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加快信息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3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一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二是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及时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法规和制度保证。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制造业更吸引了大部分外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如此,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优势,其优势地位仍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
第二,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
第三,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比发达国家仍低很多。
虽然优势较大,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下游,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国该如何推动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要突破当前的这种局面,只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业的融合,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以有效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其次,要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还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受国际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滑坡。其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效益分化明显,这一问题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最近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利用资源和市场约束力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现行的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成效,但面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还存在管理分散、缺位,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不足等不合理的问题和矛盾,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
为缓解这一矛盾,国家进行机构改革,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其职能之一就是统筹工业行业管理。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和改善工业行业管理,绝不是过去管理模式的回归,而是从国情出发,把握市场规律,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对工业行业实施必要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关键词】民政;信息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民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职能部门,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民政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适应现代经济信息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民政档案工作水平,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研究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概述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必然要求。民政部门要增强网络信息交换与服务功能,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了解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民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关键。
1.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民政信息化建设对于民政部门的意义重大。从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民政部门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民政部门构建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民政信息化综合平台,为内部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有利于准确及时反映服务对象的动态变化。民政部门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可以对民政工作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三是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化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民政管理层决策方面,便于民政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化。四是有利于促进民政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充分利用。
2.民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民政信息化主要指民政信息的产生、存储、检索、管理、共享。民政信息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性,即民政业务相互独立,关联性差,很难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大型信息系统来支撑全部系统。其次是多层性。民政工作面向的是社会公众,涉及到的层次有社会公众、基层村委会和居委会以及各级民政部门,层次非常繁多,数据采集量非常之大。最后是公益性,民政工作大多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业务经费主要依托公共财政,是公益性的,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很少,因此决定了民政信息化的投资相对困难。
二、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
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是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民政部门中,由于有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忽视了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得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简单地以为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只要完成民政工作任务就可以了,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检查存在应付心理,这都是由于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造成的。
2.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民政部门而言,由于对民政工作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民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弊端,即软硬件设施还相对缺乏,使得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设备不能满足民政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民政信息化建设难以有效开展起来。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制约着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
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也是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就目前而言,虽然当前的电子文件应用与管理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政部门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并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修改、销毁的随意性的不确定性认知,使得相当一部分电子文件没有按规定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销毁随意性大,电子档案管理很混乱。
4.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从目前基层民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看,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着民政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和民政人员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在民政部门工作中,许多民政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工作经验上,对民政信息化的利用率不高,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均跟不上时展,使得民政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
三、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民政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民政信息化意识
随着政务资源开发的逐渐深入,强化民政信息化意识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为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强化民政信息化意识应重视民政信息化建设,具体说来,可以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和实施民政信息化建设。其中,领导重视是做好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要切实加强对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如大力开展民政信息化的宣传,加快民政职能转变,建设“数字民政”,以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服务和社会监督,进而推进民政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化、信息资源处理智能化、信息技术服务集约化。
2.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部门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对民政部门而言,民政部门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夯实信息化基础,尽快研制开发“民政信息管理平台”。如开通“民意征集”、“在线申报”、“在线咨询投诉”等栏目,传播民政理念、促进政务公开。各级民政部门要千方百计取得政府支持,下大力气建设民政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应用,使管理效益最终体现为公共服务效益。
3.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民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在加快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为实现文件管理的高效化和文件信息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应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以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为指导,制定信息化文件管理的相关措施,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规范机关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民政信息化建设,推动民政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4.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民政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加强对现有民政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逐步改善民政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对民政信息化工作做了突出贡献的,要在职级、住房、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另外,还要积极。积极参与各类技术联盟,引进既懂民政业务又懂民政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使其为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语
总之,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民政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应结合民政工作特点和现状,依据科学性、拓展性、安全性、实用性的原则,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强化民政信息管理意识、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探索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将民政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康.浅析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2]李伟娟.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利弊剖析及应对之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3]戈悦迎,李立国.民政信息化要树立和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J].中国信息界,2009(10).
[4]谢鹏寿,张秋余,董建设.民政业务数字化管理与决策支持软件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02).
[5]陈慧瑛.基层单位如何进一步做好民生档案的规范化整理[J].浙江档案,2009(10).
[6]傅培超.几种存储介质和方法在数字档案馆的未来应用前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3).
[7]赵培乐,张维,李钊.基于民政信息化系统建设谈信息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0).
以阿里地区审计局为例,该局计算机审计的初次尝试是在2006年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中,由上级审计机关专业人员将县财政局业务数据导入审计人员计算机中,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人员利用专门设计的软件对导入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并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审计验证,填补了阿里地区审计局计算机审计空白。但由于阿里地区审计局对审计业务干部信息化应用培训严重不足,信息化审计意识相对薄弱。日常审计工作都是基于查看手工账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是电子账表,就用被审单位打印出来的账本为基础进行审计。
二、边远地区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审计习惯和思维的桎梏
一是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信息化审计,缺乏推进信息化审计的信心。二是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认为边远地区会计电算化程度低,信息化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三是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审计对审计思维和方法的深远影响。
(二)审计力量薄弱
阿里地区审计局在职职工24人,一线审计人员只有10人,而审计任务却非常繁重,2014年审计项目有34个,其中包括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等18个重大项目审计,还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小金库”清理、财产清查等临时性工作任务10多项,同时因为阿里地区地处边疆,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身兼多职,显得力不从心。
(三)信息化审计培训亟待加强
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任务繁重,致使审计人员忙于应付项目,无暇安排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使得很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与应用仍停留在用电脑打字、制表上,即使使用AO审计软件,也只是用来填写审计日记、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生成审计报告初稿,而对数据的采用、分析、查询则很少应用。
(四)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
阿里地区审计局现有的审计业务人员从事财务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其信息化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况,工程预决算审计要依靠聘用相关专业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缺少“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审计业务经费不足
阿里地区审计局地处自治区西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极其有限,绝大部分靠中央转移支付,很难保障审计业务经费,制约了局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至今未能实现审计业务人员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办公地点也很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低
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审计对象绝大多数是行政事业单位,仍有部分单位是手工记账管理。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只能利用AO审计软件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日记,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在实行电算化管理的单位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库也各不相同,所以,采集数据比较困难。
此外,阿里地区审计局截至目前没有建立OA管理系统,审计项目不能进行交互管理,同时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对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认识不够,普遍忽视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建设,也影响了信息化审计管理效果。
三、推进和深化边远地区信息化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审计人员对开展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要加大信息化审计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形成我要学、人人学的氛围。建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章制度,并在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采取对应奖励办法,调动积极性,加强审计项目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二)着力于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力量
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通过择优录取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边远地区审计队伍中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激励审计干部走上专业型、知识型和复合型的成长道路,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增加审计编制,优化审计干部队伍,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严格考评和奖惩。
(三)强化培训,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
把计算机审计普及性学习、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与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队伍。在强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审计人员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创新信息化审计方法。积极引导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在审计中活学活用,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便捷和效率,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
(四)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审计发展
现行财政体制下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利用阿里地区是河北陕西两省援助地区的优势,多方筹措经费,解决审计机关经费不足问题,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边远地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加快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借助“金审工程”的实施,逐步建立OA审计管理系统等,发挥信息化审计的全部作用。逐步建立被审计单位基础数据库;被审计单位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信息通过人事部门采集利用;被审计单位近年来无电子档案的审计文书通过扫描、拍照等手段进行采集;对AO审计软件收集、转换过来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包括审前调查获得的各类数据,审计结束后统一移交建立数据库。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
从计算机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借助计算机的便捷和强大功能得到发展,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普及使用计算机,这对于城建档案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一、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年在增长,这也使得城建档案的利用率随之加大,这也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过去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在日益加快的节奏当中显得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等不良的因素都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注定被时代淘汰,所以先进技术的引进,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就成为了必然的需要,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从新对城建档案管理作出认识:
1.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是我们行使城市建设管理职能的主要依托,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城建管理部门唯有及时掌握城建档案信息,确保权属信息的真实安全,才能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重责。因此,加速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起一套立足实际、完善、安全、快速的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近几年来,城建管理部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责任也越来越重大。我们优化城市建设管理软环境,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加强与提高城建现代化管理水平,更需要下大气力突破档案信息动态沟通缺乏的瓶颈,加快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
3.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
档案信息化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却不简单,档案信息化不是说通过使用软件来对档案进行录入和查询,其还有相关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其档案的整理流程,以及从档案延展开的一系列服务理念。档案信息化的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和一个阶段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大量努力去完成,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档案信息化也是一步一步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实践总结和归纳来对这一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
二、着力抓好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时代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样的也需要人们掌握的东西更多,要求也更高,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时代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城建档案只有通过信息化管理,才能够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打破各种束缚,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使用,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要建设信息化管理需要从观念上进行革新,做好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三个平台为阵地,提升档案管理档次。
1.完善城建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档案信息采集平台,档案从最初的生成阶段就开始实行信息化,开发出能充分体现城建档案原貌的数据采集整理、扫描录人系统,工作人员将档案的信息内容和数据进行录入,将档案卷宗用专用仪器进行扫描,那些不能扫描的年代久远的资料就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这样形成的数据都是数字化的,能够储存在计算机当中。从根本上将这些资料信息转变成为数字信息,这样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初步得到实现。
2.稳步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存储处理平台建设,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强数据库建设,因为数据库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资源之所在。城建档案信息数据库涵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各个方面的管理系统内。现行系统服务器运行平台大多为Windows2000Server,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终端机管理程序采用powerbuilderiff言编程,win981winXp4win2000运行平台,子菜单及业务处理窗口,实行数据库和运行策略五部分组成,开放式体系结构,采用C/S应用模式,真正的32位程序,支持多任务、多用户,同时又兼具易用性、技术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powerbuilder强大软件管理平台,设有档案录入、档案查询、档案修改、档案人档、打印档案索引、查档证明、查封解封等通过该系统,把档案管理所有业务全部纳入了微机管理。系统采用简洁的单窗口方式,人性化设计的人机交互界面;避免用户纠缠在多窗口中,易于档案工作人员更能轻松地掌握和维护,使我们的档案信息化万统软件应用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出管理数据库的强大功能。
3.严密布局城建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
计算机除了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还可以通过组建局域网的形式进行连接,城建档案工作单位组建自己的局域网,各科室之间能够通过局域网进行数据的传输,这样整个城建档案部门都连接在了一起,业务和信息的交流也更加直接快速,而且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对档案进行编目、标引,建立一个自动检索系统,这样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够快速的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局域网的建立还需要对网速、安全性、稳定性和便捷性进行考虑,不能够因为安全问题造成信息资源的泄露,对于使用局域网的人员要有明确的限制以及权限设置,这是对于信息资源的一种安全保护。
三、依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加强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会计行业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会计信息化就在这时应运而生,将会计知识与当前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学会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处理问题,有效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常态,加快行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添砖加瓦,为领导层提供更多有利于单位发展的数据或资料,为单位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与当前信息技术化接轨,改变了以前会计行业的旧的人工计算方式,不仅提高了正确率和客观性,还加强了事业单位现代化建设。同时,会计信息化普遍加强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会计数据和资料更容易分析,利用信息化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通,便于集中管理信息,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思想意识不够
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不重视的问题。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的薪酬和绩效管理相对单一,会计对事业单位的核算大多只是简单收付,使得事业单位从领导层到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感知力较为迟钝。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只是单纯地使收支状况得到明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加之领导决策层对会计信息化的不了解不重视,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和应用得不到提高,在此情况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不重视越得不到提高和普及,越得不到提高越不能体现其重要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完善
随着科技水平的技术,会计的管理制度也应该得到相应改变,但是由于会计信息化也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事业单位本身也有自身体制的局限性,导致用会计信息化的手段为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决策存在着一定困难。有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系统滞后,管理手段跟不上。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也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合作协调也不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作,使得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建立会计信息化机制,还需要好的监督系统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把关和监测,为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中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尚处在探索和实验阶段,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再加之单位的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不重视,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就成了一种口号。
(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专业素质不高,知识储备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随着信息化的产生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来说,由于其单位对其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要求不高,所以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存在一定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同行业发展压力,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跟上时展的潮流。但是作为非盈利性机构,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生存压力要相对小的多,其会计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意识不强,甚至有人还存在怕麻烦或是认为学习掌握新事物是浪费时间、没事找事干,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特点,其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年龄大多偏大,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偏弱,真正掌握技术和核心知识的人才进入事业单位的数量有限,使得新鲜血液的输入不足,技术能力和创新接受能力短时间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事业单位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任何一个行业或是个人要获得发展,就要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新形势新常态。尤其是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前,事业单位更是要树立发展观念,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游刃有余。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为单位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多更直观的有用信息,因此,事业单位在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科学管理,重视会计信息化应用,合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去,重视会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单位管理层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前陈旧的思想观念,不仅要对会计信息化的建立健全重视起来,还要注重其在单位的宣传和推广,使员工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将会计部门与单位各部门的联系加强,除了会计人员本身,其他员工也能体会甚至参与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来,使得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不仅宣传了会计信息化,也更直观地展示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二)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
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属于加强会计信息化的软件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制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平稳有序进行。事业单位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要严格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强对单位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的会计信息,要制定有力有效的相关措施并配以监督体制加以实施,提高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除了有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还需要坚定的监督机制作保障,全场管理监督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对在实施过程中好的策略和发展意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在会计监督系统中,单位内部的监督是最有效也是最基础的,是对单位各项事务中实际款项、财务收入和支出的监督,对不合理的支出和假账坏账是一个威慑和有力控制。因此,在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监督机制的时候,要将单位内部监督贯穿于会计核算当中,在会计合算的每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和保障,使内部监督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扫清障碍,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一种管理模式的施行,需要专业人士掌握核心技术和专业知识,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原有的专业会计人员,要进行会计信息化知识和重要性的普及,使其真正意识到推广和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从心理上重视起来,加强他们对会计信息化学习和技术掌握的意识。事业单位本身要多举办培训班和提供实践机会,使得单位会计人员能够通过专业渠道获得最新的信息化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熟练掌握核心技术和操作技巧。同时,适当引进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选拔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范围和渠道,以求获得最专业的人才。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在会计信息化学习和应用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对疏于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这种对能者奖励,对不求进取的员工进行惩罚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尽快掌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对存在着得过且过心理的员工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和警醒提示,此外,对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激情有一定的激励,优化单位工作氛围。
1.煤炭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时展趋势
原始记录性作为档案的本质属性,其信息含量已经成为档案评估的重要参数。传统的载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新的载体形式运营而生。因此,只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加完善档案的分类体系。煤炭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不断拓展档案工作的业务领域,通过传输计算机网络,高效实现档案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局面。通过档案数字化管理,可打破档案管理部门的局限性,加强档案的采集、管理、服务等职能,实现高效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为煤炭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加快煤炭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高效途径
2.1完善档案数据库与档案网络
现阶段,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还停留在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对数据库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严重阻碍。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在于实现高效的数据库管理,增强检索服务系统的时效性。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可灵活捕捉照片、纸张档案材料,且将所有的档案信息转换为数字形式,便于长期保存。同时,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技术设备,进行组建综合性的档案信息库,以增强档案信息检索与查询的方便性,对档案信息资源落实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2.2实现优化的专业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发展日新月异,对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在职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活动,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单一的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另外,进行专业人员结构优化,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增强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
2.3优化煤炭企业档案数据库系统,实现档案全文数字化
为了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收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根据单位各类档案情况,通过著录标引,在计算机中录入单位收藏的文本类、图形图像类和影音类档案型号等,从而建立基本数据库。第二,建立基层报表数据库。在建立煤炭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过程中,不断健全状态数据库与基层报表,同时,通过网络系统将各部门需要报送的数据、反馈信息录入建立的数据库中,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另外,结合上级的要求与使用情况,及时做好基层报表的填报工作。通过利用网络直接接收办公自动化产生的电子文件,且利用手工输入、电子扫描、数码拍摄等手段进行获取历史资料。
2.4 加强档案资源信息二次开发,建立多元化档案信息体系
档案部门充分结合档案信息,借助自动化办公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各项专题,以促进档案信息的二次开发。同时,采取多形式档案信息方式,比如进行建立网站等,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档案资料,充分发挥档案存在的利用价值。另外,通过不断加强各种数据归档平台的开发,进行建设收藏基本目录数据库、单位基层报表、单位动态数据库等查询入口,以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增强用户访问系统允许的使用性能,最终集档案信息的处理、查询、传递功能为一体,从根本上提高利用者的查阅效率,最终为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优质服务。
2.5提升电子数据的安全性管理水平
档案保护现代化的传统意义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档案载体保管保护等方面的现代化。实现档案资源信息化后,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各项新型载体档案的不断涌现,从而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因此,网络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提升电子数据的安全性管理水平,必须高效设置安全的使用权限,提高电子数据的精确性,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保证档案馆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
[关键词]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0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加快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历史、思想认识等因素影响,人们并不重视病案管理工作,同时,由于医院预算投入有限,各级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无论是病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场所,还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培训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级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医疗资料信息化管理以病人为中心,病案资料全部实现电子化操作管理,患者病理信息全部实现无纸化存储,患者仅凭借电子信息卡就可实现一站式就医诊疗,医生诊断和填写病历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操作。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标志着医院病案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大大方便患者诊疗就医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提升了医院形象。这种由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电子病历引入病案信息化管理中,实现由查找病情、做出诊断,到开药、复查等全流程的电子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显著提高医院的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将患者的详细信息存储到网络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诊疗效率和水平;三是以电子病历替代手写病历,可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误会和医患纠纷,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条件;四是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减少了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其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 当前我国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从当前我国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运转的情况看,由于病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标准不统一,从而难以科学、准确评估已建立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规范性。各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各有特点,优劣难分,由于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作指导,各医院的病案管理信息化工作陷入一个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此外,由于多数医院对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源头、模式操作等不清楚,使得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代码调配、流程管理等工作难以规范,对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2 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研发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医院由于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对落后,有的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年久老化,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硬件需求。同时,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根据医疗和科教方面的要求而提出的检索条件无法查询。由于病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限制和管理模块固定化,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临床更新的要求。
2.3 病案信息化管理数据信息的开放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院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只对医院内部开放,病案管理数据信息很少与外部医院共享共建,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当前,多数医院的病案管理只是在住院患者层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而在门诊、医技检查等方面还没有实现联网建设。
2.4 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医院病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牵涉患者的个人隐私,在医院病案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可开设专线,建立单独防护网络,由专人维护管理。病案管理中的电子信息病历,虽然是医生对患者正常诊疗活动的记录,但因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位患者的电子病历设立不同的保密层级,充分体现医院对患者的尊重。
3 加快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对核心部件系统的研发设计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办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手工病案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医院发展管理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大型医院医疗、科研、教学三位一体对医院病案资料管理的需求。因此,创新病案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病案管理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研发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成为加快医院病案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抛弃繁琐复杂的手工病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2 加快对优秀管理系统的研发力度
建立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健全完善各类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对病案管理中可能涉及的报表统计、分析、归类整理等工作,要加强与有经验的软件公司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创造条件。
3.3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由于病案管理不属于医院业务科室范围,很难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导致病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受到一定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推进发展。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在推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病案资料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患者病案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切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