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第1篇

摘 要 通过对即将毕业的毕业生进行访问,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论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体育统计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为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对学校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针对教学主体和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并希望对其将来的体育工作以及体育科研应用能力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关键词 体育统计 教学模式 教学主体 教学过程

体育统计在我国正式设立为一门体育专业基础课,迄今已有30年。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开设体育统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体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他们进行实验设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初步学会SPSS等系统软件的应用及初步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为今后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管理等业务水平,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体育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分析

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体育统计在体育科研中的误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健、祁国鹰和王锡群对体育统计误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者的体育统计相关理论及应用基础较差,对各种具体的统计方法的内涵不甚了解,不能正确理解数据资料的行之、统计方法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等。

二、我国体育统计教学现状透视

目前,作为普修课程,各体育院系都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体育统计学课程,部分高职、高专体育院系也开设了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为32-68学时不等。虽经多年来广大体育统计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但收效甚微,仍然是“教师教得卖力,学生学得吃力,体育统计用起来费力”,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我国体育统计教育的层次有关,与体育统计的学科性质和体育生学习体育统计基础的矛盾有关。

三、优化体育统计教学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资为本。师资质量决定了教学力量。教师不仅要博学多识,而且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了,要把教学转变成“教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体育统计学本是枯燥的学科,教师要营造民主课堂气氛,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自由思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二)优化体育统计教学过程

1.课堂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着极大地弊端。新的理念强调教学就是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

2.教学有种结论转变为重理论更重过程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正确应用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这个定义或是结论,没有经过研究与分析,在应用过程中,很难以真正理解结论缘何而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分析,结论的得出过程。

3.体育统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力求达到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等能力是我们值得思考与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并结合学生专项。

(三)更新评价标准,实行综合考核

1.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依然是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步骤等,它是指导统计实践的依据和出发点。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方法还是笔试较好,但是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来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

2.综合应用部分

综合应用部分就是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与报告和计算机操作。

体育统计学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教学中,要将这些分析法密切联系起来并达到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考核,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操作。体育统计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要让每位学生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还要具备统计知识在现代化信息工具上的有效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地安排学生上机操作。

总之,体育统计是体育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要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加深对体育统计知识的理解,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同时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米环,李国强,程致屏.关于体育统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6.

[2] 吕克宁.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统计教学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

第2篇

γ-氨基丁酸和维生素E对AA肉鸡胸肌生长的影响

DNA标记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震旦鸦雀在安徽省分布新纪录

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

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同时提取及测定研究

提取分离工艺对白头翁皂苷的影响

Pt、Sn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矿物质水中无机阴离子研究

一类二维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元法

学分制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与新式教材的关联

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习作分析

当代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翻译思想评述

水体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环境过程研究

蚌埠市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等离子喷涂NiCrAl/Cr_2O_3-8%TiO_2涂层残余应力模拟分析

基于Multisim10的积分运算电路的仿真

光催化剂BiVO_4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检测及其物理基础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安徽省县域体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师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整合模式研究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

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地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医药专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物理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法隐喻浅析

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

大豆黄酮对固始鸡血液及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芜湖地区三黄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调查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盐分累积特征研究

秧龄、播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新两优6号”产量的影响

蓝靛果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耐镉根瘤菌的筛选

产EPS乳链球菌的筛选

构建学科生态系统,奠定地方高校的学科格局——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英语快速阅读速度提高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技巧教学效果调查

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知识管理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浅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辅导员如何针对新生特点及存在问题开展思政工作

关于制定《安徽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第3篇

论文摘要: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和Intemet查询等方法,对中、美、日等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改进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通过对三国体育学科研究生课程从基础理论、专业、相关学科、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日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结论: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课程设置的建议。

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如果说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培养方向,那么课程设置就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把研究生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这是进入新世纪,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改革正是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之一,就此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选取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且有代表性的美、日两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为提高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并从课程设置角度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1选择比较对象

美国在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即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即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三是强调实践性,即大量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培养研究生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素质,另一方面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特征是研究培养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比较注意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之及时转化为对学生新的质量要求。日本文部省提出研究生的知识面应当宽广,所学知识应是最先进的,即便是传统专业,其内在结构,包括课程设置都应适应现代化要求。本研究选择美国、日本体育硕士生课程设置作比较,主要是考虑到“美国模式”已居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主流,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与我国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按教育科学比较法要求,被比较对象的选择应具有历史性、代表性和时代性,以保证比较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所选择的被比较对象均具备这些属性。

2中、美、日三国体育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

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三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我国必修课通常又分为公共必修课(指任何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美国和日本研究生必修课程的设置没有细化为三个组成部分,但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三者仍然具有可比性。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即主要从研究生课程构成部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计、相关学科课程设计、学科前沿知识课程设计等6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2.1不同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自身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课程必须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这一点也能够从历届的学生毕业分配所证实。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是我国重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美国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研究方法论课程,建议选修课与专业研究密切相关,体现了“宽度”和“深度”的有机结合;日本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扩大视野,在专攻领域内,使之具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2.2公共必修课

我国研究生教育不论何专业都开设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政治理论课(4学分)和外语课(8学分),这部分课程国家有统一的要求,所以在各院校培养方案中所占学分均相同,共12学分,外语课课时通常在144—216学时之间(各校学时分配不尽相同)[53。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通常不开设公共必修课。日本研究生课程一般设置公共必修课,但属于学科公共必修课,必修范围是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例如开设《体育科学论》、《健康科学论》和《现代社会与体育文化》等课程[引。另外,日本大学通常不为研究生设外国语课程,其硕士生或博士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平时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实现。

2.3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课程

我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一般要求修8.10学分,课时多于1130个学时,但是所学课程仅有1-2门,并且主要由导师1人或导师组成员讲授l8;美国比较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取向,这主要是考虑到没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学习的效果就不佳;日本专业教育的性质强,专业门类和课程门类多,弥补了大学本科教育阶段专业教育的不足。

2.4相关学科课程

三个国家都重视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开设了多门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我国目前约有50余所高等院校可授予体育学科硕士学位,相对而言单科体育院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其专业设置和开设的研究方向以及招生数量一般比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多,这是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特点。单科体育院校虽然在体育学科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没有综合性大学具有的多学科学术背景的教师队伍,受此客观条件的限制,单科体育院校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水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水平二者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美国体育学科硕士生选修课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在拓宽知识面、开阔学术思路等方面独树一帜。如今在美国和Et本,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与水平成为衡量一所研究生院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美、日两国单科体育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远远小于综合性大学,他们一般采用“学分互换制”以保证教学质量。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一般要求学生在经济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及统计学等系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个系的课程。

2.5学科前沿知识课程

学科前沿知识是动态发展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讨论班的形式来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与美、日两国相比较为薄弱。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习惯探讨交流的方式,讨论课的形式很少采用。学术讲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确定的课时数;美国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即大量采用讨论课形式。大学教育阶段。讨论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0%-50%,研究生教育阶段达到60%.70%,甚至更高;日本硕士生教育注重横向联合的加强,不少学校采取了集体培养的方式,学生不仅在本校,而且,可以在其他学校接受有关教师的指导,其参加学术讲座、讲演会和报告会的机会相对较多,教学方法也更多地采取了讨论式,而不是以往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的做法。

2.6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课程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中较缺乏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学生要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途径,主要从导师或导师组那里去观察学习,而不是在拥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再在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应用训练;美国体育学科硕士生教育比较注重科研方法论方面的课程设置,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钻研的积极性,让他们参加能发挥其才能的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强调科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论文或实习报告计入总学分,而且有的学校实习报告的学分比论文的还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研究生教育重视培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日本体育学科硕士生教育虽然把侧重点放在课程学习上,但也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实际应用能力,即研究和解决体育部门和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政府或社会部门现实问题的能力,把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应用能力结合起来,而不是形成两层皮。

3建议

3.1重视提高研究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

学习外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我国已经加入WTO,客观环境的变化促使我们对研究生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高起点,重应用”是外部环境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研究生自身的强烈愿望。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听力、口语、翻译等方面的课程训练,并为学生创造使用外语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课程数量方面,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比美、日两国学生约少修10学分的相关学科课程。我国一般要求学生修完38—4o学分的课程[,美、日两国一般要求36—4o学分(或4o以上)L3J,但我国学生要学习12学分的公共必修课,剔除该因素,我国学生实际只学习26—28学分的专业课及相关学科课程;在质量方面,前面所述,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后,一般还不能把不同学科的方法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要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日本的学分互换制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能否与同一城市的综合性大学合作,允许学生在对方学校学习。承认取得的学分,这样不仅节约双方的办学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应该说是一种双赢的解决办法。

3.3重视前沿知识讲座

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将前沿知识讲座和研究讨论班列为必修的学习环节。研究讨论班为学生提供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机会,运用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深入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并使学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培养出批判能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

3.4重视科研方法的传授

第4篇

【关键词】网球教练员 具备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网球运动在国际上屡屡获得大奖,特别是孙甜甜、李婷在奥运会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李娜获得大满贯,极大的推动了全国网球学习的热潮。学习网球的人越来越多,但参与网球教学的人数和质量却跟不上,这让一部分网球学习者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放弃这项运动。目前我国有一部分网球教练员没有经过正规的网球培训,因此缺乏专业系统的网球教学知识体系,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教授网球课,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让网球学习者不能得到科学系统的学习,网球学习者在这样的教学中会产生怀疑网球运动根本不适合自己,其实不然。优秀的网球教练应具备一套成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这套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进行网球教学,并时时刻刻进行知识库存的储备,长此以往才能更好的进行网球教学。

1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展开正常教学,保证基本的教学品质的必备条件。体育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包括训练科学相关理论知识、运动专项知识、训练执教经验和训练相关信息。训练执教经验和运动专项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练员工作最根本的知识。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优秀教练员知识结构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形成了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纽带,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体系。

网球教练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应包括网球技术的理论知识、网球技术生物动力链的形成理论知识、网球运动的发展史及网球运动的基本规则。网球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是网球教练员直接从事网球训练所必备的知识。就知识层次来说,专业知识归纳为第一层次,即核心知识。专业知识是网球教练员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是网球教练员的核心知识,具有知识支点作用,也是网球教练员学习知识的方向。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是有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优秀的网球教练员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熟知相关学科的知识及相邻学科知识。这些相关学科包括一般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营养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统计学等。而相邻学科知识则包含哲学、教育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和外语。只有将专业知识和这些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化的建立强大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网球教练员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可以得到运动员的尊敬和信赖,还会有助于训练任务的实现和运动成绩的提升。

2 专项能力

专项能力是掌握本项目必备的运动素质、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正确要领及动作示范能力。网球教练员的运动素质和专项能力是在从事该项目教学训练的前提,优秀的网球教练员一定拥有精湛的专项能力。专项能力的形成是在运动员时期慢慢积累的,通过刻苦不懈的训练完成的。这是每一名优秀网球教练员都必须经历的过程。网球教练员首先得拥有正确的动作技术,才能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要领,学生从正确动作的模仿学习过程中,可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纠正错误动作能力也是专项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纠错能力首先要求教练员自身的动作规范,了解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只有找出动作错误的原理,

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纠正错误动作。网球教练员的专业能力中技术示范和纠正错误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保证。网球教练员的专项能力是教学任务开展的保障,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前提。

3 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教学能力的形成是建立的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项能力上的,这两者缺一不可。网球教练员要正确了解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选择,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荷量,科学系统地安排训练过程,有针对性地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高效的运用战术。这是一名优秀网球教练员所具备的规范教学能力。

4 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又称道德行为,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体现,是道德表征的体现,其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表现出来。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职业伦理的要求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讲,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外在要求,是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是教师通过自我努力将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中所蕴涵的“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内化为“为师之德”的结果。 网球教练员的道德品质是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业伦理规范,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社会承诺。网球教练员道德品质水平决定了其自律意识及能力的高低,是网球教练员成熟的标志之一。网球教练员教学训练的对象是处在模仿中的学习个体。网球教练员必须是为人师表的,要求运动员去做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以自己一贯的良好行为为运动员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运动员的榜样。一名优秀的网球教练需要学习的道德修养内容包括:(l)对事业的态度;(2)对工作的态度;(3)对运动员的态度;(4)对教学的态度;(5)对运动员家长的态度;(6)对领导的态度;(7)对社会的态度等等。

第5篇

关键词 运动医学 运动员选材 运动能力 运动疲劳 运动创伤

运动医学是建立在研究运动的基础上的,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具体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运动损伤后快速康复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运动医学在欧美的发展较早,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东、西德的发展较为引世人瞩目,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学及体育院校都设有运动医学研究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后来者居上,运动医学研究和教育机构迅猛发展。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国家,如拉脱维亚等的部分高校不仅有运动医学系,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运动医学院,也有部分高校将运动医学作为一门课程加以学习[1-3]。

运动医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选材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客观地测定人体的某些数据和指标,以此预测其未来的竞技能力。科学选材关系到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统计学和训练学等多种学科的领域。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训练方法的更加客观和科学化,要使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科学的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②运动营养学。研究合理利用食物以满足人体需要,以提高运动能力。③运动损伤。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机理、防治措施和伤后的康复训练等问题。④医疗体育。研究运用各种体育手段防治伤病,特别是常见病的体育疗法。

本文旨在对运动医学在运动员的选拔、提高运动能力以及运动创伤的治疗上的研究,综述运动医学的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进展。

一、 运动医学在运动员的选材上的研究

所谓运动员科学选材,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用科学的、先进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从小选,进行系统培养,并且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过程。

运动员科学选材作为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制约运动员成材的因素很多,因而选材研究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众多领域。目前,运动员选材已从单一方面研究深入到全面展示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生物力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特征,尤其深入到运动员不同运动能力的遗传特征和家族聚集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已着手探讨体质与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的分布特征、基因表达、变异状况等问题[4,5]。

近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及其对运动医学领域的渗透,国内外学者尝试着探讨与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目前研究发现,有氧能力有关基因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6]、肌肉组织特异性磷酸肌酸激酶CKMM、肾上腺素能α受体ADRA2A及线粒体基因mtDNA的D-loop和MTND5等[7];与肌肉力量有关的基因主要涉及GDF8、CNTF等[8,9];涉及到耐力素质的基因有ACE[10]、CKMM、ADRA2A、Na-K-ATPaseα2基因等。人们试图探明这些表型的基因标记或定位,以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早期选材问题,并从分子水平揭示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生物学机制。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如果我国运动科学工作者能利用现代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芯片等技术结合,了解其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评定以及科学选材系统的建立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竞技体育早期选材、早期培养和科学监控的难题。

二、 运动医学在提高运动能力上的研究

训练外的运动强力手段一直为运动医学所关注,其中膳食热量的调节和机能增进酸的补充广泛地被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其中营养物质对提高运动能力一直被作为研究热点之一。

人们长期的观点认为,高碳水化合物(carbohybrate,CHO)膳食方案(碳水化合物提高能量占总能量的60%~70%)是最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础在于高CHO的膳食可增进人体肌组织的糖元贮备,从而提高运动员的高强度运动状态下的抗疲劳能力。但也有人分析,当运动员采用高CHO膳食时,势必要减少蛋白质、脂肪的摄入比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如低脂肪的摄取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取水平。因此提出高脂膳食。高脂膳食可提高机体血清脂肪酸水平,从而提高脂肪氧化代谢率。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脂肪,均可提高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在运动中可使糖元节省化[11]。就运动膳食是高脂还是高CHO性,还需考虑运动的性质,考虑高血脂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

肉碱被长期认为与长链脂肪酸向细胞内线粒体转运的一些酶的活性及水平有关。理论认为,增加肌肉组织的肉碱水平,可提高肌肉组织氧化脂肪酸节省肌糖元,而另一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肉碱转化乙酰辅酶A为乙酰左旋肉碱和辅酶A,从而提高辅酶A的水平。另有些报道说肌酸和支链氨基酸可提高运动能力,但机制都不甚很明确,也有些研究者对此存在些质疑,需要针对不同的运动性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12]。

现代医学还证明了针灸能提高运动能力[13]。激烈运动之后,由于能量物质的消耗,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致使运动能力下降,通过刺激经穴的方法,疏通经络系统,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使内环境达到平衡,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能量物质的恢复和补充,促进疲劳的消除,提高运动能力。

三、 运动医学在运动疲劳和运动创伤方面的研究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性刺激所引起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造成机体的代谢失衡和医学问题,具有如下几点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功能抑制、造血系统功能抑制、机体抗过氧化能力下降等。如何预防、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增进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防止运动性损伤,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是当今运动医学中的研究热点。

通过研究发现,抗氧化剂的补充可以预防和缓解运动性自由基损伤,增进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自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从而导致疲劳的产生。田京伟等的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苷体外可清除O2+及•OH;抑制H2O2诱导的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抑制•OH引起的小鼠肝微粒体过氧化脂质(LPO)和大鼠红细胞膜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具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14]。

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还是导致各脏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对由于运动或其他行为而导致的软组织如骨膜、软骨膜等的严重损伤,而进行软组织移植时,干细胞起到重要的作用[15,16]。利用成体干细胞技术治疗心肌损伤,主要集中在骨髓的神经千细胞和骨骼肌与血液来源的干细胞。许多对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的研究发现利用干细胞技术可以使心脏功能改善33%,将人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注射到大鼠的心脏受损部位,可以促使受损伤部位附近的血管产生新的分支,使心脏功能提升26%。

中国传统的针灸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14]。而某些中药也表现出较好的抗疲劳效用。

四、讨论

近年,随着基因重组与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运动医学研究又从细胞、亚细胞研究扩展到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研究,使运动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运动员科学选材、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疲劳和运动创伤有了新的认识,为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P.Morrison, D.J, Pearsalll, R.A, Turcottel, K.Lockwood, D.L. Montgomery.Skate blade hollow and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forward skating[J].Sports Engineering.2005(8):91-97.

[2] Lijian Liang, Yong Jiang and Ruonan Fan. Recognition of Biological Signal Mixed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A].Proceedings of UK―China Sports Engineering Workshop[C].2006:1-8.

[3] Asok Kumar Ghosh, Tengku Adnan Tengku Abdullah, PalKishan.Effect of Hot Environment on Repetitive Sprint Performance and Maximal Accumulated.Deficit of Cycli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2(2):94-100.

[4] 马力宏.用双生法探讨遗传因素对通气敏感度及女子最大耗氧量的影响程度[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1):8-17.

[5] 常芸.面向21世纪的运动医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8.

[6] 赵云,马力宏.核DNA多态性与人类运动能力相关联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00.

[7] 陈青,马力宏,陈家琦.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及其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1999.

[8] 邓文骞,王璐,左天香等.耐力素质与力量素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7.

[9] Taylor RR,Mamotte CD,Fallon K.Elite athletes and gene for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gene[J] .Applied physiology,1999,87(3).

[10] 周文婷,李丽文,刘向雨.ACE基因与运动医学[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2).

[11] Griffith J, Humphrey S, Clark M,et al. Immediate Metabolic Availability of Dietary Fat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hydrate[J].Am.J.Clin.Nutr.1994(59):53-59.

[12] Clarkon P M. Nutritional Ergogenic Aid: Carnitine[J]. Int.J. Sport. Nutr. 1992(2):185-190.

[13] 江岩,龚鹏.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J].中国名族民间医药.2010.19(5):49-51.

[14] 孙娟.白藜芦醇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4):22-24.

第6篇

摘 要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文章通过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尤其是在技术教学中运用的阐述,证明了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和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教学 技术教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科学,研究人体运动时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直接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人类的体质服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对学生的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正确评价和传授,便可以使学生的技术动作更合理、更有效,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已受到众多体育教师的重视和应用。

一、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任何一项身体练习都由一定的动作及动作体系构成,而完成每个动作及整套动作都存在着最适合、最合理的运动技术。合理的运动技术以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为依据,并富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而运动生物力学又以其分析科学性、结构合理性为体育技术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通过对形形体育动作千差万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原因的分析、探讨获得良好技术的各种力学条件,从而使学生更完善地认识、学习和合理掌握运动技术动作。

要想使学生迅速并正确的掌握技术动作,不仅需要教师正确的讲解和示范,而且需要合理的练习方法。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或多或少地在各个环节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教师如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有关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对于具有良好物理学基础的大学生尤为显著。

二、运动生物力学与技术动作的关系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运动规律及与其他运动形式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经典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工具,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力学现象。

人体在从事体育运动时,技术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各种动作形式差别很大,包括运动的空间、时间、速度、加速度等方面。空间特征表明运动发生什么地方和运动路程的几何形状,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的特征对揭示人体运动的性质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如体操、跳水、田径中的田赛等,对运动员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是否合理、是否规范、是否发挥其特点,也就是在运动中发挥人体最有效、最经济所作的功,都是运动生物力学的一种表现。所以训练时,如果教练员能掌握这门知识,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合理分析和建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就会少走弯路,缩短技术动作定型的时间,并找到评价运动员技术优劣的标准,从而更快的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

三、运动生物力学对体育技术教学的影响

在技术教学中,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兴趣,并使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防止由于错误动作而带来的运动损伤。

(一)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兴趣

新的运动技术取代旧的运动技术或高级运动技术取代低级运动技术,缘于新技术、高技术比旧技术更科学、更合理,并且更符合人体运动特点。因此,新技术总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学习。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比如,我们说背跃式跳高比俯卧式跳高先进,主要是背越式更趋于自然的起跳姿势,摆动腿的屈曲上摆由于转动惯量小,因而比直腿上摆快。因此,背越式是小缓冲的垂直起跳,使起跳的爆发力有可能直接通过人体重心,最后,背越式所形成的背弓过杆,有可能使人体重心远离身体,从而实现身体重心从横杆下面通过的情景,对于同一跳跃能力的人可能提高横杆的高度。如此,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分析,以及成绩的进步,就会使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勇于实践的欲望,从而在技术教学上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并思考、体会技术细节,进而缩短掌握技术动作地时数,有利于提高技术教学效果。

(二)使复杂的动作技术简单化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当教师对某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过程讲解时,学生常会因为技术太复杂而影响学习,但如果教师能用适当的力学知识加以分析,往往能使学生“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排球飘球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且飘球形成的力学原因也极为复杂,但根据“飘球不转”、“转球不飘”的力学现象,我们只要在击球过程中,保证打击力通过球心,即没有形成使球转动的打击力矩,便为飘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此讲授,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学习发飘球也会格外认真,能极快又好地掌握飘球技术动作,教学效果明显。同样,对足球“香蕉球”也是大学生足球爱好者非常向往的,如果我们在踢球的实施过程中,能保证给球施加极大的偏心力,便可能使足球在向前飞的过程中,因为偏心力使足球高速转动,从而使球体相对应的两侧形成压强差,进而使足球划出香蕉状的弧线轨迹。因此,对复杂的技术动作稍加力学分析,便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并提高教学效果。

(三)诊断并改进动作技术问题

技术诊断工作在国际上非常普及,许多体育强国都在他们的训练基地装备了生物力学测试仪器,经常性进行技术改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我国这一工作正在开展,生物力学技术诊断逐渐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得力工具,也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用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技术动作的简单力学分析,可以诊断技术上存在的力学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改进技术,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皮尺、秒表可以测得某学生某次推铅球的远度S,铅球出手高度H和铅球在空中的飞行时间T,用适当的运动学公式可以方便的求得铅球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在一定的出手速度V和出手高度H时存在着某一最佳出手角度θ′,比较实际出手角度θ和最佳出手角度θ′,便可诊断出手角度的合理性,从而指导教学、训练乃至比赛,并提高铅球成绩。

但在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指导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特点。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只是从生物力学角度反映了各项动作技术带有共性的普遍规律,而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不同,因此在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经过实践逐步了解每个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及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动作技术原理指导体育技术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四)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体育技术教学的需要,将学生按不同水平、不同技术特点分组,选择若干要素,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获取动作技术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再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找出动作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完成某个动作技术的合理方法,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模式,并将其运用于一般专项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这将会有利于专项技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减少运动损伤的概率

合理的运动技术首先应符合人体解剖的结构特征,其次应符合力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中常形成一些多余动作乃至错误动作,违反了运动力学原理,从而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如:在掷标枪时,有的学生会出现屈肘或肘低于肩的错误动作,从而给肘关节造成扭转负荷,超出关节周围肌肉群的承受阈,进而使肘关节内侧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因此,教学前,教师应对肘关节的结构以及力学负荷加以必要的力学分析,使学生明确合理的动作技术的基本要素,从而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四、小结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其中的分支——运动生物力学在我们的体育训练和教学工作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体育技术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因为我们参与的每一个技术动作无不可以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所以在体育技术教学中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以才可以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受益,让体育老师教学相长,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石玉琴.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2] 李建设,顾亮.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与展望[J].浙江体育科技.1999(2).

[3] 马辉,马雪莲等.将运动生物力学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33-134.

第7篇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科类教师和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参阅《体育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新论》以及有关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的期刊论文,为构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框架奠定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和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如何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进行评价以及由谁评价、应采用什么指标评价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学生问卷200份,分别收回46份、187份,剔除无效问卷14份。所有问卷经效度、信度检验,符合研究设计要求。

1.2.3访谈法对山西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领导、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国内有关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意见。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师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特征

体育运动的科学基础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体育技术科学三个方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合称,其研究任务在于揭示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和一般规律。其与体育生物科学、体育技术科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与任务、方法的不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侧重于揭示体育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联系;体育生物科学侧重于揭示运动中的人体的生物机制与规律,而体育技术科学则倾向于探讨运动的技术规律。基于此,三者在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便具有了较大的差异。体育人文社科类科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2.2国内高师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从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主要侧重于学生评价,其次是专家评价。

2.2.1学生评价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有效有认同和否定两种观点。认为学生评价有效的理由是: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对象,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直接接触,对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态度等都比较了解和熟悉,因此学生有权对教师进行评价;作为大学生,对社会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做出较为负责的评判;从使用统计学的理论来看,学生评价人数较多,评价结果比较可靠。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学生评价会根据师生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给予打分,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宽松时或者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比较满意时,则给老师较高的评价;老师要求严格时或者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不满意时,则给老师较低的评价;有些评价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学生很难做出准确的评判;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评价会影响到师生关系。

2.2.2专家评价作为专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他们对各学科的研究比较深入,通过自己多年来在学科内的研究,已经对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和最新的进展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评价能够从更加合理的方面来进行把握,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专家评价法被很多高校采用。但是,专家评价法的缺点是:他们不能像学生一样长期听课,对教师的了解及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及某些方面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2.3体育人文社科类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获悉,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经多年的教学评价工作,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主要采用学生评教,另外每年的四月、十一月由部分学校领导和专家对个别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经过调查,这种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从学生评教方面看,学生评价会受师生关系、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认可度及自己获得知识和取得成绩等变量的影响。不同学期教师所获得的评价不能代表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或降低,而是与所带学生及师生关系有关,因此,评价信度受到教师的质疑。获得差评教师的情绪受到评价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当把获得好评作为目的时,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会降低,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2.4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科学的评价应该是评价理念科学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应注重评价结果的有益化,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评价中应该各有侧重,找出适合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当前多元课程评价理论相对成熟,为构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评价的多元化主体高校都已具备,更为全面、客观、合理并且能让教师看到自身进步的新课程评价新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因而构建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5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2.5.1基本理念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因为评价体系构建不能依靠单一的评价方式来完成,每一种评价方式都存在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完整的教学评价系统。在评价主体上看,多元化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由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共同来完成;在评价指标上看,多元化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需更加明确具体;在评价方式上看,应该将过程和结果结合,既可以对基本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又可以对教师素质、创新能力等不易测量的指标进行合理评价,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评价功能上,多元的评价不仅能选出优秀的教师,而且还能鼓励更多的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此外,评价的结果要及时的反馈给教师,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改进后再进行评价,就能使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己,使教学质量能得到更快的提升,最终促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更好地开展。

2.5.2指标体系

本次研究为了确定评价指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指标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参照目前我国高校中已使用的评价指标,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并结合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正。(2)作为体育人文社科类教师,其基本素质应纳入本课题所确定的重要指标。(3)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广博的知识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要求。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探讨,初步编制了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的问卷。所设计的问卷采用Likert五点尺度评量法,依据调查要求把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程度;根据重要性程度给出相应的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

2.5.3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用分数筛选的方法从初步设计的62项指标中选取分数较高的指标。最终得分在总分50%以上的作为入选的指标。其总分为265分,即得分在132.5分以上的可以作为入选的指标。对可以入选的指标进行归纳分类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参考权重。由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通过调查选出的重要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现行的评价指标,并且更加具体、全面。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等六方面进行评价,既注重了对教师基本能力方面的评价,也对教师素质和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比较全面合理。可以说是对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很好地补充和完善。

2.5.4评价的主体及其权重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对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同意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教学评价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在教学评价也占到一定比例。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应是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主体评价,而不是单一的学生评价。(1)专家主要应对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作为专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评价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2)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教学活动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学生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参与,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同行评价应侧重对教材处理和教学手段进行评价。同行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等都非常了解,通过听课、互相交流等方式对教师的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和教学手段选择是否合理做出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被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4)教师自评应侧重对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方面作出评价。教师本人对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认识比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彻底,因为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构思最清楚,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对自己在教学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帮助困难学生,是否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学习和有意识的创新,以及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评价,有益于教师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应侧重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手段进行评价。领导通过听课,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肯定优点,鼓励教师积极改进不足,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总之,不同评价主体,都有其最适合评价的内容,所以应该把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以取得合理的评价效果。

2.5.5结合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效益。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教学评价反馈模型,以18个工作周为例,列表见表3。在不同的时间点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再分别由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并改进教学。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与各个阶段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是否得到改进,评价是否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并把最终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现行的高师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2)教师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互相结合更合理。(3)多元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不同评价主体都应有其侧重点。

3.2建议

第8篇

作为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胜任中学教师工作,当前高师院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目的是为高师教育改革,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中学师资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阅读国内外有关能力培养的文献资料36篇、著作8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调查访问法

面访、我国体育、教育科研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研究生、部分中学的领导、教师等22人,学习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及经验。

(3)问卷调查法

将编制好的调查问卷发往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20所中学,共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5份。将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1)对能力的认识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

(2)高师院校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根据我们在中学的实际调查,和已毕业的高师学生的切身体会,87%的老师认为,高师学生应具备以下七种能力才能胜任中学的工作。

逻辑思维能力。高师学生在学习哲学、历史、语言学、逻辑学、文学、计算机、数理逻辑及有关专业时,要注意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归纳与演绎等基本思维能力,做到概念准确、观点正确、选材精当、条理清晰、推理严谨、论述透辟。

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两者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没有思想紊乱、语无伦次而能教好功课的老师。高师院校要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加强训练,逐步做到:论事说理,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叙事状物,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书写文字规范美观,标点正确。

独立的组织、管理能力。一是指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使用教具、作业讲评、成绩考核、实验操作、课外辅导等方面的能力技巧。二是指了解学生、个别谈话、培训骨干、建立集体、安排活动、进行家访、制订计划、做好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敏锐精细的观察能力。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育、成长的阶段,既有年龄特征,又有个性差异。高师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作为改进教学和教育工作的科学依据。

文艺科普作品的鉴赏能力。高师学生应比一般大学生有更多的美学修养,具有基本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操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初步能力。因为中学生喜爱的童话、寓言、小说、诗歌、科普作品、电影、电视、音乐、绘画、舞蹈、美工、摄影、雕塑等,所以高师学生应有广泛的爱好、兴趣与初步鉴赏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以利于更好地教书育人。

体育活动的自我锻炼、评价、组织及观赏能力。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而健康的身体是靠持之以恒的科学锻炼获得的。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应有健康的身体,还能运用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和知识,科学地、自觉地锻炼身体,并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质状况作了正确的评价,以便调整和改进练习方法和运动量,提高锻炼水平,增进身体健康。不但自己锻炼,还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身体健康水平。

对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掌握与使用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高师毕业生,掌握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不掌握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不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就是新时代的“文盲”。

(3)高师院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上”做的不够。在我们与专家、学者以及中学的教师接触、座谈的过程中,他们共同的感觉是:当前高师教育中,学生们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没有自学的能力。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学习。国外一些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果我们今天满足于使学生多学一点知识,而忽视对他们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那将是历史性的失误。“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可将终生受用”,这就是能力的意义之所在。

对高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不够。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中学工作忙,82.5%的教师已中断了体育锻炼,党政军民学有的老师由于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差,看到有的班级体育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利。还有的教师由于自己的体育能力差,没有一技之长,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只能当观众,干着急上不了场,看到学生对那些教师投去羡慕的眼光,自己也深感惭愧,心想,如果大学时好好学习体育,掌握一技之长,现在也不至于这样啊!

(4)高师院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传统的课程结构是过分强调“专”,知识面比较窄。在科学技术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今天,这种课程结构肯定是不合理的,也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削减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加深文理综合与渗透,及时反映学习科学理论上的新成就与新问题。

学生的能力与他们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宽厚扎实,视野就比较开阔,就能居高临下的看问题,从而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来丰富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就能提出比一般人高的见解。相反,如果知识面窄,底子薄,对与专业关系间接的学科知识了解不够或毫无了解,即使他的专业知识学的再好,也只能在窄小的天地思考问题。结果是视野狭隘、适应性差,一般只能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搞好工作,不可能有太大的创造性。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倡发现法、讨论法。发现法的步骤是:一是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情境,引起思维,明确发现目标;二是提出解决问题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三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提供发现的依据;四是组织学生审查资料,从中得出结论;最后一步是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和修正结论,解决问题。

问题讨论法是前苏联教学法专家达尼格夫等人提出的,问题讨论法的运用与发现法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是提出问题,建立问题情境;二是指出已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提供解决问题的必须的知识、材料和思路;三是指导学生去研究、讨论;四是做出结论。达尼格夫认为,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报性”的,“图例说明式”的,不能启发学生思维,采用问题讨论法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动手能力,就是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学习是为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动手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思维、记忆、想像等心理品质。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问题理解的不深,因而会促使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教育实习、科研、设计、演讲、摄影、绘画、书法、朗诵、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大学生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中,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没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讲解为准绳,就不会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有发展。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讨论与分析,使我们对高师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1)结论。高师院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还有不足,主要是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上做的不够,只是“授鱼”而不是“教渔”。

高师院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应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在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