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性别差异;地理教学;因性施教;农村高中;策略
【分类号】G633.55
1 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地球表幼匀灰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1]。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1.1 综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了人文和自然两大类。高中地理必修部分分为三大模块:必修一是自然地理的知识,主要是地球运动、大气环境、地表形态等自然方面的内容;必修主要是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必修三主要涉及区域地理的知识,实际上就是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要求高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兼备文理科思维,要学会全面地宏观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够从地理要素的整体性上去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例如,地理与物理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会经常用到许多物理概念,像温度、比热容等,许多地理现象需要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像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等;地理与化学的关系:地球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环境的治理等;地理与历史的关系:我们常讲,史地不分家,像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的的一些内容都与历史有关;地理与政治的关系:像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都是清晰的政治问题;地理与数学的关系:像绘制判读各种等值线,计算比例尺、地方时、太阳高度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地理与语文的联系:讲述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引用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2]。如讲到季风的时候,可以引用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在讲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来加以说明[3]。等等。总之,地理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1.2 地域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点在“区域地理”部分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区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地位显著,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讨问题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对策,体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它不仅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集自然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正是由于地理课程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才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学习形态,只有根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性别差异与高中地理教学
2.1 学生性别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也可以分为: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和非智力性别差异两方面,下面就这两个方面来做介绍。
2.1.1学生性别差异
(1)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的智力虽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却存在着差异。男生智力差异较为悬殊,女生的智力发展则较为均衡。同时,男女两性的智力因素具有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言语等方面的差异。
(2)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的变化和发展要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兴趣、性格、毅力、意志、成就归因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2.1.2学生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原因与男女学生的遗传基因,生理构造等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同样,后天因素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相信后天的教育对男女学生差异的影响更大。
(l)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遗传上确实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是由于受性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两半球偏侧专门化发展差异特性以及性激素的影响,男女表现出较明显的先天差异:女孩子们有较好的交际能力而男生们则有较强的空间能力。女生在感情调节和感官反应方面和男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女孩接受的感官信息比男孩多,所以她们比男生容易控制冲动行为,而男孩则很多会从身体上表现自然的攻击行为,同时,女孩也具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她们比较依赖言语交际,而男生则要弱很多等等。
虽然两性性别差异起于遗传,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后天因素对两性差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研究了两性遗传上的差异之后我们发现男女两性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后天的影响是很小的,后天因素才是两性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因素
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性别期待与未来发展存在严重的性别刻板现象。家庭教育的刻板化对于男女生的培养方式如果不同,会对他们日后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对孩子性别差异的影响是后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这段时间的孩子正处于智力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养成与成长阶段,因此学校及老师所实施的教育会影响他们性别差异的后天形成。
(4)社会环境因素
在现代社会里仍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性别问题依然常严重。如,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对男女两性心理差异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有关性别角色的准则,使他们进行性别角色归类,并以此来约束要求自己,从而形成显著的两性差异。
综上,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与先天遗传的某些因素、后天两性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最关键还是教育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正确的性别差异研究与教学是极为必要。
3 基于学生性别差异的农村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大致清楚并认识到了地理学习上男女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特点。那么,基于这些差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农村高中地理教学呢?笔者认为,针对男女高中地理学习上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在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农村高中地理教W策略研究,从而找出适合男女学生各自的地理教学方法,进而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
3.1地理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调查发现,很多地理教师都承认男女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这证明了性别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地理教师对男女学生的地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有些甚至是不科学的。地理教师中的很多人依然存在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不能很好地认识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还有很多教师尽管认识到男女学生的差异性,但是却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关注到性别差异,依然采取没有性别差异的教学。这些问题都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师的性别差异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此,我们要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性别差异教学,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很重要。
3.2实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因性施教”
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上的性别化以及高中地理教师观念的改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真正在课堂中尝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因性施教”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因性施教”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策略的地理教学。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到以下几点:1、联系学生实际,将性别差异引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2、实施有针对性的两性补充教学,弥补男女学生地理学习上各自的不足;3、依据学生地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实施有差异性的地理学习策略指导。
4结语
高中男女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基于性别差异基础上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加以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这种差异给男生和女生各自心理和发展带来的弊端。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基于因性施教进行农村高中地理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袁立坤.基于地域特色的河北省山区村镇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摘 要】想要让低碳理念更好的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得以渗透,首先需要教师们做好教学素材的挖掘,并且对于课本知识做出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其次,引导学生们关注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展开环境教育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 低碳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低碳理念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低碳理念的渗透也能够很好的见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深挖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做好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让低碳理念能够更好的在地理教学中得以渗透。
一、深挖教材内容
低碳理念的渗透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深化,这也是让学生们具备正确的地理意识以及环境意识的根基。首先,教师应当对于教材内容有更为深度的挖掘,地理课本中的许多教学素材都是低碳理念教学的蓝本,教师应当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利用。课本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托,合理的利用课本中的教学素材更是能够很好的起到对于学生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培养与塑造作用。课本中选编的很多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然界,也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让大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对于人类生产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低碳理念的重要体现形式,牢牢抓住课本内容同样能够非常有助于学生低碳理念的形成与深化。
在展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近几年威胁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生存关系密切,明确这种关系有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能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并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同时,能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此外,还要让学生们会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并且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知识都十分基础,然而,却是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低碳理念的重要根基。学生们只有感受到人类不合理与不正当的活动对于环境构成的各种危害与破坏,才能够有意识的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低碳理念更好的得以体现。
二、有效拓展延伸
做好教学内容的拓宽与延伸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在地理课堂上渗透低碳理念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课本中的有些内容相对较为基础,是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与地理思想的指引。教师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拓宽与延伸,引导大家对于一些问题以及现象有更为深入的思考,这不仅能够深化大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延展思维,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后的本质。这些都能够非常有效的深化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是让低碳理念能够更好的得以渗透的有效渠道。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很重要的一节教学内容,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人口的国家,让学生们对于这方面知识有更好的认知很有必要。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中有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们对于不同观点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判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做一定程度的拓展与延伸同样很有帮助,尤其是借助相关例证让学生们认识到人口数量一旦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时可能会带来的各种危害,这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们头脑中合理的人口密度观念的形成,这同样是低碳理念的一种有效体现。
三、把握社会热点,渗透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不仅存在于课本知识中,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以及社会事件中低碳理念也是一个绝对焦点。低碳理念的渗透要抓住这一特点,要引导学生们结合相关的热点问题展开探究,要让大家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意识到低碳理念的重要性,这才能够让这种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入。
《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是对于旅游业的介绍,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也有许多值得学生们挖掘与思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使得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持续增长的“朝阳产业”。现代人们既有乘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旅游,也有自己驾车、骑自行车和徒步旅游。除了观光、度假、商务和会议旅游外,生态旅游等各种专项旅游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这一节内容普遍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大家对于旅游话题都十分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会让大家很好的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要点,也会给学生们引入一些值得思考的社会话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是为什么生态旅游以及低碳旅游的概念会得以提出的原因。在对于这些社会议题以及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很好的认识了低碳理念在旅游行业中得以渗透的意义,自身的生态意识也在慢慢加深。
四、结语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技术;应用优势;应用现状;应用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的应用这些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以一个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技术就是近年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项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更能满足学生对新时期课堂的要求。接下来,本文就对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如何科学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简单探讨。
1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当前教学中一种科技性较强且比较“前卫”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有很多优势。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个多元化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本上静态的内容动起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通过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科学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应用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的地理课堂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还不是很乐观。例如,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间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的应用,并且,初次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第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作用。无论应用哪一种教学手段,都需要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充分的考虑,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3.1由多媒体技术引出课程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多媒体技术引出课程内容的方式,就是一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即将进行的课程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可以将地球的的圈层结构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地球的结构,也感受到地球内部的神秘。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课程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高中课程中的难点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讲的主要是气压,洋流,气旋的变化等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抽象,给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总结知识点,播放气压等自然气象变化图,使课本上静态的内容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很熟悉但是有很陌生的内容。熟悉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陌生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气压以及风带的不同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时候影响。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3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地理课堂:课堂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更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选修一“天体和星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课堂环境。天体和星空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向往的神秘领域,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应用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将星空的影像投影到教室中。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有更高的学习情绪,更好的学习状态。
3.4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能力测评:阶段性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检测,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固定的检测时间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计划被打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检测平台,定期将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在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适合的时间进行检测。这种灵活的检测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检验,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结语
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成.浅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2)
[2]王建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0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1.前言
地理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在高中生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活动教学是高中地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活动教学已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得高中地理教学走出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说,动教学模式是实现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
2.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对于当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于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通常都不太重视地理教科书章节以外的活动,只注重讲解教学的内容,这样很易导致地理教学的质量不高。而且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授地理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最终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在高中时期,学生的自我价值在不断地提高,自我意识也随之增强,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的独立性较强。虽然他们并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不会盲目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一般都以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再加上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致使一些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不足,并不重视地理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整体下降。然而,在学习中,虽然高中生的心理会表现出严肃、冷静的特点,但他们的学习地位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根本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佳,最终导致地理教学效果较差。
3.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地理教学的质量,还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数量。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伴随着高中地理知识的逐渐增加,然而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也逐渐变高。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增加学生地理知识量的同时,要扎实好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涉及知识相对较多的内容时,应防止过多地理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学量地理知识时,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要是在一节课的地理知识数量过少的话,将会很浪费时间,同时也不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学习地理知识。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认知能力,使得活动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3.2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标准,在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和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自主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并让其积极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还可以跟别人一起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到“时区和日界边”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安排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讲解,再寻找另外相似的题目来讲解,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演练,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3.3加强活动教学内容,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地理教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合理的活动素材和科学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例如,在教到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时,教师应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的课外活动,选择科学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举例子来说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一些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丰富活动的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活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4.结束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用活动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地理课程进行教学,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水平。活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但是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学要教师们不断的努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活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行为差异;课堂教学
研究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是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化,在研究中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和低效教学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管理、课堂提问、回答方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通过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低效教学与有效教学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地理教师可以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研究和学习,从而保证自己教学任务的有效进行。在差异对比中发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指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研究低效教学与有效教学的差异首先便是为了改善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需要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们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怎样落实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在低效教学和有效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通过对比低效教学与高效教学的差异还可以让广大的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中他们所做得不好的地方,让教师们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师们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来自课程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手段的变化等等,面对这些变化有的教师处理得好,但有的教师处理得不好,通过研究课堂行为差异就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
3.研究低效课堂与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差异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自己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或不理解、或疑惑、或赞同,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回答方式与结果,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加以解决。
二、低效教学与有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对比
经过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验,发现学生与教师在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中都会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别是在具体的一些方面,通过对比这些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因素却出现在教师身上,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更加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都可以从这样的差异化对比中发现一二。在对比之中发现,教师在文化知识结构、运用教材、语言表达和板书能力上都没有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观察学生的心理、备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反馈能力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所示:
其中代表强,代表弱。
从表格的对比来看,教师除了在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对比上没有弱势以外,在其他的一些教学技能上,在促进教学有效化的教学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深化自己的教学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高效课堂和低效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对于自己教学中的细节更加注意一些,在有效教学之中,教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的形式与顺序都会有所注意,尽量让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衔接,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进行把握,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另外,在进行课堂交流的时候,有效教学的教师也更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包括优生与差生的一样对待,以及言语和体态上的交流等等。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会更为耐心地区帮助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会比较虚心地接受等。这些方面的细节问题正是成就有效教学课堂的必要保证。
2.在有效教学之中,教师往往更能有效地控制教学的进程,在教学过程之中严格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节他们的学习情绪,特别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或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快速地做出总结与修正,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比较鲜活的,它是一个成长的课堂,在学生与教师一步步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进步,在发展。
3.另外,在有效课堂之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佳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他们在被教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以后,更加善于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之中遇到了问题也会即时地向教师提出来,而在低效教学之中很多学生则是采取了回避与退缩的态度,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应试教育成为众矢之的,素质教育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也希望改革之风吹进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些年来一些农村普通高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源较差,学生学习基础差,并缺失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学习气氛沉闷,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让老师感到困惑,学生非常的痛苦。老师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课堂上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为了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让课堂绽放精彩实现高效,特此进行该课题的研究。
从理论上说,本课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技能的进步富有启示性。从实践上说,本课题的着力点放在教学实践上,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成绩会有所帮助。本研究操作性强,适应面广,通过改革实验,可望改革本校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名称的解读。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面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策略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重点班高一(3)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普通班高一(4)班为实验班,(6)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采用局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大量阅读、整理其他学校关于课堂改革模式的典型案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依据,例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有效教学理念和实践》、《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文献综述》、《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构建与研究路径》等。分别选取几名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对学生个案的研究,选取与众不同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效率特别高,学习效果特别显著的学生,以及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每一个个案的研究,都从多方面加以考察,学生个案的研究是我们改进和深化课堂改革最有效的资料。
3.关注课堂:本课题主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有效性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上实施的。所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试验。以下是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步,小组建设。把学生6人分为一组,全班共分为10个小组。小组长人选很重要,因为他是整个组的灵魂人物,组长一般是由学习自觉性比较强,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担任,是本组的1号,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成绩依次分为2号、3号、4号、5号、6号,并且让学生自己确立本组的组名、口号等。小组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关系,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一位组员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实现小组内优秀的学生,帮助和带动较差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小组建设是有效课堂能否成功的前提。
第二步,自主学习。课堂上随机点将,抽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由学生代表回答
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用红笔简略的记录下答案,并进行课堂评价。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先相互统一各题的答案,由小组长对各组员进行详细的分工(谁负责组内发言、谁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结果),老师对个别小组进行培训。
第四步,精彩展示,老师公布展示的结果,例如第一题G6-3,每一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再给学生2分钟的准备时间,最后进行逐一展示,在展示期间,其它组也可以就次问题进行质疑或补充,(质疑补充正确一定要给学生加分,表示鼓励和肯定)展示组答案正确,思路清楚,方法明确就给加10分。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老师要及时讲解、强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五步,当堂训练,学生先做后讲,完全正确理由充分的组加分。
第六步,课堂小结,可以采用老师自己小结,也可以小组内小结(这节课上我学到了什么),还可以由个别学生小结。最后统计分数,得出本节课的获胜小组,进行全班表扬。
第七步,奖励机制。每次上课前课代表会把各小组的累计积分写在黑板上,学生对自己组的排名很重视,尤其是分数较低的组就会努力表现争取更多的得分机会。以期中考试为节点进行一次奖励,总的小组积分是由三部分组成,①课堂积分;②考试单科前5名依次给本组加50分、40分、30分、20分、10分;③小组考试平均成绩。三部分分数加在一起进行总排名,奖励前三名小组。
四、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这两年多的试验研究发现,学生的改变非常的显著。
1、从以前课堂上沉默、自卑到现在的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从以前的人云亦云到现在的大胆质疑补充。他们的思维严谨、语言表达流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时候看到学生们精彩的点评、大胆的质疑,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改革的优越性。
2、对两个实验班共120名学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你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好吗?
97的学生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性格内向的学生还可以得到锻炼,树立自信心,这样的课堂生动活泼。
②你觉得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题难吗?
17的学生认为比较简单,56的学生认为难易适中,27的学生认为大多数题比较难。因为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下,以330多分的居多,所以我在设计合作探究题时,60的题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③小组讨论中,你对小组的贡献大吗?
86的学生都认为自己都小组贡献大,14的学生认为贡献不大,主要因为自己太内向,想说而不敢说,除非老师点到自己才敢大胆回答。
④组内讨论过得问题你印象深吗?
98的学生认为当堂课谈论过的问题印象深,但课后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忘掉。
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你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吗?
93的学生认为都可以得到老师的关爱。
⑥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改变,你的收获增多了吗?
95的学生都认为收获大,因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
(3)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让课堂再度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师生之间建立起了和谐、平等的新型关系。
总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只有实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这仅仅是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要形成完整的理论性的教学方法,还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从而实现地理教学的创新,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南纪稳.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构建与研究路径[J].当代教师教育2009/031.
[2]陈晓端.试论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构建[J]当代教师教育2009/01
[3]杨会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文献综述[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1
[4]《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百度文库
[5]王萃.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中国民族教育2011/Z1
[6]陈晓端.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02
[关键词]区域地理 定位 特征
一、区域地理概述
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学科。
区域的特点:整体性,区域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每个区域内部各要素是相同或相似的;差异性,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把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同时差异性也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层次性,整个世界可以划分为东亚、东南亚、西欧等十三个区域,与此同时,这些大区域又可分为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亚可分为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五个国家。以此类推,每个国家还可继续往下划分。而高考题,则是对某个区域进行考察;可变性,区域的范围是可以变化的,如荒漠化的范围近年来在不断地扩大,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分析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准确定位
区域地理,关键在于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有可能获得有效地理信息。因此,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一定要搞好区域定位的教学。区域定位的方法主要有:
1 绝对定位
(1)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经纬线是区域定位的基础,要求学生务必掌握。
(2)利用时间求经度。利用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求出题目中的经度。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已知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4)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实地距离=111km×纬度差,实地距离=111km×经度差×cosa
2 相对定位法
利用海陆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如河西走廊地区:其西南侧有著名祁连山,东,北侧是沙漠;南极半岛对应南美洲等熟悉的地理事物判断。
3 区域轮廓定位法
如美国轮廓近似为四边形,法国则像正六边形,意大利更像一只靴子等。
4 理景观定位法
看到标志性的景观我们就可以进行定位,如袋鼠则为澳大利亚;金字塔是法国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坎儿井是新疆的独特景观等等。
5 图例、注记定位法
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三、把握区域特征
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掌握区域的各种有效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包括自然、人文方面的。
1 自然地理信息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等,如华北地形为平原但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例如:我国南方地理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季风水田农业;西北地区适合特色水果的种植等。
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归属、河道特征(宽窄、深浅、弯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水系形态等。如刚果河呈向心状水系,注人大西洋,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广。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凌汛等。如长江终年不冻,夏秋季节为丰水期,无凌汛现象等。
资源状况: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直接影响个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熟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分布数量、集群状况。
2.人文地理信息。包括居民、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四、分析、整合区域内各要素
在分析任何一个区域时,都要总结出区域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关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例如:当判断出某个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后,我们就有必要对该区域内各要素进行进行分析、整合。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所以发育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耕作制度:一年一熟。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五、注重不同区域的比较、延伸
差异性是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知。例如:撒哈拉沙漠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两个区域既存在相同点都位于30°N附近,又气候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又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两个区域的特性。
延伸迁移在区域地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举一例说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发育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有: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我们可以概括为信风的迎风坡,暖流。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原因延伸迁移到澳大利亚东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它们的成因。
六、加强对区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