需要的激励,还可以进行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信念激励等。
此外,“公平理论”对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平理论”的关键涵义是: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比较或比较,分析相对值。如果比率相等,则公平合理,从而感到满意,心情舒畅,工作尽职尽责。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满意,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既可能是某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某一审计环节抽象行为人的具体审计行为。所以,在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中运用“公平理论”,表面上看涉及审计关系各方的行为人个人和每一具体审计环节抽象的行为人,但实际上只有行为自然人的个体职业行为才涉及“公平理论”的问题,因为唯其涉及按劳取酬的问题。当然,这里的行为自然人不只是审计主体,还包括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者。
注册师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
各个具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构成了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的合理,能使审计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质量。对于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动力、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矛盾等。
心家柯特·卢因(K.Lewin)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学指出,群体职业行为的驱动力在群体内部强调重视每一个体的作用,认为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职业行为发生有的变化。这种理论给我们以下启示:审计活动作为一个由诸多方面参与的群体职业行为,其内部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力的结构,这种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应该根据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认识掌握这种结构变化的规律性,进而优化这种结构。
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目标,不论它是由组织规定的,还是自己制定的。没有群体目标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目标着群体职业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就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审计项目或审计任务。这一目标使得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有了共同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有了行动的方向,并可根据这一目标的具体和要求,调整群体职业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安排群体职业行为的具体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群体目标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审计活动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具体目标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活动,其群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就应根据委托者的要求、受托者的客观条件以及管理咨询的具体内容等因素来确定。
凡是群体必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或有明文规定,或是约定俗成。在审计活动中,审计关系各方都应遵守其行为规范。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审计业务,被审计者也应依照审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处理好与审计人员等方面的关系。审计的群体规范对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我国的审计群体规范还不尽合理与健全,还有待于随着的而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既是审计实践的需要,也是审计行为科学发展的标志。
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群体压力,审计群体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压力会对个体职业行为和群体职业行为产生特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多是积极的,对工作有益的。如注册会计师所感受到的业务不精、知识不够等精神压力,可以促使其不断进取、全力工作。但是,这种压力有时也会产生一种反面作用,如害怕承担风险责任,进而予以躲避等。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群体中的个体由此而产生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可能会影响个体正常的思维活动,进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行为。审计行为科学需研究审计群体压力的内容结构,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消极作用得以抑制和消除。
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反映审计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凝聚力大的审计群体,其成员就有强的“归属感”,其工作效率就高,战斗力则强。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目标、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群体成员的思想意识、群体内冲突及其解决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审计行为科学需要研究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的方向及强度,以不断增强这种凝聚力量。
审计的群体冲突反映审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矛盾。行为科学在研究群体冲突时,往往只注意到其消极作用,即导致不团结,降低工作效率质量,造成经济乃至其他方面的损失等。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冲突还有其建设性的积极意义,如可以促进发现问题,开展业务竞争等。当然,对于冲突达到较大程度,其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就应通过相应的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审计活动中,审计群体内各行为个体之间会存在诸多矛盾,并在适当时机会表现出来形成群体冲突。审计行为科学的课题之一就是研究审计群体冲突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建设性的冲突进行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破坏性的冲突进行预防和消除。
注册师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
领导职业行为是领导者和引导行为人为完成群体职业行为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导向行为。
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是表现在审计活动中的领导职业行为。在审计行为中,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既要影响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又要影响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反之亦然。但总的说来,在三者中,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更能发挥关键作用。审计领导职业行为需要的也包括诸多方面,但核心是审计领导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审计领导职业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在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时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行为科学要求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具有与其实现的目标相适应的有效程度。在行为科学中,关于影响领导职业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国外学者提出了“三因素情景论”、“五因素论”、“三能力论”等多种观点。就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而言,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行为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审计行为领导者不仅包括审计主体行为的领导者,还包括审计委托者行为和被审计者行为的领导者,即审计关系各方的与审计行为有关的领导者。二是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被领导者实际就是审计行为个体及其所形成的群体,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是上述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和群体职业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程度。三是审计行为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职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这种环境从内容上讲,包括环境、环境、文化环境;从影响的速率上讲,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政策敏感度高、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显著的行业。同时,房地产行业又具有风险高和风险种类多的特点,房地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汇集了各种矛盾,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参与众多,每个参与方都面临着追多风险,每种风险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开发进展、质量管理及安全控制,从而造成损失,降低收益。因此如何清醒的认识风险、有效的控制风险,逐渐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着重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不同参与方在同一开发阶段的风险内容不同,但同时有潜在的存在互动关系,如能准确、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风险互动关系,并加以利用,就能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减少项目开发风险控制成本。本文基于此对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参与方之间的风险互动关系,同时基于互动关系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各参与方的风险内容分析
1、房地产企业风险具体内容分析
(1)开发项目的定位风险。项目定位是决定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准确的市场定位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如果市场定位不准确,对市场预测分析出现偏差或者项目定位的指导思想出现较大的失误,往往导致一错而全盘皆输。
(2)资金支持能力风险。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的“疯狂”发展,我国实行了从紧货币政策,严格限制开发贷款的发放,金融政策的调控对于开发方意味着融资风险,导致企业资金链吃紧,这对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以及实力不足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项目开发能否按期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取决于开发方的资金支持能力,一旦开发方的资金筹措和融资遇到困难,都会对项目开发造成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大经济环境发展形式把握不准确,而对自身的筹融资能力盲目乐观等。
(3)“政府”风险。“政府”风险涵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相关政策所带来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公平性、公正性的不统一,政策的变化性、间断性和不完善性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如果企业对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不熟悉,对主要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而发生违规操作的投机行为或盲目推动工作进程。
(4)质量风险。质量风险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指项目实体本身的质量缺陷,还包括项目品质、设计质量、销售服务和物业管理的质量等等。在项目规划阶段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经济技术分析失误,只追求利润,而忽视市场需求,出现品质定位与销售价格不统一的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为减少投资,降低施工难度,向设计单位提出违反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或者设计单位自身实力原因出现设计缺陷,出现的质量问题;在施工阶段,盲目要求施工单位抢时间抢进度,造成的质量风险。
(5)项目建设的“创新”风险。在当前的市场形势和经济形式下,由于国家的凋控政策加强,项目开发建设的土地投放、银行贷款条件都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房地产开发方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发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获得既定的利益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显示出自身项目与周边项目的“独特性、新颖性”,但是如果不做好基本功,盲目的追求新、奇、特,也是极具风险的。
2、勘察设计单位风险具体内容分析评价
勘察设计工作是建设投资中的关键性工作,也是项目开发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的多少,项目的安全性,项目后期运行成本,对项目投资后的收益起到决定性作用。尽管勘察设计只是项目整个开发建设过程的一部分,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建筑使用功能、安全性能及经济性。
(1)地质勘探风险。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是根据已查明的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及现场的勘察资料进行的,包含着很多不确定性,受到人员专业技能、现场实际条件的限制。例如:地下出现未探测到的障碍物而引起工期延误,投资增加。
(2)图纸设计风险。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律,即方案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优秀的设计都是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才能最终形成,一步到达施工图的水平不可能设计出优质的方案。有些设计单位责任心不强,为赶进度或降低设计成本,或者设计单位本身技术能力有限,发现不了设计方案中的缺陷,导致设计方案的编制考虑不充分、不细致、不完善,而致使图纸出现遗漏,甚至是重大的失误,后期服务又衔接不上,直接导致影响项目施工质量,同时又影响项目的工期进度。
3、审计单位风险具体内容分析评价
(1)行为责任风险。审计人员出现失职行为,对于工作中应该严格审查的项目不进行审查,或不进行严格审查导致资金超付。
(2)专业技能风险。有时尽管审计人员履行了合同中的工作职责,但由于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效果。新工艺、新材料也是层出不穷,并不是每一位审计都能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所有相关产品和材料的市场价格。
(3)职业道德风险。有些审计人员立场不坚定,缺乏职业道德、丧失原则,被施工单位拉拢腐蚀而甘愿为施工单位的不合理要求服务;还有个别审计人员本身就动机不纯、心术不正,给施工单位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以实现自己吃拿卡要的目的,抛弃了审计人员从业原则,谋求私利而牺牲工程利益。
4、监理单位风险具体内容分析评价
(1)行为责任风险。监理工程师发生失职行为,对于工作中应该实行检查的项目,不作检查或不按规定进行检查,或者重要部位施工应该进行旁站,而不去旁站或旁站不彻底,使工程留下质量隐患或造成损失。
(2)工作技能风险。有时尽管监理工程师履行了工作职责,但由于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效果。工程技术发展更替迅速,新工艺、新材料、新做法层出不穷,监理工程师不可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
(3)技术资源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监督和检查,并未发现任何问题,但仍有可能出现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某些部位因振捣不够出现麻面、孔洞等缺陷,这些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直到成型以后才能暴露。有一些质量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发现,由于技术能力原因,不能保证所有问题监理工程师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另外由于人力和技术能力的限制,监理工程师不可能对施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和部位都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检查。
5、施工单位风险具体内容分析评价
施工单位是开发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蕴藏风险最多最复杂的环节,常见的风险有:
(1)企业管理风险。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资金周转困难,或者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资不抵债或亏损的经营风险,因选择企业制度、组织体系、激励机制不当而运作困难或增大内耗的体制风险,对管理人员任用不当,人才使用不充分或者用人制度不完善导致人才流失,员工整体素质较低,项目经理不称职,工人工作效率低下等用人风险。
(2)项目施工风险。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者管理者责任心不强,导致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中或者没有达到质量要求的施工环节验收通过的质量风险,由于管理的问题,计划安排不合理、材料供应不及时、质量不合格而返工、施工人员不足等原因,导致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的进度风险,施工现场因防护不到位或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损失的安全风险。
二、基于各参与方互动关系的风险管理理论
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各参与方都存在互动关系,并且与各方的互动都是双向的。
1、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或实体根据工作内容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或者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处置对策,有效地应对风险,以规避或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保障项目安全的科学管理方法。互动关系下的风险管理是指在进行风险分析评价时,考虑各风险方在风险内容上是否存在关联,并采取相应措施和处置对策,已达到合理控制和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的目的。
2、基于互动关系的风险管理原则
以减少最大可能降低损失为主要原则,尽可能完全消除不允许风险和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如果不能消除不允许风险和重大风险,应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努力消除中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控制可容许的风险和可忽略的风险。充分考虑风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风险互动关系内容,建立风险互动管理体系,规范、系统、科学的对所有风险进行管理。
3、基于互动关系的风险控制和处置对策
(1)风险回避。是在对一些开发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后,放弃某些风险过大的项目开发。一般来说,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处置对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想完全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2)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处理手段,既然风险难以完全避免,就应该采取措施面对风险,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可以通过事先控制或采用应急方案,使风险不发生或一旦发生后使损失降到最小。
(3)风险分离。是通过多种施工方案、多样化资金来源、增加分包单位数量以及扩大经营范围等将所承受的风险进行分离,以减少风险的最大预期损失,降低风险。
(4)风险分散。是将企业承担风险的单位增多或扩大,通过扩大企业自身规模或者业务范围来加大受风险面,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5)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嫁,将自身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通过一定的合理方式转换,转由他人承担或分担,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
4、基于互动关系下各参与方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其风险职能贯穿房地产项目开发所有的阶段,整个过程,从最初的选址到最后销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风险,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高度重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为减低开发风险,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充分做好市场前期调研工作,明确项目开发的定位和目标,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完善规划设计,选择合理、实用的设计方案,明确客户所需求的区域品质和使用功能,完善房屋套型、配套设施和区域环境形式;优选物业管理单位,物业管理水平应与项目定位水平匹配,将销售对象与物业管理一起定位,在选择物业公司按照前期定位择优招标选用,使业主得到应有的服务;销售完成后的服务保障要细致到位。
(2)对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的选择和管理上,开发方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前期的考察和比较,通过招投标工作,做好资质和施工能力的审查,做好履约能力的调查;加强合同控制和限制作用,通过严格的合同约定,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并提高相关方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尊重各方的工作内容和行业规范,不随意的对对方的工作指手画脚,任意干涉,同时不要求相关方做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的事情;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对存在的问题与相关方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进行改正和完善,避免产生严重问题和造成重大损失。
三、结语
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在房地产开发各阶段以及各参与方之间均存在着风险。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各参与方风险的研究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等诸多方面,开发企业在风险防范中必须有效地利用风险互动关系,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规避或降低所面临的开发风险。
现阶段房地产开发风险方面的研究也只是起步阶段,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规范,各种制度的不断健全,房地产开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风险系统管理变得非常必要。在这个缜密的系统里必须将风险管理的各要素有机的组成综合体。企业只有系统、全面的掌握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专门的应对措施,合理运用风险互动管理体系,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这个体系,以降低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