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行业投资规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

第1篇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九五"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集团和*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第2篇

海外大型制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分析

医药产业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支出、教育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医疗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给了投资者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目前很多投资者看好医药行业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本身也对资本有着较强的需求。

国外投资巨头早已盯住了中国医疗领域的发展机会,中国投资机构也开始跃跃欲试。目前一些投资者比如风司早已在中国医疗市场布局,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业都存在投资机会。另外,医疗保险和医疗IT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领域。

2008年末,GE医疗集团宣布与山东的新华医疗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新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普及型医疗科技产品,重点开拓基础医疗市场。之后,GE还宣布将加大中国农村基础医疗市场的投资规模。此前,飞利浦、西门子等企业也有类似计划。

在医疗服务领域,国外风投也频频涉足。作为中国健康医疗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爱康国宾公司在2007年底获得华登国际、美国中经合集团等6家全球知名投资机构的战略投资,共计2500万美元。2008年,佳美口腔医院连锁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日前获得英国马丁可利投资管理公司(Martin Cur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和美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

那么,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医药产业链条的哪个环节最感兴趣呢?生物医药领域历来是资本青睐的对象,而对于化学新药的研发,投资基金保持着比较谨慎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产业结构不健全、不完整。而对于原来一直被忽视的药品营销环节,投资基金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几家主营在医院终端安装显示屏以帮助制药企业进行营销的公司的融资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而医疗器械领域无论是在资金需求还是在投资周期上,都比制药领域更符合投资运作特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较快,已从单纯的诊断、治疗、化验,向诊断、治疗、分析、康复等多方面转化。对于资本介入的方向,兰馨亚洲投资集团投资总监杨瑞荣认为,一是家用医疗产品行业有很大的潜力。这是因为患者到医院做一个检测经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家里做又快又省钱。第二是进口产品替代。中国的医疗器械和医疗产品,尤其是大型的医疗器械产品,过去基本上是像GE、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占市场的绝大部分。现在,一些国内企业开始抢占这个市场的份额。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有数千家制药企业,且不少企业每年也有研发投资,也有对外投资部,但其投资水平还难以与国外那种大规模、专业的企业创投行为相提并论。如果本土的制药企业能够认真学习跨国企业的经验,除了投资自身的研发项目外,还注意逐步建立起项目投资和股权投资队伍,在有条件的时候,对国内外中小企业和创新项目进行投资,这无疑将有力地促进本土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

海外大型制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对于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和投资方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礼来亚洲风投主要针对生物科学领域、医疗器械和诊断、医疗服务领域的中小企业。除礼来以外,辉瑞、诺华等不少跨国制药企业也纷纷加入在中国医药领域进行风险投资的行列。毫无疑问,风险投资将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格局演变、企业生存和竞争态势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在如下几个方面:

――投资构建以中医药医疗为基础,以现代医疗健康服务为支撑的健康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我国将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充实和调整中医诊疗项目,合理调整中医技术劳务价格。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实际情况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在政府对公共卫生专项投入中,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在制定重大疾病防治规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合理增加中医药防治项目份额。

按照该规划,实施完成后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10个以上中医临床科室的由2005年的12%上升到65%,设有针灸科的由2005年的37%上升到90%,设有推拿科的由2005年的19%上升到75%,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达到50%以上的由2005年的23%上升到80%。中医药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3年内,我国将基本形成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为骨干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医医院年诊疗人次预计由2005年的2.34亿人次上升到3.4亿人次。

一投资建设依托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零售药店相结合的营销网络。医疗服务服务的发展必将带动分销和物流业的发展,投资建设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药店相结合的营销网络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投资中医药医疗器械及医疗器械包装用品。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医药医疗器械将具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医疗器械包装用品属于一个很细分的行业,之前在行业分类时经常被归到医疗器械或是印刷包装一栏,但从2005年开始,非典的蔓延以及一系列由于感染引起的医疗事故,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灭菌包装方式。目前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包装仍缺乏必要的重视,有些机构还处于30~50年前的医疗器械包装水平,而美国的消费量已达到了我国的5~6倍。

第3篇

一般来说,一个初创公司可以考虑融资的对象分为两大类:金融投资者(或称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Strategic VC,SVC)。金融投资者以VC、非VC类的PE、投资银行等为主,以提供资金、获取高额投资回报为其主要宗旨。

战略投资者通常和被投资公司处于同一或相近行业,除了提供资金以外,可以在技术、管理、客户、供应商等行业资源上给被投资公司提供直接帮助。SVC除了获取财务回报外,战略目的往往是其投资的主要动因,例如进军新市场、开拓新渠道;对自己主流产品线的补充;在自身研发速度不够快时通过投资来缩短研发周期;加强公司未来发展中所需新技术的储备;准确了解市场的变化等。因此,SVC相对更偏好长线投资,不像大多数金融投资者那样着急于套现。

全球500强公司中很多都设有战略风险投资基金。国际上SVC的投资数目和金额一般占风投总量的10%-20%左右。中国最早的一些SVC有英特尔、西门子、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朗讯、联想、宏基、高通等。摩托罗拉、IBM和思科则以投资VC基金或基金之基金方式为主。Google最近也以SVC的身份投资迅雷,同时宣布双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久以来,SVC对种子期的投资常常是避而远之,每一笔投资通常在几百万美元,这与SVC的组织架构和建立宗旨有关,因为承担过多的风险去追求巨高的回报不是SVC通常的做法。随着经验的积累,SVC投资规模有增大的趋势,因为只有大的投资才能方便整合以往的小投资,并牵动后续的投资活动。另外,在某一区域、某一行业中SVC的出现会意味着这一行业在某一个市场的成熟。最好的例子是最近Eli Lilly风投进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也许这就成为该行业进入第一个投资“驼峰”(见本人《投资与合作》2007.05专栏)的标竿。

SVC对初创公司的战略意义通常可以归纳为四类。其一是能提供战略性的市场建议及技术支持;其二是有SVC投资的初创公司,通常被认为在技术和市场上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成功的可能性;其三是SVC能提供初创公司最缺的早期客户群和销售渠道;其四是SVC能通过收购提供一个(和上市比)相对早期和简单的退出途径。这在中国目前退出渠道不畅通的环境下尤其有价值。但不同的战略投资者对收购有不同的观点。阿尔卡特朗讯全球投资企业中,大概有10%左右最后被阿尔卡特朗讯收购;也听说有的SVC,如美国的Cadence从投资时就抱着收购的想法。

第4篇

关键词: 技术转移 比较 东盟 日本 中国

中国和东盟各国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都把吸引外来先进技术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日本作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对外技术转移对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

一、日本向中国和东盟进行技术转移现状

(一)规模对比

技术转移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主导因素把某一母国丧失优势的产业或经济活动向外转移到区域内其他在该种产业或经济活动中具有优势的东道国,是转移先进技术的重要路径之一,因而对外投资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日本对外技术转移现状(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和东盟投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以前,日本对东盟的投资超过对中国投资;2003—2008年,日本对外投资重心在中国;2009年至今,日本加大对东盟投资,投资重心转移至东盟。

投资规模上,2000—2008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为410.2亿美元,超过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377.3亿美元。2008年以后,对东盟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特别是2011年,日本对东盟投资总额超过对中国投资总额,说明东盟已经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正成为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对象,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重心转移至东盟。

投资增长速度上,2008年之前,日本对中国投资比较稳定,对东盟投资处于剧烈波动中。特别是2006年,日本对世界的直接投资都在高速增长,而对中国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减少,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在时隔三年之后再次超过了对中国直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日本为了分散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风险,东盟国家成为日本在亚洲重要的技术转移地。2008—2011年日本对东盟投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对中国投资增长速度。这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增强,日本对国内技术的保护,防止更多技术外溢到中国的趋势更加强烈。

(二)产业对比

日本在制造业技术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对外技术转移主要集中在中间技术的转移。表2、表3比较了日本对东盟和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投资状况。

日本在电气机器及化工医药行业有十分丰富的技术资源,其技术转移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制造业方面存在以下差别:一是日本对中国由电气机器转向一般机器领域;而对东盟国家更注重运输机器领域;二是2009年后,日本对中国电气机器领域的技术转移已退出前三位;而对东盟在该领域的技术转移始终仍在前三位;三是2011年,中国的铁、非铁、金属行业成为日本技术转移的重点;而对东盟技术转移重点仍保持原有三个行业。

上述差别主要与日本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布局有关。日本不把对中国在电器机器领域的技术转移作为重要领域,是由于日本长期在东盟的投资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中国从新马泰等国进口电气机器类零部件进行产品加工生产或组装,其技术含量较低,中国企业可以承接,无需由日本转移技术。日本对中国一般机器的技术转移除了较低劳动力成本,还因为中国工业部门更为齐全,对各类成熟技术的一般机器产品的生产在中国均有相应行业依托。

二、日本向中国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中国投资信心不足。相比东盟,日本对中国投资较晚,未占得先机,且由于资金

运作能力不足、能源不足缺少连续开发的能力和条件、第三产业的条件也不配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日本企业速见成效的愿望,所以日本对华技术转移一直较为消极。二是成本上涨。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社会保障改革、劳动合同制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日本对中国技术转移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投资遂转向东盟国家。三是技术保护。日本国内保留高端精密科技领域是为了防止技术泄密,同时避免移转到海外后出现不可控因素。相比东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知识产权保护正是中国的“软肋”。四是文化导致摩擦。历史政治因素、语言障碍和风俗习惯不同等造成的摩擦,也是阻碍日本向中国进行技术转移的一个原因。

三、吸引日本技术转移的建议

一是抓住机遇,有所侧重。要充分利用日本制造业向外大规模转移的契机,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吸引力度,积极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二是扩大开放,完善政策。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合理开放国内市场,会带动其他国家来华进行以占领市场为目标的技术转移。因此要完善外资优惠政策、实施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尽快把依靠廉价劳动力转变为依靠市场开放不断吸收技术转移。三是拓宽渠道,发挥市场的竞争效应。要利用其他国家对外转移的机遇,吸收美国、欧洲等国的技术转移。同时利用适度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可以使各国家企业采用更先进成熟的技术来参与我国市场竞争。另外也能提高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升级的压力,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四是加强专利保护,完善专利国际纠纷的协调处理机制 。要加强技术保护,完善我国在保护专利方面的法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处理国际专利纠纷,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研究对外贸易中专利保护的整体战略。

参考文献:

[1]关满博.超越全套型产业——东亚新时代中的日本产业[J]. [日]中公新书出版社,1993

[2]彭文平. 日本跨国公司对东盟工业合作的影响[J]. 日本研究,2010,(2):35—39

[3]杨莉等. 日本海外投资中的技术转移及对中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12)

[4]刘昌黎. 在华日资制造业企业的新动向与中国的对策[J]. 亚太经济,2007(6)

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政策;政策比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094-005

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层次的政策重点和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1]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政策应在宏观政策框架下使政策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安徽省在2006―2012年间先后出台40多项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但是,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落实效果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通过改进政策,可使政策在原有基础上更具有可行性和竞争力,更有利于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发展。

一、政策改进提出的依据

自2006年以来安徽省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大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人才队伍建设多方面迈上新台阶。《201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53.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按可比价计算与2007年相比增长3.1倍,年均增长2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13.2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2.8倍,年均增长24.7%。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9.2%稳步上升到2013年的15.8%。[2]

统计数据充分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安徽省不可或缺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未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依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拉动。

(一)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人才、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且还可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此角度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始终面临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激烈竞争。通过对安徽省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分析发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虽有所变化,电子信息业增加值比重从2007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23%,但两极分化依然十分严重。如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领域所占比重较大,2013年两大领域增加值占全省高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0.8%与16.0%,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4.6%、2.5%和2.8%,生物医药与新能源产业比重还分别低于2007年的6.2%和4.9%,高新技术服务业略高于2007年0.7个百分点。[3]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明显,而一些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等。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特别是与北京、上海等人才集中区域相比,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有较大差距。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中部地区相比,安徽省内强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中部仍处于领先水平,如汽车、光电和新材料等行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也较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中等水平,但医药行业则处于较弱位置。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内产业规模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以及由科技成果而形成的产业集中度较低,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总水平比重以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是未来政策改进的着眼点。[4]

(二)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相容与互补性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宏观政策是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及相应对策,2006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政策》中的60条政策参考建议,是一种国家层面上的宏观指导意见。而中观与微观政策则是省、地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基本条件、产业优势及发展规划所制定的政策以及具体措施。[5]因此,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相应政策实际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具体化和明晰化。比如中观层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在坚持“统一税法”原则基础上给出具有激励性的政策,其不能违背国家层面的基本税法条例。同理,与宏观层面相对应的中观层面政策,也需微观层面更为详细的措施和办法予以补充,例如2008年安徽省为支持合芜蚌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省级财政预算安排2008―2012年每年1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专项资金,支持自主创新([2008]71号),该政策文件只赋予了资金的使用原则,而具体使用办法则另行制定颁布。

第6篇

王健――现为美国博乐投资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他在生命科技领域拥有16年的经验,担任过多个职位,涵盖了创业投资、融资、创业和科研等领域。在加入博乐之前,曾任职于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和华登国际合伙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健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Eric Kandel博士,获得分子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是BayHelix的共同创始人, 曾任其主席。并任硅谷著名的华人组织华源科技协会创业投资分会主席。

对于时下众多的投资家来说,最火的投资领域可能就要算生命科技了。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中,生命科学同信息技术一样是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高技术领域,它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它是未来的主导技术和投资热点。据统计,目前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获得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支持。根据发展情况预测,未来投入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资本将达到5000亿美元。而按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至少应该获得4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投入,但实际上,投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资本还不到预期额度的10%。中国的医药市场预测显示年增幅将高达17%。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VC(风险投资)如何看待中国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未来生命科技领域的热点会在哪里出现?在这个领域中VC的估值如何确认?

为此记者专访了美国博乐投资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健,请他谈谈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热点问题。

CRO将成热点

记者:作为国际上知名的投资生命科学领域的VC,以你专业的眼光来看,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走势如何?

王健:生命科学这个领域非常广,包括医药、生物技术、诊断试剂、医疗保健、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等。比如说医药这一块,在全球每年大概有6000亿美元的市场,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国际化,就是中国要如何融入全球生命科学的产业链。国际化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利用国际上最高效率的资源,来完成生命科技的产业。比如生命科学医药的研发,在中国临床前研发的费用,平均只有欧美的20%左右,在西方研制一个药,从概念到上市平均费用将会达到17亿美元,如此高的费用已经可以压断这个新药所产生的价值链。所以,西方的公司就会把新药研发分成不同的阶段,分配到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和国家进行合作。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就有机会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完成,这样既节省费用还可以给中国带来机会。

记者:目前很多投资人都在预测2007年的投资热点将会在医疗外包这个领域,你是否持同样观点?

王健:对于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说,医疗外包可能比较复杂。实际上医疗外包就是利用最有效的资源来做生命科技领域的各种项目,包括药的研发、生产等等。比如说,海外公司在研制新药的过程中,可以把一部分临床试验拿到中国来做,然后把相关试验结果和海外企业来分享。这就是所谓的CRO(全球合同研发外包),即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的服务。在四年前我就提出了一个“连接两边”的理念,就是把西方的技术带到中国,然后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来研发新的药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CRO对中国制药企业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研发新药,还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记者:在整个生命科技领域里,你最看好怎样的商业模式?

王健: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应用很广泛,每个公司各不相同,西方大的医药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把不同时期研发的新药嫁接出去,避免风险和降低成本。比如说医药外包,全球最大的外包企业昆泰制药,就和很多国家的企业有外包合作,它也是我们博乐基金的一个LP(LimitedPartnership,译为“有限公司”)。这个商业模式就像IT行业的戴尔电脑一样,自己不生产,只控制品牌和设计,制造放到全球各地来完成。这也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使得企业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和有效。作为企业只需要控制核心就可以了,核心就是药的权利。

记者:如果中国的医药企业都去给国外做外包服务,是否意味着要放弃中国自主研发的领域?那么中国的医药将如何打开世界市场?

王健:目前中国生命科技行业相对还比较滞后,所以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企业没有太多别的选择,首先是利用中国低廉的研发能力,与海外大的企业合作外包,和对方做交易,提供低廉的服务,取得研发中间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会如何做,然后我们再要求更多的权力,甚至研发自己的新药。首先是要学习,然后才能独立工作。

钟情三大领域

记者:美国博乐投资集团主要投资哪些领域,以及投资哪个阶段的企业?

王健:博乐在西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创业投资公司,管理着一批数额超过7.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全球大概投资了61家生命科学类的创业企业,其中已先后有11家公司在美国NASDAQ和欧洲的股票市场上市,另有11家公司通过被兼并收购的形式退出。在博乐集团现持有的投资公司内,有十家左右的公司正筹划在美国的NASDAQ上市或正在跟其他公司商讨兼并收购的可能性。与相同时期开始运作的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博乐生物工程基金和博乐全球生命科技基金(Ⅱ)均名列前茅,其年回报率比最好的25%的基金的平均回报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我们会对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的项目进行投资。

我们平均每个案子,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规模大概是2000万美元左右。我这里指的2000万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而是在一家公司投资几轮可能共计会达到的数目。我们基金中的LP都是来自全球大企业,其中有昆泰、拜尔、奥林巴斯、三菱、宝洁、联合利华等等。

记者:生命科学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博乐投资在中国会关注哪些领域?

王健: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里我们主要看好的有三类。

第一类,是和中国的低成本有关的一类,比如说医药研发外包。我们认为,在最近的3到5年内,低成本的优势仍然会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而且它相对来说比较短、平、快,能够比较直接见效。

第二类,是把西方的产品和技术引进到中国来。目前中国在医药方面成长的速度非常快,平均年增长达到了28%,这个速度是全球平均的4倍多。在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市场需求下,本土创造的产品和技术,相对来说是不足的。这是我们最看好的领域之一,这个领域里面又可以分很多细类,比如说制药、医疗器材等等。

第三类,是和中国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的。目前这个领域的政策有一系列的改变,总体是良性的变化,比如中国企业的GMP、GEP、GCP的推行认证。我们还看好中国医疗系统中私有化的部分,比如私有化的医院和诊所会出现一系列商机。当然在食品、生物农业行业和非传统药物领域(例如保健品、减肥药物、美容手术和戒烟等)中都会存在很多机会。

记者:博乐除了带给创业者资金以外,还会提供哪些服务?

王健:第一,因为我们在全球各地都有投资,所以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络实现国际化。第二,博乐集团除了有创投之外,还有资源整合集团。资源整合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25亿美元的兼并收购以及技术重组,这是相当大的网络和资源。第三,通过我们的媒体集团,可以帮助创业者进行宣传和咨询等。这些都是我们带给创业者的附加服务。

记者:作为生命科学专业投资基金,你认为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在哪里?

王健:医药的生产制造会有很多的机会,中国国内生产制造的药品至少90%都是仿制药,这样就使得国内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也非常激烈。中国人的制造力是很强的,在IT方面已经得到体现,那在医药领域里为什么没能得到体现呢?就是因为中国生产的药品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外,这样以仿制为主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的。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最大的契机,就是利用中国庞大的医药生产能力为全球生产药品。

第7篇

朱力,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系;1998年在日本博士毕业后进入株式会社大福系统规划技术部。2005年初,任职大福自动化物流设备(上海)有限公司E6部长,负责FA&DA事业部中国市场物流系统的集成规划。直接主持规划实施了伊利乳业金川项目、日立化成多库集成、重庆医药配送中心及香港大家乐冷库等几十项物流系统。在自动化物流配送/物流流程优化的领域中,对于多业态的复杂系统集成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朱力同时拥有大福公司50米级立体仓库关键技术的专利权。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现状?从物流角度看,它们应该通过哪些方面的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朱力: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着高销售额、高费用率、低盈利率的普遍现象,医药商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1%,更多是在0.5%以下。即使如此,它们还面对着可能因物流效率过低而失去客户的危险。

不过,随着我国道路运输状况的日益完善,医药商业企业开始从不同方面进行物流系统的优化。首先是整合分散的配送中心或建立合理的中央配送与区域配送,节约大量的土地租赁成本和高额的运输成本,进而减少人力成本。其次是合理化医药商业企业内部物流流程。其实有多大幅度的销售增长率是企业规模发展中可见的结果呢?而物流带来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帐;假定以目前的企业规模,如果想获取2%的利润率,那么销售额至少要翻一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基于高效的医药配送等物流优化,节约1%的物流成本可以说是近在咫尺,这样一来同样达到了销售额翻一翻的效果。所以尽管物流不是一个产生利润的环节,但是它扮演着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变化的重要角色。另外,从节约运行和运输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上讲也算得上是对保护地球的间接贡献。

记者:应该如何进行医药商业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涉及哪些技术和设备?

朱力:医药商业企业通常有几种不同的业态,如医药批发、医院/社区配送、医药连锁零售和3PL业务。每个业态的比重不同或者说企业的战略目标/投资规模不同等也决定了配送中心中采用的核心技术与设备的不同。这也是尽管医药商业企业很多,但各自的配送中心却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根据品种多、批量小的普遍特点,通常注重的是保管技术、拣选技术、复核技术和多订单、多区域货物的出货整合技术,而针对不同的技术需求也有多种多样的设备来满足。比如,托盘式/料箱式堆垛机常常在FIFO(先进先出)等管理基础上发挥着保管优势(图1,2),数字拣选系统DPS(图3)是针对拆零拣选的一种选择,计算机复核(图4)是校准过程中比较有效的环节,而自动集货和按订单/配送路径分别出库的机能往往由滑块式分拣机(图5)来实现。但不是所有的上述设备都适用于一个特定的医药企业配送中心,根据企业的运行模式来量身定做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实效。

记者:医药商业物流系统建设中主要有哪些技术难点?贵公司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朱力: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往往有以下几个难处理的环节:部分拆零药品缺乏条形码,同品规不同包装、需要出货验证和退货环节等。

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药品包装上条形码缺乏的问题。我们在超市购物时都对收银员扫描商品条形码的动作习以为常,但奇怪的是对于这么强调重要性的药品来说,我们国家许多药品的包装上却没有条形码!条形码技术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最经济的一种信息自动识别、自动采集的技术,但医药行业却在实施药品条形码化管理上大大落后于时代。资料显示。根据一项总样本数约为10000的药品抽样调查,约有30%的药品包装上没有条形码,其中5000多个处方药中有35%的品种没有条形码。2008年,国家药监部门推行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来识别药品的批号信息,即为每件药品赋予标识,每件产品的电子监管码唯一。实施“一件一码”。但据统计,在已批文的196273个药品中。进入电子监管范围的只有3422个“四大类”特殊监管药品,总比例只占到1.7%。这就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拆零拣选,特别是复核阶段产生了很大的困难。综观国内医药配送中心的现状,不难发现由此引起的复核人员/设备投入、复核效率极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库内事先贴码、按SKU投入拣货核对策略、实施与制造商信息共享文字识别等技术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拆零、复核的效率。

此外,面对上万种SKU和频繁的订单处理,如何有效解决药品种类繁多带来的存储与订单拣选难题也是一个着重点。这就要回到物流配送的原点,除了通常所讲的ABC分析之外,主要是以流程简洁流畅、作业内容分类明确、作业方式简单、需要思考的动作最少、行走路径最短等所谓“低级”思路来实现高效的存储和拣选。这也使设备的选定要给物流流程让路,也就是说,合理的做法是物流应该先行,不仅要先于建筑设计,还要先于物流设备选型。一些有效的做法是托盘、箱、零品分区存放,药品双补策略,拣选订单并发策略,设备合并订单策略等,用以缩短订单响应时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之一。在物流系统中,WMS就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要完成作业任务管理以及库存管理。在同样满足运作的基础上,一个成熟的WMS系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附加效率。

记者:在整个医药物流体系中,配送中心的地位极其重要。您认为在规划建设配送中心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哪些因素?

朱力:除了前面所讲的技术难点之外。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相关因素,比如配送中心定位问题、销售市场规范、订单截止时间、发货要求时间、库内人员调配等。医药配送中心的建设已经突破了内部物流优化的概念,尽管还没有涉及SCM整个物流链,但是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也成了规划中不得不考虑的要素。尤其要提的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变得越来越关键。

简单地讲,A容户向配送中心要货,药品

数量不多,但是要求马上送货。从配送中心的角度来看,这么少的物流量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浪费运输成本,实属低效的运作。但是如果不出货的话,A客户马上会说那我们向其他公司要货,以后也不从你这里进货了,配送中心有着失去客源的风险。所以发货要求的合理化成为每个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在物流系统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靠强行制度或命令方式不太符合中国的现状,而且许多医药商业企业也没有达到那样强势的地位。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增加对客户的服务,比如替客户掌握安全库存并及时补货;进一步的话管理客户的库存。再尝试取消客户存储仓库而由自己的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同时以低价获取上架业务等来提高配送效率并扩大赢利范围,最终取得双赢。

记者: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医药物流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哪些保证?

朱力:一个医药物流系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部分,一是客户的准确定位。一般客户都是在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要投入新的配送中心。已经运行了多年的经验使得客户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特点,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但是企业的发展方针又不是作业人员所能决定,这就要求决策层制定准确的战略方针,运行者提出现场的需求,两者的结合会使得新配送中心的定位和方向性更加清晰。另一个要素是要有丰富经验的系统集成商的参与。从前面的叙述看得出,好的医药配送系统不是设备的堆积,而是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就使系统的规划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一点正是经验丰富的系统集成商的优势所在。

记者:贵公司能为医药商业企业提供怎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国内有哪些典型客户?

第8篇

此次“北大系”强力共谋肿瘤医疗市场,对于近年来风起云涌的肿瘤医院投资热潮而言,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事件。

在经历了牙科、整形外科、妇儿科等专科投资热后,肿瘤专科开始成为医疗行业新的投资热点。各路资本或是悄悄进村,或是高调登场,开始了它们新的掘金与角逐之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资本对肿瘤专科医疗的追逐,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因。

肿瘤热投,影响的不仅是肿瘤医院的格局,其更可能成为影响中国医疗格局的支点。以此为发端,民营医疗或会以规模化、品牌化的姿态大举登上中国医疗的舞台。

资本热投

近年来的肿瘤专科医院投资热,几乎传导了各色资本及全国各区域。

2014年8月,天津市第一家民营肿瘤专科医院――天津捷希医院将正式开诊。至此,天津市公立的肿瘤医院“一统”该地区肿瘤疾病治疗的局面将一去不返。

天津捷希医院市场部赵女士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介绍,该医院由天津捷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是一家营利性的二级专科肿瘤医院,也是天津市社会办医重点项目。在政府的力促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该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专家门诊、双向转诊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豫东南的驻马店市,已经在该市两个县投资运营着两家综合性民营医院的张五成,2013年春天注册成立了驻马店市肿瘤医院。依靠前期的资金积累,他陆续完成了医院内、外科楼的建设,肿瘤相关科室的设置,专家的引进,设备的购置。

同处河南的洛阳市,在同年10月,在老城区举行了洛阳京都肿瘤医院的奠基仪式。这一被定位于三甲肿瘤专科的医院由河南小浪底实业和北京弘富盛金投资基金联合兴办,总投资约11亿元,一期设置床位500张,被媒体报道为豫西地区投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肿瘤专科医院。

而在西部地区的四川,也在同年的7月开业了其省内首家大型肿瘤私立专科医院――成都玛诗特肿瘤医院。该医院总投资2.3亿元,首期开放床位500张,二期开放床位至700张,集肿瘤诊疗、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

各种层面的境内民营资本,让近年来各种层级的肿瘤专科医院投资,变得前所未有的密集。

与此同时,境外的资本大鳄们也纷纷“抢滩”,面对中国大陆“到2018年健康产业8万亿的规模”,无论是合资还是独资,境外资本显然不可能错失肿瘤专科这一块市场,而投资金额巨大是它们“出手”的共同特征。

2013年第17届京港洽谈会上,香港JP环球投资公司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协议,将斥资30亿元在北京门头沟区进行“肿瘤组学平台”和“国际肿瘤医院”项目建设。

2013年冬天,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医疗合作成为中英高层对话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中英医疗合作的具体落地项目之一,12月2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孙晓阳与英国Sinophi(信诺)医疗健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西门、首席执行官汉夫・坎吉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建立一家拥有1000张病床的肿瘤医院。

资本激荡着每一个角落,肿瘤专科医疗投资浪潮席卷而来,大势已成。

上市公司的雄心壮志

在肿瘤医疗投资热潮中,上市公司无疑是一股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因为必须对外公告投资举措的原因,上市公司们谋划肿瘤医疗市场的“路线图”也最容易被外界看个清晰。

打造以“北大肿瘤”为品牌的全国最大肿瘤专科医疗网络,是“北大系”下几方强强合作,在7月9日的签约会上宣告的战略企图。

北大肿瘤医院宣传处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表示,北大肿瘤医院与北大医药、北大医疗合作,可以做到真正的强强联合。“同属北京大学旗下的几家单位合作也将会是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的最佳路径。”

而在这次合作中,上市公司“北大医药”在资本运作层面居于了主导的位置。“小步快跑,成熟一家做一家。”这是北大医药董事长李国军对“北大肿瘤”专科网络资本证券化战略的通俗化定位。“成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利润量上对上市公司有支持,二是医疗机构的业务要顺畅。

有关下一步的投资计划,李国军表示,合资公司正式注册后,北大医药作为股东之一,会对管理层提出具体的要求,针对具体的投资计划形成调研报告,同时针对各个投资方的意愿,“有步骤一步一步地来。”他还笑言:“我不可能一下子喊出来要收1000家,那是开玩笑的。”

北大医疗产业基金负责人林杨林向媒体透露,基金目前计划募集资金100亿,首期关闭了超过30个亿,会采取股权投资、加权投资包括控股投资等各种方式来投资以医院为核心的投资标的,会覆盖到医药、医疗器械等医疗服务产业链。

“北大肿瘤”品牌的全国最大专科网络,无疑是上市公司“北大医药”的笃志。北大肿瘤医院的管理经验、医师资源,北大医疗产业基金的资金,都将成为北大医药打通产业链,成就最大的肿瘤专科医疗网络的依托。

不同于北大医药计划主要通过收购来建立全国最大专科网络的战略,2009年在美国上市的泰和诚医疗,近年来却越加明晰了以自建医院为主导的战略。

2013年,泰和诚宣布了将以自建医院定为主导方向。在刚刚过去的6月,泰和诚医疗集团总裁兼CEO杨建宇更是透露了下一步将在北上广三地各建设一家高端肿瘤医院的战略计划。

上市公司复星医药,在肿瘤专科医疗市场上的投资步伐也令人侧目。2013年9月,复星医药成功牵手广州南洋肿瘤医院,业内公认后者是一家优质的医院。复星医药内部人士也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坦言,此项合作被公认为该公司PE部门的杰作。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6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2014年战略布局瞄准的是二三线城市肿瘤领域的专科医院和500张以上床位的综合性医院,未来在每个大城市收购的医院都将发展到千张床位。

难以满足的需求增长

资本对我国肿瘤专科医疗的追逐,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因。如果从供需的角度看,我国居民肿瘤发病率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巨大需求,当属肿瘤专科投资热潮的最大动因。

“从疾病谱来看,肿瘤现在是危害人类最重要的疾病,已经占到了第一位。”北大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日前表示。

据介绍,肿瘤发病的内因包括免疫功能的影响、内分泌紊乱的影响、遗传因素、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内因中,除遗传因素外,另外几项均深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而遗传因素,只体现在了5%的病例之中。

环境的恶化促生了恶性肿瘤。我国环保部门不定期公告显示,水污染、空气污染有恶化趋势,形势严峻。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而高速的经济发展伴随有人民的健康危机。资料显示,世界上每年新发肿瘤80%集中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约为200/100000,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死因。

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在220万以上,在治患者600万以上,死亡患者人数超过160万,肿瘤的医疗费用年平均1500亿以上。而肿瘤发病率每年还在以3%~5%的速度增长,预计2015年,我国肿瘤医院诊疗人次将超过2亿人次,住院人数将接近1千万人次。

除了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内生需求,肿瘤疾病治疗模式的变化更是让这一市场成倍的放大。专家表示,肿瘤的治疗正在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肿瘤的治疗正在表现出慢病的趋势。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医疗市场。因为相比其他病症,人们更愿意或者更舍得为了治疗肿瘤而花钱,治疗肿瘤也更需要花钱。

相较于民众巨大的肿瘤治疗需求,当前我国肿瘤医疗供给则显得相对不足。据统计,2013年全年,我国肿瘤医院诊疗人次相比上年的增幅是43.3%,而医院的增幅仅为6.2%。

以民营医院为例,2014年一季度末,民营医院数量为11514家,肿瘤专科医院在其中仅排名第5。目前民营医院涉及的多为专科医院,且以整形美容专科医院、妇产科专科医院、口腔专科医院、眼科专科医院、骨科专科医院等几类为主,肿瘤医院占的比重较小。

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公立肿瘤专科医院同样也有着总量供给不足、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如温州市卫生局局长程锦国曾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介绍,温州肿瘤病多发,但相关医疗服务却薄弱,患者多“颠沛”前往上海就医。为解决这一问题,温州市卫生局正在与大型医药国企洽谈成立温州市肿瘤医院的合作计划。

其实,温州曾也有过公立的肿瘤医院。据了解,浙江省最早成立的两家公立肿瘤医院中,就包括原温州市肿瘤医院,非典之后,这家医院被市中心医院兼并。之后种种原因,肿瘤专科逐步萎缩,如今治疗能力相当有限。

高投入下的丰厚回报

在毕马威中国医疗企业融资服务专家江立勤看来,2013年11月,凤凰医疗公开招股结果,公开发售大幅超额认购533倍,这让所有资本看到了投资医疗服务领域的高市盈率。一时间,这个领域收获了万千资本的瞩目。

相比体检、妇产等其他类别的专科类别,虽然肿瘤医院前期投资较大,灵活性不够,但进入运营期后,现金流比较稳定。

在独立主导投资三家肿瘤医院之前,汪强在上海仁济医疗集团任副总,在医院投资方面经验丰富。他在回复《中国医院院长》杂志有关投资肿瘤专科医院的偏好时说:“相比较其他专科及综合性医院,肿瘤专科这一块,投入的资本更能沉淀下来。”这意味着,资本投入后可以更持续地回报投资人。

天津医科大学一位长期关注肿瘤专科的教授,对《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表示:“肿瘤专科医院确实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领域,但高投入的同时,回报也是极高的。” 专业机构的调查显示,在各类型专科医院中,肿瘤医院平均利润最高,平均收入位列第二,仅次于儿童医院。

这位教授还表示,从医务人员收入的角度看,在一个中等规模城市,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肿瘤专科的医务人员,年平均收入都在十万以上。这是其他专科是难以实现的。

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末,一例乳腺癌,从检查到手术到术后痊愈,患者的医疗费用大致在2000元;而当前,同样是乳腺癌,患者的医疗费用最少是10万元。

“这与肿瘤治愈的周期长有关,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患者自付的项目比较多,这也是费用下不来的原因。”他总结说,“肿瘤相关疾病,在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花费差距并不大。”

“肿瘤治疗领域,一些进口药品、昂贵的检诊项目、高难度手术的费用,目前确实在患者自付范围。”天津肿瘤医院一位科主任也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证实了这一现状。他认为,这与医保经办机构未能综合考虑药品的疗效,而过分注重药品价格有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限制有关。

“一些药品尽管便宜,但我们医生知道疗效有限。而且在目前药占比的限制下,我们只能建议患者在医院以外的渠道购买某些昂贵但确实有效的药。”这位科主任期待医保药品目录能更多征求医生的意见,否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利益。

打通产业的企业谋划

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的各大药企,凭借最灵敏的嗅觉,开启民营医院投资或并购的先例。由于他们在医药产业链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备更犀利的投资眼光。

作为业内资深的医药上市公司,复星医药在肿瘤专科医院的战略布局中抢占制高点的底气在于,在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领域具备的经验与优势。

大量肿瘤靶向药物陆续在复星的生产线上诞生。结合收入囊中的肿瘤专科医院的运营,复星医药开始着手节省用药成本,以期形成了规模效应。

陈启宇说:“在费用方面,常规的一个疗程下来需要10万左右,但我自己有药,能满足3000人的用药需求,可以把用药成本砍掉一半,3000人的费用降到5万也好。”

希望通过收购肿瘤医院来打通自身产业链的药企并不少。2012年,恒康医疗获得美国Apexigen公司抗癌药技术许可,同时达成商业化合作。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产业优势,恒康医疗在国内展开了对肿瘤医院的大肆收购。在收购肿瘤专科医院的战略上,恒康医疗朱锦表示,会选择公司总部所在中西部地区肿瘤专科医院进行投资。他解释说:“毕竟这样的医院运营起来相对简单,可以避开公立三甲综合医院直接竞争。”

同样,对于上市公司“北大医药”来说,也是寄望于做完整的产业链来提高效能。

“北大系”的此次合作,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将体现在,几方将共同设定合资公司,依托北大医疗现有的产业布局,拟在肿瘤预防、肿瘤筛查、医药研发、医疗保险、设备租赁、药品配送、消毒洗涤等方便开展合作。

北大医药在打造肿瘤药物特色生产线方面成绩突出。现公司已有进入临床二、三期研究的全球首创抗肿瘤药物,四款抗肿瘤辅助用药已经上市销售,在研的抗肿瘤仿制药有十余款。此前收购一体医疗,业界认为将加速北大医药打开抗肿瘤药的销售渠道。同时,一体医疗的肿瘤治疗服务平台,将助力北大医药打造肿瘤治疗全产业链。

除了药企,众多医疗设备企业也希望通过收购或建立肿瘤专科医院来完善自身产业链条。综观投资肿瘤专科医院的企业,如仁济医疗、泰和诚、天津信康、天津希捷等都具备相关设备研发、生产或租赁的背景。

设备背后的资本重量

肿瘤的治疗对影像检测、放射治疗设备的依赖性较高,这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投入。然而不少“财大气粗”的资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凭借着投入巨资购置最新设备,民营肿瘤医院可以构建起对于公立肿瘤专科医院的相对竞争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山东万杰医院从瑞典医科达AB公司引进了两台当时全球范围内顶尖的医用设备B型伽马刀,在业界率先启动了伽马刀医疗运营。由此,这家地处齐鲁腹地山村的医院,在当时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就医者,写就了医疗行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奇一幕。

如今,泰和诚医疗也同样希望“复制”出相似的成功路线图。2013年底,泰和诚通过收购美国首屈一指的肿瘤医院MD安德森质子中心管理公司的少数股权,间接持有19.98%的股权,成为该中心的第二大股东,获得先进质子治疗技术的准入券。

今年6月,泰和诚医疗向媒体透露,他们将引进该中心所研发的低副作用的质子治疗设备,这样的设备,每台的价格在4亿到5亿元之间。

尽管有放疗科专家对类似设备的投入与收益比表示质疑,但对于人才、品牌相对匮乏的民营肿瘤医疗机构而言,这却是它们赖以成功的重要利器。即使如医生张五成投资建成的驻马店肿瘤专科医院,设备的花费也占了总投入的三分之二。

天津信康医疗器械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汪强,已经在三座省会城市并购、改制成立了三家肿瘤专科医院。他表示,房产投资排除在外,一家专科肿瘤医院的投资大致在5000万,而其他的专科则只需要2000万至3000万。这一说法获得了天津肿瘤医院一位科主任的证实,他坦言:“多出的2000万至3000万元的投入绝大部分体现在了设备上。”

资金无疑铸成了肿瘤专科医院的一大投资壁垒,这样的壁垒让不少资本不敢轻易涉足,但也让不少资本趋之若鹜。正如一位国药控股高层所言,“恰是由于壁垒的存在,才孕育出更大的投资空间。显然,肿瘤医院的投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专科医院。”

投资须知

7月6日,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投融资主题论坛上,温州康宁医院院长管伟立直呼:“民营医院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正是为了缓解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新医改启动后,政府不同层面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加快社会资本办医。一系列“落地”的政策,使得民营医院的院长们感受到了属于民营医院“真正的春天”。

中国的肿瘤专科医院发展前景良好,除了政策因素,更得益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强劲的需求。这是投资领域、医疗服务专业领域形成的共识。

毕马威中国医疗企业融资服务专家江立勤认为,目前肿瘤专科医院的投资热,是医疗服务市场需求驱使的,尚在理性范围内。但他提醒,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目前在整个医疗服务中仍处于参与的地位,一部分原因在于制度、法律方面的关键问题未能厘清。

200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中提出,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之后中央一系列文件出台后,地方的配套政策就区分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制造了一些“玻璃门”。

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地方陆续出台了跟进意见,内容包括价格、税收、土地政策、医保定点等方面的鼓励细则。但在与公立医院实施相同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公用支出标准上,有些省市的政策则区分了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优惠仅予以后者。

众所周知,非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按国家相关规定,免缴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但所得利润不得用于分红,只能用于改善医疗条件、扩大经营规模。

江立勤坦言,这种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的运营与资本的运作实际上是不对接的,这会带来许多法律、财务管理上的问题。

广东省卫生厅前副厅长廖新波曾经谈到,目前民营医院的注销、转让、兼并、拆分的手续和要求仍不明确,没有正常的退出机制。

有媒体指出,2014年以来,专科医院受到越来越多PE机构的关注。但事实证明,在现行体制下运行,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很少,这就直接堵死了PE惯常的上市和并购两种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