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政治生活与哲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志愿者活动的内涵
“志愿者”指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和自己的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1】。
志愿者行为本质是在主体自我选择基础上的利他行为,具有民间性、自治性、独立性的特点。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高校中开展志愿者活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归宿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基础,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前沿,通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与志愿者精神有着广泛的契合,志愿者活动是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在丰富、补充和完善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2】。
1、志愿者活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论认知,仅仅通过书本和教导所传授的思想政治内容仅仅浮于表面,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的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其次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思的磨练,只有经得过磨练、耐得过考验的人才能使个人思想意思逐步走向成熟,实践是对个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打磨和萃取;第三坚持参与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规范持续的志愿者活动能够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逐步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志愿者活动中,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的优良品格【3】。
2、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志愿者活动的核心是奉献精神、友爱精神和互助精神,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当前大学生已经步入了90后的时代,他们有活力、思想活跃,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缺点,例如动手能力差、不能吃苦,自律性差,有些同学非常的自我,缺乏友爱互助的精神,同时对社会的认识不足。而这些缺点在日常的大学教学中很难被发现和改正,而通过宣传和倡导志愿者活动,为同学搭建一个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并逐步走向成熟。
三、志愿者活动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1、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建立科学长效的志愿者活动管理体系
很多志愿者活动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例如照顾孤寡老人或者对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或教育救助等,需要志愿者长期的对被帮助人群进行跟踪和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志愿者活动管理体系,不能急功近利,要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在活动伊始就了解志愿者活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要让志愿者在活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并实现精神层次的升华,同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激励,只有长期持续的志愿者活动才能真正的达到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目的,被动的、急功近利的志愿者活动不断不能实现活动的初衷,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影响【4】。
2、与大学生专业及就业相结合,在志愿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志愿者活动的类型很多,种类不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是要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展,要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志愿者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的提供志愿者服务,另一方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拥有了一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这将有益于志愿者未来的就业工作。
3、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分享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实践,它是以奉献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也不是一个的活动,它提倡的是一种互助精神的传递。因此在志愿者活动中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让参与者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个人的思想收获,通过分享来感染人、教育人,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最有青春活力的团体,同时大学四年也是他们走向社会,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奉献互助的精神,将志愿者活动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实现对广大高校学生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闪茜菁,戴卫义.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48-49
[2]奥运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2 月增刊2 总第175 期
【关键词】 生活事件刺激;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或其中两种)的疾病,个体患有糖尿病或是糖耐量不足。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大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常陷于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诸如敌对,抑郁,焦虑,纠结,愤懑,烦躁等。而精神心理问题在社会愈加发达的背景下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人们也因此更加关注对他们的精神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经常显现出来的。这篇文章提出了攻克在临床上预防以及治疗代谢综合征科学的方法。1 对象的选择和方法的采用
1.1 2005年3-9月份,我们随机抽取从27到48岁之间的45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别来自新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医院女男女比例247:203。对照组为从20到63岁之间的正常职员群体,分别来自乌鲁木齐市各个环保部门,中小学校,医院,银行,男女比例250:207。
1.2 选用标准
1.2.1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建议的诊断标准 选用对象①血糖含量超过6.1mmol/L(空腹情况);②血糖超过7.8mmol/L(餐后)。同时有以下三项中的两项的:①血糖超过140/90mmolHg;②血甘油三酯>1.7mmol/L(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肾脏疾病以及肿瘤疾病的人员;②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人员;③长期饮食上脂类摄入量较高的病人;摄入胰岛素对抗激素,抑制或对抗胰岛素的药物的患者;④患有动脉硬化、肝硬化以及阻塞性黄疸的人群。
1.3 选取方案
1.3.1 问卷 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我们采取“生活事件量表”的方法。生活事件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正性事件:某类生活事件可以在客观或者主观体验上能够积极地对个体造成影响,我们称之为正性事件。②负性事件:某类生活事件可以在客观或者主观体验上能够消极地对个体造成影响,我们称之为负性事件。我们通过刺激量分值的大小来判定正负性事件对人们精神心理的的影响情况。个体能承受的精神压力大小通过生活事件总量(及正性事件刺激量与负性事件刺激量之和)来判定。
1.3.2 实验定性检测 测定男女比例140:110的250名患者空腹时血糖、血脂代谢生化指标。
1.3.3 控制质量 为了检验可靠性,正式试验前应有预实验。同时调查应统一方法,问卷及时收回。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脚步日益加快,人们受日常工作学习压力也日益增加。精神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而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刺激又是影响人们精神心理的首要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正负性刺激量以及刺激总量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均高于正常人,说明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易受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刺激的影响而产生较多的心理压力。
另外,我们发现生活事件刺激量与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说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异常是受生活事件对他们心理上刺激影响的。综上可得出结论,生活事件更容易刺激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对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造成影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参考文献
[1] 祝之明.代谢综合征—病因探索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7.
[2] Landsbergis PA,Schnall PL,Pickering TG,et al.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mong men in relation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train and blood pressure[J].Scand J Work EnvironHealth,2003,29(3):206-215.
[3] 刘英宝,任南,杨华,等.职业紧张与高血压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1):16-18.
[4] Ramey S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the perception of general health among mal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encouraging behavioral change[J].Aaohn J,2003,51(5):219-226.
[5] 刘英宝,徐凤,任南,等.职业紧张与冠心病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2):80-81.
从政治哲学的概念构成角度看,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是“政治的哲学”,而不是“关于政治的哲学”(philosophy of politics),因而主要是一种“元政治学”,而不是以探究政治知识为要务的政治认识论。但这种元政治学并非纯然的形而上规定,因为试图通过确认自然本原而理解整个世界的努力永无止境,而通过社会本原把握整个世界不失为实践之思,苏格拉底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哲学的“第二次旅行”,从对完整世界的理解转换为目的性的追求,使政治哲学成为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实践哲学,成为有别于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鉴于这种哲学的现实指向及其对人性与公共生活原则的普遍涉猎,对其作过于明确和有限的理论“规定”将降低其实践性,也难以使之如其所是。为此,对政治哲学的“规定”应当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并对现实政治变迁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因而是动态的。
作为以哲学方式展开的政治研究,政治哲学兼顾理性建构与实证考察,因而是贯穿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索。它重视对人性及其现实性的追问,致力于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理想,在缜密考量社会现实的同时论证政治理想的公共合法性根据,并诉求更好的乃至最好的政治秩序的建构,确认理想政治生活的价值向度,从而提出了超越当下现实境遇的可能性。这种元政治学因而立足当代、指向现实,它引导现实政治的走向并反映政治发展的轨迹,力图将面对现存世界的政治理想转换为一种全新的现实格局。政治哲学当然力图体现高端的学术水准,但刻意纯化政治哲学的学术性无益于其实现自身的功能,所以对政治哲学的规定归根结底应在基于历史的实践语境中生成。
从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看,人皆有政治性,举凡与人的政治生活相关的内在本质问题皆为政治哲学所关注,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颇为宽泛,不宜对其作过于明确的边界限定。以现实的人即市民社会成员为核心,以人的公共政治生活范围为半径,可以大致划定政治哲学的研究圆周。这个圆周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古希腊诸哲的城邦之思表明当时公共生活的大致范围,及至现代社会,国家成为最集中典型的公共存在样态,所以是政治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政治哲学家的基本研究理路表现为,论证何为更好的乃至最好的国家,从公共理性层面规约国家权力,探讨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自由与平等诸原则,为理想国家的合法性辩护,实质在于论证人类理想的政治共同体应当呈现为何种公共生活形态。
现实的人对公共生活均有所期许,而只有将个人的愿望变成共同的理想,才能实现政治观念的现实化。塑造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社会治理原则,需要达成基于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因而研究法的本质和权利问题是政治哲学的应有之义。法哲学、国家哲学抑或权利哲学没有过多独立于政治哲学之外的内容,命名的差异源于历史传统,作为现代学术概念的政治哲学广受关注实乃英语学界的贡献。这些研究需要回答如何公正地分配社会公共物品,如何构建符合所有人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愿望的分配原则等问题。为此应深刻地理解人性及其现实性,确认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们的当下愿望及其利益诉求,归纳政治共同体的存在样态及其价值原则的正当性,倡导政治共同体的“善”,进而确立正义的价值规范。
从政治哲学的致思方式角度看,在特定情境中作理性论证是其主要工作方式,尽管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自己的意见洞穴中理解政治生活,但当今任何有价值的政治思考几乎都要重视对政治哲学的关键话语作现代意义上规范的(normative)语言分析,将规律性研究融入规范性研究中去。基于规律性研究的宏大叙事无疑仍有意义在焉,因为人类生活的公共精神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实乃政治哲学的要义,但确认这种要义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如何对象化则凸显了规范研究不可替代的价值。概言之,论证符合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及其现实可能性,寻求符合所有人利益和需求的道德根据和理由,体现了政治哲学重要的致思理路。
政治哲学的规范论证不仅依赖于技术合理性的逻辑必然性证明,也需要基于道德合理性的目的论证明,完美的形式演绎固然可以确认正义准则,但政治哲学的规范论证还要考虑这些准则实现的历史条件,使之符合人们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道德原则。政治哲学的论证不仅体现为公共性政治理念的哲学证成,而且包括对理想政治共同体的哲学建构以及对公共权力正当性和有限性的理解。这种论证的价值立场固然力图摆脱偏好,但强调道德无涉的政治价值显然缺乏足够的正当性支撑,而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当然也需要道德和法律基础。
政治哲学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在为“人应当如何更好地生活”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共同体”之类恒久的问题做出富有时代感的回答,而且要面对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与人的政治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实,对政治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往往要通过对具体时代条件下一系列现实政治问题的回答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答案。解析这些问题既要考量与每个政治生活成员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也有探究对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的论证,这些论证与结论直接关涉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如何做出真正的选择。
解析政治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重要的在于探讨符合正义原则的分配问题,而对公共物品的分配包括物质利益(material goods)和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两个维度。它们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平衡自由权利、道德义务与社会平等诸原则直接相关。如今。“我们仍有足够的余地讨论:在更宏大的平等的名义下,我们应当牺牲多少经济自由;或者为了加强自己生活于其问的社群的和谐,我们应当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个人自由”。这些探讨既涉及对公共事务内在实质的合法性界定,也包括对具体政治问题呈现程度的正当性确认。
关于物质利益的分配,主要探讨应当如何分配社会财富,以及应当如何平等地对待社会不同阶层的受惠者。政治哲学家不仅质疑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而且经过缜密的论证,提出新的利益分配应当遵循的政治原则。例如,关于是否应当为“最小受惠者”提供最大的利益这个与社会平等与自由权利相关的实际问题,就为当代政治哲学家广泛争论。关于政治权力的分配,则涉及谁应当拥有以及如何约束公共权力的问题。柏拉图对“哲学王”的设定实则指出,政治权力的持有者应当具有理性判断重大问题走向并及时做出政治选择的哲学素养,而我们之所以要约束公共权力,是要避免公共权力滥用对个人权利的伤害。为此,要考虑政治制度的选择、建构及其实际运作,从而为人们服从公共权力提供正当性根据。
探究对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涉及一系列指向人生幸福与社会完善的道德论证,目的是寻找适应共同体良序运行与个人自由发展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对道德原则的探究不同于伦理学对个人的“善”的追问,而指向政治共同体的“善”。这些原则得到强制实施是否正当,当然也需要符合实际的论证,以免妨碍个人按其合理的意志活动的自由。对民主的本质及其呈现方式的探讨因而理所当然,由于个人未必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所以民主的公意并不必然是合理的政治选择,“苏格拉底之死”无疑反映了公意的限度,提示人们反思政治参与者的意见是否正确或是否有足够的价值,从而实现“政治哲学的生”,政治哲学家的重要使命恰在引导公众提升政治素养,使之理性表达意见以促进公共决策的制定。
政治哲学家在反思民主限度的同时,普遍倡导“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治理原则,使人们对自由权利有充分的认识。如果面对不合理的政治境况保持沉默,实际上等于将政治参与权转让他人,并认同政治决策的结果。政治哲学家并不力图将某种政治观念强加于人,而启发人们在反思中做出选择,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当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使人们艰于生存的时候,富有启发性的政治哲学论著将引领人们投入摆脱困苦的解放实践。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言,“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处境的启蒙可以激起人们变革社会的勇气,由此引发的社会革命实乃实现政治哲学社会功能的明证。
尽管充分汲取以往时代的政治经验与思想资源,政治哲学的反思与论证均指向当代,从而体现了强烈的当代性。政治哲学的当代性从古有之,于今亦然。“当21世纪开始,新的人文环境出现了,来自过去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的相关性可能变弱了,因为人类面对的境况与过去时代的人的条件相比是如此新异。……由于人文环境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应当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改变,但这个问题会持续下去。”理解政治哲学的“规定”固然要贯穿历史而抵达根本,但把握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即其当代呈现样态及其对当代人意味着什么,不失为确认政治哲学意旨的切近路径。
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呈现了政治哲学史上列位思想巨擘为人类开启的政治观念图景的时代精神,当代政治哲学家引人注目的观念创新无疑承载着政治思想的历史积淀,对以往政治哲学经典的重新解读也旨在还原思想原像的同时为回答当代政治问题提供借鉴。政治哲学的公信力并非体现在引证政治思想史的权威而宣示某项真理,而表现为在更深刻、更理性、更富有道德感的论证中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紧迫政治问题。因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各种观念虽然映现出古典政治哲学的影子,但其立足当代的问题意识足以表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当代政治哲学流派纷呈,关注的问题域颇为多样,但重要论证几乎都是围绕“正义”问题展开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功利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均有各自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及其论证几乎均可在“正义”论域中对话。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首要价值,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各种政治哲学流派的思想家关于正义原则的商榷实则谋求达成缩小乃至消弭分歧的政治价值共识。为此需要深刻反思“何谓正义?谁之正义”。所以,正义论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典型样态。关于正义原则的规范论证要提供为绝大多数人乃至所有人接受或满足绝大多数人乃至所有人利益的足够的道德理由.诉诸基于常识并为民众掌握的公共理性,进而达成促进共同体完善的重叠共识。
关于正义的论证方式有很多种,因而罗尔斯将其代表作称为“一种正义论”,其中多数论证源自某种基于社会契约的假设,由此演绎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政治制度。其他论证也各有价值,例如,马克思反对在某种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寻求完美的正义,而重视在基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实现实质正义。他指出黑格尔法哲学辩护式的理论危险,而以批判当下的姿态确认理想政治的理论可能性与现实可行性。马克思对抽象正义原则的批判富有现实关怀,但从其批判理路中也可以归纳出可资深入分析的正义原则,特别是这种原则超越了政治哲学对单个政治共同体的适用性,可谓全球正义研究的开拓者。
公民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提供确立公民政治的价值规范、价值评价的原则, 这些基本的原则通常是: 民主、自由、平等、人格、权威、理性、秩序、公正、美德、人权、法治等,它们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形态下会有不同的现实表现和价值倾向, 即使在同一政治制度形态下, 公民政治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特色内容和价值诉求重点。
公民政治哲学不仅要提供确立公民政治价值规范和评价的原则, 还要探讨这些原则在公民政治的运行过程中所实现的生活状态的意义、模式、目的和理想问题,即公民的政治生活方式问题。基于这些原则基础上的政治生活方式, 既可能是一种融合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的、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辩护的知识体系的范式, 是实证性的;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意义进行反思、对公民政治生活的信念和信仰进行追问的评价体系的范式,是规范性的。二者都是公民政治哲学的内容,前者是对公民的现实政治生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问题进行论证, 后者是对公民的理想政治生活秩序的理论构建。二者并行不悖,在特定的社会政治体系中, 谁成为某个时期的公民政治哲学的倾向性主题取决于该社会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给公民政治生活在经验、思想和信仰诸方面的空间性,一般来说, 遮蔽和限制性的空间会导致倾向于对理想范式的憧憬和对现实形态的批判, 舒展和开放性的空间会产生倾向于对现实模式的辩护和维持。但无论出现何种倾向, 公民政治哲学都是对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反思或解构。
哈贝马斯( JHabermas,1929- )是法兰克福学派后期最着名的理论家,也是西方新的主要代表。其公民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交往行为理》(1981)、《对话伦理学解说(1992)》以及《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1992)等着述中。
哈贝马斯公民政治哲学的起点是通过对现代民主模式的分析而确立其交往行动与理性理论。哈贝马斯认为, 现今的民主模式无外乎有与自由主义政体相匹配的自由主义模式、与传统政体( 共和制) 相匹配的社群主义模式、与社会民主政体相匹配的交往与对话理论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与社会的四个领域也紧密地联系着: 自由主义模式对应于私人领域和市场领域,社群主义模式对应于国家领域, 而只有他提出的交往与对话理论模式才真正地对应于公共领域。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核心部分,包括各种福利性、公益性和宗教性的志愿社团,自助团体,公共媒体,医疗保健、教育及科研单位,工会联合会、雇主联合会等社会运动。他所说的公民社会不同于黑格尔、马克思所侧重的从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社会中所出现的非国家影响领域(通常理解为“市民社会”),而是表示国家领域、由志愿组织组成的公众领域以及涉及私营企业和工会的市场领域这三者之间的一种有活力的和相互作出反应的公开对话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这一概念可适用于所有的在国家和家庭之间存在着社会生活领域的国家,“公共领域是舆论于其中形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是一个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的社会活动领域, 它是在每一次谈话中形成的”。“公共领域最好被描述为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像整个生活世界一样,公共领域也是通过交往行动——对于这种行动来说,掌握自然语言就足够了——而得到再生产的;它是适合于日常交往语言所具有的普遍可理解性。”
这样的公共领域(或称公民社会)的特点是:第一,是以现代公民的产生作为基本前提的, 这样的公民自由权利,能够对“一般性利益问题”自愿展开讨论而没有政治的强迫。第二,是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成员的参与而不断扩展,对话空间是开放的, 也是拓展的。第三, 不管公民们的政治见解如何,公共领域都容许所有的人有机会确定新的意义,怀疑、改革和废除已有的传统,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公共生活,即“公共领域也是通过交往行动而得到再生产的”。第四,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以及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其核心就是把公民的集体共识与公民之间的积极互动作为公共意见的引领,其作用则是要调节公民、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形成和谐交往的第三空间,避免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直接的冲突。也就是说,自由的、理性的和批判性的讨论是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地理解, 所谓“自由的”是指公民讨论公共事务的空间必须不受胁迫和从属等级这一类不平等关系的干扰,不受来自政治强权、市场和传统观念的干扰;所谓“理性的”是指交往中的理性,而不是意识哲学中的理性,不是自由理性而是主体间理性,理性不再是自我封闭的主体对自然的控制手段,而成为一种克服偏见、向其他主体敞开的交际通道。
在这样的主体间理性和共识伦理基础上建立的公民政治,是真正的现代民主。哈贝马斯在这里更多地是把民主看作一种对待争论、协调公民集体行动的一般方式,而不仅仅是某种程序。这种理性权威涉及的是法,尤其是宪法, 是公民由对宪法的认同而形成的共同身份感(普遍的公民性) 以及集体一致性( 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哈贝马斯由此对其公民政治哲学的核心支撑——人民理论进行了历史追溯和重构。他认为,近代以来由卢梭、康德等人完善起来的人民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卢梭式的人民建构的是一个同质的伦理共同体,而在不存在基本信仰同质性的现代性社会中是无法建构起来的;卢梭式的民主是公意强制之下的民主,而非“公众舆论的民主”;同样,康德的人民理论所赖以奠基的公民自我立法观念被归结为自然法意义上的单个人的道德自我立法,而道德立法者并不等同于现代性社会中作为法律承受者而同时被赋予创制法律的主体。总而言之,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的人民理论都是建立在主体理性基础上的,是基于对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离的假定基础上的,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体的互为主体间性以及由于相互交往形成的交往理性。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是凭借语言、互为主体性的意义世界, 人民的实现事实上是一个公民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商谈进行的政治意见形成和政治意志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成为了建立在商谈伦理学基础之上的话语民主, 成为了体现于一系列交往预设和程序安排中的程序民主。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课堂 教学探究
高中政治课堂回归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能够更早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通过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期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加政治课的魅力。
一、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即教育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琐事为切入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学习、深化教材,将在教材中学习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要立足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在政治中讲日常生活的事例,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学到的政治知识来解决。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点
教育改革之后,所提倡的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包括几个基本特点: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点,教育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使政治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点是经过前人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提取了人类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的精华。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生活出现的问题相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感受到政治来源于生活。
3.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短剧、小品、辩论等方式,以缓解高中学生学习紧张的压力感,要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政治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体会政治课堂的魅力。
三、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政治课教学中提倡生活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新课标改革之前,高中政治教材较多的偏重于对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其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不易接受,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学习提倡生活化,教师过多的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顺应了新课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重点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把理论知识正确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将政治服务于生活,正确运用所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这也合乎顺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3.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中政治生活化的课堂方式新颖独特,多种多样。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不一样,对知识的需求状况也不一样,生活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培养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方式既能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需求,也能考虑到其他学生想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要想在社会中立足所必须知道的经济常识和法律道德等,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结
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顺应了新课改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培养,能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政治,使教师更轻松的教学,达到双方互益的效果。因此,将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做到在生活中学政治,将政治运用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郑在深. 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农村教育,2006(3).
[2]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8卷[C].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3] 刘世兵. 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6(1).
[4] 陈慧.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
1.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书本与练习题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许多同学包括部分老师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就颠倒了两者的位置。因为各种资料习题泛滥,老师强调学生要多做题,学生急功近利深陷茫茫题海之中做了很多题,忙的不可开交,老师也讲了很多题,结果学生基本的课本知识要么不清楚,要么深陷知识的迷宫,知识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从而在高考的战场上吃败仗。正确的做法应是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做一定量的练习。因为无论是教纲、考纲,还是林林总总的复习资料、高考习题,都是紧紧围绕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展开的。高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课本知识。课本就是我们学习之“本”,习题就是“标”如果忽视课本知识,只专注于习题,那就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不是事半功倍。只有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再做适量的练习题,提高答题技巧和能力,才能在高考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 政治学科知识本身枯燥、乏味,高三政治复习更是如此 不要一味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复习,忽视教学艺术的运用。相反,恰当的教学艺术运用会使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里结合课堂实践仅举一例:运用“注意”添亮点。心理学中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政治教学中可结合课堂情况巧妙运用。例如:我在讲授哲学“意识的本质”中关于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语言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时,一位同学走了神,我便叫了这位同学的名字,这位同学立马站了起来,所有学生也都看着这位同学。然后我说这就是由语言刺激引起的反射形成的意识……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注意力也都集中到了我的课堂中来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以知识体系和模块的构建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政治学科的知识表面上看是零散的,实际上仔细研究它们都是有联系成体系的。我们复习时只有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每个知识点放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掌握时,才能形成一个清晰、明了、完整的知识网,从而形成对这个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完整准确的理解。从而才能把“厚书”变“薄”把“薄书”再变“厚”。做到对知识的收放自如,灵活运用。例如,政治生活我们可以根据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这一原理,可建立起整个政治生活的知识网络:
这就使我们可以把整个政治生活知识从“一点”(国体与政体)出发形成“7条线”( 7个模块),把“厚书”变“薄书”。然后又可以顺着7条线索把每个点上的知识填充进去形成知识面,从而又把“薄书”变“厚书”。就在这样的收放中做到全面、准确、简单且系统地了掌握知识。而在这一大体系中,如对第5个模块国家机关:政府的知识可归纳为8大点: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权力(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与公民关系,作用,权威等。经过归纳,我们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关于政府的完整知识。在考试中,我们遇到考察关于政府的问题就可以用这8点去分析作答了。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知识的“不变”应对考试(材料)的“万变”,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一、适度的时间
政治学科的高考内容包括四个必修和选修内容《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三个专题。从历年高考中各个模块所占的分值来看:所占分值最多的是《生活与哲学》和《经济生活》,其次是《政治生活》,分值最少的是《文化生活》。以只进行一轮复习作计划,复习时间大概有110天(每天有1节课),各个模块复习时间的分配上大概是这样:《生活与哲学》和《经济生活》最多,共可以安排65天;其次是《政治生活》(选修的内容可以穿插到其中),可以安排20天;安排时间最少的应是《文化生活》,可以安排15天,剩下的10天时间作为机动时间。
二、适度的内容
因为复习时间有限,所以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也要适度。作为教师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研究学习高考考纲,并且要从近5年的高考题中分类归纳出高频考点和低频考点及那些5年都不曾考过的考点。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复习内容就可以做出取舍,高频考点肯定要高度关注,低频考点适当关注,对于那些几年内都不曾考的内容要简单处理,如2012年之前的政治高考题里就从来不曾出现过计算题,就没必要花时间去复习。选修内容《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三个专题之所以安排穿插在《政治生活》中,是因为其与《政治生活》中的内容是相联的,不必用过多的时间去复习。因为在高考题中其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者就是选择题四个选项中的一项,学生完全可以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适度的讲解
在前面提到对复习内容的选择要适度,其实在所选内容的讲解深浅上也要遵循适度原则。因为艺术生高考的文化分数要求不像普通类文化考生的要求那么高,在一般情况下(即学生各学科之间相对比较平衡,没有严重的偏科情况,有则别当别论),从高考的分数要求来讲,在政治这一学科要求艺术考生能把基础分拿到就算完成任务了,大概在55分―60分之间,所以在对复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形:对于比较基础且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习题检查学生,能通过则不必过多讲解,可一笔带过就行,不必用太多的时间;对于高频考点中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可以通过较详细的讲解并结合练习来完成;高频考点中难度高且不容易理解的可以作简单化的处理;低频考点中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可以适当的放弃。后两种情形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基于艺术生的高考分数要求没那么高和艺术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且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作出的选择。
[关键词]高中体育班 政治课教学 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38
我校作为兰州市的体育示范校,体育特长班学生一直是我校的骄傲。他们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运动员之路打下了基础。正是这些赛场上的明日之星却在我们思想政治课上表现得差强人意。高中体育特长班的学生虽然专业竞技水平高,大赛经验丰富,但普遍对于政治课抱有畏难情绪。他们观念新、思维活、动手能力强,在政治课堂上对生活化的内容反应迅速,但对知识性、系统性的内容缺乏耐心,甚至理解上也产生困难。
如何提高体育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笔者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问题。特别是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基本都排在早上第一节,正是在大强度的体育训练之后,这时学生身体疲乏、精神困倦,只有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顺利开展教学,这就使得课程的有效导入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高中体育班政治课的不同导入方式的研究,笔者逐步摸索出适合体育班学生的导入方式。这些方式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利于提升体育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模拟政治生活场景
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内容相对于必修一来说理论性的内容要更多一些,涉及公民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国家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体育班学生在初次接触本册内容的时候,觉得理解相对困难,而且政治生活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笔者专门设计了模拟政治生活场景的导入活动。
体育班学生基本都是住校生,而且经常参加各种赛事,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生活化的场景对于他们来说,更熟悉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民主决策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安排了“模拟听证会”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学生在自主准备的过程中了解了听证会的参与方、听证流程、听证会的结论推进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查阅书籍、视频等资料更深入地认识了兰州的社会听证会及其发挥的作用。
在模拟听证的过程中,不同的探究小组选取了不同的主题,展示了学生对于身边事的关切,例如对于兰州市的道路建设的听证、对于学生假期作业的收费标准的听证、对于兰州市第二水源地选取的听证等等。通过这样的导入活动,不仅拉近了体育班学生与政治生活的距离,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提高了学习政治生活的兴趣。
二、知识图表、填字游戏
通过各种提示完成横行、纵列的填字游戏在体育班学生中非常流行,当然,他们的填字游戏主要是关于娱乐方面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家和国际组织》这课的内容时,自制了一个填字游戏。学生一拿到游戏卡就非常兴奋,小组热烈地讨论。在展示游戏结果的时候,学生发现横行全部是国际组织,纵列都是国家,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本课的内容,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附:填字游戏卡
横行:
一、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机构。
三、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建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四、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五、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纵列:
1.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迪拜的帆船酒店位于该国。
3.位于欧亚交界高加索地区的国家,也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独立的众多共和国之一,首都为埃里温。
4.该国的首都维也纳。
5.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三、新闻直播间
体育班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比较强烈,但是对于政治生活的学习热情不高,据此,笔者设计了“新闻直播间”环节,并将其作为每节课的固定开始。笔者专门在讲台一角布置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新闻直播间”,有话筒、台词提示屏、模拟的录影机等设备。根据班级名单,由学生轮流进行新闻播报。当然,播报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主题进行更换。
每节课的新闻主播都热情满满,搜集相关的新闻在课堂上进行播报。虽然每次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一分钟左右,但是与时俱进的新闻能够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每节课这样积累下来,学生逐渐养成了关注新闻的习惯,不再仅仅盯住娱乐新闻不放,而且他们在做题的时候,面对大段的材料也不再感到陌生。
四、电影评论员
体育班学生在训练之余都喜欢看电影,对于电影是如数家珍。针对这个特点,笔者设计了“电影评论员”环节作为某些课的导入。选取电影的宣传片,或是播放从电影中截选的镜头,让学生来对电影进行评论。像《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等影片的分析、评论不仅成功导入了相关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的内容,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用积极的视角去分析影视作品。
这些不同的导入方式,在实践中成功地引起了体育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在政治课堂的参与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逻辑性、系统性思维的训练,更是建立国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政治课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对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高中体育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研究,根源上还是为了提高体育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而推动体育班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帮助体育班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 参 考 文 献 ]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岳敏.学生心理拓展训练教师实用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