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大概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微课程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课堂微课程的运用策略做几点阐述。

一、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应注重的方面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程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任务,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模块主题这面旗帜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

2.注重细节的研磨

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不竭的潜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

二、运用微课程教学的益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类似于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在《》这一微视频中,我详细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内的形势及在抗战胜利后的“盘算”,观看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重点解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赴以及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这两个问题。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

3.利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巩固教师的专业功底

我们在处理教材,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等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发展,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4.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繁杂,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二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三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5.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与这些微课的制作者、实践者一起努力,让微课发展、壮大,迎接微课时代春天的来临!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初中老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资料、识图等,进行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摆正位置,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是学生独立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用学案的填空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学案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学案独立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0分钟要成绩。

第二阶段是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尝试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创编和表演历史剧、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首先是改变小组交流展示的形式。在小组内活动时,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整合答案,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集体朗读整合后的答案。全班交流的时候也把“一人讲”改变为“多人讲”。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学困生的惰性,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其次是培养学习态度和集体协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

二、老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

所谓教师的“导”,主要是指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填空题后,教师适时引导,顺利地转入第二阶段的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融洽的学习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首先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精讲。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三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学法指导到位。教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钟之内,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和难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习惯

在如今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都能认真授课,但却总不能获得想象中的效果,在诸多原因中,没有培养起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便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想要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兴趣培养、授课方式、课本探究等方面就不能有丝毫松懈。

一、重视课本

课本上的内容是一学期的精华之所在,也是考试大纲围绕的中心。历史隶属文科范畴,需要记忆的点很多,而这些个“点”,大多也存在于课本之中,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重视课本的习惯。

1.课上通读课本

每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老师可以先要同学自行预习,也可带领同学大概通读一遍课本内容,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

2.重点内容,用特殊颜色笔画出

历史中最常见的知识点就是人物优缺点的评价、事件发生的意义、朝代更迭的顺序等,对于这些纯记忆的知识,要督促学生用颜色鲜艳的记号笔勾画出,以便引起重视与课后查找。

3.拓展的知识,记录在书上

世界史,中国史,近代史,古代史,历史分类之广泛导致历史成为“容纳量”最大的学科,由一个知识可以拓展到另一个知识,而这些延展出来的信息,就可以让学生记录在教材上,方便记忆也利于学习。

二、注重课堂

1.教师要保证课堂气氛

课堂上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也更愿意接受知识。教师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也可以适时适当的与学生互动,而不是老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

2.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准备的回答

提问,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而经常性的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提出下一节课的问题,就会使学生研读下一堂课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也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3.教师要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

比如在学习日本侵华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与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篡改教科书事件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4.时刻倾听学生的想法

历史虽说是门有着一定官方思想的学科,但不能因此就抹杀学生产生的其他观点。针对某一问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让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想法,锻炼思维的活跃性。

三、学会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太多太多的事件、人物,这说明历史是一门很繁琐的学科。所以,学生在不断汲取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学会总结。

1.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历史是没有断裂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在课上更要随时与以前教过的知识相联系。这样,既能将知识连成网状,利于学生记忆,也能给学生一个潜意识――想学好历史就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2.要学生学会自行总结

比如学过欧盟的相关知识后,要学生将欧盟成立的顺序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总结出来,形式不限。学生养成了总结归纳的好习惯,会对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3.多对比,多联系

对比联系法在很多学科中都适用,历史也不例外。历史事件与人物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却不都相同。让学生自己先对比,老师再总结,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习惯。

四、培养兴趣,拓展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但在我国的初中,学习不是兴趣,而是必备。

1.课上加强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是调节气氛的好办法,众多老师也采用其作为渲染课堂氛围的良法。但是,讨论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它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2.启用学生讲课

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是天经地义的,但转换一下思维,偶尔派同学当一次教师,掌控一下课堂节奏,也许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接到任务的学生会更认真地钻研要讲的内容,也会用学生本身更能接受的方法授课。

3.组织历史剧演出、辩论会、博物馆参观等活动

如果说讲课是被动接受知识,那么要学生自己组织和历史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既增加了课程的可看性,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历史,作为初中生的中考考试科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想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成的事,这需要广大初中在职历史教师从日常教学出发,在每一环节上都注意严格把关,和同学配合默契,使学生在历史这门学科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包日霞.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2010.

第5篇

一、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听到同仁们这样抱怨:“明明是上课讲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到考试的时候又不会了”、“真倒霉,教到这样的班级,学生的水平这么烂,我看不要说高考了,连会通过考都有问题”、“真是枉费我花了这么多心思设计的教案,效果却这么差……”诸如此类的声音是不绝于耳。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听到的是教师把课堂教学效果的不佳、考试成绩的不理想都归结为学生的基础太差、水平太低,而殊不知造成这种学习低效的现象,教师自身应该更好地反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重要成长时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导言框”的取舍选择

每上一课,都会涉及到新课的导入,这是一节课的门面,有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导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直观导入等等,大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关键是用什么导,材料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每篇都会设一个导言框,里面有有趣的传说故事、成语故事,有生动的文物信息资料,有启发式的小问题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都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情况选择一部分,用来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例如在讲到《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时,笔者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一方面因为内容比较散,不容易抓住中心导入;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对高中生授课的方式,从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的大角度入手,初中学生肯定很难接受。恰好文中的导言框给了很好的启发,其中提到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你知道为什么吗?这种问题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问题导入新课,课堂的气氛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我在这时候乘机引出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自然而然的就导入到新课中去了。

(二)历史图片资料的有效运用

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直观教学手段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时代还是在现今改革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新教材《中国历史》(古代史)中附有很多历史图片资料,有些是想象图,有些是历史实物,既形象又生动,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这些图片,因为再优美的语言描述没有这些图片资料的配合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加之初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形象具体的图片比抽象空洞的文字记忆更为深刻,兴趣也更为浓厚,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资料辅助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幻灯片课件,配以音乐动画,会有不错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科技篇)时,会讲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好奇的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纸到底是怎样造出来的呢?它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教师当然不是造纸专家,这时就需要很好的利用书上提供的图片。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4期

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发展 个性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积累,发展终身学习的潜力,开启终身学习的智慧,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步完善个人的良好品质。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古往今来的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都是尊重个性的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上要有竞争力,就要充分发展个性化的教育,完善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个公民的素质全面发展,各个领域的技术人才充分涌现。个性化教育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为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加快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完整的人格,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就个人而言,个性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个性化是指在不同和差别当中孕育着创新,创新恰恰是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精神。一个尊重个性发展的社会,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出好人才。强调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遵循这样的教学宗旨,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二、个性化历史教学是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前提

1.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

历史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历史教育的关键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它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会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潜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教学呈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得以有效培养和锻炼,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

2.互信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最积极的因素是师生互动互信。互信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有充分的个性自由,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可以想象的到,假如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所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是知识、情感、意愿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过程,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环境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活动是自由的,学生的心灵是安全和舒展的,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课堂收获

1.历史教学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定的生命体,他们有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差别妄加评论学生。尤其初中学生,年龄小,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己;特别是要帮助他们学会拥有自信。爱默森曾说过: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历史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要帮助学生拥有自信。

2.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学习历史、体验历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升华和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学习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做得不好。因为教师更多的是喜爱那些规规矩矩听话的学生,对那些不好学,好动,不守规矩的学生,往往缺少耐心和关心,更多的是斥责或放弃。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被压制,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意识难以张扬、得不到发展,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关心和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班门弄斧,敢于标新立异。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善意的纠正;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努力调动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意识,是历史教师的职责。

3.在课堂中渗透个性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融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具有选择、表现和发展的权利,教师要尽可能避免一言堂,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可以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地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与教材和教师不同的结论。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选择、判断。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发展自我,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品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

4.课外阅读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多样性的。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今;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内容磅礴,包罗万象。如此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显然不够,这就要求教师从有限的教材扩展开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故事书籍;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汲取营养,获取知识,不断成长。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原因分析;激发兴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新课程改革中,十分强调学生在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等要求。与此同时,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等。2001年,陕西省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迄今已有10多年了。笔者曾在西安市临潼区支教一年,通过问卷分析、调查了解、以及与学校师生的交流,对目前农村中学的历史课程学习情况做一分析。

一、历史课在中学不受重视的原因分析

1、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80年代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到了90年代,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在实际上,素质教育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学校里依然是应试教育。评价一个学生的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要凭借考试成绩,这使得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对一个学校工作的评价也是看升学率。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在农村中学,课程有主科和副科之分,语文、数学、英语因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成为主科,历史课和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被当作副科受不到重视。校方不重视,自然也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这种观念在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专职教师只用在应对中考的九年级教学岗位上,对于七年级的入门教学,大概凡能上课的老师都可代课。历史老师普遍没有工作热情和激情,上课得过且过。有的教师讲课教材生疏、照本宣科、板书随意、,缺乏条理,这样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传统的历史教学习惯是让学生记忆和背诵书本上的历史内容,不允许提问和质疑,记忆和应对考试是最终目的。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讲授——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学生学习完全处以一种被动的、接受的状态。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再把内容再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育观念其实对学习有十分明显的消极作用。它使得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过程。教师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活动。使历史学习变为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的一种活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也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3、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基本上是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这种学习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感受。把历史学习简化为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把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排除在学习之外。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学习历史缺乏热情和兴趣,觉得历史知识跟现实生活没什么联系,离自己很遥远。学好学坏都没多大区别。有的教师讲课教材生疏或者重复教材,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内容也相对陈旧。在历史事实上没有补充,在观点上没有辨析。只是通过授课强化学生对教材的印象,给学生的唯一要求就是理解教材、记忆教材,这种教学自然不能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这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学史兴趣。培养初中生的学史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就一年的支教体会,对目前农村中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做几点建议。

1、教师自身学科素质的提高。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农村中学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潜力为主要任务。在课堂上老师要通过丰富的史实和精彩的表述,给学生再现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这对于改善课题教学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初学历史的学生,可以采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的语言或故事来导入新课。课堂导入可以起到酝酿情绪、集中学生精力、带入情景的作用。好的导入会使学生集中精力、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讲故事、讲热门话题、通过歌曲、诗词等方法。导入之后,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讲课时要尽量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情绪,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用丰富新颖的史料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老师一定要课前认真备课,广泛收集资料,在上课中通过引用资料、说段趣闻、讲个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可以通过一些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这些问题不是简单重复教材中的内容和观点,通过这些问题,能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魅力和解决问题的愉悦。

2、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丰富。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狭隘性,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声音效果。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直观地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对于调解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突出的效果。农村中学在多体利用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农村中学根本就没有多媒体教室。有的虽有多媒体教室,也只是为了对付上级检查,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在教学模式方面,应该引入研究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自主地活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